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0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告]系统医学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挂牌成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13 22:5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健康报>报道,系统医学研究所己在上海交通大学挂牌成立。由陈竺院士任所长。系统医学研究已进入实质起步的操作。
机体的系统控制、调节的规律是存在的。但仅仅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的探索是难突破得以实现的。如果没有在细胞单元结构框架下的探究,那将是漫漫无果的不归路...
机体有什么更为重要。而不是必须有什么是什么!
实施的这一研究对中医意味着什么?
中医应该觉醒了,不要老在那里阴阳转,阴阳还是阴阳,无限阴阳...
2
发表于 2005-11-13 23:27:34 | 只看该作者

[公告]系统医学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挂牌成立


对中医未必是件坏事情,可是,本来我希望,能由中医来干这件事的
谢谢楼上的转贴,论坛会忠实纪录系统医学成长的历史,并努力促进中医向系统医学转型
3
发表于 2005-11-13 23:40:21 | 只看该作者

[公告]系统医学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挂牌成立

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成立  

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与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
  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11月6日成立,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与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马普学会Robert Huber教授,系统生物学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Leroy Hood教授,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陈竺教授、代谢组学创始人英国帝国理工大学Jeremy Nicholson教授等出席成立仪式并作主题报告,法国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院院长Christian Bréchot教授到会表示祝贺。大会宣布陈竺院士为中心主任,杨胜利院士为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Leroy Hood教授为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主任,Robert Huber教授、Jeremy Nicholson教授和Christian Bréchot教授为国际学术顾问。同时上海交通大学授予美国科学院院士Leroy Hood教授、Robert Huber教授和Christian Bréchot教授名誉教授称号。

聘任陈竺院士为中心主任、杨胜利院士为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聘任美国科学院院士Leroy Hood教授为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主任

聘任Christian Bréchot教授为国际学术顾问

聘任Jeremy Nicholson教授为国际学术顾问
  新成立的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将以肿瘤、代谢综合症、神经变性疾病为重要对象,围绕理论体系和技术创新;重大疾病发生机理;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预测、预警;重大疾病创新治疗技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与治疗方法的现代化等五个主要方向开展系统生物医学研究。
  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将充分发挥上海交通大学在理学、工程技术、医学研究和临床资源方面的综合的强大优势,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生物信息测定和处理技术平台。中心将依托交大的生物纳米技术、微电子、计算和工程技术、新材料和精密机械的研究基础和人才优势,在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三大组学技术和分子成像平台的建设中进行技术创新,并研究新的生物信息分析、挖掘、仿真和建模技术。中心技术平台的建设将根据攻克生物医学难题的需求进行发展。因此,把纳米、信息、材料和机械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与处于国际前沿的白血病、肝癌、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中医药研究的人员组合在这些技术平台上,一方面直接利用现有的设备进行生物信息的采集、挖掘和处理,另一方面,在研究生物学难题的过程中,改进原有的生物信息测定和处理技术,创新发展新的更高效的生物信息测定和处理技术,将使中心的创新研究始终能够得到强大的新技术支撑,与国际水平同步发展并独具特色。
  作为紧密结合中国国情的特色,中心将致力于应用系统生物医学推动中西医药的结合。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医学虽然在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上,与兴起于西方的现代医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却蕴藏着许多朴素的辨证分析思想及系统论的观念。目前对中医药的研究日益得到国际上的重视,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将立足于中医学“证、藏象及病机”的整体论的视角和复方中药多层次、多靶点治疗的协同性和“方—证”对应性,从以中医方剂为载体的“方证相关”内在规律、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着手,力求在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上有所创新,在中医 “病—证—方”相关性的基础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与优势,走出一条“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衷”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之路。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的结合将是一个极富创造性,并可能引领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之举。
  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将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建设,是依托承建单位并相对独立的研究实体。“中心”是国家为了发展系统生物医学所作的战略布局,它依托上海交大建设,对整个上海市乃至国内外研究者开放。针对系统生物医学多学科交叉、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以及科学进步与社会经济效益紧密结合的现实需求,中心在体制机制上也有所创新和突破。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和课题管理制。理事会由政府管理部门的代表、科学家代表和投资单位的代表共同组成,确定中心运行和发展的大政方针;同时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协助中心主任确定中心的学科发展方向和人员聘用。中心还将建立生物伦理委员会,聘请国内外优秀科学家、伦理学家和法学专家共同审批、监督涉及人体试验的研究工作。在科研队伍的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中心也适应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新形势,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中心聘任的研究人员都必须经过由国内外一流科学家组成的遴选委员会进行的评估,以确保进入中心的研究人员有较高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此外,中心建立访问学者的制度,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学家来中心短期工作,同时也计划定期选派优秀青年人才去国外著名研究机构进修、学习,以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国家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将抢抓机遇,迅速建成国际一流的生物信息大规模测定和处理的技术平台,有效解决在分子、细胞和个体各个层次提取和分析海量生物信息的问题。同时,汇聚海内外优秀人才,针对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发挥我国丰富的疾病临床资源与基因库优势,选择新型诊断、治疗技术发展和药物创新为突破口,以生物系统的网络结构解析和动力学特性的研究为核心,使我国传统医学在系统生物医学的框架下,自主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系统生物医学发展新路。这样,将使我国医疗水平迅速推向世界前沿,不但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同时也为全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关背景资料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居住、饮食、卫生等条件的显著改善以及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原先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经典传染性疾病逐步被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艾滋病等行为相关的新生传染性疾病所取代。而城市化程度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伴随工业化而来的环境污染等,则使这些危害重大、日益增多的疾病呈现显著的增长态势,已成为我国人民健康的大敌,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沉重的负担。据统计,2003年,这些慢性疾病的死亡率占到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率60%以上。仅300万肿瘤患者和4000万糖尿病患者带来的相关医疗负担就已经高达700亿元人民币。全球范围内,上述慢性疾病预防、诊疗及药物市场估值会达到2万亿美元的规模。
  长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对这些多基因复杂性状疾病,在发病机理和预防、诊断、治疗技术方面都没有根本性的突破。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的研究方式多是基于“还原论”的思路,把人体分割成许多独立的部分,层层细分进行研究。虽然这些研究已经在生物医学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在复杂性疾病机理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等方面都难有根本性突破。例如,基于单个靶点的西方药物研发已经走入一个研发费用急剧增高、有效药物却大幅减少的窘境。因此复杂性疾病研究和治疗的突破必须依靠综合的、整体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式,“系统生物学”应运而生。
  在1999年,以美国科学院院士Leroy Hood教授为代表的科学家提出“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即:“以生物系统内的所有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为对象,通过大规模动力学分析,用数学方法抽象出生物系统的设计原理和运行规律”。“系统生物学”强调对生命现象要从系统和整体的层次加以研究和把握,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国际生命科学研究从注重分析开始走向系统和综合。“系统生物学”是系统论与生物学在功能基因组时代全新技术背景下的结合,它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的相互关系。系统生物学不同于以往的实验生物学,不仅关心个别的基因和蛋白质,而且进一步注重研究所有的基因、所有的蛋白质、所有的组分和所有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动力学。显然,系统生物学是以整体性研究为特征的一种大科学。正是由于在揭示复杂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发展内在规律、开发新型诊断治疗药物和方法上所具有的显著优势和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以“整合”为灵魂的系统生物学受到国际生物医学界和各大制药公司的高度重视。以1999年美国著名科学家Leroy Hood领导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成立为标志,该领域正呈现爆炸性发展态势。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成立了系统生物学系;欧洲许多国家也启动了系统生物学研究计划,试图全面理解人体对药物的代谢机理。应该指出,目前国际上系统生物学还局限于对线虫、微生物等低等生物的研究,试图从简单的模式生物中探索系统生物学的方法论和技术体系,这种发展路径无疑是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
  我国科学家作为最早倡议者,不仅积极参与推动国际系统生物学的发展,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系统生物医学”的概念,明确将系统生物学与医学相结合,直接以临床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为切入点,开辟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并开展自主性的创新工作。系统生物医学”是系统论与医学在全新的技术背景下的结合,在系统理论指导下,把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加以研究。通过大规模提取各类生物信息,深入研究基因组信息与环境信息的相互作用,阐明发病机理,研究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从而引领现代医学进入预测性、预防性和个性化的时代。“系统生物医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也是最有希望解决长期困扰人类的癌症、糖尿病、神经精神疾病等慢性、复杂性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问题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方向。“系统生物医学”的提出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在该领域的研究中独辟蹊径,从而带动我国生物医学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发达国家在简单模式生物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已有所突破和积累,如果简单重复别人的工作,只能是步人后尘;再者,人类疾病尽管复杂,仍可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来加以研究;尤为重要的是,人体的许多代谢途径和生理过程与低等生物之间存在共性。按照生命的演化过程,细菌和人类相差几十亿年的进化历程,但很多代谢路径的进化是非常保守的。事实上,人们也一直在用这些简单模式生物来研究与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科学问题。因此,从一开始就直接切入重大临床医学问题很可能是事半功倍的战略选择。目前这一思路已得到国际系统生物学界的认同,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主动提出与我们合作开展癌症的系统生物医学研究,而上海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早在多年前就已开始尝试运用系统生物医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白血病发病机理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愈带来了重大突破,成为国际医学界公认的成功范例。1996年,国际著名学术刊物《Science(科学)》对此发表了专题评论,认为该研究“对中医的思想进行了科学的阐释,将中医药学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纳入到现代医学科学的主流”。因此,“系统生物医学”有可能成为我国医药研究自主创新并超越国际水平的重大学科领域。
  2005年7月18日,新的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使得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需要的多学科交叉形成了突出的优势。上海交通大学建于1896年,历来以工科院校知名于国内外,在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机械制造、纳米科学、微光机电一体化、超灵敏化学分析、数学和物理等领域具有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方向。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前身为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现有5所附属医院、15所教学医院,以临床医学教育师资力量强,临床教学条件优越而著称,在血液学、内分泌等学科领域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具有传统的优势。新的上海交通大学所具有的理、工、生、医等多学科综合优势,为系统生物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最早成立系统生物学研究机构,为推动系统生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各级领导打关怀下,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与“系统生物学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Leroy Hood教授领导的“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代谢组学先行者”——Jeremy Nicholson教授领导的英国帝国理工生化系等国际先进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教育部已经批准上海交通大学把“系统生物医学”列为985工程二期一类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国内第一个“系统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也经教育部批准,在上海交通大学立项开始建设。以肿瘤代谢组学研究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和重大项目也已经申请成功,有关中医理论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已经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上海交通大学抢抓机遇,及早发展中国特色“系统生物医学”,率先成立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建立,将不仅发挥我国拥有传统的对生命科学进行系统性研究比较优势,同时将整合不同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力量,有助于抢占系统生物医学研究的“制高点”;中心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组建,将拥有突出的人才、学科、信息和区域优势;并与上海张江国家生物医药基地形成明显的互补,这将大大提高我国系统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水平。因此,构建“系统生物医学”研发平台,将有利于把握21世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http://www.sjtu.edu.cn/newsnet/newsdisplay.php?id=4365
4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4 04:55:11 | 只看该作者

[公告]系统医学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挂牌成立

--
 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将充分发挥上海交通大学在理学、工程技术、医学研究和临床资源方面的综合的强大优势,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生物信息测定和处理技术平台。中心将依托交大的生物纳米技术、微电子、计算和工程技术、新材料和精密机械的研究基础和人才优势,在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三大组学技术和分子成像平台的建设中进行技术创新,并研究新的生物信息分析、挖掘、仿真和建模技术。中心技术平台的建设将根据攻克生物医学难题的需求进行发展。因此,把纳米、信息、材料和机械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与处于国际前沿的白血病、肝癌、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中医药研究的人员组合在这些技术平台上,一方面直接利用现有的设备进行生物信息的采集、挖掘和处理,另一方面,在研究生物学难题的过程中,改进原有的生物信息测定和处理技术,创新发展新的更高效的生物信息测定和处理技术,将使中心的创新研究始终能够得到强大的新技术支撑,与国际水平同步发展并独具特色--
以生物信息作为方向和突破口是正确的选择。中医理论的实质就是对生物信息根源本体的认知的古代文化层面的表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7 05:30 , Processed in 0.0648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