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1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饮食有节 谨和五味—— 《内经》的药膳食疗思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16 19:2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color=#800000]饮食有节  谨和五味—— 《内经》的药膳食疗思想
[color=#800000]□ 黎敬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内经》药膳食疗的思想源自《内经》对饮食的研究与认识,《内经》认为人体离不开饮食物,五脏精气需要饮食物的充养,身体的强壮和生命活力的发挥也需要饮食物的补充,即“民以食为天”,饮食活动是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其次,《内经》强调饮食必须有规律,有节制,五味必须调和,饮食没有偏嗜等膳食指导思想。这些思想既是药膳食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通常人们饮食保健的必备知识。
  归纳起来,《内经》的膳食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饮食有节”,二是“谨和五味”。这种膳食思想建立在《内经》天人相应,人与自然协调,以及人体脏腑相关,五脏相生相克和外内表里联系的理论基础上。因此,饮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要,但饮食必须有规律、有节制,不食、少食不利于健康,暴饮多食对健康更有害,这也是《内经》“生病起于过用”病因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调节饮食是古人养生的重要法则。《素问·太阴阳明论》:“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从病因分类来说,《内经》认为饮食所伤是内因,所以说阴受之,伤五脏。
  因为饮食是直接为人体提供营养,为五脏补充精气、精微的物质基础。《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因此,饮食所伤先伤脾胃,为内伤病因。由于饮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因此,有不同的作用效力和趋势,对五脏的作用也不一样。所以《内经》说饮食伤脏就是这个意思。
  《内经》在饮食调养与饮食病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谨和五味,即饮食病因的具体表现还在于五味的过用或不足。《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苦,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甘,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饮食五味为人体所用,以生成五脏精气,即“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但五脏所伤也与饮食五味有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如过食酸味,则肝气亢旺,并可通过木(肝)克土(脾),而致脾气虚弱;过食咸味,则肾气受伤,大骨气劳,影响心(水克火)、脾(水侮土)而致短肌、心气抑等病变;过食苦味,则心气受伤,心悸烦闷,影响肾(水乘火)而致色黑等病变;过食甘甜,则脾气受伤,内生中满;过食辛味,则肺气受伤,津液不布,筋脉沮驰,神气耗伤。因此,调和五味很重要,过食五味中的任一味食物都可以导致五脏功能失调,甚至导致疾病。
2
发表于 2006-10-23 09:48:3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饮食有节 谨和五味—— 《内经》的药膳食疗思想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0:58 , Processed in 0.0528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