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亚健康从脾防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20 13:4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泰然居士在 2006/09/20 01:47pm 第 1 次编辑]



[color=#800000]亚健康从脾防治
  祖国医学虽无亚健康之称谓,但有大量相关论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伤寒论》云“上工治未病”、“总揭诸病当预图于早,勿待病成方治,以贻悔也。”未病即有亚健康之意。孙思邈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其意是好的医生善于在人们身体健康之时注重养生保持健康,中等水平的医生善于抓住将要生病还没有生病之时(即亚健康)调理避免疾病发生,一般水平的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
  而脾为后天之本,防病抗邪,在亚健康的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
  脾是健康之本
  1.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性至阴,五行属土,系水谷之海,化生气血,而生命活动以脾胃化生的气血为基础。脾运化胃纳之水谷,吸收精微上输于肺而化为营卫,《素问·痹论》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於五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宗气的生成亦离不开脾胃,《灵枢·邪客》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脾胃可资生元气,《质疑录》谓:“元气为生身之精气,而实祖于胃”;血液由营气和津液合和而成,由脾上输于心肺,灌注脉中,化赤而充养,而营气和津液均来源于水谷精微,故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正如《景岳全书》所说:“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
  2.脾为气机之枢
  脾为气机之枢,居于中焦,通连上下,可调衡气的运动,能“运代脏气”,尤在泾谓:“土具冲和之德,而为万物之本,冲和者,不冷不热,乃能生化万物,是以湿土宜燥,燥土宜润,使归于平也。”正如《四圣心源》所谓:“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肝属木,旺于春,其气从左升,位于东方;肺属金,旺于秋,其气从右降,位于西方,此即“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之谓。肝之左升,肺之右降有序,则赖于中央脾胃通上彻下,斡旋阴阳。水火相交、肝升肺降之协调,皆基于脾胃为枢,黄坤载谓:“水宜浮而火宜沉,木宜升而金宜降,土居中皇,是为四象转运之机。”
  3.广泛的功能体现
  脾可援心神抗邪,神虽由心主,但脾“在志为思”,且其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心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脾可助肝清内御邪,肝藏血主疏泄,但肝血源于脾土所化之精微,同时脾居中焦主升,对“肝升”具有促进作用,此乃肝脾同升之意;脾可帮肺主卫外,肺宣发的津液和卫气均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脾可促肾化元气,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后天养先天,肾所藏“后天之精”全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津液虽由肾所主,但其源于脾胃,且其代谢亦受脾运化之制;脾升胃降以和,脾之与胃,以膜相连,经脉络属,表里相关,纳运相合,燥湿互济,升降相因,胃降必赖于脾之升运,脾不升运,胃浊必停于中;脾与小肠相通,小肠主液,而液源于脾运化之水谷精微,小肠别浊,与脾升密切相关,脾气不升可致腑气不降;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运化水谷,化生气血,充养肌肉和四肢。
  脾弱则发生亚健康
  有终必有始,有始未必有终。空间中寓时间,时间中亦寓有空间,时间与空间是统一的。与空间相比,中医学更重视时间,亦即动态性、过程性,此乃“上守神”之意。时间是通过气化来实现的,气化的形式(升降出入运动)表现为空间。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亚健康能否发生,正气的强弱是关键,正气不足是产生亚健康的内在依据。而正气源于水谷精气,亦即李东垣所论的胃气、元气。胃气和元气的盛衰,又与脾之功能强弱有内在联系,脾旺则正气充盛,脾弱则正气不足,因此,“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从空间上看,亚健康具体发生于哪个脏腑,也与脏腑本身的正气强弱有关。脾为后天之本,充养全身,脏腑局部之正气亏虚,亦与脾藏有着密切的联系。亚健康发生以后,从时间上讲,其发展变化也是以正气强弱为依据的,正气强,则亚健康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正气弱,则亚健康向着疾病方向发展。因此,脾的功能失常是亚健康发生发展的终始。
  防治亚健康应先养脾
  1.未病健脾防亚健康发生
  脾居中央,灌溉四旁,生命之生生不息,源于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不断供养。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脾得健运,则气血阴阳调和,人自健康无病。健脾指运用药物或非药物手段恢复脾脏正常功能的治疗方法。健脾包括对一切脾病的治疗,含虚实之疾在内,它不同于补脾,补脾仅适于虚证。善养生者,首当饮食有节,慎和五味,兼以适寒暑、节劳役以养脾。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相反,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则脾气败伤,精气日亏,脏腑经络日损,肌肉形体日削。则“半百而衰也”。脾为正气之源,养脾自可养正气,正气充足,形气相得,虚邪贼邪自不能独伤人。即仲圣所云:“四季脾旺不受邪”。李东垣在《内经》的启迪下大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重要理论,认为“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相反,“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胃论》),而亚健康发生。
  2.欲病健脾防亚健康发作
  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质变过程,亚健康是二者之间的一个中介状态。此时,虽缺乏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但体内病机因子已经活动,出现了阴阳的偏盛偏衰,处于欲病而未作的“潜证”阶段。若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即可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亦即《素问·八正神明论》所云:“正邪者,……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侯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对于亚健康的治疗,关键在于实脾,脾健正胜则病退,脾虚正负则病进。因亚健康状态邪气尚轻,正气尚强,实脾能充分发挥脾的抗邪作用,如等到疾病末期去治疗,由于长期邪正斗争,一方面正不胜邪而邪气深入,另一方面正气与邪气长期相争而耗损消残,出现“半死半生”局面。《素问·藏气法时论》载“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治病必须依靠脾运化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以补精益气,培补正气,驱除病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0:47 , Processed in 0.0497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