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64|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爱北京,我爱北京胡同“名人居”【系列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25 01:2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毛泽东在豆腐池胡同十五号

作者:罗哲文 李…    文章来源:河北教育出版社   
    东城鼓楼后身的豆腐池胡同明代称豆腐陈胡同。早年间,该胡同曾住过一位做豆腐手艺高超的陈姓师傅,豆腐生意十分火爆。靖乾隆,名称改为豆腐池胡同。北京还有多条因能工巧匠在此居住而命名神胡同,如:李纱帽胡同.沈篦子胡同、赵锥子胡同。豆腐池胡同十五号是毛泽东的老师扬昌济(杨怀中)在北大哲学系当教授时全家的住研。1918年8月二十六岁的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台最赴法勤工俭学,这是他第一班来北京。他与蔡和森同住杨昌济家中。毛泽东和蔡和森是杨昌济最器重的两十学生杨昌济l920年病逝前写信给章士钊:“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毛泽东经杨昌济的介绍,在李大钊手下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
    豆腐池胡同十五号是雨进院。十八岁的杨开慧与父亲分住北房西侧和东侧毛泽东和蔡和森住南屋。杨开慧在长沙初次与毛泽东相识时,还是个十四岁的小姑娘。这攻在北京相逢,她与毛泽车一同路院内的枣树浇水,一同在胡同中散步。他们是在豆腐池胡同有的爱情。毛泽东后来和蔡和森搬到了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东夹道七号(今吉安左巷八号)一小四台院中。他后来回忆当对的生活:“八个人居三间很小的房子里,隆然高炕,大被同眠,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是十分清苦的,可是另一方面这座古代都城的美,对于我可算是一种朴偿。”
2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01:25:06 | 只看该作者

我爱北京,我爱北京胡同“名人居”【系列转】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3/25 01:41am 第 3 次编辑]

箭杆胡同20号          访陈独秀故居
作者:王之鸿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箭杆胡同属东城区东华门地区,呈“T”字形,南北向一竖的北口在智德北巷,南口与东西向的一横相通,东西向一横的西段曲折,东不通行,西口在骑河楼南巷,全长150余米。
  据记载,“箭杆胡同”始称于清光绪年间。何谓箭杆?箭杆是指旧时扎纸活的骨架和吊顶棚的龙骨(搁栅)所用的经过加工的高粱秸。据此分析,当年胡同内应有加工、经营箭杆的作坊、店铺。胡同今已无存,只因保留“陈独秀旧居”还剩下西口凹进去的一小截,但已经不是胡同了。
  箭杆胡同20号,旧时的门牌是箭杆胡同9号,在胡同西口内南侧把角处,东西并排两个院落,有两个街门,朝北的街门是箭杆胡同20号,朝西的街门是骑河楼南巷9号(旧门牌是妞妞房9号)。据房屋档案记载,该院占地面积为460平方米,共有房屋18间半,建筑面积为264平方米。此房原为孙姓人家的房产,购于民国元年(1912年)。1917年,陈独秀来京后租住东院,即箭杆胡同9号;如今,箭杆胡同20号作为“陈独秀旧居”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独秀旧居”的街门建在院子的东北角,面北,为“如意门”①:院内有正房3间带1间东耳房,南房3间亦带1间东耳房,东厢房两间;院内西墙有随墙门通往西院。院内房屋均为起脊合瓦房,正房3间前出廊子。陈独秀从1917年初到1920年初在这个院子里断断续续住了3年。
  陈独秀(1879-1942),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十里铺(今属安庆)人。早年留学日本,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1915年起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毛泽东称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他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这新方向便是社会中最有革命要求的无产阶级参加革命,开始表现他的社会势力。”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组织正式成立,陈独秀任书记。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陈独秀理所当然地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简史》写道:“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次大会是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举行的,除了会场一度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社会上没有引起任何注意,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但是,就在这时,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却已在沉沉黑夜中点燃起来……
  在沉沉黑夜中点燃新的革命火种的人便是陈独秀,他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普罗米修斯,一生既辉煌,又坎坷,晚年蛰居在四川江津乡下,只有一个老保姆陪伴,但陈独秀仍然卓尔不群,傲骨凛然。1941年秋,陈独秀作了一首题为《对月忆金陵旧游》的七言绝句。诗曰:
  匆匆二十年前事,燕子矶边忆旧游。
  何处渔歌警梦醒,一江凉月载孤舟。
  陈独秀在箭杆胡同9号居住期间,上演了其人生最为辉煌的一幕。
  1917年初,陈独秀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文科学长,住在箭杆胡同9号;《新青年》编辑部亦随之由沪迁京,驻地也在箭杆胡同9号,这里成了新文化运动中心。1918年12月,陈独秀与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每周评论》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镇。陈独秀当之无愧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帅,当年从箭杆胡同9号发出的声声呐喊震撼着整个中国。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不仅发挥了领导作用,而且,身先士卒,冲锋陷阵。1919年6月8日,陈独秀与李大钊商量后,起草了著名的《北京市民宣言》;6月11日又和邓初、高一涵到宣武门外的“新世纪游艺场”散发,当场被捕。陈独秀受了三个多月的牢狱之苦,在社会各界的营救、声援下于9月16日获释。
  迎接陈独秀出狱的蔡元培当众宣布:“北京大学为有仲甫而骄傲!”李大钊则献上诗作《欢迎独秀出狱》:
  你今天出狱了,
  我们很欢喜!
  他们的强权和威力,
  终究战不胜真理。
  什么监狱什么死,
  都不能屈服了你,
  因为你拥护真理,
  所以真理拥护你。
  1920年2月14日,为躲避军警的追捕,陈独秀头戴毡帽,打扮成讨账的财主,乘着一身账房先生打扮的李大钊赶着的带篷骡车,出了北京朝阳门直奔天津。二人一路上商量着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计划组织中国共产党。“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在茫茫的旅途中,在瑟瑟的寒风里娓娓地进行着。
  1927年7月,陈独秀因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离开了中共中央领导岗位;1929年11月,又因组织“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而被开除党籍。但是,人们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陈独秀的肇始之功。
  陈独秀有四个儿子,长子延年、次子乔年均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革命失败后相继在上海就义;四子鹤年上中学时便投身革命,后避居香港;惟三子松年从小随生母住在安庆。1953年2月,毛泽东路过安庆,忆起故旧,遂召地委书记傅大章垂询。
  毛泽东问:“陈独秀家还有谁?”
  傅大章答:“有个儿子陈松年,在窑厂做工,生活比较困难。”
  毛泽东正色道:“陈独秀这个人,是有过功劳的,早期对传播马列主义和创建中国共产党,是有贡献的。他是五四时期的总司令。后期,他犯了错误,类似俄国的普列汉诺夫。陈独秀后人的生活,还是要予以照顾。”
  毛泽东没有忘记陈独秀,箭杆胡同的街坊们也没有忘记陈独秀。
  我在2002年拜访了一次箭杆胡同20号。一进胡同,我随便询问了两位中年妇女和一个小伙子,他们都能准确说出陈独秀旧居的具体位置,而且脸上还掠过不易察觉的自豪感。尤其是原来的房主孙志诚先生,当时他已是83岁高龄,还非常热情地引领我走进院子,并详细地向我介绍:“当年我们家住在西院,东院整个都租给陈独秀先生了。北房3间是陈先生的住房,南房3间是《新青年》编辑部,靠街门的那间小房是传达室,《新青年》编辑部的牌子就挂在那儿,两间东房是陈先生的车夫和厨子住的地方。东、西两个院子是相通的,当年陈独秀受通缉,就是从西院那个门妞妞房9号逃走的。”
  我想:依孙老先生年龄推算,应该见过陈独秀在这里居住,但不应该留下如此清晰的印象;关于陈独秀在这里居住的情况极有可能是听说的,可是孙老先生却如数家珍。
  思绪至此,不谙诗道的我却流淌出四句不能称为诗的诗:
  小院当年聚风云,独秀引来万木春;
  千秋功罪任评说,毕竟巍巍一昆仑。
3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01:35:43 | 只看该作者

我爱北京,我爱北京胡同“名人居”【系列转】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3/25 01:42am 第 1 次编辑]

红星胡同61号 梅兰芳故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红星胡同属东城区建国门地区,是东单北大街路东从南往北数的第七条胡同。胡同原来自西向东沟通东单北大街和朝阳门南小街,长700多米。明代,称“吴良大人胡同”;清代,因胡同内有一座无量庵,遂称“无量大人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红星胡同”。如今,胡同中段被堵,东西已不通行。
  红星胡同61号,旧时的门牌为无量大人胡同24号,在胡同内中段路北,坐北朝南,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所在地。1958年9月,中国摄影学会(1979年更名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由王府井大街12号迁入此院。1987年春,中国摄影家协会拆除了院内原有建筑,建成南、北两座办公楼。
  据房屋档案记载:无量大人胡同24号是一座有东跨院的三进宅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96平方米,共有房屋96.5间,包括一座三层中式楼房;院落之间靠过厅和游廊相连,街门为三步台阶的广亮大门,建在红星胡同北侧,后门开在遂安伯胡同(已并入金宝街)南侧。
  1920年,梅兰芳将此宅买下,住到1932年迁居上海之时;1943年,梅兰芳迫于生计将此宅卖出。
  梅兰芳在无量大人胡同24号居住之时已是享誉中外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了。他在这座宅院里接待过诸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美国好莱坞影帝范朋克、意大利女歌唱家嘉丽—古契、日本著名歌舞伎表演艺术家守田勘弥以及当时的瑞典王储古斯塔夫六世夫妇、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夫人等众多国际上的名流……梅兰芳的儿媳屠珍在《京城艺术沙龙——无量大人胡同24号》一文中写道:“无量大人胡同内梅先生的客厅缀玉轩成为人文荟萃的地方,真可说是京城一处‘艺术沙龙’。梅先生的文学修养和历史知识,就是在众多友人谈文论艺,臧否人物,上下古今,无所不及的氛围中,得到了熏陶和提高。”
  也是在无量大人胡同24号居住期间,梅兰芳西装革履、衣冠楚楚地叩开了音乐家刘天华的家门。梅兰芳拜访刘天华的目的是请刘天华用五线谱记录自己的演唱,用句眼下时髦的话讲,就是让中国戏剧的曲谱与国际接轨。须知,1927年的梅兰芳在戏剧界的名气如日中天,但他却仍在为中国戏剧的发展艰苦跋涉。两年后,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梅兰芳戏曲集》正式出版,刘天华也因此更加名声大振。
  梅兰芳(1894—1961),中国戏剧艺术大师,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和自述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存世。
  梅兰芳出生于梨园世家,从其祖父梅巧玲到梅兰芳已是三代京剧旦角。梅兰芳8岁学戏,11岁登台,在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大量真切感人的艺术形象,被誉为“美神”。从1919年到1960年,他三次赴日本、两次赴苏联、一次赴美国进行访问演出,并被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学院授予“文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位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人。梅兰芳开创的“梅派”戏剧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演剧体系、德国布莱希特的演出流派并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梅兰芳在艺术方面自是宗师,在为人方面也堪称楷模。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留居香港、上海,在敌伪统治下蓄须明志,拒绝演出。著名画家丰子恺赞曰:“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
  梅兰芳认为,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活动的水墨画,应该从绘画中吸取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于是他研习作画并向一些绘画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齐白石,而齐白石又非常喜爱梅兰芳的戏剧。齐白石对梅兰芳而言是亦师亦友,而梅兰芳对齐白石却是毕恭毕敬。有一次,在一处堂会上梅兰芳见齐白石进来而没人招待,便急忙迎上去将齐白石搀扶到前排就座。大家看到梅兰芳热情招待一位衣着非常朴素的老人,有人便问:“这个老头子是谁呀?”梅兰芳高声回答:“这是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是我的老师。”事后,齐白石颇为欣慰地赋诗一首:
  曾见前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动公卿。
  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还有一次,是一个农历腊月廿三晚上的演出,名角荟萃,梅兰芳唱大轴《贵妃醉酒》,接齐白石到剧场看戏。演出结束后,齐白石到后台看望梅兰芳,一落座便说腿脚有点麻木。还没卸装的梅兰芳说:“一定是坐的时间长,脚受凉了……”说着,就蹲下身将齐白石的鞋脱掉,抱起齐白石的双脚放在胸前用手焐着,喊人赶快打盆热水给白石老人烫烫脚。在场的人惊呆了,齐白石热泪纵横,大概已经无法再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了。
  梅兰芳4岁丧父,15岁时又失去了母亲。幼年失怙,自是生活坎坷,祖母陈太夫人在梅兰芳的成长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梅兰芳感恩图报,买下无量大人胡同房产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祖母在舒适的环境中颐养天年。
  1924年,陈太夫人辞世。以梅兰芳的社会名望和经济实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必然要大操大办。灵棚四周摆满花圈、挂满挽幛和挽联,棚顶垂下番(喇嘛)、道、禅、尼的筒幡。
  开吊之日①摆的是燕翅席。吊唁宾客中除至亲好友,还有各界名流,梨园名宿、军政要员、商业巨子纷至沓来;可是,也有几十口子“赶份子”②的客人不请自到。这些“赶份子”的人都是附近的街坊,有住无量大人胡同和遂安伯胡同的,也有住东、西石槽胡同和南小街的;他们当中有棚户、有摊贩,也有拉洋车的、捡破烂的,反正都是一伙子穷哥们。据当时目击者回忆,有的穷孩子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甚至光着两只脚丫子。他们每人随20枚(约合现在的两块钱)的“份子”,然后依次在陈太夫人灵前磕头。“赶份子”的客人每磕一个头,梅兰芳必还一个头。
  按例,吊唁宾客行礼之后依次入席。几十口子穷哥们的到来,打乱了知客(招待人员)的计划。管事的犯了难,只好向披麻戴孝的梅兰芳请示:“老板,附近不少拉车的、捡破烂的穷朋友来‘赶份子’,您看,是不是变通一下,改摆几桌像‘接三’③那样的炒菜面?”梅兰芳立马拦住:“不行!怎么能嫌贫爱富呢!都是一样给老太太行礼来的,是看得起咱们。人有大小,口无尊卑。一律照常摆翅子席!找账房要钱去买,少一道菜也不行!”
  “人有大小,口无尊卑”,可谓醒世恒言矣!
4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01:37:56 | 只看该作者

我爱北京,我爱北京胡同“名人居”【系列转】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3/25 01:42am 第 1 次编辑]

鲁迅在北京的第四个住处

作者:罗哲文 李…    文章来源:河北教育出版社   

     鲁迅在北京的最后一处住宅:阜成门内西三条二十一号。买八道湾的房花去了鲁迅全部的钱。后来的钱,又上交了羽太信子。向友人许寿裳、齐宗颐(寿山)各借
四百元买西三条房子的钱,直到在厦门任教时才还清。
    鲁迅在正房向北又接出一间九平方米的平顶屋(老虎尾巴)作为自己的书房兼卧室。东壁挂着藤野先生像和青年画家司徒乔的炭笔素描。桌上有毛笔、墨盒、马
蹄表、煤油灯。秋夜,鲁迅在“老虎尾巴”中,透过窗子向北,“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枣树“默默地铁死地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先生身姿坚卓,吸着烟,陷在藤椅里,久久地望着窗补幽蓝的秋夜。先生后园的这两株枣树早已枯死。1995年,又在原地新植两株。
    从1924年5月始,鲁迅在这里住了两年零三十月,其间写了《野草》、《华盖集》、《华盖集续篇》及《坟》、《彷徨》、《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共记二百余篇。当时周作人在“苦雨斋”写他的小摆设一一小品文,接待学院派文人,并抱怨:“总觉得住住在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北京的茶食》);而鲁迅在不足九平方米的。老虎尾巴”
里接待者热血青年。投暮,访者轻叩门上的铜片,先生总是擎油灯在门口给青年们照亮。
    鲁迅在评价中国一些优秀的知识分子时曾写道“他们是一群在任何时代都会对关注着的现实并不满意,并时刻为民族担忧的凡:”而鲁迅,正是这群人中尤为突出的一个代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面忆:“普通在弘文学院的时候,常常和我讨论下列三个相关的大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息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他的病根何在?”鲁迅虽然以一已抗拒着中国国民的劣根但事宴上,鲁迅对中国的前突、国民性的改造甚至人生都是悲观的,他在“作绝望的抗战”。“我的作品,太黑暗了  因为我常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两地书·四》)鲁迅遭受了那么多的误解,背叛、迫害。鲁迅思想中充满着深渊意识与被虚无肝压迫的痛苦。前疆者从来都有寂寞,《野草》是现代中国心最的精神独自。鲁迅在“孤独的战斗’中的忧愤、苦闷、隐痛以至绝望在朦胧而跌宕诡奇而峥嵘的《野草》里有深的流露。从鲁迅的短篇小说《在酒楼上》、《伤逝》、《孤独者》中  更可以看到他心底里人琴俱亡的哀戚、无奈和黯然。
5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01:40:26 | 只看该作者

我爱北京,我爱北京胡同“名人居”【系列转】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3/25 01:43am 第 1 次编辑]

老舍的“丹柿小院”

作者:罗哲文 李…    文章来源:河北教育出版社   
    王府井北口向西有一条乃兹府大街。明代始,街路北建有一座很有规模的“奶子府”(今灯市口西街五号院)。宫中每年四次,每次精选二十名二十岁一下的无病有夫貌美的奶妈居住于此,有太监看管。  
    老舍是地道的满族人北京人,生在西城护国寺街西口的小杨家胡同八号。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老舍的父亲是守前门楼子的正红旗护旗兵卒,被炮弹烧伤后走到西华门一粮店,后下落不明。1950年4月,老舍找自己在美国的出版代理人,汇来版税五百美元,以此款折成一百匹布,买下了乃兹府大街丰富胡同十号(现十九号)一处四百平米的小院。逢深邱,院中枝头缀满金黄的柿子。老舍在“丹柿小院”里住了十六年。
    1966年8月24日,老舍步行到积水潭以西的太平湖,握着自己手抄的《毛主席诗词》,在水边坐了一整天。暮霭腾起来了,西山以朦胧。老舍把钢笔眼镜手杖齐整地摆放在岸边,一步步向水中走去——他母亲就是在太平湖附近的一赴小四合院死去的。
    1967年8月24日,生于1913年6月,号泼墨老人,刘炳森的老师,画家许林邨秘密地在潮坡的草丛中立了一块高六十三点三厘米的汉白玉碑,井亲题魏碑体字: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辞世处。现在,原碑已失。太平湖也已于1976年被填平,成为地铁的调车场。
6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01:44:59 | 只看该作者

我爱北京,我爱北京胡同“名人居”【系列转】

康有为与南海会馆

作者:罗哲文 李…    文章来源:河北教育出版社   

    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的“南海会馆”在宣武区骡马市大街南侧的米市胡同四十三号。是广东南海籍京官所捐资购置。光绪三年(1877年)扩建成十三个院落、有房一百九十余间的大会馆。1882年康有为进京赶考,即在此馆旁院有七株古槐的“七树堂”居住。“七树堂”西边是他的三间卧室,北边四间是书身。“七树堂”的七株古槐今仅剩一枯桩。
    “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在此办《万国登报》,写《上清帝第二书》,并创立
“知耻会”。断断续续加起来康有为在这里住了十六年。“南海会馆”是维新
派的重镇,康有为常在此与梁启超、谭研同等人共商变法。“戊戌变法”失败,
光绪帝密使人将让康有为逮速逃走的衣带诏送到。南海会馆”。
    当年,会馆中的十三个院落(共一百九十余间房屋)既独立、又有高丈余的木走廊相连。会馆有假山、花回。凉亭,榆树、丁香、青藤遍布。于今,会馆一片破败,居民私搭乱建的小房密密麻麻,到处是羊肠小道。会馆挤住着一百五十多户人家。图为南海会馆大门。
7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01:52:27 | 只看该作者

我爱北京,我爱北京胡同“名人居”【系列转】

林则徐故居

作者:李欣    文章来源:华艺出版社
    林则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主要工作业绩就是著名的广东虎门销烟。其实在此前后,他还在江西、云南、浙江、陕西、湖南、湖北、河南等十几个省市工作过,而他本身又是福州人。话说到这儿,您发现没有,林则徐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好像唯独没跟北京发生过什么关系。但是,前不久有观众提供线索说,就在北京宣武区菜市口一带发现了林则徐故居。这会是真的吗?
    菜市口,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跟老辈儿人打听这地界儿的历史,十有八九都会提到当年杀人砍头的刑场,往深了还能跟您念叨念叨在这儿英勇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但是一说到著名的缉毒大队长——林则徐,就全都一问三不知啦。幸亏我们的编导提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一本名叫《北京名居》的书上找到了相关的信息,贾家胡同第一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一路打听,我们把第一目标锁定在了贾家胡同31号院。
    看来我们还真找对了,但是我们还是得问问这位大爷,您怎么就能确定林则徐曾经住在这儿呢?他可是1850年就去世了。从岁数上看,你们也不可能见过面啊。没想到咱还真问着了。
    就在我们坚信这贾家胡同31号的确是林则徐故居的时候,却从另一位街坊嘴里得到了另一种说法:不是故居,是会馆。口说无凭,他拿出一本书,上面明明白白写着:“莆阳会馆坐落在宣武区贾家胡同旧门牌19号。”而这位先生告诉我们说,旧门牌的19号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贾家胡同3l号。
    会馆,其实说白了就是个省市的驻京办事处。绍兴会馆就因为鲁迅曾经居住过,所以又被认为是鲁迅故居,浏阳会馆又叫谭嗣同故居,那么林则徐是否在莆阳会馆居住过昵?您还真猜着了。
    有资料记载,说林则徐1811年中进士后,返回福州接取家眷,于1813年6月4日重抵京城,住进莆阳会馆。他在那里居住的时间并不长,当年年底就搬到了宣武区的粉房琉璃街。林则徐这辈子就干了一件大事——虎门销烟。也正是为了这件事儿,他被道光皇帝革职查办,发配伊犁。但是知道这其中细节的人,都得出一个结论:道光皇帝有点卸磨杀驴的嫌疑。
    话说当年,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为响应全国号召,当地的缉毒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道光皇帝听说之后,急召林则徐进宫,于是俩人开始了长达八天、多达八次的君臣密谈,共商缉毒大计。  据说林则徐第一次进宫的时候,风尘仆仆,结果正事没谈成,道光皇帝就让林则徐回家休息去了。接下来的几天里,道光挺心疼这位未来的缉毒大队长,准许他骑马进宫,没想到,林则徐不会骑马,得,您就坐轿子吧。从此之后,他成了第一个坐轿子出入皇宫的大臣。
    几天之后,林则徐就肩负着缉毒重任奔赴广东了,这才有了我们所熟悉的虎门销烟。但是在此之后没多久,曾经对林则徐恩宠有加的道光皇帝就翻脸了,将他革职查办,发配伊犁。
8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01:56:45 | 只看该作者

我爱北京,我爱北京胡同“名人居”【系列转】

北京茅盾故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市乌镇人。1921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创作出《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文化部的领导工作。
  茅盾故居位于北京东城区后圆恩寺13号,1974年至逝世前的1981年茅盾一直住在这里,故居周二、四、六开放,如非开放日,可与故居旁的“子夜书屋”联系是否可进,门票5元,也可用北京市博物馆通票,全年60元,每票可3人使用。
9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01:58:37 | 只看该作者

我爱北京,我爱北京胡同“名人居”【系列转】

梅兰芳故居
  
    走进窄窄的护国寺胡同,在胡同的纵深处有一座不起眼的小院,这里就是世界著名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故居。梅兰芳先生一生中的最后10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这是一处两进的北京小四合院,占地716平方米,现有馆藏文件3万余件。一进院门,首先看到的就是汉白玉梅兰芳塑像,这是雕塑家刘开渠及其学生白澜生共同创作的。内院东、西、北房筑有穿廊,廊沿上有彩绘。共设有4个展室,以图片和实物简要介绍梅兰芳一生的艺术生活和社会活动、纪念品和礼品及梅兰芳晚年生活,还有不定期专题陈列。正院保存故居原貌,会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内的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生活原状陈列。古香古色的小四合院,非常精致。院中的柿子树硕果累累,在院中漫游,我们所体会到的,是梅先生精彩的一生,他的创作、生活无一不体现着古朴、典雅的特质。这座看来不起眼的小院,让人感受着梅先生平民化的艺术气质。梅兰芳1894-1961,8岁学戏,11岁登台,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世称梅派。代表作有 《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洛神》、《游园惊梦》、《抗金兵》等,是把京剧传播到国外并获得国际盛誉的第一个中国艺术家。日军占领北平后,他蓄须明志,拒绝演出。1949年后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梅兰芳故居在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原为庆亲王府的一部分。1984年成立梅兰芳研究学会,筹建纪念馆;1986年10月开馆。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01:59:40 | 只看该作者

我爱北京,我爱北京胡同“名人居”【系列转】

谭嗣同故居

   
    谭嗣同故居在宣武区北半截胡同41号。谭嗣同生前任西房北套间,自题为“莽苍苍斋”。他的许多诗文、信札 在这里写成。“莽苍苍斋”原有一副谭嗣同自做的门联:上 联是“家无儋石”,下联是“气雄万夫”。后改上联为“视尔 梦梦,天胡此醉”,改下联为“于时处处,人亦有言”。会馆 里还有维新志士开会的里院北屋。1898年9月24日谭 嗣同在此被捕。为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6 08:24 , Processed in 0.0642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