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3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港台中醫教育芻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21 21:2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港台中醫教育芻議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李 致 重
20世紀90年代末,香港、臺灣的中醫教育發展很快。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臺灣長庚大學的中醫大學教育,都是在這一時期相繼開辦的。五年來,本人一直在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執教。今年5月應臺灣長庚大學之邀,出席了“兩岸三地中西醫結合防治SARS之經驗交流研討會”。會議期間,在與台灣南北有關學者以及長庚大學中醫學系師生的廣泛交流中,增進了我對臺灣中醫教育的瞭解。為此,這裏就港、台的中醫教育談一些個人看法,以與同仁們討論。
一、研究型還是臨床型
當今的大學教育,有的偏於研究型,有的偏於應用型。個人認為,中醫大學本科教育的方向,應以臨床應用型為主。
其一,50年來,內地中醫的研究方向,基本上是以西醫的觀念和方法,對中醫進行驗證、解釋和改造性的研究。這種研究方向,習慣稱之為“中醫科學化”、“中醫西醫化”的研究。雖然社會上為此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甚巨,但收效甚微,而且對中醫學術發展的負面影響頗大。這一問題,近年來受到內地學術界的廣泛質疑,並在越來越深刻的反思之中。
台中的中國醫藥大學和內地多數中醫大學一樣——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明顯不足,中醫基礎理論的課程相對薄弱,與此同時卻把大量西醫基礎醫學的課程,作為學生主要的必修課。這是“中醫科學化”、“中醫西醫化”思想影晌下,表現在中醫大學教育方向上的一個大問題。本人在《為中醫教育診脈處方》、《中醫教育的三個重要環節》等論述中,對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進行了剖析。台中中國醫藥大學的歷屆畢業生中,註冊從業中醫的比例遠遠達不到10%。除了相關管理法規不合理的因素外,自己培養的學生中醫信念不牢固,專業基礎不堅實,也許是不容忽視的原因。
第二,中醫教育應當把“具有堅實中醫理論基礎和一定西醫學常識的,具有良好辨證論治技能的,合格中醫臨床人才”,作為本科教育的根本方向。尤其在中醫受到近代科學主義衝擊和西醫嚴峻挑戰的當代,更應當保持、發揚中醫的特色與優勢,在潮流性的困難面前不猶豫、不動搖。
據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幾年前的民意調查顯示:香港26%的民眾生病後首先選擇中醫,68%的民眾願意接受中、西兩法治療。這說明民眾對中醫的認同、需求,與西醫大體接近。但是,香港、臺灣“中醫在朝、西醫在野”的格局,使中醫長期處於“自生自滅”的生存窘境之中。而以往的許多執業者缺乏正規、系統的教育背景,加之沒有獨立的中醫院,缺少救治急、危、重、難病症的機會。久而久之,形成了中醫隊伍學術水平參差的狀況,造成了人們以為“中醫只能治療慢性病”的錯覺。這種狀況與錯覺,也加深了西醫對中醫科學本質的懷疑或誤解,影響了中醫與西醫在平等、並重基礎上的溝通與配合。面對以上歷史的困惑,中醫教育更應當以培養合格、正統的中醫臨床型人才為己任,切莫隨波逐流,再次陷入“中醫科學化”、“中醫西醫化”的誤區。
第三,按照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一個人大學畢業後,還需要在上一級專家的帶領下經過5—10年的學術薰陶,才能成長為合格的專業才人。而年輕中醫的臨床工作,更是其加深理論理解、消化的必然階段。所以大學本科階段的教育以臨床應用型的目標為主,畢業後經過2—3年的臨床訓練,再從中選拔優秀者進行碩士、博士之培養,是造就中醫研究型人才的理想途徑。
中醫的知識體系十分龐大,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近取諸身、這取諸物”,“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備良相之才”的“大醫”,才稱得上真正、合格的研究者。中醫學的自身特點,注定了推動其學術發展的研究者,必須是這樣的“大醫”。
然而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只要能夠熟練運用辨證論治的理論、原則、方法,成就為一個精於防病治病的中醫臨床家,即已足矣。這既是社會的基本需求,也是絕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目標。
基於上述,本人認為中醫大學本科教育的方向,必須鎖定在“合格、正統的中醫臨床型人才”這一點上。過去如此,現在如此,今後亦應如此。
二、社會需求與人才結構
由於內地中醫本科教育起步時,教育方向與學術定位都不夠恰當,所以半個世紀以來,這方面的教訓很多。1996年北京中醫藥大學應屆畢業生所做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現行的大學教育使學生“中醫沒有學好,西醫沒有學到。”1997年出版的《中醫沉思錄》也提到,中醫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兩個中專水平,或者中醫大專、西醫中專水平”。2001年8月10日內地的《現代教育報》上,發表了著名老中醫鄧鐵濤、焦樹德教授《幾十年來沒有培養出真正的中醫》的專題文章,明確提出“中醫學院還能培養出合格的中醫嗎”的尖銳質疑。
大學本科教育是造就專業人才的基礎。中醫大學本科教育這一基礎打好之後,才能根據防病治病和學術發展的客觀需求,進一步形成結構合理的中醫專業隊伍。
第一,中醫不得開西藥,西醫不得開中藥,是港、台地區中、西醫管理的一大特點。這是符合科學的嚴肅性原則的,是對病人負責任的規定。這就要求大學本科教育必須培養出高水準的中醫臨床人才,才能承擔起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以適應基層社區或中醫院的臨床需求。
第二,經過一定的臨床鍛煉,再從臨床中選拔優秀者,以培養臨床碩士、博士的形式,造就一批臨床過硬的“辨證論治之醫”和“陰陽會通之醫”。以這類人才作為中醫院的中堅力量,才能真正辦出體現中醫理論特色、臨床優勢的港、台中醫院來。
第三,在以上基礎上,開展高層次的中、西醫工作者的相互合作,共同研究中、西醫兩者臨床優勢的有機互補與配合。鑒於中、西醫兩個醫學科學體系相互間的不可通約性,互補與配合應當以兩個隊伍合作、兩種學術配合為基本模式,方可最大限度地組合醫學科學資源,最大可能地提高防病治病效果。
三、是“二”還是“一”
回憶半個世紀以來中醫教育走過的路,羈絆中醫教育的根本性問題,仍然是起步的第一個學術問題——什麼叫中醫學?圓滿把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對中醫學和西醫學加以比較,首先真正搞清楚中國現存的醫學科學體系,究竟是中、西醫兩種,還是只有西醫一家。
中、西醫兩者各自都包邏著科學、技術、經驗三個層面,而且十分龐大、複雜的知識內容。其中的經驗是初級的醫學知識;其中的技術既經驗基礎上的昇華,也是中醫科學理論在臨床方面的延伸與應用。所以要對中醫與西醫進行比較,核心是對中、西基礎理論的比較,即科學理論層面上的比較。
從科學理論層面來講,中、西醫兩者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各不相同,所形成的概念、範疇不僅是兩种完全不同的科學体系,而且是不可通約、不可相互代替的。這已經是結論,故不再重復論述。
遺憾的是,這一根本性的科學理論問題,50年來常常被近代科學主義或事業發展的功利心所掩蓋,沒有成為中醫教育界的基本出發點。然而,中醫教育的“第一個學術問題”, 畢竟是不可迴避、不可超越的。不明白中、西醫在科學理論層面上的區別,自以為在“科學化”, 到頭來卻是“西醫化”—— 使中醫的後繼人才在科學理論上徹底地倒向了西醫。面對50年的歷史教訓,港、台同仁切切不可徬徨。
幾十年來,中醫和西醫究竟是一個科學體系,還是兩個不同的醫學科學體系,中醫教育實踐中也常常自我矛盾。如果不承認中醫的科學理論,那麽用西醫的理論對中醫的技術、經驗加一解釋就是了,中國根本無須開辦中醫大學教育。同理,承認中、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醫學科學體系,那又為什麼在中醫大學裏不首先加強中醫基楚課程,而要把西醫基礎醫學課程放在主要位置上呢?
近20年來,這方面的問題國內一直在議論之中,而且已經出現了許多改進中醫教育的新思維。只是因為國內中醫教育上的歷史包袱和體制模式,制約了中醫教育的改進。港、台中醫大學醫教育剛剛起步,歷史的包袱和體制的制約比較少,這是港、台地區的一大優勢。如能從科學層面上首先清醒地認識中、西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醫學科學體系,接下來的辦學方向、結構規模、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師資配備、教學方法、學生來源、實習安排、行政管理以及西醫課程開設的比例、先後等等,自然會有清晰的思路和明確的標準可循。反之,搞不清醫學体系是“二”還是“一”,港、台中醫教育重蹈覆轍的命運,將無可倖免。
四、實習與臨床基地
臨床實習是醫學教育的重要一環,為此配合基礎教學,港、台應當儘快建主自己的中醫院,以作為中醫教育必不可少的臨床基地。
受“中醫科學化”、“中醫西醫化”的誤導,內地中醫院“西化”傾向日趨突出。因此“臨床教學西代中”的問題,嚴重困擾著中醫大學的臨床實習教育。針對中醫院的“西化”傾向,早在20年前不少有識之士就提出,中醫院應堅持“能中不西、先中後西、中西配合”的辦院原則。這個原則的核心是“能中不西”,目的是要突出和發揚中醫的特色與優勢。只是在中醫治療有一定困難和必要的情況下,再考慮“中西配合”。如果實習醫院也“西化”了,當然不可能培養出合格、正統的中醫來。
五、勿走灣路
人們常說:萬事開頭難。之所以開頭難,主要難在人們必須有長遠的眼光,全局的高度,戰略的思維,科學的睿智。攻破了“開頭難”, 就可以少走灣路,捷足邁向成功。“先上馬、後備鞍”,急於求成,繞開“第一個學術問題”, 難免要“自製夾生飯”的。
當今,人類醫學發展上有三種大趨勢,這是開辦中醫教育時不容忽視的戰略性前提。
第一,20世紀,西醫在長足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自70年代起,首先從西方傳來了“回歸自然”、“重視傳統醫學”的呼聲。進入21世紀,這種呼聲越來越高。
第二,在世界各地的傳統醫學中,中醫的理論體系最成熟,治療方法最豐富,臨床療效最可靠。來自西方的“重視傳統醫學”, 明智的理解則首先是重視中醫。進入21世紀,這一點正逐步形成廣泛的共識。
第三,50年來,中國人一直執著地用西醫的觀念、方法,對中醫實行表面上叫“科學化”,實質上是“西醫化”的改造。使中醫學的概念(範疇)不斷異化、解體,辨證論治的水平不斷下降,臨床治療的領域(病種)不斷縮小。中醫教育上的失誤和今天面臨的困惑,皆源於此。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人對此正在反思,並從反思中醒悟。
本人認為,復興中醫不僅是中醫的需要,也是中國的需要,是世界人民的需要。為此在中國,首先要擺脫中醫“科學化”,“西醫化” 的困擾。港、台的中醫教育如能從此起步,想必會少走灣路,直步坦途。
2004年5月15日於香港


2
发表于 2005-12-8 02:24:05 | 只看该作者

[推荐]港台中醫教育芻議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07:10 , Processed in 0.0521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