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71|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文化之心主神明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26 10:5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人多轻以脑为生命活动之中心,或言其具理推断,无所不精,是以不自觉中养生之中同用此法,人之理事之法或可于养生乎?嗟夫!乃谓众者蒙蒙然不津其意尔.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盖圣人之养生者,法于阴阳,德合天地.顺应生杀之始,此所谓于道者.可以养天年. 祖国医学养生之道大矣.脑是否可堪当重任?今之人事物繁重常疏于此也 遂简引承先贤之志以明之,
形住归之于心第一:
 心主百脉{1},营卫之行也,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不秉乎于心,各部之代谢又还复于心,是以然云云周而复始如环无端{2}.心者体窍之仰赖,生杀之大主.心动则神浴,心灭则形亡.
神得归之于心第二:
  五脏六腑各有所主{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乃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五脏之形养无不禀受于心.若心不养脏,脏生存之不能,何谈情志之生?夫心者神气之所归.情志之根本,五脏之所宗也.
周身通令归之于心第三:
  心者君主之官也{4},自古为君之道乃校黄帝.黄帝之为君者,上能乞天降十三科{5}以膏其民.下可使民得康健以同其志,是乃为君者.心者位为中渚,上通灵于九宫,下膏泽乎百骸.是以为君者也.
夫为君者,同治之要得明矣,全安康泰,上下和合,方应以通令周身. 
心脑辨论地四:
  学者多忽略于心脑之异也.若要脱离窘惑,此辩必明.
  中医之谓心者,非等同于当今解剖所言之"心".百骸之用皆仰赖于心,五脏之志皆为心主. 体阴用阳,不失和合,感召上下.是以能统周身灵气.
  脑者:位居于上,究其在上为天,问体为阳{6},性以偏得,能应变于外物也,
  自然之事物,直观横定,用有归结,有简循物理之法,能一时而明之.脑阳为事,逻辑推理,用尽其材,称誉福德之所化也.
   然生身者.阴阳互变,动静平衡,演化迹循,绵延无数.个性多变,人又焦虑或多,成而泱之.等等诸类,多非直观推理之能之也.遂上古之人教下,静心寡欲,排除身心私念.而能感通微妙之变化,此逻辑之不擅长也. 结论言 脑之活动与认识改造自然之密切相关,但诸推理活动有失虑及身体之平衡.违背养生之道者夥多,脑者非阴阳和合之器,一处失衡,病患乃成.,若用于养生疗病切不可为君也.用以为臣,称以为器,不登帝宝{7}.
  因而言之,修身养性者不可误以脑为中心,本性之偏何来万物周全之说?养生之人武断以用脑分析,欲望越多偏之远矣,实为不得其法.
幽明灵动之住第五:
夫心者上可以感通九宫下可以联运地骸 为连通天地之楷模,是以人知神机不可以偏,为上者扰乎于天,清阳上升,头目混沌不得阴系,为下者动乎于地性乃钝萎,不和于时生性浊重,是以中医者不可不明乎其理也.今之中医学者思路之混乱是否可以以此篇做饵疗之?呜呼!中医者书海浩瀚.非一时之力乃能成之.山高云淡,岂是不晓国蕴之人而能明之?悲之也,戒之也。
                       雪岳真人 于二月二十四日           如有转载须标明转自本站
---------------------------------------------------------------------------------
{1}《素问 》心主身之血脉。《灵枢 本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2}《灵枢 动输》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终而复始。
{3}《素问 宣明五气论》心藏神,肺藏魄,旰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4}《灵枢 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内经》所以云“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
{5} 轩辕皇帝祝由十三科.
{6}以现代事实的论证而言,思考或多则易发头昏脑涨,中医言头乃于上是轻清之窍,思虑过多引气上行,气引血行,发为头昏脑涨。
{7}有偏性之气可以令人有所成就,但不顾乎全局,用之一长则病生矣。现代之思虑过度引起之疾病足有增多,此之实例多矣。
              有米原创贴 首发于 现代中医针灸网


2
发表于 2005-6-29 10:25: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文化之心主神明论

“心主神明,为十二脏之主”是西医攻击中医理论为“为心学说”的一个重要根据。也是许多人信任西医要点,但事实又是如何?
  “心主神明,为十二脏之主”:“心”在中医理论中包括心脏、脉、血三大部分。
  “心脏、脉、血三大部分”不仅与十二脏器直接连接,且为之提供代谢的营养物质的提供和带走脏器一定的代谢物质,从而影响十二脏器的功能作用。还影响人体的一切组织,包括所有“奇恒之腑”,与及“脑”。甚至控制一切脏器组织平衡。当某一脏器组织发生病变时。病变又反应在血脉之上,这就是为什么“诊脉”能辩人体疾病的最基本原理。
   这就是“心”最客观现实的以物质基础\物质结构\脏器功能极其之间的关系为依据的正确科学理论.而非西医“脑主神明”“一脑万能”只有感应没有以物质\能量基础的神话学说。
   西医在这方面才是真正的"为心主义".把医学引向曲途之上.在<黄帝内经>其实描写的很清晰.
3
发表于 2005-6-29 10:31: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文化之心主神明论

4
发表于 2005-6-29 14:21: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文化之心主神明论

莽莽,嗯嗯。
   
5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14:51: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文化之心主神明论

论述中医基本观念的意义:
  人说 中医文章中共识的东西老套了
需要出"奇"制胜 才能赢得编记关注 .所以谁都不愿意去做费力不淘好的事 其实不然.在中国现代中医新人眼里,最缺乏的却就是正确的中医基本观念.
6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14:57:2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文化之心主神明论

黄芪建中汤     
  
   

信息:  
威望: 0
来自: 保密 
总发贴数: 800 篇
注册日期: 2004/12/25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上佳之作,罕见罕见
某不敢斧正,但作羽翼:

1
心肝脾肺肾 五脏。
肝脾肺肾 皆从月(肉)。心独异之,何哉?不能以实象见心也。

2
洋人所谓心脑,不过两肉球尔。
中医所谓 心脑,乃是反观内视所得之真正本心也,岂是显微、放大所能知者?若非深得道生功夫,穷其一生,难有所获。
自王清任以下,离经叛道这多矣。

3
《经◎素问》开篇即有: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此本黄帝之 传记也。
然则歧伯雷公少师等上古圣贤,为何唐突书中,不记只言片语?
愚人尝惑与此。后得 王师正龙先生开示,始知所谓黄帝传记,实则 内丹炼化之道也
呜呼,道生内景之心脑,实非庸医所能见也。
强说之,则如同 纣王借比干七窍玲珑心以悦妲己。其能得否?否也。
殷失比干,于是亡国,西医从之,能长久否?予不信也!

4
善哉歧黄,传千古圣人之言,教人以学,则大道生焉,社稷兴焉!
儒家所谓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释家所言 明心见性
皆治世之大法也。
故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又说,佛是大医王。
及于我歧黄一家,自有 中黄大道 以来,不知能活多少人也。若能则之,可以开百世之太平,救万民于死病。

5
善哉有米,能于“乱世”之间,正本清源,针砭时弊。心主神明,血脉生焉。肺主治节,而司呼吸。西医庸医,徒知血脉呼吸,不能知其本始,始乱终弃,咎由自取。


7
发表于 2005-6-30 13:36: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文化之心主神明论

中国现代中医最缺乏的就是:用现代正确的知识解释中医基本观念.
8
 楼主| 发表于 2005-6-30 16:04: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文化之心主神明论

有道理,在这我想到了,论坛乃致中医教育中少了对中医起源东西的学习.
中医本就应该不过重于形质而重整体.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中医现在没有大的进步.
9
发表于 2005-6-30 19:07: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文化之心主神明论

  中医(以内经为准)不但重于形质、重于整体、重于局部、重于人体一切的生理、病理、心理、药理.....的变化。其实是非常深刻仔细严密的。
  中医现在不只是没有大的进步,而是绝对退步。这句话在每一个明(名)中医师的内心是不宣的事实。就如同高级西医师不明白“饮水在人体消化系统的详细变化”“奶水从何而来”......等等。
  中医学理论是现成完善的医学理论学说,只待学者去理解而已。
所以中医基础理论现实生理意义的科学印证是揭开人体生理规律最为简单的捷径。
  不止“心主神明”是客观现实正确的科学。。。。。。。。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7-1 10:06:5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文化之心主神明论

"中医学理论是现成完善的医学理论学说,只待学者去理解而已。"
这话说的,叫你这么说我们只是去吃祖宗的老本吗?
不是这样,其实有很多理论还没有完善,
比如说中医气理论,气在某些病情中的运行情况,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使其走行顺畅,不卑不亢 等等 ,你这思想会让人固步不前,不前进了还能有进步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0-2 01:41 , Processed in 0.0803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