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82|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医案选注之一:桂枝汤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4-17 22:53: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言
    熊寥笙──重庆市名老中医之一,对《伤寒论》素有深究。1979年著《伤寒名案选新注》一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一版),选历代名医五十家,共一百二十七案,按《伤寒论》的方剂为次归类列证,总计七十五汤证,多则一证六、七案,少则一案,每案之末,作者以自己研究的心得,详加注释,会通案中脉因证治,阐明其辨证之要,立法之据,选方之意,用药之义。注文立论确切,重点突出,文笔简洁,通俗易懂,不失为探讨《伤寒论》理法方药的较好参考书籍。此处摘选桂枝汤证医案一则的新注如下。
    许叔微医案:治其乡人吴得甫,得伤寒,身热,自汗,恶风,鼻出涕。脉关以上浮,关以下弱,此桂枝证也,仲景法中第一方,而世人不研耳。使服之,一啜而微汗解,翌日诸证顿除。
    桂枝9g  白芍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栆6g
    寥笙注:本案为太阳病桂枝证。广义伤寒,为外感的总称,桂枝证为太阳表虚证,虽云得伤寒,实则太阳中风,故治以桂枝汤。患者身热,自汗,恶风,脉关以上浮,关以下弱,符合《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主证,故以解肌发汗之轻剂,桂枝汤主之。脉关以上浮,关以下弱者,即原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异词,又即原文第2条,脉浮缓之意。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世称群方之冠,功能解肌发汗,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太阳中风,表虚自汗,而热不解,服桂枝汤后,温覆取微似汗,以遍身挚挚(“挚”字应为“执”字下一个“水”字,此字软件字库中缺)汗出为佳。所谓解肌发汗,就是针对邪由皮毛深入肌肉一层,身热不因汗出而有所减退,故用桂枝为君药,宣通心阳,加强发汗作用。表虚自汗的原因,是在内的营阴不固,故以白芍为臣药,益阴和里以止汗。桂枝味辛性温,温通卫阳,解肌发汗,去在表之风邪,即古人所谓“桂枝前锋,发表宰宗”。白芍味酸苦,性微寒,益阴和阳,固在里之营阴。生姜味辛性温,佐桂枝解表。大栆味甘性温,佐白芍和里。甘草味甘性平,有安内攘外之功,和养胃气,调和诸药,为发汗之资。服桂枝汤解肌发汗,微汗出后,即能止汗,这是桂枝汤的妙用所在。许氏精研伤寒论,为伤寒大家,最善用伤寒方,辨证论治独具手眼,故本案患者一啜而病顿除。桂枝辛温,属于温热药物,凡表病化热,或温热病高热,口干舌燥,吐血,咯血,小便黄赤短数,内有火热者,均不宜用。仲景伤寒例三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这是应当谨记的一条教训。应用桂枝汤的要诀,病者常自汗出,小便正常,手足温和,或手指稍露出外则觉微冷,覆之则温,浑身发热,微烦而又恶寒,才可用之无误。仲景伤寒论中,以桂枝汤加减化裁共有十九方之多,疗效卓著。但是如不很好的掌握适应症,亦为害非淺,高明如王清任,他在《医林改错》中说:“发热有汗之症,从未见桂枝汤治愈一人。”杨素园大不以然,说:“常治风伤卫症,半剂辄愈。”王孟英说:“改错所云者,乃温热症也。若风寒伤卫,岂可不遵仲景之法而不用桂枝汤。”余亦谓然。近人多谓近世无桂枝证,或谓古方不可治今病,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凡此种种,都是未读懂《伤寒论》的缘故,希望研究中医的人,认真读一读《伤寒论》吧!
2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20:23:32 | 只看该作者

[分享]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医案选注之一:桂枝汤证

续1:
许叔微医案:治里间张太医家,一妇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许曰:当服桂枝汤。彼云:家有自合者,许令三啜之,而病不除。询其药用肉桂耳。许曰:肉桂与桂枝不同。仲景《伤寒论》用桂枝者,盖取桂枝轻薄者耳,非肉桂之肉厚也。盖肉桂厚实,治五脏用之,取其镇重。桂枝清轻,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今人一例,是以无功。许自制以桂枝汤,一啜而解。
寥笙注:本案亦太阳中风桂枝证。云病伤寒者,外感之总称也,不必于风寒而凿分,要在证候之虚实而分辨。患者初服桂枝汤三啜而病不解,非方不对症,而是用药有误。桂枝汤以桂枝为主药,而易以温里祛寒之肉桂,则在表之风寒必不能除,故服之病不解。许询明其故,畅论肉桂与桂枝之功用各殊,不能一样观,遂自制用桂枝汤一啜而解。桂枝辛温,解肌发汗,肉桂辛热,温中散寒,一为解表药,一为温里药,主治各别,混同施用,是以无功,医者固不可不先明药性也。
3
 楼主| 发表于 2007-4-19 21:35:10 | 只看该作者

[分享]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医案选注之一:桂枝汤证

续2:
李仕材医案:治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士材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以谵语狂笑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李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妾,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病多端,不可胶执,向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
寥笙注:本案为桂枝汤变证。《伤寒论》原文第56条说:“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患者伤寒六日,表里兼病,究竟宜汗宜下,这是辨证的关键所在。众医议承气下之,以为不大便六七日,谵语狂笑,里症急,故宜下之。独士材以为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以汗解。众医与士材各有所见,而脉症合参。从整个病情考虑,病人脉浮而大,虽不大便六七日,而腹无胀满之苦,仍头痛有热,自汗,小便不黄,表症仍在,应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汗,故药后及夜而谵语狂笑皆止,次日大便自通,承气汤之假象,一剂兼愈,所以治病无他秘诀,秘诀在于辨证,尤其在于辨证辨得准。
4
发表于 2007-4-27 23:33:43 | 只看该作者

[分享]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医案选注之一:桂枝汤证

吴鞠通医案:治一人,头项强痛而恶寒,脉缓,汗出,太阳中风,主以桂枝汤。
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6克   大枣6克
水五杯,煮二杯,第一杯服后,即食热稀粥,令微汗出佳,有汗,二杯不必食粥,无汗仍然。
寥笙注:本案为太阳中风症。《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日中风。”患者症状与本条相符,故用桂枝汤原方为治。末句说:“无汗仍然”,是指服桂枝汤后未能染染微似汗出而言,仍须吸热稀粥以助汗。吴氏为清代温病学家,著有温病条辨,甚行于世。温之与寒,判若水火,一热一寒,不容混淆,认得温病清,方辨得伤寒明。此案为吴氏治太阳中风的病例,有是症便用是方,辨症证治,丝毫不容假借。世有执无病不热者,于是悉用凉寒之药,执无病不寒者,于是悉用温热之剂,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凭主观臆断用事,入主出奴,病人受殃。吴氏长温热之治,而能熟用伤寒方,可谓通家,案虽一般,特选辑之,于以见伤寒与温病,固客观存在,不以医者之主观好恶为转移也。

5
发表于 2007-4-27 23:34:26 | 只看该作者

[分享]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医案选注之一:桂枝汤证

张隐庵医案:治一少年,伤寒三四日,头痛发热,胸痛不可忍。病家日:三日前因食面而致病。张日:不然,面食粮食,何日不食,盖因风寒外感,以致内停饮食,非因食面而头痛发热也。故凡停食感寒,只宜解表,不可推食,如里气一松,外邪即陷入矣。且食停于内,在胸下脘间,按之而痛;今胸上痛不可按,此必误下而成结胸。病家云:昨延某师,告以食面,故用消食之药,以致胸中大痛。因诊其症尚在,仍用桂枝汤加减,一服而愈。
寥笙注:本案为桂枝证之变局,病经误下而致。《伤寒论》说:“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患者为外感伤寒,故头痛发热,食面非其主症。医者误听病家之言,忽于审证求因,盲目的认为食面成积所致,妄用消食之剂以推食,以致胸中大痛,而成结胸之症。消法为下法之轻者缓者,用之不当,亦损伤正气,引邪内陷,变生他病。此案患者表症,虽经消法之误用,悻表邪尚未全陷,表症仍在,病势仍有外出之机,宜乘势使用汗法,使之外解,故仍以桂枝汤加减治之,一服而愈。本案辨证要点有二:一为表症仍在,仍须发表;二为食停于内,在胸下肮间,按之而痛,今胸上痛不可按,为误下而成结胸,非食积也。张氏一生精研伤寒论,当机立断,辨证精确,不力病家之言所惑,虽经误下,表症仍在,仍以桂枝汤加减而愈。若仍疑似于食积作痛,再事消导,则一误再误,治更棘手,故治病必求其本也。
6
发表于 2007-4-27 23:35:07 | 只看该作者

[分享]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医案选注之一:桂枝汤证

王子政医案:治一商人自汗症,达半年之久,延医服止涩收敛药龙牡之类,约数十帖之多,毫无寸进,乃请王治疗。询知病者无发热恶风症状,汗出不温,精神疲倦,脉象弱而不振,温剂收涩药已遍服无效。乃与桂枝汤,不加增减,服五帖而愈。
寥笙注:本案桂枝汤症,非外感风邪所致,而是营卫不相协调,常自汗出之杂症。《伤寒论》说:“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患者自汗症,历时半年之久,为卫气失于卫外而为固,营阴失所屏障,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常自汗出。自汗乃营卫相离,发汗使营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祛邪。桂枝汤能治中风之自汗,又能治表虚之自汗,具有行阴行阳之妙,开阖咸宜之功,本案患者久治不愈之自汗症,遍服他药无效,服桂枝汤五帖而愈。仲景作《伤寒杂病合论》,其方不单治伤寒,亦可通治杂病,盖桂枝汤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非独为治太阳中风一症设,凡百病病机相同,均可随症加减施用。柯韵伯说:予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利,随手而愈。盖以白芍微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先辈说无汗不得用桂枝汤者,以白芍能止汗也。观此案益信而有征。
7
发表于 2007-4-27 23:35:42 | 只看该作者

[分享]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医案选注之一:桂枝汤证

叶天士医案:治一人,屡屡失血,饮食如故,形瘐面赤,察质木火,阴不配阳。据说服桂枝汤治外感,即得此恙,凡辛温气味宜戒,可以无妨。徐灵胎批日:咳嗽夹火者,服桂枝汤必吐血,百试百验。
寥笙注:本案为桂枝汤禁忌证。《伤寒论》说:“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为治太阳表虚证之方。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之伤寒表实症,应以麻黄汤开表发汗,桂枝汤是禁剂。若酒客病,因内蕴湿热,桂枝汤助热碍湿,得之则呕,所以桂枝汤对酒客也是禁用剂。此外,凡素有湿热之人,以及阴虚阳旺之火体,桂枝汤辛甘温散,如其误服,都能引起失血,所以经文说,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这是有所指的,不是空谈,叶氏所见,及徐灵胎的批语,都是阅历之言,是有临证实践意义的。识别了桂枝汤的禁忌,才能掌握好桂枝汤的适应证而运用自如,临症时可收得心应手之效。
8
发表于 2007-5-2 04:50:33 | 只看该作者

[分享]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医案选注之一:桂枝汤证

众人体健,安居暖房,少有寒风之苦,
SO, 今之世,“伤寒”少有
9
发表于 2007-5-5 20:29:22 | 只看该作者

[分享]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医案选注之一:桂枝汤证

下面引用由杏林童子2007/04/19 09:35pm 发表的内容:
续2:
李仕材医案:治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士材诊其脉浮而大^……
众皆咋舌,以谵语狂笑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李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妾,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
感谢 杏林童子发表的这个医案。
这里有两处问题值得分析:
1、一个是把桂枝汤与承气汤分开来看,是有问题的。其实,两个方子,一个是和法、一个是下法,大有相通之处,却无相反的意思。和法中的芍药,与下法中的大黄,药理相通,不复赘述。
2、“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的说法,见于《伤寒论·叙论》,其论大误,断非出自叔和之手,却明显是由《太平圣惠方·卷八》所引古伤寒论传本中的《伤寒叙论》(这一部分倒不排除王叔和等大家所作)扩增而来,这一段就是扩增出来的部分。
    《伤寒叙论》原文是“夫表和里病,下之则愈,汗之则死;里和表病,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外台秘要》所载略同)。到了宋本所载《伤寒论·叙论》,就已经是“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这里的差别,大家是可以看出的:前面的“表和里病”还是有道理的,后来就成了“阳盛阴虚”却大不是!——阳盛当汗、阴盛宜下,这里却反其道而言之,其无理已经非常显明。可惜读者不思,说什么“众皆咋舌,以谵语狂笑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可见其所受流毒之深!
    读书不在背诵与记忆,在乎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又说,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5-5 20:48:19 | 只看该作者

[分享]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医案选注之一:桂枝汤证

谢总版主点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7 03:48 , Processed in 0.05403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