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9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红藤地丁汤治阑尾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29 12:59: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红藤地丁汤治阑尾炎
□ 鲍正飞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阑尾炎是现代医学名称,属中医学“肠痈”范畴,是外科急腹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肠痈一病的诊断,一般无多大困难,腹痛开始于上腹部或脐周围,随后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疼痛,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轻度腹肌紧张。有的右下肢伸直时牵引右下腹疼痛。部分病人体温轻度升高,白细胞计数一般较高。阑尾穴压痛阳性。一般可伴有恶心呕吐,胃纳不佳,大便不畅,小便微黄等。舌苔黄或厚腻,脉象多滑或滑数。
  该病病因主要有二点:一是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膏梁厚味,或恣食生冷等,均可导致食滞中阻,损伤肠胃。肠胃为腑,本属泻而不藏,若困湿滞蒸积,传化不行,以致气血凝滞。又湿滞郁而化热,腐蒸气血,则成痈肿。《冯氏锦囊》明确指出:“肠痈是膏梁积热所致。”《外科正宗》也说:“肠痈者……,饥饱劳伤,……或生冷并进,以致气血乘违,湿动痰生,多致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而成。”二是劳伤过度。用力过度,跌仆损伤,或急暴奔走等,均能致肠络受伤,瘀血凝阻于肠中,而成痈肿。《外科正宗》认为:“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导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概言之,肠痈的病机为腑气通降失调,气滞血瘀,痞塞不通,郁久则化热,甚则热盛入营入血,或肉腐酿脓。
  至于治疗,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就提出“脓未成者可下之,脓已成者不可下之”的辨治方法。我在临床,根据本病病因病理的特点,无论脓未成或脓已成,均采用自拟方红藤地丁汤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该方组成:红藤30g,紫花地丁30g,败酱草30g,冬瓜仁30g,生薏苡仁30g,桃仁10g,当归10g,赤芍10g,川楝子10g,元胡10g,制乳香6g,制没药6g,生甘草6g。
  方解:红藤、败酱草两药,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痈散结,均为治疗肠痈之要药,且败酱草还有排脓作用。紫花地丁有较好的清热败毒作用,并能凉血。《本草正义》称其为“专为痈肿疔毒通用之药”,凡痈肿、疔疮、丹毒、瘰疬及一切无名肿毒,属于热证者,均可应用。其与红藤、败酱草为伍,就成为治疗肠痈的一组专门用药,共同发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其效益彰。生苡仁性微寒而不伤胃,益脾而不滋腻,有清热利湿、排脓消肿之功,为治内痈之常用药。冬瓜仁性甘寒,清肺化痰,排脓消痈。其与生苡仁、败酱草为伍,排脓消痈,效果更好。用于脓已成者,尤为适宜。脓未成者,亦可运用,能起到截断病情演变的作用。所谓“未雨纳缪”也。当归、赤芍、桃仁、乳香、没药诸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定痛,藉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变炎性病灶。川楝子、元胡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生甘草调和诸药,也能清热解毒。合而用之,用清热败毒,消痈散结,活血定痛之功。全方以清热解毒为主,活血散瘀排脓为辅,有相辅相成之妙用。经多年临床运用(坏疽性阑尾炎除外),疗效肯定,可以重复。但须注意的是,清热解毒药剂量宜大,而活血化瘀药剂量宜小,不宜大,方能收到如期效果。
  临床使用时,若恶心呕吐者,可加陈皮6g,法半夏10g。若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较高者,可加银花20~30g,连翘10g,川连5g。倘大便秘结者,可加生大黄6~10g(年老体弱者,可用制大黄6~10g)。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肿块者,可加皂角刺10g。如阑尾穿孔形成局限性腹膜炎者,可加制大黄6~10g,川连5g,银花30g。
  验案一
  陈某,女,33岁,工人。
  1998年5月22日诊:右下腹剧烈疼痛3~4天,呈持续性发作,麦氏点压痛明显,反跳痛,行走时牵掣少腹疼痛,不吐不泻。检查血常规:白细胞8500/mm3,中性72%,淋巴25%,嗜酸性3%。外科医生诊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同意,要求中医中药治疗。现痛苦面容,饮食尚可,大便秘结,2~3天1次,舌苔黄腻,脉滑数有力,属中医肠痈,治拟清热解毒,化瘀排脓消痈结。用自拟红藤地丁汤加制大黄10g,水煎服,一日1剂,一天2次,每次约350ml左右。4剂后,右下腹疼痛止,行走时少腹亦不痛,大便通顺,一日1次,舌苔渐化,脉滑。腑气已通,原方去制大黄,再服4剂,以资巩固,随访多年未复发。
  验案二
  许某,女,28岁,医护人员。
  1992年5月6日诊:右下腹持续性剧烈疼痛1天,伴有呕吐,为胃内容肠,麦氏点压痛明显,反跳痛,轻度腹肌紧张。并扪及鸡蛋大肿块。阑尾B超检查:阑尾部见一约4cm×3cm大小低回声区,界清,有包膜,内部回声不均,有液性。提示: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血常规检查:白细胞8100/mm3,中性75%,淋巴25%。外科医生诊为:阑尾周围脓肿。经用抗生素治疗5天,疼痛减轻,呕吐止,但右下腹包块没有消除,不宜手术治疗,建议中医中药治疗。患者精神欠佳,饮食不多,大小便正常,舌苔淡黄腻,脉滑数。证属肠痈,乃瘀热蕴结,郁而成痈,肉腐酿脓之候,治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痈排脓法,投自拟红藤地丁汤加皂角刺10g,川连5g,神曲10g。水煎服,一天1剂,一日2次,每次约350ml左右。5剂后,右下腹疼痛缓解,肿块明显缩小,约2cm×2cm大小,精神转振,饮食增加,舌苔渐化,脉滑。原方再5剂后,右下腹疼痛完全消失,压痛及反跳痛亦均消除,用手触之,未及包块。复查阑尾B超:阑尾部位未见包块。饮食正常,舌苔薄腻微黄,脉滑。此方效佳,为巩固疗效,嘱续服5剂。追访10多年,一切平善。
2
发表于 2006-5-30 09:41:5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红藤地丁汤治阑尾炎

和大黄牡丹皮汤有异曲同工之妙。。。。
3
发表于 2006-6-1 23:14:1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红藤地丁汤治阑尾炎

余无言有类似验案。红藤的使用他本人说是取法自《伤寒瘟疫条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0 17:54 , Processed in 0.0525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