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名中医孙曼之老师病案讨论系列之七:风药用法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28 21:4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赵红军在 2006/05/28 09:50pm 第 2 次编辑]

    贺~     女    42
    初诊    2006年4月2日
    外感咳嗽反复难愈,傍晚及晨起为频。痰白如沫而多,伴口酸口干,鼻塞涕浊。大便形正日三、四行。小便频,夜尿三次以上。脉右关短,左沈洪小,两手均稍数。舌微红,苔薄白。 处方:
麻黄10克 黄芩10克 杏仁10克   陈皮10克 
半夏12克  枳壳10克 茯苓10克 荆芥10克 防风5克 
独活5克 羌活5克 白术12克         水煎服,五剂
  
     二诊 06年月4月9日
     咳止,痰消。仍鼻塞,口酸。大便转干燥。处方:  
          党参12克    白术12克    半夏12克   黄连3克
          枳壳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羌活5克
          独活5克    防风5克                   水煎服,五剂
   
  赵:请孙老师阐释此案诊断及组方思路?
   
  孙:风能胜湿,故凡风邪侵肺致痰盛者,均应以风药消痰。若不明此理,徒以半夏、南星、橘红等燥湿祛痰,必效缓而淹缠难愈也。此案痰白如沫者,为风痰确证;傍晚咳频为肺火上扰;晨咳为痰湿蕴肺。故以荆、防、羌、独疏风;半、陈、枳、苓化痰;肺火本宜麻杏石甘汤宣泄清肺,以其脾虚便溏,故以黄芩代石膏;白术健脾升清。二诊咳止痰消,改茯苓饮加参、术以和胃健脾,又以伤风未尽愈,续用风药三味。  
      
     
2
 楼主| 发表于 2006-5-28 21:51:5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名中医孙曼之老师病案讨论系列之七:风药用法二

  赵:医案讨论已发七篇,在此可否说明医案学习在中医学习中之位置与意义?
      
  孙:余尝言“中医教育之失败,其原因不在统编教材之过,而在于未设医案教学之失”。近年否定统编教材几为共识,余以为学习中医若捨统编教材何以入门?统编教材以现代逻辑思维方法,厘定中医基本概念之外延内含及概念间之关系层次,为整理传统中医典籍必不可少之工作,功过相较,功不可掩也。然大学五年,教材学完,仅得入门知识。入门之后,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操作方为重头戏,却戛然中断,宜其操作技能之缺如也。故医案学习为除经典研读外之最重要任务,殆无可怀疑者。
      
  赵:请问医案学习之取舍标准为何?
      
  孙:医案分为古今两类,然无论古今均应以示后人以临床操作基本方法或体现历史上主要流派之诊治特点以及行文简洁、层次清楚三点为其取舍标准。
      
  赵:古代医案繁复,何者为要?
      
  孙:昔贤医案必须精读者,计有《寓意草》、《古今医案按》、《丹溪医案》、《叶天士医案》、《谢映庐医案》五种。其中丹溪、叶氏两种为余所辑,以为课徒之用。此五种医案皆为古代医案之精华者,研读此五种医案,再辅之以一定数量“兵棋推演”式之习题练习,即可于中医临床操作技能打下一坚实基础。然非有师指导读书仍难深入其中,故医案之导读至关重要也。  
  以上五种导读讲稿,目前由我在整理之中,一俟完成,即可在本论坛发表。
3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00:13:2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名中医孙曼之老师病案讨论系列之七:风药用法二

按:以上孙老师五种导读讲稿,目前由我正在整理之中,一俟完成,即可在本论坛发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0 17:53 , Processed in 0.0506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