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2 18:38:38
|
只看该作者
[注意]近期国家一类学分(5分)考试资料,晋职称的请进
湿疹概述及中医相关性研究 蔡念宁:北京中医医院 课前问答
1.湿疹在中医中属于( )的范畴?
A 皮肤湿热证 B 湿疮 C 浸淫疮
2.下列哪一个湿疹分型原则是错误的?
A 按病程分 B 按病理分 C 按皮疹形态分 D 按皮疹部位分
一、概说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急慢性皮损表现不同的炎症性皮肤病,属迟发型变态反应。追溯"湿疹"一词源于公元534年,古希腊语称"Ekgein",意思为"沸腾",说明该病炎症表现明显,并伴有4个特点,即多形性(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肥厚、脱屑、皲裂等多种皮损可并存)、对称性、反复性、瘙痒性,是皮肤科常见病之一。现代医学根据皮损表现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有将其分为急、慢两期者。还可按皮损形态、发生部位进行分类。
中医的"湿疮"相当于湿疹,但根据许多病象的描述及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如浸淫遍体,渗液明显者,称"浸淫疮";发生于小儿者名"奶癣";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阴囊者称"绣球风"、"肾囊风";发于外阴称"阴湿疡";发于乳房部位称"乳头风";发于脐部称"落脐疮";发于肘、膝窝处称"四弯风";发于手掌者称"鹅掌风"发于小腿者称"裙边风"以及风湿疡、湿毒疡、顽湿疡、瘑疮、月蚀疮等。
二、病因病机 湿疹的病因比较复杂,是由各种内外因素所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外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条件、紫外线、寒冷、干燥、多风、多汗、搔抓、摩擦以及植物、化学物质刺激等;还有日常生活用品如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金属饰品等接触物均可诱发湿疹,某些刺激性食物也可使湿疹加重,内在因素诸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功能障碍、精神紧张、失眠、劳累、感染及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湿疹的病情。故湿疹主要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的素质,这种素质是由遗传所决定的,此病易在特定的人群中发生,也可受健康情况、环境条件以及诱发湿疹的各种刺激因素影响而发病。
传统医学认为湿疹的病因源于先天禀赋不耐,属于易感性体质,父母热毒遗蕴于子或乳儿喂养不当;后天饮食不节、失其调养;环境气候,居处触物;易激急躁,情志所伤;外因风、湿、热邪趁势袭扰。
病机为:
①依湿热浸淫:乃素体禀赋欠全,过食膏粱腥发,炙煿厚味,辛酒不当,或性情易激急躁,心经蓄热,或父母余毒,袭于乳儿,加之喂养失护,或日晒雨淋,或触物不耐,复感风、热、湿邪引动,而致湿热内蕴,搏结于外,上蒸下窜,充溢肌腠,流浸四肢发为湿疮;
②脾湿蕴阻:乃饮食失节,运化失职,伤及脾胃,水湿停滞,湿蕴中焦之征;
③湿恋血燥:乃病久缠绵,顽湿聚结,灼津劫液,耗伤阴血,血燥失养而见皮肤肥厚粗糙。
湿疹因外与风、湿、热邪相关,故诸邪之特性悉数尽显。风性扬上、善行数变而见搏邪于肌肤呈多形性损害,瘙痒无度;热邪充斥肌腠则见皮疹红肿灼热;湿性重浊粘腻或见流津浸淫,或见迁延反复,湿蕴实为该病之病机关键。
三、临床分型、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可发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
2、可发于皮肤任何部位,多呈对称分布,皮疹为多形性,同时存在或阶段性出现。
3、病程不规则,迁延难愈,常反复发作,倾向季节性。
4、瘙痒为临床主要特征。
5、组织病理:急性期表皮海绵水肿,棘层内、角层下水疱,可见淋巴及中性细胞;亚急性、慢性期,表皮增厚或表皮突延长,伴角化不全、角化过度、轻度海绵水肿;各期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轻度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或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数增多、内皮细胞肿胀和增生。
(二)湿疹分型:
1、根据病程可分为 (1) 急性湿疹:发病急速,皮肤损害呈多形性,即同一时期在皮肤上可见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灼热瘙痒。
(2)亚急性湿疹(为急性向慢性转化的过渡型):多由急性湿疹演变而来,表现为轻度浸润的暗红斑、有轻度渗出,少量丘疹或丘疱疹。
亚急性湿疹腿 亚急性湿疹小腿 (3)慢性湿疹:可由急性、亚急性湿疹转变而来,亦可一开始就出现表现为皮肤增厚,浸润,表面粗糙,呈灰褐色或暗红色,伴色素沉着、抓痕、血痂,在掌跖或关节部位易发生皲裂。
慢性湿疹踝
2、根据皮疹形态可分为
(1)红斑性湿疹 (2)丘疹性湿疹 (3)盘状湿疹 (4)汗疱性湿疹 (5)角化性湿疹
3、根据皮疹部位可分为
(1)泛发性湿疹 (2)限局性湿疹:头皮、面部、耳部、乳头、脐部、阴股部、手部、肘部、小腿、足部、肛周等均可发生。
(三)鉴别诊断
1、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与急性湿疹的区别在于病变多局限接触部位,皮疹以单一形态为主,境界清楚,祛除接触性病因后易治愈或自愈。
2、神经性皮炎与慢性湿疹的区别在于病变常见颈项两侧,肘、膝关节伸侧及骶尾部等处,典型损害为密集成片呈苔藓样变,无渗液,瘙痒阵发性加剧。
3、手足癣与手足湿疹的区别在于皮损界限清楚,从单侧手掌、足跖或趾间发病,真菌镜检呈阳性。
手足癣
四、调护要点 中医治疗湿疹,方法多,见效快,治疗得当对机体无损害,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该病很容易复发,应注意在皮疹消退后要调整情绪、合理膳食、避免刺激、劳逸得当,以期延缓复发。
(一) 忌饮酒、海鲜、辛辣等刺激及腥发性食物。
(二) 多食水果、蔬菜、豆类等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品。
(三) 生活要有规律,避免急气怒恼、精神过度紧张。
(四) 内衣宜宽松减少刺激,贴身勿着化纤及毛织品。
(五) 在季节交替时应注意避免大寒、大热、大风的刺激。 (六) 避免强光照射并忌热水浸浴。
(七) 有条件者均应作过敏原试验,尽量避免再次接触已被确认的过敏物质。
五、中医治疗湿疹的相关研究 中医在湿疹治疗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除在临床应用中通过辨证分型、辨病复方、单验方、内外兼治等各家独到经验进行治疗外,近十数年,更有许多学者对中药治疗湿疹从药理、药化、药效等方面进行研究,或用现代方法对证候进行研究,获得了肯定的结论,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陈学荣等证实了苦参总碱能抑制变态反应,有良好的治疗湿疹效果;刘子文等将甲皱微循环和皮温作为客观指标,对湿疹风热、湿热、脾虚、血燥四型进行互配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前述各型之间在甲皱微血管数目、管袢长度、袢顶宽度、掌心皮温的数值方面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吴成义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发现,野菊花中含有绿原酸、肌醇、鞣质、野菊黄酮苷、野菊内酯等,提示本品对湿疹的作用可能与其活性成分综合作用相关;杨春梅经动物实验证实,丹皮酚对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冯天铸等对具有清热泻火、收湿敛疮功能的中药石膏,进行了不同炮制品Ca2+煎出率的测试,探讨炮制原理,指导临床用药;部分学者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雷公藤制剂具有抗炎、抗过敏、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丁素先等对中药清热祛风冲剂进行药理研究,经实验证明,具有对炎症、渗出性过敏反应的明显抑制作用;日本对生地、山药、苦参、马齿苋、徐长卿、艾叶、黄芩、地龙、野菊花、淫羊藿、甘草、汉防己、干金藤、辛夷、大枣、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灵芝等单味药都曾做过基础性研究,得出其有良好的抗过敏,尤其是抗迟发变态反应作用的结论。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长期以来对湿疹的治疗一直进行着相关性研究,20世纪60~70年代就曾对马齿苋合剂的药理做过实验研究,证实其可影响小鼠血管通透性的改变,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或抗组胺作用,对于抑制急性渗出性炎症有明显效果。80~90年代初期又对石蓝草煎剂进行了一系列基础性研究,证实其具有抗炎症、抗变态反应作用,首都医科大学药理室对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研制的石蓝草煎剂进行了药理药效学动物实验。
(一) 建立动物急性炎症模型:使用角叉菜类致炎物质造成大鼠足跖迟发型变态反应动物模型,其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与人体急性皮炎、湿疹皮损病理改变基本一致,用于药理研究,具有可信性。
(二) 石蓝草煎剂的抗炎作用:研究表明,石蓝草煎剂经灌胃给药对巴豆油性大鼠耳廓肿胀,角叉菜性正常和双侧去肾上腺大鼠足跖肿胀,琼脂性大鼠肉芽组织增生和角叉菜性大鼠胸膜炎性渗出和白细胞游走等多种炎症动物模型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作用强度与消炎痛类西药无显著差异,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三) 石蓝草煎剂的抗变态反应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石蓝草煎剂可显著抑制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DNCB(二硝基氯苯)引起的小鼠迟发变态反应,直接对抗组胺,5-HT(五羟色胺)引起的收缩回肠平滑肌的作用,具有较强的抗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的药理作用,作用强度与强的松龙相似,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为临床上治疗急性皮炎、湿疹提供了重要的药理学依据。
(四) 急性毒理试验结果证实:石蓝草煎剂对小鼠的LD50+LD95(半数致死量+95%致死量)为580.38/kg+107.6g/kg,说明石蓝草煎剂的毒性小,安全性好。
张志礼、安家丰等经过440例临床治疗研究,结果表明,石蓝草煎剂治疗组对急性皮炎、湿疹的治愈率达90.1%,总有效率为99.4%。明显优于龙胆泻肝汤治疗对照组,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石蓝草组平均治愈时间7.03天,比对照组平均治愈时间缩短了5.51天(43.9%)。动物毒性实验显示其安全系数高,无毒副作用,研究证实该药安全、速效。文献复习与查新检索资料表明,石蓝草煎剂治疗急性皮炎、湿疹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和平均治愈时间均属国内领先水平。这一成果获得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参考文献
1、张志礼,等.石蓝草煎剂治疗急性皮炎及湿疹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1993;(6):337
2、陈学荣.苦参总碱治疗皮肤病的疗效与机制.北京医学,1998;(4):234
3、刘子文.甲皱微循环与湿疹中医分型及治疗研究.兰州医学院学报,1987;(1):45
4、吴成义,等.金银花和野菊花有效成分对面部湿疹及寻常痤疮疗效观察.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7;(1):51
5、杨春梅.丹皮酚治疗湿疹的研究.中国皮肤性病杂志,1997;(1):25
6、冯天铸,等.石膏不同炮制品的Ca2+煎出率.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8(8):587
7、冯景春,等.雷公藤多甙治疗泛发性湿疹和皮炎类皮肤病(附41例临床分析).医学研究通讯,1995;(1):28
8、刘 冰.雷公藤多甙治疗小儿泛发性湿疹30例疗效分析.北京中医,1997;(1):27
9、丁素先,等.清热祛风冲剂治疗荨麻疹、湿疹临床观察与药理研究.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4;(4):247
10、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
11、朱学骏.《现代皮肤性病学诊疗手册》.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12、赵炳南,张志礼.《简明中医皮肤病学》.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
13、陈凯,蔡念宁.《皮肤病中医特色治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4、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等.马齿苋合剂在皮科临床应用及实验室研究.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1977;(2):91
思考题
1.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湿疹的发病主要与六淫中的哪些邪气有关?
相关病例
责任编辑:张久宏
-=-=-=-=- 以下内容由 灵异怪医 在 2005年12月11日 00:54pm 时添加 -=-=-=-=-
相关病例
李XX,男,50岁
自3年前开始,下肢皮肤起湿疹,痒甚,每年秋后发作,目前发作部位上移,颈部也起湿疹,其形成片,挠破后流黄水,食欲及小便正常,大便干燥,脉弦缓,舌质正常,苔白微腻。
辨证:湿热夹风,蕴于皮下,久则化燥,证属风湿夹杂。
治法:袪风除湿。
方药:升麻 葛根 赤芍 甘草 白芷 羌活 苦参 地龙 野菊花 并合用清热祛风冲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