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11|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伤寒论》中的六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23 08:4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8/23 11:39am 第 1 次编辑]

        
        在《伤寒论》之前,关于“病”的完整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内经》在对疾病的诊断方面,有的根据症状下结论,有的根据脉象下结论,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较少。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是根据症状或病名用药,一组药物还没有“方名”,还没有证的概念,方与证没有联系,脉象与证也没有联系,基本上没有舌象的描述。《伤寒论》首先把脉与证建立起固定的联系,以证与脉象的结合作为一个诊断单元,也作为“病”的诊断依据,提出了六经病的完整概念体系,把每一经病作为一篇来表述,标题为“某某经病脉证并治”,每一经病有提纲, 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等,都是对某一经病的高度概括,包括症状、脉象及病机,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该经病的特征。
       在《伤寒论》中,对病、证、症还没有规定明确的界限和定义,但是病、证、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基本确定。“症”是指病人的感觉或者医者检查后得到的感觉,包括近代西医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腹痛、下利、按之石硬等。“证”则是一组有关联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定的病机。在《伤寒论》中证与脉象是平行的,要求脉、证合参,确定某种病机,以决定用某个方剂治疗,每一个方剂都有方名,具有固定的药物组成。这时脉和证建立了比较确定的关系,脉、证有时可以相互取代,如“脉弦”往往代表少阳证,“脉浮”代表太阳病,“柴胡证”代表少阳病具有脉弦、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临床表现。后世医家对证的概念进一步完善,“证”代表一组相对固定的、临床上经常见到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反映一定的病机,并以脉象、舌象作参考与验证。所以现代“证”的概念往往是一组症状和体征、脉象、舌象的组合,演变成一个诊断单元。例如,1990年8月广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证候规范”(郑铁涛主编)前言中说:证候(简称“证”)既是中医的疾病模型,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而《伤寒论》中的“证”往往是一个诊断及治疗的单元,包括方、药在内,如小柴胡汤证,桂枝汤证,四逆汤证等。更有以方统证的分类法,如徐大椿著的《伤寒类方》。《伤寒论》中的“病”则是脉象与证的组合,如上述,《伤寒论》中的许多证中也有脉象,所以病与证在形式上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少阳病与少阳证有时混称,太阳病在有的条文中指“中风桂枝汤证”,在有的条文中指“伤寒麻黄汤证”。但从每一篇的篇名冠以“某某经病脉证并治”来看,“某某经病”是由许多有关联的证构成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伤寒论》的子系统是六经病,每一经病的子系统是证,所以六经病,病以下分证是一种疾病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是张仲景在继承《内经》六经分证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络等各种学说,以临床实践为根据,提出“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这个体系有史以来首次展示了(1)外感热病是一个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动态变化过程;(2)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以及相互鉴别的关系,表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辩证关系;(3)阐明了病与证之间的从属关系;(4)在规律性演变的基础上又有许多特殊性,如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等,因此强调辨证施治;(5)疾病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正确使用方剂,“外感热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在《伤寒论》中“证”与“方”为一体,所以方剂之间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规律性的演变过程”。
      《伤寒论》不仅揭示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动态变化规律,而且继承了《神农本草》和《伊一汤液》的成果与之构成了直接的渊源关系,把证与方、药融合为统一的整体,形成了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系统诊疗体系,可以说张仲景融合了汉以前的所有医、药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伤寒论》诊疗体系,不仅为临床中医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中医方剂学奠定了基础。
      疾病的分类法与其它学科的分类法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标准,随着科学的发展分类法也在不断的进化。中医对外感热病的分类就有六经分类、卫气营血分类、三焦分类以及八纲分类、脏腑分类、方证分类等等。卫气营血分类继承了六经分类法,着重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温病学说又按病因把温病分为:春温、暑湿、湿温、秋燥、冬温等,与卫气营血分类共同构成温病学分类的平面构架。近代西医的感染病曾经是西医内科的主要内容,由于抗菌素与磺胺类药的发明,传染病、寄生虫病从内科中分出来,成为传染病科学。随着抗菌素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免疫学的发展、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控制,传染病学与各科的感染病又综合为感染病学。感染病学对感染病的分类一是以病原体分类,一是以人体解剖学分类。以病原体分类:病毒感染病、细菌感染病、衣原体感染病、支原体感染病、霉菌感染病、原虫感染病、蠕虫感染病等;以人体解剖学分类:呼吸系统感染病、消化系统感染病、循环系统感染病、泌尿系统感染病、神经系统感染病等。
       对于疾病的分类,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分类,包括ICD编码(世界疾病分类)也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以上中、西医对感染病(外感热病)的分类各有其优缺点。中医六经分类法、卫气营血分类法,是把感染病(外感热病)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着重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而对于各器官系统(各脏腑)疾病的特异的临床表现描述不清楚、不确切。西医按照器官系统及病原体感染分类,对于各种病原体感染不同的器官系统,对于急性典型期的临床表现及分类非常明确,但是对于感染引起的全身性变化以及疾病的演变过程则无法按解剖学、病原体分类,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水电解质紊乱、应激反应等病理过程,是任何病原体感染,任何器官系统感染都会出现的病理过程。所以现代医学应当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形成一种新的分类方法,能够包含、涵盖《伤寒论》、温病以及现代感染病学等分类方法的长处,否定、扬弃它们的短处。证态概念体系能够满足以上要求。
       尽管张仲景没有给病、症、证下定义,但是把病、症、证区分开来,并以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建立起病、证结合的理论体系,在疾病分类学的历史上是一次突破,这种分类方法与达尔文进化论、动物分类法,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分类法,人类社会历史进化分类法具有同样的思路与光辉。当把元素按照原子量从小到大,按照结构从简单到复杂排列起来的时候,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变化这一规律。按照这一规律把元素排列成表,这些元素又可分为7个周期,18列和9个族,每一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单细胞原生动物门发展到脊椎动物门,动物界分为11个门,脊椎动物门又分为6个纲,最复杂的动物是哺乳动物纲,最高等的哺乳动物是人属。“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从受精卵发展成为胎儿,重演了从单细胞进化为人类的过程。达尔文用充分的事实和理论论证了生物的进化,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了规律性的解释,揭示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人类社会历史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原始公社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元素是构成宇宙最基本、最简单的物质结构;人类社会活动是当今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运动形式,是亿万个人体活动的综合;人类是当今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物质结构、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的进化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这三者的分类方法的共同点都是揭示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生发展动态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连续不断的又是分阶段的,阶段与阶段之间又是可以鉴别的;除了这些一般规律之外,还有许多特殊规律存在。感染病(外感染病)是病原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的病理变化,这种动态变化过程应当界于人类社会活动与元素结构之间,所以疾病的演变与分类应当符合上述规律。《伤寒论》六经分病,六经传变,病与证之间的关系完全符合上述分类方法的共同点,而近代西医对于疾病的分类方法没有反映出疾病由简单到复杂、由轻到重、由表及里的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按照病原体分类,按照人体解剖学分类这种传统的分类方法,还没有进化到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伤寒论》六经分病,温病的卫气营血分类方法属于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由此演变来的证态分类方法也属于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证态分类方法涵盖、包容了《伤寒论》、温病以及感染病的分类方法,也只有在证态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把《伤寒论》与温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认识六经的实质。
      
     说明:
     本文是<伤寒论现代解读>中的一部分,经过修改之后,收入2006年12月由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一书中.





2
发表于 2007-8-23 11:59: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伤寒论》中的六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8/23 00:14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8/23 08:49am 发表的内容:
而近代西医对于疾病的分类方法没有反映出疾病由简单到复杂、由轻到重、由表及里的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按照病原体分类,按照人体解剖学分类这种传统的分类方法,还没有进化到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伤寒论》六经分病,温病的卫气营血分类方法属于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由此演变来的证态分类方法也属于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证态分类方法涵盖、包容了《伤寒论》、温病以及感染病的分类方法,也只有在证态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把《伤寒论》与温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认识六经的实质。
[color=&#35;0000FF]从感染病来追究探讨伤寒六经学说的本质内涵,大的方向与路径是正确的。
六经学说更多的是反映概括的普通感染性疾病(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整体发生发展的过程及规律。而卫气营血学说则偏重于烈性的传染性疾病的整体发生发展的过程及规律。
3
发表于 2007-8-23 12:03: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伤寒论》中的六经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8/23 08:49am 发表的内容:
在《伤寒论》中“证”与“方”为一体,所以方剂之间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规律性的演变过程”。
甚好!
4
发表于 2007-8-23 12:10:5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伤寒论》中的六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8/23 00:12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8/23 08:49am 发表的内容: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伤寒论》的子系统是六经病,每一经病的子系统是证,所以六经病,病以下分证是一种疾病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是张仲景在继承《内经》六经分证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络等各种学说,以临床实践为根据,提出“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
[color=&#35;0000FF]个人的看法,“伤寒”是病,伤寒的子系统是六经证,六经病本质是证而不是病。“病”以下分证”是指伤寒病下分六经证。至于六经证下之证,如太阳病与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之证,从逻辑关系上言,是总证与分证之关系,而不是病与证之关系。
5
发表于 2007-8-23 13:22: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伤寒论》中的六经

通。
6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6:39: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伤寒论》中的六经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椐此认为六经是病,不过,可以讨论.
7
发表于 2007-8-23 18:29:5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伤寒论》中的六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8/23 07:11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8/23 04:39pm 发表的内容: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椐此认为六经是病,不过,可以讨论.
一、中医亦有咳嗽病、水肿病、黄疸病、头痛病等诸“病”,其实质则是症状或主症。不宜望其名,当辨其义;
二、如同卫、气、营、血诸证是温热病之不同阶段,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诸证亦是伤寒病(狭义)之不同发展阶段,是某一病之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病”;
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诸证其区别在于病位、病性的不同,或在表、或在里、或属实、或属虚,至于病因,则是共同的,统一于伤寒病,病于伤寒(寒邪);
四、习惯中,有谓之太阳病、少阳病……,亦有谓之太阳证、少阳证……。称呼的混乱,一方面反映了认识上的模糊不清,一方面,则证明了对于六经病究竟是不是病,大家的看法并未统一认同。
8
发表于 2007-8-23 22:24:3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伤寒论》中的六经

   《伤寒论》是张仲景论述伤寒等外感疾病诊疗体系的专著,创立了辨病分证,病证并辨的诊疗体系。首重辨病,辨病分证,先后有序是仲景的诊断模式;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病证结合,是仲景的治疗思想。论中涉及的外感病有中风、伤寒、温病,首先在第2、3、6条已辨明,中风、伤寒、温病三者是病无疑,三者的致病因子不同,分别由风邪、寒邪、温热之邪所中而成。又因当时所处的时代是以寒邪致病居多,《伤寒论》专论伤寒,风邪易与寒邪结合而伤害人体,故附论中风。
    论中的伤寒是病,六经也是病。伤寒是对病的总称,而六经则是对伤寒病的分期分阶段称谓。书中所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实质是对“太阳伤寒病”、“阳明伤寒病”、“少阳伤寒病”……的简称而已。附论中风的称谓就可以佐证这一问题。如12条、38条、152条称“太阳中风”;189条称“阳明中风”;264条称“少阳中风”;274条称“太阴中风”;293条称“少阴中风”;327条称“厥阴中风”。对伤寒病某经某一证的完整诊断应该是“XX伤寒病XX证”或“XX中风病XX证”。如“太阳伤寒病(表实)麻黄汤证”、“厥阴伤寒病(上热下寒蛔厥)乌梅丸证”、“太阳中风病(表虚)桂枝汤证”等等,或是“伤寒XX病XX证”如“伤寒太阳病(表实)麻黄汤证”,或“中风XX病XX证”如“中风少阴病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等等。由于伤寒、中风都有不经太阳而“直中”其它某经的发病形式,如伤寒病,有起病就见少阴经的证候,那么在病名诊断上就是少阴伤寒病,然后才是证候诊断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或附子汤证。这样就是首重辨病,辨病分证,先后有序;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病证结合。伤寒病是总纲,六经病是子纲,六经病所属各证则为目。
   以上仅是个人管见,当否,还请诸君斧正!
   
9
发表于 2007-8-24 06:41:4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伤寒论》中的六经

下面引用由杏林童子2007/08/23 10:24pm 发表的内容:
论中涉及的外感病有中风、伤寒、温病,首先在第2、3、6条已辨明,[color=&#35;0000FF]中风、伤寒、温病三者是病无疑,三者的致病因子不同,分别由风邪、寒邪、温热之邪所中而成。又因当时所处的时代是以寒邪致病居多,《伤寒论》专论伤寒,风邪易与寒邪结合而伤害人体,故附论中风。
同意。
并且由此似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判断区别“病”概念的本质属性,重在“致病因子”。
10
发表于 2007-8-24 07:02: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伤寒论》中的六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8/24 11:34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8/24 06:41am 发表的内容:
同意。
并且由此似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判断区别“病”概念的本质属性,重在“致病因子”。
而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诸“病”,其致病因子是相同的,统一于伤寒病,病于伤寒(寒邪)。不同处,在于各者之病理状态的不同,或在表、或在里、或属实、或属虚、或属寒、或属热,是病理状态的不同,出现了诊断命名的不同,而病理状态,显然应当是判断区别“证”概念的本质属性。
(附:太阳证——表寒;阳明证——里热;少阳——半表半里;太阴——脾虚寒:少阴——心肾虚寒:厥阴——寒热错杂。)
下面引用由杏林童子2007/08/23 10:24pm 发表的内容:
伤寒是对病的总称,而六经则是对伤寒病的分期分阶段称谓。
另外,比较传统而公认的看法,认为“证”是疾病所处的某一阶段机体的病理生理反应的概括,“证”是对疾病的阶段性认识,“证”与“病”是阶段与过程之关系。
(参阅:证的属性及与辨病论治之关系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188&show=0)
综上所述,故而认为,伤寒是病,六经为证,“首重辨病,辨病分证,先后有序;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病证结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6 15:29 , Processed in 0.1436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