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9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证候的合与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2-15 18:4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证”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正邪关系及病势等所作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或某一部位的病理变化实质。
  “候”是证的外候,从这一意义上说,候就是症。但是,候是特定证的表现,是按一定原则、规律组合的症,这是候与症的区别。候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是判断病种、进行辨证的主要依据,但它毕竟只是疾病的现象,而不是病变的本质。所以,证是本质,候是表象。
  证与候相合
  通常情况下,有证才能有候,同证同候,候与证是一致的,这就是证与候的相合,反映了临床的普遍规律。
  特定的证具有特定的候,这是从候识证的基础,临床辨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候识病的过程。正如钱天来说“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候越齐全、准确,辨证结果可靠性就越大。因此,为了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一方面要积极收集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环境、季节、体质、嗜好等辨证参考依据,另一方面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仲景所说的“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是一种直觉性思维,同时也指导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证与候关系的规律。
  证与候相离
  由于内外环境的差异和机体对疾病反映性不同,临床上存在着证候不符的现象,这就是证与候的相离。
  1.同证异候:由于疾病的复杂性、机体的反应性不同、证的错杂性,所以相同的证可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这就是同证异候。如同为脾胃气虚证,因病种不同,可出现泄泻、呕吐、胃脘疼痛、水肿、头晕等。再如阳虚水泛之真武汤证,既可表现为水肿,又可表现为“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等不同的证候。
  2.同证反候:同一证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不同阶段出现相反的症状,称之为同证反候。仍以阳虚水泛之真武汤证为例,“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既可表现为“小便不利”,又可表现为“或小便利”。再如大承气汤证,“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同为燥屎内结证,既可表现为六七日不大便,又可表现为自利清水,完全相反。
  3.有证无候:有些证(病理)临床症状典型或不明显,四诊很难收集到候作为依据,特别是现代中医临床中,尿蛋白、尿血、潜血等往往被忽略,这种无症可辨的现象称之为潜证。
  4.重证轻候: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部分患者已成危重之“证”但其“候”表现却轻,极易为医患双方所忽视。如《伤寒论》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本证病从太阳病而来,现为身无大热、烦躁也仅表现为昼日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看似轻证,但“不呕,不渴,无表证,”排除了三阳,结合“脉沉微”,当知是证为少阴阳气暴脱之危证,故用干姜附子汤。再如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本证“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既无潮热、谵语、腹部大胀之里,又无高热、恶寒之表,看似轻证,但“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似轻而实重,当是真阴欲竭之证,故用大承气汤急下之等。
  5.重候轻证:临床上有表现急重,而证情反轻者,如《伤寒论》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本证从其表现而论,“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其“候”颇剧,正与296条“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相符,但细分辨之,本证“候”虽剧,但神志清楚,何以知之?“欲死”已明,患者因剧烈吐利而自知“欲死”,非296条之阴盛阳亡,神志不清,而无“欲死”感觉,故断为阴寒虽盛,但阳气尚能与阴邪剧争,故“吴茱萸汤主之”可也。此类证候,貌似急重,而病证却轻。
  6.同候异证:相同或相似的表现,而反映的证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证。如“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此条之“候”同为“食谷欲呕”,余无其它明显异常,因其无明显阳明实热之“候”,故初判为虚寒,投以吴茱萸汤主之,若服后病不但不解,反面转剧者,当是胃热炽盛证,可见,同一“食谷欲呕”之“候”,既可是胃寒证,又可是胃热证。再如“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此条之“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之“候”,既可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小建中汤证,又可系少阳邪郁、木来乘土之小柴胡汤证,二者虚实相反。
  充分认识证、候的离合对于辨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把握病机、综合分析,特别是在制定诊断标准时应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还要引进现代检查手段以延伸传统四诊的不足,为辨证客观化提供依据,但不能机械套用,因为中、西医对某些症状的认识是不同的,如果过分强调“指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仅不能解决上述问题,相反地可能把中医辨证引向歧途。
□ 李灿东  张喜奎  福建中医学院
2
发表于 2007-2-15 18:47:2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证候的合与离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2/15 06:48pm 第 1 次编辑]

[color=#0000FF]本文反映了机体内在的病理状态(证)与外在的症状(候)之间复杂的辩证的关系,可读。
3
发表于 2007-2-15 18:58:0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证候的合与离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2/15 07:40pm 第 3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一江春水2007/02/15 06:43pm 发表的内容:
“证”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正邪关系及病势等所作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或某一部位的病理变化实质。
[color=#0000FF]“证”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外感病或内伤杂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位、病性,正邪关系及病势等所作的高度概括,反映了外感病或内伤杂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理变化实质。
当医者判断病者是属于外感病或内伤杂病时,已包含了一定的病因的判断。


4
发表于 2007-7-8 20:04:0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证候的合与离

此篇分析归纳有理。但是与中医标本中气从化规律相参更为合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3 05:34 , Processed in 0.0535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