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录音文字整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27 17:2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录音文字整理

第一课 20071102-大千老师介绍气道中医
由紫蔓菁整理
所有的五脏六腑的后缀都用气来结束,比如心气、肺气、肾气、小肠气、肝胆之气、三焦之气。唐宋以前还不断的把气字附之于书,而明清之后对气字的记录显然就越来越少了,包括在教材里,五脏六腑几乎不谈气了,气最终缩短到与气血的血相对应的这个气。在这里正一下名,我与很多朋友交流过,他们问气道为什么只谈气不谈血呢,当时告诉他我们谈的气是广义的气,不是气血的气。《内经》上有 “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内经》上只说肺气、肝气、心气,从来不说肺血、肝血、心血、肾血,可见对气的描述是广义的大气,而不是狭义的气血的小气,这是两个概念,我们气道中医谈的是广义的大气而非狭义的小气。大气包括气血津液和一切形态,气道中医把人和其他一切事物不管活的、死的都理解是一团气,气包括一切万象,大到宇宙小到一个细胞。人身水火一团气,气就是一个太极,但是太极太抽象了,而气容易理解,就像蒸笼蒸出的气,天上的云气,水中蒸腾的水蒸气,气球中的气,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对气有一个形象的认识。为什么气字一直很微妙玄通呢,气界于两个层次,向上通于玄而又玄的生命存在,往下接于有形的物质,气在中间是一个媒介。也就是说气道中医分三个层次:神、气、形。西医走的是形,从解剖开始做,血脉细胞组织包括分子都是形的层面;中医则建立在气道而非形道层次,所以中医自古不重视解剖,因为形道是形而下之。上医守气下医守形,中医立足点远远高于形的层次,或者说指导着形的层次。形气是同一的,气依附于形,形受气的指挥,气化而成形,任何东西有气才会成形,不然就是死尸,死尸也有死尸之气,人活着就是因为里面有一个神气在,神气去则人身亡,气是主人,主人在则人能动能言能笑,主人去则生机断。但气并不是最高的层次,因为医是世间学,所以只有用气的层次来指导中医,指导人们养生治病,再往上是神的层次,神统气,气化形;神依气,气托形,这是三者之间的关系。关于神的层次就不多说什么,只就气的层次来展开。
四部经典(《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是前人在清楚理解气机的基础上写出来的,看得很明白很透彻,后人如果读不懂就越来越读不懂。后世对经典的注解汗牛充栋,且越解越偏,道理即源于此,因为他们没有很好的观察到气之所舍以及运行规律,抛开了气而从形的层次来讲四部经典就不切题也就不可能入室。(目前的环境不适合气道中医的发展和推广)
这样来说大概比较抽象,大家可以结合伤寒来理解。我把伤寒的太阳病简单串一下大家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了,就会明白气道的观点在伤寒的太阳病中是怎么发挥作用的。想象有一团生机勃勃的气,里面充满了生机和变化,所谓一气之流行,一气之赢缩,这团气不是死的,而是和外面的气相互交通,同时里面的气也是相交通的。“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气的生生不息,流演无穷,内外交通和上下相应。比如一个人过来,我们首先看到的不是这个人,就是一团气,一团运动的气,这个人不断的呼吸吐纳,气就不断的盈缩变化:心肾之气相交,肝气上腾,肺气下降,心气布于表,肾气至于里,脾胃为中转流运之气;下面的气重浊,重浊和轻浊之气二者相交,这就是气道中医整个的理解方式。
张仲景写《伤寒论》时天气很冷,人们穿的也少,容易得伤寒(大寒),现在得伤寒的很少,因为人们没有触寒的机会。人得伤寒是因为穿的衣服单薄,为寒风所吹拂,这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人有一定的适应外在环境的能力,但是外在环境的突然改变会使这种能力消减,当没有能力适应外在环境的时候人就会得病,整团气就会失调。《伤寒论》开篇就讲人伤于寒,伤于风,一个是伤寒,一个是中风,古人理解就是伤于寒邪,中了风邪。现代人解释这些词语都不是直译,其实它们都是可以直译的,古人从气的角度来理解就这样直说了。伤寒的寒不是风,不是寒冷,而是寒气糊上人身之后,人的皮毛毛孔本能收缩(因为要保护体内所有的热气不能散失掉),所有的毛窍突然紧闭,或者没有来得及紧闭,被风冷之气闭住了,如果寒气去,那么所有的毛孔可以很快打开,但由于中寒严重或者久久中寒(因为人不可能出去中轻微的寒就得伤寒,很重的寒气袭于身人才会得伤寒),毛窍都闭住了,而且不能及时打开,为寒气所侵蚀,失去了控制,打不开了,这时会产生一种什么变化呢?人的体温内外相交通,原来三十七度,外面温度低,人体通过毛窍不断地向外辐射热量和生气,如果所有的毛孔突然闭住了,热气无从散失,那么就会聚在里面发热,正像《素问·热论》上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就像一个屋子一样,突然门窗紧闭,里面点一个火炉子,温度马上就升上来了,这时候人就会发烧,这就是发烧的最原始解释理论:毛窍为寒邪所闭,郁里发热。无汗是麻黄汤证,麻黄有解表的功效,喝了麻黄汤人发汗,通过麻黄汤的药力冲开体表郁闭的寒邪,使毛窍重新打开,通过汗液的方式把体内郁热排出去,同时解了肌表的寒邪,人就豁然而解了。这就是伤寒者麻黄汤,无汗麻黄有汗桂枝。(下面马上讲桂枝的道理)                     
现在很多病,人一发烧就退热就吃清热的药,这肯定是错的,这要看情况。如果是寒邪在表,郁者发热,当然是发汗,就是《内经》上说的撤衣解惑,就像人一下脱了衣服一样凉快了,如果不解表热邪就无从散失。中风为什么一般都说有汗呢?其实中风都是中风寒的风不是风热的风,和伤寒很相似,只不过没有毛孔闭合,风邪大于寒邪,风邪吹的肌表之气丧失了调节能力,毛孔来不及闭,那(人体之气)就不会严重郁闭住,所以无汗是高热,有汗一般热度不会很高。只是风寒邪气把体表的机能一下瓦解了,人处于失控的状态,就出现了不自主地有汗。为什么用桂枝汤而不用麻黄汤来解(表邪)呢?麻黄汤也可以解,只不过有汗,人是体虚的,用麻黄汤担心身体消耗过大,没有必要用麻黄汤,毕竟麻黄汤有伤正的嫌疑。桂枝汤很简单,桂枝辛甘而热,行经脉之中。桂枝汤又叫做复脉汤、阳旦汤,行于十二经脉(走一圈),带着人身的正气和药气走一圈之后把全身所有不适的地方全都恢复正常。让卫气不共营气,营气不共卫气,营卫不和的局面消失,用桂枝汤打了一圈,营卫一下就通了。就像两个人不和,有人做一个和事佬一调和,两人相视一笑,这事好了。桂枝汤与和事佬的道理是一样的,喝桂枝汤还要啜热粥,热粥是食气,饮食之气,药食之气,包括人身的正气被桂枝汤带着温暖一圈,凡是不适的地方都适了,所有的毛窍恢复正常,正气恢复了邪气就散掉了。这就是有表邪的两个典型汤证:桂枝汤、麻黄汤。
如果邪气没有解或者出现其他情况,假如闭得很厉害,使人身极度郁闭,马上就高热起来了,出现了烦躁等症状,这就是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和麻黄汤就是程度的问题,普通的表闭用麻黄汤一解就开了,闭的很严重麻黄汤解不开就必须用大青龙汤去解,大青龙汤都有危症了嘛,人都出现了意识上的问题。但是这种寒邪袭击人身,几乎把所有的毛窍都闭住了并且里面迅速化热的情况现在极少见。还有小青龙汤证,里面还有寒邪引动,内外寒邪都要去所以用小青龙汤。
邪气袭击人表无非是袭击的深浅,进不进去,如果一旦进去了那马上就到太阳篇的中篇了,就是陷胸汤证了。什么叫陷胸呢?就是邪气陷于胸中,邪气结于胸中就叫结胸,水饮互结、水热互结都是后人加的,不是直接的理解。大小陷胸汤证呢,就是寒气袭击于表,从表进去之后,首先面临的是肺、胸廓,邪气在胸中结住了,就是结胸;如果结不住,结得不是很硬就是痞证;结得稍微硬就是小陷胸汤证;结得很硬就是大陷胸汤证,结得不硬而是很软就是气证,就是痞,就是泻心汤证,泻心泻在心下;如果邪气结得很高那是吐证,瓜蒂散可以吐出去;如果结得不是气痞,是散漫的,就是栀子豉汤证,心中懊恼反复颠倒,邪气很散漫的结在胸中,用栀子豉汤吐一下;如果邪气进去后入里化热,邪气散漫开来了,不仅局限在了胸中,那就是白虎汤证;如果并不是很散漫,而是有一种郁闭,有向血分走的趋势,那是茵陈蒿证,发黄;如果这时经血时来,结在血分了,结得轻是大承气汤证,结的很厉害就是抵挡汤证,整个太阳篇从气道角度就是这样来理解的。
柴胡证、阳明证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走了少阳经和阳明经。其实气的形态就这几种:第一,邪气入的深浅,是表是里是半表半里;第二,进去之后存在的程度,是散漫还是结成实了、聚集了。如果是聚集那就是从痞到小陷胸到大陷胸,如果是阳明经那就是小承气大承气;如果邪气进入后是散漫的,一般的散漫不得郁闭的那可能发黄,如果很散漫一下化热了,那就是?(22:25)还有一点是化热化寒,这很好理解,为什么邪气进去能化热,就是邪气进去与正气相争,正气不弱,打得热闹,这就是化热了---气之所聚则变热,气聚则热,气散则寒;如果邪气进去后正气很弱,不能进行正面的交锋,那就很容易化寒。对于正气弱化寒《伤寒论》主张加附子,所有加附子的都是寒,加一些补气血的药恢复正气,顶一下寒邪,《伤寒论》的举例子就说这些。有机会可以把《伤寒论》的经文串讲一下,每一个经都可以直译的,并没有曲解、穿凿附会的意思。
《伤寒论》开篇讲脉浮,什么是脉浮?就是气浮。什么叫气紧?什么情况下气紧呢?肚子绞痛的情况下肯定气紧,正气和寒气相争里面的气很紧张,打起来了嘛,寒气要往里攻,正气不让攻,双方在交战,拧绞在一起,非常紧张,摸脉就是紧脉,整个人身都是很紧张。脉浮就是气浮在表,邪气在表,正气往外托托不出去,邪气往里攻攻不进去,所有的交争都发生在表面,一摸就是气浮,一搭手就有。同理脉沉是气沉,气沉在里,在里面打不在外面打,或者说阳气出不来都沉下去了。以上方方面面都是用气来解释的,而且直接明白,对经典可以很好的理解。
有句话:“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气往上冲就是往上顶,有时候感觉不行了,有一股气往外出,这就是对气很好的理解。气道中医是一种体验的医学,可以说直指人心,比如呕则气逆,为什么叫呕逆不叫呕吐呢?逆就是逆气,呕而逆气叫呕逆;再比如《内经》里:“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为什么大陷胸证有燥屎要心下硬脉沉紧才能下,不然不能下呢?就像气结聚在一起,扔一颗炮弹啪能炸死,要散开了那扔一颗炮弹徒伤正气,人都散了就像空气一样。“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都是在讲气机的道理,四部经典如果从气机来理解就可以很好的可以串讲下来,离开了气机气的层次来理解就很麻烦、不直接(《本草》、《难经》用气机都是很好理解的)。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人身之气如雾露之溉,上焦如雾,中焦如呕,下焦如渎,这都是气,不要认为只上焦才是气,只不过上焦容易变成无形的东西,下焦容易变成有形的东西。没有气就没有形,形气相和、相依,形也是由气变化而来,只是有一个偏向,《周易》讲气再成像,像者建立星辰日月,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东西放在一起理解。古人讲“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变幻莫测,很多人是倾尽一生甚至几生都在悟这个道理。以后讲一下气的特点来引导大家加深对中医的学习。

2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18:53:1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录音文字整理

第二课 20071106-气道八大原则及《难经》四难
由紫蔓菁整理
上次对气道中医做了一些介绍,我也在考虑怎样来讲气道中医让大家能够听懂。我认为首先得有一个前提,在这里参与的朋友应该是对儒释道任何一家或几家比较感兴趣,这样我才可能继续讲下去。因为气道中医和儒释道关系非常密切,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果从物质层面来解释有悖气道中医的基本原则。上次听讲大家已经知道,今天再简单重复下,道理有三个层次:一是形道,物的层次;二是气道,气的层次;还有一个是神道,神的层次。神、气、形三者构成了整个的世界存在。世界存在在今天的课堂上不予讨论,但希望大家在下面交流。
气道中医从气道这个中间层次出发来解释万事万象,包括整个身体的奥秘,所以说气道是一个总体的认识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世界观,如果应用于中医就是气道中医。《周易》里有句话:“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研究中医就是近取诸身,研究其他身外之物就是远取诸物。所以今天只和大家谈气道在人身上的应用,但也会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气道的立意和认识观点。下面就介绍下气道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气道中医包括气道学者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组成气的包括事和物,所谓物指有形的存在,比如大到山河大地,小到细胞组织、一草一木,任何看得到的、摸得着的或者说能够感知到的叫做物;另一个叫事,就是整个事情的发展经历,不管是气还是物都是由气组成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人是由一团气组成的,这是有生命的;花草树木也是由气组成的,这是植物;还有包括土石泥沙、河流山川也是由气组成的,这当然是非生物了。在事上比如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到结束,这也是由气组成的,还有包括一个王朝或者一段个人经历同样是气。大家可以集思广益,大可以无穷大,小可以无穷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嘛!所有万事万象都是由气组成的,这是气道中医的第一条原则,必须用这个认识观点来认识世上的一切万事万物。
第二;所有的气都有生老病死。不管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所有的事和物都有它的生命历程,从生到死。这个不用所说,大家都可以很好的理解。佛教上讲“成住坏空”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存在就会灭亡,这也是气道中医的一个概念。
第三;任何气都是可分的。比如人身之气可以分为头气、胸腹之气、四肢之气;头上的气又可以分为眼气、鼻气、嘴气、口气。物质的层面可分,气道的层面也可分,比如一个历史事件的开始之气、中间之气、结束之气,这些都非常好理解,但是大家都必须牢固地树立这种观念。
第四;所有的气都是融合的。可分是气的外在表现,融合是其内在本质。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内在联系的嘛!气道上讲所有的气都是融合的,只不过呈现的外观、形态、性状有所区别罢了。比如人身是一个整体,头和胸腹是融合的,胸腹和四肢是融合的,眼气鼻气是融合的。这也就像一条河流一样,我们人为分成上游、中游、下游,但河流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大家以后要经常用融合这种观念来理解气的有机结合。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水,烧开了变水蒸气,凝结成冰,这三种形态是融合的,本身都是水,都具有水的某些性质,但由于处在某个状态和进程当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如果没有仔细研究过可能会惑于它们的形态而误以为是三样不同的东西,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锻炼,我们用气道的融合的观点来理解,任何的事物都是融合的,所以避免了单独割裂的弊病。
第五;所有气都是吐故纳新的。气有新陈代谢,在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点上都在吐故纳新。所有的生物都有呼吸,呼吸本身就是吐故纳新,新陈代谢比如吃东西、排泄,这在生物上表现得很明白,而在非生物上大家可能有些迷惑,但实际上所有的事物都在吐故纳新,没有吐故纳新就没有了发展的进程,也就没有了生老病死,这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一点。今天这些暂不展开来讲,接下来会以《难经》为基础带大家把气道串一下。
第六;所有气内部都是运动的。既然吐故纳新那就要运动,运动的实质就是升降开合,这里面没有沉浮也没有其他。所有气可升可降,在升降的过程中体现开和合,这以后是所有建模的基础,我们就是这样来理解人身。《内经》上讲“肝升于左,肺降于右,心开于表,肾至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是”,这说的就是升降开合的具体表现。
第七;所有气都是有感受的。这一点对于生物好说,植物可能就不好说了,当然现代医学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大家也看到了很多植物也是有感受的。推而广之,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所有事和所有物也都是有感受的(大家不明白以后可以找时间给大家讲一讲)。比如一个历史事件本身就是有感受的,可以说它是有生命的嘛,有生命就有感受、有感知。
第八;气之间都是有感应的。大到山河大地,小到细胞组织,事件与事件之间,物与物之间,不管是大是小是隐是显,所有气之间都是有感应的。
以上八点就是气道中医对于气道的基本观点和立足点。大家可以有不同意见,现在我只是把气道中医的观点陈述一下,然后我们看一下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运用。
《庄子》中有一个经典的典故,大致就是鱼游在水里而不知水,那么我们人就是游在道里而不知道,游在气里而不知气,习以为常反而不见。今天借此机会,以以上八个观点带大家重新认识我们身边(周围)处处存在着气这个道理。下面言归正传,开始讲《难经》。
大家可以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觉得我所说的无一是处,我们身处在这个百家争鸣的讲堂,希望大家多一些包容。
《难经》上卷开篇主要讲脉学,然后讲经络,下卷则比较杂,从情趣而言下卷要更丰富一些。《难经》里有几点可能会掠过:第一,具体的经络细节;第二,似是而非的内容;第三,气道中医的保密内容,除此之外我会尽量直接来讲。因为讲的机会可能不是很多,所以我会简洁概要得从气道的层次来讲,不从其他层次来讲,避免混淆视听或者陷于无端的纠纷之中。
从第一难开始吧!《难经》从气道习文角度来讲肯定不是秦越人写的,可能后世的很多考证也证明了这个观点,但我们不是从考证出发作出的这个结论而是从本身对气道的理解。另外这本书从理论层次讲得更多一些,实践很少,对整个的临床应用可能指导不够。条文以脉开篇可能有其深切含义,但从第一难开始讲可能就会陷入分歧当中,下面看详细条文:   
一  难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这里就不随文解意了,那样会更枯燥,我会举一些例子或者说从气道的角度来串讲。开篇讲寸口,这是脉法,望闻问切的切诊,所谓的“十二经脉皆有动脉”当然指各步动脉,比如颈动脉、踝动脉,就是三部九候中的上部、中部、下部都有脉气,那独取寸口是因为什么?
人是一团气,只有测这团气才能知道病人气的形态和盛衰。第一步是望,望而知气。一看这团气怎么样大概心里就有数了,比如是气盛、气衰还是气弱、气燥、气滞、气动,这些可以一些看出来;第二步是闻,闻者听声音也,再问一问情况,最后切脉。切脉是比较切实的,感触人身一团气的整个的动向和状态,这是切脉的整个的由来。
为什么要切脉呢?其实切其他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比如摸肌肤,摸骨胳,只要手能搭到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测气的依凭处。或者可以隔衣而摸,还可以不接触去感知气团都是可以的。对于平常的医生来说还是比较切近的摸一下动脉来得更准确。
为什么要摸动脉呢?动则吉凶可见,不动很多事情看不出来,就像接触一个人一样,坐那不动就不知道对方的脾气秉性,只要一开口说话,一办事,和你有接触,那对他就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什么性情,人是否和善、随和,有没有心机,所以说处人才能知人。摸动脉也一样, 就是体会脉搏搏动过程中气团的状态,所以取动脉,动才机见,其生机才能体会到。
取寸口的原因就很简单了,三部九候上取颈动脉,中间取寸口,下部取踝动脉,三部脉相比中间的脉比较均衡,也比较反映整体的情况,从气的合和角度考虑应该取手腕的寸口;第二,从方便程度来讲,不能上来就摸患者的脖子或者脚踝,手是最容易搭到的,所以后来慢慢的就都取寸口了;第三,就像《难经》上说的荣卫在经脉中循行,“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为一周也……复会于手太阴……五脏六腑之所终始……”其实任何一处都是一个终始,不独寸口是五脏六腑、营卫的终始,所以这一点只是做一个托词而已,并不能把这句话看实了,认为寸口就是所有的脉气的终始。就像一个环形跑道一样,任何一点作为起点那肯定也是终点;还有一点,第四,手太阴肺经之气蓬勃而出沿着肺经就到了寸口,此处的气比较滑利,比较能够体现气态,搏动的节奏及各种变动比较适合医者去感受。所以一难主要在强调医者如何去评测这团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取寸口的动脉。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那么我们不呼不吸的时候脉行不行?“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也就是从呼到吸、从吸到呼、呼吸转换的过程中脉再行六寸。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内经》有句话:“呼吸者,脉之头”,就是说呼吸是带动整个人身之脉运行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呼吸是吐纳的一种形式,并不是所有形式)人呼吸过程中带动整个人身之气、营卫之气的运行是确实的。可以想象一个气团,一呼一吸,脉在不断有节律的运动,像心脏泵血一样,血液沿动脉泵出,再沿静脉收回。呼吸也一样,决定了营卫行始的急和迟,和潮涨潮汐受月亮引力的影响一样,如果一憋气脉的运行马上缓慢下来,如果急速呼吸会加速整个营卫之气的运行。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这个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只是大概举这么一个例子,告诉人们营卫在人身之中循环不已,关于营卫循环下面还有介绍,这里不再详细展开。
解经必须跳出经典之外,考虑到很多问题才能把经典解释出来,不要局限在经典里。像“独取寸口”就是一个评测气团的方式,还有更多的方式可以采用。
气道中医一直在民间流行,没有写出什么书来,也没有对经典作注解,因为很多观点在经典里面已经论述很清楚,大家初听可能觉得比较陌生,对这种解释方法可能也觉得比较陌生,但大家不妨继续地听下去,我尽量带大家把气道讲解清楚。
关于“各行二十五度” 这一块下面会有涉及,如果有时间会和大家沟通一下,《内经》里也有行阴行阳二十五度分昼夜的说法,这涉及到整个的脉气与营卫之气运行规律,比较复杂,不建议在此展开。因为可能不同的学派会有不同的认识,这样说起来就没有完了,并且《内经》本身就是错综矛盾的,关于营气、卫气如何运行,一个行脉中一个行脉外,如何错行、循经,这涉及到很多细节。我们现在主要是从气团的角度来讲解基本的方向和概念,待我们对气机有一定了解之后才可能深入。
气机的运行是非常复杂深奥的,而且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气机的运行。脉也不仅是所理解的十二经和奇经八脉,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还会看到有一些内脉和其他层次的脉,所以现在不打算深入的来讲整个的脉气的运行。
关于“独取寸口”刚才也讲了还有更多的方式可以采用,如果从佛家的角度来讲,眼、耳、鼻、舌、身、意,我们这些感官都可以用来对气进行测度,切脉的方式可以理解是用了触感。而如果独说触感的话,我们还可以不接触而触,或者隔衣而触,或者触肌肤、触表皮,只要体察精微都可以对气团有一定的认识。不过来的比较实在和大家能够接受的还是切脉。
大家一定要慢慢把思路打开,不要被固有的认识所局限,这样我们才能自由的发挥我们的想象和运用整个的意识去思考世界,不然我们无法理解气道在气的层次是如何运动变化的。就和翻滚的云气一样,蒸腾变化,莫之能以。现在西医在形的层次上不断研究深入,但是越研究越繁复,找不到一个统摄的方法。我们直接高屋建瓴的从气的层次来体会,慢慢大家就会知道其实所有的变化都来源于一个很简单的形式道理。
“漏水下百刻”,所谓漏有沙漏、水漏,此处应该是水漏;刻是刻度,百刻表示一个时间,水不断地往下流,流到一定的时间是一刻,水下百刻就是一个时间的表示方法。《内经》上也有很多关于“刻”的说法,一刻应该是三十分钟,一个时辰的四分之一。
这里大家不要局限于经文,我今天不是想单独讲《难经》,而是想通过《难经》告诉大家气道的道理,只要知道了气道的道理,那不管解《难经》、《内经》就有一个努力的方向。我尽量把经文给大家串一下,但是很多不涉及到气道的细节、需要考证处,讲第一遍的时候就可以忽略,以后有机会可以再讲。

二  难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这主要在讲尺寸开始分了,刚才讲过一条原则,任何气都是可分的,我们人身之气也是不断可分的,寸口这一块当然也是可分的。既然要评测那就要进行分析,这就涉及到各个部分,本着所有气是相互融合、相互感应、可分这三条原则,我们可以对寸口进行分,并且可以凭寸口感应全身之气,这也就是关键所在。寸口中间叫做关,就像我们的地平线一样,地上是寸,地下是尺,尺寸中间是关。尺内就是所说的阴之所治,寸内就是阳之所治。古人经常用阴阳混淆视听,因为古人的理解是建立在阴阳的基础上的,但是我们没有阴阳的基础,所以一听阴阳往往很糊涂,古人一般把表作为阳,里作为阴;阳气作为阳,阴气作为阴;上作为阳,下作为阴;热作为阳,冷作为阴,古人可以随处把阴阳作为代词来表示阴阳的状态,所以我们不要只理解表面而对背后的含义不了解。这里所说的“阴之所治”就是内部之所治,人分表里嘛,就是里之所治,不能说是寒之所治或其他的阴之属性的所治,只代表里之所治。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就是外之所治, 这里的阴阳是内外表里的意思。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这里可能是把一寸当成一尺来看,一分当成一寸来看,这样来解释尺和寸的意思吧,这一处无助于理解气道,只是一个由来,没有必要作详细的解释,如果想了解可以看一下训诂或者更好的考证。为什么寸是表尺是里呢?很简单,越到末梢、越接近于表的地方阳气越足嘛,越往身体中心部位走得越接近于里,寸在外而尺在内,所以一个治表一个治里,这样就把寸口这团气分成表里了,因为有感应存在,所以反应人身的表里。
今晚的课可以说不是在正解《难经》,而是从气道的角度来讲《难经》,前面提到的八点原则大家都要仔细思考。
“阴之所治”的“治”是管辖、反映的意思,“阴之所治”指里气管辖的范围;“阳之所治”指表管辖的范围或表的体现范围,“治”在这里不能解释为“治理”。古人用词很含糊,而且气是不定的,只是很抽象的指示到某一个意向而不是把事情说明白。就像工笔画和写意派一样,写意是把神气体现出来就可以了,不在乎形体是如何表现的,中国的古代文字也一样,言简而意赅,意味深长!因为翻来覆去就是想把背后的东西指示给读者,而不是全盘托出来,所以说中国的古文非常有深蕴。
《难经》上卷的确很抽象,并不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我尽量给大家作一些形象解释吧!

三  难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故曰覆溢。
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第三难开始反映这一团气的状态。这处的文字很绕口, 在理解上有些困难,我先给大家简单捋一下再详细陈述意思。
取位寸口就相当于取了一团气,人身取了一团气作为化验的一个标准,然后分出了寸关尺,量出了各个部位以感应人身是何种气,然后现在是开始体会寸关尺上的特点了。上来就说有太过和不及,气盛则太过气弱则不及,都在寸口动脉中体现了,所谓“阴阳相乘”嘛!所说的阴阳无非就是尺上和寸上的较量,因为一个是里气一个是表气,一个是阴气一个是阳气。“有覆有溢,有关有格”,“覆”是覆盖的意思“溢”就是流溢出来,侵占到对方的领地,“覆”是从上到下,“溢”是从下到上。“有关有格”关格产生了冲突,如何理解再继续向下看。
“关之前者,阳之动也”关之前是寸,卫气(表气)行于表,动能强的气有防御卫外的功能,这种气更体现在表气上,所以说关之前者是寸,是阳之所治,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指寸口气应当是浮,“九分”是讲一个表示距离的概念(这里没有祥加考证)可以理解为八分饱的程度,人应该八分饱,吃多了就过了,没吃八分饱叫不及;也可以理解为向鱼际方向走,上了鱼际就太过了,离鱼际很远气很弱就是不及,这是大家对寸脉的体会。摸过很多病人的脉直接上了鱼际,但有时候并不是完全的过,而是阳气浮于表,收摄不回来上了鱼际,大家不要死板的认为上了鱼际就是阳气充盛。
“遂上鱼为溢”从寸往上,到鱼际以上叫做“溢”,古人用词很讲究,这里不说“过”、“强”,而说“溢”,因为气团是流溢的,象水流一样水满了溢到河岸上来。古人还喜欢用“濡”,濡腠理、濡分肉,“濡”当湿润讲,气慢慢的濡化湿润腠理、分肉,下面会接触到这个词。所以古人是从气的层面考虑用词的,而不是从物质这个生硬的角度出发。“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这里有些争议,前面提到关之前者为动,遂上鱼际为溢,阳气上了鱼际,这里又说阴乘之脉,显然是指尺脉的脉象侵入了阳分,这里就不好理解了,我持保留态度。“关格”就是阴阳格拒,但这里并没有表现出阴阳格拒的架势,可能有另一种解释。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说的是尺脉,“脉当见一寸而沉”,寸脉当见九分,尺脉当见一寸,所以说“一寸而沉”,一寸以后就没有脉了,感觉不到脉的跳动,一寸之外还有脉还能感觉到跳动就叫太过,如果一寸不足就是尺脉不及,整个的气机弱。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按本意来讲,“溢”就是阴气上了鱼际,阴乘;阳气向下走覆了尺脉叫阳乘,这里也有些问题。下文马上又说“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这里和“关格”处都没有完全解释清楚,可能包含更多的隐文或者当时作者有出于自身的考虑。
第三难想要说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想表达尺寸这团气上部下部相乘相衰的道理,但“覆”和“溢”包括“关格”并没有解释清楚。乘者复衰或者说乘者亦衰,这样来把握阴阳相乘之理。
《难经》这部经典存在一定争议,从气道角度来讲,《难经》是对《内经》的解释和发挥,可以作为《内经》的笔记,下面就要涉及到很多关于《内经》的条文,作为对《内经》条文的回答和引申,但会发现很多引申莫名其妙,有些从气道中医角度来讲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而且《难经》有其语言习惯和用词方法,所谓解经不会按照经义本身的行文方式来讲,但是要按照气道的原则来讲。《难经》前三十一难都比较抽象,如果不踏实的看经文和深刻地理解可能不会有很深的印象。

四  难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顺逆也。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前面提到气团的吐纳,吐故纳新一部分通过呼吸来完成,所以这里用“呼”和“吸”来表示吐和纳。凡是一团气完成吐纳功能的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吐,心和肺完成吐的功能,肝和肾完成纳的功能,但是大家注意,绝不是“呼”是心肺,“吸”是肝肾,这里用呼吸来代替吐纳。任何一个气团不可能只纳不吐,也不可能只吐不纳,在吐纳的过程中完成新陈代谢。《内经》上说“心布于表,肾布于里”以心肾来对待,来表示二者立极,一个立的是表极,一个立的是里极;一个立的是吐极,一个立的是纳极,就像任何人身有男女一样,男主外,女主内,分清浊。“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这里也是有争议的,肝肾同源,从形式上言肝肾主纳,但从功用上言肝吐,肺纳,这里涉及到了五脏吐纳、体用的关系。从体上来讲肝肾是纳,心肺是吐;而从用来讲心肝是吐,肺肾是纳。
这里我们就必须引入体用的概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两个人,一个在楼下一个在楼上,楼下的人望着楼上的人,楼下的人望着楼下的人,那么哪个是体哪个是用?哪个是吐哪个是纳?楼下的人位置低,“体”是低的,叫纳(把吐纳理解成高低)但他要看着上面的人,向往往上看嘛,是抬头的,抬头是“用”;同理,上面的人位置是高的,但是俯着的,头是往下看的,这一点对于理解五脏生成和五脏体用的关系至关重要。这也就是“性”和“情”的关系,本性处下,而其情向上;上面的人则是其性处上,其情在下。心肾好理解,这里单说肝肺,肝体在下,其用在上,它往上走嘛!肺其体在上,其用在下,它往下行,处高原之上而往下行,处高原之上肯定就是“吐”,往下行就是“纳”,体用的吐纳。心肾就不用详细说了,肾其体其用都是纳,心其体其用都是吐。用四时来理解少阴少阳和老阴老阳:少阴少阳是肝肺,老阴老阳是心肾,用刚才楼上楼下的小孩互相对视的例子最容易理解体用的概念。肝体阴而用阳,体柔而用刚;肺也一样,体阳而用阴,体刚而用柔。所以说任何事情都有性情,我们讲过任何一团气都有感受,有感受就有性情,有性情就有体用,有体用就有动静,所有东西都是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下面有对心肺浮沉的讲解,关于煮熟了又浮,没煮熟又沉,就是想说明白体用的关系。当然心肾之间有真阴真阳,又是另外一个层次的表现了。大家要明白任何气团当中都是多层组合的,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易经》),任何一团阳气中都有阴气,任何一团阴气中都有阳气,阴阳是融合的,不可能重阳,也不可能重阴,出现重阳重阴可以说是刹那型的,几乎不可能或者说只是相对性的。举个最简单例子,男中要有女,女中要有男,男男女女组成了整个社会,兵只是暂时的,里面也有文艺兵嘛!所以这里的“呼”、“吸”不要理解成真正的呼吸,而要理解成吐纳,这里说的呼吸心肺和肝肾是从体上来讲的没从用上讲,我们补上用来理解。
“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就是说脾胃斡旋在中,就像《灵枢·营卫生会》上说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沤”就是发酵)脾升清,胃降浊,脾胃斡旋升降,因为有吐纳就会有升降。升降在中可以看作和事佬,像戊和己就是和事佬,在中间起调和的作用,甘草就是这样,起到调和诸药、缓和诸药、解百毒的作用。“其脉在中”,脾胃既然起到调和的作用,那么在脉中肯定是发挥作用的,“其脉在中”其实不是脉字而是中字,可以说“脾受谷味也,其气中也”,这里只是随上文“脉有阴阳之法”的“脉”,所以说“其脉在中”。脾胃之中气在脉中流行,既不是呼也不是吸,是呼吸的斡旋。平常说这人脾气很好,遇什么事也不发脾气,和每个人处的都很和善,这里就可以看出古人用词的讲究,“脾气”就是“脾”气。“脾”气好那么气中和,浑和,不过激,不过阳也不过阴,不过刚也不过柔处中道,有升有降能够斡旋,所以说这人“脾气”好。另外说这人胆子好,胆子大,什么事都敢干;这人胆小如鼠,说这些话已成为语言习惯,其实包含了中医道理。《内经》讲:“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胆者,中正之官”,是肝气精华所化,为肝所包裹,处在人身体比较中间的位置分泌胆汁。“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并不是说胆是司令员,所有人都得听它的,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十一藏的气机都要胆来盖章,付诸于行动。心是大主,想做这件事情,发布命令十一藏都答应了,这时候需要胆来盖章。胆气不足那人就没有决断力,想做而不敢做,犹犹豫豫,只有胆气足的人才可以当机立断,果敢执行。所以说“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胆者,中正之官”。胆就是炮仗鸟,里面装满了火药,外面打火机靠这个炮仗鸟啪把这件事做成,也就是道家讲的天罡之气,在人身上讲这点天罡之气在胆中存在一部分,所以说古人的言语都是有继承的。“脾受谷味也”,“谷味”是五谷调和之味,入于脾由脾的升清作用输布于全身,濡养肌肉四末,“其气在中也”,没有卫气没有脾气,如果真脏脉现,那人就气机不调,离大病不远了。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刚才说了这一团气升降开合四个字,气升上来之后就浮于表,降下去就沉于里了,所以说“浮”是阳气上蒸的一种状态,“沉”是整个气机下降的一种状态,这里说的阴阳就是想讲明升降开合气机之后的表现层次。为什么没有把“浮沉”作为气团内部运行的机理呢?因为浮沉是状态是结果,不是气机,气蒸腾向上而变成浮,气沉郁下降而变成沉;开合也一样,气开于表就浮出来了,气闭于里就沉进去了。
这里一定要想象有一个气团,里面有两股气在不断的升降开合,从而产生了沉浮,你沉我浮,这就是整个的阴阳气机变化的道理和表现形式。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气开于表,人吸气的时候气怎么运动?大家吸一口气看气作什么运动,是不是感觉气往上提?我们平常会说提提气,精神精神,这就是吸一口气,一下气提起来了,明显气机是升的运动;垂头丧气、哀叹一声,气就沉下去了。很简单的道理:人高兴气在表,不高兴气往下沉,像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看你弯腰塌背、垂头丧气的,一点精神打不起来,气都去哪了?都沉下去了。所以说气由人的情致和呼吸、运动所调节,一高兴、一运动、一吸气马上就提上来了,腹肌一收,胸脯一下就鼓起来了,这时人就感觉很舒服。这是升降,开闭也很好理解,举个例子:喝一碗热面汤之后很快出汗,什么是出汗呢?人所有的毛窍都开开了,汗液往外排,如果是冬天,那一团蒸气往外蒸腾,连额头上都浸出汗珠,头发都湿了,头发中的热气往上蒸发,这就可以说气开了;气正开着呢,为风寒之气所击,所有毛窍为抵御外寒的侵蚀迅速关闭,汗一下就止住了,浑身鸡皮疙瘩起来了,只打冷战,汗也不出了,毛窍也不开了,人缩成一团了,这叫气闭。气闭是主动防御,如果防御不及时为寒气所击,寒气藏于腠理,那这时的闭就是病理上的关闭了,气闭在表,里面蒸蒸然发热,这就是人感冒发烧的病机所在。人气开合升降、吐故纳新,里气为寒气所闭出不来所以化热,人的体温马上就升上来了,对治之法就是“气闭者开之,气开者收之”。人的气开合有度、升降有节,人才会四气调和、百病不生,如果气机的一处环节出现问题,人就马上得病。比如大小便失禁或者腹泻,这就是下部的气开而不闭,人二阴一般情况下是闭的,排泄的时候要开,开合不利就导致气机错乱,下面闭不起来,腹中的气就升不上来,也就是俗话说的“好汉架不住三泡稀”,拉了三泡稀后,下面的气开得很敞都漏了,哪还有气升上来呢?气升不上来就开不了,开不了人就没有办法做事,气升上来再开开才会肌肉精神都有劲,事情才可以做。下面气泄了,升不上来,就无气可开,人就四肢乏力,精神困倦,什么事也做不了了。同理,下面气闭上了也不行,比如承气汤证,阳明腑实腹中有燥屎,解不下大便,气要开合有度,升降有节,如果气闭而不开,那该降的气降不下来,该收的气收不回来,里面气闭住了,要开开之后才能再闭,无开则无闭,要闭的气闭不上,人就寻衣摸床弃衣而走,狂妄谵语,出现了一些精神上的问题,有阳明燥屎在里嘛!
所以说开合要有度,升降要有节,大家临床治病的时候不要见虚就补,见实就泄,一定要认清升降开合四气哪出了问题,然后引而调之。比如气闭在里,下之则闭气开,之后气才能收摄回来,升降开合四气才能周转运行;如果是泄那要收,当然首先要明白泄的原因,是有邪客之还是本身有寒或者里虚。看病第一点要认清整个气团的状态和里面升降开合四气的不调是哪出了问题,然后引而治之,这就是气道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关于气的升降开合、沉浮下面再举个例子,比如气升得太快太猛,使人薄厥就是昏倒:儿子没考上大学,还在外面交上了黑社会,老爹一生气,气直接顶到脑门子上了,脸色涨得通红,脑溢血一病不起,这就是气升而不降,升得过于急速,所有气蒸腾向上,径直的就顶出脑溢血了;所以说该降的气要降,该升的气要升,而很多愁苦烦闷的人气升不起来,都降下去了,胸中无气,说话说不了,唱歌唱不动。
“新学大使”朋友刚才问冬天易发忧郁症的原因是什么,咱们前面提到一条理论叫气气相感,所有气都是相互感应的,它悲伤我也跟着悲伤,它高兴我也跟着高兴,都是互相影响的。那么四时是不是也是一团气呢?春夏秋冬也是一团气也有升降开合:春天气升,夏天气开,秋天气降,冬天气合,和人身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有时空的问题。根据气气相感的理论,秋天气降,冬天气合,感应到人身上,人身之气也会相应的配合而降、合,因为人生活在四时之中,四时对人影响非常巨大,所以秋、冬二季人身之气也是肃降、合。为什么人喜欢悲秋呢?看到秋天的落叶,凉风一发,人开始悲秋,没有悲春的,气气相感的道理即在此。所谓的抑郁无非是气闭了气降了,闭就是合,什么是抑郁呢?什么事都闷者,不爱跟人沟通、交流,抑郁症的人没有几个多气的,抑郁发展到极致就是“癫”,(“狂”是太升、太开,有癫狂一词)抑郁是“癫”的早期表现形式,抑郁症又叫自闭症,闭就是气闭,气当然不愿意和别人沟通了,气都降下去了,有时候唉声叹气的。因为现在社会生活压力大,方方面面的不尽如人意,人生的选择有时候不由自己控制,再加上社会大变当中人无所适从,失去了前途和目标,没有希望,没有奔头,气就升不上来,人就高兴不了,气就无从开,不做事气就开不了,慢慢的气不升也不开了,反而都去下降、闭合,也就不愿意接触人,得了忧郁症。到了冬天气合了,忧郁症就加重了,看到草木枯萎一点欣欣向荣的意思没有,就开始悲秋、伤冬,这就是抑郁症冬天易发的一个原因吧!
还有朋友“明月几时有”问:《内经》里的升降出入和气道中医的升降开合有什么关系?前面八条其中有两条:升降开合、吐故纳新,《内经》是把这两条合在一起讲了:吐故纳新简称吐纳,吐纳就是出入;升降开合就是升降,升的极致就是开了,不可能永远往上升,升到一定程度就开,就像树木生长一样,长到一定程度就要开花结果。人身是一团气,也不能一味的往下降,降到极点就合了,闭合住了,就像种子一样,结的果实去降,里面的种子掉到地上去合,重新开始一个新的生命。所以《内经》讲的升降出入就是这里讲的升降开合加上吐纳,出就是吐,入就是纳。我们要把整个的关系捋顺了,加上所有气都是融合的、感应的,我们可以说升降开合吐纳都是一体的。
我不会讲过多的有形有质的东西,这里讲的是气道中医,就是给大家打开一扇门,让大家看到无处不在的气的状态和运行规律,好,接下来往下讲。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这里问得很巧妙,先把心肺和肝肾分开,再讲心肺的区别。“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这里涉及到整个的五脏生成和五脏状态的根本问题。前面提到肝肾体上是吸,心肺体上是呼,这里强调心肺体都是浮在上面的,就像那两个一个楼上一个楼下的小孩一样,心肺之体都在上面,所以浮;肝肾都在下面,所以沉,只是从体上讲,没有从用上讲。从脉象上讲,“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前面说了,心是开的,开的气都是向外扩散和延展的,“浮而大散者”是说气浮在外而向外大散,所以说是心气的代表,开气的代表,已经脱离了整个脉气的束缚,不仅是在说脉的体验,是在讲向外开的心气是一种什么状态。肺气是“浮而短涩”,肺气是降的,开到了极点就开始降了,“大散”是向外扩散,散开,心气还是开的状态,肺气就开始收了,收而降之。秋天铺散一地的豆子、苞米棒子都晾在自家的屋顶了,这是心,到了秋天该收了,(还在房顶上呢,浮在外面)收回来就变成了“短涩”。“涩”是短的意思,不是脉涩涩无取那种涩,(关于“涩”字,《内经》有“肺者,涩脉也”,“涩”是“短涩”的涩,不是长大而散的状态)可以理解气是收的,浮而收之,所以叫做肺脉,体是浮的用是收涩的,短涩的。
有些分歧大、层次过于复杂或者《难经》本身就存在问题的地方会跳过,我就不多费口舌了。但是上面的八点原则大家一定要记住,尤其第一点原则最重要,大家必须建立观想的能力。“观想”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形体看气质,如果碍于形体还去量动脉、组织、关节,让形体束缚了,那永远也挣脱不出形体,只有跳出形体才能看到气的存在,同样跳出气才能看到气的真正含义,就像有句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老在山里呆着,见树见木(见骨骼见肌肉)那永远也不可能看到后面的东西。大家研习上面的八点,默记于心,(我当时就是这样来学的,所有事物都这样来看,像一个梦观成就大法一样,把世间一切事物看作如梦幻泡影的梦境)把任何事物看作一团气,久而久之(不出一年),就会有所感应,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气机的运化道理就是水流的运化道理。
有朋友问:易发抑郁症是气浮出了问题还是气降出了问题?抑郁症的人气过于沉降,对症应该升提让他高兴起来,气上来之后就有劲了,有劲了就爱说话,爱说话气慢慢就开了,气开了人就开朗了,所以是气的状态出了问题,浮得少降得多就产生了抑郁症,气都沉到下面了升不上来。八大原则里讲到所有气都是融合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团气,这团气整个的都在下面,提不上来,因为有一个形体的束缚嘛!人因气力行,按理说气是均匀分布在人身体里的,由于情志或其他原因导致整团气的分布出现了问题,下面多上面少,都沉下去了,这样升的气、开的气没有,而人做事言笑沟通都需要开的气,开的气没有人马上就抑郁了。也可以说是郁,但不建议大家用郁来解释,在很好的理解气机之后可以引入郁,有句话“无病不是郁”嘛!还有“无病不是虚、无病不是痰”很多林林总总的观点都冒出来了,其实说白了就是这团气太消沉了导致了郁结。
我始终没有引入五行的道理,五行也是在说气机,但从气团的升降开合来讲要比五行学说来的直接,只要气机了解了,五行就能运用纯熟。可以说金克木,但什么是金克木呢?后人如果不知道气机那就无法解释金克木,金就是降气,木就是升气,金克木就是降气大于升气了。
不止一个五运六气的形态存在于宇宙之中(或者说地球系统当中),单凭五运六气治不了病,五运六气只是告诉我们世间有这个现象,就像影响我们的不只是电磁波,各种频段的波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而且几千年来五运六气没有发生过变化吗?五运六气也是对气机的解释,就像经脉一样,表皮有动脉静脉循环系统,再精微的有神经、淋巴,再往里有经脉,再往里就没有吗?一样是有的。人身的奥秘可以让人无穷尽的探索下去,不断的探索就会有更精微的发现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其实向外求索和向内求索是一个道理,为什么有外丹和内丹呢?外丹和内丹都是有的,都可以让人达到修炼的一个很高的层次。单凭讲五运六气就和单凭讲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是一样的,如果对气机没有深刻的认识,那很难去捕捉气,而如果见气了,那五运六气、灵龟八法就都可以抛弃了,就像指月,指的不是月亮,指的方向才是月亮,所以我直接从气机的角度来讲。一我不讲五行,二初期很少讲经脉,因为经脉是气机所化,就像肌肉骨骼一样都是气机所化,只不过经脉的气机所化比肌肉骨骼来得更靠近气机或者层次更深,但大家千万不要把经脉看实了。
“水下一刻”前面就有人问过,水下一刻开始子时,一刻是半小时,这里就不多说了,下去可以查一下古代计时的方式。
大家学气机一定要加个气字,不要说阳气不升,就是气不升,没有阳气阴气,前面提到所有气都是融合的,如果上来就分阳气阴气就是在割裂气机了。想想看阳气升阴气就不升了吗?阴气一样升,阴阳相和谐的嘛!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俱升,所以不要说阳气升阴气升,直接就说气升。就像大军开拔,炮兵、装甲兵,后勤补给都要往前进;自然界中单元素的物质很少,所有东西基本都是复合的。所以我们要直接说气升气降,因为有气升,所以把升上来的气叫阳气,降下去的气叫阴气。气不升有两种原因:一,气受阻而不升;二,气不足而不升,就像军队前行一样,前面遇到了阻碍,过不去了所以升不了了,或者说部队太少,疲于奔命没有力气了走不动了。大家想象一下,一团气要升腾变化没劲就升不上来,就像一壶要烧开的水一样,火力不足水不开;把壶嘴堵上气喷不出来,气受阻而不升。大家这样来理解临床疾病就会觉得很简单了。气只分四种状态:升、降、(升降开合)吐、纳,(浮沉可以不必考虑)没有更多的,不要上来就想脏腑,也不要想气血、阴阳,就理解成气的四种状态就可以了。
人高兴气在上面,气高在上;《伤寒》里邪气居于胸中就是指邪气高, “其高者,因而越之” 邪气高要直接吐之,一呕吐邪气就随人体气机喷涌而出,人胸中之邪就解了;“其下者,引而竭之”一些邪气在下的疾病,比如结肠炎或者一些腹部疾病就可以直接用下法。这些是急症的治疗原则,慢性病就不能用汗吐下三法了,因为慢性病邪气和正气结聚在一起,缠绕不散,如油入面,二者浑合敌我不分,所以不能上来就用汗吐下三法。张从正的攻法对于现代人来说是要考虑的,除非一些急性病。
上面八点原则大家可以反复思考玩味,暂时抛去脏腑、阴阳、气血这些或者抽象或者具体的概念,初期也不要引入十二经脉,因为十二经脉是气机的体现,气机了解清楚了,自然就知道十二经脉是怎么回事了。《内经》中关于十二经脉的循行也没有讲清楚,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有很多练过气功的朋友所说的十二经脉循行和《内经》有所出入吗?《内经》所反映的也只是其认识的层次,并不一定是实像的层次,但是已经是站在很高的理论层次来俯视人体生理和疾病了。
气是有感知的,有感知就有性情,任何一团气都有,包括一个细胞,人兴奋细胞就兴奋,所有细胞都兴奋了人就兴奋,一定要把气理解为活物,这样才能灵活运用,不然又陷于机械理论中去了。世界是由生命组成的,气抑郁了人就抑郁了,气都沉下去了人也消沉了。肝脏脾脏…这都是气机外化出来的,《周易》里有句话: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星星、太阳、月亮、地上的河流、山川都是气机所化。
气道中医没有书,因为书已经太多了,没有必要再写了,《黄帝内经》就是在说气道,和《伤寒论》是对气道最好的理论解释和临床描述。气道中医一直在民间流行,没有成于书,也没有在历史上有所记载的大的医家,因为并不是书上看到的就是仅有的有水平的人,有修出世间法的人就会知道,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体现。
在这里是要做一个普及工作,但气道中医能不能流传下来就不好说了。因为气道中医是本于道门,这和佛教有很大的区别,很多道门的东西不需要致力于广,只要能流传下来就可以,道种不绝故嘛!薪火如缕不绝,只要能传下来就可以,并不需要非常发扬光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地是母亲,天是父亲,整个道生天地,道又来源于自然,这是很抽象的。“崇校天,卑法地”(《易传》)崇高广大要法天,卑微诚重要法地,天地是阴阳的立极,所以说“仰则观于天文,俯则察于地理”(《周易·系辞下》),就是观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变化,而知气道之所在,就是知大道的道理在哪,也符合“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系辞·下》)的意思。
希望学过中医的朋友也从气道角度来考虑问题,尽量不要有一些明象和以前所学中医知识的羁绊,这样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气道中医,气道中医是圆融并通、简单直接的,像《易经》(《周易·系辞下》)里说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我们也可以说“气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当然我们还不能说气就是整个天下的道理,只能说气是流行于天下的存在。因为上面还有存在。
既然任何事情是一团气,那么石膏也是一团气,石膏有石膏的气,麻黄有麻黄的气,我们怎么认识这团气呢?只有认识这团气才知道互相对治。关于中药治病有几点,并不是说升气升不上来就用升气的药,降气降不下去就用降气的药,用药其实是在调整气机,并不是在补泻,补泻是很简单的层次,只要气能升上来,气机打通了就可以了。人有一个自行的运行系统,而且能够自我修复,该升自然会升,该降自然会降,一般都是堵住了,把堵住的地方的气开开,那气自然该升的就升该降的就降。
所以说用药涉及到几法,就是调气机的升降开合,以麻黄汤为例,麻黄这味药喝下去之后有明显的兴奋和解表的作用,有人出汗有人不出汗,这是由于体质的原因。上次讲过感冒发烧的机理,就是寒气郁闭于表表气不开,产生气闭于内郁而发热的症状,解决方法就是把毛窍打开,邪气解散,郁气得解则热气得散,病就好了。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用清热的药,反而越清越热,热势绵绵总也降不下来,表闭无汗嘛!这和现在的病毒性感冒还是有出入的,现在纯伤寒的很少,这里只是举这个模型来说明这个道理。凡是可以让人汗出蒸蒸而解的方子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灌热水就行了,八九十度的热水不断的喝,热势在身体里不断的抑郁蒸腾,到一定程度邪气不胜这种蒸腾之气的时候,表窍自然打开,这是一瞬间的事情,这就是《内经》上所说的“撤衣”。外寒袭击于人使人毛窍闭塞就像给人加了一层棉衣一样,使人热势不解,汗无从排出,只要用外力或本身气血之力加上热水的蒸腾热气一起鼓动外邪,使毛窍复开,人的病就好了。有时候光喝热水药力不够,蒸腾流溢宣散之气不够,所以就要加上能够使表阳外出,人气加速蒸腾的药,首选就是麻黄、荆芥、桂枝,还有羌活、独活,这些药都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大家闻闻羌活的味,雄壮有散。其实加一些辣椒都可以,只要能够起到这个作用就行。随着人们不断地总结,发现具有宣散之性的药自然界里有很多,但不能提供很合适的宣散,正好达到效果,所以产生了配伍,配伍就是让各种药调和在一起,让各种药气配合最后产生符合宣散畅达之气的药气,所以药物的冷服热服、浓煎稀煎都会有明显的差别,因为直接表现出的药气就不一样:浓煎则气聚,稀煎则气散; 总煎和散煎也是不一样的,比如鸡整炖和切碎了炖只炖脑袋气肯定不一样,理论层面是这样说,实际运用还需要后人不断地总结和体验。
总结一下刚才所说的:所有的药都有药气,这一点毋庸置疑,就是根据第一条原则:任何事和物都是气团;还有气都有性情,有感知则有性情,有性情则有喜好,比如很多药喜水,生活在水边,所以走水道;很多药善窜善爬,比如蝼蛄,蚯蚓还有一些藤类药,根据气气相感的原则,人服下去之后就会有相应的性情在人体内的反应。
《本经》罗列了三百六十味药,分上中下三品,上品养性,中品疗疾,下品制毒,这个分类非常好,不了解性情、正邪优劣就无法用药,比如现在妇女的产后风,本身是虚证,而见到风湿内侵的症状就用蜈蚣、全蝎,蛇类药去攻冲,有的还加附子、马钱子,这就完全违背了气机的基本原则,犯了虚虚实实的大忌。很多得产后风的妇女,生了孩子后气虚,气陷于内,(气的动作和表现层次非常多,不仅是一个升降开合,升降开合只是最基本的四个原则)气馁于内而表气虚,表现出怕风、怕寒、怕冷、肢体麻木的症状,这时如果用通经络通散的下品疗毒药去攻冲就会适得其反。还有一点,现在很多慢性病不是仅药食可以治疗的,也不是针灸可以的,很多病不是一经之病,而是整个气团很多经脉的病,不是扎几个穴位就可以好的,尤其城市里的人。
刚才讲了很多理论,大家先有一个方向,路首先走对了,往东往西往南往北走,路确定了,细节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说一年有感觉,三年有小成,十年有大成嘛!没有十年的功夫不可能把所有的物象、气机研究透的,因为所有的气团都需要去亲身体验,气与气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感应都得去学习,基本的配套原则都知道后还需要不断的实践,这样才能在做菜过程中做出美味来。如果基本配套原则都不了解那就不可能做出好菜了。另外大家不要满足于只要一技在身,能扎几个穴位治疗几个病,而不对整个的气机进行探索,好多病不是那么简单的,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决定疾病的特点。
好的,今天就到这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1:02 , Processed in 0.1271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