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87|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五行”哲学实质的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20 17:23: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五行”哲学实质的探讨
一、五行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产生及其基本含义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尚书·洪范》述箕子答周武王问说:“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尚书·大传》中有下述这样一段记载:“武王伐纣,至于商郊,停止夜宿,士卒皆欢乐以达旦,前歌后舞,假于上下,咸曰:孜孜无怠,火水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此外《尚书·甘誓》中也有五行字样的记载,全文是:“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以上说明,五行在殷周交替时期,已经作为文字记录下来了,并划定其内容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以及总结了这五种物质的特性,并且初步出现了类比情况。
    春秋时期,五行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五行相生说,五行相胜说等。五行取象归类也得以广泛用运。五行相生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相生关系;五行相胜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的是一种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的相胜(克)关系。从春秋开始,五行之间的排列顺序就按照五行相胜之序排列的。
    两宋时期,被认为是阴阳五行气化学说的成熟期(1)。其中五行学说的最重要发展是,最终与阴阳紧密结合在一起,五行是由阴阳二气的变合而生。
    关于五行最初的含义,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齐思和先生认为(2),“五行者,人生必需之五件事物也”。五行说“初并无玄妙哲理存乎其中”;梁启超也说:《洪范》五行“只不过将物质区分为五类,言其功用和性质也,何尝有丝毫哲学和术数的意味”(3)?对此,殷南根先生认为:“就《洪范》原文来看,将水火木金土合成五行,本身就具有了抽象概括的意义;在具体分析五行时,将各行作用、味道等相配合起来,已初步具有了将人们的经验知识尽可能系统地加以整理的思想;此外,水、火、木、金、土都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洪范》在具体谈论时,并未对它们作静止观,而是将它们都看作是能动的(水曰润下,能动者也;火曰炎上,能动者也;金曰从革,能动者也;土爰稼穑,能动者也),五物皆能动,故名“五行”。《洪范》五行说既已包含了这么多具有一般性的思想,怎能说并无哲理存乎其中呢?”(4)
    我们认为,五行最初的含义是模棱两可的。它既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又可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去说明和认识万事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千年来,五行的这种既是物质又是别的什么,一直延续至今,也一直争论至今。从五行学说在历史上的运用来看,古人主要是用运五行学说去说明万事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如廖墨香先生所言:“……不管怎样,古代思想家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逐渐发现了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某种固定的联系,某一事物的出现往往导致另一事物的变化;某一现象总是与另一现象相呼应。于是古代的哲人们便开始构筑能够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的普遍联系之网,五行学说可以说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得以形成和发展”。(5)数千年来,五行学说得以持续发展并能指导实践,恐怕主要是因为五行特性及其有序排列的生克规律能说明万事万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和变化之缘故。正因为如此,五行即木、火、土、金、水的特性,自《洪范》最早提出以来,得到后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在通行的意义是:
    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其禀性温和向阳,而东方正是太阳初升之处,故木属东方;
    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而南方气候炎热,故火属南方;
    土,具有长养化育、厚实适中的特性,所以中央便成了土的所属;
    金,具有清凉萧条和收敛的特性,而西方正是太阳落山,荒凉的地方,故金属西方;
    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而北方正是天寒地冻,故水属北方。
    总之,五行学说属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五行指的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均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行(即运动)和变化构成,故称“五行”。这就是五行的古典概念。
   (二)五行是表达事物发展过程的哲学概念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来,把宇宙间万事万物归结为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习见的东西构成,显然是错误的。木、火、土、金、水仅仅是万事万物中五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对于不依意识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物质来说,迄今为止,人们已经认识到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实物,一种是场。实物又有四态,即等离子态、气态、液态和固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等离子态的物质是由自由电子和离子构成的。场这种物质也是可分割的,是有内在结构的。虽然对于场这种物质的内在结构目前尚未完全明白,但是可以肯定,场决不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东西构成。科学早已证明,无论是实物还是场,木、火、土、金、水根本不是它们结构的本源。所以,如果五行学说尚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的话,五行所指的就不应当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习见的东西,而应当具有合理的科学概念。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如果它们没有一点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的话,怎么可能长期存在并指导诸如中医学等学科的实践呢?
    虽然五行的古典概念规定:五行指的就是木、火、土、金、水,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如五行归类等,五行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它原定的意义,木、火、土、金、水已经变成代表某种抽象意义的五种符号或五种抽象的特性。可见,五行合理的科学概念隐藏在五行学说之中,隐藏在木、火、土、金、水的背后。所以,应当抛弃五行的古典概念,将隐藏在木、火、土、金、水背后的合理的科学概念发掘出来。
    那么,五行合理的科学概念到底是什么呢?
    对五行的古典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它是表达物质结构的。可是,五行学说本身所讲的并不完全是物质结构问题,而是从物质结构来说明事物的变化、运动和发展过程的。企图从“万事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构成”这一点出发,来说明事物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已被现代科学所推翻。这种推翻,只是推翻了出发点,推翻了五行的古典概念。对于五行学说尚不能全盘否定。
    实际上,从五行归类和五行相生规律一眼便可看出,五行学说是研究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学说,根本不是关于物质结构的学说。因此,五行也绝不是关于物质结构的概念,而是表达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哲学概念。按照李约瑟的看法:“这一切指示说,五行的概念倒不是一系列五种基本物质的概念,而是五种基本过程的概念。中国人的思想在这里独特地避开本体而抓住了关系。”(6)在五行学说看来,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总是从第一行即木行依序到第五行即水行,而后从第五行返回到第一行,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运行着,所以,五行实际上表达的是事物这五种有序的运动发展形态。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必须回答下面的问题:
在自然界所有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中是否都存在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有序的发展形态呢?这五种有序的发展形态是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对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过程,就需要作一番认真的研究。
如果说,自然界所有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在其过程中只能出现五种具体的发展形态,那当然是荒谬的。事物形形色色,千奇百怪,它们按照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在其过程中出现的特定具体的发展形态,也是各种各样、有多有少。但是,在所有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中 ,会不会存在着最一般的、众所共有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呢?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地前进上升的运动。但它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浪式的、螺旋形的前进上升运动。这种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复以往的阶段,但都是在更高级的基础上的重复。肯定和否定是螺旋形上升运动的不断前进形式。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事物的发展就是通过肯定、否定、肯定、否定……的反复的不断前进过程来实现的。而事物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既是肯定,又是否定。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生是肯定的一面,灭是否定的一面。任何事物从生到灭,从肯定到否定都是波浪式或螺旋形的发展过程。
下面让我们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考察一下事物从生到灭的发展过程。
第一、既然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那么,在从生到灭的发展过程中,事物必然出现产生过程的新生形态和灭亡过程的衰亡形态。这是任何事物从生到灭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两种基本的发展形态。
第二、既然事物从生到灭的发展过程是波浪式或螺旋形的,不是直线式的,那么,任何事物的新生形态出现以后,它必须是以强大的生命力向上运动发展着,直至运动发展到自己的极限顶峰时,才开始走下坡路,走向自己必然的衰亡形态,直至最后灭亡,这是任何事物从生到灭发展的必然过程。
我们把事物在产生以后向上运动发展的过程,称为上升形态;把事物在发展到自己极限顶峰时的过程,称为中转形态;把事物在从自己极限顶峰走向衰亡形态的向下运动发展的过程,称为下降形态。这是任何事物从新生形态向衰亡形态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三种基本的发展形态。
总归起来,因为事物从生到灭都是波浪式或螺旋形的发展过程,所以,任何事物在从生到灭的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新生→上升→中转→下降→衰亡”这五种有序的基本发展形态。因为旧事物的灭亡必然是新事物的产生,所以,旧事物的衰亡形态必须产生新事物的新生形态。这样,事物的运动发展总是以新生形态→上升形态 →中转形态→下降形态→衰亡形态→更高级的新生形态→……这样反复不断的形式进行着。
事物的运动发展是波浪式或螺旋形向上前进的过程,这五种基本发展形式正好组成了波浪式前进的一个波,或螺旋形向上的一个环。其中,五种基本发展形态周期性的反复不断重复,是在更高级基础上的重复。
在每一波或每一环里,不仅包含着上述有序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而且必然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如果说每种基本发展形态对产生它的前一形态来说是否定,那么它所产生的后一形态就是否定之否定。如果新生形态和上升形态是肯定,那么下降形态和衰亡形态就是否定,而更高一级的新生形态和上升形态就是否定之否定。至于中转形态,那是事物从肯定走向否定的过渡和转化。如果说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肯定、否定、肯定、否定……这样反复不断的形式来实现的,那么,在自然界,事物的发展也是通过新生→ 上升→中转→下降→衰亡→新生→……这样反复不断的形式来实现的。
基于上述讨论,我们可以作出肯定的回答:
在自然界,任何事物在其从生到灭的发展过程中,不管它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特定具体的发展形态,只要它们的运动发展是波浪式的、螺旋形的,那么,在它们的运动发展过程中就必然存在着“新生→上升→中转→下降→衰亡”这五种基本的发展形态。同样的道理,对于任何一种发展形态本身的运动发展过程来说,只要它们也是有生有灭的波浪式、螺旋形运动,那么,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这五种基本的发展形态。
       (三)五行就是事物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
    如果承认“新生→上升→中转→下降→衰亡五种基本发展形态是自然界波浪式、螺旋形运动的不断前进形式,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由上述五种基本发展形态构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五行就是事物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五行学说关于木、火、土、金、水的特性的描述,正是对五种基本发展形态的主要特性的朴素描述。
    所谓“新生形态”,就是事物产生的过程,是事物波浪式发展的一个波的起始阶段。它的主要特性就是新生。它是事物向上运动发展的基础,它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在力。五行学说认为:“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发育、升发的特性,这正是对新生形态主要特性的描述。
    所谓“上升形态”,就是事物向上的过程,是事物波浪式发展的一个波的上升阶段,它的主要特性就是“炎上”,它是事物向上运动发展的主导。五行学说认为:“火曰炎上”,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这正是对上升形态主要特性的描述。
    所谓“中转形态”,就是事物中转的过程,是事物波浪式发展的一个波的顶峰阶段;它的主要特性就是转化,它是自身发展走向反面的过渡。五行学说认为,“土爰稼穑”,具有繁殖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这正是对中转形态主要特性的描述。
    所谓“下降形态”,就是事物降落的过程,是事物波浪式发展的一个波的下降阶段。它的主要特性就是肃降,它是事物向上运动发展的反面。五行学说认为,“金曰从革”,具有清肃、收敛的特性。这正是对下降形态主要特性的描述。
    所谓“衰亡形态”,就是事物灭亡的过程,是事物波浪式发展的一个波的终结阶段。它的主要特性就是衰亡。它既是旧事物的衰亡,又是孕育新事物的条件。五行学说认为,“水曰润下”,具有滋润、向下、寒冷的特性。这正是对衰亡形态主要特性的描述。
    由此可见,所谓木行,就是事物运行发展的新生形态;火行,就是事物运行发展的上升形态;土行,就是事物运行发展的中转形态;金行,就是事物运行发展的下降形态;水行,就是事物运行发展的衰亡形态。所谓“五”,即“木、火、土、金、水”,分别就是五种基本形态的代号;“行”,就是运行发展。“五行”是事物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这就是我们关于“五行”的基本概念。
    根据五行这一概念,所谓“五行相生规律”,实际上就是五种基本形态的发展规律,既:
新生形态(木)→上升形态(火)→中转形态(土)→下降形态(金)→衰亡形态(水)→更高级的新生形态(木)→ ……。
    这样,古典的五行学说经过发掘、改造和提高,便成为五种基本形态的发展学说了。
在五行学说(即五种基本形态的发展学说)看来,任何事物总是以木→ 火→土→金→水→木→……这样周而复始、反复不断的形式运动发展着。事物的运动发展是波浪式或螺旋形向上前进的过程。
    木、火、土、金、水正好组成了波浪式前进的一个波,螺旋形向上的一个环。其中,木、火、土、金、水周期性地反复不断地重复,是在更高级基础上的重复。
参考文献
1.顾文炳:阴阳新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页。
2.《五行说之起源》,中华书局1981年版《中国史探研》第194页。
3.《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古史辨》第五册第350页。
4.殷南根:五行新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5.廖墨香:《周易与现代经济预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6.刘君灿:生克消长——阴阳五行与中国传统科技,格物与成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66-67页。
 
二.阴阳和五行以及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阴阳和五行的相互关系
    阴阳和五行的相互关系就是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与事物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的相互关系。
    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是矛盾的一种特殊情形,因而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的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特殊情形。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辩证法的其他规律都是从这条根本规律推演出来的,都是这条根本规律的丰富和发展。所以,如同否定之否定只不过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的必然形式那样,事物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也只不过是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对立统一运动的必然形式。这就是说,五行只不过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必然形式。
    在自然界,事物的发展过程必然经历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发展形态。这是由事物内部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的矛盾性决定的。
    任何新生形态的事物,因为其矛盾的促动方面开始增长,制动方面相对消减,所以它具有强大的运动发展能力。它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向上的;其阳长阴消的必然结果是阳胜于阴,既上升形态的产生。因而它是事物向上运动发展的基础,是事物产生的过程,是波浪式发展的一个波的起始阶段。实际上,新生形态只不过是矛盾的促动方面增长,制动方面消减的运动发展形式。也就是说,“木行”是阳长阴消的运动发展形式:木=阳长阴消。
    任何上升形态的事物,因为其矛盾的促动方面胜于制动方面,所以它处于剧烈向上运动发展之中,它是事物向上运动发展的主导,是事物向上的过程 ,是波浪式发展的一个上升阶段,当其矛盾的促动方面增长到极点时,必然向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阳转化。它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转形态的产生。
    实际上,上升形态只不过是矛盾的促动方面胜于制动方面的运动发展形式,也就是说,“火行”是阳胜于阴的运动发展形式:火=阳胜于阴。
    任何中转形态的事物,因为其矛盾的促动方面的增长和制动方面的消减均已达到极点,即矛盾的双方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所以,它是自身发展走向自己反面的过渡,是事物中转的过程,是波浪式发展的一个波的顶峰阶段,其阴阳转化的必然结果是阴长阳消,即下降形态的产生。
    实际上,中转形态只不过是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相互转化的运动发展形式。也就是说,“土行”是阴阳转化的运动发展形式:土=阴阳转化。
    任何下降形态的事物,因为其矛盾的制动方面开始增长,促动方面相对消减。所以,它在逐渐丧失运动发展的能力,它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向下的,其阴长阳消的必然结果是阴胜于阳,即衰亡形态的产生。因而,它是事物向上运动发展的反面,是事物向下的过程,是波浪式发展的一个波的下降阶段。
    实际上,下降形态只不过是矛盾的制动方面增长,促动方面消减的运动发展形式,也就是说,“金行”是阴长阳消的运动发展形式:金=阴长阳消。
    任何衰亡形态的事物,因为其矛盾的制动方面胜于促动方面,所以它处于衰亡的运动发展之中,它是事物灭亡的过程,是波浪式发展的一个波的终结阶段。当其阴长阳消到极点时,“物极必反”,向自已相反的方面转化,转化的结果必然是阳长阴消,此时,便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实际上,衰亡形态只不过是矛盾的制动方面胜于促动方面的运动发展形式。也就是说,“水行”是阴胜于阳的运动发展形式:水=阴胜于阳。
    当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以后,由于新生事物内部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的消长和转化,决定了新事物的发展又必然是一个上述五种基本形态的发展过程。
    由此可见,不是别的,正是由于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的消长转化决定了事物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这就是说,因为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所以,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总是以:
阳长阴消(木)→阳胜于阴(火)→阴阳转化(土)→阴长阳消(金)
→阴胜于阳(水)→阳长阴消(木)→……这样反复不断的形式进行着。因而都是波浪式或螺旋形的。
    五行实际上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五种基本形态,是阴阳消长及转化的必然发展形式。所谓阴阳消长转化,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
    由此可见,五种基本形态的发展学说,实际上是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对立统一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五行学说实际上是阴阳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二者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的统一观点,自然界一切事物及其运动都是由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组成的,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与此同时,自然界一切事物及其运动,又是由五种基本发展形态组成的,都是木、火、土、金、水的对立统一,其中每种基本发展形态,只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一种形式。
    我们知道,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居于优势地位的矛盾方面决定的,从而可知:
    木=阳长阴消,故木为阳;
    火=阳胜于阴,故火为阳;
    土=阴阳转化,故土为半阴半阳;但阳性尚占优势,故仍为阳;
    金=阴长阳消,故金为阴;
    水=阴胜于阳,故水为阴;
    这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发展形态的阴阳属性。
    因为五种基本发展形态都是由阴阳二气组成的,所以五种基本发展形态的特性,即五行特性,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要的,是由其中居于优势地位的矛盾方面决定的,前面所述的五行的主要特性即为如此;另一个方面是次要的,是由其中居于劣势地位的矛盾方面决定的。
    (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五种基本发展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五种基本发展形态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情形:
    其一:五种基本发展形态在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其二:五种基本发展形态共处于统一体之中的关系。
    1、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五种基本发展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只是相邻形态发生关系,相隔形态并不发生关系,在这种情形下,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新生形态产生上升形态,木生火;
    上升形态产生中转形态,火生土;
    中转形态产生下降形态;土生金;
    下降形态产生衰亡形态,金生水;
    衰亡形态产生新生形态,水生木。
    这就是五行相生。产生者为母,被产生者为子,因而五行相生也是一种母子之间的关系。母是子的产生者,子是母的否定者。否定之否定规律也是一种母子之间的关系,肯定是否定的产生者,否定既是肯定的否定者又是否定之否定的产生者。因为母是子的产生者,子是母的否定者,所以母对子是相生的,而子对母是相克的。因而,五种基本发展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正面讲是五行相生,从反面讲则是五行相克。五行相克即是:
    新生形态否定衰亡形态,木克水;
    上升形态否定新生形态,火克木;
    中转形态否定上升形态,土克火;
    下降形态否定中转形态,金克土;
    衰亡形态否定下降形态,水克金。
    2、共处于统一体中的关系
    共处于统一体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分别是在统一体进化过程中相应的五种基本发展阶段上产生出来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共处于统一体时,不仅相邻形态发生关系,相隔形态必然也要发生关系。在这种情形下,因为任何事物与他事物之间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而五行之间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任何两种形态之间,既是相互对立相互克制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以使五种基本发展形态之间保持一定的相对的协调和平衡,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所谓“相生”,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所谓“相克”,就是相互克制,相互对立;而过度的相克,称为相乖;对克制者的克制,即为反克或相侮。相生相克实质上就是对立统一。由此可知,相生相克或相乖相侮在五行即五种基本发展形态之间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两种形态之间,既有相生或相乖的一面,又有相克或相侮的一面;不可能只有相生而无相克,也不可能只有相克而无相生。当五种基本发展形态共处于统一体时,任何一种形态都是以其他四种形态为依存条件的(相生),同时必然受其他四种形态的制约(相克)。遗憾的是古典五行学说却把五行之间普遍存在的相生相克或相乖相侮的关系给固定局限化了。古典五行学说的生、克、乖、侮公式,只是反映了五种基本发展形态间对立统一关系的部分情形,而并未反映全部。正因如此,中医学本身的临床实践,既证明了生、克、乖、侮公式是具有一定局部道理的;同时又把这些呆板的公式一个一个地冲破了。
    根据上述研究,古典五行学说的错误在于:
   (1)把日常生活中习见的木火土金水当作万事万物结构的本原;
   (2)用木火土金水的特性牵强附会地来描述事物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的特性;
   (3)把事物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的波浪式或螺旋形运动描述成了机械循环运动;
   (4)把五种基本发展形态间普遍的相生相克,即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是归结为生、克、乖、侮的呆板公式。
    虽然五行学说有如此之多谬误,然而就是在这些谬误之中包含着辩证法的真理。正因为如此,数千年来五行学说以其谬误之中的真理为理由顽强地存在下来了。
           
三.自然界事物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
    我们已经从哲学方面给五行规定了一个概念,并运用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明确了五行的相互关系。下面的任务,就是运用这一概念具体分析一下自然界其中主要是人及高等动物体内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
    按照五种基本发展形态的概念,五行相生规律是自然界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化学元素的周期变化,到繁华的生物发育;从昼夜交替到季节更迭;从物态演化到化学进化、生物进化直至社会进化等等,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因为它们都是波浪式或螺旋形的,所以它们都是依照五行相生规律进行的。这就是说,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过程,其中包括整个大自然的进化以及今日大自然的运动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发展形态组成的。下面我们就从自然界本身简要地证明和阐述这一点。
   (一)化学元素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
    翻开化学元素周期表,让我们以原子序数为横座标(x),以原子化学价的绝对值为纵座标(y),作图如下(图1)。从此图可以看出,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化学价即化学性质发生着波浪式的周期变化,每一个周期正好是一个波段。  
  
  
             图2201    化学元素坐标图
     既然化学元素的周期变化也是一个波浪式的运动过程,那么其中必然存在着新生、上升、中转、下降和衰亡五种基本发展形态。不言而喻,第一主族元素是每一周期的新生形态(木),化学价为(+1);第二、三主族元素是每一周期的上升形态(火),化学价为(+2和+3);第四主族元素是每一周期的中转形态(土),化学价为(+4或-4);第五、六主族元素是每一周期的下降形态(金),化学价为(–3和–2);第七、八主族元素是每一周期的衰亡形态(水),化学价为(–1和零)。
    可见,化学元素的周期变化因为是波浪式的发展过程,因而也是依照五行相生规律,即:
第一主族元素(木)→ 第二、三主族元素(火)→第四主族元素(土) →第五、六主族元素(金)→第七、八主族元素(水)→ 第一主族元素(木)→……这样周而复始的形式进行的;今日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正是由上述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发展形态的元素组成的。
  
    (二)昼夜交替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
    地球的自转,载着我们从白昼进入夜晚,又从夜晚回到白昼。大概从地球产生那天起,昼夜交替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和人们朝夕相伴的昼夜交替,就是一种波浪式或螺旋形的运动。
    从早晨到中午,大地从黑暗走向光明,太阳光从斜射转向直射,因而大地接受到的日光能也是从少到多,至中午最多;从中午到夜晚,太阳光从直射转向斜射,大地从光明走向黑暗,因而大地接受到的日光能又是从多到少,至夜晚最少。如果我们以时间为横座标,以大地每日内接受到的日光能为纵座标作图的话,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必定是一个循环不断的曲线波。因此,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新生、上升、中转、下降、衰亡五种基本发展形态。不言而喻,早晨是每日的新生形态,属木;上午是每日的上升形态,属火;中午是每日的中转形态,属土;下午是每日的下降形态,属金;夜晚是每日的衰亡形态,属水。可见,昼夜交替因为是波浪式的运动过程,因而也是依照五行相生规律,即:
   早晨(木)→上午(火)→中午(土)→下午(金)→ 夜晚(水)→ 早晨(木)→……这样反复不断的形式进行的。
    (三)季节更迭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的公转则产生了季节更迭。季节更迭同昼夜交替一样,也是一个波浪式或螺旋形的运动。由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即黄道(公转道)和地球的赤道倾斜(23°5´),地球在公转中,太阳光照射地球北半球或南半球的角度以及由此决定的日光能的供给量就发生有规律地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在夏至(6月22日),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太阳供给北半球的日光能最多;在冬至(12月22日)太阳光斜射北半球,太阳供给北半球的日光能最少;从冬至到春分(3月21日),太阳光直射地球的部位从南半球向赤道移动,到春分时,太阳光直射赤道;从春分到夏至,太阳光直射地球的部位从赤道向北半球移动;从夏至到秋分(9月23日)反过来又从北半球向赤道移动,到秋分时,又直射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太阳光直射地球的部位又从赤道向南半球移动。所以,从冬至到夏至,太阳供给北半球的日光能逐渐增多,而从夏至到冬至相反,是逐渐减少。如果我们以时间为横座标,以北半球每年内接收到的日光能为纵座标作图的话,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必定是一个循环不断的曲线波。因此,在季节更迭过程中,也必然存在着新生、上升、中转、下降、衰亡五种基本发展形态。正因如此,五行学说把一年分为五季。五季分法将更能反映一年内气候寒暖的波浪式发展过程。若以立春(2月4日)为一年的开始,并以地球公转72°为一季,那么五季分法便是:
    春季——大约是2月4日至4月17日;
    夏季——大约是4月17日至7月1日;
    长夏——大约是7月1日至9月15日;
    秋季——大约是从9月15日至11月26日;
    冬季——大约是从11月26日至2月4日。
    在春季,由于供给能量的方面增长而束缚能量的方面消减,即阳长阴消,故春季为每年的新生形态(木);
    在夏季,由于供给能量的方面胜于束缚能量的方面,即阳胜于阴,故春季为每年的上生形态(火);
    在长夏,由于供给能量方面的增长和消耗能量方面的消减均已达到极点而相互转化,即阴阳转化,故长夏为每年的中转形态(土);
    在秋季,由于供给能量的方面消减,束缚能量的方面增长,即阴长阳消,故秋季为每年的下降形态(金);
    在冬季,由于束缚能量的方面胜于供给能量的方面,即阴胜于阳,故冬季为每年的衰亡形态(水)。
由此可见,季节更迭也是依照五行相生规律,即春季(木)→夏季(火) →长夏(土)→ 秋季(金)→ 冬季(水)→ 春季(木)→ ……这样反复不断的形式进行的。
  春季风大,夏季暑热,长夏潮湿,秋季干燥,冬季严寒,这是我们日常生活经验所熟知的五季的气候特点。随着五季的更迭,每年内气候特点的演变也是按照五行相生规律,即风大(木)→暑热(火)→潮湿(土)→干燥(金)→严寒(水)→风大(木)→……这样反复不断的形式进行的。  
    地球与太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季节更迭的五行发展变化。随着这种变化,可以引伸出方位和颜色的五行归类。
    方位的五行归类:
    东,太阳从东方升起,由于供给能量的方面开始增长而束缚能量的方面开始消减,即阳长阴消,故东方可引伸为新生形态(木);
    南,地球以赤道为界,南方炎热,即阳胜于阴,故南方可引伸为上升形态(火);
    西、太阳从西方降落,由于供给能量的方面消减,束缚能量的方面增长,即阴长阳消,故西方可以引伸为下降形态(金);
    北,地球以赤道为界,北方寒冷,即阴胜于阳,故北方可引伸为衰亡形态(水);
    中,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中方显然是处在相互转化阶段,即阴阳转化,故中方可引伸为中转形态(土);
   由此可见,东南中西北方位的五行归类,完全是从太阳与地球相互作用的五行相生规律中引伸出来的,即东(木)→南(火)→ 中(土)→ 西(金)   →北(水)。
    颜色的五行归类:
   至于青、赤、黄、白、黑颜色,因为他们是太阳与地球相互作用,在方位上的反映,因此相应东、南、中、西、北方位,就产生了青(木)→赤(火)   →黄(土)→白(金)→ 黑(水)的颜色五行归类。
   (四)生物发育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
    任何生物有生必有死。生物个体从生到死的发育过程同样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浪式的,因此,在生物个体的发育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五种基本的发展形态。
    一个动物的卵细胞受精之后,便即刻开始了个体的发育。动物个体的整个发育过程,必然经历胚胎、幼年、成年、老年、衰亡这五种基本的发育阶段。
    在胚胎期,生的因素在增长,死的因素在消减,因而胚胎是个体发育的新生形态(木);
    在幼年期,生的因素大大胜于死的因素,因而幼年是个体发育的上升形态(火),个体是在向上生长着;
    在成年期,生的因素的增长和死的因素的消减均已达到极点而相互转化,因而成年是个体发育的中转形态(土);
    老年时期,生的因素在消减,死的因素在增长,因而老年是个体发育的下降形态(金)。个体是在向下衰老着;
    在衰亡期,死的因素已经胜于生的因素,因而衰亡是个体发育的衰亡形态(水)。
    可见,动物个体的发育完全是依照五行相生规律,即胚胎(木)→幼年(火)→成年(土)→老年(金)→衰亡(水)这样的形式进行的。同样的道理,植物个体的发育也是依照五行相生规律,即萌芽(木)→幼苗(火)→成苗(土)→老苗(金)→ 枯死(水),这样的形式进行的。今日自然界的生物个体正是由上述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发展形态的个体组成的。
   (五)物态演化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认识到的物质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实物,一种是场。场和实物这两种形态的物质无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今日宇宙中的所有实物包括构成实物的所有“基本粒子”(这里指的“基本粒子”不包括场粒子如光子等)不会是从来就有的,它们应当从别的形态的物质演化而来。实物最早是从何种形态的物质演化而来的呢?因为现在除了实物以外,我们只知场这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所以,我们只能假定,实物最早是从场这种形态的物质演化而来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很早很早以前,在我们今日所处的这个宇宙空间中是没有实物存在的,当然也不会有天体。那时,这个宇宙空间完全是被场这种形态的物质统治着。后来,大概是由于场这种物质本身的内部的矛盾运动,一部分场态物质转化成了实物。在太阳系,今日的实物有四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从场转化成实物,绝不会一下子就变成气态、液态以至固态的,而应当首先转变为构成实物的“基本粒子”,然后再由“基本粒子”聚合成原子以至分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等等“基本粒子”一层一层构成的,所以,从场态物质最早演化出来的应当是构成实物的最简单的“基本粒子”,然后由这些最简单的“基本粒子”再一层一层地聚合成为较大较复杂的“基本粒子”,直至形成原子,最后由原子构成分子。分子形成后,由于剧烈的运动,它们的距离一定很大,因而这些刚形成的分子一定是以气态的形式出现的。那时,由于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中,吸引越来越大于排斥,从场态中演化出来的炽热的弥漫的混沌物质逐渐聚合成团,成为旋转运行的天体,天体刚形成后,一定是很热的,而且越来越热,后来由于热到极点,随着排斥的释放,温度逐淅降低,气态的物质变成了液态,液态的物质变成了固态。很明显,在物态演化过程中,从气态阶段到固态阶段,从总的趋势来说,温度是逐渐下降的。如果从场态到固态是波浪式而不是直线式演化过程的话,那么从场态到气态,从总的趋势来说,温度必然是升高的。这就是说,当时场态本身的温度并不高,后来温度开始升高,是由于一部分场态物质在转成实物过程中产生出了巨大的能量即巨大的运动之故,因而从场态演化出来的弥漫的混沌物质是炽热的,而且随着演化,温度越来越高。到气态阶段(分子出现),由于温度上升到了最高峰,而开始逐渐下降。如果物态演化一般是以场态→等离子态→气态→液态→固态这样的顺序进行的话,那么很明显,场态是物态演化的新生形态(木),等离子态是物态演化的上升形态(火),气态是物态演化的中转形态(土),液态是物态演化的下降形态(金),固态是物态演化的衰亡形态(水)。
    在今日的宇宙中,我们的地球、月球早已进入物态演化的衰亡阶段了。可是我们的太阳却依然处在温度极高的中转阶段。天体愈小,冷却的愈快;天体愈大,冷却的愈慢。不管多大的天体总有一天都要冷却下来,最后全部进入物态演化的衰亡形态即固态阶段。进入固态阶段的天体绝不是物态演化的停止,它们很可能要重新转化为场态,到那时,由于我们所处的宇宙把大量排斥释放到了漫无边际的宇宙空间中,最后使吸引占居了绝对压倒的优势,天体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互相堕落于其上。这样,天体相互堕落的巨大碰撞,使所有天体全部化为乌有,而变成光波之类的场态物质了。固态物质变成场态物质之后,一个新的在更高级基础上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的物态演化就又开始了。
    基于上述,物态演化也是依照五行相生规律,即:
    场态(木)→等离子态(火)→ 气态(土)→液态(金)→固态(水)→场态(木)→……这样反复不断的形式进行的;今日自然界的物质正是由上述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发展形态的物质组成的。
   (六)化学进化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
    地球进入物态演化的衰亡形态即固态阶段后,地球上的物质并没有停止进化。地球通过自身的演化产生出大气和大海以后,便为生命的起源创造了条件。
    生命的起源是通过化学进化实现的。化学进化从无机物开始至蛋白体而告终。化学进化同样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浪式的。因此,在其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五种基本发展形态;
    无机物是化学进化的起始阶段,是化学进化的新生形态(木)。有机物就是从无机物演化而来的。最初从无机物演化出来的是简单有机物如甲烷等。
    简单有机物是化学进化的上升过程,是化学进化的上升形态(火);在它的基础上产生出了更高级的复杂有机物如糖、脂肪酸、甘油、氨基酸、嘧啶、嘌呤等等。复杂有机物又产生出了更加复杂的多分子体系如多糖、脂肪、蛋白质、核苷酸、核酸等等。
    复杂有机物使化学进化达到了最高峰,在化学物质方面,它的种类是最多的。它是化学进化的中转形态(土),它的更加复杂进化使化学进化走向了没落阶段;
    多分子体系是化学进化的下降形态(金),在它的基础上由于产生出了具有最初生命现象的蛋白体而宣告了化学进化的基本结束;
    蛋白体是蛋白质和核酸的结合体,它是化学物质的最高级形式。它既是化学进化的衰亡形态(水),又是生物进化的开始。
    可见,化学进化也是依照五行相生规律,即:
    无机物(木)→简单有机物(火)→复杂有机物(土)→多分子体系(金)  →蛋白体(水)这样的形式进行的;今日自然界的化学物质正是由上述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发展形态的化学物质组成。
(七)生物进化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
    蛋白体的出现,揭开了生物进化的序幕。生物进化从太古代的原始生物开始至新生代的哺乳动物与被子植物而告一段落。生物进化同样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浪式的,因此,在其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五种基本发展形态。
    太古代的原始生物,包括原始非细胞生物和原始单细胞生物,是生物进化的起始阶段,亦是生物进化的新生形态(木);
    原古代的无脊椎动物与真核藻类都是从原始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的。原古代的无脊椎动物与真核藻类是生物进化的上升形态(火),是生物进化的上升过程。
    在原古代生物的基础上产生出了古生代生物,古生代生物又产生出了中生代生物。古生代的鱼类及两栖动物和裸蕨及蕨类是生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包括植物和动物),它使生物进化达到了最高峰,因而是生物进化的中转形态(土);
    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而迫使生物进化走向没落阶段。因此,走上陆生的中生代爬行动物与裸子植物是生物进化的下降形态(金);
    在它们的基础上由于产生出了哺乳动物与被子植物而宣告了生物进化的基本结束。新生代的哺乳动物与被子植物是最高等动、植物,到了生物进化的衰亡形态(水)。从哺乳动物中进化出来的人类已经进入更高级的人类社会进化的历史了。可见,生物进化也是依照五行相生规律这样的发展形态进行的,即:
太古代的原始生物(木)→原古代的—无脊椎动物、真核藻类(火)   
→古生代的— 鱼类及两栖动物、裸蕨及蕨类(土)→ 中生代的—爬行动物、裸子植物(金)→新生代的—哺乳动物、被子植物(水)。
今日自然界的生物均正是由上述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发展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物组成的。
(八)大自然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
    现在,让我们从总的方面来考察一下大自然进化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吧。假定人类所处的这个大自然最初是从场态物质演化而来的,那么,场态便是大自然进化的新生形态(木);从场态物质演化出来的火热的太阳、地球以及整个太阳系便是大自然进化的上升形态(火);后来,随着太阳系温度的降低,冷却的地球,凝固的地壳产生了。地壳的凝固、大地的产生,这是地球自身演化的转折点,是大自然进化的中转形态(土);在地球凝固,大地形成之后,留在地球外周一层较轻的物质形成了大气层。大气层是地球自身演化的没落阶段,是大自然进化的下降形态(金);大气形成后,由于原始的条件,大气层内游离的氢原子氧原子结合,产生了大量的水,降落地面,汇成海洋。汪洋大海是大自然进化的衰亡形态(水);它的出现宣告了地球方式演化的基本终结,并为生命的起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生物是从大海中经过化学进化产生出来的。就象场态是大自然进化的新生形态那样,生物是大自然进化的更高一级的新生形态(木);生物的出现使大自然的进化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类的诞生,就象太阳是大自然进化的上升形态那样,人类是大自然进化的更高一级的上升形态(火)。可见,大自然的进化也是依照五行相生规律,即场态(木)→ 太阳(火)→ 大地(土)→大气(金)→ 大海(水)→ 生物(木)→ 人类(火)→ ……这样反复不断的形式进行的。
    今日的大自然正是上述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发展阶段上演化出来的事物组成的:
    大自然进化的新生形态——场态形成了今日大自然运动的新生形态——场圈(木);
    大自然进化的上升形态——太阳形成了今日大自然运动的上升形态——能圈(火);
    大自然进化的中转形态——大地形成了今日大自然运动的中转形态——地圈(土);
    大自然进化的下降形态——大气形成了今日大自然运动的下降形态——气圈(金);
    大自然进化的衰亡形态——大海形成了今日大自然运动的衰亡形态——水圈(水);
    大自然进化的更高一级的新生形态——生物形成了今日大自然运动的更高一级的新生形态——生物圈(木);
    大自然进化的更高一级的上升形态——人类形成了今日大自然运动的更高一级的上升形态——人类社会(火)。
    可见,组成今日大自然的五种基本运动形态分别是从大自然进化的五种基本发展阶段上产生出来的。今日的大自然正是由:
    木——场圈与生物圈;火——能圈与人类社会;土——地圈;金——气圈;水——水圈,五种基本运动形态组成的,其中能圈和人类社会是大自然运动的主宰者(火)。
    (九)自然界事物的五行归类
    综上所述,今日自然界形形色色的事物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下子突变而来的,它们都是在物质进化的不同阶段上相继产生出来的。因为事实证明物质的进化都是依照五行相生规律进行的,所以,今日自然界形形色色的事物实际上都是在物质进化的五种基本发展阶段上产生出来的;因而它们都分属于五种基本发展形态的事物。因此,今日的大自然无论从其局部,也无论从其总体来说,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发展形态的事物组成的。这就是事物的五行属性。其次,根据事物运动变化的五行归类,可以引伸出许多静态事物的五行归类,如方位、颜色等,这样也是可以的。
下面,我们把上述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举例列表如下(见2):
四、古人五行学说运用分析
五行学说历经数千年,在各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殷南根先生对古代五行学说的运用(1),进行了较为简要详细的概述。殷南根先生认为,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五行”一词,最初应含有也仅含有三层意思:一是行用,言五行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即水、火、木、金、土;二是行动、能动,言五种物质皆是能动的;三是行列、类别,言五种物质皆各有其性,故成五类。在这三层含义中,最基本的含义是行用,其他两层含义分别是对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水火木金土)的状态(外在)和属性(内在)的说明。实际上,在五行说的整个发展中,这三层含义一直兼有。然而,我们对古代五行说的运用,作一番分析认识,我们就会发现,古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一直在运用五行来表达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即使是静态的五行归类,也多是由五行的发展变化属性引伸出来的。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是很牵强附会的。下面,我们就以殷南根先生总结的基本材料,对古人五行学说的实际运用,作一番分析认识,看一看是否与我们上述提出的五行学说的哲学实质相勿合。
    (一)五行与方位、颜色关系的分析
    以五行与方位、颜色的相配为例,春秋人普遍认为木配东方配青色、火配南方配赤色、土配中央配黄色、金配西方配白色、水配北方配黑色。为什么是这样的相配而不是其它呢?庞朴先生曾解释为(2),因为我们自祖宗以来栖息的这块北温带地区,春天多东风,草木复苏,万象更新,给人以“木”

和“青”的感觉;夏天多南风,烈日炎炎,昼长夜短,给人以“火”和“赤”的感觉;秋天多西风,草木凋零,天高气爽,给人以“金”和“白”的感觉;冬天多北风,天寒地冻,昼短夜长,给人以“水”和“黑”的感觉;至于中央属土,黄色,那显然是黄土高原的反映。庞朴先生的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他只是讲了一个表面现象,而并没有言中实质。按照我们提出的“五行”概念的哲学实质,不难看出,东南中西北和青赤黄白黑,这些看似静态的方位和颜色,实质上是由动态的太阳与地球相互作用的五行相生规律决定的,请见以上关于方位、颜色的五行归类的论述。
    (二)五行与天文关系的分析
    我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对天象进行观测和研究。对于行星的观测,他们发现共有五个,即辰星、荧惑、太白、岁星、填星,通称“五星”。在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对五星的认识逐步丰富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将五星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配。据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说:“东方木,其神上为岁星,岁处一国,是司岁”;“西方金,其神上为太白,是司日行”;“南方火,其神上为荧惑,        ”;“中央土,其神上为填星,宾填州里”;“北方水,其神上为辰星,主正四时”。《汉书·律历志》也说:“五星之合于五行,水合于辰星,火合于荧惑,金合于太白,木合于岁星,土合于填星”。殷氏考证认为在战国秦汉人看来,五星是合于五行的,日月则分别合于火水。日月五星既都具有五行的属性,人们当然就可以根据五行之理对其运行进行推测了。为了要推测日月五星的运行,必须先确定日月五星运行的方位。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建立起确定日月五星运行方位的坐标系。这样,古人最终创立了二十八宿的星座系统。
    所谓二十八宿,就是把天球黄赤道带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组,其名称是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每一宿中取一颗星作为该宿的量度标志,称为该宿的距星。这样就建立了一个便于描述某一天象发生位置的较准确的参考系统。
    二十八宿与五行的关系,自《史记·天官书》始,人们一直将二十八宿分成东南西北四组并分配以苍(青)、朱(赤)、白、玄(黑)四种颜色,即:
    东方七宿(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方七宿(朱鸟):井、鬼、柳、星、张、翼、轸;
    西方七宿(白虎):奎、类、胃、昴、毕、觜、参;
    北方七宿(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从以上古人的五星和二十八宿的五行归类来看,这种归类也是从太阳与地球相互作用的五行相生规律中引伸出来的。正如殷氏说的那样,这种配法,显然是从五行方色说蜕化出来的。
    (三)五行与地表关系的分析
    据殷氏考证,早在《禹贡》里,就已有“五色土”的记载。万国鼎先生说:“古代都城所在地的陕西与河南是黄土区域,南方有红壤,北方有黑色灰化土,都很明星,西方有盐渍土,干燥时土面现白色,西北大面积的沙丘、灰钙土、漠钙土等颜色也较浅,东方则湿润时土呈青灰色,也还勉强说得通(3)”。对于这种土色因地方不同而不同的现象,我国古人早就注意到了。正是由于注意到了这种现象,我国古代帝王才有用“五色土”作封建仪式的做法。现在在北京中山公园里还有保存完好的“五色土”之坛。该坛为明朝所建,称“社稷坛”,为明清两朝所共用。其图如下(图2)。

  这种土色的五方配置,显然是在五行观念支配下产生的,即:东方土色青,属木;南方土色赤,属火;中央土色黄,属土;西方土色白,属金;北方土色黑,属水。
    土的颜色为什么在不同的方位上有不同的现象,其原因尚需科学发展的揭示。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这种不同方位颜色的现象,是太阳与地球在数十亿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前已述及,太阳与地球相互作用是遵循五行相生规律的,因此,古人把五色土五行归类,对于认识自然界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当然,这种归类具有很大的机械论色彩。
    (四)五行与物候关系的分析
    物候即季节的周期变化,前已论述,它完全是太阳与地球相互作用的结果。季节变化自古以来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其变化也非常明显和直观,因此,古人一直非常重视季节变化,并最早用五行说来说明季节变化的规律。
    《管子·五行篇》说:“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毕。”这就将一年三百六十日分成五个七十二日,并分别用木、火、土、金、水五行与之相配,构成木季、火季、土季、金季和水季。《管子》并对各季的特性做了很精彩的说明:木季时,冰解而冻释,草木萌幼,是万物萌生的季节;火季时,地气发,天无疾风,草木发奋,郁气息,是万物成长的季节;土季时,天散其郁结之气,草木养长,谷物蕃实修大,六富兴旺,是万物养长的季节;金季时,凉风至,白露下,五谷熟,草木茂实,是万物遭煞的季节;水季时,气候寒冷,河水结冰,是万物归藏的季节。一年之中,万物由生经长、养、煞归于藏,全是与其相配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依次用事的结果。
    《淮南子·天文训》说:“甲子受制,木用事,火烟青,七十二日;丙子受制,火用事,火烟赤,七十二日;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烟黄,七十二日;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烟白,七十二日;壬子受制,水用事,火烟黑,七十二日”。《春秋繁露·治水五行篇》也说:“日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气燥浊而青;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气惨阳而赤;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气温浊而黄;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
    《吕氏春秋·十二纪》则既继承了《管子》一书中的有关思想,又有所不同。它将一年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季,认为木配春(包括孟春、仲春、季春三个月)、火配夏(包括孟夏、仲夏、季夏三个月)、土配中央、金配秋(包括孟秋、仲秋、季秋三个月)、水配冬(包括孟冬、仲冬、季冬三个月)。与《管子·五行篇》不同的是,《十二纪》虽将土配中,但并无具体月份与之相配;与《管子·五行篇》相同的是,《十二纪》也认为物候现象的周期变化是由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依次用事所致。
    上述古人对季节的五行归类,虽稍有差异,但始终坚持了木火土金水配春夏长夏秋冬这样的顺序,这与我们提出的“五行”概念哲学实质和运用它对季节更迭的五种基本发展形态的分析是完全一致的。
    (五)五行与四时教令关系的分析
    大自然的运动变化是遵循五行规律的。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类也必然遵循五行规律,顺应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非常适用的四时教令,以指导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据殷先生考证,据我国一些古书记载的传说讲,早在远古的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建立“明堂”,作为布政之宫,施行严格的四时教令,如《礼记外传》说:“明堂,古之天子布政之宫,在国南十里之内、七里之外,黄帝享百神于明廷是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用五行之理解释人类活动的四时宜忌的,当推《管子》一书中的几篇文字,包括《四时》、《五行》、《幼官》等。这几篇文字都将一切天文地象和人事活动纳入五行相生系统中,要求统治者所施之政与五行相生之理相应。具体内容是:
    1.春三月,木用事,统治者须以甲乙之日发五政,以顺应万物之生(“赢育”)。五政分别是:(1)“论幼孤,赦有罪”;(2)“赋爵列,授禄位”;(3)“冻解修沟渎,复亡人”;(4)“端险阻,修封疆,正千佰”;(5)“无杀麂夭,毋蹇华绝萼”。只有行此五政,才能使春雨来;不然,“行冬政则  ,行秋政则霜,行夏政则郁”。
    2.夏三月,火用事,统治者须以丙丁之日发五政,以顺应万物之长(“长养”)。五政分别是:(1)“求有功,发劳力者而举之”;(2)“开久积,发故屋,辟故窌以假贷”;(3)“令禁扇去笠,毋  免,除急漏田庐”;(4)“求有德赐布施于民者而赏之”;(5)“令禁置设禽兽;毋杀飞鸟”。只有行此五政,才能使夏雨至;不然,“行春政则风,行冬政则水,行秋政则落”。
    3.秋三月,金用事,统治者须以庚辛之日发五政,以顺应万物之收(“聚收”)。五政分别是:(1)“禁博塞,圉小辩,释忌斗”;(2)“毋见五兵之刃”;(3)“慎旅农,趣聚收”;(4)“补缺塞坼”;(5)“修墙垣,周门闾”。只有行此五政,才能“五谷皆入”;不然,“行春政则荣,行夏政则水,行冬政则耗”。
    4.冬三月,水用事,统治者须以壬癸之日发五政,以顺应万物之藏(“闭藏”)。五政分别是:(1)“论孤独,恤长老”;(2)“善顺阴,修神祀,赋爵禄,授备位”;(3)“效会计,毋发山川之藏”;(4)“摄奸遁,得盗贼者有赏”;(5)“禁迁徒,止流民,圉分异”。只有行此五政,才能“冬事不过,所求必得,所恶必伏”;不然,“行春政则泄,行夏政则雷,行秋政则旱”。
    上述讲得很明白,每一行必须按每一行的既定要求行事,否则就发生不侧。例如,春季为木行,为一年的新生形态,人类活动必须按新生形态的要求行事,才能成就业绩。如果在新生形态实施其它形态的要求,必然发生对抗而事业受挫。这就足以说明,我国古人早已认识到了大自然运动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五行相生规律了。
   《吕氏春秋·十二纪》运用五行之理解释人类活动的四时宜忌更加详细。它紧紧抓住春夏秋冬的运动变化特点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提出了作为人间统治者的“天子”所施教令必须与用事之行相合,即春季三月所行之令应配合万物之生,夏季三月所行之令应配合万物之长,秋季三月所行之令应配合万物之收,冬季三月所行之令应配合万物之藏。对此,《十二纪》中有详细的论述:
    1.“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竞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击,首种不入”。
    2.“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总至,寇戎来征;行冬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熟,民多相掠;行夏令,则国乃大旱,煗气早来,虫螟为害”。
    3.“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时雨不降,山陵不收;行秋令,则天多沉阴,淫雨早降,兵革竞起”。
    4.“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滋,四鄙入保;行冬令,则草木早枯,后乃大水,败其城郭;行春令,则虫蝗为败,暴雨来格,秀草不实”。
    5.“仲夏行冬令,则雹霰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行春令,则五谷晚熟,百螣时起,其国乃饥;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于疫”。
    6.“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国多风欬,人乃迁徒;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乃多女灾;行冬令,则寒气不时,鹰隼早鸷,四鄙入保”。
    7.“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戎兵乃来;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气复还,五谷不实;行夏令,则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
    8.“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国乃有大恐;行夏令,则其国旱,蛰虫不藏,五谷复生;行冬令,则风灾数起,收雷先行,草木早死”。
    9.“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窒;行冬令,则国多盗贼,边境不宁,土地分裂;行春令,则暖风来至,民气解堕,师旅必兴”。
    10.“孟冬行春令,则冻闭不密,地气发泄,民多流亡;行夏令,则国多暴风,方冬不寒,蛰虫复出;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11.“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气雾冥冥,雷乃发声;行秋令,则天时雨泽,瓜瓠不成,国有大兵;行春令,则虫螟为败,水泉减竭,民多疾疠”。
    12.“季冬行秋令,则白露早降,介虫为妖,四邻入保;行春令,则胎夭多伤,国多固疾,命之曰逆;行夏令,则水潦败国,时雪不降,冰冻消释”。
    殷先生注解,为了免除灾殃,人类衣食住行等均须合乎自然之变,也就是要顺应五行相生之理。
    《十二纪》的各纪首之文后来被汉儒编进《礼记》,称为《月令》。因而《月令》跟《十二纪》一样,也将天、地、人之各种现象纳入五行相生的系统里。它也认为,五行盛衰产生四时之变。
    关于四时教令后来还有较详细的论述,但其基本思想与上述是一样,这可谓是古人一贯遵守的五行哲理。
    (六)五行与儒学关系的分析
    五行学说只是在西汉中期,才受到了儒学大师们的普遍重视和利用,他们把五行之理引进了自已的学说里。其中首推西汉儒学的一代宗师董仲舒。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一书。在此书中,董仲舒援用了不少五行家的东西,仅“五行”一词见于其书目录者,就有《五行对》、《五行之义》、《五行相生》、《五行相胜》、《五行顺逆》、《治水五行》、《治乱五行》、《五行变救》、《五行五事》共九篇。
    董仲舒在援用五行学说时,也认为五行的排列顺序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义》云:“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气之序也。”同时,他还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比相生而间相胜”的关系。“比”即相邻,“比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间”即相隔,“间相胜”即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就已经提出五行相生说和五行相胜说,但将二说统一起来,却是董仲舒完成的。董仲舒坚持了木火土金水五行排列顺序,并发展了五行相生相胜论,这无疑是对五行论及其健康发展的一大贡献。但是他用五行来解释人伦关系,或用人伦关系来佐证五行,就开始偏离五行真谛了。
    《五行之义》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是故木受水而火受木、土受火、金受土、水受金也。诸授之者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常因其父,以使其子,天之道也。是故木已生而火养之,金已死而水藏之,火乐木而养以阳,水克金而丧以阴,土之事天竭其忠。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据《五行对》记载,董仲舒曾回答过河间献王提出的一个问题。河间献王问《孝经》为什么说孝是天之经,董仲舒答道:“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是故父子所生,其子长之;父子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诸父所为,其子皆奉承而续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观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经也”。
    董仲舒的思想是汉代官方儒家哲学,是适应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而产生的。董仲舒一方面坚持和发展了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另一方面为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对五行学说加以了唯心主义的改造。所以对董仲舒的“五行论”,要一分为二看待。
    董仲舒把“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关系,比喻作父子相生关系,这就坚持了五行由初级到高级,由高级到初级的运动变化的观点。特别是他总结提出的“木已生而火养之,金已死而水藏之,火乐木而养以阳,水克金而丧以阴,土之事天竭其忠”,是对五行相生相胜关系的精彩的、辩证的描述。木行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新生形态,此时阳长阴消,发展下去就是火行—上升形态,此时阳胜于阴,阳正在走向极盛,所以“火乐木而养以阳”;土行为中转形态,此时,阴阳物极必反,阳从极盛开始走向反面,阴开始上升,继续发展就是金行—下降形态,此时阴长阳消,阴正在走向极盛,发展到水行—衰亡形态,阴胜于阳,所以“金已死而水藏之”。不管董仲舒的原意如何,他对五行关系的这些描述是完全正确的。所以我们认为,董仲舒提出的五行相生相胜理论以及天(自然界)通过阴阳五行创造世界万物并指导人类,人必须效法五行办事以符合天意,即符合自然规律,否则人就一事无成,或可受到惩罚,等等,这些思想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必须加以肯定。
    由于董仲舒的最终意图是论证封建统治思想的正确性,因此他在孟子五种人类德性的基础上,把人类德性与五行相配,即木配仁,火配智,土配信,金配义,水配礼。更把统治者的貌言视听思五事与金木水火土五行联系起来,这不仅完全违背了他自已坚持和发展了的五行相生相胜规律,把变化运动的五行观又异化为静止、分离的五种事物,而且由于五行之理的引进,与以前儒学相比,董儒更具有了一些理论思辩的色彩,而且看起来又好象比以前儒学更具有事实根据。因此,董仲舒的事业得到了后儒的继承和光大,并终于由《白虎通义》集大成。
    按《白虎通义》所说,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既相生又相胜的,并且这种关系决定了五行休旺。五行休旺就是五行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分别处于旺、相、休、囚、死的不同状态之中。详看表3。《白虎通义》将五行学说引进儒学,所运用的就是这套五行生胜及休旺之理。

     由于《白虎通义》完全是为封建政治统治及其思想服务的,所以,五行学说在这里尽管词句上没有多大改变,而在实质上是按照当时的政治要求完全被异化了。如果说父子之间有相生相胜关系,尚且说的过去,而仁义礼智信之间或貌言视听思之间也有相生相胜关系,那纯粹是一种诡辩。
    在这里很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提到的五行休旺说。这一论说提出了事物变化的五种状态,其概念是这样的:
    旺:处于旺盛的状态;
    相:处于次旺的状态;
    休:处于休然无事的状态;
    囚:处于衰落被囚的状态;
    死:处于全无生气而死亡的状态。
这一论说认为,在每一个季节中都有一个五行处于旺,一个五行处于相,一个五行处于休,一个五行处于囚,一个五行处于死的状态。亦即是当令的旺,我生的相,生我的休,克我的囚,我克的死。如表2204。以木为例,春天木正当令,故木处于旺的状态,旺木生出的火自然是相的状态,水是生木的母亲,现木以成旺盛之势,作为母亲的水便可退居一旁,所以是休的状态,而春木旺盛,衰金难以克伐,故金处于囚的状态,木气势强旺,被木所克的土必死无疑,自然土处于死的状态。
表4             五 行 休 旺 关 系

木旺,火相,水休,金囚,土死


火旺,土相,木休,水囚,金死


金旺,水相,土休,火囚,木死


水旺,木相,金休,土囚,火死

四季
土旺,金相,火休,木囚,水死

不难看出,旺、相、休、囚、死也是讲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再由高级向低级的运动发展过程的。按照旺、相、休、囚、死概念,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出旺、相、休、囚、死各态在事物的五行运动发展中所处的位置。
    相态====新生形态====木行
    旺态====上升形态====火行
    休态====中转形态====土行
    囚态====下降形态====金行
    死态====衰亡形态====水形
古人并没有按上述排列顺序去对应五行排列旺、相、休、囚、死五态的顺序,而是专用此五态来说明五行之间的关系。可以说,相、旺、休、囚、死五态是五行中之五行,是五行生克规律的进一步描述。为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按照表2204所列五行与相、旺、休、囚、死的关系列图如下,见图2203。据图2203可知;1、相、旺、休、囚、死五态的排列顺序正好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排列顺序相反;2、五行升降相对固定,而相、旺、休、囚、死五态活动于五行之中,以此来进一步说明五行生克关系。关于五行与相、旺、休、囚、死的关系是否具有科学性,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然而,相、旺、休、囚、死五态的提出和运用不就进一步证明了五行就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五种基本形态吗?
    在这里我们还要顺便一提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对董仲舒五行论的批判驳斥。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一书中,借对《尚书·洪范篇》“初一曰五行”一语的解释发挥自已的观点说:“五行者何?行之为言也,用也。天之化,行乎人以阴骘下民,人资其用于天,而王者以行其政者也”。他认为所谓“五行”就是自然界中可以供人利用的五种基本物质。自然界靠它来生养化育万物,人类靠它来生活,君主靠它来治理国家。王夫之认为董仲舒“五行”说的荒谬就在于,“比之拟之,推其显者而隐之,舍其为功为效者而神之,略其真体实用而以形似配合之”,即把本来是属于自然现象的东西牵强附会地与人事活动相比附,不是按照自然界本来的面貌去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而是把它神秘化,说成是超自然的东西。王夫之认为,整个自然界有自然界的总法则,一般万物有一般万物的法则,人事有人事的法则,“三累固有不同之道器”,如果把它们等同起来,混为一谈,“则罔于所通矣”。因此,董仲舒之流的“五行”说本来就是无稽之谈,他揭露说“以貌、言、视、听、思配五行,为比拟之说以实之,似矣,而实不然也,欲为之辞,奚患无辞哉!”他认为董仲舒的学说揭穿来看不过是“口给而实无所致”的骗术,与江湖上的“星命、相术、日者葬师之言”没有什么区别。在王夫之看来,“五行”不过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他认为如果不是这样的来认识,而是象董仲舒之流“凿智以侮五行”,即抛开“五行”的“真体实用”而不顾,牵强附会地把“五行”跟人的貌、言、视、听、思等相比附,认为人应该“取鉴”于“五行”以行事,那么“五行”对人也就失去了任何实用价值了。

      在这里王夫之对董仲舒的批判驳斥可以说是切中要害的。当董仲舒把五行运用到为封建统治思想服务的时候,他就抛弃了他自已坚持和发展了的五行相生相胜哲理,而偷梁换柱式地把五行看作五种物质去“比之拟之”了。可惜的是王夫之对“五行”的认识,并不比董仲舒高明。董仲舒尚且认为五行是相互运动变化的,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胜关系。而王夫之仅仅把五行看作是五种物质,毫无哲理可言。因此,王夫之对董仲舒五行论的批判驳斥,也仅仅局限在董仲舒的封建统治思想五行论方面是合理的。
    在历史上,“五行”被不同的理解和运用,是导致五行不能健康发展的根源之一。
   (七)五行与兵法关系的分析
    战国秦汉时期,战事频仍,我国古人便致力于兵法的研究。至春秋时期,已出现《孙子兵法》之类的专门论著。五行学说渗入兵法,从文字上考察,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至战国秦汉时,五行学说在军事上的应用有了一定的发展。《墨子》在谈“守城之法”时曾说:“木为苍旗,火为赤旗,薪樵为黄旗,石为白旗,水为黑旗”;又说:“敌以东方来,迎之东坛,坛高八尺,堂密八,年八十者八人主祭,青旗,青神长八尺者八,驽八,八发而止,将服必青,其牲以鸡;敌以南方来,迎之南坛,坛高七尺,堂密七,年七十者七人主祭,赤旗,赤神长七尺者七,驽七,七发而止,将服必赤,其牲以狗;敌以西方来,迎之西坛,坛高九尺,堂密九,年九十者九人主祭,白旗,素神长九尺者九,驽九,九发而止,将服必白,其牲以羊;敌以北方来,迎之北坛,坛高六尺,堂密六,年六十者六人主祭,黑旗,黑神长六尺者六,驽六,六发而止,将服必黑,其牲以彘”。这很明显地说出了五行与方、色、数之间的配合,战斗所用牺牲、服饰、旗帜等都必须与五行之方、色、数相符。《史记·匈奴列传》亦云:“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龙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此种阵法,将西和白、东和青、北和乌(黑)、南和骍(赤)相配起来,明显是五行家的说法。
    上述五行在军事上的运用,显然是一种机械的套用。我们已知,方位、颜色的五行归类,是从太阳围绕地球的五种运动形态中引伸出来的。而布阵打仗自有本身的变化发展规律,即有本身的五种运动变化形态。把方位、颜色的五行套用到布阵打仗中去,显然是牛头不对马尾。正如殷先生说的那样,由于战争向来就无固定模式,用兵摆阵都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变,而五行学说提供的是一种固定的模式,看似整齐,实则机械,与现实有很大的出入,因而其在我国古代兵法中的应用总的来说是很有限的。因为没有正确的运用五行,所以就不会继续发展。因此,并不是五行无哲理,而是古人在运用上的错误。
    (八)五行与气、阴阳关系的分析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气”主要是指一种极其细微的物质。这个观念的形成晚于“五行”。西周末年,伯阳甫提出“天地之气”一词,最早用“气”来解释自然界的某些变动。气说与五行说发生关系,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左传》昭公元年记有医和的话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二十五年也记有类似的说法:“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这里所谓六气,指的是“阴阳风雨晦明”六种天气;五行,指的是地上的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五味、五色、五声,指的是五行的属性等,都是由于六气的降生和散发所致。春秋末叶,道家老子提出道为天地万物之源;到了战国末叶,宋尹学派明确指出“道”即气。于是在当时人看来,天地万物的生成和演化都是可以用气来加以说明的,五行当然也不例外。由于五行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于气的相互作用,所以便有“五行之气”的说法产生。战国末叶,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其基本内容就是“土气胜—木气胜—金气胜—火气胜—水气胜—土气胜”的循环系统。到了这个时期,五行已被人们视为五气,水火木金土都不过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
   “气”是什么?历来争论不休。我们认为古人提出的“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气”,即指“系统的流通质”(见第二章第一节“气哲学实质”)。物质和运动在古人眼里始终是统一的;狭义的“气”,即指物质运动的某种形态。这样的解释是否正确,姑且不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古人提出的“气”始终是与物质运动变化相联系的。因此,至少可说明,五行是物质运动即“气”的五种存在形式。这与我们提出的五行是五种运动形态是一致的。
    五行说与阴阳说。在我国历史上,阴阳说形成的时候,原始五行说已经产生。略考原始五行说,并未发现其中有任何阴阳说的意蕴。那么,五行是从何时被赋予了阴阳属性呢?殷先生认为是从战国中期始。《管子·四时篇》说:“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在《管子》中,时、方都是与五行相配的:南、夏与火相配;西、秋与金相配;……。既然南、夏之气为阳,那么火就当然属阳了;而西、秋之气既为阴,与之相配的金当然也就属阴了。木、土、水三者属性如何?《管子》尚未道及。不过,其将阴阳和五行相配的做法,得到了后人的继承和发展。战国末叶,邹衍“深观阴阳消息”,创立五德终始的历史观,就将五行说与阴阳说结合了起来,后来,《黄帝内经》也将五行说与阴阳说结合了起来。它认为,五行之中,木火为阳,金水为阴。董仲舒《春秋繁露·天辨在人》说得更具体:“少阳因木而起,助春之生也;太阳因火而起,助夏之养也;少阴因金而起,助秋之成也;太阴因水而起,助冬之藏也”。在这里,阳有少阳、太阳之分,阴有少阴、太阴之别。五行之中,木为少阳,火为太阳,金为少阴,水为太阴。这种配法为《白虎通义》继承了。《白虎通义·五行篇》说:“少阳见于寅,盛于卯,衰于辰,其日甲乙,……时为春,……位在东方,其色青,……其神勾芒,……其精青龙;太阳见于巳,壮盛于午,衰于未,其日丙丁,……时为夏,……位在南方,其色赤,……其神祝融,其精朱鸟;少阴见于申,壮于酉,衰于戌,其日庚辛,时为秋,其位西方,其色白,其神蓐收,其精白虎;太阴见于亥,壮于子,衰于丑,其日壬癸,时为冬,其位在北方,其神玄冥,其精玄武;土为中宫,其日戊己,其神后土。”《白虎通义》以春(木)为少阳、夏(火)为太阳、秋(金)为少阴、冬(水)为太阴,乃汉章帝所钦定。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行与阴阳相配模式的最终确定。顾文炳先生考证认为(4),两宋时期是阴阳五行气化学说成熟期,阴阳两气统一于“浑元”,阴阳二气的变合而生五行,“阴极而生寒,寒极而生水”;“阳极而生热,热生火”;“阳动以散而生风,风生木”;“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阴阳交而生湿,湿生土。”“阴阳”二气生化“五行”的过程,由此而成。由五行互相作用而产生事物的形状、性情、气质、颜色、声音、味道等各不相同。五行在构成纷繁、复杂的万物时,亦构成人的形体,给“人”以生命与意识。这是古代“阴阳”、“五行”妙合生物的说法。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及其实质,我们在前面已阐述清楚。从上述古人对阴阳与五行关系的研究论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虽然古人尚未认识到阴阳和五行的哲学实质,但他们已很精确地说明了阴阳与五行的关系,与我们对阴阳和五行的哲学实质的揭示及其二者的关系的阐述是完全一致的。请看下列关系:
木==少阳==新生形态(阳长阴消)→ 火==太阳==上升形态(阳胜于阴)→土==?==中转形态(阴阳转化)→ 金==少阴==下降形态(阴长阳消)   →水==太阴==衰亡形态(阴胜于阳)  
   (九)五行与中医关系的分析
    中医的基础理论就是阴阳五行理论。作为中医理论渊薮的《黄帝内经》,就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集大成的,并且又发展了阴阳五行理论。
   《黄帝内经》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分为五类,然后根据“取象归类”的原则,将所分五类与木火土金水五行一一相配,于是乎,时有五,候有五,方位有五,色有五,味有五,音有五,就连事物的生化过程也有五。而这些自然现象又都可和五行一一相配,这便有春、风、东、青、酸、角、生等与五行之木相配;夏、暑、南、赤、苦、征、长等与五行之火相配;长夏、温、中、黄、甘、宫、化等与五行之土相配;秋、燥、西、白、辛、商、收等与五行之金相配;冬、寒、北、黑、咸、羽、藏等与五行之水相配。人体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内脏有五,即肝、心、脾、肺、肾。这五脏与五行之间有何联系呢?《金匮真言论》说:“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分别说来就是:“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类草木”;“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藏精于心”,“其类火”;“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其类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其类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其类水”。这里明白无疑地将肝说成木类,将心说成火类,将脾说成土类,将肺说成金类,将肾说成水类。此种说法一经提出,就成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一贯思想。中医认为:肝喜条达,木有生发,故以肝属“木”;心阳温煦,火有阳热,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能生化万物,故以脾属“土”;肺主肃降,金有清肃,故以肺属“金”;肾主水藏精,水有润下,故以肾属“水”。在《黄帝内经》中,不仅人的五脏与五行相配,人体生理的其它现象也都和五行相配。如,人的形体可分为筋、脉、肉、皮毛、骨五者,这五者都是可和五行相配的,即筋配木,脉配火,肉配土,皮毛配金,骨配水。现依据《金匮真言论》和《阴阳应象大论》两篇文字将人体与五行相配的情况列表如下(表5):
  
表5            人 体 与 五 行 相 配
五    行






人体









小肠

大肠
膀胱

形体



皮毛


五官






五声






变动






情态






五行既普遍存在于人体之中,人的生理、病理和疗理当然就都可以运用五行之理来加以解释了。
   《黄帝内经》所运用的五行之理包括生、克、乘、侮四种含义。生即五行相生,含有资生、助长、促进之意,其相生之序与自然生化之序相应,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克即五行相胜,含有克制、压抑、约束之意,其相克之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乘指相克太过;侮指反克为害。乘、侮都是讲五行生克关系的反常,其所包含的仍是五行生克的观念。五行之间既都存在一定的生克关系,那么从相生关系看,任何一“行”当然就都具有“生我”、“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了。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这种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而从相克关系看,任何一“行”又都具有“克我”、“我克”两个方面的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所以这种关系又可称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对于任何事物来说,生和克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平衡与协调。《内经》将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所运用的就是这套理论。
    以五脏说为例。《内经》认为,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物,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生克关系,所以与五行相配的人的五脏中的任何一脏也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物,它们之间也都存在着一定的生克关系。从相生的母子关系看,肾(水)之精可以养肝(木),肝(木)藏血可以养心(火),心(火)之热可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可以充肺(金),肺(金)清肃可以助肾(水)。从相克关系看,肺(金)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木)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热,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肃降太过。由于五脏之间有生有克,各有各的功能,它们之间才保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形成一种有规律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结构联系,从而使人体保持正常的动态平衡状态。
    但在五脏相生相克的联系中,也难免有反常之时。《内经》将五脏功能反常分为“太过”(偏盛)和“不及”(偏衰)两大类。当太过或不及出现的时候,正常的生克关系便为乘侮关系所代替,此时五脏功能就会发生病变了,而且这种病变还会相互影响。从五行观点看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以概括为相生关系传变和相克关系传变: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如肝病传心,称为母病及子,肝病传肾,称为子病犯母,余可类推;相克关系传变包括“相乖”和“反侮”两个方面,如肝病传脾,称为“木乘土”,肝病传肺,称为“木侮金”,余可类推。这就用五行的生克乘侮概括地解释了人体内脏的相互联系及其病变的内在机制和演变趋向。
    人的生理、病理既都与五行之理相合,那么对人体出现的病变进行治疗,当然就应依据五行之理了。由于人的生理和病理都有一定的模式存在,所以人们可以通过认识其模式而做到防病于未然。《内经·八正神明论》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四气调神大论》也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何为治未病?元人朱震亨著《丹溪心法》解释道:“见肝之病,先实其脾脏之虚,则木邪不能传;见有颊之赤,先泻其肺经之热,则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就是说,在人的五脏发生病变的情况下,过虚者应补,过盛者应运用它与其它各脏之间的生克关系加以压抑,为了阻止病势传变,还必须有意识地采取防范措施。我国古代医学将五行之理运用于疾病治疗,就是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对望、闻、问、切四诊所得材料进行诊断。如胃病者属土病,若兼犯酸,则属肝(木)犯胃(土)的病证。与此相应,治疗和用药都应依据与五行相配的五脏的生克关系。中医中许多常用的治疗方法如“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扶土抑木”、“壮水治火”等等,都是五行生克学说的具体应用。这种病在本脏、治在他脏的方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医学所具有的整体治疗的特点。此外如药物的五色、五味入五脏等疗法,也都是五行之理的搬用。
    对上述中医五行理论及其运用,历来有许多争议,特别是由于近代西医科学的发展和运用,使本来就模糊不清的中医五行理论被泛为玄医巫术。一些“有识之士”妄自尊大,站在西医科学的角度,用运自以为是唯一正确的分析科学方法的观点,发出了全面废止中医五行理论的喊叫。一时间,发展了数千年的中医五行理论面临着被赶出历史舞台的地步。然而,实践终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五行理论以其独特的方法论和实践运用的有效性,不容置疑地存在了下来。仅就这一点,就足以使我们应该相信中医五行理论具有不容否定的科学性。
    通过上述中医五行理论的简要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将各种事物连同人体的各种结构和功能,统统按五行归了类,这无疑是一种机械的套用。然而,中医在运用五行理论方面,却是一直坚持了唯物辩证的观点。这首先反映在中医五行理论方面。中医并没有明确给出“五行”的含义,但中医把“五行”看作是动态的、具有生克乘侮之理的方法而运用到人体生理、病理和疗理方面,这确实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精秒之处,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医是把“五行”及其生克乘侮看作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五种运行状态及其相互作用的哲理而运用的,并作为了指导思想。其次,中医坚持了木火土金水之顺序的五行运行观,认为木火土金水之间具有母子相生相胜关系,这说明“五行”并不是相互无关联的五种物质。这与我们提出的五行哲学实质是一致的。第三,中医五行相配,虽然也还没有越出机械套用的历史局限性,但对肝心脾肺肾的五行相配及其认识和运用,具有很深的哲理。因为中医所言人体五脏并不是今天西医解剖学意义上的五脏,他是存在于人体之内的五个功能系统。这五个功能系统的相互作用,就是按照五行生克乘侮之理运转着,从而维持着人体生命系统。关于五行在医学方面的运用我们将在以后章节中专门论述。第四,在治疗方面,中医运用五行的生克之理创造了许多病在本脏,治在他脏的常用治疗方法,如“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扶土抑木”、“壮水治火”等等。这不仅说明人体确实存在着五个具有相生相胜关系的功能系统,而且也佐证了“五行”哲学实质的科学性。
    古代五行学说被运用到医学中,不仅指导发展了中医理论,而且比起在其它领域方面,五行理论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五行学说仍有许多谬误之处;由于同样的原因,直到今天我们对五行理论的合理部分,仍没有彻底搞清楚。对没有搞清楚的东西,企图以一管之见全面否定,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治学态度。在对中医五行理论尚未彻底搞清楚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承认五行理论的发展观、运动观和生克乘侮的辩证哲理。
    (十)五行与程朱理学五行思想关系的分析
    五行学说发展到两宋时期,程朱理学五行思想对五行学说中的健康发展有一定贡献。当然,与董仲舒一样,他们发展和运用五行学说也主要是为规范封建人伦思想寻找理论根据。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对五行学说的正确论说。
    程指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朱指南宋朱熹。研究程朱理学与五行学说的关系,须先搞清北宋周敦颐的思想。
    周敦颐,北宋人,字茂叔,初名惇实,曾建濂溪书堂于庐山之麓,故被后人称为濂溪先生,他的学说也被称为濂学。
    周敦颐著有《太极图》和《太极图说》。《太极图说》是对《太极图》的说明。《太极图说》对《太极图》的说明,仅二百多字,曰: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生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这是在讲宇宙万物化生的过程和人的修养。
    周敦颐的上述思想给程朱以很深启发。
    朱熹说:“气之清者为气,浊者为质”。太极当初分为阴阳二气,阴是阴,阳是阳,不相掺杂,因其清,故名气。从阴阳产生五行,是因为阴阳二气磨擦。由阴阳二气磨出的五行,其产生是有先后之分的。朱熹说:“大抵天地生物,先有轻清,以及重浊。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二物在五行中最轻清,金木复重于水火,土又重于金木。”有了五行质,便可“做得事物出来”了。朱熹说:“天地万物,五行独先。……天地之间,何事而非五行?五行阴阳滚合,便是生物的材料。”万物由五行阴阳滚合而成,决定了它们都各具有五行阴阳的属性。
朱熹对宇宙万物生成的看法,归纳起来,就是“太极(理)→ 阴阳(气) →五行(质)→ 万物。”二程的看法,大体上亦不越此模式,只是不及朱熹所言详细而已。
    程朱所言五行,都是指水火木金土。水火木金土之间的关系是既相生又相克的,且体现在由五行而化生的万事万物之中。
    二程曾言“火生于木”之故曰:“钻木取火,人谓火生于木,非也。两木相戛,用力极则阳生。今以石相轧,便有火出,非特木也,盖天地间无一物无阴阳”;又曰:“钻木取火,如使木中有火,岂不烧了木,盖动极则阳生,自然之理”。以前人言木生火,常以钻木取火为证,二程以为“钻木取火”尚未讲到实质处。五行是由阴阳产生的,故其相生之原因,在于阴阳气交。以木生火言之,并非木自身就生出火来,而是       因两木相互磨擦而导致“阳生”,即产生热的结果。动极阳生,乃自然之理。
    朱熹言五行,亦从阴阳气交着眼。他说:“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以质而言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阴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金水阴也。又统而言之,则气阳而质阴也。”又说:“盖五星皆是地上木火土金水之气(气分阴阳),上结而成”;“水火金木土谷惟修者,以水克火,以火克金,以金克木,以木克土,而生五谷”。在朱熹看来,五行之生克及其生物都依循阴阳气交的自然之理,用他自己的话来总结,就是“五行虽是质,他又有五行之气,做这物事方得。然却是阴阳二气,截做这五个,不是阴阳外别有五行”;天地之所以生物者,不过乎阴阳五行,而五行实一阴阳也。……盖以阴阳五行而言,则木火皆阳,金水皆阴,而土无不在”。
    殷南根先生认为,程朱对阴阳五行说的信奉,是他们对宇宙万物生成的看法的必然结果。他们认为万事万物,总是联想到五行,那是因为他们认为万事万物是由五行化生的;在谈五行之关系时,又总是联想到阴阳,那是因为他们认为五行是阴阳气交的产物。阴阳气交,体现着自然之理。所以说到底,阴阳、五行、万事万物都是自然之理的体现。这个自然之理,即是天理,亦可名为道,皆与太极异名同谓。太极始终是无形的,但却体现在由它产生的阴阳、五行、万事万物之中。从太极产生阴阳、五行、万事万物,是有先后之分的,并且后者总是内含着前者,阴阳内含太极,五行内含阴阳、太极,万事万物又各内含五行、阴阳、太极。二程《遗书》卷十八说:“天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朱熹《语类》卷九十四说:“自下推上去,五行只是二气,二气又只是一理;自上推下来,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万物之中,又各具一理,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然总又只是一理”。这些说法与《太极图说》所谓“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无形)也”以及周氏《通书·动静》所谓“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讲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提到宋代法家王安石的五行思想。程朱理学总的来说是为封建政治思想服务的。在这方面,他们异化和歪曲了“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变成了封建统治的工具,完全失去了其真实的含义。对此,王安石指出,(5)`事物在不断运动变化,他说:“五行者,成变化而行鬼神(鬼神是借用语,比喻千变万化的意思)。往来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王安石还进一步指出五行之所以能运动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有耦”,“有对”。认为“五行之为物”,“皆各有耦”,而“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化遂至于穷”。王安石所谓有耦、有对,就是说事物内部包含有矛盾,而且矛盾之中又包含着矛盾,正因为有这许许多多的矛盾运动,万物才有无穷的变化。王安石还提出了“相克”是所以“相治”的观点,即要通过对立面的斗争——“相克”,才能形成新生的事物。王安石的五行思想最可贵的就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行”就是事物的运动变化,运动变化的原因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可以说在两宋时期,王安石的五行思想是对程朱理学阴阳五行思想不足部分的补充。
    程朱理学一直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理学。这样笼统的概括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认为,程朱理学的阴阳五行论是唯物主义的,这从上述介绍中可知。他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自发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维护和发展了阴阳五行学说。如果说程朱理学是唯心主义的,那是指他们有目的的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为封建统治服务方面。这一点本文一开始就已说明,在此不再详评。
    程朱理学对五行学说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五行与阴阳统一到气一元论之下,认为五行是由阴阳二气的变合而生。顾文炳先生在总结阴阳与五行的关系及其发展时指出(4),两宋时期是阴阳五行气化学说成熟期,阴阳两气统一于“浑元”,阴阳二气的变合而生五行,“阴极而生寒,寒极而生水”,“阳极而生热,热生火”,“阳动以散而生风,风生木”;“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阴阳交而生湿,湿生土”。“阴阳”二气,生化“五行”过程,由此而成。由五行互相作用产生事物的形状、性情、气质、颜色、声音、味道等各不相同。五行在构成纷繁、复杂的万物时,亦构成人的形体,给“人”以生命与意识。这是古代“阴阳”、“五行”妙合生物的说法。程朱理学把阴阳气化产生五行,五行化生创造万物看作是自然之理,即自然界的总规律。这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哲学的延伸和发展。这就进一步说明,五行就是阴阳二气运动的五种形态,而不是简单无序的五种物质。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是“气”一元论思想。在古人看来,运动和物质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气”即指“物质的运动”或“运动的物质”。作为“气”一元论的中坚部分“五行”,即可以说是指阴阳二气运动的“五种形态”,也可以说是指阴阳二气运动的“五种物质”。不过,这里的“物质”绝不是指具体的“实物”或“事物”,而是指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古人采用了“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来表示这五种“物质的运动”或“运动的物质”,即“五行”或“五气”,为什么不用其它物质来表示?为什么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木→ 火→ 土 → 金 →水”,而不是其它呢?(也有其它排列顺序,但设有经受住历史考验而被陶汰了)这就是因为古人从一开始就认定的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有序性,而不是它们本身。最早言五行的《尚书·洪范》篇曰:“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相生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相生关系。古人用运取象归类方法划分五行,其标准就是坚持的“木、火、土、金、水”的属性及其相生之序。而“木、火、土、金、水”属性的相生过程也恰恰反映的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所以说,“五行”就是五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态,这是不言而喻的。古人运用“五行”相配万事万物,作为一种认识万事万物的方法,这在古代条件下,只要能坚持“五行”属性标准及其相生规律,不失是一种好方法。因为诸如东南中西北、青赤黄白黑等事物,就是客观物质运动的五种形态在方位和颜色方面的一种存在形式或反映。可惜的是,古人们不能始终如一,往往走向了机械的套用。五种有序的物质运动形态完全变成了五种无多大关联的静态事物。这就会给人一种假象,“五行”就是五种事物。特别是“五行”被运用到社会领域方面和思想政治方面,更受到人为思想倾向的左右,“五行”被异化的神乎其神,完全远离了“五行”的真正属性和相生之理了。
    对于上述情况,我们绝不能混为一谈。一定要抛弃“五行”学说及其运用方面的一切不合理的东西,不被假象和错误的运用所迷惑,揭示出“五行”学说的本来面目。
   (十一) 五行与五运关系的分析
    五运是指运气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五运”。运气学说中的“五运”,是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在天地阴阳中的运行变化,来探讨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运气学说在中医学术思想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现存中医书籍中最先阐述运气学说的是《内经》,后有人又对运气学说做过注释和发挥,如唐代王冰等。运气学说是在中医学“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天地间的一切变化,古人认为都可以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阐述和解释。运气学说则正是中医学中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其基本内容实际上也就是在中医学整体观思想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阐述和解释的根据,再运用干支等符号总结出来的一套公式。
    五运就是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简称。五运就是把一年分为固定的五个阶段,排列次序为“始于木而终于水”,每一步(运)均为七十三日零五刻。即:
    初运(木运):大寒——春分后十三日。
    二运(火运):春分后十三日——芒种后十日。
    三运(土运):芒种后十日——处署后七日。
    四运(金运):处暑后七日——立冬后四日。
    五运(水运):立冬后四日——大寒。
    五运与季节的五行归类是一致的。五运的特点与五行的特性也是一致的。
    如果说五行概念还是模棱两可的话,五运概念就是很明确了。按照五运的特性以及干支的阴阳涵义,我们可以断定,五运就是自然界一年四季变化的五种运行状态,即自然界阴阳消长的五种运行状态。这与我们提出的阴阳五行的概念是完全一致的。
    实际上,运气学说的理论基础,就是我们上述提出的阴阳五行哲学实质;运气学说方法论就是建筑在阴阳消长变化的五种运行状态的基础之上的。当然,具体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还有待探讨研究。
    (十二)结束语
    古代五行学说及其发展,有一个逐步完善和理论化的过程,有一个逐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过程。上述古人的五行学说运用实践,不就是这样吗?虽然古人尚没有给五行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在用运上不免有很大的盲目性,但从古人的五行运用实践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五行学说具有如下合理的内容:
    1.整体观。五行学说强调万事万物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性,万事万物不只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2.对立统一观。五行相生相克以及生克乘侮认为,万事万物之间又对立、又统一,它们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3.运动观。五行学说认为,万事万物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4.物质和运动的统一观。五行既是物质又是运动的存在形式;
    5.五行与阴阳的统一观。五行为阴阳二气变化而生。五行与阴阳的结合,说明五行与阴阳一样,是专讲物质运动变化的。
    以上五点足以说明,五行并不仅仅是指五种物质,而是指物质运动变化的五种存在形式,亦是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表现形式。这实质上就是我们提出的五行哲学实质:五行就是阴阳消长运动的五种形态。
    阳光藏于乌云之中,乌云再密再浓也摭当不住阳光给人间带来的光明和温暖。五行学说的哲学实质,是五行学说存在数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数千年来,阴阳五行学说指导着中国人民的实践,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今天,我们最终揭示出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实质,我们相信,它必将为中华民族的掘起,为世界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再创巨大威力。
五.批评和否定五行说之分析
    殷南根先生在《五行新论》(1)一书中,不仅详细总结论述了五行说及其运用,而且对历史上对五行说的主要批评内容也总结的比较详细。殷南根先生本人对五行说也持否定态度并提出了自已对五行说的批评意见。对批评或否定五行说的意见,我们在前述分析古人五行学说运用中已做过部分分析评说。为了正确认识五行学说,也为了正确对待五行学说的批评,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批评或否定五行说的意见,做一番分析认识,以求得同仁们团结一致,共同研究和发掘五行学说的精髓。
    (一)明清人对五行说批评内容概述
    据殷南根先生考证,对五行说提出批评,并不始自明代,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不过从历史上来看,真正对五行说的存在构成威胁的,是后来的明清人。为了了解明清人对五行说的批评内容,我们将殷南根先生总结列出的明清人对五行说的批评内容简要概述如下。
1.   王廷相对五行说的批评
    批评五行相生说。《王氏家藏集》卷三十七《答顾华玉杂论》写道:“夫金乃水土与火三精凝结,化理最后。水则阴精所化,万物为质之本。五行家曰金生水,自今观之,厥类悬绝不侔,厥理颠倒失次,安有生水之理?夫木以火为气,以水为滋,以土为宅,此天然至道。五行家曰水生木,无土将附木于何所?水多火灭土绝,木且死矣,夫安能生?”这是说,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各有各的特性,怎么能相生呢?
    批评五行家的“傅会之论”。王廷相认为,《洪范》所谓五行,本来并不神秘,只是“流行于天地之中,切于民用,不可一日而缺”的五种物质。但是,“逮夫末世,圣人不作,正道湮窒,处世横议,怪诞纷起,始有以五行傅会于四时者矣,始有傅会于星纬地理者矣;下至于唐,始傅会于生命之术矣;再及于宋,则傅会于阴阳造化矣”(《王氏家藏集》卷三十七《答顾华玉杂论》),“遂使后之儒者援纬附经,拟议造化;其随声附和者,浸淫为怪诞之谈而不知是非”(《王氏家藏集》卷三十三《五行辨》)。王廷相批评傅会之论,乃是基于他的“道化不齐”说。《慎言·五行篇》说:“天地道化不齐,故数有奇耦之变,自然之则也。太极也,君也,父也,不可以二者也;天地也,阴阳也,牝牡也,昼夜也,不可以三也;三才不可以四,四时不可以五,五行不可以六。故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夔一足,人两足,蟾蜍三足,马四足,蜘蛛六足,蟹八足,蝍蛆四十足,蚿百足,是岂物之所能为哉?一天之道也。邵子于天地人物之道,必以四而分之,胶固矣。异于造化万有不齐之性,戾于圣人物各付物之心,牵合傅会,举一而废百者矣。”王延相批评一切傅会之论,认为五行以五划分万事万物是站不住脚的,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批评“以五行论造化”之说。王廷相是著名的元气一元论者。他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五行,都是由元气变化而来的。他说:“五行之性,火有气而无质,当作最先;水有质而不结,次之;土有体而不坚,再次之;木体坚而易化,再次之;金体固而不烁,当以为终”(《慎言•五行篇》)。又说:“夫天地之初,惟有阴阳二气而已。阳则化火,阴则化水。水之渣滓便结成地。渣滓成地,即土也。金、木乃土中所生。五行本然先后次序如此”(《王氏家藏集》卷三十三《五行辨》)。王廷相按自已的推论,认为元气化生五行的次序是火水土木金。根据自己推论,他点名批评了朱熹,认为朱熹的“天一生水,地二生火”说,出于“纬书假合之论”,“何以言之?水火者,阴阳始化之妙物也。故一化而为火,日是也;再化而为水,雨露是也。今日‘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戾于造化本然之妙,可乎?夫有地即有土矣,何至天五,方言生土?若曰天地以造化言,尚未有土矣,保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将附于何所乎?其牴牾不合又如此”(《王氏家藏集》)卷三十三《五行辨》。王廷相批评“以五行论造化”,主要是针对朱熹。朱熹认为万物由五行化生,故以五行论造化。王廷相认为,万物,包括五行,都是由元气化生的,五行与万物是平等的,并非先有五行,后由五行化生出万物。若要论万物之造化,只能从元气着眼。五行解释不了万物的造化,它们只是万物中的五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功用。朱熹硬以五行论造化,不仅造成了逻辑上的不通,而且与事实牴牾不合,应予抛弃!
    批评“以五行配四时”之说。王廷相针对五行与四时相配质问道:“五行之气,浑于太虚,何日无之?既曰春木矣,季土矣,何水火土金,日轮次而仍在?不几于自为矛盾乎?若曰日逢甲乙,木气独生矣,其水火金土将归何所?不几于诞而害义乎?气无灭绝之理,又非逊避而然,故曰纬人私智强合,非圣人实正之论也”(《慎言·五行篇》)。又质问道:“春止为木,则水火土金之气敦绝灭之乎?秋止为金,则水火土木之气敦停留之乎?土惟旺于四季,则余月之气敦把持而不使之运乎?又安有今日为木,明日为火,又明日为土、为金、为水乎?”《王氏家藏集》卷三十三《五行配四时辨》)“土无所归,配于四季,其谬妄甚焉。何也?土之气在天地之内,何日不然?何处不有?何止流行于季月(各季之末月)?何季月之晦(各月之末天)尚存,而孟月(各季之首月)之朔(各月之首天)即灭?其灭也归于何所?其来也敦为命之?圣人精义之学,决不如是”(《王氏家藏集》卷三十三《五行辨》)。于此可见,王廷相批评“以五行配四时”之说,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从逻辑上看,以五行配四时之说自为矛盾;二是从事实上看,以五行配四时之说诞而害义;三是从影响上看,以五行配四时之说阻碍了圣人实正之论、精义之学的传播。他认为,气无绝灭之理,四时的形成并非五行消息的产物,而是“日有进退,乃成寒暑;寒暑平分,乃成四时,于五气之布何与焉”(《王氏家藏集》卷三十三《五行辩》)?
    王廷相还批评了五行家从五行配四时之说中引申出来的四时教令说。
    批评儒者假借五行。王廷相是以捍卫儒家圣道自居的。为了捍卫圣道,他对儒者假借五行的风气给予了尖锐的批评。儒者假借五行,在汉时已蔚为风气,其主要文献便是谶纬。王廷相认为,肆言五行的谶纬“皆异端邪术之流,假托圣经以售邪诬之说,其罪可诛也”(《雅述》下篇),并认为,谶纬的盛行,使“正道湮塞,邪说横行,多由于在上之势致之。汉光武好图谶,故当时纬候之流,顺风趋附,遂使道之所妄,强以为真;命之所无,的以为有。郑兴、贾逵以扶同显贵,桓谭、尹敏以乘忤沦弃。溠乎!贵贱穷通之际,守义秉道、坚而不回者几何人哉?中人小生慑于时威,敦能违之,而况寡超明之鉴者乎?卒使天下后世诡圣不经,奸政败俗,厥谁之咎哉”(《慎言·君子篇》)?
    批评占星术。占星术在殷周时期即已盛行,占的对象主要是天上的日月五星,合称“七曜”。到了战国秦汉时期,五行家分别将日月五星与五行相配了起来,从此以五行之性说明日月五星之性,以五行之理说明日月五星运行规则的著作不胜枚举。历代史书的《天文志》、《五行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思想。王廷相在批评五行学说时,对这一思想也进行了批评,认为“乾运之度,七政(七曜)之躔,有常次也,故天之象数可得而推”(《慎言·乾运篇》)。即是说,日月五星的出没、运行自有其规律,可以计算出来,根本与五行无关,也与人事无关。对于儒者的迷信占术,《慎言·五行篇》云:“雨晹时若,风霆流行,天地之德化也。世有风雷之师,云雨之巫,是人握其权矣;土主木偶,是鬼司其机矣。然乎?儒者假借而罔正于道,伤造化之大伦,邪诬之俗,谁其责哉?”
    批评奇中说。王廷相在批评五行说的过程当中,曾与何塘进行过多方面的辩论。何塘向王廷相提出了一个颇为尖锐的问题:“但世之言五行,亦有奇中者”。王廷相回答说:“执事所谓世之言五行,亦能奇中,此何足异哉?盖多言而能中耳。仆尝谓不用五行,亦能奇中。试以士人举进士者十人,仆据其文学、体貌而悬断之,指某曰后日官至某官,中间履历,平顺坎险,随意而道;指某曰何如何如,指某曰何如何如,他日验之,必有三四中者,且亦有一二奇中者。何也?此皆仕人之所必有者。若以为白日飞升,则无能验之矣。不中者,人不传之矣;中者,必传之以为神。然则假五行而奇中者,何以异此?”视“假五行而奇中”为偶然的巧合。
    2.吴廷翰对五行说的批评
    批评五行生克说。吴廷翰认为,五行生克说“多有未究”。所著《吉斋漫录》卷上写道:“谓水生木,木生火是也。若火之生土,煨烬之末诚亦有之,然水之浊、木之腐,谓不能生土乎?土之生金,水为土之血,木为土之毛,谓不能生水与木乎?谓水克火,火克金是也。金之克木,以其刑伤,然火之焚也,并灭其形,谓不能克木乎?土之克水,以其堤防,然火之煎耗,谓不能克水乎?谓木之克土,与金之生水,尤为牵合。木生于土而克土,火生于木而乃不克木乎?金生于土,固其所产,而气湿以濡能生金,而谓不能生水乎?”他进而指出,五行生克说不过是“后世星卜、地理家窍取其近似者,以售其术”而已。
    批评周敦颐的五行说。与王廷相一样,吴廷翰也反对以五行论造化,并重点对周敦颐《太极图(说)》以五行论四时、生人物的思想进行了批评。《吉斋漫录》卷上认为,《太极图(说)》“益以五(行),似非至理。”“若太极两仪之后,必待五行,乃成四时,而生人物。厥惟妙理,则圣人作《易》,何不取象于五,而遂自四而八乎?”又认为,“若论其始生,必火为先,水次之,木次之,金又次之。盖火初有气而始形,水初有形而为质,木有质而方实,金质实而既坚。而天一生水等说,犹难为据也。若夫木之为春,火之为夏,金之为秋,水之为冬,则各以阴阳之气初生极盛言之,亦皆自少而太,以为次序,而非有取于木、火、金、水之令而始为四时也。盖四时之行,乃四象所为;而四物者,亦为四象所化,各配以类而已”。
    批评“以五行配四时”之说。在这一点上,吴廷翰对王廷相极为赞赏。他说:“世谓五行之气,流行于四时,各有所主。王浚川非之,曰‘春止于木,则水土合一气,敦绝灭之’云云。此论亦有独见”(《椟记》)卷下《五行所主之非》)。
    3.高拱对五行说的批评
    高拱着重对五行家的循环历史观进行了批评。五行家的循环历史观,即是我们前面讲解的世运转移说,计有三种说法,一是邹衍提出的相胜的五德终始说,二是董仲舒提出的三统三正说,三是刘向刘毅父子提出的相生的五德始终说。高拱对这三种说法都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批评。
    对三统说的批评。三统说本是以五德终始说蜕化出来的,朱熹信奉此说。朱熹在撰《论语集注》卷一《为政篇》时曾说:“三统谓夏正建寅为人通,商政建丑为地通,周正建子为天统”。对此高拱批评道:“曰:‘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夏为人统,商为地通,周为天通’然欤?曰:此后人附会之说也。王者易姓受命,务自为制,以新天下之耳目耳。故夏建寅,商则建丑;商建丑,周则建子;周建子,秦则建亥。秦不足言,即殷周异建,亦只自为制以新耳目耳。而时会之未善,有不暇计,固非取义于天地也。”
    对五德终始说的批评。高拱首先指出五德终始说是自相矛盾的。“彼术家者流,各持其说,邹衍主相克,刘向主相生,言人人殊,自相矛盾,是人为之说,非天定之理也”。就相生的五德终始说言之,“周以土矣,秦则以水,土不生水,汉则以火,水不生火。相生之说,亦自牴牾,此又其一也”。五德终始说自相矛盾,压根儿就不是什么天定之理,而是人为的虚构,何足为信!
    4.袁枚、龚自珍对五行说的批评
    袁枚对五行说的批评。清代名士袁枚所著《随园随笔》中曾对五行算命术作过这样的批评:“余意大挠作甲子,原不过标题名,数甲乙子丑,犹云一二三四也,并无意义,有何生克配合之说?或曰:‘人亦无姓名,今派之姓某名某,则呼之即应;支干水火,理亦宜然’。余驳之曰:‘人,灵物也,故呼之即应。若草木禽兽派以姓名,不能呼之即应也。况支干之本属虚无者乎?’”赋予支干以五行的含义,然后据五行推论,本是中国算命先生惯用的手法。袁枚指出,支干本来只是记数用的,就好比数一二三四一样,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含义,更谈不上存在什么五行生克配合的关系,这就揭露了五行算命术的本来面目。
    龚自珍对五行说的批评。龚自珍对五行说的批评,主要体现在他对用五行占验灾异的批驳上。五行占验本无任何道理,在此不再列举龚自珍的批评意见。
    (二)殷南根先生对五行说批评内容概述
    殷南根先生对五行说的批评,基本上代表了近代人对五行说的批评或否定的意见。
    殷南根先生对五行说的态度是很明确的,他极力否定五行说。他认为,明清人对五行说的批评,虽然对五行说的存在构成很大威胁,但五行说并未因此而从历史舞台上彻底消失。这种现象说明,他们的批评尚存在不足之处。他认为,五行说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地位已根深蒂固,欲彻底消除它的影响,就不能不对人们信奉五行说之原因作出分析。殷南根先生认为古人信奉五行说有6条原因:
    第一、炫人耳目。殷南根先生认为,原始五行说本是很简单的,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在排列上也本无讲究,与其它事物也无必然的联系。只是到了春秋人那里,才被附于相生相克的循环关系,并与万事万物相配。到了汉时,出于解经的需要,儒家大师们又对春秋人的说法加以修饰,五行说遂越衍越繁,具有了越来越大的诱惑性。
    第二、有助于人们将经验中的知识尽可能系统地加以整理。人类的知识是不断地积累起来的,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加以系统的整理。五行有五,不是一,将它们与万事万物相配,可以说明世界的多样性;同时,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将此关系附会到万事万物中去,又可以说明世界的内在联系性。于是,它为我国古人营建各种学术体系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的框架。
    第三、崇古。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莫不崇古。在他们看来,将自己的思想托得越古,就越有说服力。
    第四、轻实验。古代中国人看万事万物,总喜欢动在口上,极少动手实验。轻实验,必然会导致拘泥于书本知识,或想当然。
    第五、谋生的手段。五行说在我国古代能够持续存在,与功利之徒的不断介入也不无关系。邹衍因言五行而身价陡增,刘歆因言五行而成王莽的国师。后来五行说又被为人算命者所利用,因此而获得很大的发展。
    第六、奇中。何塘曾言“世之言五行,亦有奇中者”。事实确乎如此。如果五行说全与事实不合,怎能长期存在?殷南根先生用自已的亲身经历即用运中医五行五脏理论自我锻炼,达到了最佳效果来说明。殷南根先生说,由于有这段经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对五行说都怀有好感。可是,当他对五行说作了一番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之后,看法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殷南根先生提出古人信奉五行说的原因后,又对五行说的相生说、相胜说和取象归类提出了自已的批评意见。
    关于五行相生之原因,殷南根先生论驳一通后概言之,五行作为五种具体的物质,木就是木,火就是火,……它们都只是各自存在的一种形式,并不存在无条件的谁生谁的关系,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无条件的循环相生的关系,只是一种毫无科学根据的幻想。
    关于五行缘何相胜?殷南根先生对《白虎通义·五行篇》提出的:“五行所以相害者,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也;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也”。认为简直不值得一驳。他认为,一味认定五行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循环相胜的关系,只能成为游根之谈!
    关于取象归类。殷南根先生认为,五行家的取象归类却是一种削足适履的做法。事物分类,不定为五,而五行家为了使万事万物与五行相配,硬是对万事万物进行强五划分,这就阻碍了人们对万事万物进行客观的认识。例如将九大行星中的五个与五行相配,岂不顾此失彼?五行家对万事万物进行强五划分,是为了用五行生克诸说解释万事万物。说万事万物莫不具有五行的属性,有何根据?又有谁能证明?相反,不能与五行相配的事物倒是比比皆是。例如,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伦理规范与五行有何干系?不顾一切地把世界的普遍的结构联系固定化、特殊化,只能流于捉风捕影,并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而将万事万物,尤其是人间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看做是机械的循环,那就更流于想入非非了。
    殷南根先生认为,春秋以后,我国古人虽对五行说作了很大的发展,但其发展与春秋人之说并无实质性的不同。在理论上,他们将春秋人的相生相克说讲得更精更细;在实践中,他们将春秋人的取象归类运用得更广更泛。结果是:取象归类法的广泛运用,扩大了人们思考的范围,却限制了人们思考的深度;用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物解释万事万物,于抑制宗教情绪有功,却又难有真正的科学建树。殷南根先生经过一番分析论证后,认为五行生克说出于臆造,科学只能否定它,并不能充实它,它的科学化也无从何谈起。对中医五行论,殷南根先生认为,五行说渗入中医,曾对中医的整体思维、综合思维起了很大的强化作用,但五行说并不能对人的整体及人体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解释。殷南根先生认为,不要因为五行说可以说明人体某些部位之间的联系(如眼部与五脏的联系)而对它恋恋不忘,而应彻底抛弃它,努力汲取西医的成就来充实自已。
    最后,殷南根先生下结论说,五行学说在理论上是荒唐的,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奇中证明不了它的可信。……
    (三)对批评和否定五行说的分析
    本来,本节题目我们当初确定的是“对五行的批评的批评”。可是当我们认真分析了批评和否定五行说的意见后,感觉到这个题目不适当了。因为自古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批评和否定五行说的原因,并不仅仅是批评者本人认识上的错误。概述以上批评和否定五行说的意见,我们认为,批评和否定五行说的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第一、“五行”概念不清,模棱两可;第二、“五行”用运上的机械主义;第三、历代封建文人对“五行”的异化和歪曲;第四、没有最终揭示出五行学说的哲学实质。
    数千年来,何为“五行”?“五行”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始终是一个谜。而就其运用上看,也是模棱两可。木、火、土、金、水是五种具体的物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五种物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呢?讲到这里,我们必须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在五行说初创时期,哲人们强调的是“五行”的属性及其属性之间的有序联系,而不仅仅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本身。如五行源头篇《洪范》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随着人们认识上的差异扩大,对五行的理解和运用,逐步走向二极分化。一极是仍然沿用和发展了先人们的认识思路和方法,不断寻找和扩展了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属性含义,并不断用五行属性的内在联系去认识(或解释)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他们或把五行看作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五种形式;或则根本就不去理会五行到底是什么,他们注重的是用运五行的属性及其之间的联系去认识万事万物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五行的含义,似具体物质,又似物质运动的形式,仰或二者兼有;另一极是,五行就是五种物质,与其它万物一样的五种具体物质。自古以来,特别是近几百年来,五行就是五种物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因为它比既是物质又是别的什么的五行,直观明确,接受容易。既然木、火、土、金、水五行是五种具体的物质,那么他们之间从何谈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呢?况且这与常理也不通;既然木、火、土、金、水五行是与其它万物一样的物质,又从何谈起它们可以化生万物呢?现代科学可以证明这绝对是不可能的。用五种物质去相配万事万物并欲说明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更使人感到荒唐至极。
    总的说来,由于五行概念不清、模棱两可,导致人们认识上的差异,而更多的人们认为五行就是五种物质,为此五行受到批评和否定,也就理在其中了。上述明清人对五行相生相克的批评,对五行家的“傅会之论”的批评,对五行造化万物的批评,对五行配四时的批评,对五行家的四时教令说的批评,以及殷南根先生对五行相生相胜说的批评,对五行取象归类的批评等等,都是基于这一点。
    古人认识事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取象归类。由于五行概念不清或模棱两可,取象归类方法用运到五行说中,就导致了机械的套用。本来,五行作为阴阳消长运动的五种形态,在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中都是存在的。按照五行为五种有序的运动形态为统一标准去取象归类,对于认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联系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在历史上,万事万物的五行相配,显而易见的标准就是“五”。作为阴阳消长运动的五种形态及其相互联系,深深地隐藏在“五”的框架内,并且与以“五”而相配所产生的万事万物五行归类混淆在一起,不分真伪。因此,对机械的五行取象归类的批评和否定是完全正确的。明清人对五行家的“傅会之论”的批评,对以五行配四时的批评,殷南根先生对五行取象归类的批评,均是基于这一点。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古人的五行取象归类虽然是盲目的,但只要符合五行的哲学实质(也可能是一种巧合),就应予以肯定,如五行的季节划分。季节变化是太阳与地球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然存在着阴阳消长运动的五种形态。古人季节的五行划分基本上是正确的。
    由于五行概念不清、模棱两可以及其它多种原因,历史上对五行说的异化或歪曲比比皆是。特别是自儒家形成起,儒家大师们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一方面大加宣杨五行学说,并对五行学说有所发展,另一方面为了论证封建礼教和封建统治的正确性,异化和歪曲了五行学说,如世运转移说等。对这些被异化和歪曲了的五行论,应坚决予以批判和否定。高拱对五行说的批评就是基于这一点。
    当年梁启超在《东方杂志》上发表《阴阳五行论之来历》一文,认为“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梁的论断似有偏急之处,但也不无道理。两千年来,五行说不仅被解释的五花八门,被异化和歪曲成各式各样,而且被机械的运用到几乎所有领域,特别是占术迷信,借阴阳五行而发展泛滥,以至于人们一提到阴阳五行几个字,就被认为是算卦,是搞封建迷信,阴阳五行几乎成了算卦和封建迷信的代名词了。这也是后世人批评和否定五行学说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五行说的迷信化,必须予以批评和否定。上述清代名士袁枚、龚自珍以及殷南根先生对五行算命术和五行占验的批评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必须区别清楚,五行迷信只是五行说的不合理部分或被异化和歪曲了的部分,它绝对代表不了五行说的全部。殷南根先生认为:“否定了五行说,也就从根本上彻底否定了中国算命术”。果真会如此吗?我们倒是认为,只有揭示出五行说的哲学实质(即科学性),才能最终彻底否定五行迷信。
    我们在以前讲过,对一种理论,特别是对一种能存在数千年之久而不衰的理论,在没有搞清楚它的实质之前,不要轻易地、武断地下结论否定它。五行说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受到历代的批判而不倒,肯定有它存在的原因。就连极力否定五行说的殷南根先生也承认:“大凡每种学说,只要能够存在,就必有其存在的原因。五行说不管多么荒唐,它能够存在数千年,甚至在历史上一度左右过政治,也是有其原因的”。遗憾的是,殷南根先生欲否定五行说,不是从他自已也承认的五行说必有其存在的原因中去寻找理由,而是欲通过否定古人信奉五行说的原因而达到否定五行学说的目的。可能殷南根先生根本就找不到五行说存在的原因,所以就列举古人为什么信奉五行说的原因来代替五行说存在的原因。然而,古人信奉五行说的原因与五行说本身存在的原因不是等同的。如果说古人信奉五行说的原因存在的话,那它也是五行说存在原因的结果。如殷南根先生列举的第二条原因:“有助于人们将经验中的知识尽可能系统地加以整理”。既然认为五行说有助于人们将经验中的知识尽可能系统地加以整理,那么我们至少可以断定,五行说的存在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实际上殷南根先生在分析五行说为什么有上述作用时也认为:“整理工作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就当时的情况来看,除了五行说之外,道说、气说也都很流行,但道、气都是混沌莫测的,用它们来说明世界的多样性和内在联系性,很难有说服力。五行说则不然。五行有五,不是一,将它们与万事万物相配,可以说明世界的多样性;同时,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将此关系附会到万事万物中去,又可以说明世界的内在联系性。……可以这么说,它的精致圆滑,为我国营造各种学术体系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的框架”。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信奉五行说的原因,是由五行说的存在之原因而决定的。因此,欲否定五行说也不可能通过否定人们信奉五行说的原因达到。我们认为,不管是否定五行说也好,还是承认五行说也好,最根本的一条是揭示五行说是否具有科学性。数千年来,由于一直没有揭示出五行说的科学性,由于一直没有认识到五行就是阴阳消长运动的五种形态,而导致了不断受到批评和否定。这是批评和否定五行说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说,五行说的哲学实质一经确定,五行概念一经明确,一切批判和否定五行说的意见,均会不攻自破。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明清人和殷南根先生对五行的批评和否定,可以说主要内容还是有益的。实际上,自五行说产生以来,历代对五行说的批判,大都集中在五行学说中的不合理部分和被异化和歪曲了的部分,即批判了五行学说中的唯心论形而上学外壳。遗憾的是,这些批判者把他们所批判的当作了五行学说的全部,欲通过批判而彻底否定五行学说。由于他们批判和否定的主要是五行学说的不合理部分,所以他们的批判是正确的必要的,对最终揭示五行学说的“合理内核”是非常有益的,但是,由于他们批判和否定的仅仅是五行学说的不合理部分,所以他们的批判不可能否定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之所以数千年受批而不倒恐怕就是这个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辩证法时,坚决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论外壳,而采取了它的“合理内核”,并把这一合理的思想应用到客观事物的研究上,从而科学地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创立了科学的唯物辨证法。对于五行学说,我们又何尝不可以采取同样的态度呢?历史发展到今天,据有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理论思维发展水平,据有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哲学,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在前人发展和批判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最终彻底打碎和抛弃五行学说中的唯心论形而上学外壳,让五行学说的“合理内核”得以正大光明,使中国古代哲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2
匿名  发表于 2005-6-20 20:54:42

[转帖]“五行”哲学实质的探讨

不错只是很长!看了一半
3
发表于 2005-6-20 23:28:5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五行”哲学实质的探讨

批判“阴阳五性学说”的没有一个能彻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极度极限性。他们都把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的唯物辩证法真正神化。这些人没有一个知道什么是“智慧”。所以他们严重影响中医的健康发展;严重影响中华儿女的思想智慧发展。可以肯定的说是民族的罪人。
4
匿名  发表于 2005-6-21 07:40:57

[转帖]“五行”哲学实质的探讨

支持!!!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辩证法时,坚决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论外壳,而采取了它的“合理内核”,并把这一合理的思想应用到客观事物的研究上,从而科学地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创立了科学的唯物辨证法。对于五行学说,我们又何尝不可以采取同样的态度呢?历史发展到今天,据有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理论思维发展水平,据有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哲学,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在前人发展和批判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最终彻底打碎和抛弃五行学说中的唯心论形而上学外壳,让五行学说的“合理内核”得以正大光明,使中国古代哲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观点.
5
发表于 2005-6-21 20:37:3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五行”哲学实质的探讨

顶!
6
发表于 2005-6-22 07:05:5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五行”哲学实质的探讨

不能用所谓唯心主义的观点来套指中国的理学等,就象我们不能用唯心主义来指谓那些高深的数学一样,它们同样是人类理性思辩的杰作,我们不能简单的采取一分为二的判断:要么就是唯物的,要么就是唯心的,而我们的实际情况是:我们对物的认识远远没有完结,我们对心的认识也远远没有完结,我们对心物关系的认识也远远没有完结。人类的主观能动认识究竟能发挥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都不得而知!由此看来把阴阳五行学说斥之为主观唯心主义或是客观唯心主义都是不严谨的。就象我国哲学界对形而上学的态度一样,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7
发表于 2005-6-22 21:45:1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五行”哲学实质的探讨


这是篇很有深度的文章,当然有些观点还值得商榷,五行唯心的用,唯物的也用,有的从系统论方面阐释,有的从辩证法说明,至少说明五行是不完善的,概念不严格,甚至存在很大的问题,相信以后会有更好的哲学来代替它,谢谢搂主转载了这篇文章!
8
发表于 2005-12-7 04:09:0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五行”哲学实质的探讨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9
发表于 2006-9-28 16:00:1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五行”哲学实质的探讨

该文原创见高德著《秩序论——象数学及中医哲学理论实质》一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或见高德哲学与医学网:www.btept.com。
10
发表于 2006-10-2 09:49:2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五行”哲学实质的探讨

[这个贴子最后由1234gaop在 2006/10/02 09:53am 第 1 次编辑]

关于五行的说法,引经据典太多,其实无必要,天地立,阴阳分,四季明,五行俱,一气分阴阳,细者为五行,五行实为一气之时气也,这个是弥纶天地之道的自然规律,任何事物都在这个规律范围之内,人、中医何能外之。五行因而能为唯心唯物之所用,都可用他这个自然规律来说明自己的见识。这就很正常了。想要批判这个阴阳五行的主体精神,也許是不自量力了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2:56 , Processed in 0.09241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