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易经》铸就中医的宏观思维特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2-19 13:3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易经》铸就中医的宏观思维特点
周耀庭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杨振宁教授以一个科学家的视角,从关心我国医药发展,尤其是关心中医药前途方面,提出了他的个人见解。他的观点,虽然难以被中医界大多数人所接受,但他的谏言对促使中医界认真深思,无疑是件好事。作为一个早年西学中并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数十年的中医工作者,我认真地研究了杨教授的论点,认为杨教授对中医的观点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一、中医的宏观指导思想受《易经》的影响
  《易经》是我国古代哲学范畴的经典著作,它是将宇宙万物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得出许多精辟的结论,阐明宇宙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承认,我国古代缺乏现代化仪器,他们主要依赖的是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深入分析,找出规律与原则,上升为理论,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予以总结,再去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探索世界,这就是《易经》的来源与使命。《易经》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卦,谓之小成;物物有太极,八卦生六十四卦,谓之大成。”用一般语言来表达则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中气以和。”这是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宇宙观。《易经》的另一中心思想是恒动。《系辞》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说明天地间事物是永远发展变化的,不要把一时的现象看作不变的“典要”,应以运动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上述中心思想贯穿在一切事物之中,当然也包括人体之中。由于“易”理涉及范围很广,也影响和渗透到了中医学之中,尤其在《黄帝内经》中,“易”理随处可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几乎是《易经》中心思想的翻版。由于《易经》与中医密切联系,有些人将这种联系称之为“《易》医相通”,“医《易》一家”。由于《易经》是一种宏观的认识论,因而以此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医学自然也是基于宏观思维方式,形成以宏观思维指导下的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的独特的医学体系。
  二、中医如果离开《易经》思想就失去特色
  杨教授提出:中医“与《易经》结合,没有前途。”并主张抛弃《易》理,代之以现代科学理论。但中医如果真的离开《易》理,也就失去了宏观思维特点,也就失去了中医的特色,同时也就失去了中医的优势。中医最主要的特点是在宏观思想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即宏观分析,系统治疗。正因为中医宏观思维方法,才导致中西医之间最大的不同。中医为什么有优势,能解决许许多多临床问题,包括西医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根源也在于此。因此中医不仅不能丢弃《易经》思想,而且我们还要庆幸正是有了《易经》的渗透,才有了独特的中医。
  三、中医宏观思想的优势
  中医主要优势在于它的整体性、恒动性、自然性、良效性、安全性,此外还有“两个最大限度”,即最大限度发挥医生感官的作用,最大限度调动人体自我调整的能力。(1)中医整体观:中医的宏观思想,体现在整体观上,即整个人体被看作一个整体,但这一整体是以脏腑为中心的,同时人体与外界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病不论大小,都从整体上来考察,找出疾病的中心环节,再作系统调整。这种调整主要是以调动脏腑功能来自行完成,使其恢复生理功能,结果往往起到双向调节作用。(2)中医的恒动观:中医把疾病看成不断变化的,不能以一方一药治疗一种病,为了适应这一需要,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原则。评价一个医生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看其辨证论治水平的高低。(3)中医的自然性:其自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所用诊疗手段基本是自然的。以中药为例,上万种经过李时珍等许多医药学家艰苦研究的天然药物,是我国宝贵的财富。我们药源之广,是任何西医或其他传统医学不能比拟的。充分利用天然资源并非落后,应该说这也是令人羡慕的中医药优势之一。化学提纯药并非都先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饱受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之苦后,看到了中医药在这方面的优势;其二是治疗过程的自然性。因为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人体失衡的阴阳,经过中医正确的治疗,病人得到自然的恢复,一般不会出现像西医对抗性治疗所带来的负面作用。(4)中医的良效性:疗效就是生命,中医有良好的疗效,而且是采用与西医截然不同的方法来实现的。中医在千百年来几经打击而不衰,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中医有良好的疗效,当然现在还有国家中医政策的强大支持。(5)中医的安全性:中医是自然疗法,所用手段以自然为主,许多药物同时也是食物,被人们称为“药食同源”,所以总体上是很安全的,但这里要强调的是正确运用。如不恰当地运用中药,无毒的药物也可能带来不良后果。即使有毒药物,只要严格掌握剂量与适应证,也是安全的。
  四、看待两种医学要多一点辩证法
  许多人往往从表面上看,认为西医遵循的是现代医学理论,采用的是现代手段,所以一切都是先进的;而中医用的是古老的理论和手段,自然各方面都落后。但世界上绝对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必须看到西医虽然先进,也有它局限性的一面;中医尽管古老,但也有它的优势。应该承认,西医借助现代科学的支撑,手段先进,它的最大的优势是微观方面,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它有局部观点的局限。西医精于微观,现代仪器可发现细微的病变,以精细的解剖学为基础的外科手术,其效果往往立竿见影,这是必须加以肯定的。但我们同时又不能不看到,在西医巨大成就之下,掩盖着值得注意的隐忧,那就是从西方医学目前的研究形势看,有一边倒的现象。但如果按《易经》学思想来分析,微观与宏观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种只注重一个方面的研究方向,其缺陷迟早会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中医则相反,它的主要优势是宏观分析,系统治疗。近年来,西医虽然也开始重视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控下的“内环境恒定Homeostasis”观点,但其整个医疗体系并未改变。在对大多数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仍未离开局部为主的观点。而中医则截然不同,一切均置于宏观分析之下。即使小到鼻炎(鼻鼽)、口腔炎(口疮),也要联系到脏腑来分析。因为受《易经》影响的中医整体观,是以脏腑为中心的。即“肺开窍于鼻”,“舌为心之苗”,分别要从肺与心来治疗。中医就是这样一种医学,一种古代科学。当然中医也有其固有的弱点,即长于宏观,缺乏微观手段与方法。因此可以说中西医各有优势,我们的任务是发扬各自优势,而不是忙着去改变它的体系。
  五、《易》医一家,但《易》不等于医
  《易经》是属哲学范畴,不属于自然科学,不能用来治病。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历代医学家在《易》学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才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医学。这种发展脉络,反映在中医学从基础到临床的各个方面。如《易经·说卦传》中说:“燥万物者,莫熯乎火”,“润万物者,莫润乎水”。这是说明火之燥烈和水之润泽。医学家推而广之,认为人体中有阴有阳,有水有火。平时如能维持冲和之气,就能保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一旦水火偏盛偏衰,就是病态,就要用相应的方法来纠正。温病有余于火,不足于水。治疗就须泻有余之火,补不足之阴。与此相适应,古代医学家研究了一系列相应的诊断,辨证与治疗方法,才形成温病学。
  六、《易经》思想与科学并无抵触
  《易经》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公认的事实。杨教授将它看成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障碍,这值得商榷。哲学是人们的思想武器,它能使人变得聪明,少犯错误。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在运用《易》学思想。《系辞》曰 “一阴一阳谓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果运用得好,还可促使我们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哲学与科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是相互对立的。为何现代科学萌芽没有首先在中国出现,关键不在《易经》,而是在于社会制度,即长期的封建社会保守及封闭思想所致。保守与封闭,不是《易经》思想。《易经》思想是教导人们不断去发现“道”(即万物发展变化)揭示它,应用它。
  七、从杨教授的谈话中应吸取什么
  杨教授对中医的论断,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有一点意见是深刻的,那就是我国没有现代科学的萌芽。杨教授说:“中国没有欧几里德推理”。的确我国没有产生与欧几里德推理或Maxwell方程式等相类似的现代科学启蒙式的发现,致使我们近百年来科学落后,这也是应该承认的事实。我国充满智慧的人民,创造了灿烂传统文化和古代科学,其中也有推理。但多数限于简单的演绎。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能工巧匠,以建筑为例,造就不少惊世之作,如故宫,天坛等。那些类似公式、定律的东西就在他们脑子里、经验里。要继承他们技术,只有从师学习其方法。经验一旦失传,无法弥补。比较起来,中医要好得多,但也存在类似问题。老中医头脑中的特殊经验,也需要采取拜师继承的方法,正如现在实行的以院校培养为主,从师为辅培养方式。另外,现代科学最重要的创造是来源于实践的公式与定律的出现,以及理学与数学的结合,许多东西变得可以精密计算,便于推广,创造了难以估量的物质效益。由于医学的特殊性,难以与数学全面结合,但类似定律的东西还是有的。例如《伤寒论》中的六经提纲、《温病条辨》中的三焦提纲等。这些提纲,是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反复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值得后人在实践中效法。这就是要提倡学习经典著作的理由之一。当然更重要的是除效法古人以外,还要努力创造新的指导性“定律”,以促进医学不断发展。
2
匿名  发表于 2005-2-26 19:32:36

[转帖]《易经》铸就中医的宏观思维特点

易经只认识了中医理论的一部分,中医理论是道学认识的最高境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只发表了岐经,隐密了本经。也因表述限制,认识的微观世界,以及场态存在的宏观世界,描述的让现代人不能准确无误理解。否则,西医只能处于中医的补充地位。随着人类生物进化的完成,西医一些治疗手段必须淘汰,否则危害殃及子子孙孙。闻道者是清楚“黄帝内经”说的”寿敞天地,无有终时”是真实的也危害人的生生世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9:52 , Processed in 0.0513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