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医基础类学科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2 18:5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基础类学科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方肇勤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一、存在问题
  1.学科定义不统一、任务不明确
  中医学科定义的标准不一致:例如,中医内科分为脑病学科、心血管学科、内分泌学科等,参考和援用西医学科的分类,中医内科、中药学成为2级学科。但中医基础医学类,则依旧分为中医基础理论(包括原先的中医基础与内经)、中医临床基础(包括伤寒杂病论和温病)、中医医史文献等。标准不一致(这也部分反映了这些学科发展的迟缓、积累有限,难以分化)。
  中医基础理论狭义、广义的两种定义并存:一是作为古典中医文献入门的知识(狭义概念),经历《中藏经》、《内经知要》、《中医基础》,以及《中医基础理论》三个阶段。这是目前学术界大多认同或默认的定义。二是作为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理论(广义概念)是大学科的概念,多学科的概念,与临床医学相对应的基础医学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这种狭义、广义概念含混的现象长期存在着。常常把中医学入门知识与中医学基础学科的关系混淆了。比如当学术界深感中医药产业发展滞后,往往归咎于中医基础学科的落后,这里的学科显然是指大的学科概念。
  学科任务、发展方向不明确:部分是基于以上原因,目前中医基础学科的任务大多不明确。在教学方面,主要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内径等传统中医理论的教学,但是如何适应新形势,积累和发展新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就迟缓;科学研究的情况最为突出,至今的课题设计往往还是从古典理论和假说出发、从个别中医处方出发,而不是依据临床实际、社会需求选题,研究水准与国际水平有很大的差距,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浪费了原本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部分的结果是研究论文国际上发表的少、引用的少,同时,国际上关心该领域的也比较少。
  2.缺少强大的专业研究队伍
  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基础学科:如今国家所认同的中医基础理论专业人员集中在中医院校和中医研究院,人数有限。其中中医院校人数占绝大多数,但大多不同程度地存在“三多一少” 现象,即上课多、门诊多、著述多,而研究投入少。这与100年前美国医学院校教师主要由临床医师承担的现象类似,几乎不从事实验研究。大多中医院校的中医基础学科教师一上完课便走人,铁将军把门,或去了门诊,或回去写书、备课。不少学科多年没有科学研究项目,不从事实验研究,学科缺少创新与发展,学术水平低下,甚至连学术交流的有限经费都难以保证。这样的学科是不健全的,存在着严重缺陷。从有关项目申报看,大多中标的中医基础相关项目,也并不落在该学科。
  队伍结构不合理:国际上医学基础研究,医学博士人数并不多,非医学的哲学博士多,技术员更多(大多不占学校、单位编制)是宝塔型。而我国的中医高等院校,要求医学硕士、博士学位才能留校,而且作为学校考评的重要指标相互攀比;同时,没有充足的研究经费聘用哲学博士、博士后、技术员。结果是学历高、主意多,具体实验的人少、动手能力差、效率低、产出低。同时,在中医基础专业教师队伍中,还存在具备传统文献研究的人员多,从事实验研究的人员少的现象。这与我们的高校长期以来课程设置的实验教学薄弱有关,虽然这些年开始有所改观,但师资、条件、经费和经验还存在困难。
  3.严重缺少研究经费
  全国中医基础学科研究经费目前严重匮乏,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科的基本生存。例如,一些基础研究条件更差、研究投入更少的部门,比如大多中医医院,研究项目却反而容易获得资助。这就与我国国家到地方、企业有关基金发放部门导向上的偏差有关。
  现在常常可以听到“中医基础理论说不清,说不清就不要投资”的论点。哪一个基础学科探索前沿是说得清的?说得清还要研究干什么?反过来,是不是总结、评估过,过去多年的各项基金资助的效益如何,对中医药学术、临床的推动如何?我们建议开展这样的工作,仔细、认真的评估,并作为今后有关基金部门设计基金项目、确立评估项目标准的参考依据。这里也有一个投入和产出的问题、投资效益问题。
  4.基础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平衡
  前些年,一味强调应用开发,一度没有直接应用前景的项目不能申报,而这样的开发,大多又集中在低水平的三类中药开发,严重削弱和瓜分了基础研究的投入,形成了恶劣的学术导向和后果。
  二.对策
  1.中医基础学科定义的建议
  中医基础学科的定义:中医基础学科(或称作中医基础医学,类于2级学科,其一级学科分别是中医学和中药学以及基础医学),是相对中医临床学科而言的基础学科,是中医学研究同医疗和卫生各专业学科有关的基础理论学科的总称。内容包括:第一,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与此紧密相关,或由此而发展的基础医学;第二,以我国卫生医疗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被称之为西医的基础医学;第三,国外的当代基础医学。以上2、3两条分属于基础医学以下的有关学科,而第1条是中医基础学科所独有的。该学科的范畴,或者说其3级学科,包括目前中医学校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推学院等有关中医的基础学科,如内经、伤寒、诊断、中药、方剂和中医基础理论和由这些学科派生出来的学科,以及当代发展起来的如实验中医学、中医学综合实验等新学科。这样定义与以往最大的区别是接受和认同所谓西医基础学科,作为中医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定义的学科内外的大讨论与形成共识:中国医学史表明,中医基础理论是动态发展的,不是僵化的。我们目前通常接受的是传统的、古典的中医基础理论,其主要形态和内容主要是作为学习中医的入门知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随着世界医学的发展,这样的理论是远远满足不了临床学科需要的,是不全面的。因此,传统的内容要完善,不能丢,但这远远还不够;当代的中医基础理论应当怎样,今后的发展又会这样?这是值得深思的。因此,我们建议定义要依据目前的实际情况,顺应时代的发展,并保证学科成为开放的体系、兼收并蓄的体系、发展的体系,而不是封闭的、僵化的、纯古典的体系。当代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学科必须站到两只肩膀上,一只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医理论与实践,另一只是蓬勃发展的当代西医基础医学的全部和最新进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旦形成共识应当落实到学术舆论、政策制定、行政管理、教学科研中去,推动学科的发展。
  行政管理、政策上积极的引导和保证:主要是与国家医疗卫生保健的政策一致,与世界医疗卫生保健的步伐一致。
  2.逐步形成一支强大的专业队伍
  调整观念,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队伍,尤其是专业研究队伍。改变“三多一少”的现状,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和学科内部的合理分工,不必人人均去“三看”,这种分工包括研究和发展的、继承的和开拓的、动脑和动手的、不同学术领域的、互有侧重的等等。这样的分化和调整,要求在行政管理上的保障与支持。重要的抓各级行政领导,统一思想,落实到实处。配套的管理政策,要求积极跟上。例如政策上的扶持,科研的工作量计算、工作午餐、考核等等。这里观念的转变十分重要。
  3.增加研究经费
  这样的扶持,建议分两个阶段实行:第一阶段是扶贫性的,普遍的资助,对学科不对项目,但是配套以引导政策,制定严格的经费使用和管理政策,严格检查、督导。年限为3年。经费投入,可以直接投放到现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5个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由重点学科带动共建学科。期间可以安排人员培训、各地方人员保证等配套措施跟上。这样的政策是独特的,新增加的,不影响目前的任何形式的操作。
  我校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在学校经费的资助下,解决启动阶段经费严重紧缺的状况,保证和推动的学科的迅速调整和恢复,一些项目得以迅速上马,目前已经获得了部分进展。如果没有这样的资助,学科的发展是难以想像的。现在,随着所取得的进展,研究工作将进一步铺开,经费的缺口和需求加大,我们正积极争取,也希望获得更多的经费来源和资助。
  第二阶段是按目前的招标形式,但是要增加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加大投入,调整和放宽评审标准,以研究和发展作为审批的主要标准。
  同时,研究经费要开源节流。现在有这样的倾向,主张多学科研究中医,似乎没有其它非中医专业学科参与,没有他们大把的拿去原本十分有限的中医研究经费,中医基础人员好象不会研究了、不会发展了。操作下来怎样呢?有没有专业人员、机构给予准确评估呢?钱是怎么花的,效益又如何呢?这种把钱送出去,甚至是把人送出去的做法,客观上削弱了中医基础学科研究的原始积累、妨碍了人才和队伍的培养和壮大、贫瘠了研究的土壤,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后患是十分严重的。我们呼吁有关专家、学者、领导考虑这样的问题,关心这样的问题。中医基础研究的有限经费不应该再外流,而且要大量吸收其他渠道的经费,这样的队伍才会逐步壮大起来,蓬勃发展起来。
  4.明确学科任务、大力发展学术,增加学术总量
  当务之急是明确学科的研究与发展的任务。这样要求的战略意义还在于,中医基础学科、临床基础学科的人力、物力、财力均比较弱,如果我们的研究不能在科学研究的前沿拓展,不能增加知识、丰富中医学,包括人类医学科学与技术的知识,有着更多的徘徊、低水平地重复,我们的贡献就会很有限,难以发挥学科的作用,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在中医基础学科中,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所覆盖的面、所跨的时空是最广阔、最纵深的。她几乎与所有中医临床学科、基础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构成了其它大多学科的基础,甚至是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其理论概括延续至今,没有尽头,这又使该学科最容易发展并与世界医学接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大体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理论的继承与传递,是目前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等内容,将中医药有文字以来的有关基础理论进行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传递;其二是发展,是基于传统中医理论、中医药实践经验上的验证、探索与发展,其形式、以及空间是可以多样化的。
  但是,这样就有一系列问题,也是这些年来长期争鸣不已,没有定论的事实。比较集中的是以上的认识,是不是反映了中医基础学科和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有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在一段时期内能获得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的补充;其在世界基础医学中所占的份额和比重,能有多少作为和应该承担多少责任。一个是理论层面的,一个是现实操作层面的。最后还必须落实到不同地区、学校的具体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中去。具体学科,依据其人员知识结构、发展背景、地方需要等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应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
  5.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
  在以上研究中、资金的流向上,我们建议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所谓中医药,包括西医的基础研究本质上是应用基础研究,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即丰富人类生命科学知识、提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
  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十分重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希望这样的产业得以占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扩大中医药的影响。这样的思路是正确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是什么原因限制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主要是中医基础学科长期投入匮乏、基础薄弱、产出低下所造成的。在基础科学研究上,国外一些政府非常明确:基础研究是国家的重要资源,要不断加大投入。中医药基础研究更是如此。回过头看,一些原本有应用前景的领域,比如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案的发展、四诊客观化等均是因为缺少大量的基础研究,而限制了其发展与应用。因此,调整中医基础选题的思路、模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力度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B21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5:16 , Processed in 0.1446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