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872|回复: 8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说“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4 10:2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3/05 09:01am 第 1 次编辑]

[watermark]王全年,你应该向杀猪宰羊的、做肥皂的好好学习学习。
各位看官看了这个题目千万别受刺激,别紧张地骂娘,王全年你也别翘脚跳。让我再来慢慢说来!
最近几天看到 l54272846300 同学讨论胰腺的问题,我的小徒弟王全年二哥大喝一声,要“给大“胰”争回合法的公民身份证”, 不禁让我思绪万千,回忆起我那买不起肥皂的童年。以前我给王二哥讲过我那养鸡养鸭、种花种草的幸福生活, 现在给王二哥讲讲我那买不起肥皂的童年。
话说30多年前的1970年代,本人还是个小屁孩,家里穷啊 , 一年到头用不上几块肥皂,小孩子冬天爱玩,经常把手指头冻得像小胡萝卜,黑乎乎的,爸爸妈妈给弄个手套也经常不好好带,家人也没有办法,只要饭前洗手,别吃坏了肚子,一切随便。 每当放寒假的时候,爸爸妈妈总能够弄出一两块“黑肥皂”来,让我们这些小脏孩把黑爪子洗得干净些,抹上点儿“马油”,希望孩子寒假在家里呆着能把手保养保养,也希望过年的时候孩子有个“完手”,现在想起父母的良苦用心来,不禁心里热乎乎的、甚至有些鼻子发酸。
咱回头说这“黑肥皂”,黑肥皂长得实在不敢恭维,样子吧像块掺了耐火土的屎头头,黑了吧唧的,抹上手上拉碴的慌,闻起来还可以,就是一股子肥皂味儿,有点甚至有点儿香味,洗手的时候,要先烧热水,倒在盆里,热气腾腾的, 太热手伸不进去就先熏,待水凉了之后,把手放到热水里面烫,直到烫到手上的死皮发软了,抹上这“黑肥皂”使劲儿搓搓搓,搓完了掉一层死皮,冻伤的痂啊,疙渣啊什么的都能洗掉,一次不行还可以烫个第二次,一般经过这么几次“烫手”,“烫脚” 小手小脚都能恢复到与年龄相符的状态,不过顶多维持一个寒假。
这“黑肥皂”呢,小名又叫“黑猪胰子”, 在我们家乡现在还有称“肥皂”叫“胰子”的, 这个说法相信王全年应该不陌生, 其实全国各地都有这种叫法。只不过这猪胰子怎么做,我还是真见过的。
猪胰子的主要原料就是猪的胰腺,猪大油和火碱, 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呢处于城乡结合部,传统的家畜养殖屠宰也和纺织印染业比较发达,因此,猪胰子猪大油不缺,火碱也不缺,本人得以有幸知道猪胰子的制作过程。
要制作猪胰子,先得找杀猪的屠夫,从他那里买点儿猪的胰腺,胰腺以前都是喂狗啊什么的,没有人吃,运气好,和屠夫熟悉也就是白给了,你甚至可以告诉人家你用来做黑肥皂, 人家乐意奉送,没准儿还会给你捎带一块大油(后来才知道是大网膜之类的),可以带回去熬大板油, 猪的胰腺回家要收拾,把什么小网膜啊什么的都剃掉,只留下胰腺,王全年,这活儿你没干过吧? 别到处乱吹你是农民的孩子,你养鸡养鸭不行,杀猪宰羊也不如我。踢好的胰腺要切成碎片,比饺子馅还细的,还用用个臼子捣碎,捣的和肉酱似的,就差不多了。
大板油怎么熬就不用我说了吧? 小王。

火碱,又叫烧碱,氢氧化钠,对吧? 王博士。那时候的烧碱不像咱现在实验室的烧碱,白白的,一粒一粒的,那时候俺见的烧碱都是不怎么纯的,一片一片的,有点儿发黄,烧碱也要捣成粉末状,然后上大铁锅翻炒,就跟炒瓜子炒花生似的。这玩意儿不宜在家里炒,在家里炒家里就甭睡觉了,想想啊,那是火碱啊。炒到发黑了就差不多了。
怎么做黑猪胰子呢? 把胰子、大板油、火碱按照一定比例(对不起小王,什么比例我就不知道了。)混合起来连搅和带捣的,最后做成黑漆漆的像一坨屎一样就基本做成了,然后再分装成小块, 稍微干一干就可以做肥皂用了。
今反观历史,古人多出提到“猪胰”“羊胰”,却不知在何典籍之中提到“人胰”,如果说古人没有认识到胰,那是冤枉古人,但是要说老中医重视胰腺,咱确实没有见哪朝哪代医家专门讨论过胰,王清任的解剖中提到过胰,但是他的方子里面也还是没有与胰有关的方子,不管是胰脏也好,还是胰腑也罢。全看你王全年二哥怎么给它封官了。 若有先贤,比如赵洪钧、石宝宝等可以考察一下,是不是我再来冤枉了老中医们。

一句话,杀猪的,做肥皂的比王清任之前的中医加起来都强。
王全年,连你一块儿说着,你也别浮躁,啥事儿都往自己脸上贴金,我这养鸡养鸭的招数,你也学得差不多了!你就再跟杀猪宰羊、做肥皂的好好学习一下吧。
我就纳闷了,王清任为什么不和达芬奇是兄弟呢?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9-3-4 11:10: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说“胰”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04 11:46am 第 2 次编辑]

呵呵,再来兄果然风趣,不过说“杀猪的,做肥皂的比王清任之前的中医加起来都强”,不敢苟同啊
关于中医“胰”的问题,一年多前因为和人辩论,曾经专门对这个问题做了一点考证。
结果很令人惊讶:中医所谓的脾主要指的竟可能是现在所谓的胰,出错主要是中医对脾的解剖语焉不详,而中西汇通时翻译搞错了。
我们都被唰了,呵呵

3
 楼主| 发表于 2009-3-4 11:39: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说“胰”

在杀猪宰羊的哪里中国既有脾也有胰,脾在杀猪的那儿土话叫“沙肝”, 胰叫“胰子”,可是到了中医这里,胰就没了。
翻译错不错跟有没有胰 脾关系不大啊。
4
发表于 2009-3-4 11:48:3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说“胰”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04 11:51am 第 1 次编辑]

刚才吃饭来,后续的内容还没贴上
5
发表于 2009-3-4 11:52: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说“胰”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04 11:54am 第 1 次编辑]

考察中医理论建构的基础《黄帝内经》,对脾脏的解剖特点谈的并不多,但在古人的心目中,脾以及其他的诸多脏腑绝不是虚拟的脏器而是实有所指,这倒是确实的。
《内经》提到的脾脏解剖特点主要有下列几处:《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他还有脾与胃相表里、在膈下腹中等散在的论述。虽然“pancreas”和“spleen”都可以说是“与胃以膜相连”,但是“pancreas”更靠近中部,“spleen”却偏安于一隅,而这与《内经》认为脾居中央的认识是不大符合的。从另一方面说,“pancreas”紧贴于胃后壁,和胃的结合比“spleen”要密切的多,也更符合中医脾胃相表里的认识。
从《黄帝内经》对脾功能的论述上说,脾也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其在体内的转化过程更加密切,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这也和“pancreas”在物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更相符合,《内经》甚至还把脾的病变和消渴(症状表现大致相当于西医糖尿病,现代认为和“pancreas”功能紊乱直接相关)联系起来了,如《素问•病能论》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脾的功能失常也多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素问•刺热》曰:“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这和现代急性胰腺炎的症状是很相似的。
总之,无论从解剖、功能还是相关的疾病,中医的脾和“pancreas”都更相近,而和“spleen”却有很大的差别。不过《内经》也确实没有把“pancreas”和“spleen”明确的分开(是古人没有观察到还是误认为一个脏器,还是为了建构理论的需要有意把它省略了呢,这都不好说),这给以后脾认识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 以下内容由 王不留行2009年03月04日 00:41pm 时添加 -=-=-=-=-
《内经》全文无“胰”字
6
发表于 2009-3-4 11:54:4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说“胰”

再来先生说的不错,我记得小时候我们那里的乡下老百姓使用不是香皂之类的清洁剂。而用的是胰子,就是一种用猪胰脏土法自制的洗涤剂。一方面清洁皮肤,同时还有一定滋润皮肤的作用。不知道是何人发明,又是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土法制作。不过这已经说明过去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胰脏有分解脂肪,消除油腻的作用了。那时的人们肯定不知道胰脏中含有什么酶之类的成分,。。。
7
发表于 2009-3-4 11:56: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说“胰”

后世医家关于脾的记载也大多与“pancreas”类似:
如《医学入门》谓脾“微差左胁”,应该是略偏于人体正中线的左侧部,与“pancreas”的位置相当;《针灸大成》谓“脾掩乎太仓附脊十一椎”,太仓即胃,乎,作“之于”讲,掩藏于胃之下而附脊,这明显是指的“pancreas”而非“spleen”。
至于《医纲总枢》所说“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更活脱脱就是“pancreas”的典型描述了,相信任何一个看到这句话的人都不会和“spleen”联系起来。

-=-=-=-=- 以下内容由 王不留行2009年03月04日 00:44pm 时添加 -=-=-=-=-
【单词】:胰
【解释】:胰 yí 胰腺 [pancreas] 一种大的复合性消化腺,位于第一腰椎的前方,胃的后方,形状略似铁锤,胰头被十二指肠环绕,通过胰管胆总管合成胆胰管后与十二指肠相通

-=-=-=-=- 以下内容由 王不留行2009年03月04日 00:55pm 时添加 -=-=-=-=-
陈珍阁 《医纲总枢》 1886
8
发表于 2009-3-4 11:57: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说“胰”

当然也有一些记载和现代的“spleen”近似,如王冰曰:“脾,形象马蹄”;《医贯》:脾“色如马肝紫赤”等。
朱凌凌等曾对中医脾解剖实体相关古代文献进行过比较仔细的研究,从脾的含义、形态、色泽、大小、重量、脾与周围脏器关系等方面考证认为中医脾的解剖形态学基础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两个脏器。
不过笔者认为:后世医家对脾认识的混杂不一定代表《黄帝内经》的原始认识,而在《内经》对脾解剖语焉不详的情况下,更应该结合《内经》脾功能的论述来决定中西医学脏器的对应,“脾”和“pancreas”的对应显然更符合《内经》的本义。
9
发表于 2009-3-4 11:59: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说“胰”

既然中医的脾和“pancreas”更加类似,那么为什么会把中医的脾和“spleen”混到一起而没有和“pancreas”联系呢?
这一方面是由于《内经》没有把“pancreas”和“spleen” 在解剖上明确分开的缺陷,另一方面就要从中西医交流翻译的历史找原因了。
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初,面临着翻译的迫切现实需要,在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那些西医翻译的开拓者们几乎是各自凭着各自的理解拿中医的概念去比附西医,很多概念都是经历了一个混乱的过程才逐步定型下来被大众所接受,这在当时是不可能不这样的,试想:如果把“Heart”翻译成“哈特”而不翻译成“心”会有多少人理解呢?!
可是,由于中西医研究范式并不相同,不同的范式代表着不同的分类,两者概念内涵不可能完全等同,因此很多中医概念被西医借用后大多伴随着含义的部分改变,比如“霍乱”、“伤寒”等等都和中医理论中原来的意思不一样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3-4 12:01: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说“胰”

靠, 你该不会是拿这个毕业的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17:53 , Processed in 0.0566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