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60|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4 13:1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仁海中西医在 2008/12/04 01:53pm 第 3 次编辑]

http://www.rhzxy.com/bbs/dispbbs.asp?boardid=79&Id=84040http://www.rhzxy.com/bbs/dispbbs.asp?boardid=79&Id=84040
本人: 于殿生,系中医专业自学考试毕业,从医20余年,曾离职专门进修学习西医一年,一直从事中、西医的门诊、病房工作。曾先后发表省级以上医学学术论文20余篇,如: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治验>>、<<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妇女不孕不育症的成因及其防治》,而《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一文,为本人的代表作之一。该文就仲景《伤寒论》中有关寒热错杂病条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添加了部分病案予以佐证。
   
  《伤寒论通讲》录音是中医培训讲座的录音,其中先简要解释了阴阳的概念、如何评脉等基础问题,然后通过病人阳脏、阴脏、平脏的素质,以及在外感病中用药是否得当,而必然出现的阴、阳两大类病证,分为三阴、三阳病,并给予通俗地系统地讲解。
   
    本讲座录音,适应于中医爱好者、中医初学者、西学中者、中医在校生,也可做为普及中医的讲座。
   
    本人借此真诚地愿向中医师长请教,以便使自己的临床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同时也希望中医同仁能有些微裨益。
   
     由于本人的水平所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师长、同道不吝赐教。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0:22:54 | 只看该作者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请与本人的《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一文相互参考,可以相得益彰。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11517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23:20:55 | 只看该作者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本讲座录音,适应于中医爱好者、中医初学者、西学中者、中医在校生,也可做为普及中医的讲座。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12:54:58 | 只看该作者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中医吸取了现代科技,就能顶起整个天来,西医能治的,中医能治,西医不能治的,中医仍然能治。中医不是西医的附属物,中医不是西医的殿军。
尽管政府支技纯中医,但中医们应该自己大脑清醒。如果中医们不思进取,还是固步自封,那么,中医被淘汰的时代,也就为期不远了。适者生存,这一自然规律,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人们的感情而发生根本的改变。中医们还是清醒吧!除了年令较大,无法、或者没有精力和时间吸收现代科技者外,都要毫不犹豫地既要继承中医的经典,又要无条件地并且主动地学习、运用现代科技。否则,中医要想振兴,那都是痴人说梦。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7:33:58 | 只看该作者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可先复习一下我下面的文章,然后再学习《伤寒论》,将有很大益处)
评脉是如何诊断疾病的
评脉也是科学,既不能过于迷信,又不能不相信。她是根据不同的脉象来推断病情的,可以了解身体是否倾向于健康,摸清疾病的部位、性质和进退等等情况。大体说来,又分正常脉象和不正常脉象,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没有正常脉象,也就无所谓反常脉象。正常脉象即是指:在平静状态下,脉搏不大不小、不上不下、不快不慢、往来和缓而有力。另外,又有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如春弦(柔中略带刚劲)、夏洪(浮大有力)、秋毛(浮而弱)、冬实(沉而有力)。地有南北,南方地处炎热,外周血管扩张,故脉管大而浮,北方寒冷,外周血管收缩,故脉搏沉而细。人有胖瘦,体胖者,体内容积密度大,血管受压迫,故脉管细;体瘦者,体内容积密度相对减小,血管相对松弛,故脉浮大。0?E`e:
&copy;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Ufj
     那么,什么样的是病脉呢?除了上述的正常脉象之外,均是反常脉象,也就是病脉。之所以称正常脉象,是因为她是在阴阳平衡状态下所表现出的脉象;之所以称反常脉象,是因为她是阴阳不平衡状态下而表现出来的脉象。可以认为,反常脉象,轻者可称不正常脉象,重者就是病脉,因为这也符合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需要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规律。根据上述原理可以得出结论:中医疾病的概念,就是阴阳不平衡。也可以认为,一般地说,当人体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身体就不会发生病变;反之,当人体打破了这种动态平衡,疾病也就随之发生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的道理。其中说的就是,阴阳平衡就身体健康;阴阳分离,生命就会终结;介乎平衡与分离两者之间,就是病态。xA~&#36;A
&copy;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pDgx
       那么,具体地病脉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就从这正常脉象“不上不下、不快不慢、不大不小、往来和缓而有力”为参照。任事物的适度,就应该是“无太过不及”,通俗地说,就是既不要超出、也不要达不到这个适宜的范围。@cu
&copy;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E
       现在先根据“不上不下”来分析:"O
&copy;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ax/X
       脉的搏动以倾向于内外而分为浮沉。轻按于肌肉之上脉搏清析、重按于肌肉之下即变得小或无力、甚至触不到,这就是浮脉;反之,就是沉脉。出现浮脉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外感时,病人调动有生力量到边防前线抵御外侮,故脉浮;身体因病虚弱,阴虚不能敛阳,阳气外浮,故脉浮;沉脉,则是气血虚少、或肥胖压迫脉管、或水湿停留、精神萎糜等导致脉管变细。Q0R
&copy;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m~.w
       根据“不快不慢”来分析:1SS
&copy;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pp
       正常脉象是正常人的一呼一吸,脉管搏动四至五次,低于这个范围就是脉搏慢,也就是心率慢,经常四次叫缓脉,三次就叫迟脉。迟脉,一般指热量不够,或是因为体内缺乏动力如阳气虚(即有凉),无力剌激心脏的正常搏动,或由于一些病因导致心脏的搏动功能受到抑制,这时往往伴有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腹泻等症。反之,一呼一吸,脉管搏动六次,就叫数脉。或因为体内热量过剩、或外有病邪、或阴虚已极阳气相对偏盛时,均可引起心率和脉搏的加快。并伴有阳盛的口渴、头痛、牙痛、便秘、溲黄、脉数而有力等证,或伴有阴虚的口干而不欲饮、目涩、耳鸣、五心烦热、便秘、脉数而无力等证。O
&copy;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TRr:
      根据“不大不小”来比较:4C3
&copy;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w51I_
       脉搏过大,分两种情况:大而有力为实证,或身体强壮、营养过剩,致使体内壅塞不能;或体质强壮而与病邪剧烈抗争,因而出现脉搏亢进的情况,可伴有头痛、胸腹胀满、便秘等证。大而无力为虚证,为外强中干之象,大多为身体虚衰,阴虚无以敛阳,而出现的阳气浮越的情况,可伴有面红如醉、头晕目眩、口干不渴、心慌气短、等证。脉搏过小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气血不足以充盈脉管而致,一种由于病因造成脉管受压迫而成,前者多为虚证,后者则多为实证。i{|
&copy;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ODW+a
      根据“往来和缓而有力”来对比:g
&copy;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e(oK
     “往来”是指脉搏的前后时间,“和缓有力”是指脉搏柔和、不急不躁而又不虚弱。也就是脉搏节律一致、柔和而不软弱、有力而无倔犟之意。';1z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09:07:47 | 只看该作者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评脉是怎样诊断疾病的   
http://www.rhzxy.com/bbs/dispbbs.asp?boardid=33&Id=148
仁海中西医     于殿生

地址:青岛 胶南市珠山南路161-1号
电话:0532-86131239
手机:13616483375
QQ:741778688
网址:www .rhzxy.com 论坛:
论坛:www.rhzxy.com/bbs

:13616483375 QQ:741778688
      评脉也是科学,既不能过于迷信,又不能不相信。她是根据不同的脉象来推断病情的,可以了解身体是否倾向于健康,摸清疾病的部位、性质和进退等等情况。大体说来,又分正常脉象和不正常脉象,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没有正常脉象,也就无所谓反常脉象。正常脉象即是指:在平静状态下,脉搏不大不小、不上不下、不快不慢、往来和缓而有力。另外,又有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如春弦(柔中略带刚劲)、夏洪(浮大有力)、秋毛(浮而弱)、冬实(沉而有力)。地有南北,南方地处炎热,外周血管扩张,故脉管大而浮,北方寒冷,外周血管收缩,故脉搏沉而细。人有胖瘦,体胖者,体内容积密度大,血管受压迫,故脉管细;体瘦者,体内容积密度相对减小,血管相对松弛,故脉浮大。

      那么,什么样的是病脉呢?除了上述的正常脉象之外,均是反常脉象,也就是病脉。之所以称正常脉象,是因为她是在阴阳平衡状态下所表现出的脉象;之所以称反常脉象,是因为她是阴阳不平衡状态下而表现出来的脉象。可以认为,反常脉象,轻者可称不正常脉象,重者就是病脉,因为这也符合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需要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规律。根据上述原理可以得出结论:中医疾病的概念,就是阴阳不平衡。也可以认为,一般地说,当人体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身体就不会发生病变;反之,当人体打破了这种动态平衡,疾病也就随之发生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的道理。其中说的就是,阴阳平衡就身体健康;阴阳分离,生命就会终结;介乎平衡与分离两者之间,就是病态。

        那么,具体地病脉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就从这正常脉象“不上不下、不快不慢、不大不小、往来和缓而有力”为参照。任事物的适度,就应该是“无太过不及”,通俗地说,就是既不要超出、也不要达不到这个适宜的范围。

        现在先根据“不上不下”来分析:

        脉的搏动以倾向于内外而分为浮沉。轻按于肌肉之上脉搏清析、重按于肌肉之下即变得小或无力、甚至触不到,这就是浮脉;反之,就是沉脉。出现浮脉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外感时,病人调动有生力量到边防前线抵御外侮,故脉浮;身体因病虚弱,阴虚不能敛阳,阳气外浮,故脉浮;沉脉,则是气血虚少、或肥胖压迫脉管、或水湿停留、精神萎糜等导致脉管变细。

        根据“不快不慢”来分析:

        正常脉象是正常人的一呼一吸,脉管搏动四至五次,低于这个范围就是脉搏慢,也就是心率慢,经常四次叫缓脉,三次就叫迟脉。迟脉,一般指热量不够,或是因为体内缺乏动力如阳气虚(即有凉),无力剌激心脏的正常搏动,或由于一些病因导致心脏的搏动功能受到抑制,这时往往伴有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腹泻等症。反之,一呼一吸,脉管搏动六次,就叫数脉。或因为体内热量过剩、或外有病邪、或阴虚已极阳气相对偏盛时,均可引起心率和脉搏的加快。并伴有阳盛的口渴、头痛、牙痛、便秘、溲黄、脉数而有力等证,或伴有阴虚的口干而不欲饮、目涩、耳鸣、五心烦热、便秘、脉数而无力等证。

       根据“不大不小”来比较:

        脉搏过大,分两种情况:大而有力为实证,或身体强壮、营养过剩,致使体内壅塞不能;或体质强壮而与病邪剧烈抗争,因而出现脉搏亢进的情况,可伴有头痛、胸腹胀满、便秘等证。大而无力为虚证,为外强中干之象,大多为身体虚衰,阴虚无以敛阳,而出现的阳气浮越的情况,可伴有面红如醉、头晕目眩、口干不渴、心慌气短、等证。脉搏过小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气血不足以充盈脉管而致,一种由于病因造成脉管受压迫而成,前者多为虚证,后者则多为实证。

       根据“往来和缓而有力”来对比:

      “往来”是指脉搏的前后时间,“和缓有力”是指脉搏柔和、不急不躁而又不虚弱。也就是脉搏节律一致、柔和而不软弱、有力而无倔犟之意。


http://www.rhzxy.com/bbs/dispbbs.asp?boardid=33&Id=148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0:52:14 | 只看该作者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与我下面这篇文章参照学习,会相得益彰)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Post By:2008-11-30 15:56:09

帖子顶楼顶部广告位 招商:13616483375 QQ:741778688

仁海中西医    于殿生   山东省青岛胶南市 珠山南路161-1号
电话:0532--86131239   手机:13616483375


     以疾病的性质而言,寒证自有一系列能表现出寒证的症状,热证自有一系列能表现出热证的症状;或寒证、或证,人皆易知之,唯寒热错杂、真假寒热难辨。就疾病的治则而言,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亦人皆易知之;唯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用药难以恰到好处。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说穿了只有一句话,就是阴阳的平衡失调、正邪相争以及消长的过程。正如《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疾病的性质与病人的素质也密切关联 。〈伤寒论〉:“太阳病中风,以火刼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则发黄。阳盛则欲衂,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伤寒论〉111条)。”此条说明同是太阳病中风,被火刼发汗,但因素质不同,结果亦随之而异。同样感于六淫、伤于七情,阳气素盛之人,往往从热化而得热证,或外寒内热;阳气素虚之人,则往往从寒化而得寒证,或上热下寒,或外热内寒。再因失治误治,更易成寒热错杂之疾。鉴于寒热错杂病的难辨难治,余不揣固陋,今就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方面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师长、同道指正。
以下分别以六经分述之
一、太阳病篇
     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为诸经藩篱,外感自表入里,每先侵犯太阳。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伤寒论》38条)。”此条外有风寒束表,内有郁热,故发表与清里并用,为表里双解之剂。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伤寒论〉27条)。”此条亦为表寒里热,与38条太阳伤寒证相类似,但轻重悬殊。此证或兼汗,则轻发其汗,兼清里热;彼证无汗,则亦清里,但为发汗重剂。若素体阳盛或有内热,每成外寒内热证,即俗称“寒包火”证。发热汗出(或无汗)、心烦、脉数、喘咳(或无喘咳)者,即用麻杏石甘汤主之。不汗出而烦躁,脉紧,咳喘者,即用大青龙汤主之。曾治一中年男性,向有心烦口苦,不慎感寒,证见无汗身痛较剧,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心中烦躁,舌红,苔白,脉浮紧,证属外寒内热,予大青龙汤发汗,二剂愈。
     “肺胀,咳而上气,脉浮者,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此为素有寒饮干肺,脉当沉,今脉浮必兼数,为复加外感风热,或风寒日久化热,或七情生火所致。寒饮非辛温不能散,烦躁非寒凉不能清,故温散寒饮与清里并用。尝治一男性老年教师,患慢性支气管炎30余年,今受外感,加之情志不遂,证见发热,咳嗽,吐泡沫痰,胸闷憋气,心慌,胸胁胀满、面垢心烦、舌质淡,苔腻而略黄,脉弦数而不浮,即予小青龙加石膏汤加蒌仁、枳实,三剂表证愈,咳喘亦大减。嘱以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味、易汤为丸久服巩固之。
     风热之邪伤于素有内寒之人,则为外热内寒。外热非辛凉不能除,凉药太过又有重创虚阳之弊,此时寒凉药物中病即止,切勿太过。否则,风热外感病虽愈,腹满腹痛则加重,甚或变溏、腹泻而变成太阴病。此亦即“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之意。一男性壮年,向有畏寒、便溏,每遇外感必为发热轻,今患风热且加情志生火,证见面赤发热,微恶寒,全身酸痛,口渴烦躁,大便成形,小便色黄,舌尖红赤,苔薄黄,脉数,体温39.5℃,即予麻杏石甘汤加双花20g、连翘10g黄芩12g。该患者略懂医术,见用石膏惧不敢服,自云曾服白芍,亦使便溏加重。余劝说:“今风热之疾,且心中烦躁,舌尖红,脉数,故非辛凉不能取功,但中病即止,勿使寒凉太过,则不会损伤阳气。”令服二剂,温服取汗,一剂汗出,病减大半;二剂汗出,身凉、烦除、脉平,其后调理肠胃二月余,体渐健。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痛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里热炽盛故身无寒但热,热邪壅塞经络关节,故骨节痛烦;热邪伤胃,胃气上逆故呕吐。此条所治无寒但热,然亦有寒热错杂者。余治一老妪,两下肢膝关节痛,闻其畏寒肢冷,膝关节处尤甚,痛处得温痛减,视之关节不红不肿,心中已有桂枝附子汤主治之定论,但按其脉沉细而数,察其舌质红绛有裂纹,问其心中烦热,口干而不欲饮。综观脉证为热痺症候。其局部不红不肿,为热势尚未影响局部;得热痛减,为得热后,暂时能使血脉流畅之故,即予白虎加桂枝汤(石膏50g知母12g甘草10g粳米20g桂枝12g丹皮12g生地30g水煎服)取汗,二剂腿痛减半,再三剂除腿略有不适外,余症皆除。再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丹皮、生地等五剂而愈。
     “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病因风寒湿外侵,渐次化热伤阴,故治需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并用,曾治男性20余岁,腰及四肢痛,晨起关节僵直,脊柱尤甚,活动后稍差,经多家医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经服用消炎痛、强地松、雷公藤等药二、三年,服药时症状减轻,停药后病如故,且病情进行性加重。后延余诊治。察其面垢唇青,问其畏寒肢冷,时时觉有低热,夜间盗汗,舌质淡白,苔略厚,脉沉细而数,即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服六十余剂病情渐渐缓解,再以丸易汤服年余,自觉症状消失。基本方剂如下:
黄芪20g桂枝12g生姜10g知母12g白术30g白芍30g附子10g麻黄12g甘草20g生地黄20g黄柏10g红花10g葛根20g当归10g川芎12g木通10g细辛10g山萸肉12g怀牛膝20 g 共为蜜丸,日服三次,每次十克。

(未完待续)

8
发表于 2008-12-9 18:30:07 | 只看该作者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好哇!治疗好寒热错杂病,临床有办法,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8:57:38 | 只看该作者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这是个很好的中医教学录音,以学习《伤寒论》为切入口,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理透彻、适应范围很广。不但可做中医爱好者学习,也适用于中医在校生,西医学中医者、抑或对西医普及一定的中医知识,普通中医的提高者,而且还可为一个振兴中医而设的,普及中医知识的教材。这是我给乡村医生的中医培训时的录音,而录音时又照顾到未来的上述目的,因此,就一改仅仅为培训乡医的初衷。尽管我有宣传我们医疗机构的目的,但我的想法不但是我们中医,而且是西医、以及听众都将是受益非浅。
10
发表于 2008-12-9 23:41:38 | 只看该作者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强调学经典、学伤寒、金匮是对的。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2月09日 11:43pm 时添加 -=-=-=-=-
听了段录音,方言稍重,语速略快了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4:39 , Processed in 0.13133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