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論身二,經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20 14:1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論身二,經絡
說到「身」就不能說說「經絡」,中醫以十二「12正經」所構建的「經絡學」,正是「中醫」理論的基礎與精髓所在,中醫診病用「望、聞、問、切」,這「切脈」正是依據「經絡學」。可經絡是甚么?今日很多中醫都搞不懂,因為今之中醫多不練氣,練到「大周天」的更是少之又少,故今日中醫沒落的可以。以下依據王唯工博士「氣的樂章」一書,與個人自學中醫的一點心得,對「經絡」作一簡介,以供初學者參考。
  人體這么一個複雜的機構,以一顆僅僅1.7瓦的心臟(一般小夜燈是5瓦),是如何充分送血到每一個細胞呢?靜脈是不會動的,血是如何回流心臟的?又如何分配的恰到好處呢?自來水管線末端常缺水,用戶會哇哇叫。人體細胞卻是承受不起缺血的,細胞會死的。人工心臟做到30幾瓦卻送不出血,這是怎么回事?人體是很聰明又奧妙的,工作分配一下吧!把身體分成十二區(有點像自來水公司的第幾區處),即為中醫所謂的十二經絡(肝經、腎經、脾經、肺經、胃經、膽經、膀胱經、大腸經、三焦經、小腸經、心經、心包經)。分配好了,那如何控制呢(自來水公司為此常弄得焦頭爛額)?輸送的能量哪里來(自來水供配水系統有許多加壓站)?更奧妙的事出現了,原來心臟不只是每分跳72下,它還發出12諧波,分別對應「12經絡」。依序是肝1、腎2、脾3、肺4、胃5、膽6、膀胱7、大腸經8、三焦經9、小腸經10、心經11、心包經12。
其實還有別人看出看出心臟不只是每分跳72下這么單純,在科學人雜誌中文繁體版2003年9月號,曾志朗副院長(臺灣中央研究院)「莎翁之謎在於心」一文指出,一位在攻讀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楊姓醫師,他發現在兩次心跳之間會出現一組波動,他並依此作了一個電腦程式,在某種程度上可做心臟病發作的預警,後來又引用到文學作品如莎翁名劇的分析上。其實楊醫師看的還不夠仔細,其實不是一組波動,而是十二組,也不只可預測心臟病,若配合中醫脈診的理論,可預測所有疾病,而這就是王博士做的。
     「12諧波」分別對應相關臟腑,比如說第一諧波對應肝臟;第二諧波對應腎臟,依此類推。當心臟收縮將血推送出去,一出去大動脈馬上來個180度的大轉彎,在此血流的動能轉為壓力位能(這就是中醫「壇中穴」所在,心氣不足就是心臟送血出來的壓力位能不足)。然後呢心臟發出第一諧波時肝臟產生共振,血進入肝臟;依此類推,分別進入腎、脾...等臟腑。要改變分配則只要改變各諧波的能量大小,那么進入各臟腑的血量就改變了,而且可以控制的很精確。臟腑以外的身體其他部分呢?「肝經」的共振頻率是和「肝臟」相同的,依此類推。全身的血液輸送與分配就這么做到了。而經絡的路徑恰在動脈與靜脈間,靜脈是不會動的,但靜脈中有逆止瓣膜,靠著經絡共振的能量,血就被送回心臟了,經絡上的穴道扮演的是類似加壓站的角色,當經絡的能量傳輸一定距離而減弱時,由穴道來提升能量。
  經絡和臟腑的相關性,不止在於血液的輸送與分配上。臟腑皆位於身體內部,臟腑病了如何知道,身體的奧妙又再次上演,靠著經絡,身體把臟腑的訊號送到體表了,故中醫可以靠著脈診,診斷臟腑的健康,而且可在很早期就發現,真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在目前西醫的技術仍是無法做到的(西醫目前通常要到臟腑功能剩下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才驗的出,此時已經很難治了)。發現問題之後呢?西醫對臟腑的慢性病只能用「束手無策」來形容,但中醫如何治呢?臟腑的慢性病基本上都是由於供血不足,中醫做的就是提供充分的血液供給,如何做到呢?中醫長期以來已建立甚么藥可提高何經絡能量的資料,用對藥就是了;而推拿、針與灸也是在改變經絡的血液分配。若是有阻塞的問題,中醫有很多活血化淤的藥。疏通、分配就把慢性病治好了。其實也不是那么難理解。
     說到此要把肝跟腎特別再拿出來講一講。以上所說經絡的順序事實上和人類胚胎發育的順序是一樣的。人類胚胎發育到一定程度之後,由於細胞數量已經很多,血液的輸送已經無法單靠擴散,於是就有了血管跟心臟,接著有了肝臟,這時一些早期的分化組織的血液供給是由肝經掌控的,比如說延腦(延腦又稱生命中樞,呼吸等基本生命現象是由延腦所掌控的。所以肝功能不好會頭昏)。之後腎出現了,腎最早是在腦幹部分,稱為原腎,所以這部分的血液供給是由腎經掌控的(如內耳);然後是在腰部的中腎,所以這部分的血液供給是由腎經掌控的;最後才是目前的腎(或稱後腎)。所以頭昏,中醫說腎虛;腰酸,中醫說腎虛;腿無力,中醫說腎虛(腿部血液迴圈是由腎經掌控的)。而肝是內臟中藏血最多的器官,所以當其他器官缺血時,身體通常是會調肝的血去協助,但調多了肝也受不了,但它是受拖累的,所乙太勞累會影響到肝,其他器官有病也可能影響到肝,所謂相生相剋,所以中醫看病通常要看整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治不好的。而「腎氣」 ,中醫稱為「先天之氣」,因為下肢的血液送回心臟靠的是「腎氣」即「腎經」的能量,而下肢的血液送回心臟要反地心引力且路徑最長,故最困難。如果「腎氣」不足,血回流心臟不足,心臟就沒有足夠的血可送出,就會造成全身血液迴圈不良,中醫稱為「心腎不交」。道家命功入手就在練「腎氣」(先天之氣),「腎氣」充足「心腎相交」,全身血液迴圈良好,自然甚麼病都沒了。沒有病痛拖累,正好修道,縱修不成仙(千萬中難有一人),也可得到健康快樂的人生。
  因為這理論,只要量到心跳頻率,就可以知道12經絡頻率,用示波儀就可以量到12經絡,經絡不再是看不到摸不著,而是客觀的存在。
   王唯工博士「氣的樂章」一書,將中醫的「脈象」說了很清楚,但是人體是如何控制經絡的,個人參考各家說法,有一點個人心得。
   控制經脈的應該就是「自主神經系統」,作用點就是穴道,所以在王唯工博士之前有的經絡儀就是以穴位的電位來測量的,這種電位法事實上量到的是穴位神經細胞的電位,這種方法不能說錯,只是難以和中醫古典「經絡學」取得聯繫。所以說「經絡學」是這樣的,經脈是用來「控制」血液循環系統的,血液循環系統是經脈控制的物件與控制的結果;自主神經系統是用來「控制」經脈系統的,經脈系統是自主神經系統的物件與控制的結果。由背部膀胱經來看特別具有深意,肺俞(念輸,輸的古字),是掌管供應肺部細胞血液的穴道,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等依此類推,這些俞穴恰好位於脊椎兩旁神經節的位置。所以,「針」與「灸」是有很大不同的,「針」是直接作用在經脈上層的神經系統上,所以「針」不只有改變血液分配的作用,由於其對神經的作用,所以有「止痛」等用法;「灸」則是直接作用在穴道上,改變的是穴道的柔軟度(使共振容易),或是使穴道的血淤改善、能量的介入提高細胞活力。自主神經系統與非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運動有一種根本的差異,非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運動是會「疲勞」的,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運動是「不」會「疲勞」的。這可對照到「氣功」的鍛煉上,「氣功」的鍛煉有一部份就是在對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目前已有很多研究結果顯示,通過氣功的鍛煉,練功者可取得對自主神經系統的控制能力,比如說使內臟振動(這也印證了自主神經系統可使內臟振動的說法),改變血流分配。而且有一點很特殊的,比如運氣將手舉起是不會累的,因為這時作用的是自主神經系統,而非一般舉手時以意念控制的非自主神經系統。
   所以,中藥的「行經藥」事實上就是一種「神經藥」,會改變自主神經系統。如將王唯工博士的研究結果與之前「電位法」的成果合起來看,再做進一步的神經學研究,對人體的瞭解相信會有突破性的發展。
[/watermark]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0 14:33: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論身二,經絡

論身三,馬光亞為氣的樂章序
先介紹一下「馬光亞」老中醫
馬建中字光亞,湖南省湘潭人,生於1914年,其外祖父彭公文彩為湘中名醫,15歲即隨其習醫,盡得真傳。1951年入台,歷任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教授、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著有多本中醫論著,2001年北京衛生部主編「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收為百名中醫臨床家之一。
中國脈學超時代的進步
  89歲老中醫 馬光亞 
  
   中醫脈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舊的社會多數人重視中醫,認為中醫看病,病人不必開口講病,三指一按,便知道病在哪里,提起筆來開方,可以藥到病除。其實,沒有這麼神秘,今日社會一切從新,醫學進步,更不會落後。中醫的脈學,將露出新的曙光。   
   我臨床五十年以上,沒有幾天不為人看病,看病第一要辨明病證,病證有陰陽虛實、表裏、寒熱之不同,臨床觀色問證,得到患者病情之後,要以脈象來作最後的決斷。然後才有把握為病人開方、故看脈確實極為重要,我當年學醫,最初讀李中梓醫宗必讀的『四言脈訣』,後來讀李時珍的『瀕湖脈學』,還覺不夠,再去讀張石頑的『診宗三昧』及陳修園醫書的脈訣,張石頑的『診宗三昧』,比較淺顯而深入,易讀易知,他以色脈合為最可靠的診法,將色脈、脈位、脈象、經絡諸論,說得十分透徹,我認定『診宗三昧』,是一部研究脈學的好書。
  最近,我得見一部研究脈學的新書,是研究物理學高深而大有成就的學者王唯工所著,這一書出現,是中國脈學超時代的進步,他有很好的科學研究的素養,先精通了現代醫學的生理、病理。因發現中國醫學是最佳而能救人的學問,乃特意取中醫的脈學來著實研究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寫成此一部書。
   我數十年臨床,雖對許多疑難病證,能取得一定的療效,但時代進步‧我不能以此為足,要開步向前求進,才能有登蜂造極的一日,王唯工的表現,是值得我欽佩而取法的。我要從他的新著中,求取脈學的進步。
   王著脈學是研究脈的原理,不是在脈的形象上多費功夫。古人言脈,大部是著形象的考究,八脈、二十八胍、三十脈,不外是在形象上兜圈子,王研究脈的原理,認定「氣
是脈的原動力,李時珍、張石頑等雖曾說過脈是候五臟六腑之氣,但王唯工貝體說出「共振」的道理,是更上一層樓了。氣為血帥,血液迴圈發生共振的現象,從現象可看出五臟六腑之間相互關係及影響,而認識不同的脈。從古中醫用三個指頭把脈,王唯工發明了脈診儀,只要用一個小片電極片碰觸脈搏,病人身上的十二經脈全部顯示在螢幕上,並可列印診斷書,這是中國醫學在脈學上,進步登上最高的境界了。
   我對王唯工的脈學新著出版,證實中醫進步,表示祝賀之忱,持為之序。
   2002年8月15日
3
发表于 2008-10-20 16:59: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論身二,經絡

拜读
4
发表于 2008-10-20 17:09: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論身二,經絡

不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
发表于 2008-10-20 23:06:3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論身二,經絡

本来是去南宁参加第五东届盟博览会,结果走错了,到了桂林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0 10:40 , Processed in 0.0550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