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毒”的涵义及由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18 20:5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毒”的涵义及由来
《神农本草经》上很早就提出了“毒”这一概念,在对于每一味药物的记叙中几乎都注明其有毒或无毒。(按:顺带说一句,曹东义先生等人在“‘毒’的启示”一文中说“药就是毒”,这样说未免太绝对化了一点。)如《本草经》说:苍耳“有小毒”,南星“有大毒”,犀角“主百毒”,藿香“疗风水毒肿”,乌药“主中恶心腹痛蛊毒”等。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里它是把“毒”看作与“风”连在一起的外邪,似乎包含在“风”中。
那么,“毒”的涵义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邹润安先生在其《本经疏证》一书中,对于“毒”曾有多处论及。如说:“以严厉之寒,包收肃之热,阳欲达而被阴束,是所以为毒也。”(疏升麻)“凡有表证而皮肤间有故者即为毒”(疏犀角)。“毒气疥瘘诸疮,阳不畜阴而反灼阴”(疏朱砂)。“毒固热入人身而胁人正气为附从者”(疏蓝实),等。从这里,我们可以把“毒”的涵义理解为:在某种邪气的影响下,人体阳气不能宣达和含畜阴津,反之却消灼阴津并成为邪气的附从,从而对人体的组织器官及其功能带来损害者,即谓之“毒”,或云“中毒”。《辞源》关于“毒”的解释虽然与此类似,但它没有用“阳气”这一个中医学特有的概念。这里所谓的“毒”,有一个内外结合的过程,即“毒”虽然是自然生长的,但它一定要通过人身内部的气化作用才能表现出来,即一定要作用于人体(或其它有生物),否则就不成其为“毒”。
关于“毒”的涵义和产生,其它医家还有这样一些解释:如张秉成《本草便读》有云:“所谓毒者,即火结气郁所致。火解气舒,又何毒之有哉?”这是着重从内因来说的。黄宫绣《本草求真》云:“凡药冲淡和平,不寒不热,则非毒矣。即或秉阳之气为热,秉阴之气为寒,而性不甚过烈,亦非毒矣。至于阴寒之极,燥烈之甚,有失冲淡和平之气者,则皆为毒。“这里他是从药性的过于亢烈来说的。汪昂则简单的说:“寒极曰阴毒,热极曰阳毒。”其意与黄氏之说有相似处。另外,还有不少民间百姓习惯地把临床上一些不明原因的急性外科疾患笼统地称之为“无名肿毒”。
实际上,六淫皆可成“毒”,即所谓风毒、寒毒、暑毒、湿毒、燥毒、火毒。“毒”亦可随六淫而侵入人体。邹润安先生就认为:“故风水本系风病,若间有肿而难移之处,则当明其为毒。霍乱本系寒病,若兼心痛,则当知为恶气。恶气与毒,无风寒之引,原不能深入人体脏腑;风寒无恶气与毒,则仅能为风水霍乱,而不得有肿及心痛。”这里,邹氏把“恶气与毒”看作是与六淫有别的另一种致病因素,认为“肿及心痛”为其所致之特有症状。
“毒”有阴阳之分,《金匮》早有明文:“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对此,《金匮要略心典》认为:“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阳毒非必极热,阴毒非必极寒。邪在阳者为阳毒,邪在阴者为阴毒也。”这种以邪在内外的不同而分阴阳毒的观点是正确的。张介宾就认为,痈为阳毒之气,疽为阴毒之气。清代余师愚更把热疫看作是一种毒,乃为火毒,并说它是“元气之贼也”。
需得指出的是,“毒”不一定都由外部而得,它亦可从人体内产生。只要它对人体体质和机能造成破坏性的损害,皆可以“毒”视之,如癌、症瘕等。临床上正确地运用解毒法治疗疾病,不论对于中医或西医而言,都是十分重要而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9-2-18 22:14: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毒”的涵义及由来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18>百家争鸣</a>转移过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17:57 , Processed in 0.0506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