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37|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30 16:0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仁海中西医    于殿生   山东省青岛胶南市 珠山南路161-1号
电话:0532--86131239   手机:13616483375
(欢迎师长、同道批评指正)

     以疾病的性质而言,寒证自有一系列能表现出寒证的症状,热证自有一系列能表现出热证的症状;或寒证、或证,人皆易知之,唯寒热错杂、真假寒热难辨。就疾病的治则而言,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亦人皆易知之;唯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用药难以恰到好处。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说穿了只有一句话,就是阴阳的平衡失调、正邪相争以及消长的过程。正如《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疾病的性质与病人的素质也密切关联 。〈伤寒论〉:“太阳病中风,以火刼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则发黄。阳盛则欲衂,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伤寒论〉111条)。”此条说明同是太阳病中风,被火刼发汗,但因素质不同,结果亦随之而异。同样感于六淫、伤于七情,阳气素盛之人,往往从热化而得热证,或外寒内热;阳气素虚之人,则往往从寒化而得寒证,或上热下寒,或外热内寒。再因失治误治,更易成寒热错杂之疾。鉴于寒热错杂病的难辨难治,余不揣固陋,今就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方面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师长、同道指正。
以下分别以六经分述之
一、太阳病篇
     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为诸经藩篱,外感自表入里,每先侵犯太阳。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伤寒论》38条)。”此条外有风寒束表,内有郁热,故发表与清里并用,为表里双解之剂。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伤寒论〉27条)。”此条亦为表寒里热,与38条太阳伤寒证相类似,但轻重悬殊。此证或兼汗,则轻发其汗,兼清里热;彼证无汗,则亦清里,但为发汗重剂。若素体阳盛或有内热,每成外寒内热证,即俗称“寒包火”证。发热汗出(或无汗)、心烦、脉数、喘咳(或无喘咳)者,即用麻杏石甘汤主之。不汗出而烦躁,脉紧,咳喘者,即用大青龙汤主之。曾治一中年男性,向有心烦口苦,不慎感寒,证见无汗身痛较剧,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心中烦躁,舌红,苔白,脉浮紧,证属外寒内热,予大青龙汤发汗,二剂愈。
     “肺胀,咳而上气,脉浮者,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此为素有寒饮干肺,脉当沉,今脉浮必兼数,为复加外感风热,或风寒日久化热,或七情生火所致。寒饮非辛温不能散,烦躁非寒凉不能清,故温散寒饮与清里并用。尝治一男性老年教师,患慢性支气管炎30余年,今受外感,加之情志不遂,证见发热,咳嗽,吐泡沫痰,胸闷憋气,心慌,胸胁胀满、面垢心烦、舌质淡,苔腻而略黄,脉弦数而不浮,即予小青龙加石膏汤加蒌仁、枳实,三剂表证愈,咳喘亦大减。嘱以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味、易汤为丸久服巩固之。
     风热之邪伤于素有内寒之人,则为外热内寒。外热非辛凉不能除,凉药太过又有重创虚阳之弊,此时寒凉药物中病即止,切勿太过。否则,风热外感病虽愈,腹满腹痛则加重,甚或变溏、腹泻而变成太阴病。此亦即“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之意。一男性壮年,向有畏寒、便溏,每遇外感必为发热轻,今患风热且加情志生火,证见面赤发热,微恶寒,全身酸痛,口渴烦躁,大便成形,小便色黄,舌尖红赤,苔薄黄,脉数,体温39.5℃,即予麻杏石甘汤加双花20g、连翘10g黄芩12g。该患者略懂医术,见用石膏惧不敢服,自云曾服白芍,亦使便溏加重。余劝说:“今风热之疾,且心中烦躁,舌尖红,脉数,故非辛凉不能取功,但中病即止,勿使寒凉太过,则不会损伤阳气。”令服二剂,温服取汗,一剂汗出,病减大半;二剂汗出,身凉、烦除、脉平,其后调理肠胃二月余,体渐健。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痛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里热炽盛故身无寒但热,热邪壅塞经络关节,故骨节痛烦;热邪伤胃,胃气上逆故呕吐。此条所治无寒但热,然亦有寒热错杂者。余治一老妪,两下肢膝关节痛,闻其畏寒肢冷,膝关节处尤甚,痛处得温痛减,视之关节不红不肿,心中已有桂枝附子汤主治之定论,但按其脉沉细而数,察其舌质红绛有裂纹,问其心中烦热,口干而不欲饮。综观脉证为热痺症候。其局部不红不肿,为热势尚未影响局部;得热痛减,为得热后,暂时能使血脉流畅之故,即予白虎加桂枝汤(石膏50g知母12g甘草10g粳米20g桂枝12g丹皮12g生地30g水煎服)取汗,二剂腿痛减半,再三剂除腿略有不适外,余症皆除。再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丹皮、生地等五剂而愈。
     “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病因风寒湿外侵,渐次化热伤阴,故治需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并用,曾治男性20余岁,腰及四肢痛,晨起关节僵直,脊柱尤甚,活动后稍差,经多家医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经服用消炎痛、强地松、雷公藤等药二、三年,服药时症状减轻,停药后病如故,且病情进行性加重。后延余诊治。察其面垢唇青,问其畏寒肢冷,时时觉有低热,夜间盗汗,舌质淡白,苔略厚,脉沉细而数,即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服六十余剂病情渐渐缓解,再以丸易汤服年余,自觉症状消失。基本方剂如下:
黄芪20g桂枝12g生姜10g知母12g白术30g白芍30g附子10g麻黄12g甘草20g生地黄20g黄柏10g红花10g葛根20g当归10g川芎12g木通10g细辛10g山萸肉12g怀牛膝20 g 共为蜜丸,日服三次,每次十克。

(未完待续)



-=-=-=-=- 以下内容由 仁海中西医2008年12月01日 09:55pm 时添加 -=-=-=-=-
二、阳明病篇
阳明病在外感病的发展过程中,为阳亢热极的阶段,寒热错杂证较少见。因为大凡转为阳明病者,或为素体阳盛之人,或因温热之药太过而致烦热、口渴、汗出、便秘之阳亢热盛之证。偶有寒热错杂者,乃或为上下阴阳不调,或外寒未解而内热已成者。余治一青年妇女,身体向健,精力充沛,大便偶秘,但自觉有小腹冷感,后加外邪,证见发热,微恶寒,胸胁胀满,心下烦热,便干,小腹自觉发冷,投大柴胡汤诸证减,小腹冷痛未愈,即予大柴胡加附子3g,二剂诸病皆愈(大柴胡汤是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病例不太切帖)。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或素有里实而外加风寒,或外寒未解而里实已成,治当表里双解之剂。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伤寒论三五○条》)。”此条为阳明气分热郁于里,阳气不达于四末而致厥,但清里热,里热一散,阳气外达,厥即自愈。
三、少阳病篇
少阳病属半表半里的证候,少阳病中的寒热错杂证较多见。(说穿了,之所以患少阳病,就是因为有“西医所称的肝胆病”。如果没有肝胆病,也就不会有少阳病。)素体脾弱之人,外感病入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邪热壅塞于上,而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脾虚于下,而为肠鸣下利。若脾虚证(即太阴病,或太阴之体而有少阳证者),暂时外邪化热而致不下利者,攻下之药亦当慎用,此亦即“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之意。又有一向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木横土伤,脾胃受损,日久脾阳虚,亦为上热下寒证。(此即西医所谓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胃肠病,由于精神不愉快,导致消化液的分泌、排泄不规律,以及胃肠蠕动异常)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主之(《伤寒论》一四七条)。”此条属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证治,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散结,但需临证察其寒热孰轻孰重,而调整方中寒热药物之主次。余治一男性,胸胁胀痛,心烦口渴、大便时溏而无臭,舌质淡红,苔白略腻,脉沉弦细数,即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白术、五味子,十余剂诸症渐失,继用上药为散,服两月巩固之。


-=-=-=-=- 以下内容由 仁海中西医2008年12月02日 11:05am 时添加 -=-=-=-=-
四泻心汤亦可归属于少阳:
四泻心汤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效果良好。该病与肝胆病关系密切,尤其是后者。由肝胆疾患引起者,也可以说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肠胃病。事实上,就是由于情志不舒,导致消化液的分泌排泄、以及胃肠蠕动不规律。
   “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伤寒论》155条)。”此条所指,或汗下太过而亡阳,或素体阳虚。此方剂泻热消痞中并顾护阳气,助阳之中不妨消痞。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小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硬痛者,此为结胸也;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伤寒论》149条)。”由于心下痞是寒热错杂之邪塞于中焦,肠胃升降失调所致,以方测证,可知兼有恶心,抑或呕吐,或为下利等肠气不升等证。半夏泻心汤为小柴胡汤加减化裁而来,由少阳枢机不利,变为寒热错杂之痞、塞于胃中,胃以降为顺,故去柴胡之升;为加强清热消痞之力,故加黄连;更加干姜助黄连、辛开苦降、坚阴止利,助参、夏以养胃;共奏消痞、而又调理肠胃之功。余治67岁之女性,苦胃痞数载,经钡透示为胃炎。见其面色微红,自述胸中烦热,窒塞不通,口苦,恶心吐酸,但平时较他人畏寒,二便可,舌质淡白,苔薄黄,脉细弦,两关略浮,即予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梔子、丹皮、龙骨、牡蛎,六剂病大减。后继用药丸收功。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中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伤寒论》157条)。”本证是心下痞满、而挟有水气之邪。生姜泻心汤由半夏泻心汤重用生姜四两,干姜由三两减至一两而成。生姜泻心汤证重在有水气,故加大量生姜以散之,水气散、利即轻,故干姜可减量。
“伤寒五六日,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伤寒论》158条)。”本证与半夏泻心汤证极相似,所不同者,甘草泻心汤证为误下后,下利更甚,故加重用甘草以补虚缓急。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之气,腹中痛欲呕者,黄连汤主之(《伤寒论》173条)。”“此条为热在上、寒在下,在胸在腹、而不在心下(心下为胃,腹中为肠—于殿生注),故不见心下痞证。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痞塞于心下,中挟痰气,而以呕吐为主,故方中姜、夏、芩、连并用,借助于辛开苦降以消心下寒热错杂之痞。至于黄连汤乃治寒热之邪分踞于上下,其证以腹中痛、呕吐为主,故重用黄连并加桂枝,清胸腹之热以坚阴,桂枝能交通阴阳以治腹痛(引自《伤寒论讲义》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五版)。”


-=-=-=-=- 以下内容由 仁海中西医2008年12月03日 06:04pm 时添加 -=-=-=-=-
哈哈,
未完待续,欲知下文,且看下回分解.
2
发表于 2008-11-30 22:49:37 | 只看该作者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喜见仁海先生新作!!!
3
发表于 2008-12-1 10:00:34 | 只看该作者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症、证、方、药统一是仲景思想的主轴,是辨证论治的全过程,是中医取效的天路,是中医的特色。
4
发表于 2008-12-1 12:24:44 | 只看该作者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希望看到先生更多的阐述.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8年12月01日 00:28pm 时添加 -=-=-=-=-
张仲景对寒热错杂证善用寒热并用法调治,疗效卓越,为后世医家所遵崇。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11:14:51 | 只看该作者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这个贴子最后由仁海中西医在 2008/12/02 11:24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11/30 10:49pm 发表的内容:
喜见仁海先生新作!!!
谢谢先生!
哈哈,哪里是新作呢?这是我在1996年写的论文,当年也是想用此争取硕士学位呢,只是与荣誉无缘哟。
本文曾在1996年中国中医药学会举办的“首届中国名医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也被收在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张仲景学术研究》一书中。为了推动中医学经典、用经典,并积极吸收西医长处的主题,这次特发在论坛上,以供初学者学习,也便于和同道切磋,但内容有所改动。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5:14:23 | 只看该作者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四、太阴病篇
太阴病属里虚寒,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发病,也可以由风寒外邪直接侵袭而成,或调摄失宜阴寒渐生。至于太阴病中的寒热错杂证,或本太阴之体外感风热,或太阴之体外感风寒化热者,或风热误下,使外邪未尽而内寒渐成。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伤寒论》80条)。”误下而使脾阳受损,则下利腹满腹痛,邪热内郁胸膈,故身热不去,邪热尚轻而见微烦。而栀子干姜汤清上热温中寒,可治寒热错杂之证。曾治一青年男性,向喜热饮,睡眠多,性好静,近因饮酒频繁过度,症见烦躁,心悸心慌,头晕身沉重,嗜睡,口不渴,舌质淡红,苔黑黄相兼而厚腻,右脉滑而略浮,左手脉沉细。原为饮酒过度,湿热郁蒸,故烦躁、右脉浮滑、舌苔厚腻而黑黄相兼;水气凌心,热伤阴津,心失所养,故心悸而慌,左手脉细。本太阴之体再加酒湿之助,故头晕身沉重,嗜睡,口不渴,舌质淡红。此人本太阴之素质,今虽有暂时的湿热在上,但太阴病之质未变,故权加清热泻火之品,勿使太过,以免阳气更损,而以健脾运水湿为主。此亦为“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之意。即予栀子干姜汤合五苓散加龙骨牡蛎、生地、丹皮,五剂诸病剧减。嘱以后少量饮酒以助阳祛寒,加强锻炼,以培元气祛湿。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曾治一老翁,多年情志不遂,腹胀胁下痛数年,痛时喝热茶可减轻,揉之漉漉有声,口渴,畏寒,嗜睡,其舌质淡白,苔薄白而略腻,脉沉弦而细。胁下有寒饮留结无疑,即予大黄附子汤(大黄27g附子45g细辛27g‘后下’)嘱服三次。但此人治病心急,竟两次服尽。初服后约1.5小时,即吐稀涎约2000毫升,吐后腹部觉畅;遂明日更服,服后约1.5小时后,又吐稀涎约1000毫升,诸病藿然而愈。嘱服逍遥散加味两月,以巩固疗效。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痺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此杂病中气血俱虚,阴阳失调,寒热错杂之证。小建中汤气血阴阳皆调,甘温补气助阳而不伤阴,甘寒滋阴退热而不伤阳。平调阴阳中略偏于甘温,尤宜于兼有便秘者,若下利者不宜用。
(未完待续)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8:02:06 | 只看该作者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一、少阴病篇
少阴病属里虚寒证,为伤寒六经病变过程中的后期危重阶段,故少阴病多死证。少阴病可由表证转变而来,也可因体虚外邪直接入侵而发病。其中,或戴阳于上,或格阳于外,即为内真寒外假热的寒热错杂证。
太阴病与少阴病的区别:
太阴病与少阴病都属于阳虚证,二者也是由量变到质变。二者圴舌质淡,苔白。太阴病属脾阳虚,气血较少阴病稍充实,故腹痛、腹泻、腹胀,脉较少阴病脉略大;少阴病脾肾阳俱虚,故除见有太阴病的症状外,更见肢厥、口渴,脉微细。二者的鉴别点就在于是否口渴、脉微细、四肢厥冷。少阴病较太阴病时,气血更虚,故脉微细;阳气损及肾阳故厥冷;至于口渴的原因,那就是肾阳虚后,损及了肾小管的重吸收。生理学告诉我们,通过肾小球滤过的原尿,约99%被肾小管重吸收回到血液循还系统中,使水份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如果肾小管重吸收原尿的量减少1%,那么人们每日的尿量,就会是正常时尿量的二倍.这就是说,少阴病时的口渴,就是因为肾虚之后,导致了肾小管的重吸收减少,使水份的再利用率降低,所以才出现口渴,这就是少阴病下焦有寒不能制水的原理。
(未完待续)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09:55:54 | 只看该作者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请与本人的录音相互参考学习,将会相得益彰。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18&topic=8929&show=0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18&topic=8929&show=0
学中医很容易--本人通过《伤寒论通讲》录音带你学中医
9
发表于 2008-12-5 19:11:11 | 只看该作者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这些文章,怎一个“烂”字了得!
真是一个读书匠,误人子弟!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9:57:06 | 只看该作者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下面引用由DSAASD2008/12/05 07:11pm 发表的内容:
这些文章,怎一个“烂”字了得!
真是一个读书匠,误人子弟!
哈哈,看来先生的学术水平一定是很高了哟。愿闻先生高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4:25 , Processed in 0.06371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