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67|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统计学的局限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4-14 11:4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统计学在当今被捧得很神圣,似乎成了检验“正确性”的法宝。
统计学是个什么东东?一言以蔽之,它的主要思路就是通过检
验一个‘客体群’的分布图来评估对其发生作用的‘主体’的
“正确性”/“可靠性”/“可能性”。
可是,仔细审视一下,统计学仅仅显示某个现象的静态分布,
它无法将时间因素纳入,亦无法揭示所有的相关因素。
所以,它充其量告诉你某个结果,而无法揭示原因,你无法
靠统计学处理来推断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统计学数据最有意义的领域:系统中每个个体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同的情况,如:对从一个流程出来的产品进行统计学处理,
可推断该生产线的优劣。
统计学数据意义最小的领域:系统中每个个体的发生发展过程
及生存状态差别很大的情况,具体来说就是生命科学,特别是
人体生命科学(人相对于动物植物来说还有个情志精神方面的
“内伤”因素)。
在医疗上,应该对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医疗和药物
方面的统计学数据只有参考价值,并且,对失败的评估比对
成功的评估更有意义。何故有此“不对称性”?因为失败容易
成功难,康复使一个生物体获得更大的内部有序化(为物理学
所说的“商减”过程,有序化和无序化是个难易不对称的过程),
治好一个人比治坏一个人难多了。所以,对坏消息应有更大的
警惕性。
欢迎反驳。
2
发表于 2004-4-15 09:21:19 | 只看该作者

【统计学的局限性】

建议先弄懂统计学原理(很简单)再发言。
3
发表于 2004-4-15 09:31:55 | 只看该作者

【统计学的局限性】

略论今日西医之不科学 (转贴)
作者:北大教授  汪丁丁   
  
----生命,尤其是人类生命,每一个都是唯一的。
----医学,以寻求成为一门科学的医学而论,其起源在于治病。与此对应的是中医,不以成为科学而自居的传统中医,其起源在于养生。这两种不同的缘起方式,我试图向读者指出,正是今日西医之无论如何也难以成为科学的根源,和今日中医之潜在地可能具有科学性质的根源。
----试想一位医生,端坐于正堂,面对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这一场景,先在地意味着两个要命的假设:(1)“病”,以较高概率存在,否则,理性的人怎么会浪费时间和财力来看医生?(2)“就诊”,承认了医生的权威性,排除了潜在的其他多种祛病途径。
----行文至上列第(2)项假设,我想到了西方医学之祖盖伦在其医学名著开篇提出的未来医学理想:未来之医学,应当不再是专业医师之事,而是每一个人之事。因为,每个人都应当而且事实上比医师更熟悉自己的身体及其疾病的可能原因。
----我们现在仍然设置医院,这意味着我们尚处于自我意识不足够发展的阶段。将来,我们不再有医院,可是我们有医学院,就如同我们有经济学院和文学院一样,让医学成为每个学生修习的公共课程。
----继续讨论那两个致命假设。所以,有经验且不被既得利益遮蔽了德性的医生,其判断力的首要方向,不是病,而是就诊者所信存在之病不存在的可能性。此所以,美国医生几乎半数处方所开之药物皆“空囊”药丸——以慰前来诊病其实无病者。而且,实验表明,对这类“病”人而言,空囊效果与实药效果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
----现在让我们假设病人真有病,而且病症明显。例如,某部位感染发炎,据医典可用抗生素治疗。我亲眼见到北京医院内科的一位门诊医生,或许因接诊数量太大而厌倦,或许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仔细诊断,反正,他只询问就诊者自己的感受,便提笔开药,两分钟,每天而言,平均两分钟,他的注意力就(或许是“必须”)转移到下一位就诊者身上。这两分钟的时间,还包括记录病情和写诊治意见的时间。
----这位医生在两分钟时间内,需要基于职业经验来判断,例如,感染发生的部位,在多长期间内使用了多大剂量的药物之后以多少概率恢复正常。
----首先是剂量的判断问题。今天,不仅中医一贯承认,而且西方科学也开始承认(较早如兼有科学家和哲学家身份的詹姆士、庞加勒、怀特海),人体是相互纠缠着的无数生态链的某些环节——在这些环节上,一些链条集聚在一起涌现出来我们叫作“生命”的那种过程。
----过大的剂量,不仅可以削弱导致感染的细菌和病毒,而且可以干扰生命所在的那些生态环节。因此,根据社会预期,医生的职业经验应当指导他作出最恰当的剂量判断。姑且不论在现实社会里我们的可怜或可恨的医生们是否有能力、有时间、有道德情操,来进行这样的判断。
----于是,西医的问题就转化为对生命所据的那些生态环节可能受到的药物和手术影响的整体判断和权衡问题。面临这样的问题,西方科学的唯一办法,是收集数据,建立统计关联。这样,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的医学院学生几乎都被转化为应用统计学的学生了。类似地,还有经济学院的学生们和教育学院的学生们,或许,语言学系和社会学系的学生们,以及,最近的趋势表明,法学院的学生们。
----但是,统计指标不是生命,它们无法刻画生命过程,即便西方医学收集到足够的统计数据。我的一位美国医生,在长达三年的时间内,说服我使用一种降眼压但对心脏功能有相当负面影响的药物,理由是:(1)我的眼压太高,并且,(2)根据我的自述,我的直系亲属当中存在青光眼患者。
----他所根据的,是西方科学所谓的“统计规律”。可是生命,尤其是人类生命,每一个都是唯一的,每一个都具有唯一性,非如此而不能昭显其生命力。后来,我在香港大学教书期间,按照我在美国的惯例,前往一位香港医生的诊所去开降眼压的处方。那位老资格医生,在仔细检查了我的眼睛的状况和询问了我的历史之后作出如下判断:没有青光眼!
----我很奇怪,难道那位哈佛毕业的医生的判断是错误的吗?老医生解释说,西方医生所根据的统计资料,大部分来自西方人体数据。可是,就“眼压”而言,我们亚洲人普遍比西方人高,而且可以高很多呢。在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始终没有再用降眼压的药物,不仅眼睛的情况很好,而且心脏功能也很好。
----让我再讲一个例子,我最难忘的一个例子:有位患者是老人,他最后一次入住北京阜外医院是因为心脏疾病。一周之后,他的病情很稳定了。可是,主治医生坚持认为患者“血糖”依旧偏高——比统计指标要求的“正常水平”高许多。这样,她在那天下午的处方里加了降血糖的药物。当天,患者血压下降到40,全体医护人员都参与了抢救。并且,患者再也没有康复。
----关于统计数据及统计指标,我能够说的只是这些例子。今日西医之不科学,在于它抛弃了盖伦当年的理想——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医生。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

4
发表于 2004-4-15 09:37:26 | 只看该作者

【统计学的局限性】

北大教授  汪丁丁把西医一棒子打死,是不妥的。什么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况且今天的西医总的来说并不像所说的那么糟。
5
发表于 2004-4-15 12:13:10 | 只看该作者

【统计学的局限性】

看来汪先生不是学理工的。
6
发表于 2004-4-15 16:24:45 | 只看该作者

【统计学的局限性】


     不科学的结论只是实事求是而已,迷信所作的选择有时候比现实本身更具危险性。汪教授叙述很客观,而且一切从事实出发,并没有读出丝毫试图一棍子打死西医的意思。其实他所了解的可能还远没有事实本身表现出的那么糟糕,他所举的例子也远没有将误导与误治的危害性充分说明。但是,如果以他的角度做一个不完全统计,结果一定会更加耸人听闻,而这效果正是由现实的惨烈程度决定的,只不过人们一直被迷信与盲从蒙在鼓里而已。
7
发表于 2004-4-15 16:40:55 | 只看该作者

【统计学的局限性】

西医依靠统计规律治病,  这种千人一方的治疗方法难免带来一定的毒副作用,特别是面对一些病因复杂, 个体差异大的疾病, 甚至会危及生命.
8
发表于 2004-4-15 16:46:31 | 只看该作者

【统计学的局限性】

中国很需要象汪丁丁一文这样发人思考的文章.
9
发表于 2004-4-15 16:55:13 | 只看该作者

【统计学的局限性】

中医在整体理论上,个体化治疗上确实领先于西医,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4-16 01:17:33 | 只看该作者

【统计学的局限性】

[这个贴子最后由孙不二在 2004/04/16 05:27a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老狼2004/04/15 09:21am 发表的内容:
建议先弄懂统计学原理(很简单)再发言。
请指出具体错误。 不是说统计学在医学中“毫无”价值,
我们可以用它来“粗略”地估计结果,当个参考因素,但
绝对不能将统计学数据当成作决定的唯一或主要根据!
医药系统把统计学数据看得过于重要,就是没有看清
人的系统和非人系统的 sample-diversity problem,
或者说(取样中的)“个体差异”问题,连对这种
“个体差异”带入的误差也少有评估。
实际上,使用统计学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数学、物理及工程设计就不使用统计学;任何学科,
只要有定性的原理或法则(deterministic principles),
就不使用统计学,而是从原理出发来推导事物。
中医高手恐怕对统计学数据不屑一顾,究其原因,
一定是因为他把握了病因病机及治疗武器(药、针等)。
反之,一个医生对统计学数据的依赖性越大,
则表明他对以上两方面的把握就越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21:56 , Processed in 0.05381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