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6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为何能够把握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17 09:2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ADMINOPE=南京陈斌|曹东义|威望由 2 增加至 3|原创帖多,学术质量高。|1154554254]中医为何能认识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050031)
曹东义(联系电话:0311-86738352)
目  录
中西医的不同疾病观1
病灶与证候分别构成客观依据2
证型是证候的特殊表现3
(摘  要)
现代医学重视病理病灶,可考可证,诊断与鉴别诊断明确,有其长处。但是,具备这种“理想病灶”的疾病,只占人群中的少数人,而人群中更多的是中医能够认识的不健康状态,严重身心不适却无病理病灶。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由于现代医学过分强调病理病灶才是疾病本质,而把患者的主观感觉的证候作为表面现象,或者作为假象,将人们的病态“视而不见”,才形成了这种局面。其实,患者的“主观感觉”,正是医学可以依靠的“客观证据”。临床上,病灶与证候是相对分离的,不是病灶决定证候。证候是患者复杂微观变化的动态反映,属于状态的疾病本质,而不是形态的疾病本质。证型只是疾病证候的特殊类型。划分证型,按证型论治,在思想方法上比较接近于西医的病灶疾病观,而不同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状态疾病观。
关键词:
疾病观     证候    证型
中医有几千年以上的历史,一直被视为“治病工”。古人根据治疗效果,把医生划分为上中下三级,比如《周礼•天官•冢宰》认为医生的治疗“十全为上”,“十失四为下”;有的根据医生对于疾病的诊断能力和特点,将医生分成“望而知之”的神医,“闻而知之”的圣医,“问而知之”的工医和“切而知之”的巧医四类;也有的根据医生治病的特色,划分为三等: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总之,医生的本行不离治病救人,根据他们诊疾治病的不同情况划分出不同的级别,并且总结说普通人担心疾病太多,医生担心的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道少”作为名言,被司马迁写在了《史记》里。但是,自从有了西医的病理病位诊断作为对照之后,中医对于疾病的诊断便逐渐淡化了,甚至只见到“辨证论治”的说法,或者盛行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中医对疾病几千年的认识就只剩下“辨证论治”了,病之不讲,已经多日。中医不识病乎?不识病何能认识本质?不识本质何能治疗必中要害?因此就有了“证本质研究”的不懈努力,努力了几十年,证的本质仍然难于把握。中医其难言,于斯为甚。然而,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西医病理病灶的疾病观是唯一的吗?几千年的“辨证论治”为何疗效卓著、独具特色?
中西医的不同疾病观
西医依据病理解剖,创立了病理病灶的疾病观,其明确可靠、可证可考、可不断重复的“过硬”特点,让人们心服口服。可是现实生活里,可以这样“过硬”诊断的病人只占人群的20%,还有75%的人群尽管有这样那样的身心不适,或者痛苦万分,却找不到理想的病理病灶,只好在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再划出一块中间地带,名其为“亚临床状态”、“第三状态”、“亚健康”。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追求“过硬指标”的指导思想造成的“视而不见”后果。在社会的现实生活里,庞大的“预备役病人”,应当时刻警惕着,不断地接受各种“先进”的仪器检查,以便随时发现病理病灶,可以“早期诊断”,否则就容易“误诊”、“失治”。治疗疾病的措施,也是根据病理病灶的改变,能驱除病因的驱除病因,能切除病灶的切除病灶,能介入的介入,能移植改造器官的就移植改造,或者能阻断细胞受体的就阻断受体,能拮抗生理物质的就尽力拮抗,需要补充的尽量补充。总之,针锋相对,追求的是“拯救”“解除”“对抗”。发现不了病理病灶,就难以施展强大的治疗措施,如果“没有靶点”,巡航导弹也派不上用场。即使是肉眼能见的皮肤病,也要通过仪器检查确认,否则不能采信,用药就没有针对性。
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依靠四诊所见,尽管有望而所得、切而所得,主要的是问而所得、闻而所得,依靠的主要是症状,古人称其为证候。西医认为症状是不可靠的,疾病的本质在症状的后边藏着,必须舍弃症状才能发现疾病的本质,因此才有那么多的亚健康。中医依靠形象思维,紧紧抓住症状、体征,把它称为“证候”,作为治疗的依据。因为“证”者,信而有征,可以作为诊治的凭证。因为中医坚信“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外必根诸内”,抓住了外在的证候,也就是同时抓住了内在的病机变化。“症”是后起字,专指症状,仲景时代无“症”字。中医把追求的目标指向“未病”,当人的健康状态发生了偏移,还未构成明显的疾病状态时就必须治疗,故认为善于诊治的医生应当救其未萌,这才是“上工”的本事。因为病越轻浅,越容易获得疗效,越容易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所以中医善于观察,“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推崇“见微知著”,重视细微证候的捕捉,而且追求动态的“随证治之”。中医反对在病人患病过程之中,始终拘守一方。不管疾病过程中证候的变化如何,始终用一个药方治疗到底不是中医的特色。中医更不赞成对于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病人,只应用相同一个药方治疗,而是主张要时刻根据证候的变化“辨证论治”,而不能“病不变方亦不变”,不是“以不变应万变”,是药随证转的“治病活法”。
这就牵扯出中医的疾病观,病人的“病” 从何而来? “病起于过用”,人体的生理机能“过度”使用,就会造成疾病,“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饮食自倍,肠胃乃伤[1]”;“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等都是如此重视自身功能的和谐适中,自身物质的充实流通。即使是自然界的外来因素伤害,也必须通过破坏人体自身的功能,才能引起疾病。所以,中医依靠的是人体自身脏腑功能的和谐,基本精微物质的升降出入、循环不已。因此中医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2]”,“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病(人)为本,医为标。标本不得,其气不服”。中医必须依靠病人的自然恢复能力,而不能越俎代庖,只能是像扁鹊所说的那样“此自能生者,越人使之起耳”;只是“我来帮助你”,而不是“拯救”“改造”病人。
总之,西医依据的主要是病理病灶,中医依据的主要是证候特征及其变化。
病灶与证候分别构成客观依据
依据病理病灶诊治疾病本无可厚非,但是按着解剖实证的路子往前走,就提出了新的问题:病理变化、疾病的病灶从何而来?构成病理变化的物质都是需要清除、对抗的异物吗?是病理病灶决定的证候吗?病理病灶的疾病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病灶不是最微观的客观实在,病灶之下有更细微的“微观” [3],恰如《老子》所说世间万物“有生于无,无生于有”。病灶的“有”,从健康的“无”而来。临床所见疾病,除了急性感染、损伤可以引发炎症过程之外,众多的慢性病都与炎症有关,或者由炎症引起,或者始动因素引发慢性炎症(免疫)损害。而各种炎症初期,大多是在外来的理化生物因素影响下,首先要引起白细胞的趋化,血液循环里的白细胞受到化学信号的诱使,改变自身的表面性状和结构,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跳舞”,然后吸附在内皮细胞上,再穿过内皮细胞间隙,进入相应组织,吞噬清除不需要的物质,表达、分泌种类繁多的相关细胞因子,产生系列的代谢产物,这是正常的“清理”工作。多数的炎症过程,不是一拨白细胞可以干完的“工程”,需要进一步招引同类,进行“炎症放大”。在“炎症放大”的时候,组织损伤加剧,局部的与炎症有关的化学物质大量产生、堆积,形成“级联反应”、“炎症瀑布”,形成临床上可以捕捉的病灶。
我们所说的白细胞是一大群细胞的总称,根据其细胞表面的特性可以分成几十个种属、亚群;与炎症有关的化学物质、细胞因子也种类繁多、难于计数,多数情况下不是有与无的区别,而是数量比例的变化。由于它们的变化十分复杂,虽然我们已经到了“分子水平”,也只是知道了其中有某种分子参与,实验室的检测数据也多是通过抽血化验的“间接推测”,炎症局部“分子水平”的真实情况,其间各分子的数量、比例、相互影响关系也远没有弄清楚。如果要达到对于局部微观领域的分子们“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地把玩,那还是十分遥远的事情。现代科学每前进一步,往往要同时出现十个困惑,恰如老子所说“所见越多,所知越少”。当然,这也是现代科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复杂微观变化在形成病灶之前,或者在形成病灶的同时,或者在形成病灶之后,可以出现行行色色的症状,有了中医可以把握的证候。证候与病灶一样是疾病本质的表现,二者相对分离,不是病灶决定证候。因为临床上既有“无证可辨的(西医的)病”,也有“无(西医的)病可辨的证”,更多见的是“一病而证各不同”。因此,笔者认为病灶与证候是互相分离的。传统中医所说的“病”,是突出的证候,比如心悸、腹痛、呕吐、咳嗽等等,大都是病人的主观症状,与病人的其他证候是相互关联的。病人的“主观感觉”,是医生的“客观依据”。从病人的主观感觉出发,就是依据疾病的客观现实进行诊治。所以,应当坚持中医传统的病证结合,而不一定在西医的病名下辨证。当然,西医的认识可以借鉴参考,可以吸纳采用,而不一定作为唯一标准,每一诊断都带上西医的帽子,否则就说是“误诊”“误治” [4]。
当然,中医可以把握的证候,西医一样可以见到,关键是如何评价与取舍的问题;是依靠证候,认为证候可靠,还是否定证候,认为证候只是表面现象的问题。
证型是证候的特殊表现
“辨证论治”是辨证候,还是辨证型,意义大不相同。张仲景《伤寒论》对于外感热病,《金匮要略》之中对于内伤杂病的辨治,强调的主要是辨证候。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说的就是紧跟证候变化,随时调整方药。“太阳病”桂枝汤证,虽然可以说是一个证候类型,但是在其基本方基础之上加减药味的“桂枝汤类方”就有20多首。麻黄汤、大小柴胡汤、白虎汤、承气汤等等都有加减变化,灵活运用的例子也很多,甚至“但见一证便是”,说明证候是经常变动不居的,想把它按一定的标准“规范”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当然,为了把握证候,可以进行必要的归类,称其为证候类型,简称证型。许多慢性疾病,证候的变化比较缓慢,也可以勉强用证型“规范”、分类证候,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只追求证型,忘记了证型是证候的特殊表现,是人为的划分,有着某些用固定眼光看问题的缺点。
微观领域的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无论这种变化的速度是快是慢,也不论这种变化被我们感知的程度如何,这种变化是不会停留在某一水平上的。因此说,每一证候都是一个具体的“形象”,它的产生与消失的“相变”,都有其微观领域的相应变化,只是这种“分子水平”的变化十分复杂,大量的数据难于计数;每一证候的产生与消失,都有其相应的临床意义,决不是按着某一证型,从始至终一成不变。
“辨证型论治”是介于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和西医的“按病治疗”之间的折中方法,也应当属于“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方法,可以称其为按证型论治,或者叫分型论治。这在总体形式上属于辨病论治的细化与发展;在思想方法上是西医病灶不变治疗不变的思想体现,与中医“证候有别治疗不同”的思想有所区别,属于调和中医与西医的中间状态,与按病论治比较接近,与辨证论治比较疏远。
西医对病灶认识上强调的是病灶的永久性,要相对固定,因此才有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医强调的是疾病的暂时性,是疾病状态的相互联系,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割裂的变化过程,根本不存在病理病灶的确诊与误诊,因此才有辨证论治。
“辨证型论治”认为辨证候论治太灵活,太随意,不好把握,总希望把证候固定下来,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在这个基础上探讨“证的本质”。 其实,许多急慢性疾病的微观领域的变化,大都是逐渐的量变,而不是“有某物”与“无某物”的质的区别。比如白细胞的增高与不增高,CD4与CD8细胞的比例,白细胞介素系列分子、肿瘤坏死因子、细胞生长因子、黏附因子等细胞因子的高表达与低表达,氧自由基、血栓素、白三稀、血管活性物质、代谢产物的多少等等,都是一个逐渐变化的数值,彼此之间互相影响,不会永久地停留、定格在某一数值,希望找出“金指标”,特异地反应证的特殊性是非常困难的。有的人把炎症变化中起重要作用的白细胞介素Ⅰ和肿瘤坏死因子,称为“中心罪犯”,进行拮抗,欲行“扑灭”,结果很容易引起严重感染和继发肿瘤。原因就是“中心罪犯”不是“罪犯”,而是人体防御机能的重要力量。它们在慢性炎症过程之中“过高表达”,属于微观领域调节失衡的现象。“中心罪犯”是“自己人”,而不是“敌人”。癌症的产生也是致癌基因开放,抑癌基因失灵的表现,而不是“狼来了”。
中医的治疗主要从改变病人的微观着眼,紧紧依靠病人的自然恢复能力,而不是追求对抗,不是切除、介入、移植。所以,中医是善于改变复杂微观变化的医学,因为它掌握运用的不是单一化合物,而是具有复杂结构、众多化学分子集团的中药。
参考文献
[1] 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42.
[2]张仲景原著.湖北中医学院主编.金匮要略[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6 .
[3]曹东义.中医是善于改变微观的医学[J] .中医药通报,2005,4(5):29.
[4]曹东义.冲出西医病名的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而立[N] .中国中医药报.
2005-8-3
2005、10、11
2
发表于 2006-5-18 04:47:4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为何能够把握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

先生能从历史角度解决中医理论从什么时间指导中医的吗?或者中药有对脏腑经络疾病理论效果吗?我认为这才是中医最大的问题,我们必须清楚中医理论在医疗中的作用是中医理论指导中医实践,还是就是中药制病的问题!!!!!!!!!!!!!!!
我们讨论不能解决中医发展问题我们就是把开发中药的有限时间送给用科学方法开发中药的外国人!!!!!!!!!!!!!!!!!!!!!!!!!!
这才是我们的核心问题!!!!!!!!!!!!!!!!!
大家不能忘了这一点啊!!!!!!!!!!!!!!!
3
发表于 2006-5-18 04:49:5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为何能够把握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

把中医问题掩盖起来,
是我们在犯罪
是我们在犯罪
是我们在犯罪
4
发表于 2006-5-18 07:05:2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为何能够把握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

中医为何能认识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050031)
曹东义(联系电话:0311-86738352)
目  录
中西医的不同疾病观1
病灶与证候分别构成客观依据2
证型是证候的特殊表现3
(摘  要)
现代医学重视病理病灶,可考可证,诊断与鉴别诊断明确,有其长处。但是,具备这种“理想病灶”的疾病,只占人群中的少数人,而人群中更多的是中医能够认识的不健康状态,严重身心不适却无病理病灶。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由于现代医学过分强调病理病灶才是疾病本质,而把患者的主观感觉的证候作为表面现象,或者作为假象,将人们的病态“视而不见”,才形成了这种局面。其实,患者的“主观感觉”,正是医学可以依靠的“客观证据”。临床上,病灶与证候是相对分离的,不是病灶决定证候。证候是患者复杂微观变化的动态反映,属于状态的疾病本质,而不是形态的疾病本质。证型只是疾病证候的特殊类型。划分证型,按证型论治,在思想方法上比较接近于西医的病灶疾病观,而不同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状态疾病观。
<<<<<
把证候等同于“主观感觉”,似乎不妥。证或证候是有客观指征的。
应是"证候是患者复杂微观变化的动态反映",是疾病本质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所有信息的表达都是以形态改变以及形态变化过程作为基础。
5
 楼主| 发表于 2006-5-18 16:15:0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为何能够把握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

张济风先生:你好!
我一直认为,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理论是中医的传统理论。我在2005年12月的《中国中医药报》上曾经有一篇文章《SARS三周年祭》中,提到了这个主张。现在给你粘贴过来:
SARS流行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服过中药进行预防。然而,预防服药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人说是为了抗病毒、提高免疫力。这立即就引来了质疑的声音:你抗的是什么病毒、见过SARS病毒吗?提高的什么免疫力、有实验依据吗?应用现代医学的理论不仅没有为中医预防用药找来依据,反而带来了尴尬,原因就是抛开了中医的传统理论。现代医学的理论只能勉强做我们治疗后的说明工具,而不能做我们防治前的指导思想,否则就只能走先实验室后临床的路子,而且会导致临床汤方立即被禁止使用的恶果,就会彻底丢弃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
另外补充如下:洋中药为何登陆我国?因为我们没有专利保护。什么是我们的门槛?就是中医的理论。我们要问:洋中药为何能在我国流通?难道他们用的是西方的理论指导用中药?他们已经阐明了所含的成分?已经有了针对靶点的特异物质?没有,他们没有!他们用的是我们的理论!他们为何不在他们本国用这洋中药?因为他们的国家不把中药叫药物,而是按食品、食品添加剂。
中药典籍历来称“本草”,虽然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而众多,但是它的安全性远比单一成分的西药安全;尽管有的中药有毒,但是,经过几千年的不断验证,优秀的中医都能化毒为药,变废为宝。一个中医,就是一个制药公司,就是一个流动医院,可以在广阔的农村,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买枪容易,买药难”的欧美,中药可以按食品、食品添加剂在杂货店里随便购买,而在它的“出生地中国”,却受到种种限制,这也不可,那也是假药,中药的安全性在它的祖国,难道比在“人地生疏”的欧美还没有保障吗?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历来是中医的特点,也曾经是新中国“备战备荒”的基本国策,今天为何要弃之不用?自制丸散膏丹,曾经是中医创新和积累经验不可缺少的手段,限制它们就难于发展中医。一剂汤药只能吃一天,变成散剂、粉剂可以吃一个月,既节省药源又节省费用,可是汤剂合法,粉剂非法,这难道不是怪事吗?这不是我们过去的法律出了问题吗?
希望进一步展开讨论。曹东义奉复如上。
6
发表于 2006-5-18 19:28:3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为何能够把握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

在“买枪容易,买药难”的欧美,中药可以按食品、食品添加剂在杂货店里随便购买,而在它的“出生地中国”,却受到种种限制,这也不可,那也是假药,中药的安全性在它的祖国,难道比在“人地生疏”的欧美还没有保障吗?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历来是中医的特点,也曾经是新中国“备战备荒”的基本国策,今天为何要弃之不用?自制丸散膏丹,曾经是中医创新和积累经验不可缺少的手段,限制它们就难于发展中医。一剂汤药只能吃一天,变成散剂、粉剂可以吃一个月,既节省药源又节省费用,可是汤剂合法,粉剂非法,这难道不是怪事吗?这不是我们过去的法律出了问题吗?"I
希望进一步展开讨论。曹东义奉复如上。SE:
坚决的支持!!!
7
发表于 2006-5-18 19:39:4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为何能够把握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

先生避开了一个问题,学术界对中药基本没有异议,而是对中医理论的置疑.SARS问题从治疗角度证明中药的效果,我的帖说的很清楚,我们是应该看到中医好的一方面,但更要看问题的一面,要发展就要发现问题,我以为先生处处掩盖中医问题,不论您的目的如何,您的观点有阻止发现问题的作用,语言有不当之处,请您海涵
8
发表于 2006-5-18 19:53:0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为何能够把握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

中医理论能否指导中医的实践,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中医理论有解决有无指导中药的作用关键是中药有无入脏腑的作用,中药有无入脏腑的作用可以用西医方法解决,在立项前,至少要经过逻辑的论证.我们连中医理论是不是科学理论都心中无数,敢做这样的实验吗????????
供参考
9
 楼主| 发表于 2006-5-19 11:42:3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为何能够把握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

中医理论是否有指导中药的作用?这要实践检验,而且这种检验一直进行了几千年。你可能说不严格,不是现代意义的检验。我说,西医的所谓“严格”,要用统计学处理,他的方法是概率结论,是否是这个人的最佳方法?人的差别,他一概不管。仿佛只要两个组之间平衡,就完事大吉了,这是很片面的方法。那么多,经过实验证明好的东西,实践中又出了问题,被紧急招回,这说明什么?个体化治疗,是将来的时尚,而这样时尚,是中医一直坚持的。
退一万步说,即使中医理论直到中药力不从心,谁又可以拿出一个更好的理论呢?不是不可以放弃现有的中医理论,关键是没有更好的“替代品”。分析化学,目前面对中药的复杂性,一直“未入其门”,只是在门外窥探,而且比手划脚,极不谦虚,极为霸道。
10
发表于 2006-5-19 19:35:2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为何能够把握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

东义先生您说<中医理论是否有指导中药的作用?这要实践检验,而且这种检验一直进行了几千年。>我确实不同意,我的理由是1.您回顾,中医什么时间有的中医理论,就自会发现这里的错误2.再就是中医理论是否有指导中药的作用,需要条件-------错误的理论能否指导正确的实践,3中药有无对脏腑理论上的治疗作用.
我认为您回答了以上三个问题,一切就清楚了.
请您回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30 00:26 , Processed in 0.0613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