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93|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请教毛嘉陵先生、刘力红博士,请教中医界!(欢迎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3-31 21:4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请教毛嘉陵先生、刘力红博士,请教中医界!(欢迎转载)
作者:龙远
时间:2006年3月31日于金陵

看到毛嘉陵先生主编的《哲眼看中医》,真实地感受到中医界的困惑和茫然,毛先生在前言中深深的忧患也让我们所触动。
看到刘力红博士拜师学医的照片在网上的公开流传,刘博士想启发中医界的良苦用心也让我们动容。
然,中医的危机,实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危机。
基于以上缘由,我的老师,一个为古天文与传统文化相关研究几乎倾注一生的学者,放下手头“第一哲学”研究课题,转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基于《帛书易、医》等考古史实,对比“丹道”学内容,对形而上的“医道”进行了深刻挖掘,终于完成了《医道--中医上工之道--入门篇》的全部书稿。
以下是《医道--入门篇》的目录安排,尽管书已三易其稿,但因中医基础理论纵深宽广,考虑到现今读者的实际接受能力,总担心有不妥之处。所以特地征求大家意见以便我们做最终调整,
希望毛嘉陵先生、刘力红博士及中医界朋友能够真诚的提出建议,哪怕是批评和诘难,因为我们知道你积极回应的背后也是一颗热忱的心。

《医道--入门篇》-------目录说明

缘起
  中医的危机实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危机
  前沿一流科学大家的声音
  要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声音
  中国应该反思:拿什么去回答普里戈金、汤因比
  西医理论缺“气”讲“血”,难达中医上工高度
  公开申明
  阅读建议
  
20多年从事古天文与传统文化相关研究之路
  自我介绍
  感谢妻子和友人的影响
  老一辈研究者的有益教导
  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
  致谢
从钱老的观点谈起
  钱老的论述
  钱学森教授的给我的来信
  “科学终结论”的由来
  “哲学终结论”的由来
  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与“两个终结”的关系
  我是从“第一哲学”层面来理解中医的
  对中医界的反思建议
从杨振宁教授的中医观反思黄老学“医易同源”、“黄老同宗”说
  杨振宁教授的中医观
  “医易同源”说
  “易学”及其研究现状
  孔子论“易”说:“我求其德(此德指‘天德’)而已”
  董仲舒瞒天过海,把“养生求德”改为“养身爱气”
  刘歆偷改历史年代“损夏益周”助王莽篡位
  儒术对孔学的歪曲
  我们的认知:先哲求“天德”真实
  中华文化的真正源头
鲜为人知的道教内修“丹道学”
  道教内修“丹道学”概说
  中医“精气神”与道门“丹道”有密切关系
  对庄子养生学的认知
  李道纯《中和集》论“三教合一”与“四道所执”
  从《道藏》“胎息说”谈“精神内求法”
  “精神内求法”不为人晓的原因
  针灸铜人“经络穴位说”出自古代养生人的内求实践
  内求旁证:朱熹的无奈
研读“数术”论中医
  对“占卜”、“预测”的客观论述
  “火珠林筮法”讲“阴阳五行”
  从数术角度看“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疗效差的原因
  今之中医停留在“形而下层面”的原因是不知“以意和气”
  中医超越西医的长处在于知“气”与“炁”的信息内涵
  “倒”中医与“倒”民族文化
  中医界应该相信自己,今人为何不能超古人?
  
剖析“阴阳”、“五行”
  天地之道的阴阳,生与杀的本始
  细说“五运阴阳”的真实内涵
  先讨论汉代人所讲的“阴阳”
  论述京房易卦“纳甲法”
  论述道家“纳甲法”
  箫老师的勉励
  帛书《易》、《医》所论的“阴阳”
  剖析“五行”论
  五行有内、外之分,且内五行立论于五德
  医家太缺乏进取心
  对杨振宁教授论述中医观点的正确认知
  
如何去认知“气”与“炁”
  正确认知气与炁,是认知中医的关键
  台湾老中医陈太羲先生对我的启发
  “气”对中医太重要了,要成为上工不可不知“气”
  论人的“外气”
  从“九星悬廊,七耀周旋”入手解读“运气学”
  时变,历律元变,气元也随之改变
  “古天文历法”可说明“阴阳”
  “律吕阴阳”实指“地道阴阳”
  如何观测天象,把握“气”
  论人的“内气”
  今之知气人何在
  不识天道真面目,只缘人在天道中。
  
论“病因”
  病因分类的演变,是发展还是偏离?
  “火”能改为“温(热)”吗?
  汉代人的“五运六气”认知分析
  
论“诊断”
  古今“望诊”论
  古今“闻诊”论
  古今“问诊”论
  古今“切诊”论
  反思为何不用“诊人迎”法?
  “八纲”变“六纲”的危害
  现在的“中医学”不是“上工中医学”
  
论“上工针道”
  评析《黄帝内经》的传承
  对“上工针道”的解读
    第一,针灸治疗效果,存在有“上工”与“下工”的不同
    第二,给出气之运行通道,且“既说之,已知之”
    第三,明白给出“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
  考证“古针道”之说的“自圆其说”的完整性
  解决中医危机,切实可行、有效的方法
  
上工探求之路
  
“黄老学”的超时代科学价值
  科学大家为何提出要科学与中国文化结合?
  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会带来认知的新发现
  分子生物学说明中医之浅见
  “钱老命题”的解读
  
“黄老学”对当代哲学的意义
  养生内求对解决哲学本体论的启发
  让我们共同回答普里戈金、汤因比
  消解中医界困惑的答案,请审定
  
道德文化的终极指归
  封建思想的核心在于“损不足,补有余”
  解读“道”与“法”的关系
  道德恒道的终极指归
  
《医道》后继简介(代跋)[/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6-3-31 21:56:2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请教毛嘉陵先生、刘力红博士,请教中医界!(欢迎转载)

今日中国,伪科学盛行,钱学森难辞其咎。
3
发表于 2006-3-31 22:04: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请教毛嘉陵先生、刘力红博士,请教中医界!(欢迎转载)

下面引用由张仲景2006/03/31 09:56pm 发表的内容:
今日中国,伪科学盛行,钱学森难辞其咎。
作出这种评价的实在不明白钱老! 观楼主书目可见此书值得一读. 本人也是从天文历法风水六爻研究最后联系到中医的,深有同感,希望能一读为快
4
发表于 2006-3-31 22:14:2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请教毛嘉陵先生、刘力红博士,请教中医界!(欢迎转载)


人们习称的‘黄老学说’,在历史上有不同的指向。

不知文章所言者何?
5
发表于 2006-3-31 22:23: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请教毛嘉陵先生、刘力红博士,请教中医界!(欢迎转载)

下面引用由yongbin2006/03/31 10:04pm 发表的内容:
作出这种评价的实在不明白钱老! 观楼主书目可见此书值得一读. 本人也是从天文历法风水六爻研究最后联系到中医的,深有同感,希望能一读为快
在我即将出版的拙作《回归中医》中对钱学森关于中医、系统论的论述详细评价!!!
6
发表于 2006-4-1 08:31:0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请教毛嘉陵先生、刘力红博士,请教中医界!(欢迎转载)

95年秋,我因外感风寒,患上了咳嗽,偶尔咳嗽几声,因病情不重,也没有当个事,也没有想到治疗,谁知相隔几天后,病情越发严重.一天晨起还没起床,就连续出现了"顿咳",一次咳嗽在几分钟以上,这时才想到治疗.按中医理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当然要治疗脾和肺,随之运用经络调整法,调整脾.胃经络,调整后咳嗽没有止住;接着又调整肺.大肠经络,止咳仍然没有效果,这时我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为什么在理论上说地明明白白,治疗起来怎么就没有效果呢?中医诊病需要诊脉,观察体内地变化,先品品脉象再说吧!经诊脉,脉象为肝脉弦,余脉平.肝脉弦病应在肝脏,那么根据患病地脏腑,首先应调整肝经,然后再调整胆经,肝经刚点按几个穴位,嗓子眼里就感觉到象海水退潮一样,"刷"的一下痰就下去了.看来对病症的正确判断是治疗地前提,更是治疗的关键所在.
    导致咳嗽的原因非常复杂,咳嗽是脏腑患病的一种表象,咳嗽不单是肺脏患病的"专利".<素问.咳论>早就说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意思说.五脏六腑都会出现咳嗽,绝非肺脏咳嗽.肺在人体胸腔的上部,主皮毛,胸肌薄,光滑而娇嫩,胃寒冷,.肺与呼吸道相接,又直通天阳之气,故气候异常和不洁之气,皆可直接侵肺使其受邪,而影响肺气通利导致肺咳.当喝凉水,吃冷地食物,寒气入胃,使肺受寒,内外的寒邪相结合,停留在肺也会咳嗽.
    不仅肺先受邪导致咳嗽,其他脏腑受邪也会导致咳嗽.五脏地咳嗽与一年四季的天气变化,脏器之间的传递有直接的关系.五脏各在他所主的时令中受寒邪侵袭得病,只是轻微的咳嗽,病情并不严重.一般而论,秋天地时候,是肺先受邪,春天地时候,是肝先受邪,夏天地时候,是心先受邪,冬天地时候,是肾先受邪.因脏器地传递关系受邪,咳嗽就比较严重了.根据五行生克的关系,肺先受邪没有得到治疗,就要传递到肝;肝受邪没有得到治疗,就要传递到脾;脾受邪没有得到治疗,就要传递到肾;肾受邪没有得到治疗,就要传递到心.传递关系在五行中是相克地关系,五脏之间在传递中,每传递到一个脏器,咳嗽的病情就加重一次.
    五脏的咳嗽日久不愈,继续发展而转移到六腑,形成六腑咳嗽,使病情更加严重.除咳嗽的症状外,还会出现与脏腑功能相对应的症状.例如,肝咳久不见好转,就要使胆受病,不仅咳嗽而且还会出现口吐苦汁,两肋胀满,偏头痛等症状,以次类推.
    从以上古人的论述可清楚看到:咳嗽只是患病的一种表症,五脏六腑都会咳嗽,患上咳嗽以后,不能凭想当然去治疗,必须要查找咳嗽的病因,然后,根据患病的病因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治疗,这样,才能控制病情地发展,才会收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我所患的咳嗽,是由于病情发做初期没有对症治疗,随着传递关系加重了病情,所以治疗后没有疗效.当对病因作出正确地判断后,调整患病地经络,病情立即发生变化.
    辽宁    李青山  邮箱:lqs1944@163

<素问.咳论>早就说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从以上古人的论述可清楚看到:咳嗽只是患病的一种表症,
<<五脏六腑都会咳嗽,>>患上咳嗽以后,不能凭想当然去治疗,
<<必须要查找咳嗽的病因>>,然后,根据患病的病因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治疗,这样,才能控制病情地发展,才会收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张仲景""之张氏门徒,谦虚的看看吧      

          肺咳,       " 张仲景"不知如何为治,
                         况其它脏腑功能之盛衰所导致的咳喘疾病,则更不用说了,
                           " 张仲景"究竟会治人体五脏何病?    ?    ?
                          



7
发表于 2006-4-1 17:37: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请教毛嘉陵先生、刘力红博士,请教中医界!(欢迎转载)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8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18:03: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请教毛嘉陵先生、刘力红博士,请教中医界!(欢迎转载)

我的老师以前的一个科研项目“古今天象可对比的‘仰观俯察仪’”在成果评审会上张岱年、萧箑父等大家给予极高的评价。(改日,我将其书面评审意见放上来)
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因“三百年必须改历”所造成的今之“气元”难解的途径。从而为今人准确把握阴阳和气找到了工具,也为今人超越古先哲找到了可能。
若有朋友感兴趣,我可以再放点资料上来。

请大家把此文转给中医界的高手,我们很希望能在最终定稿前接受一些中肯的意见。
尤其是南京的朋友,欢迎当面看稿,提出批评。
9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9:28:5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请教毛嘉陵先生、刘力红博士,请教中医界!(欢迎转载)

把文章纲要放一些上来,大家读过后认为有必要的话,我再续完。
第一章 缘起
中医的危机实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危机
几位学友,读刘力红博士《思考中医》和《哲眼看中医》等书,看到中医界忧心重重的积虑,谈到振兴中医“说不清,理还乱”。因为“医易同源”、“黄老同宗”,可能连带会影响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危机。我们认为从气与炁出发,写一本中医上工入门的书可以说明医道。
前沿一流科学大家的声音
众多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大哲学家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观点让我们意识到中华文化蕴含着极其深厚的科技底蕴,而如何让中华文化在当今时代更好的发挥其价值和弘扬其精神便是当今中国人的使命。
要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声音
另一方面,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对中医的偏见,被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所包围,伴随我们的就只是困惑,和迷茫。
中国应该反思:拿什么去回答普里戈金、汤因比
我们希望籍由这本《医道入门》能够启发中医界、科学界、哲学界等领域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反思。唯如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才能在人类社会的今天和未来发挥其灿烂的光辉。
西医理论缺“气”讲“血”,难达中医上工高度
同时我们更发现:以“黄老学”为代表的中华古典哲学具有非常完整的体系,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造就了中医不可思议的奇迹。在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西医所无法企及的生命科学理论高度。
阅读建议
因为中医学在先秦,不是一门孤立学术学说,有医、易、老及诸子百家之学,尽管说是入门之学,实乃涉及文化、历史、科学、哲学的整合之说。

第二章 20多年从事古天文与传统文化相关研究之路
自我介绍
感谢妻子和友人的影响
老一辈研究者的有益教导
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
以“黄老学”为代表的中华古典哲学理论体系是一门伟大的、系统的人类生命科学,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自汉代以后其理论根基遭受严重篡改和扭曲,致使“文脉断裂”,但考古新史实仍可揭露和恢复其博大精深、恒古弥新的伟大意义。尤其在当代的人类社会,包括科学前沿、哲学本体论、人文道德范畴等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精神。
致谢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9:29:4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请教毛嘉陵先生、刘力红博士,请教中医界!(欢迎转载)

第三章 从钱老的观点谈起
钱老的论述
我们非常佩服毛先生的洞察力,提出“哲眼看中医”命题。我们从自我研究,提高认知力的角度,也认为要立论在哲学层面看中医。不过,我们心目中的哲学与毛先生的哲学观会有不同。我们的哲学认知,立论在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是者being的认知。书中录有科学大家钱学森教授的学术观点,钱老说,“中医很重要,但不是现代科学”。中医界对钱老的这个观点有很大的争议。我们就由此谈起
钱学森教授的给我的来信
“科学终结论”的由来
科学,它要求必须给出守恒条件,列出方程式,知起始和边界条件,才能求出科学的唯一解。然而,由于自然宏观和微观的大数元素的作用,遇到大数统计的动态平衡规律不清,时空的本性,物质的波——粒两重性,自然的起始和边界条件难知等等诸多因素,有学者就讲出了“科学终结论”。
“哲学终结论”的由来
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哲学仅剩的任务是分析语言”,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的伟大哲学传统衰败沦落到了何种地步
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与“两个终结”的关系
哲学本身,从源头上看存在“信条派”和“数理派”。这就反映了人认知存在有科学的外求认知,和宗教的内求认知。哲学今面临哲学本体论未解决,导致出现“科学终结论”,说哲学又回到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起点。
我们是从“第一哲学”层面来理解中医的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书中说:“有一门研究是者being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这一门科学就是后人所谓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本人称之为“第一哲学”。赵在“前言”中指出:“由于过去翻译的问题,把being仅理解为外形的存在、有、存有。但“being兼有‘存在’和‘本质’的意义,而且具有囊括思维内外的存在和本质的‘存有’之意”。
对中医界的反思建议
第一,《帛书中医》中给出:天下至道谈、合阴阳、却毂食气、导引图、十问、养生方、阴阳十一脉、阴阳脉死候、足臂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杂疗方等等确凿史实医说。请问医家的研究得出什么认知?中华古先哲在先秦时代并没有科学透视、内察手段,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求得的?
第二,《灵枢经·动输》中说“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独动不休”。这指出了人生命的原动力。为医者为什么不去思考一下为什么?古人是如何得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14:46 , Processed in 0.05481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