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76|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与科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2 16:3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ADMINOPE=却波渔翁|李振宽|奖励积分 30|欢迎发表高见!|1240616818]                        中医的衰落与振兴 
中医是我国四大瑰宝之一,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同时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神农氏尝百草为民治病始,到两千年前的先秦时期,中医与巫术分离,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中医学体系。数千年来,中医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种族体质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曾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世界医学界处于领先地位。可以说,中医是世界医药科技发展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中医虽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辉煌至极,处于世界医药科技发展的前沿。但是,目前我国医学界的主流已不是中医,而是西医。西医以它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科学的医学理论,在各个医疗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相比之下,中医的临床经验虽有大量积累,医疗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和发展,但是,中医理论自秦汉以来缺乏科学支撑,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显得原始而落后,对于生命现象和生理病理,存在诸多主观揣测和牵强附会,理论徘徊于假设阶段。今天,在我国的医学界,无论是病症的诊断,还是疾病的治疗;无论是常见病多发病,还是疑难杂症危急重症,西医已成为大多数患者的首选。中医愈来愈显得微不足道。
一、中医的存废之争
[无论是一百年前对中医的质疑,还是今天关于中医存废的纷争,除了中医自身衰落的原因外,是人们对科学概念的模糊。]
鉴于中医目前的衰落状态,一些人把中医歪曲成愚昧的产物,甚至认为中医是伪科学,要求中医退出国家体制。实质上关于废除中医的呼声,并不是今天才发生,而是伴随我国近代民主运动开始的。戊戌变法时期的梁启超,五四运动时期的陈独秀、胡适、鲁迅、郭沫若等,都曾对中医提出过质疑。他们的观点虽然偏颇,然而在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是无可厚非的。可是作为国家意志,1913年俞樾搞的《漏列中医案》,1929年余云岫搞的《全面废除中医案》,则是打着科学的旗号,背离了科学的基本精神。这种极端的教条思维方式,是学术界的专制主义,是当时民主大潮之中的涡流。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这种呼声几乎尖灭。然而,时至今日,有人再次挑起中医存废的纷争,当然,这不会左右政府对中医的既定方针,也不会影响人们对中医的选择。不过它却又一次为中医敲响了警钟,由此折射出来的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却不能小觑。从世界文明史来看,在四大文明古国中,能够完整地保持传统文化延续到今天,惟有我们中华民族。这其中原因肯定很多很复杂,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她质地的优良,这是我们引以自豪而不能妄自菲薄的。但是切不可忘记,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却被套上了一副又一副封建专制的枷锁,披上了一层又一层伪君子的外衣,随着科学和民主被窒息,到满清时期,她彻底落伍了。是死抱住已经腐朽了的枷锁和外衣,像“阿Q”那样妄自尊大,或者把我们整个传统文化当作一具僵尸扔掉,这两种极端一直影响到现在。如何审视传统文化,剔其糟粕汲其精华,把握其前进的方向,适应时代的发展,融入到当今世界文化大潮,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鉴于中医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眼睁睁看着它衰落而消亡。因而本人撰写了这篇文章,着力从中医与科学的关系入手,分析中医衰落的原因,探讨振兴中医的途径。就中医本身而言,它的确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但是,任何优秀的事物都不是完美的。中医也是如此,其优秀之处在于它建立了一套庞大的医药科学知识体系,而它的不足之处是它存在着非科学理论。如果否认它的医药科学知识体系,就否认了中医的主体本质,抹杀了我国的医药科技发展史,这是数典忘祖。如果将中医理论中的非科学理论凌驾于科学之上,必然将中医置于发展的绝境,使中医理论无法创新,无法科学化,无法与现代医学相融合。传承和发展中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不仅需要爱国的民族情绪,也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数典忘祖固然可恶,然而妄自尊大伤害的也是自己。我们必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但懂得中医,也要学习一些关于科学的理论知识,切不可被那些假“科学主义者”忽悠了,使我们自己也陷入否认中医科学属性的怪圈。
这次关于中医存废的纷争,反映了人们对中医的不同看法,之所以产生这些不同的观点,根源之一是中医目前的衰落,其次是人们对科学概念的模糊,以及相关知识的贫乏。在观念糊涂的前提下,存废双方将医学理念和方法论无限放大,从自我定式的偏见出发,只会指责,乃至中伤之能事,表现出一种焦躁的非理性的冲动。那些废除中医派,他们混淆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界限,把本来属于技术范畴的方法问题当作科学,玩弄偷换概念的把戏,把科学发展中的阶段特征作为科学的特有属性,以此来说明中医是伪科学,置中医于死地而后快。可悲的是,有些力挺中医的业内人士,本来对科学只是耳熟并不能详,还不求甚解,不辨真伪,听任那些假“科学主义者”的忽悠,盲目认同被偷换了概念的科学定义。于是乎,有人急忙宣称中医是与西医性质不同的另类形态的科学,说西医是还原性科学,中医则是复杂性科学。更有甚者,干脆将中医与科学划清界限,宣称中医不是自然科学,而是诸如“玄学”之类的哲学、社会学。凡此种种,表现了个别人的无知,以及在假“科学主义者”面前的怯懦。他们不明白中医能够传承几千年,是由于它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医药科学知识体系。而如今的衰落,则是因为满足于中医学的哲理,只追求现象的合理性和原因的可能性,不注重中医科学的深入,忽视存在的真实性,导致医药科技落后于西医。
总而言之,这次关于中医存废的争论,还仅仅停留在医学理念和方法论的层面上就事论事,根本没有触及到中医科学的实质问题。为了能够说明中医与科学的关系,认清中医生存与衰落的原因,有必要了解中医产生与发展的特点,了解科学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从而明白中医的自然科学属性,来探讨中医振兴的途径。
二、中医产生与发展的特点
[中医从巫医脱胎后,从人的自然性出发,与人的社会性相结合,致力于生理病因的探讨,致力于医疗技术和中药的研发,运用“阴阳五行”作为认识的方法论进行理论阐述,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辩证哲理,同时含有假说成分。]
中医学大约形成于先秦到西汉这一时期。和其它事物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完善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又有它自身的特点。
1、中医的产生
在我国远古时代,与其他国家一样,医术和巫术是混杂在一起的。从事医疗活动的是巫医,在驱病过程中,医术和巫术不分。表现出人类社会那种原始愚昧的宗教迷信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到春秋时期,医术与巫术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医疗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名医不断涌现,他们身怀精湛的医术,在为民治病的同时,研讨病因,解说生理,著书立说,为中医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名医医和,第一个把五行说运用于中医理论的阐述,“天有六气,将生五味,发为五色,微为五声,淫生六疾”,将气味声色与病患联系起来;并说六气“分为四时,序为五节”,人的生理和病因在于五行生克。开辟了“阴阳五行”解说中医理论的先河。
名医扁鹊,著有《难经》。在病症病因的诊断上,对切脉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中医脉学的基础,“望色”、“听声”、“写形”,初步形成了中医诊断学的“望”、“闻”、“问”、“切”。
战国时期,中医已具备解剖学基本常识,认为人有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对人体组织器官的基本功能有了初步了解。各器官的协调运营,经脉通,气血流,是人身健康和防病治病的根本途径。并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形象说明运动对生命的意义。这一时期,一些生理病因的探索发现,医疗技术的发明和进步,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学术思想的活跃,医疗科技的大发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作了充分准备。而完成这一体系的是《黄帝内经》和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是先秦到西汉时期一部伟大的医学总集。它吸收归纳了西汉以前的中医成果,集医疗学、病理学、养生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人体生理结构学、人体解剖构造学、脏腑经络学说之大成。并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认识的方法论,对中医理论进行了全面论述。从而奠定了我国后世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把人自身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方法论,将人的生理病因置于自然界的变化之中,从而提供了从自然原因寻找病变的原则。这样一来,就彻底的摒弃了疾病治疗中的巫术活动,否定了神鬼天命、灾异附会决定人的生老病死的迷信思想。“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万物的生灭变化,都是自然的原因,世上不存在超自然的力量,人的生命过程与天地四时息息相关,人只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按自然规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才会少生病,否则疾患常起。疾病的发生规律与四季有关,疾病的治疗也要注重春夏秋冬四季的因素。
《黄帝内经》还从人的社会性出发,把人的生理与人的心理关联起来,把病患的发生与人的情绪变化关联起来。“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暴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人的思想情绪变化,直接影响着病患与治疗。这样一来,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了起来。人能够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才有利于养生健体,除疾免患。同时,在治病中,要身心兼顾,相机施医。
《黄帝内经》依据人体解剖原理,人体各器官的特有属性,比较正确的论述了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结构功能。如在对内脏的认识上,指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同时,在对人体器官及其功能实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梳理和归纳总结,提出了脏腑经络说,把人体分成十二正经八奇经。经络是连接和沟通每一经组织器官的纽带,以经脉为主干,络脉为分支,呈网状分布,贯穿于人的全身。在这个学说里,经内联系,某一病症的体征症候会沿着所在经络循行分布,内脏功能失调会影响本经器官病变,在体表产生反应。在这个学说里,又有着经间影响,阴阳作用,表里主从关系和五行相生相克。脏腑经络说把人体各器官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牵制,互为依存的有机整体。人体各器官只有与阴阳变化相协调,机能才会正常运行,从而保证人身的健康。有了健康的体魄,“阳气”固,“邪气”不侵,少病患。
《黄帝内经》把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人的生理病理、脏腑经络内环境,都纳入了“阴阳五行”的解说中。“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人和自然界都是五行相生相克,阴阳二气消长作用的结果。按照这一原则,五脏与五行相附会,内脏的营卫与病变,会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遵循五行的规定性,与五色、五声、五味相对应。这是辨别脉象,诊断疾病,推测预后的依据。这样以来,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一致性,经络的经内联系和经间影响的关联性,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协调和制约的统一性,构成了中医对人的生理认识的整体观念,对防病治病认识的调理与治疗相结合的健体固本观念,可概括为“天人合一”、“整体固本”的中医医学理念。
《黄帝内经》吸收了当时医药两个方面的科学发现,在前人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对临床经验,研究成果全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结合起来,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即将人的生理贯以五行相生克,阴阳消长作用进行阐述,创立了中医学理论。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部伟大的著作,丰富并提升了《黄帝内经》的中医理论。把病因说、脏腑经络说与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结合起来,总结出一套“辨证论治”的中医医疗原则。为中医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做出了贡献。
3、中医药物学
中药以原生态动植物为主,兼有矿石、化石、微生物等。经过精选炮制入药。其特点是药用物质成分主要是有机物,不含有害化学成分,毒副作用小。这种把原生态自然物作为药物,反映了人们对药物科学发现的直观性。药性研究是“阴阳五行”关于气味的分析,“水曰润下,火曰上炎,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汉代《神农本草经》就把中药药性归为寒、热、温、凉四气(也为四性)和咸、苦、酸、辛、甘五味,四气五味又分阴阳。中药的五味,人体的五脏,与五行相附会,通过阴阳变化,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了中药的配伍和主治功效。后经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类证本草》,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药物学。
明代李时珍看到“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中药分类杂乱,偶有一药多名,药物时有定性不准等问题。他历经二十七年,参考了八百多种文献,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药物学成果;并遍走祖国山川,寻访中药产地,深入调查研究,对中药诸味鉴别,“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订正了药材的自然习性形态,气味和主治功效。新增药物374种,共收录药物1892种,医方11096个,编著成《本草纲目》这一东方药物学巨典。
中医药物学,为中医“辨证论治”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药物保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医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出发,注重在调理中平衡阴阳,在标本兼治中整体固本,以及辨证论治的个性化施医。这些贴近自然总体把握的医学理念和方法论。必将给现代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中医学与“阴阳五行”说
[“阴阳五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早期人们关于世界物质性的朴素观念,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思维,后来被神秘化绝对化。“阴阳五行”为中医提供认识的方法论,但不能附会生理病因。]
我们知道,“阴阳五行”说贯穿于中医学。中医从理论阐述,药性分析,到辨证论治,不但渗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哲理,甚至作为论述和施医的依据。那么“阴阳五行”是一个什么样的学说呢?
1、“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说,萌芽于殷,兴起于周。所谓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最早,人们把五行看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后来才赋予了哲学的内容。“土与金木水火杂,以生百物”,自然界的万物都由这五种物质生成,五行成了世界的始基和本源。它同古希腊人泰勒斯把水作为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把火作为世界的本原一样,是关于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朴素观念。后来,人们看到五行之间某种理化的关联,从感性出发,又得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及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以此来说明事物转换的辩证哲理。
所谓阴阳,起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延伸到事物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处于一个共同体,有阴则有阳,有阳必有阴,它们彼此消长而存在。这种消长作用,可以产生破裂对立,又可以达到平衡和谐。阴阳学说反映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说明的是万物生灭变化的过程。
五行是物质实体,阴阳则是由事物共性抽象出来的概念。二者合流成“阴阳五行”说,用来解释世界万物的生成与成长,转化与变化;表述事物发生发展衰亡的规律。“阴阳五行”试图从自然界本身去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含有丰富的辩证法内容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到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同时也被绝对化、神秘化。我们知道,五行的相生相克,并不是这五种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由现象表现出来的一般性特征,即它们之间某种理化关系的表象。所以五行相生相克这个观念,不反映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内在联系。但是,邹衍等人抽掉五行的物质性,把五行周而复始,依次相胜,作为包罗万象的宇宙法则,运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他提出的“五德终始”说,将帝王更替,朝代兴灭的原因归结为“五德相胜”,木金火水土依次取代的循环周期之中。思孟学派也把五行赋予伦理道德的内容,“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智,土神则信”,所谓“天命之谓性”。
“阴阳五行”被绝对化、神秘化,还表现在给阴阳这个概念,赋予了物质实体的内涵。阴阳在许多地方不再只是表述事物的两个方面,而成为两种彼此消长的力量和相互作用的气体。可是到目前,人们并没有发现阴阳二气和阳阳二力。它和柏拉图把“理念”看作唯一的真实存在一样,都是概念的绝对化。概念被神秘化包装后,具备了物质实体的属性,这样以来,必然的滑入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泥潭。自然界并不存在什么神秘的阴阳物质和力量,它是人的主观揣测,仅仅存在于中国人的想象和意识之中。然而,这种意识的深刻存在,贯穿了我国哲学和思想的发展史。无论是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思想体系;还是王充的唯物主义,范缜的无神论;或者是魏晋时期何晏、王弼、郭象的“玄学”;乃至宋代的“程朱理学”,明代王阳明的“心学”,都有它的影子。“阴阳”和“五行”一直是我们的先贤关于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最基本的哲学范畴,早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根深蒂固。
“阴阳五行”被绝对化、神秘化后,这个学说有了两大特点:其一,形而上学外壳里面包含着辩证法内容。从整体上看,五行周而复始地相生相克,是循环而不是发展,但在具体细节上,是阴阳消长五行转换的辩证内容。其二,唯物的外壳里面包含着唯心的说教。从整体上看,五行金木水火土用来说明世界的物质性,但在内容的许多方面,五行又被抽掉了物质性,只剩下一个包罗万象的相生相克法则,而概念的阴阳却赋予了物质实体的内涵,具有了超自然的消长力量。 这样以来,也就为神鬼迷信、谶纬天命、符瑞灾异、占卜巫术等腐朽的东西敞开了大门。
至此,“阴阳五行”学说既有积极向上的进步因素,又包含消极颓废的落后成分。这些都将对中医学产生影响。
2、“阴阳五行”为中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我们知道,中医学形成于先秦到西汉时期,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技术的力量还不能支撑医学进入深层次的探索。人们在医药这两方面的科学发现,基本上是直观的,对人体组织器官、生理病理的认识是粗浅的,处于表象的层面,感性的阶段,所能了解的大多是一般属性,而不是本质属性。中医运用“阴阳五行”作为认识的方法论,为中医学带来了辩证的逻辑思维方式,从表象和一般属性出发去说明本质,从而展开了中医理论的论述。“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认识的方法论,不但阐述了人的自然属性,摒弃了巫术及神鬼天命思想,开辟了从人本身和自然的原因寻找病因的途径。而且把人的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性结合起来,把人的生理和人的心理联系起来,论述了人的思想情绪变化对身体健康产生的影响。还解说了人体器官的结构功能,脏腑经络内环境的运行机制,内脏病变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的规律,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同时阐述了中药的四气五味,药性阴阳变化和配伍,建立了与人的五脏六腑各器官主治功效关系,结合体表反应辨证论治,调整人身阴阳平衡,以防病灭患。
人和其它自然物一样,自身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体各组织器官总处在一个对立统一的生理状态,中医学运用阴阳学说作为认识的方法论,表述了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对于疾病的产生,器官功能的损伤,可以用“阴阳失调”来说明。对于各器官的相互关系,又可以用阴阳的相对变化和五行分属来概括。这样一来,就把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特征,进行了类别的系统归纳,梳理了复杂现象的纷乱,从而把内脏之间,内脏与体内组织器官,内脏与体表,内脏与体外孔窍等建立了联系。同时,把人体与四时、五气、五味、五官、五体关联起来,说明了人体组织脏器之间与自然环境之间相联系的统一性。
总之,中医学把人的生理与病因,养生与医疗,统一于“阴阳五行”之中。解说了生命现象,人的生老病死,以及尚未被科学揭示的一些医学问题。在当时来说,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辩证哲理,阐述的中医学,反映着生理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反映着病患的体征症候的变化规律,反映着中药药性和药理作用,因此,“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促进了中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3、“阴阳五行”附会生理病因将导致认识的局限性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认识的方法论,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这是因为“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哲学范畴,这个学说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内容,揭示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性规律。然而“阴阳”和“五行”的具体内容,却来自于对事物的直觉和猜测。“阴阳五行”学说,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以说明世界的物质性。现代科学证明,金木水火土不是世界物质的全部,而是有限几种物质元素的化合物或混合物。用五行相生相克,来解释自然万物的生灭变化,反映了人们早期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它只不过是从事物的一些表象出发,关于世界物质性和变化性的假想。这种假想虽然含有合理的因素,但不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此,“阴阳五行”学说只能作为认识的方法论,来解释世界万物发生与变化的现象,不能作为世界万物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也只能作为方法论来阐述自己的理论。如果用“阴阳五行”附会人的生理病因,将不可避免的带上假说的性质,使中医学理论产生认知的局限性。
中医学在对生命现象的认识上,就照搬了“阴阳五行”说的五行相生克,阴阳二气的消长作用。大家知道,我们这个星球上生命的出现,是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单细胞到器官的分化,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五行相生克、阴阳二气消长作用的参与。蛋白质是生命的本质,已被现代科学所揭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阴阳二气,只是在这里概念的阴阳变成了物质的阴气和阳气,具有了消长作用,成了宇宙间一种支配力量。这显然是对生命本质的猜想,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五行派生出来的。中医就把人的内脏器官与五行相附会,人的五脏六腑具有了各自相应的五行属性。内脏的功能联系,遵循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则,如对肺部疾病的治疗中,需要增强脾胃的功能,这是由于肺属于金,脾胃属于土,因为土能生金,所以金(肺)需要土(脾胃)配。又如,肝脏的功能失调,可以影响到脾胃而使之生病,这是木能克土的原因,由此舒肝而健胃。从以上由五行对内脏功能关系的解说中,可以看出,它根本不是从人自身的机能上,解说人体器官的功能联系,而是利用五行相生克进行的比附。比附是借助外物来说明合理性,并不是对客观存在的真是反映,不可能揭示出人的生理的内在原因。这种非科学的比附,在指导医疗实践中存在着局限性。
中医药物学中的药性分析,是中药的四气五味。其中四气也叫四性,即温凉寒热;五味咸苦酸辛甘,由水火木金土所派生。中药的四气五味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各器官,及体表反应的五声五色,建立的对应主治功效关系,在中医医疗实践中的确行之有效。这说明“阴阳五行”作为中医药物学认识的方法论,揭示了药物药性和疾病病症存在的某些联系。中医药物学的四气五味,反映了中药药性的一些重要特征。但它是中药的一般属性,而不是本质属性。值得指出的是,中医界已开始分析和研究中药的药用物质的化学成分、分子结构、理化性状及药理作用。只有这些问题弄清了,中医药物学才能摆脱“阴阳五行”附会的束缚,向科学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总之,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的方法论,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中医遇到的一些问题,但它毕竟是由现象和一般属性归纳后对假设的推定,再由假设对现象的演绎。其中的一般属性是它的科学内容,假设是它的假说成分。科学内容是中医学的主体,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阴阳五行”作为中医学的理论阐述,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但它对中医的附会,束缚了中医科技的深入,促使了中医的衰落。再者,“阴阳五行”中周而复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唯心的说教,神秘主义等,也都带入了中医学,已成为中医学中的糟粕,亦应仔细鉴别而弃之。
四、中医的衰落是由于中医科技发展缓慢
[科学技术是人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的动力源泉,属于人类知识。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常组成一个统一的词组——科技,两者通过升华与转化,形成科技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医疗科技也必然遵循这种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中、西医处于不同的科技发展阶段。]
通过以上概述,我们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对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的进步意义和时代局限性,有了一个粗浅的了解。但是要说明中医学既不是伪科学,又不是复杂性科学,更不是“玄学”;说明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还必须知道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概念,清楚科技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了解中、西医处于不同的科技发展阶段。
1、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科学呢?简言之,科学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属性和本质的认知,是反映自然规律、事物间内在联系的知识。科学无论作为知识单元还是知识体系,是人类思维的产物,但是科学所反映的东西却不依人的思维而存在,说到底,科学的发展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客观和认知是科学的基本要素和必备条件,二者缺一不可。由于科学这种客观自在性和认知性,人们只能在探索中发现,而不能在创造中发明,科学只给我们提供物化的可能,但不能提供物化的实现。
什么是技术呢?通俗地说,技术是源于一定科学原理,为了某一物化的实现,而具备的有形或无形的手段。它包括工具的使用,材料的应用,规则的建立,以及相关的技巧和技能等。技术不具备客观的自在性,它是人的行为方式,是人们在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一定科学原理进行的创造活动。
总之,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解决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科学探究的是原理,技术提供的是方法。科学不会直接作为技术解决方法问题,只能说明事物的原理。反之,用于处理问题的方法都属于技术,而不能把它们看作科学,否则就会混淆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界限。
科学和技术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紧密相连的,经常组成一个统一的词组——科技。科学和技术同属于人类知识的范畴,虽然不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不会直接表现为生产力,但是,生产力三大要素的提高,却依赖于科技的进步。科技是人类认识自然本质,顺应自然规律,改造自然面貌,发展生产力的源泉和动力。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互为促进。一方面,由于任何一项技术都包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因此技术的发明必源于科学,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进行创造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科学发现又要借助技术的力量,技术的进步将给更深的科学原理的发现提供探索的武器。技术应当升华为科学,科学又需要转化为技术,彼此促进与发展。
2、科技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第一阶段,在人类活动的初期,是科技的萌芽阶段。人们在生活和劳作的过程中,最初的科学发现是对自然物的直观认识。表现在技术上,是对自然物的直接使用和简单加工。这个阶段,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发明是一种不自觉的经验。科学和技术作为人类知识,还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断和单元,科技发展的间断性和速度极度缓慢是这个阶段的特征。
第二阶段,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到来,人们在实践中,对自然界认识的逐步加深,积累了一定量的技术。为了生活生产的需要,开始对技术有意识地改进和发明创造,不断的对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事物的共性,试图揭示事物的本质,探索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已由知识单元发展为知识体系。但是,由于这个时期生产力水平不高,技术的力量还不能支撑深层次的科学探索,人们所能认识的大多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很少能达到对事物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的认识。这个阶段的理论研究,不完全是把科学发现作为论证的对象,更多的是综合感性认识提出设想,再遵循人们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些哲理,按照逻辑关系进行推理。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和合理因素,同时含有假说的成分和主观揣测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理论虽带有假说的性质,但它毕竟是建立在对事物一般属性的归纳,建立在对已有科学发现和大量技术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知识体系,为深层次的科学探索奠定了基础。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众多技术的原理还没有被揭示出来,科学还没有走到技术的前头,而是跟在技术的后面进行概括和总结。科技发展速度呈现出直线递增的状态。
第三阶段,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尖端高新技术的大量涌现,为探索深层次的科学原理创造了必要条件。科学在各个领域开始了重大发现,绝大部分技术的科学原理被破解,科学已经作为一项基础理论进行研究,走在了技术的前头。技术已不再独自在实践中摸索。而是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有遵循有依据地进行发明创造。各学科跨类别的相互渗透,科技事业世界性的广泛协作,发展速度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是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
3、中、西医处于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
医学是科技的一个领域,医学的基础理论属于科学范畴,临床医疗属于技术范畴。医学的发展进程同样遵循着科技发展规律。在初始阶段,人们对自然药物的直接使用以缓解病痛,是一种不自觉的经验。世代相传,随着经验的增多,人们开始有意识的进行药物开发和医疗技术的发明。当药物和医疗技术有了大量积累,便开始整理总结和系统归纳,使其条理化,理论化。
在医学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药物和人的生理病理的发现,也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对一般属性的认识到接近本质的认识。
现代医学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从解剖学到细胞学......干细胞的发现,DNA图谱测序等等。在尖端高新技术的支撑下,现代医学向深度广度进展。西医以生命科学作为理论基础,绝大部分医疗技术的科学原理已经揭示出来,医学科学走到了医疗技术的前头,处于科技发展的第三阶段,医疗技术在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始了迅猛发展。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中医的科技发展状况。
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是毋容置疑的。中医的博大精深表现在:它有着庞大而精湛“标本兼治”的医疗技术,“富有哲理”的医学理论体系,“天人合一”、“整体固本”的医学理念,“辨证论治”的医疗原则。但是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哲理的深奥,而不是科学的深刻,大都限于感性认识和一般属性的层面,很少有达到本质的认知。
例如中医药物学,《本草纲目》收录了1892味中药,通过药性鉴定,给予“释名”、“集解”、“辨疑”、“正误”和“修治”。每味中药的形态习性,气味药性及主治功效,都有确切的表述。中医药物学这种关于药物的药性认识,是由中药的四气五味进行定性分析的。中医药物学的四气五味,是中药的一般属性,药性反映出来的重要特征,而不是药理作用。目前,中医学对中药药性的认识仍然徘徊于中药的四气五味,而对中药的药用物质的化学成分、分子结构、理化性状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例如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主要是“望闻问切”,是依据内脏病变在体表的反应规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这种科学性,是对现象的归纳和经验的总结,并非来源于生理结构的内在联系,只有定性分析,缺乏量化指标。因此在对疾病的诊断中,带有推测的主观性。由于内脏病变的复杂性,反应的多样性和不确切不完全性,必然存在诊断的局限性。中医诊断学有待于科学的深入。
例如中医的经络学,络线的分布反映了穴位针感的传导与放射;经脉建立了人体相应器官的功能联系,阐述了经脉之内和经脉之间的阴阳表里,主从分属,牵制影响,五行生克的关系。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在人体内呈网状分布,有着主干和分支的经络,至今没有在人体解剖中发现。也就是说,经络学说论述的人体器官之间的生理现象是存在的,但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表明人体内的经络系统,就是古人猜测的形态特征。说到底,经络学说是对人的生理某些属性归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因此经络的生理结构和构造形态,以及经络的存在方式,有待于探索发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中医学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但是这些内涵大多还没有被揭示出来。中医理论仍然建立在一般属性的基础上,是对临床经验的归纳和总结,没有达到深层次的科学认知,很多方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就中医科技来说,科学还没有走到技术的前面,技术得不到科学的指导,只能无遵循的在实践中摸索。所以,中医还处于科技发展的第二阶段。
中西医处于不同的科技发展阶段,中医明显落后于西医,是中医衰落的根本原因。
五、中医的自然科学属性
[把中医看成伪科学、复杂性科学或“玄学”,都是对科学概念内涵的错误认识。中医和西医一样,不具备伪科学的属性,它的医疗实践是科学活动。中医的复杂性在于其假说的复杂性,而不是科学的复杂性。“玄学”是哲学、社会学,不是自然科学。]
以上通过对中医基本特征的概述,又通过对科学和技术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了解了自然科学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及其特征。从而得知,目前中医的衰落,是由于中医科技的不发达,不能说中医是伪科学,也不能说中医是另类形态的科学,更不能说中医是诸如“玄学”之类的哲学社会学。
1、中医不是伪科学
什么是伪科学?顾名思义,是把本来不是科学的东西,披上科学的外衣,欺世盗名,蛊惑人心,贻害社会。伪科学不具备客观的自在性,它所反映的不是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而是利用某种技术或招术,扰乱人的视线,对人的感官造成错觉,改变人的精神状态,以便赋予事物并不具备的属性,来说明超自然力的存在。说到底,伪科学是假科学之名,行迷信活动之实。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脱离了巫术,开始了医疗实践和医学研究。中医学坚持人的自然属性,把人体解剖构造和生理结构作为依据,探讨人体组织器官间的功能联系,归纳病变的表现形式和体表反应,施医从病患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这些都体现了中医的医疗实践完全属于科学活动,而不是迷信活动,中医不是伪科学。
在医疗技术方面,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医形成了庞大的医疗体系,既有药物医疗技术,又有理疗和其它医疗技术,这是中医的主体本质,有着广泛的科学性和丰富的科学内涵。药物治疗以中药汤剂为主,成药辅之;中医积累的医案、医方、秘方浩如烟海,涉及病患的各个方面。数千年来,中医为民族体质的健康疗病除疾,成效卓著,医术的博大和精湛,是不争的事实。中医随病情变化“辨证论治”,不仅仅为消除病痛和病症,而是“标本兼治”,在主体与枝节兼顾的同时,注意治疗疾病的根本,从而解除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中医又不是单纯的治疗观点,还特别注重在人的生理整体上,把握各器官功能运营的调理,从健体固本入手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医术在临床中的效用是有目共睹的,它对一些疑难杂症的奇效和特点尤为突出,至今尚无其它医疗手段能够替代;针灸、按摩等医术更是出神入化,为世人所刮目。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途径,医学实践已经说明中医术符合医疗的客观实际,是科学的,并非伪科学的骗人招术。
在药物方面,中医药物学关于药性的论述,是中药的四气五味。四气五味虽不是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但与药理作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反映着中药药性的一些重要特征。中医由四气五味论述的对疾病的主治功效,在医疗实践中历经数千年行之有效。这足以说明中医药物学包含着科学性。四气五味存在于中药之中,中医药物学的四气五味,是中药性状的归纳,没有伪科学虚幻和迷信特征。
在中医的经络学说里,经脉体现了人体相关组织器官的功能联系,反映着某一病症的体征症候循行分布的规律;络脉体现了相关穴位的点线关系,反映着针感的传导与放射。中医关于这些规律的认知,来源于医疗实践,是对生理现象的归纳和病变反应的总结。虽然人体解剖没有发现经络的物质实体,科学还没有揭示其生理结构和构造形态,以及经络的存在方式,经络系统还只是古人的虚构。但是人体组织器官的这种功能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经络论理反映的这些生理现象和规律是真实的,无疑属于科学知识。总之,目前经络理论仍然处于假说阶段。假说含有人的主观想象,是思维的产物,并非科学发现,然而它的立论依据却是科学知识。因此,假说具有合理性、超前性,为深层次的科学探索寻觅了途径,奠定了基础,往往成为科学的先导。由此看来,像经络假说这些中医理论,具备科技发展第二阶段的基本特征,不是伪科学。
至于说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虽有一些神秘因素和虚幻内容,但这并不是中医学的主流。中医学没有把人的生命现象和生理病因,归结为超自然力的支配。而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哲理进行理论阐述,对尚未被科学揭示的医学原理进行合理的解说。当然,这种解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主观揣测和牵强附会。这些非科学东西的存在,仅仅说明中医学对于生理病因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些生理现象和病变的一般规律层面上,对于深层次的科学原理还无力进行探索。但是,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进行理论阐述时,其要素是当时医药的科学发现,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虚构,不是为了迷信活动而进行的理论欺骗。用“阴阳五行”阐述的中医理论,反映了生理病因,属于科学知识。因此,我们不能仅凭中医学中有“阴阳五行”的神秘因素,就否定中医学的科学性,给它戴上伪科学的帽子。
科学与伪科学之分,不在于先进还是落后。落后不是伪科学的特有属性,伪科学的特有属性是崇尚超自然的力量,表现特征是进行迷信活动。而落后只是相对于先进的一种存在形式,一方面,事物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低级阶段相对高级阶段是落后的;另一方面,事物之间的发展存在着快与慢,慢相对于快也是落后的。由此看来,先进与落后并不表现为事物本质的不同,只表现为存在形式的不同。所以,中医相对西医的落后,是低级与高级、慢和快的差别,而不是伪科学与科学的区别。就科学本身来讲,它的发展与进步的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是科学,对现象的认知同样也是科学,科学知识体系是由科学知识单元发展而来的,这两种科学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仅仅反映了科学内涵的深与浅,反映了科学的时代特征。如果依照科学的时代特征随意修改科学概念,这样一来,概念就不再是事物特有属性的抽象,从而造成概念的混乱。我们不能因为有了高深的科学,就把它原来发展的基础,浅层次的科学视作伪科学。同样,我们也不能把发展较快的叫科学,把较慢的叫伪科学。西医具有现代高科技的特征。相比之下,中医原始而落后,它不具备现代高科技的特征。如果将现代高科技特征作为判别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用它的方法论(如实证论、还原论、实验分析、形态学研究等)来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是不正确的。就方法论来说,这些理性的演绎法,的确是科学的,在欧洲作为认识的方法论,为笛卡儿所强调(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个系统的研究了演绎推理)。而我们的中医学,主要建立在临床经验总结和生理现象归纳的基础上,好像不符合科学的方法论.但是大家不要忘记,对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则是欧洲另一个科学方法论的启蒙思想家培根倡导的。在西方,有许多重大理论的建立也是应用了归纳的方法,哥白尼的“日心说”是这样,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也是这样,如此而已,不一而足。可以说,理性的演绎和经验的归纳都是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论,只是因为研究不同的事物和科学发展阶段的不同,对它们有所侧重罢了。然而,不管那一种方法论都不是科学的本质,方法即规则,是技术而不是科学。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没有类比性,只是由于技术源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必然带有它源于科学的特征。因此,那种将一定层面的科学完美化、绝对化,把它的特征和一些方法(技术)问题作为科学本质,去否认不同层面科学的特征差异和深浅关系,是玩弄偷换科学概念的把戏。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西医不是科学性质的不同,而是方法(技术)的不同。实质上,中医的方法论并非只有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同时还存在着理性演绎的方法论。例如,中医对中药及药性的论述,对人体器官及其功能的论述,不是“致虚极,守静笃”的“内求”思维,而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发现。这种发现对于药物和人体器官来说,是通过实地考察和解剖观察,属于实证的方法论。对于药性和器官功能的探索,属于实验分析的方法论。这些理性演绎的方法论,在中医学中比比皆是。不过,它往往被经验归纳的强势和假说的思辨所淹没。因此,我们不能一边大喊着捍卫科学,却又混淆科学的概念,这是令人痛心的。为了不辜负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还是让我们再加深一些对科学一词的理解吧。
总之,中医和西医都是医学,同属于自然科学。所不同的是,西医比较发达,中医相对落后,中医这种落后状态,其实质在于其科技发展的缓慢,并没有伪科学的特征。如前所述,西医已进入科技发展的第三阶段,中医仍处于科技发展的第二阶段。中医在科学发展方面,相对于西医是落后与先进、浅与深的差别,而不是科学概念否定与肯定的区别,所以中医不是伪科学。
2、中医不是复杂性科学
西医是科学的,世人皆知,毋容置疑。中医不是伪科学,亦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中医和西医同属于自然科学,都是医疗科学活动。但是,中、西医在理论体系上,疾病的诊断和医疗技术上都截然不同,尤其是对生理病理的解释上差异很大。这就给人们造成了一些困惑,使得一些人对中、西医产生了科学性质不同的想法。
有人说,西医是还原性科学,中医是复杂性科学。这种说法既肯定了中、西医都是科学,又照顾到了中、西医某些表面特色,从而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并不反映中、西医差别的实质。
首先,这种说法对科学概念缺乏深刻的认识。大家知道,科学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属性和本质的认识。由于事物不同,它们都有各自的属性和本质,这说明科学是具体的。也就是说,科学多样性的意义,仅仅在于事物的多样性。但对同一种事物来说,它有一般属性,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由一个方面到多个方面,由局部到整体,由表象到本质。所以科学的深与浅,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总之,事物不同,科学性质不同,但相同的事物,应该有相同的科学性质,只不过科学内涵有深浅而已。中、西医都是医学,它们对人体相同器官功能的认识应该是一样的,可以有深浅之分,绝无性质之别。人的生理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客观存在,不依人的思维而改变。所以人的生理不论在中医那里,还是在西医那里,不会出现两个不同性质的生理。当然,由于中、西方文化不同,可以导致它们的医学理念不同,便有了切入点的不同,侧重面的不同,方法论的不同。然而不同的文化不会创造出不同的科学,因为科学只能在探索中发现,不能在创造中产生。因此,中、西医学不会分属“复杂性”或“还原性”两种性质不同的科学。
再者,科学这个概念,和其它概念一样,是事物特有属性的抽象。科学的特有属性是它的客观自在性和认知性。至于说“还原性”、“证伪性”、“可重复性”等,是科学特有属性的派生物,属于理性演绎的科学方法论,是现代科技的重要特征。如果把它们看作科学本质,就会歪曲科学概念。由此推论,在科学前面加上“还原性”或“复杂性”,必然改变科学概念的内涵。因为它不同于科学分类,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是由于事物类别的不同,分属不同性质的科学。而“还原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指的是同一种事物,即人的生理和病理。对于“还原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我们可以做如下分析:所谓还原性科学,是说西医科学是可以还原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西医科学所反映的东西,能够重现,为人的感官所感知,或通过技术手段所探知。所谓复杂性科学,是说中医科学是复杂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中医科学所反映的东西是高深莫测的,多变而“模糊”,“混浊”而难以触摸。西医相对中医来说,其科学不具备复杂性,应该是简单的,浅显而明了,触摸的到。中医相对西医来说,其科学不具备还原性,无法或难以被感知。如此一来,复杂性就背离了科学概念的内涵。因为科学是人类的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没有认知,就没有科学,科学概念本身已经包含了感知,那么无法感知的“模糊性”和“混浊性”就不是科学的属性。所以复杂性科学这个概念,不是科学的正概念(肯定概念),而是科学的负概念(否定概念)。
有人提出复杂性科学这个概念,目的是强调复杂性是中医学的特征。其一是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用来说明生命现象,用五行附会人的内脏器官、五官、五体、五志,附会病变反映的五声五色,附会药性的五味,并与五方、五季、五气、五化、天体星宿相附会;用阴阳说明人体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部位属性和功能区别,以论述人体解剖构造和生理结构;用阴阳失调说明人的病理,用阴阳消长解释临床表现,阐述“阴症”“阳症”随病患的发展而转化。“阴阳五行”学说是我们的先贤论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哲理,属于哲学范畴,并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所以它不是中医医药科学,中医用“阴阳五行”附会产生的复杂性,不是科学的复杂性。
其二是中医的假说理论,病理中关于那些有点神秘色彩的“阴毒”“阳毒”“邪气”,虚虚实实的“风”“火”等,是既看不见、又测不到的致病因素,只能在疾病的症候和体征中表现出来。生理中的经络学说,反映了器官的功能联系和针感的传导与放射,具有客观的实在性。然而在形态功能的描述中,存在着不确切性。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却不是血管,具有针感却不同于神经,有着管状形态却在解剖中见不到它。总之,这些假说的复杂性不是科学的复杂性,因此,我们说中医不是复杂性科学。中医的复杂性不在于其科学的复杂性,而在于其假说的复杂性。
诚然,中医所开创的把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一致性,经络的经内联系和经间影响的关联性,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协调和制约的统一性,以及施医中个性化的总体把握,构成了中医对人的生理认识的整体观念,对防病治病认识的调理与治疗相结合的健体固本观念,中医这种“天人合一”“整体固本”的医学理念,的确与西医的单一治疗形成了鲜明对照,显示了中医更加贴近自然,在某种意义上,也显示了中医的复杂性。然而我们不能把这种理念的复杂性,当作科学的复杂性。
实质上中医学中的科学知识,并非是复杂的“模糊”和“混浊”,同样具备认知的科学属性,是可以还原的。例如经络理论反映的某一病症的体征症候循行分布的规律,针感的传导与放射的现象,无论是对于古人还是现代人,无论是对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以重现。又如中医用以诊断病症的脉理,中药的“四气五味”药性等,不是都可以“还原”重现吗?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中医学中的科学知识,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可以“还原”重现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中医叫作复杂性科学。
3、中医是医药科学不是“玄学”
中医不是伪科学,也不能叫做复杂性科学,也就是说,既不能否认中医的科学属性,又不能把中医看作与西医性质不同的另类形态、另类单元的科学。中医和西医一样,都属于自然科学中的医药学,科学是西医也是中医的基本属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能认识到中医是科学的,然而这种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关于中医为什么是科学的,从理论上并不十分清楚。由于概念的模糊、观念的糊涂,使得个别力挺中医的业内人士,也认为中医与科学风马牛不相及,把两者看作各自独立的具体行业,互不相干的并列物或对立物。甚至把中医归类为“玄学”,而把科学看作束缚中医的裹脚布。这种认识显然是荒谬的。
什么是“玄学”呢?“玄学”是魏晋时期盛行的一种哲学流派,他们崇尚老子的“贵无”思想,把老子“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论,上升为宇宙本体论。所谓玄,是把《老子》、《庄子》、《周易》并称为“三玄 ”,即用道家的世界观来解释“周易”的思想。它的意义在于用新的宇宙观,取代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的神学思想体系,对于已经思想僵化了的东汉后期儒家名教,及其形成的形式主义,用来沽名钓誉争权夺利的世风致命一击,“三纲五常”的正统思想受到了巨大冲击。
“玄学”于(曹)魏正始年间形成后,就以空前未有的强势发展起来,成为哪个时代的主流思潮。这一思潮一直延续了二百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正始玄学”的产生,是由何晏(何进的孙子、曹操养子)、王弼开创的。他们认为,具有具体规定性的东西说明不了多样性世界的统一性,只有无任何规定性的东西,才能成为万有世界统一性的基础,这个东西就是老子所称谓的“道”,也就是“无”(“道者无之称也”)。它是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哲学思想,也就是说,“万有”这个末,建立在“无”这个本体基础之上。这里的“万有”不仅指有形的物质,也包括非物质的无形的存在,如:社会制度、政治体制、规则范式、民间习俗、道德意识、宗教组织等。这样以来,道家是“本”,儒家是“末”,儒家明教是建立在道家自然的基础之上。
第二阶段为“竹林玄学”,代表人物有,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向秀、王戎、阮咸七人,号称竹林七贤。他们把何晏、王弼的客观唯心论的“玄学 ”,发展为主观唯心论的“玄学”。“玄学”开始由原来的思辩走向直抒情怀,不再着力阐述它的宇宙本体论,而是从《庄子》那里汲取精神自由——“逍遥”的思想营养,注重于人生观的探讨。他们不再提及道本儒末的说教,而是把名教天命与道教自然对立起来,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针对社会时弊,清谈玄道,无情地贬毁儒家明教,“非汤武而薄周孔 ”,称礼法君子为“裤虱”,其行为放达不羁。
第三阶段为“西晋玄学”,由西晋玄学家郭象所倡导。他批判了“竹林玄学”不与世俗合污,远离尘世,脱离实践的主观唯心论,以及“越名任心 ”来追求精神自由(逍遥)的人生观。创立了满足各自“性分”而获取精神自由的“足性逍遥”说,提出了“游外宏内”、“内圣外王 ”的儒道合一理论。在宇宙观方面,郭象否定“造物主”的存在,他高唱“崇有”,与“贵无”的“正始玄学”针锋相对。认为无形无象的“无”就是不存在,不会产生出有形有象 的“万有”,反对老子的“有生于无”的客观唯心论。郭象虽然把“玄学”带入唯物论,但他是一种机械唯物论。在他看来事物是“自生独化”的,“有”与“无”之间不能转化,“有”和“有”之间独立存在、自行发展变化,从而切断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由于郭象动摇了“玄学”以“无”为本的基础,使“玄学”开始走向异化,走向衰亡。最后,“玄学”的“无”被佛教的“空”所利用。
从以上对“玄学”的概述可知,“玄学 ”属于哲学,而我们的中医则属于自然科学,这是两个概念范畴。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混淆着两个概念范畴呢?其原因,是他们只知道什么是中医,而对科学及科学分类的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因此才把哲学社会学混同于自然科学。由于不清楚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科学方法论、科学与科学特征之间的关系,被假“科学主义者”忽悠了,不敢承认中医的科学属性。因此,在这里有必要重温科学概念,并就相关问题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前文已有陈述,科学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属性和本质的认识,是反映自然规律、事物间内在联系的知识。由科学概念可以知道,科学的存在形式表现为知识形态,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认知。科学本身没有实体,但它与任何一个实体发生关系;它不是具体的行业,但它存在于任何一个行业之中。人类自从对自然界及周围事物有了认知,科学便产生了。起初,科学作为人类的知识,还是一些零星的片段,即彼此无关联的知识单元。原始人的钻木取火和石器的使用等,就表现了这一特征。我们之所以有了现代庞大的科学知识体系,无疑是从原来的知识单元发展而来的。看来,无论是古代的科学知识单元,还是现代的科学知识体系,它们的科学本性是一样的。由于概念是事物特有属性的抽象,概念的内涵也就是事物的特有属性,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表现为原有内涵的丰富,而不是质变。所以,在发展进程中,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是不容改变的,而我们所看到的那些时常改变的东西是科学的时代特征。如果把科学的时代特征当作科学实质,这样一来,科学概念的内涵就会被改变,从而失去它的本性。有人之所以产生中医不是科学的糊涂观念,就是把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个别特征,当作了科学本质。
我们说中医是科学的,是由科学概念的内涵决定的,科学概念的内涵是客观的自在性和认知性。中医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对药物的认知,对生理病因的认知,无论这些认知肤浅还是深刻,是表象还是原因,是总体还是局部,是正面还是侧面,有认知就有科学产生。说到底,中医的主体内容是科学知识,它的医疗实践是科学活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由于中、西医处于不同的科技发展阶段,中医科学知识体系不同于西医,落后于西医,这个问题前文已经论述,这里不再重复。除此之外,关于知识体系不同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在获取科学知识时,各有自己的途径,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西医侧重理性的演绎,中医侧重经验的归纳总结。
理性的演绎和经验的归纳总结,都是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论,但是,它们各有特点,分别适应于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层面的科学研究。由于科学研究方法的不同,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内容也就不尽一致。理性的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用来说明个体的原因,所以西医获得的科学知识主要是具体事物的本质。经验的归纳总结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主要用来综合梳理事物的现象(或已知属性),所以中医获得的科学知识大多是表象的整体联系。这是中、西医科学知识内容的主要区别。内容的不同必然带来体系的不同,西医是关于本质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则是关于表象的科学知识体系。然而,由于现象是本质的外在反应,中医的表象又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从整体上把握相互之间的联系,所以,它能够体现事物内在联系的一些规律。例如在病理方面,中医关于“阴毒”“阳毒”“邪气”“上火”“中风”等病因学说,反映了不同疾病的症候和体征特点;在生理方面,中医的经络理论,反映了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联系。又如,中医学用“阴阳五行”对生理病因的比附与附会,就合理地论述了人体器官间的关系,机能营卫的正常与失调,病症的发展与转化,以及中药的性状与配伍。也就是说,中医归纳的这些规律是客观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事物的内在联系,具有科学的属性,理所当然属于科学知识。只不过在论述这些规律存在的原因时,采取了假说的形式。
中、西医的体系不同,科学内容不同,必然各有所长。中医的长处在于,它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不是片面的而是整体的,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这就为全面把握人的生理病理开辟了认识途径。但是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成就大多是表层的东西,还需要继续探求它的原因。为了这个目的,中医就不能漠视西医的科技成果,排斥西医的科学方法论,应该在自身成果的基础上,吸收西医的科技成果,兼用理性的演绎,深入开展中医学研究。
总而言之,中医与科学并非风马牛不相及,相反,中医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容,科学知识体系是中医的主体。所以,不能因为中医一些理论处于假说阶段,中医科技比较落后,它的方法论和科学发展特征与西医不同,就否定中医的科学属性;也不能因为中医含有深奥的哲理,就否认它是自然科学,而归类为哲学社会学。
五、振兴中医的途径
[现有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已不适应中医科技的发展,中医理论不能继续停止在古代的水平上,需要创新与发展,将假说上升为科学。]
中医和西医都是自然科学中的医药学,科学是它们的共同属性。那么,为什么中、西医理论却存在着“不可通约性”呢?究其原因,是它们在研究疾病这个同一客体时,采取了不同的参考系。中医把“阴阳五行”的哲理和假说理论凌驾于科学之上,使得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不能融合。由于中医不像西医那样注重科学的深入,导致了今天的衰落,因此中医要摆脱目前的落后状态,走上振兴之路,就必须将中医理论中的假说上升到科学,解脱“阴阳五行”附会的束缚,实现中医理论的创新。
1、将中医学的假说上升为科学
我们说中医理论还处于假说阶段,并不是否认中医的主体内容是科学知识,也不是否认中医的科学属性,假说不等于荒谬,却往往成为科学的先导。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正确理解假说呢?假说首先是一种理论形式,是通过现象对本质的推测,是利用逻辑思维的合理性说明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它对现象的归纳是客观的,但对本质的论述是主观的。无论这种推论多么接近客观的真相,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认知,因为,由现象对本质的推测,不同于由客观规律的量化指标对本质的揭示。前者是假说的揣测,后者是科学的认知,揣测不等于认知。总之,假说用来说明现象的合理性和原因的可能性,但是,合理性和可能性不能取代科学的真实性。所以,假说只能作为科学的先导,而不能超越于科学之上。弄清了这些概念关系,也就明白了中医理论的假说性质。
如在生理方面,中医对经络的描述中,经络具有形态和功能两种特征,即具有物质实体的基本属性,应该必然的存在于人体之中。可是到目前,人体解剖并没有发现经络。那么,我们两千年前的古人,是否在人体中曾经发现过经络实体呢?我想这个答案是清楚的,当时中医不可能在人体中发现经络实体,而是对人的生理现象、病患反应和表现特征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假设。这些假设在中医理论中是假说成分,是主观想象的推理,用来说明现象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不一定是事物的内在原因。推测的东西,并不表明具备了对客观存在的认知,所以它不属于科学。经络学说对生理现象的归纳是科学内容,但对经络实体的虚构却是假说,它的双重性都不能偏颇,我们不能因为它是假说而否认它的科学内容,又不能因为它反映的生理现象的存在,就把假说误认为科学,拘泥于古人对经络实体的虚构,不再探索这些生理现象的内在原因。相反,揭示经络的生理结构、构造形态,它以什么方式存在于人体,依然是中医学的课题。目前医学界许多专家教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如吴以岭教授、李刚先生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又如在病理方面,中医关于致病因素中的“阴毒”“阳毒”“邪气”等,既无存在方式,又无形态特征和结构构造,更见不到它们的生活习性,究竟是什么东西,没有具体描述。这些根据疾病的症候和体征特点抽象出来的概念,根本找不到所对应的实体。所谓人体中那些许许多多的“火”,中医并不清楚它的真面目,至于“上火”一词的含义,不过是对某些体征的表述。又如当中医提出“中风”这一病因时,还不明白一些偏瘫病症是由脑血管中的“栓子”引起的。凡此种种的至病因素,仅仅是一些观念,或对病因的分类,不具备对客观实在的认知。这些对病理的揣测,是假说,不是科学。
综上所述,中医论述的一些生理病理是对现象归纳后的推测,还处于假说阶段,是中医理论改革的对象。当然,这些理论曾对中医的发展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使中医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领先地位。为什么现在却成了改革的对象呢?因为在发展的进程中,事物的先进性和积极作用都是相对的。所谓相对性,是指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范围内,有它的积极作用和先进性。失去了特定条件,超出了所适应的范围,它原有的先进就会转化为落后,积极作用将转化为消极作用。中医学的假说理论,适应医药科技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当时科技还十分的不发达,技术的力量无力支撑医学的深入探索,然而医学的发展,需要用理论来解释人的生命现象,说明人的生理病因。中医理论中的假说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在对病患表现特征的归纳,对医疗实践成果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辩证法内容,比较合理地解说了人的生命现象和生理病因,因此能够对当时医疗科技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然而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人的生理病因大多数已经科学发现,不再需要用假说来推测,假说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它不再是中医学的法宝,开始成为中医发展的桎梏。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就是如此,假说只在科技发展的初级阶段,是现实的合理的,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以前的现实将变为不现实,合理将变得不合理,失去它的必要性和存在的权利,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进步。因为新的科学发现更富有生命力,更具现实性、合理性。就假说本性来说,它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中医理论中的假说部分,虽在当时科技发展水平条件下是现实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它的不合理性就会逐步显现出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坚持这种不合理性。所以中医理论应该发展与创新,将假说上升为科学。
有人说,否定了中医理论中的假说,就否定了整个中医。其实并非如此,我们知道,中医的临床医术含有深刻的科学原理;中药是长期医疗实践的产物,它的效用足以说明它的科学性;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和生理现象的归纳,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总之,科学知识是中医学的基本内容,是中医体系的主体本质,只是在关于原因的论述中采取了假说的形式。中医发展到现代,其理论中的假说,已经成为束缚中医科技进步的外壳。所以,将中医的假说上升为科学,是振兴中医的必由之路。
2、解脱“阴阳五行”对中医附会的束缚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先贤们论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哲学理论。由于哲学是社会学和自然学的结晶,是关于世界观和宇宙本体的学说,是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最根本的观点体系,是高度抽象的意识形态,揭示着事物间关系的普遍性规律。“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哲学理论之一,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阐述的哲理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因此,中医运用“阴阳五行”作为理论指导和临床的方法论,能够说明疾病发生和病情变化的一般性规律,可以作为认识生理病因的一个途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认识的方法论,给中医带来了整体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思维方式,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以至成为中医理论支柱之一。直到今天,它仍然对中医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中医由“阴阳五行”的哲理所开创的“天人合一”、“整体固本”的医学理念,明显的不同于西医,成为中医的民族特色。但是又需要指出,虽然用“阴阳五行”阐述的中医理论,反映着生理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反映着病患的体征症候的变化规律,反映着中药药性和药理作用,无疑这些都是科学知识,但不能因此就把“阴阳五行”绝对化,将方法(技术)替代科学,甚至超越于科学之上,阻止中医科技的创新发展,搞什么“虚入实出”,这种以人的观念代替物质实体的做法是非常有害的。所以我们只能把“阴阳五行”作为认识的方法论和理论指导,而不能去附会生理病因。
有人说,“阴阳五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否认“阴阳五行”的附会,不仅否认了中医学的基础,也就否认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这种观点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只是热衷于对事物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把发展变化的事物看作僵死的永恒的,对发展进程中的转化看作是大逆不道。在他们看来,真理,好的东西就应该是穿越时空亘古永存。其实,世界上除了发展变化以外,任何事物都是暂时的,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所以中医学只能把“阴阳五行”作为认识的方法论,不能满足于用先贤的哲理解说医学问题,不能满足于用“阴阳五行”附会生理病因,而拒绝中医科学的发展,这样做是没有出路的。因此,中医走出原有的思维定式,破除“阴阳五行”对中医附会的束缚,是中医科技发展的需要,并不会否定“阴阳五行”带给中医学的辩证哲理,也不会抹杀它在中医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事物的绝对性仅仅存在于相对性之中。“阴阳五行”对生理病因的附会,只在科技发展的低级阶段,对中医学来说是合理的。相对于这个阶段,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附会生理病因,它的进步意义和积极作用是不容怀疑的,这就是它的绝对性。如果否认其相对之中的绝对性,只承认相对性,就混淆了正确与错误,真理与谬误,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腐朽之间的界限,必然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从而否认了“阴阳五行”对形成中医理论的历史作用。如果把相对与绝对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不承认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则是形而上学,就把“阴阳五行”附会看成了中医学不变的合理因素。对“阴阳五行”来说,不仅承认它在中医学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也必须认识到中医用它附会生理病因,具有阶段的局限性。阶段性是它的相对性,阶段的积极进步作用,是它相对之中的绝对性。我们必须一方面承认,“阴阳五行”带给中医学的辩证法因素,需要坚持和进一步挖掘发展;另一方面它对生理病因的附会,与其它假说一样,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由科学取而代之。
至于说“阴阳五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毫无疑问的。“阴阳五行”作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它的优秀之处上文已有陈述,应该予以肯定,值得继续发扬。但是,对于后来给它注入的神秘主义和唯心的说教,以及套上的形而上学外壳,则是要坚决摒弃的。我们应该汲取的是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而不是生搬传统文化的俗套,更不能津津乐道那些腐朽没落的东西。中医和我们的其它传统文化一样,需要在融合中发展,在变化中前进。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时代,对于传统文化,乃至我们的经典,都会有所损益,根据时代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解释,注入新的时代的内涵。今天,祖国的传统文化仍处在科学和民主的进程中,就我国近代史来看,凡是有悖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前进方向的,都是开历史倒车,必然被历史前进的车轮所碾碎。清帝国的灭亡,蒋家王朝的倒台是这样,中共发展的曲折历程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继承其合理的内核,挖掘其积极因素,光大其进步内容。铲除愚昧、倡导文明,这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我们的使命。因此,对于“阴阳五行”,我们不能盲目的崇拜,无条件的继承。应该取其辩证思维的精华,去其对中医主观附会的糟粕。以便使我们的中医摆脱“阴阳五行”附会的束缚,打破停滞不前的局面,走向振兴之路。
3、发展中医科学、创新中医理论
现代医学如此发达,中医不但落后,其理论中还含有假说成分,又有“阴阳五行”附会的束缚。那么,中医还有没有生存的空间,有没有发展振兴的潜力?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中医学阐述的许多生理问题,仍是现代医学的空白,需要进一步研究;再者,许多中医技术需要揭示其科学原理,使技术升华为科学。这些都是中医发展的潜力。
大家知道,中医“天人合一”、“整体固本”“辨证论治”等医学理念和方法论不同于西医,从而使中医涉及的医学领域,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与西医存在着差异。虽然西医涉及的医学领域比中医宽而广,然而中医学的许多方面,西医并没有涉及到。例如,上文提到的经络学说,它阐述的人体器官的功能联系,穴位针感的传导与放射的生理现象。又如,中药具有自己的特质,它的药物质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不同于西药,等等不再枚举。像这些方面,中医学虽没有达到深层次的科学认知,有的处于假说阶段,但对西医来说,则是研究的空白。这说明中、西医所包含的医学内容不尽相同,它们是互为补充的两个侧面。我们不能把中、西医在医学内容上的不同,侧重面的不同,看作相互抵触的对立物。医学和其它事物一样,都是由众多方面和不同层次组成的。医学领域有许多的分支,每一个分支的科学探索又都是由浅入深的。中、西医同属于医学,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分支。只不过中医这个分支科学还不发达,有必要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索。这说明,中医存在着科学研究的价值,具有继续发展的潜力。
中医历经数千年,积累的医方、医案浩如烟海,开发的中药近两千种,医疗技术的庞大和精湛,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行之有效。这些表明,中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但是,其中许多科学内涵尚未被人们所认识,众多中医技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需要科学来揭示,使中医技术升华为中医科学,这又是中医发展的潜力。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医发展的潜力是存在的。然而要挖掘这些潜力,中医必须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创新中医理论。因为现有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不再适应中医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改革其中的假说成分,使中医理论体系科学化。
我们说中医要理论创新,并不是否定中医。中医的科学知识体系是它赖于生存至今的基础,不但不能否定,反而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即便是它的假说理论体系,对科学也有先导作用,虽然不能将其超越于科学之上,但可以作为发展中医科学的垫脚石。所以,在清除假说中主观揣测因素的同时,需要对其归纳总结的生理现象进一步深入探索;在解脱“阴阳五行”对中医学附会束缚的同时,需要吸取其辩证的思维方式。
我们说中医要理论创新,决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建立在中医自身的科学基础之上。例如,中医庞大的科学知识体系,“标本兼治”的精湛医术,“辨证论治”的医疗原则,“天人合一”、“整体固本”的医学理念,以及医学体系中的“辩证哲理”等,是现实的、合理的。中医最本质的东西是它的科学知识体系,其中所包含的方法论有很强的科学性,正好与西医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以上这些都是中医理论创新的基石。
我们说中医要理论创新,决不是标新立异,充斥一些时髦的辞藻,而是给中医学注入科学的新鲜血液,改造其理论的假说性质。任何理论创新,都须建立在事物的发展和科学发现基础之上。因为它不但是对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理论创新的必备条件。
现代医学的发达,科技总体水平的空前提高,给中医理论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中医学要实现理论创新,就应该敞开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吸收现代医学的科技成果,充实自己的理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已成科学定论的人的生理,要无条件的接纳;对已经发现的病菌病毒以及为科学揭示的其它致病因素和病变原因,要毫不犹豫的承认,拿来我用,作为中医学理论创新的科学内容。此外,还要利用现代高科技去揭示中医技术的科学原理,使中医技术升华为中医科学,使理论走出假说,技术走出经验积累的阶段,完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化。总之,中医必须吸收并消化现代医学成果,接受科学的改造。如果死抱着假说当宝贝,反对理论创新,与科学分庭抗礼,是没有出路的。发展创新则进,不发展创新必然落伍,早已被历史和现实所证明。在自然规律面前,任何的哀鸣或激昂陈词,都毫无意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保守主义,抵制文明的复古倒退主义,只会加速自身的灭亡。中医从它的鼎盛时期,走到目前如此衰败的境地,并不是我们不弘扬民族文化的问题,也不是人们懒惰怕麻烦不再惠顾中医,而是我们的中医太落后了,太需要注入科学的新鲜血液了。我们倡导科学,并非科学崇拜,任何崇拜都是一种迷信,迷信是与科学背道而驰的。就科学本身来讲,它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认知不会产生崇拜,只有盲从才会产生崇拜。因此,不能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要把中医从科学中解放出来。这种对科学的仇视,是对人类文明的反动。那种把假说凌驾于科学之上,把揣测凌驾于探索之上,把虚构凌驾于认知之上,把主观凌驾于客观之上的“虚入实出”,不是对中医的呵护,相反闭塞了中医科技深入发展的道路,到头来只会危殆中医的生存。如果真的想呵护我们亲爱的中医,那么,必须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创新中医理论,完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化,走中西医相结合的道路,不仅医术互补,还要理论融合。只有这样,中医才会实现振兴,开辟一个美好的明天。
由于笔者并非医学专业,文章谬处甚多,敬请读者斧正。

                                                 作者:李振宽
                                                   电话:13363817376
                                                   邮箱:lzhk1004@126.com
                                                   2009 年1月25日
2
发表于 2009-4-22 23:18:5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科学

李振宽先生的两篇文章十分精彩!文章充满历史唯物观和辨证唯物观,对中医药理论和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做了精辟的概括和论述,对中医药之所以落后及如何发展,做了透彻的分析。李先生说非医学人士,但认识比医学人士还清醒,非常难得。作为医学工作者尤其是中医,应认真看看,纠正自己错误的认识,在医疗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从个人做起,达到振兴中医药事业的目的。
3
发表于 2009-4-24 11:49:5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科学

这么好的文章竟无人呼应!可以看出来论坛管理者的对中医的认识水平和会员水平。难怪论坛能允许胡说把道,把胡说八道当成百家争鸣,其原因就是思想认识糊涂!该文是清醒剂,思想糊涂的人应好好看看。中医是医学,应属自然科学,而不是人文科学;中医的医疗理论必须符合疾病的变化规律,而不是“医者意也”让客观符合主观;总之,中医并不神秘,也不特殊;古人因时代的局限性形成的中医药理论把后学搞的稀里糊涂,不断的解释古人话和揣测古人话的意思,好象考古似的。首先学中医不应盲目崇拜,只要你一迷信,你就失去了理智,自然也就失去了智慧。
4
发表于 2009-4-24 13:09:2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科学

中医并非没有理论,而是世人不知其理论。阴阳五行并非玄谬,而是世人不懂其所言。
上下五千年,圣贤多又多。而今经典被歪解,似这谁之过?
谁敢歪解经典?惟有妖魔鬼怪。可惜《黄帝内经》,一部经典巨作。传诵千年不变,造福人类无限。可恨今日妖魔,肆意妄加涂炭。圣贤仰天长啸,为何无人问责?
圣贤言语,都是实事。小人歪解,过在小人,何怨圣贤哉!
读圣贤书,可以知天下事,明天地理。此所谓读书明理,开卷收益是也。
勉人为善,谏人为恶,固是美事,先须自省。己之才学,为人所尊,乃可诲人,以进修之要。苟为不然,岂不反为所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井底之蛙怎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呢?世人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夜郎自大,自不量力,诚可笑也!不要再不懂装懂了,不要再不知自己姓什么了,不要再胡言乱语,不知北了。
读书万卷功万里,依然不明天地理。等闲识得仙人语,鬼言妖语不再迷。
雄鹰一展遮天翅,缩头乌龟不见日。博士院士加权威,不知二五是个十。
5
发表于 2009-4-25 07:19:2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科学

请问4楼,什么是超科学?
6
发表于 2009-4-25 21:14:4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科学

《黄帝内经》还从人的社会性出发,把人的生理与人的心理关联起来,把病患的发生与人的情绪变化关联起来 ...
社会性一般的理解是指人际关系、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一类, 这里看来只是想将情绪/心理与单纯生理/自然属性区分开来, 我明白作者想指出这个方面与"自然性"不一样, 但称之为"社会性"似乎不够准确, 至少与一般对"社会性"这个词的理解有些距离. 但我一时间想不出应用个什么词.
对于"五行是物质实体,阴阳则是由事物共性抽象出来的概念"的说法, 我想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提出几点看法:
    o 古人的思维方式是天人·阴阳·五行; 天人提供类似"公设"的功能; 五行提供分类的功能; 阴阳提供类似辩证法的功能; 合起来产生类似西方思维逻辑的功能.
    o 古人在认识世界方面, 一直在践行"形而上者谓之道" - 即不断对各种客观事物/现象进行抽象("形而上"), 抽象出来的结果就是"道"(某种更高级的概念), 希望这道能直接解决上至治国、下至烹鲜等各种问题. 如生克制化, 就是在五行(分类)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道", 即五行间的内在关系. 古人似乎希望, 只要将事象正确归类, 就可根据已知的道去处理/解决问题. 所以相对来说, 五行学说是比阴阳学说更具中华文化特色的, 虽然很多人以为"易道广大", 什么都起源于代表阴阳学说的易.
    o 我不认为阴阳五行的问题出在"被绝对化、神秘化", 虽然这现象的确存在. 作为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 阴阳五行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医的应用中)是出在抽象手段的"方法学"上有缺憾, 表现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 "喻象"或比附成为产生新的更高级的认识(道)的主要途径, 而且缺乏严格的验证手段.
    o 文字是思维的载体, 符号是抽象思维的工具. 中国文字同时是符号, 故形义合一. 但字生而平等, 有些字的义生来就是比其他高贵/重要, 其后果是形成中华文化思维的特点之一: 抽象不彻底. 西方是拼音文字, 作为符号的字母只有形, 字母通过组合产生义, 故西方在使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时, 必须先行对符号定义, 符号本身不含某种内在属性. 所以西方辩证法讲对立统一, 对立的双方就没有"阳尊阴卑"这意思. 又譬如大家都尊崇的易经, 明明说"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和器是像阴阳. 轻重, 寒热等一样的对儿, 但道(抽象)被捧上了天, 大家不重视器, 即抽象的对立面 - 将抽象出来的原理/概念落实到具体应用的工具和技巧. 故在长期形成的这样的文化传统束缚下, 每个人宁可重复几十年的弯路和低效劳动去领悟切脉之道, 也不将切脉之道"器"化成易于使用的工具. 以前的工具大部分还只是体力的外延, 现在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工具是人的智力的放大器. 想想心电图普及的速度, 就可知道中医要跟人家竞争是处于多么被动不利的状态. 这不纯是技术的问题, 而是一个我们今天需要超越的中华文化传统问题.
(待续)
7
发表于 2009-4-25 21:32:0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科学

真是不懂“阴阳”跟“对立统一”有什么本质区别,学西方学的真是无话可说!难道不能用东方的语言来说“对立统一”?

-=-=-=-=- 以下内容由 zwe5202009年04月25日 09:32pm 时添加 -=-=-=-=-
阴阳比对立统一更要象形吧

-=-=-=-=- 以下内容由 zwe5202009年04月25日 09:34pm 时添加 -=-=-=-=-
一个五行把人体的器官的联系说的清楚明白,非要用西方的术语一堆来说你们才明白是吧!?真是不懂!!

-=-=-=-=- 以下内容由 zwe5202009年04月25日 09:35pm 时添加 -=-=-=-=-
中医在中华文化中还不是道,只是小技,你们不知道吗

-=-=-=-=- 以下内容由 zwe5202009年04月25日 09:37pm 时添加 -=-=-=-=-
不知是该为你们悲哀,还是该为我自己悲哀!
8
发表于 2009-4-25 21:47:3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科学

下面引用由初学者2009/04/22 11:18pm 发表的内容:
李振宽先生的两篇文章十分精彩!文章充满历史唯物观和辨证唯物观,对中医药理论和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做了精辟的概括和论述,对中医药之所以落后及如何发展,做了透彻的分析。李先生说非医学人士,但认识比医学人士 ...
用 "历史唯物观和辨证唯物观" 来 治病 行吗 ?
9
发表于 2009-4-25 21:52:3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科学

把马克思请回德国
把列宁请回俄国
把易经请回中国
10
发表于 2009-4-25 21:58:3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科学

说“对立统一';说”矛盾';可以,就是不能说阴阳是吧,真不知你们怎么学的?无语,怪不得中医给你们学成那样!悲哀啊!

-=-=-=-=- 以下内容由 zwe5202009年04月25日 10:00pm 时添加 -=-=-=-=-
你们想想太极图用哲学术语是不是“对立统一';才能正确描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14:22 , Processed in 0.0809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