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与科学
《黄帝内经》还从人的社会性出发,把人的生理与人的心理关联起来,把病患的发生与人的情绪变化关联起来 ... 社会性一般的理解是指人际关系、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一类, 这里看来只是想将情绪/心理与单纯生理/自然属性区分开来, 我明白作者想指出这个方面与"自然性"不一样, 但称之为"社会性"似乎不够准确, 至少与一般对"社会性"这个词的理解有些距离. 但我一时间想不出应用个什么词.
对于"五行是物质实体,阴阳则是由事物共性抽象出来的概念"的说法, 我想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提出几点看法:
o 古人的思维方式是天人·阴阳·五行; 天人提供类似"公设"的功能; 五行提供分类的功能; 阴阳提供类似辩证法的功能; 合起来产生类似西方思维逻辑的功能.
o 古人在认识世界方面, 一直在践行"形而上者谓之道" - 即不断对各种客观事物/现象进行抽象("形而上"), 抽象出来的结果就是"道"(某种更高级的概念), 希望这道能直接解决上至治国、下至烹鲜等各种问题. 如生克制化, 就是在五行(分类)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道", 即五行间的内在关系. 古人似乎希望, 只要将事象正确归类, 就可根据已知的道去处理/解决问题. 所以相对来说, 五行学说是比阴阳学说更具中华文化特色的, 虽然很多人以为"易道广大", 什么都起源于代表阴阳学说的易.
o 我不认为阴阳五行的问题出在"被绝对化、神秘化", 虽然这现象的确存在. 作为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 阴阳五行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医的应用中)是出在抽象手段的"方法学"上有缺憾, 表现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 "喻象"或比附成为产生新的更高级的认识(道)的主要途径, 而且缺乏严格的验证手段.
o 文字是思维的载体, 符号是抽象思维的工具. 中国文字同时是符号, 故形义合一. 但字生而不平等, 有些字的义生来就是比其他高贵/重要, 其后果是形成中华文化思维的特点之一: 抽象不彻底. 西方是拼音文字, 作为符号的字母只有形, 字母通过组合产生义, 故西方在使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时, 必须先行对符号定义, 符号本身不含某种内在属性. 所以西方辩证法讲对立统一, 对立的双方就没有"阳尊阴卑"这意思. 又譬如大家都尊崇的易经, 明明说"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和器是像阴阳. 轻重, 寒热等一样的对儿, 但道(抽象)被捧上了天, 大家不重视器, 即抽象的对立面 - 将抽象出来的原理/概念落实到具体应用的工具和技巧. 故在长期形成的这样的文化传统束缚下, 每个人宁可重复几十年的弯路和低效劳动去领悟切脉之道, 也不将切脉之道"器"化成易于使用的工具. 以前的工具大部分还只是体力的外延, 现在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工具是人的智力的放大器. 想想心电图普及的速度, 就可知道中医要跟人家竞争是处于多么被动不利的状态. 这不纯是技术的问题, 而是一个我们今天需要超越的中华文化传统问题.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