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基础知要》(选读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4 06:2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中医基础知要》(选读二)
  

第一章 趣说中国医学史
  一、从神农尝百草说医药起源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传统科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知识来源于实践,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如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植物对人体有益,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而有些植物对人体有害,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                        
  一个美丽的传说——神农尝百草
  关于医药的起源,还有一个“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 的美丽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人类的生活十分艰苦,风雨雷电、洪水猛兽、瘟疫和伤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但是人们凭借着生存下去的本能,和无尽的智慧,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在这场斗争中,草药的发现对于治疗人们的伤痛和疾病,促进人类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完成这一艰苦的工作的,就是中医史上一位传奇般的人物——神农氏。                      ◎ 神农采药图
  神农氏是一位勤劳勇敢、聪明善良的人,他见到人们被疾病和伤痛折磨着,心中很是不安,便下定决心去寻找可以治病救人的药物。他顶烈日、冒酷暑地在山野之间采集各种草木的花、实、根、叶,细心的观察形状,仔细的品尝味道,并体会服食之后的感受。这些药物,有的酸,有的甜,有的苦,有的辣;吃下去以后,有的使人寒冷,有的令人燥热,有的清凉爽口,有的温润滋养;有的能止痛,有的能消肿,有的让人精力倍增,也有的使人呕吐、腹泻,甚至还有的具有强烈的毒性,服食之后,痛苦难当。即使是经常会遇到可怕的毒性草药,甚至威胁生命,神农氏依然抱着为民除病的信念,没有一刻耽搁地采摘、服食、品尝和记录。终于有一天,他掌握了几百种草药的性味和功用,把它们带给了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从此,人类的生命得到了更加安全的保护。                        
  神农尝百草,不仅是传说,还有较多的文字记载。《淮南子》中就说,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纪纲要》中也有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在原始社会的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过着“巢栖穴窜,毛血是茹”的原始生活。在采集野果、种子和挖取植物根茎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自然会误食某些有毒植物而发生呕吐、腹泻,甚至引起昏迷和死亡。也会因食用某些植物而使原来的中毒症状得以缓解。人们就是这样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逐步学会了辨别药物的方法。通过无数次观察,口尝身受,实际体验,逐步认识了哪些植物对身体有益、有治疗作用,哪些植物对身体有害、有毒副作用,并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当进入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弓箭的发明和应用,逐渐发现一些动物也有治疗作用从而发现了动物药。
  神农尝百草虽属历史传说,但有其社会基础。可以说,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从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鱼猎时代过渡到原始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神农”无非是这一时代劳动人民的代表;“尝百草”正是反映了医药起源于劳动实践的认识过程;“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我们祖先在发现药物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毋容置疑,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艰苦历程的真实写照。
  这一时期,人们为了保护自己不受风雨的侵袭,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还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渐而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医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所谓“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等观点,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和颠倒,而且抹杀了医药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因而是完全错误的。
  并非出自神农手笔的《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传说为神农所作。
  《神农本草经》真是神农所作吗?其实不然。在我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俨然《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神农本草经》的作者及成书时代尚无实证加以确定,但它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此已经是医学史界比较公认的结论。 
  《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战国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可谓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场地、性质、采集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定喘,当归调经,黄连止痢,大黄通便,黄芩清热,海藻疗瘿,瓜蒂催吐,猪苓利尿,水蛭破瘀,雷丸杀虫,常山截疟等等。这些都已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神农本草经》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书中所载药效及包括药物性味、功效、炮制等在内的药物学理论,不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学的重要基础,即使在今天也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继续研究,加以发扬。但也应看到,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观点性和知识性的错误,诸如“久服(伏翼)令人喜乐,媚好无忧”,“久服(泽泻)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久服(水银)神仙不死”及称商陆为“杀鬼精物”等,都明显地反映了时代的局限性。因此,在阅读和研究本书时,必须进行历史的和科学的分析。
  二、黄帝与《黄帝内经》
  相传黄帝是我国上古的圣王。是中原各族的祖先,姬姓,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黄帝所处的时代,大约是新石器后期,神话故事记载后来一氏族蚩尤酋长带领铜头铁额的八十一个兄弟,发动反抗黄帝的战争,黄帝借助了人头鸟身女仙的神奇兵法,战胜蚩尤。古代很多发明创造,如文字、养蚕、舟车、音乐、医学及数学,都创始于黄帝时期。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四大中医药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对话而编著成的。此书分成《素问》与《灵枢》两部分,各九卷,共一百六十二篇,到8世纪中叶,唐•王冰重新整理了《黄帝内经》,将《素问》和《灵枢》编成一部,二十卷八十一篇。此书究竟是黄帝所著,还是后人假托黄帝之名而写,自宋代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宋•司马光认为:“然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但不管如何,此部经典之著作我们展示了我国中医学的伟大成果,是广大劳动人民和医学家从事医学实践的结晶。  
  《黄帝内经》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并结合当时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哲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科学,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书中所述许多医学理论在当时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如食管与肠的比例是1:35,现解剖是1:37,两者基本相近。而西方在公元前400多年,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才有对解剖学的正确记载,第一部解剖专著是希腊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1~322)所写。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认识到血液在脉管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论》)。而英国哈维医生提出血液循环理论是在1628年,比《黄帝内经》中提出的要迟二千多年。书中内容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被喻之为“医学之祖”。                        ◎ 中医研究院珍藏本——灵枢经
  三、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公元2世纪以前,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更由于当时传染病不断流行,据《后汉书》记载,在光武建成13~26年(公元37~50年)之间,曾有7次大疫,灵帝建宁4年到中平2年(公元17l~185年)之间,曾有5次大疫,因此也就促进了医学家们对疾病防治的认识,在从事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其中最具价值的要推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名机,今河南省南阳市人。青年时期曾跟从同郡张伯祖学医,由于刻苦学习,医术远远超过其师,成为汉代伟大的医学家,被后人称为“医圣”。张仲景,史书无传,据唐朝甘伯宗《名医传》记载,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故又有“张长沙”之称。                        ◎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生活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东汉末年,当时战火纷飞,灾害连绵,疫病流行。张仲景家族原有二百多人,但从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后,不到十年时间,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员因疾病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约有十分之七。面对这一残酷事实,张仲景发愤钻研医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研究《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辨证》等医书,收集当时医家及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合他本人的体会,于公元205年左右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部著名医著。
  古代医学知识传播,主要靠师徒、或父子口耳相授,或传抄笔录,终不能广泛流传。《伤寒杂病论》一书历经战乱,医籍内容散乱严重,到了公元3世纪时,经过晋代医家王叔和的整理,把伤寒和杂病划分开来加以编排,使之条贯并且将原书大部分内容得以保存。至北宋时又经过医官孙奇、林亿等人的校正,成为今天我们可以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分析了伤寒病的病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收载了300多首经方,这些方剂药物配伍精练,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世的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因而有“众方之宗,群方之祖”之称。
  四、“起死回生”话扁鹊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医术精湛、热心为民治病的名医,人称他为扁鹊,其实,他的原名叫秦越人。“扁鹊”一词原本为古代传说中能为人解除病痛的一种鸟,秦越人医术高超,百姓敬他为神医,尊称其为“扁鹊”。
  扁鹊是齐国卢邑(今山东济南长清县)人,也有认为是勃海郡郑(鄚)(今河北任丘鄚州镇)人。约生于公元前5~4世纪。他年轻时曾跟随擅长医术的长桑君学医。学成之后,长期在民间行医,足迹遍及当时的齐、越、卫、郑、秦诸国。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深得民心,受到秦国太医令李醯的妒忌而被杀害。但古代人民始终怀念这位杰出的医学家,至今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等地,还保留有不少有关扁鹊的纪念遗址。
  关于扁鹊的众多传说,大家都听说过 “扁鹊与齐桓公”、“扁鹊诊赵简子”、“起死回生”等故事,也知道“望、闻、问、切”的中医手法始自扁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脉,在当时,扁鹊以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为他写了这样一句话:“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首先倡用切脉诊病的方法,这在诊断学上是一大发明,在世界上也属首创。
  扁鹊医技高超,治好过许多危险重病。据《史记•扁鹊传》记载,有一次,晋国有个叫赵简子的将军病得很沉重,已五日不省人事,朝中上下皆惧,都以为无可救药。但扁鹊诊视之后,发现赵简子心脏还在微微跳动,再按摸病人各部位的脉,也有微弱的搏动,于是断定赵简子并没有死,还可以医治。经过一番治疗,过了两天半,赵简子果然苏醒过来而痊愈。《盐铁论》亦说:“扁鹊抚息脉而知疾所由生,阳气盛则损乏而调阳,是以气脉调和而邪气无所留矣”。              ◎ 扁鹊指导学生们为虢太子治病
  还有一次,扁鹊在虢国(现在的陕西省一带),听到虢国王太子病死,就连忙赶到王宫去。扁鹊问知他死不到半日,还未入棺,进去仔细一看王太子的“尸体”,发现太子还有微弱的呼吸,两腿内侧还有微温,大腿根部的脉搏还在跳动,便断定太子是假死之“尸蹶症。”扁鹊让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百会穴)针刺之。不一会,太子苏醒过来。又让其弟子子豹为其煎煮汤药,更替着热熨太子两胁之下。太子终于睁开了双眼,坐了起来,再经过内服汤药二十余天而复原。 扁鹊医德高尚,从不炫耀自己的医术,有人称他能将死人治活时,他说:“越人非能生死人,此自当生者。”他一生反对巫医,明确指出“信巫不信医者不治”,表现出了可贵的科学态度,深受人民爱戴。                     
  扁鹊不仅医术精,而且谦恭诚实,医德高尚,堪为后学者奉之为楷模。对于扁鹊在中医史上的历史地位,司马迁很明确地说:“扁鹊言医,守数精明,为方者宗,后世循序,弗能易也。”中医经典著作《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看当为托名,非扁鹊所著名。《难经》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也是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五、“外科鼻祖”华佗
  华佗(约公元145~208),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本名华。字元化。华佗只是他的绰号,系梵语“阿伽佗”的译音,意思是药神。因其医术高明,故时人尊称他为华佗。华佗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他,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自幼喜欢读书,曾游学徐州,通晓经史,喜爱医术。他重视品德修养,鄙薄那些追逐功名利禄的人。其家乡的最高地方长官陈圭曾推举他为孝廉,朝廷的太尉黄琬也曾征召他到京里做官,但都被他回绝了。他携着药囊,往来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地,以高超的医术解除人民的疾苦。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于外科,被后人誉为“外科鼻祖”。他发明的全身麻醉术,比欧美各国提前了1600多年,在世界医学史上倍受尊崇。五脏六腑之疾,若针、药不能治者,则开刀治之。开刀前,他让病人服用“麻沸散”,病人便如酒醉般完全失去知觉,随即刳破腹背,抽割积聚。如果是肿瘤就割去,如果病在肠胃就截断,除去疾秽,洗涤后加以缝合,在伤口上敷以药膏。过四五天后,伤口就会愈合。1个月左右,即可恢复正常。据此可知,华佗在1800多年前,已能进行腹腔肿物的摘除和肠胃手术。只可惜他当时使用的“麻沸散”早已失传。据现代人考证,可能是用曼陀罗花等药物制成的。
  史籍记载,华佗用药物和针灸治病,经常是用药不过数种、针灸取穴只是几处,就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不仅如此,华佗还是一名能运用心理疗法治疗疾病的专家。一次,一位太守请他看病,华佗认为经过一次大怒之后,他的病就会好。于是他接受了许多财物,却不给他好好看病,不久又弃他而去,并留下了封书信骂他。太守大怒,让人去追,他的儿子知道事情的真相,便悄悄拦住了去追赶他的人。太守在极度愤恨之下,吐出了几升的黑血,病很快就好了。                     
  华佗还创造一种名曰“五禽戏”的体育疗法。他认为,人体必须经常劳动。适度运动,可以促进消化功能、血脉流通,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达到“如户枢不朽”的健身效果。根据这个道理,华佗教人模仿五种禽兽的姿势,即虎的前肢扑动,鹿的伸转头颈,熊的卧倒身子,猿的长脚纵跳,鸟的张翅飞翔。把这些动作连起来进行锻炼,持之以恒,可以养身除病。即使只练习其中一种动作,也会使人稍稍出汗,消除风寒,增加食欲。他的弟子吴普按照这个方法坚持锻炼,活到90多岁仍耳聪目明,牙齿坚固。五禽戏是我国有史料记载最早的、成套的健身体操,开保健体操之先驱。               ◎ 五禽戏图                                                   
  华佗一生有弟子多人,在中医史上也多有建树。有史可考的如弟子吴普所著《吴普本草》;李当之著《李当之药录》;樊阿喜针灸及养生,他服用华佗所传的长寿方——漆叶青黏散,活到100多岁。这三个均成为有名望的医家,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六、“药王”孙思邈
  ……
  七、针灸铜人与王惟一
  ……
  八、开医学百家争鸣之先河的“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是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四位著名的医学家。在学术上,他们各有特点,代表了四个不同学派。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这一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来解释前人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刘主寒凉,张主攻下(汗、吐、下三法),李主补土(补脾),朱主养阴,大大丰富了中医理论。
  寒凉派代表人物——刘完素  
  刘完素主张“火热致病”,善用寒凉药物,故称作“主火学派”或“寒凉学派”。
  刘完素(公元1120~1200年),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故亦称刘河间。刘完素自幼家贫,其母患病时,因家贫,三次请医均不至,延误治疗而亡。有感于此,刘完素乃立志学医,初云游四方,谋食江湖,遇异人陈先生指点,乃洞达医术。
  刘完素是宋金医学界最早敢于创新并且影响较大的一位医家,他的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卷和《宣明论方》十五卷。他创造性地发挥了《内经》病机十九条的理论,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说,治疗多用寒凉药,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疾病,世称“寒凉派”。他提出“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给后世温病学派以很大启示。
  刘氏名盛于大定、明昌年间(1161~1195年)。金彦宗曾三次征聘,坚辞不就,为彰显其淳素,特赐号为“高尚先生”。随着他的创新理论广泛流传,师从者甚多,先后有穆子昭、马宗素、镏洪、常德、董系、刘荣甫、荆山浮图等从之,私涉者也不少,如张从正、程辉、刘吉甫、潘田坡等,最终形成明显的寒凉攻邪医风,形成金元时期一个重要学术流派“河间学派”。
  攻下派代表人物——张从正  
  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善用“汗”、“吐”、“下”攻邪法,故称作“攻下学派”。
  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字子和。金刘祁《归潜志》记载张子和曾从刘祁之父刘从益(字云卿)学医,熟读《内经》、《难经》,学宗刘完素,善于使用寒凉药物,很受一部分士大夫的称誉。张从正为人比较放诞,没有威仪,喜作诗、饮酒。金宣宗兴定年间(1217~1221)一度被召入太医院并随军于江淮各地。后因厌恶官场生活遂辞去官职,隐居民间看病。对于张子和辞去太医院职,有许多传说,有人说他“医杀二妇”,有人则谤他“医杀颖守”。后经张子和好友名士麻知几(九畴)了解真相,认为这是对张子和的诽谤,因为张子和经治的一些病人都很危重,有的死去了,就归罪于他。事实上,张子和不仅医理贯通,并能应付疾病之无穷变化,所治之病,每每能应手痊愈。元好问《中州集》载“李曳赠国医张子和诗”写道:“禁御喧喧以字行,粗工往往哂笑生;天将借手开金匮,云本无心到玉京。歌啸动成千日醉,留连翻厌五侯鲭①;祝君莫触曹瞒怒,世上青黏要指名。”也是讲张子和在太医院期间,曾受诽谤,但他医术高超,辞官以后,以诗酒为娱生活的情况。
  张从正也是-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家,其代表作是《儒门事亲》(其中前三卷为张氏亲撰),他善用攻法,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发展和丰富
  了应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他还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致病作用,成功地应用“心理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对心理疗法也有重大贡献。
  补土派代表人物——李东垣  


[/watermark]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6:48 , Processed in 0.1088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