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读《裘沛然选集》初步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7 20:2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读《裘沛然选集》初步体会
作者:王庆其 李孝刚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
【关键词】裘沛然;裘沛然选集;学习体会 中医药学
裘沛然,出生于1916年1月,浙江慈溪人。1934年从旧上海中药学院毕业后悬壶于慈溪、宁波、上海1958年应聘任教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文史馆馆员,辞海编辑委员会副主编兼中医学科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兼职教授,浙江中医学院学术顾问。
主持编写的著作有《经络学说》、《针灸治疗学》、《腧穴学》、《简明中医辞典》、《中国医学大成》等。主编《中国医籍大辞典》、《中医名言词典》、《中医历代各家学说》、《中医历代名方集成》、《中国中医独特疗法》等。还参加编写《辞海》、《汉英医学大辞典》,审定《中医人物词典》,编审《针灸学词典》等。另有力作《袭沛然医案百例》、《壶天散墨》、《剑风楼诗文钞》、《裘沛然选集》等。所撰论文曾获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论文一等奖,《裘沛然选集》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学术著作奖)一等奖,《中国医籍大辞典》获国家辞书一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裘沛然教授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又是诗人,并兼通文史之学。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裘沛然选集》, 白出版发行后深得读者称道,被视为枕中鸿宝,诸多报刊媒体争先报道,广为流传,仅两个月即告售馨而再版。《裘沛然选集》集先生七十多年读书、临床、教学、研究之心要及诗赋、论文之力作。其中有文集65篇,医论35篇,随笔66篇,医案l25则,诗歌140首,以及照片44帧,共70万字。全书表达了先生勤求博采,抉择陈言,剖析疑似,俯仰古今,直道心源的胸襟与学术成就。
裘老毕生勤奋钻研,读书万卷,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先生深谙岐黄之道.寝馈于理法方药,行医七十余年,救人无算,医德广被。他热爱中华优秀文化,勤研历史、文学、诗赋、哲学等,对儒学钻研尤深,一再倡导做一切事情先要做好人,这是一切事业的根本。作为中医学家,他更注重对“人学” 的研究。尝言“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书中强调了立德养性的做人之道。先生汇医道、文道、人道于一炉,立意深邃,融会贯通,为中医界开创一代新风,可谓有功于后世矣。
1 读书贵在化
先生长期从事中医理论及临床的研究工作,他在中医学术方面卓有建树,决非出于偶然,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浮大舟也无力” 他认为学习医学,必须读书与临证相结合,而读书方法主张“猛火煮,慢火温”。所谓“猛火煮”,即在初学某一名著经典时.应下苦功夫,要熟读熟背,只有熟才能生巧,只有苦读才能甘来。所谓“慢火温”,指对书中重要内容、学术理论要反复体验,认真思考,不断钻研,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秘奥要旨。他经常告诫我们: “凡读书尤当循名责实,名实明则义理自得。” “学习古人之法决不能囫囵吞枣,神明之妙贵在一个‘化’字。”并强调指出:那种不求甚解,学而不思,思而不化的读书方法绝对不可取。只有对书中知识充分领会、融化吸取,以及能触类旁通加以灵活运用,才能真正掌握其精神实质。
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前贤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的丰富经验,大多蕴藏在古代及现代的浩如烟海的医籍之中,其中应有不少可贵的真知灼见,还没有被我们所掌握,特别是其中高超艰深的理论,更没有被我们所认识,只有虚心勤学,精思善化,才能真正将学习所得化为切合临床实用的真本领。先生读书之妙贵在化的教诲,是我们终生读书学习的座右铭,也是我们享用不尽的知识财富之源泉。
2 学问求其博
先生认为,要成为一名高明的中医师,除了要打好扎实的中医理论基本功外,还应学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他首先提出“中医特色、时代气息”为学好中医的八字方针,认为传统文化是大道,大道学通了,医道就迎刃而解。历代名医大家诸如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张介宾、李时珍等无不如此。李时珍历经27年编写《本草纲目》而成为医药大家,除了阅读大量医药著作外,还阅读了数百种文、史、哲书籍,即是明证。先生在医学上的成就也得益于其在文史哲方面的深厚造诣。当学问达到某种高度时,真有如古人所谓“四顾俯层巅”的景象,其中尽多科学抽象的神会之意,直抵“心有灵犀一点通” 的美妙境地,先生之医学与诗文所造诣的境界,庶几近之。以先生之诗《读孟子后作》为例: “予少年时读王荆公诗,有‘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句,诗中‘何敢望’三字一般读者都认为系荆公谦词,其实,乃是不屑为之委婉语。当时颇怪荆公何以如此尊孟而薄韩。中年以后,细绎两家之书,始觉孟韩二人无论在学问、操守、哲理、经世等方面,孟实胜韩远甚,尤其是孟氏所创导之民贵君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与天视即民视、天听即民听的人民至上思想;又如反对暴君虐民‘闻诛一夫纣’的君臣观;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大人则藐之’的高尚人格境界等等,这在封建统治社会中其言可以震烁古今、惊天地而泣鬼神,洵为千古不易之论,为中华民族之精神文明树立光辉典范。孟子更重视义利之辨,其所谓‘义’,即指人民、国家和集体利益,当然也包括个人合理应得之利:其所指的‘利’。乃指挥霍、浪费、贪污国家和集体资财而损公肥私者。此一名论.实为治理国家兴衰之关键,而如果‘上下交名论.实为治理国家兴衰之关键,而如果‘上下交征利’,则对国家危害之严重性自是不言可喻。凡此皆远非韩愈所能及,王安石之尊孟轻韩,意在斯乎!予既读孟氏书,又深钦荆公之见,乃系之以句:千秋卓荦孟夫子,粪土君王一布衣。独创以民为贵论,直呵唯利是图非。育才先辨人禽界,止战宜消杀伐机。公使乾坤留正气,七篇照眼尽珠玑。”先生博学深思,于此可见一斑;先生之学风,可为后人楷模。
3 医道务于精
先生认为,一个高明的医生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二条:一是识病,二是遣药。即识病要精审,遣药须精
灵。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与医学造诣皆在一个“精”字。如何做到辨证识病之精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维指导。中医文献上记载“医者意也” 一语,其意字属于广义的“意”,它包括《内经》中所述的“心— — 意—— 思—— 虑—— 智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维活动的全过程。故许胤宗说: “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所以意即指精湛的思虑而言。《素问·金匮真言论》有述: “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于心精。” 以及《灵枢》“神在秋毫,属意病者”等论。意思是说诊察疾病必须谨慎而尽心,要细致地观察人体脏腑阴阳的偏胜和逆从情况,分析病情像辨别秋毫一样精细,只有专心致意,精心思虑,才能作出精密的识病判断。先生认为,《内经》中的这些经典论述,正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所谓识病之精,先生还强调须讲究原则性和灵活
性。所谓原则性,就是紧扣疾病的本质。通过“审证求因”即精心观察而辨析机体对致病因素及外界环境的反应情况来把握疾病本质;所谓灵活性,即对疾病的演变过程作动态的观察分析,既注意到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相争的态势,又关注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病者的体质、精神状况等对疾病的密切影响,然后根据邪正盛衰和标本缓急等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长期的医学生涯中,先生博采众长,又经历了各种复杂病证的实践,认为医有一定之理,但无一定之法。一个医生能应变于错综复杂的病证,其关键是做到立方遣药之精。所谓“精”,即至当不易之谓,即善于法活机圆,药随证变,胸无成见,不拘一格。先生以善治疑难杂病呜世。积有许多宝贵经验。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一些治疗方法,如养正徐图法、反激逆从法、大方复治法、内外贯通法、医患相得法等。面对复杂的症证,用这些方法独出机杼而治愈了许多顽疴宿疾。frOtH,用补气摄精、祛毒利湿法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用生黄芪、土茯苓、黑大豆、左牡蛎等组成的经验方治愈肾病综合征的众多患者。用辛散苦泄、甘缓和中法治愈慢性胃炎、胃出血患者。用辛温蠲饮、苦寒泄肺法治疗“肺心病”,取效满意。又如治疗肿瘤等危疾顽证,先生运用扶助正气、调和气血、利水化痰、软坚攻逐、活血祛瘀、清热解毒诸法,灵活权变,标本兼顾,先
后治疗过肺癌、胃癌、脑瘤、骨髓瘤、肝癌、直肠癌、前列腺癌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命。先生行医七十余年,其有效案例,不胜枚举。书中所载125则病案,仅是先生临床验案中的十之一二,即能体现其辨证识病与立法遣药之精。先生自谓“我在临床虽治愈一些疾病,这是偶然幸中”,从不自矜医技之高超,人皆钦其虚怀若谷,先生乃谓绝非谦词。盖所学愈深则愈感不足,此为古来学问家达到一定高度时共有的境界,自非一般浅尝辄止者所能知也。
4 培才先育德
裘老从事中医教育工作近五十年,可谓桃李满天下。对于如何来培养人才,先生自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他认为培养选拔人才的原则当然是德才兼备,然德才之间,德是首位的,德比才更重要。有德有才者,必将对事业有贡献,而有才无德者,其才越大则弊越多,才,适足以成其作恶的本领。因此,无论是培养学生,还是评价良医和良师,首先要衡量他的德性,只有先做好一个人,才能做好应做的事情。
先生终生研究儒家之学,并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儒家经典.通过学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人的高尚道德品格及良好素质修养。为此,先生常以《论语》“为政以德”, “道之以德”,以及《道德经》“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等先贤名句来教导学生。先生认为医学是一种仁术。他根据《礼记·中庸》“仁者人也”,提出了“以仁为本,以礼为节,以义为衡”的为人三大原则。他认为培养和教育人才,最重要的是为人之道,而为人之道的最大要求便是要有良知。他说: “只有在良知的主宰之下,人人趋向于善良,则所创造的一切先进工具,才可以为人民造福。”
只有有德之人,才具有敬业的精神,学习中医自能具有专业思想,能够困勉勤学,学好本领,而不轻易的见异思迁,对病家也必能高度负责,而不致草菅人命因此,进德与修业是密切相关而不可分的。这是先生培养人才的准则,也体现他对学生的要求和愿望。我们跟随先生20多年,首先学习的就是先生的为人之道,学习他那种虚怀谦德向人求教、老而不倦之心.以及他渊博通达之学,努力使自己成为有德有才之人。长期以来,先生一再教导我们,做任何事,要“用心精微”,要专心致志、兢兢业业:研究学问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为培养我们成为一名好医生,先生要求我们,对病人必须尽心、尽力和尽责,裘老常以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之说教育我们将其视作座右铭,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喊、昼夜、寒暑、饥渴、疲劳,_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裘老既是这样教导我们学生,他自己也力求做到身体力行。如今不顾九十高龄,仍在讲台上传授医学知识,仍在医院内亲自诊疗。他以满腔热情之心教育和培养学生做好人,悉心指导学生读书研究,仔细讲解临证要领,深夜挑灯修改学生论文;他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先生是声望极高的名医,按理可明哲保身,或者吃老本,享清福,但他仍怀赤子之心,处方用药,从不轻描淡写、敷衍塞责,不分白天夜晚忘我地为病人解除痛苦,拯救患者生命。例如在“非典”肆虐时期,不避个人安危,亲自出诊,甚至在病人的小车上为“疑似非典”的高热患者诊治,竞得迅告见愈。有时先生身体不适,病卧在床,仍有顽强的毅力坚持为患者把脉处方,令病家感动不已。先生l临证治疗对病人高度负责,敢于用猛药重剂拯救危证重疾.而毫不顾个人的利害和毁誉,一切以效死扶伤为己任。他治病处方,该重则重,该轻则轻,既虚心谨慎,而又大胆敢用,像先生这样已届耄耋高年,而叉望重医林的人,从一般人而言,已是颐养天年,保全身家,有谁还肯替病人负重责、挑重担呢?《裘沛然选集》一书和先生高风亮节与谦勤仁爱之心,特别是他把人道、文道、医道紧密结合的思想,可以启迪后学,开岐黄一代之新风。
2
发表于 2008-10-7 21:24:3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读《裘沛然选集》初步体会

[这个贴子最后由胡不群在 2008/10/07 09:25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君竹2008/10/07 08:27pm 发表的内容:
读《裘沛然选集》初步体会
作者:王庆其 李孝刚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
【关键词】裘沛然;裘沛然选集;学习体会 中医药学
裘沛然,出生于1916年1月,浙江慈溪人。1934年从旧上海中药学院毕业后悬壶于慈 ...
曾读过《中医历代各家学说》、《中医历代名方集成》、《壶天散墨》,其《中医历代各家学说》优于各家学说讲义多多,《壶天散墨》医文并茂,尤为难得,裘老实为当代难得之大家!敬仰!敬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3:04 , Processed in 0.0494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