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95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21:44:39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11月12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4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内经》的范围: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肋;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95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22:04:5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11月12日)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三十一讲。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中医是怎样认识非典型肺炎(SARS)的传变规律的。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祝贺张海涛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讲述了“中医是怎样认识非典型肺炎(SARS)的传变规律的”的有关内容。
       中医与传染病斗争了几千年,新的瘟疫SARS在2003年大肆侵害人们的健康,中医人如何认识它的传遍规律?能预判这个疾病的演变吗?能指导临床诊治吗?这是每一个中医工作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属于中医传统的热病范畴,具有很强的致病性、流行性,符合古人对于温疫病的描述。在中国古代温疫病曾经多次流行,瘟神肆虐神州赤县,上演过多次“千村霹雳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活剧。仅西汉后期的90年之中,就发生了十几次温疫流行。《汉书·天文志》云:“(公元前88年5月)地大动,铃铃然,民大疫死,棺贵,至秋止。”绿林军之中“大疾疫,死者且半”。中医同温疫病斗争的历史也很长久,他们对于外感病热病传变规律的认识,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深入。
六经分证及其演变,是一个线索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以及邪伏膜原,都是不同历史时期提出来的,按照疾病演变、传变情况,前人总结的相对应的诊治规律。
今天应该如何继承?
应该怎样创新?
非典走过去已经十几年了,难道它从此再也不会出现了吗?
再有这样的疫情,
我们如何应对?

95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4 15:51:0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9年11月13日)由武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邓老热病研究》的第24讲
         内伤发热辨
         内伤与外感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两大法门,由于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曾经引发了金元医学的学术争鸣。
         河间学派从外邪立论,旗帜鲜明地倡导寒凉驱邪治法,其学术特点,一部分被后世温病学派所继承,丰富了外感热病学说。其借用外感方药辨治杂病中实热有余之证,也有较好的疗效。但由于其著作往往外感与杂病混同立论,只言病证的邪实、火热一面,对于正气虚损,虚寒之证少有论述。立论上的偏失,使治疗上容易出现失误,经易水学派批评分析,补偏救弊,河间学派在杂病辨治领域的影响日渐减少,传人及私淑其学说的著作,明清之后少有行世者。
让我们共同期待武宁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rbyj
    祝贺武宁讲述书稿《邓老热病研究》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论述的“内伤发热辨”。
内伤与外感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两大法门,由于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曾经引发了金元医学的学术争鸣。
邓铁涛先生介绍说:“《内外伤辨惑论》对阴证、阳证、脉象、寒热、手心手背热、头痛、四肢……等详论内伤与外感的鉴别之后说:脾胃之证‘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皆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用甘温药以治发高烧的病人,虽然这种治法的适应证不算多,但的确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项理论与经验。一般对于发热特别是高热的病人,首先应从外感、实热证等去考虑问题。在治法上,多从解表、清热等方面着手。对那些久热不退的病证,也多适用养阴清热法。李氏学说提醒我们还要注意脾胃损伤的发热证,甘温法能除大热(高热)。自元明以来,有关这方面的方药,不限于补中益气汤,一些甘温健脾的方药,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李东垣对内伤虚损在杂病辨治中的重要意义的论述,启发了后世学者,其未涉足的领域又成了后世学者着力开拓的课题。朱丹溪阐发相火易动、肾阴易亏的病机,成为补阴学说的先声。薛立斋为明代医学大家,其著《内科摘要》两卷,收集其临证治验中内伤虚损者,病证涉及几十种,多为脾胃亏损之证,兼有命门、元气、肺肝不足所致之证。内伤虚损为病甚广、治疗当以扶正为主等思想,贯穿薛己的著作之中,承先启后,影响甚深。赵献可著《医贯》,以真水真火立论,认为命门为人身之太极,内含水火。此中水火强盛平秘,人即安和无病,一有偏盛偏衰便成病证。治疗上为求水火平衡,强调通过补肾中水火,达到平衡,而不能泻水火致平秘。因其从内伤不足立论,故多虚损之证,而无外感邪实之证。张景岳也从人体正气立论,作“大宝论”“真阴论”制左归丸、右归丸、左归饮、右归饮,纯补无泻,使内伤虚损病机证治更加丰富完善。后人或有非议,关键在于杂病有虚有实,有寒有热,有虚实寒热错杂存在等复杂情况,临床治病只要辨证准确无误,真识得虚实寒热各有多少,必不误袭河间、子和之说,也不会滥用东垣,介宾之方。
由李东垣开创的温补治疗内伤虚损的学术主张,逐渐发展成为以补肾为主治疗内伤的学派,并且有“补脾不如补肾”与“补肾不如补脾”,以及脾肾先天后天并重的学说,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内科杂病的诊疗思想。
为了便于分析肾命学说在杂病辨治中的突出成就,我们可以从赵献可《医贯》肾命学说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发展脉络。
外感与杂病各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各有其辨治的体系,但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因虚致邪和因邪致虚,以及其证候、病机、治疗方法的交叉与重叠,使二者常常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摆正他们的关系,则可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浅识滥用,多成误治。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古为今用”是我们深入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95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5 20:43:4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晚上(2019年11月14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

       刘敬章主任讲述一个新的题目《临证指南跟师录》。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曹东义教授之“内外相关理论”。


       请大家一起期待刘敬章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937

       祝贺刘敬章主任讲述《临证指南跟师录》成功!他今天向大家介绍了曹东义在邓铁涛大师“五脏相关”理论指导下,提出的“内外相关学说”。
       “五脏相关”强调了内在脏腑的相关性,也是人体的整体性。
         “内外相关”主要侧重人体内外之间的整体性。
中医讲求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本身也是一个整体,表里如一,内外相关。
内外相关,主要表现为:外邪传内,内病外显,内病外治,外治内效;内病外传,外病内治,外治内效等理论与学说,其中有着深刻的道理,也是中医与西医明显不同的地方。
       中医的内病外治,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反复验证过。

       扁鹊救治虢太子的时候说,“尸厥”病的道理,与人体血脉循行,阴阳升降有关系,这些理论总结,他有很多学术论著。因此,他说“凡此数事,皆五脏厥中之时暴作也。”也就是说,五脏气机逆乱,都有发生厥证的可能,不是哪一个脏腑所独有。厥证发生的时候,可以影响全身的血脉,不论哪一个脏器先出现病变,五脏迟早都会受到影响,一旦爆发出来,就是危重病证。只有水平高的医生可以治好,而水平一般的医生则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目前认为癌症是生命过程严重无序化,要纠正这种无序,回归生命大道,必须顺应天地阴阳,回归升降出入,内外相关的有序运动。
        河图、洛书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内外相关的思想,是人不能违背的根本规律。
       河图是数字组成的图像,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谓之,不是简单的象。象背后有数,有天道,有神机。
       手机中毒,程序混乱,需要重新启动,操作智能膜,就能解决。
       生命程序混乱了,如何启重新动?这也离不开河图洛书所揭示的内外相关规律。
95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6 07:52:48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大家晚上好!我是黄小平,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本周五晚上(2019年11月16日)我为大家分享第五版 《中药学》解表药的第一小节辛温解表药,上一期我讲述了麻黄药,我今天继续为大家分享后面的内容。  
           辛温解表药因性味多数辛温。故意发散风寒为其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风寒表实证。部分药物对具有风寒表证的咳喘、水肿,疮疡以及风湿痹痛症也可应用。
           辛温解表药大多有较强的发汗作用,虚人当慎用。http://www.ynjkcy.com/zyx
祝贺黄小平院长讲述《中药学》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辛温解表药的性味、作用、组方,以及临床妙用问题。
         中药是天地自然生成的药物,它们虽然富含很多化学成分,但是中医使用中药却不是按照化学成分来用药的,而是按照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等原理来使用中药。
        这是中医人在几千年反复临床验证中,不断总结提高以后,历经坎坷才能得到的经验,有的时候需要“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不怕牺牲的精神,反复研究才能获得成功。
         所谓辛温解表,主要是为了治疗表证,是很多热病的早期过程,尤其是冬季的伤寒,大多初期需要辛温解表药,组方以后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张仲景从来没说过“当辛温,当散寒”,而只说“当解表”、“当发汗”。言外之意,伤寒是是热病,不是寒病。
        只要能够发汗,就能“散热”,不发烧了,也就“解表”了。
        因此,张仲景不是反对辛凉解表,而是那个时代没有“辛凉解表”!如果有辛凉解表,我认为他老人家一定首先选择辛凉解表,而不是“辛温解表”!
        因为辛温解表药,毕竟属于阳热属性,对于发热的表证治疗,是有矛盾的,容易伤阴助热。
          张仲景使用辛温解表药,不得已而用之!
         这些话不是随意制造出来的,可以参考我写的《中医外感热病学史》《寒温统一辨证外感病》等书籍和文章。
95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6 21:39:5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19年11月1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章第六节朱良春朱老自拟方:益肾蠲痹丸、清肺定喘汤、钩蝎散、消疬散、消核汤、复肝丸、咳血散、清淋合剂、肾衰灌肠方、温经蠲痛汤、通淋化石汤、培补肾阳汤的药物组成、主治、方解等内容。

      敬请期待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的自拟方:益肾蠲痹丸、清肺定喘汤、钩蝎散、消疬散、消核汤、复肝丸、咳血散、清淋合剂、肾衰灌肠方、温经蠲痛汤、通淋化石汤、培补肾阳汤的有关内容。

      历代中医人,都有自己的创新,每一个处方都应该是一次创造。新组合的方药,按照化学制药的观点,都是一个新药,所以,每个中医都是一个制药厂。
        当然,药物的组合不是随意制造出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术基础,有不同的临床验证,因此,新组合的方剂效果如何,需要重新临床验证。

         朱良春先生从21岁开始行医,他的老师送他一枚印章,上面有16个字“儿女性情,英雄肝胆,菩萨心肠,神仙手眼。”一个中医,有这样的志向和目标,他一定可以成为一个苍生大医。

        朱良春先生临证七十多年,医德高尚,理论深厚,经验丰富,乐于帮助后学,是一个光明磊落的大师,他自己要求自己“每日必有一得”,不断学习,还常说“经验不保守,技术不带走”。
         2015年,九十九岁的朱老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身后留下了一座丰碑,三个关键词:
朱良春现象,
朱家军,
章朱学派!

95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8 09:21: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9-11-18 12:38 编辑

           周日晚上(2019年11月1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心理疾病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音乐疗法,将一起分享中医音乐疗法的起源及其原理两部分内容,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lx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心理疾病中医治疗方法 的音乐疗法。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很多,《内经》提倡“圣人杂合以治”,即使是药物疗法的“薬”字,其造字的本意也许就是让人快乐的草。
         世界上让人快乐的东西也很多,其中音乐是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方法。
        当然,音乐不仅可以让人快乐,也可以让人忧愁、悲哀、愤怒、忘记生死冲击敌人,治疗疾病应该是音乐的“次要作用”吧?
        《左传》中,医和对晋平公就说过音乐的作用,对其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作用进行了概括,并且说是“先王之制乐”,这与一般音乐家的本心不一样,所以,作用也有一些差别。
        先王想的是天下百姓的健康,音乐家追求的是打动人心,因此可以歧途同归,关键在于医学家如何安排取舍利用了,其中的学问和道理,以及规律,都是很深奥的。
958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0 05:56:3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晚上(2019年11月1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中寒门》。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46,冬月直中阴寒,吐泻交作,身发热者,人以为伤寒传经之症也,然而虽是伤寒,实有分别,此乃直中少阴之邪,而非传经少阴之邪也。
      47,人有直中阴寒,肾经独受,身颤手战者,人以为寒入于骨中也,谁知是命门火冷,不能外拒夫阴寒乎。
      48,人有少阴肾经感中邪气,小腹作痛,两足厥逆,人以为寒邪之直犯于肾也,谁知入肾而兼入于小肠之腑乎。
      49,人有猝中阴寒,身不能动,人以为寒中于脾也,谁知仍是寒中于肾乎。
        50,人有猝犯阴寒之气,两胁痛极至不可受,如欲破裂者,人以为寒犯肝也,谁知仍是寒犯肾乎。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941

            祝贺 马京雪讲述《辨证录·中寒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五个病例:
46,冬月直中阴寒,吐泻交作,身发热者,人以为伤寒传经之症也,然而虽是伤寒,实有分别,此乃直中少阴之邪,而非传经少阴之邪也。
          陈士铎深信“日传一经”的学说,他说:
初感第一日即身热而上吐下泻者,故此症确是直中,而非传经也。直中,邪即入里;传经,邪在表,而入里本是悬殊,不可不察也。治法用参附茯苓汤∶
人参(一两) 附子(一钱) 茯苓(五钱) 水煎服。一剂而吐泻止,而身热亦退。
         又说:
此症亦可用参苓附术加生姜汤∶
人参 白术 生姜(各一两) 附子(二钱) 茯苓(三钱) 水煎服。
     
47,人有直中阴寒,肾经独受,身颤手战者,人以为寒入于骨中也,谁知是命门火冷,不能外拒夫阴寒乎。
           寒邪深入,只要是因为内在阳气不足,命门之中有元阳,肾阳虚则生内寒。
        陈士铎说,方用直中阴脏第一方治之。
附子(一钱) 肉桂(二钱) 丁香(一钱) 白术(二钱) 水煎服。一剂而寒祛,身颤手战皆定也。
        又说,此症用援命拒寒汤实神。
白术(三两) 肉桂(三钱) 破故纸(三钱) 杜仲(三钱) 水煎服。

      48,人有少阴肾经感中邪气,小腹作痛,两足厥逆,人以为寒邪之直犯于肾也,谁知入肾而兼入于小肠之腑乎。
        寒邪深入,盘踞于内,可以影响脏腑经络,阻隔气血运行,出现各种相应的的症状。
陈士铎说,方用止逆汤∶
附子(一钱) 白术(三钱) 车前子(三分) 吴茱萸(五分) 水煎服。一剂而痛除厥止矣。
        又说,此症亦可用术桂豆苓汤亦效。
肉桂(一钱) 白术(一两) 茯苓(三钱) 肉豆蔻(一枚) 水煎服。

      49,人有猝中阴寒,身不能动,人以为寒中于脾也,谁知仍是寒中于肾乎。
          寒为阴邪,其性凝滞,邪盛于经络则身体不能动。
         陈士铎说,方用直中阴脏第二方治之。
附子(一钱) 肉桂(一钱) 熟地(二钱) 干姜(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身动寒消矣。
药证相合,所以,一副而愈。但是,过用纯阳,未免偏于太燥,益之熟地以佐之,阳得阴而不至耗水,岂特相济有成哉。
        陈士铎又说,此症亦可用附桂姜术加熟地汤∶
熟地(五钱) 白术(一两) 干姜(三钱) 肉桂(二钱) 附子(三分) 水煎服。

        50,人有猝犯阴寒之气,两胁痛极至不可受,如欲破裂者,人以为寒犯肝也,谁知仍是寒犯肾乎。
             肝经布两胁,胁痛多为肝郁。寒邪内侵,根于肾阳不足,因此,陈士铎说,
         治法以火熨其外寒者,少济其一时之急也。方宜用宽肝汤救之。
人参(一两) 熟地(二两) 附子(一钱) 柴胡(五分) 甘草(三分) 肉桂(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痛定也。
       陈士铎又说:          此症用祛寒舒胁汤亦神。
人参(五钱) 肉桂(三钱) 白芍(二钱) 当归(三钱) 柴胡(五分) 白术(一两) 甘草(五分) 水煎服。
95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0 05:59: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9-11-20 06:01 编辑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11月19日)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三十二讲。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运用中医理论制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治疗方案。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祝贺张海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如何运用中医理论制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治疗方案的问题。
        中医属于道术并重的理论体系,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临床问题时,都能够大道从简,执简驭繁,充满智慧。SARS新瘟疫第一次登陆地球、危害人类,西医一片恐慌,缺乏抗病毒药,也没有疫苗,中医“以不变应万变”,邓铁涛大师上书最高领导,提出“战胜非典,我们有个武器库!”这种豪迈气概的自信,来源于几千年的中医经验。
       《素问·热论》用三阴三阳的六经,来概括热病的证候,认为热病是按“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的次序,每日传变一经的速度,依次传遍六经;然后,热病再依次衰退,直至痊愈。
《素问·热论》所提出的治疗热病的方法是“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其中所提到的汗法与泄法基本是指针刺疗法。
       《难经》五十八难,明确指出了“伤寒有五”,将热病与中风、温病、狭义伤寒、湿温一起,归属于广义伤寒之内,既体现出《难经》“审因论治”的思想,也反映了《难经》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试图区分外感热病的多样性。也即在探讨外感热病共有的证候和规律的同时,尽可能反映不同季节外感热病的特点。这一学说,在中医界一直影响了两千年,此后外感热病学说日渐丰富,寒温论争此起彼伏。论争之中,使中医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治疗法则、处方用药逐渐丰富起来。
       华佗伤寒“六部传变”的学说是: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皆属在表,可用汗法治疗;四日在胸,乃可用吐法;五日在腹,六日在胃。入胃之后可以用下法治疗。华佗在不可能见到《伤寒杂病论》的情况下,不用六经“条块分解”、一经一经地平列伤寒病的证候,而是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自上而下的规律描述伤寒病的发展过程,故能自成体系,丰富了《素问》热病的传变学说;也可以说,“六部传变”是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学说的滥觞;其胃热、胃烂而致斑出的理论,足以弥补仲景之不足,受到温病学家,以及唐宋迄今不少医家的称道与遵循。
       “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道少”。对于SARS的治疗,我们既可以使用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承气汤,也可以使用吴又可的达原饮、余师愚的清温败毒饮、杨栗山的升降散,更应当在《温病条辨》之中寻找有用的方药,比如呼吸困难的时候吴鞠通的宣白承气汤、小陷胸合承气汤都可以选用。在喘脱期选用益气固脱,在纤维化时选用活血化瘀;对于未病的人群或者密切接触患者的人员,采用预防服药;对于患病的病人严格隔离;也可吸氧、吸痰、输液,也应注意消毒、通风,只要有利于治疗,不必受不同学派、学说的约束,一切从辨证施治的实际情况出发,就能取得超越前人的疗效。
96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0 06:04:25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11月19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5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9 04:19 , Processed in 0.06937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