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四晚上(2019年10月1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刘敬章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讨论本人从事中医工作多年以来的学习成长历程的感悟杂记_____《临证指南跟师录》的前言部分。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给予批评指正,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全国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对初学中医者进行谆谆教导:“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是中医成才的铁定规律。”自2012年5月1日开始,有幸正式跟师沧州市中心医院庞维新教授,临床跟诊、抄方,开启了我的中医人生的智慧之旅。耳闻目睹了老师治疗众多慢性疑难杂症患者的口碑相传,经老师精心调治而改善后,全家喜悦和激动的神情溢于言表,都深深的触动了我们,作为中医后学者的心灵,并备受鼓舞,同时见证了中医中药调理疾病的神奇以后,更加坚定了内心对中医国粹的无比信心。当今时代,社会环境的突变,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大气污染的普遍性,共同造成的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精神疾患等等慢性病的井喷模式,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西方医学的局限性和毒副反应日益凸显,而我们古老而又伟大的国粹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和整体调理方面,恰好彰显了它的独特优势和广阔的前景。于2017年8月15日,在石家庄福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参加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项目“中草药生物圈疗螺旋圈疗新法”的传承培训,并有幸与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教授结缘,正式成为曹教授的门下弟子,学习并掌握了神奇的中医外治法,“河洛回生中草药外涂圈疗新法”,简称圈疗,深刻地了解到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河图洛书文化,了解到中医外治法的理论支撑。第一,十二皮部理论。《素问-皮部论》中说:“皮者,脉之部也”。“凡 十二经络脉者, 皮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善治病者治皮毛”。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体的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是卫气散布之处,所以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和反应病候、协助诊断的作用。各种灸法,拔罐儿,梅花针,穴位挑刺,穴位贴敷,涂擦,刮痧等等,都与皮部理论关系密切。第二,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理论”。1962年11月16日,邓铁涛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中医五行学说的辩证法因素”。认为 中医的五行学说,主要落实于藏象学说,五脏配五行,这一抽象概念,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而提炼出来的。第三,曹东义教授的“内外相关理论”。其主要内容就是“外邪伤内,外病内传;内病外显,内病外诊;内病外治,外治内效;外病内治,内治外效”。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物质,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生生不息,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物圈,而五脏对应五行,同样也是一个互帮互助,密切相关的亲戚网,朋友圈,既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从而保持了一个动态的平衡。我们县中医医院,自开展圈疗技术几年来配合内服中药汤剂,治疗肺癌,肝癌,淋巴癌,卵巢癌等等各类肿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肾病,不育不孕症等等常见的疑难杂症数百例,有的好转,有的临床治愈,患者的病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特别是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经过三甲医院多次手术或者是化疗失败的,被宣告不可救药的绝症,治疗后获得了重生,奇迹生还的背后,更是坚定了我们团队对于中医外治技术的百倍信心,祖国医药的神奇魅力,更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让那些中医不科学的叫嚣声自生自灭吧!先说一说为什么要读经典,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典籍汗牛充栋,皓首难穷,而精读四大经典著作,就如同是我们在浩如烟海的医籍中找到了航标,抓住了重点。我们把中医四大经典《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精读的重点,是夯实中医理论、临床水平的基石。如果把中医学比作是一棵大树的话,四大经典著作就是树根(本),其余各科及各家学说就是树干和树冠。世上没有无源之流,无本之木,所以本强则木乃旺,源远而流自长。中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强调学习,应该泛览与精读相结合,抓住重点,深入理解,由博反曰。学习应坚持每日必有一得,不管诊务多么繁忙,每日必要读书至夜,娴熟经典,经典为源头活水,灵活运用后,而有新的建树和发明,创立新说,即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再来看看“做临床”。朱良春大师曾说,中医之生命在于学术,学术之根源本于临床,临床水平之高低在于疗效。所以说临床疗效是迄今为止一切医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医学强大的生命力之所在,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后,必须经过临床大量病案诊治的检验,才能学验俱丰,诊治疾病时才能够得心应手,所掌握的经方,可任你选用最佳之方药。邓铁涛教授所云:“临证-读书-思考-再临证-总结提高,如此循环往复,终生实践,是一条光明大道”。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理论和临床技能得到更高的升华,任继学教授堪称是中医学术的活字典,理论功底之雄厚,每可首数。任老曾说“读书要读原著,才能看好病”。并说:“我到60岁的时候才会看病”。可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是何等重要,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也曾说过,他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应诊有时效果不是很好,他就向院领导提出来,要给医院的所有老大夫每人抄方三个月,尤其是长期跟随刘渡舟先生应诊,尽得其传,老先生们的疗效之所以好,盖因其多年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可见临床大量的门诊量和好疗效,是得到社会公认的前提。此乃 要求我们做临床之真谛。最后说说拜名师,拜名师是迅速成为名中医的捷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升华的更快,他们每个人把数十年的经验精华,口传心授地传授给我们,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资源和学术资源,朝夕相处,潜移默化,此乃拜名师的最好捷径。再者 既然称得上是名师的,肯定是在方圆百里之内都会有良好口碑的真中医,是可以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传道医,是有真才实学,而且品德高尚的真大师,属于是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弥足珍贵。为什么说中医还会有真假之分呢,是的,自古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古代把中医分为衣食医与传道医两大类,其中衣食医占据绝大部分,只为衣食温饱盘算,把医生当做一个职业,当做一个挣钱的渠道和手段,别无他求,至今的大部分医生也是属于此类,应该算是一个低级层次的现象,属于正常行为,而这还不算什么,另有一些沽名钓誉,蒙骗钱财的假大师、假专家之类才是 祸国殃民,遗害无穷的假中医,有其名而无其实,或者是德不配位,比比皆是。而 真中医就是传道医,占据极少的一部分,像大熊猫一样稀缺,属于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弥足珍贵,像古代的扁鹊,孙思邈、张仲景、皇浦谧、俞家言金元四大家等,近代的张锡纯,丁甘仁等,现代的朱良春,邓铁涛等等,都是这样的,精研医术,传道授业,培养徒弟,是道术并重的先驱和典范。朱良春大师,不拘一格发现人才培养“南通三枝花”的动人故事,被当作杏林佳话,传为美谈。邓铁涛大师,生前也时常呼吁,要培养百万铁杆中医。千方百计的保住中医的火种,并多次上书中央,要求政府一定要抢救中医,发展中医,不遗余力的为中医呐喊。邓老说:“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今天要宣传它,就是要让我们的文化去救世界,亡国可以,亡文化可不行的啊!如果我们忘了自己的文化比王国还惨呢,犹太人,没有国家多少年啦,后来才有了一个以色列,但是为什么全世界的犹太人都那么厉害呢,那就是文化!鲁迅的《呐喊》,我读过好多次,我要像他一样去呐喊,为中国文化呐喊,我也经常呐喊,我是上书中央的专业户。我现在的呐喊,就要呐喊到年轻一代,因为领导已经重视了,我们的未来是要靠青年的,中医是仁心仁术,仁心是孔孟之道,光有仁心不行,还要有仁术,比如糖尿病足,西医会割掉,我在美国会诊过一个两条腿都截肢的患者,这就不是仁术了,就不是把病人的病痛,当成自己的病痛了,我们的中药内服,中医外治,都有很好的解决方法,不是我们的中医落后了,而相反的我们的中医是一直在领先于西医的。你说中医是不是先进的思想?是不是超世界的现代的思想?中医首先要为我们的13亿人民的健康服务,就是要中医的这一套,上工治未病,仁心仁术,要讲究养生。我们绝对不能走西方的路,西方医学的道路已经进入了死胡同,2003年的SARS,本来是一个坏事,但是呢,SARS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医了,SARS的时候,香港的死亡率是17%,而广州是4%不到,这是铁打的事实,所以现在的我们就要相信,只有中华文化才能振兴我们的中华,要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而不是配合它,我们现在都是在配合他,要坚决改变海归派的这些思想。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来说应该是有功的,但是呢,后遗症也不少,后遗症就是对中国文化一刀切,认为都不行了,这是很危险的,亡国可以,亡文化可不行啊!5000年以来一直延续没有断代的就是中医,如果我们再不爱护她,再不努力的发扬它,那我们将来就会遭到子孙的唾骂!别说我们要走向世界,首先要走向中国,现在西医是175万,中医是27万,这27万里面能用中医方法的只占到了1/3, 你说可悲吗?所以我说,中西医结合,首先你中医自己要结合,你要会用针灸,会用中药,首先要把13亿人民的健康保护好,这是最主要的,针灸,按摩,这样的非药物疗法要大力提倡,如果我们不保护中医,不继承中医,将来会遭到子孙的唾骂,所谓胸怀天下,是不是跟咱们每个中医人都有关系呢?”曹东义教授,经过实地考察和多方走访发现,全国乡以下已经很难再见到中医的身影了,老百姓看中医必须要进城,而大城市里的中医又严重西化,原汁原味的纯中医少之又少了。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大家反思!http://www.ynjkcy.com/lzzngsl
祝贺刘敬章主任讲述“临证指南跟师录”成功!
中医几千年,关键在于有传承;师徒之间的传承,有助于中医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助于中医事业的不断繁荣。每个中医成长的道路上,都有可能得到很多老师的帮助、教导。这里有“为师之道”,也有“为徒之道”,值得纪念和继承弘扬。
为师之道虽然有很多具体内容,但是,主要的内容,主要是“授业、解惑、传道”。
授业,过去主要是跟师,师带徒;现在主要在大学完成;
解惑,相对容易,尤其是现在信息时代,交流很容易,有一病之师,一方一药之师。
传道最难,是《内经》以来都重视的事情。说“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又说:“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
岐伯曰:请遂言之也。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传道是为了“此可以长久!”使中医事业万年长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