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891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21:37:4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19年9月16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1,冬月伤寒,发热头痛,汗出口渴。
2,冬月伤寒,发热口苦,头痛,饥不欲饮食,腹中时痛。
3,冬月伤寒,发热口渴,谵语,时而发厥。
4,冬月伤寒,大汗而热未解,腹又痛不可按。
5,冬月伤寒,大汗热解,腹微痛,腰不可俯仰。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bzl
       祝贺马京雪讲述清代名医陈士铎《辨证录》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的内容是几个病例:1,冬月伤寒,发热头痛,汗出口渴。2,冬月伤寒,发热口苦,头痛,饥不欲饮食,腹中时痛。
3,冬月伤寒,发热口渴,谵语,时而发厥。4,冬月伤寒,大汗而热未解,腹又痛不可按。5,冬月伤寒,大汗热解,腹微痛,腰不可俯仰。
        陈士铎生活于清代初叶,那个时候吴又可《瘟疫论》刚出版不久,学术界批评伤寒病用辛温解表的声音不绝于耳,“辛温解表难用”的共识正在形成,温病四大家即将走上历史舞台。
陈士铎承先启后,他讨论了伤寒病的发病、以及传变的有关问题,并且结合病例的诊治过程,化用张仲景的方剂,而不是“原方、原味”不加任何变化,而是活学活用,以临床证候为依据,辨证论治。
       陈士铎说:“冬月伤寒,发热头痛,汗出口渴,人以为太阳之症也,谁知太阳已趋入阳明乎。若徒用干葛汤以治阳明,则头痛之症不能除;若徒用麻黄汤以治太阳,则汗出不能止,口渴不能解,势必变症多端,轻变为重。法宜正治阳明而兼治少阳也。何则?邪入阳明留于太阳者,不过零星之余邪,治太阳反伤太阳矣。故太阳不必治,宜正治阳明。盖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邪入其中,正足大恣其凶横,而挟其腑之气血,为炎氛烈焰者,往往然也,故必须用大剂凉药,始可祛除其横暴也。伤寒症最难治而最易治也,盖邪有来路有去路,有大路有旁路。由太阳而来是来路也,从阳明而去是去路也。断少阳是阻其大路也,塞太阴肺经是断其旁路也。知此法而通之,以治各经,何伤寒之不愈耶。”
       夫伤寒未有不从太阳入者。由太阳而入阳明,由阳明而入少阳者,传经之次第也。何以邪入太阳,即越阳明而入于少阳耶?人以为隔经之传也,而孰知不然。盖少阳乃胆经也,胆属木,木最恶金,肺属金而主皮毛,风邪之来,肺金先受,肺欺胆木之虚,即移其邪于少阳,故太阳之症,往往多兼少阳同病者。然则,此症乃二经同感,而非传经之症也。治法似亦宜二经同治矣,而又不然,单治少阳而太阳之病自愈。
       夫太阴脾土也,脾与阳明胃经为表里,表热而里亦热,此乃胃邪移入于脾经也。此症最危最急,盖人以脾胃为主,脾胃尽为火邪所烁,而肾水有不立时熬干者乎。治法宜急救脾胃矣。然而救脾则胃火愈炽,救胃则脾土立崩,此中之消息最难,惟当速救肾水之干枯而已。

这些论述,令后人深思,给温病学家启发。
892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19:53:04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9月17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74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继续一起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暑痉(暑兼湿热,后有湿痉一条,此则偏于热多湿少之病,去温热不远,经谓后夏至为病暑者是也)
       按俗名小儿急惊风者,惟暑月最多,而兼证最杂,非心如澄潭,目如智珠,笔如分水犀者,未易辨此。盖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不奈三气发泄。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岂粗疏者所能当此任哉!如夏月小儿身热头痛,项强无汗,此暑兼风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饮;有汗则仍用银翘散,重加桑叶;咳嗽则用桑菊饮;汗多则用白虎;脉芤而喘,则用人参白虎;身重汗少,则用苍术白虎;脉芤面赤多言,喘喝欲脱者,即用生脉散;神识不清者,即用清营汤加钩藤、丹皮、羚羊角;神昏者,兼用紫雪丹、牛黄丸等;病热轻微者,用清络饮之类。方法悉载上焦篇,学者当与前三焦篇暑门中细心求之。但分量或用四之一,或用四之二,量儿之壮弱大小加减之。痉因于暑,只治致痉之因,而痉自止,不必沾沾但于痉中求之。若执痉以求痉,吾不知痉为何物。夫痉病名也,头痛亦病名也。善治头痛者必问致头痛之因,盖头痛有伤寒头痛、伤风头痛、暑头痛、热头痛、湿头痛、燥头痛、痰厥头痛、阳虚头痛、阴虚头痛、跌扑头痛,心火欲作痈脓之头痛、肝风内动上窜少阳胆络之偏头痛、朝发暮死之真头痛,若不问其致病之因,如时人但见头痛,一以羌活、藁本从事,何头痛之能愈哉!况痉病之难治者乎!
       湿痉(按此一条,瘛痉兼有,其因于寒湿者,则兼太阳寒水气,其泄泻太甚,下多亡阴者,木气来乘,则瘛矣)
       按:中湿即痉者少,盖湿性柔而下行,不似风刚而上升也。其间有兼风之痉,《名医类案》中有一条云:“小儿吐哯欲作痫者,五苓散最妙”;本论湿温上焦篇,有三仁汤一法;邪入心包,用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一法;用紫雪丹一法;银翘马勃散一法;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一法。而寒湿例中,有形似伤寒,舌白不渴,经络拘急,桂枝姜附汤一法,凡此非必皆现痉病而后治。盖既感外邪,久则致痉,于其未痉之先,知系感受何邪,以法治之,而痉病之源绝矣,岂不愈于见痉治痉哉?若儿科能于六淫之邪,见几于早,吾知小儿之痉病必少。湿久致痉者多,盖湿为浊邪,最善弥漫三焦,上蔽清窍,内蒙膻中,学者当于前中焦、下焦篇中求之。由疟痢而致痉者,见其所伤之偏阴偏阳而补救之,于疟痢门中求之。
       燥痉
       燥气化火,消铄津液,亦能致痉,其治略似风温,学者当于本论前三焦篇秋燥门中求之。但正秋之时,有伏暑内发,新凉外加之证,燥者宜辛凉甘润,有伏暑则兼湿矣,兼湿则宜苦辛淡,甚则苦辛寒矣,不可不细加察焉。燥气化寒,胁痛呕吐,法用苦温,佐以甘辛。
       内伤饮食痉(俗所谓慢脾风者是也)
       按:此证必先由于吐泻,有脾胃两伤者、有专伤脾阳者、有专伤胃阳者、有伤及肾阳者,参苓白术散、四君、六君、异功、补中益气、理中等汤,皆可选用。虚寒甚者,理中加丁香、肉桂、肉果、诃子之类,因他病伤寒凉药者,亦同此例。叶案中有阴风入脾络一条,方在小儿痫痉厥门中,其小儿吐泻门中,言此证最为详细。案后华岫云驳俗论最妙,学者不可不静心体察焉!再参之钱仲阳、薛立斋、李东垣、张景岳诸家,可无余蕴矣。再按:此证最险,最为难治,世之讹传妄治已久,四海同风,历有年所,方中行驳之于前,诸君子畅论于后,至今日而其伪风不息,是所望于后之强有力者,悉取其伪书而焚耳。细观叶案治法之妙,全在见吐泻时,先防其痉,非于既痉而后设法也。故余前治六淫之痉,亦同此法,所谓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也。
       客忤痉(俗所谓惊吓是也)
       按:小儿神怯气弱,或见非常之物,听非常之响,或失足落空,跌扑之类,百证中或有一二,非小儿所有痉病皆因于惊吓也。证现发热,或有汗,或无汗,面时青时赤,梦中呓语,手足蠕动,宜复脉汤去参、桂、姜、枣,加丹参、丹皮、犀角,补心之体,以配心之用。大便结者,加元参,溏者加牡蛎;汗多神不宁,有恐惧之象者,加龙骨、整琥珀、整朱砂块(取其气而不用其质,自无流弊),必细询病家确有所见者,方用此例。若语涉支离,猜疑不定者,静心再诊,必得确情,而后用药。
       愚儿三岁,六月初九日辰时,倚门落空,少时发热,随热随痉,昏不知人,手足如冰,无脉,至戌时而痉止,身热神昏无汗。次日早,余方与复脉汤去参、桂、姜、枣,每日一帖,服三四杯。不饮不食,至十四日巳时,得战汗而愈。若当痉厥神昏之际,妄动乱治,岂有生理乎!盖痉厥则阴阳逆乱,少不合拍则不可救,病家情急,因乱投药饵,胡针乱灸而死者,不可胜纪。病家中无主宰,医者又无主宰,儿命其何堪哉!如包络热重,唇舌燥,目白睛有赤缕者,牛黄清心丸,本论牛黄安宫丸,紫雪丹辈,亦可酌而用之。
       本脏自病痉(此证则瘛病也)
       按:此证由于平日儿之父母,恐儿之受寒,覆被过多,著衣过厚,或冬日房屋热炕过暖,以致小儿每日出汗,汗多亡血,亦如产妇亡血致痉一理。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故曰本脏自病。
893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21:49:1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9月17日),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二十三讲。他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瘟疫论》下篇中的“疫痢兼证”、“妇人时疫”、“妊娠时疫”和“小儿时疫”这四篇医论。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疫痢兼证
【原文】
下痢脓血,更加发热而渴,心腹满闷,呕而不食,此疫痢兼证〔1〕,最为危急。夫疫者胃家事也,盖疫邪传胃,下常八九〔2〕。既传入胃,必从下解,疫邪不能自出〔3〕,必藉大肠之气传送而下,而疫方愈。夫痢者,大肠内事也,大肠既病,失其传送之职,故正粪不行〔4〕,纯乎下痢脓血而已,所以向来谷食停积在胃,直须大肠邪气将退,胃气通行,正粪自此而下〔5〕。今大肠失职,正粪尚自不行,又何能与胃载毒而出?毒既不前〔6〕,羁留在胃,最能败坏真气,在胃一日,有一日之害,一时有一时之害,耗气搏血,神脱气尽而死。凡遇疫痢兼证者,在痢尤为吃紧,疫痢俱急者,宜槟芍顺气汤,诚为一举两得。
槟芍顺气汤  专治下痢频数,里急后重,兼舌苔黄,得疫之里证者。
槟榔  芍药  枳实  厚朴  大黄   
生姜煎服。
妇人时疫
【原文】
妇人伤寒时疫,与男子无二,惟经水适断适来及崩漏产后,与男子稍有不同。夫经水之来,乃诸经血满,归注于血室〔1〕 ,下泄为月水。血室者一名血海,即冲任脉也,为诸经之总任。经水适来,疫邪不入于胃,乘势入于血室〔2〕,故夜发热谵语。盖卫气昼行于阳,不与阴争〔3〕,故昼则明了,夜行于阴,与邪相搏,故夜则发热谵语,至夜止发热而不谵语者,亦为热入血室,因有轻重之分,不必拘于谵语也〔4〕。经曰: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5〕。胸膈并胃无邪,勿以谵语为胃实而妄攻之〔6〕,但热随血下,故自愈。若有如结胸状者〔7〕,血因邪结也,当刺期门以通其结,治之以柴胡汤,治之不若刺者功捷。
经水适断,血室空虚,其邪乘虚传入,邪胜正亏,经气不振,不能鼓散其邪,为难治。且不从血泄〔8〕,邪气何由即解?与适来之义有血虚血实之分,宜柴胡养荣汤。新产后亡血过多,冲任空虚,与夫素善崩漏〔9〕,经气久虚,皆能受邪,与经水适断同法。
妊娠时疫
【原文】
孕妇时疫,设应用三承气汤,须随证施治,切不可过虑,慎毋惑于参、术安胎之说〔1〕。病家见用承气,先自惊疑,或更左右嘈杂,必致医家掣肘〔2〕,为子母大不祥〔3〕。若应下之证反用补剂,邪火壅郁,热毒愈炽,胎愈不安,邪气搏血,胞胎何赖?是以古人有悬钟之喻〔4〕,梁腐而钟未有不落者。惟用承气,逐去其邪,火毒消散,炎熇顿为清凉,气回而胎自固。当此证候,反见大黄为安胎之圣药,历治历当〔5〕,子母俱安。若腹痛如锥,腰痛如折,此时未堕欲堕之候,服药亦无及矣!虽投承气但可愈疾而全母。昧者以为胎堕,必反咎于医也。
或诘余曰〔6〕:孕妇而投承气,设邪未逐,先损其胎,当如之何?余曰:结粪瘀热,胃肠间事也,胎附于脊,胃肠之外,子宫内事也,药先到胃,瘀热才通,胎气便得舒养,是以兴利除害于顷刻之间,何虑之有?但毒药治病衰去七八〔7〕,余邪自愈,慎勿过剂耳。
凡孕娠时疫,万一有四损者〔8〕,不可正治,当从其损而调之,产后同法。非其损而误补,必死四损。详前应补诸证条后。
小儿时疫
【原文】
凡小儿感冒风寒、疟、痢等证, 人所易知,一染时疫,人所难窥,所以耽误者良多。何也?盖由幼科专于痘、疹、吐、泻、惊、疳并诸杂证〔1〕,在伤寒时疫甚略之,一也;古人称幼科为哑科,盖不能尽罄所苦以告师〔2〕,师又安能悉乎问切之义〔3〕?所以但知其身热,不知其头疼身痛也;但知不思乳食、心胸膨胀,疑其内伤乳食,安知其疫邪传胃也?但见呕吐、恶心、口渴、下痢,以小儿吐泻为常事,又安知其协热下利也?凡此,何暇致思为时疫〔4〕,二也。小儿神气娇怯,筋骨柔脆,一染时疫,延挨失治,即便二目上吊、不时惊搐、肢体发痉、十指钩曲,甚则角弓反张,必延幼科,正合渠平日学习见闻之证〔5〕,是多误认为慢惊风,遂投抱龙丸、安补丸,竭尽惊风之剂,转治转剧〔6〕。因见不啼不语,又将神门、眉心乱灸,艾火虽微,内攻甚急〔7〕,两阳相拂,如火加油,红炉添炭,死者不可胜纪,深为痛悯。今凡遇疫毒流行,大人可染,小儿岂独不可染耶?但所受之邪则一,因其气血筋骨柔脆,故所现之证为异耳,务宜求邪以治,故用药与大人仿佛。凡五六岁以上者,药当减半,二三岁往来者,四分之一可也。又肠胃柔脆,少有差误,为祸更速,临证尤宜加慎。
小儿太极丸
天竺黄五钱   胆星五钱  大黄三钱  麝香三分  冰片三分  僵蚕三钱
上为细未,端午日午时修合,糯米饭杵为丸,如芡实大。朱砂为衣,凡遇疫证,姜汤化下,一丸神效。
        祝贺张海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的“疫痢兼证”、“妇人时疫”、“妊娠时疫”和“小儿时疫”这四篇医论有关内容。
       当温疫与痢疾同时并存的时候,应当综合考虑,全面兼顾治疗,既不能治痢遗疫,也不可治疫遗痢。
孔毓礼曰:“岂有一方可以治病之理?”
龚绍林曰:“槟芍顺气汤,吴师原为疫痢而设,并未教人以此一方而治诸症之理。如孔氏言,该用几方以治之乎?人之多言,未有如此人者,若杨子则不如是。病因疫起者,其脉数而有力,右关独盛,舌苔色黄,用槟芍顺气汤,无不获愈。但有夹气虚者,右寸无力,头晕不举,加党参。有夹血虚者,左尺无力,足膝冰冷,加熟地、当归。亦有感疫初起,里急后重,而无下症下脉者,宜去大黄,加条芩、知母、楂肉、甘草,以清其疫,而病自止。”
       妇女患温疫与一般的人多数情况下并无区别,只是在月经期间以及刚来刚断、胎前胎后,容易形成热入血室的情况,应予注意,避免误诊。
        妇女怀孕期间患温疫病,应当权衡利弊,决定治疗的情况。“两害相权,取其轻。”《素问·六元政纪大论》云:“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王冰注云:“上‘无殒’,言母必全,‘亦无殒’,言子亦不死也。”可见只要温疫病不伤胎气,治疗措施也不会造成胎儿的损伤。
龚绍林曰:“凡药原以病受,不独孕妇为然,若果无病,无论攻伐剥削,足以犯胎。即温补辛热,亦足动胎。盖有病病受,无病胎受之矣。孕妇感疫,脉必实数,邪入胃,舌必黄,以承气逐其邪,邪去而热自除,胎自安。但夹气虚者加党参;夹血虚者,加生熟地黄耳。未传胃者,舌胎不黄,别无下症。惟觉胸紧不开,或五心内热,或子午潮热,日晡益盛,此邪伏膜原也,达原饮去草果。有三阳症,照症加药。有虚症虚脉,亦照症兼补。须细以体认,不可妄拟,致误人家大事。妇人之病,原与男子同。不过多经事、崩漏、胎前、产后之异耳。若不知脉症,遇经水适断,与患崩漏感疫者,妄以补血为主。遇经水适来感疫者,妄以破血为主。遇胎前感疫者,妄以安胎为主。遇产后感疫者,妄以去瘀补虚为主。纵有疫症疫脉,任意妄动投,致令年少妇人,成终身苦疾者,并有随治随死者。今有此论,女科门中,开出无边生路矣。”龚氏所论,实为临证心得之言,足可羽翼吴氏。
       吴又可在“小儿时疫”之中,论述了儿童温疫病的特殊性,也指出了它与成人的疫病,治疗上应当采用相同的法则,只是用量有所减少。
年希尧云:“阅至此,真说尽幼科伎俩,不胜击节浩叹。”
龚绍林曰:“小儿诸疾,因疫而发者多,自古方书,殊少发明。是以习幼科者,不知以疫法治小儿也。每遇小儿感疫初起,不知饭食,或吐或泻,则疑为脾胃虚寒。或子午潮热,日轻夜重,则疑为神鬼作祟。或传太阳,在大人则头顶背腰胀痛,小儿筋骨柔脆,不胜其邪,则角弓反张,幼科必认为惊风。邪传阳明,大人眼眶胀痛,小儿二目上吊,幼科即指为天吊风。大人口渴舌燥,小儿则舌常外伸,幼科则认为舌蛇风。邪传少阳,大人则胁痛耳聋,寒热往来,呕而口苦,小儿则十指钩曲,不时惊搐,幼科则认为急惊风。甚至有因感疫,而肚腹胀大者,或肚腹间痛者,不指为食积,即认为虫疼。见其发热,即疑为痘疹。见其形瘦,即疑为疳疾。种种疫症,毫不一知。俾小儿误受其害,岂不痛哉!仆得此论,凡遇小儿有疾,必以脉症参看。小儿脉症,与大人无异,小儿治法,亦与大人无异,不必执用太极丸。如现疫症疫脉,仍用达原饮。有三阳症者,照三阳加法。倘内外皆热,舌苔色黄,亦用三消饮。但量人大小,药不必过重,愈后调理,亦照疫症调理。有虚,亦照虚症加补,无不获愈。吴师,真万世小儿再造之父母哉!”
龚绍林阐发小儿温疫,按六经辨证一一详述,既有益于后人参考,也足可补吴又可之未备,实在是难得的经验之谈。
894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21:54: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9-9-19 21:29 编辑

       本周三晚上(2019年9月1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武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老热病研究》的第十六讲*卫气营血、三焦概念之研究*
       邓老说,卫气营血这些词语,首见于《内经》之中,在《灵枢·营卫生会篇》,黄帝提出:“何气为营?何气为卫?”岐伯回答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后之论者均以《内经》为依据,如清代唐容川《医经精义·营卫生会篇》云:“营者血也;卫者气也。血守于内,如兵家之安营故曰营;气御于外,如兵家之护卫故曰卫。让我们敬请期待武宁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rbyj
    祝贺武宁讲述书稿《邓老热病研究》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走近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学习邓老对于“卫气营血、三焦概念之研究”的有关内容。
邓老说,卫气营血这些词语,首见于《内经》之中,营卫、清浊,来源甚古,黄帝与炎帝、蚩尤争天下的时候,动用军队,就“以师兵为营卫”;把世界上的物质分为清与浊,也属于来源很早概念。
古人关于清浊的概念,早就被引入到中医学的“元典”《内经》里,有很丰富的内容。《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六腑里的“水谷浊物”就像泥沙俱下的江河一样浑浊不清,与五脏储存精微物质明显不同。
《内经》说“浊气出于胃”,胃为六腑之一,主纳水谷、腐熟水谷,然后下输小肠,脾气升清,上归于肺。从胃所出的物质,与五脏所藏的精气相比较而言,应该是浊稠的“初提物”,所以叫“浊气出于胃”。从胃中消化过的水谷,由脾转输于肺,肺朝百脉,而百脉皆由心所主,“心主血脉”,所以《内经》又说“浊气归心” 。这个过程《灵枢·决气》描述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认为,水谷精微注于血脉之中,成为营气的主要来源,因此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在经遂之中运行的营气、气血,由于受不同脏腑功能的影响,就会出现不同的清浊状态,这也就决定了十二经脉有清浊不同的属性。《内经》作者认为,血液的清浊是可以通过实验检验的,并不是理论推测。《灵枢·经水》说:“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人体内藏的坚脆,六腑的大小,储存多少水谷,以及“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甚至十二经之中,各条经脉血与气的比例,孰多孰少,“皆有大数”,都是可以通过一定手段检测获得。文中提到的“血之清浊”,是《内经》作者经常使用的学术语言。
邓老介绍说,近人恽铁樵则将“卫气”“营血”合起来解释,如恽氏《伤寒辑义按·卷一》:“因知寒暖云者,虽属气候,当以人身感觉为主,而感觉之差等又视本体之抵抗力为进退,因体察本身之抵抗力之所在与其变化,而名之曰卫气;为之界说曰:卫气者卫外者也,是故卫气强,则外界之寒暑不能侵侮,卫气弱则外界之寒暑均容易侵侮。”又说:“此抵抗力所以保卫躯体,故名之曰卫,卫不可见,故曰卫气。卫气何所附丽?曰附于营血,血之所至气亦至焉,血少即卫气弱,血无则卫气亦无,故不得血则无卫,此就卫气一方面言也。若就营血一方面言之,血之所以遇寒而不凝,遇热而不沸,全赖有卫为之调节,故营卫二字常并举,《内经》‘阳者卫外而为固者也,阴者内守而起亟者也’,正是说的这个。又‘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亦是说的这个。血是在脉管中行的,故曰营行脉中,卫是血中生出来的热气,就是现在人所谓体温。血赖卫气以保护调节,而此所倚赖的东西,就是他自身所产生的,倒用得着一句韩文来注释,叫做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此是营卫两字真确解释。”陆渊雷之解释与恽氏相近,他说:“营指血浆,卫指体温。”
几千年之前,古代中医借营卫的循环,说明人体的生理状况,也说明人体抗击外邪的基础物质和功能。卫气与营气,共同来源于人体的水谷精微,经过转化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状态。
中医经脉循环理论的建立,是一个逐渐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根据1973年在长沙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脉书》来看,早期的经脉学说还没有循环的迹象,并且只有“十一脉”,基本不与内在的脏腑发生联系,也没有“属腑络脏,属脏络腑”的观念。这些特点使人们有理由认为,《内经》关于营气运行的“五十营”学说,不仅是后来才产生的,而且是理论推导出来的,不是直接观察到的“客观现象”。经脉循环理论是“新观念”,而不是古先圣所遗传。
我们所以敢于认定经脉循环学说是出于理论推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根据就是这种循环与西医的血液循环不一样,不是以心脏为中心的,没有泵的概念,却有阴阳属性的不同,并且都理想化地一条经脉与另一条经脉串联起来,“如环无端”。这样既有阴阳属性,又能与天地阴阳密切契合的经脉循环学说,只能出于“理想化”思辨,而不是出于解剖所见。由此,我们不禁想到曾经下了大力气研究的“经络本质”,其之所以难于取得突破性成果,是因为没有尊重古人构建这一理论的思想方法。
我们必须换一种思维看中医,假如只从解剖、实证的角度看待中医理论,就容易把中医理论看成不合实际的玄虚之学,或者把中医理论当作初浅的解剖知识,就会陷入要为中医经典“改错”的歧途上去。那就是一条取消中医的道路,是错误的研究方法所造成的。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内经》构建的这一套“虚拟化”的理论模型,与其临床诊疗是完整一体的组成部分,它之所以历经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而没有被淘汰,自有其大智慧的优点。
邓老介绍说,中医对“三焦”的解释较为繁杂。《内经》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没有明确指出其形状。
895
 楼主| 发表于 2019-9-19 21:25:3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9月19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新课程《中医名家临证经验专题选讲》。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讲《赵绍琴治疗慢性肾病经验》,赵绍琴先生为三代御医之后,临证善用温病理法方药治疗疑难重症,在慢性肾病方面赵绍琴先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其基本病机为热郁血分,络脉瘀阻。运用温病的理论来清透湿热、凉血通络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指导实践意义重大,深入学习赵老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提高临床疗效。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mjbz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中医名家临证经验专题选讲》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赵绍琴治疗慢性肾病经验》的有关内容。
       赵绍琴先生,北京市人,生于1918年,卒于2001年。为三代御医之后,拜师于太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1934年,悬壶北京。1950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到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曾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著有《温病纵横》、《文魁脉学》、《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临床经验集》、《赵绍琴内科学》等。由辛松峰、彭建中等人整理成书有《赵绍琴温病精选》、《赵绍琴内科精要》、《赵绍琴验案精选》、《中医养生学》。
       赵绍琴先生认为,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卫气营血皆然。故尔,治疗温病必须贯彻宣展气机、透邪外达的治则,不可徒执清热养阴,遏伏气机。宣透为治疗温病之要义。宣,指宣散、宣发、宣通、宣畅;透,指透泄、透发。宣透的治法属于祛邪的范畴,它的特点在于为邪气寻找出路以引邪外出。比如,温病的卫分证,属肺卫郁热证。因此,卫分证的治疗应辛凉清解,宣郁清热。此辛散意在开郁,并非发汗解表。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他认为这并不是应用汗法,绝不能用辛温发汗之法,当用辛凉清解之法,清解肺卫热邪,使邪去热清,卫疏三焦通畅,营卫调和,津赵绍琴书籍液得布,自然微微汗出而愈,虽不发汗而达到了汗出的目的。"汗之"不是方法而是目的。银翘散在银花、连翘、竹叶、芦根等清解之品中,加入荆芥穗、豆豉、薄荷,且用量极轻,其用意不在发汗,而在开郁闭。因此,温病初起治法不可言辛凉解表,只能是辛凉清解。
       他临证善用温病理法方药治疗疑难重症,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性心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均取得了满意疗效。他认为,内科病症多由邪气阻闭气机,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内引起。所以内科杂病的治疗,可用解郁、疏利、宣泄等法,开散郁结,宣通其滞,调畅气血,通达营卫。治疗时,他喜用升降散(白僵蚕、蝉蜕、广姜黄、生大黄),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宣畅三焦,条达气血,使周身气血流畅,火郁之邪可得宣泄疏发。根据他的经验,治火郁证需酌加风药,如防风、荆芥穗、苏叶等,以风药行气开郁,调畅气机,通达腠理而发其郁火。
896
 楼主| 发表于 2019-9-20 21:23:28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本周五晚上(2019年9月20日)由朱萍霞为大家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
       本书由邓老的徒弟曹东义教授整理编辑。
       本周五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这本书的: 后记
       这本书的出稿也是一波三折,2006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部肖培新主任策划“医学人生丛书.走进中医大家”系列丛书的时候,他一个就想到中医学家邓铁涛先生,希望邓老能够在百忙之中参与进来,为这一套丛书增辉添彩。但那是邓老非常忙一直没有答应。2008年11月份,曹老师到广州参加第四届名师与高徒学术传承论坛,肖主任知道后就把这个愿望转达邓老。最后还是因为邓老再三考虑,还是不准备参与这套丛书,曹老师很理解邓老的决定,把相对安静,轻松地生活还给他老人家,曹老师认为,默契的师徒传授,一定是心灵共振的结果。因此,最后他把这部书稿交给邓老的儿子,高徒邓中光主任,请他们修改补充,以供人们了解邓老提供一个窗口。
http://www.ynjkcy.com/dttz
     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后记请大家多多指正
     祝贺朱萍霞讲述书稿《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成功!今天是是这本书的最后一讲: 后记
这本书,2006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部肖培新主任策划,在编写的过程之中,邓老决定不再参与这套丛书了。虽然节省了我很多时间,但是,这个过程也是我认真学习和思考邓老学术贡献的过程。对我此后的学术研究和人生道路影响很大,因此,我很珍惜这部书稿。
2019年1月,恩师邓老走完了自己100多年的人生道路,他留该后人的思考是很多的,也是弥足珍贵的。邓老给自己的挽联写出“生是中医人,死是中医魂”,称自己是“铁杆中医”,我想这份遗产是很沉重的。
邓老的祖父为他取的名字,是希望上天保佑他有财,也有前途。
他自己学习中医之后,面对社会力量扼杀中医,他愤而改名“铁涛”,意思就是为了中医事业的生存与发展,他要奋斗终生,并且“意志如钢铁,激情似波涛”

我想,当代中医人,见证了邓老这样一个钢铁般意志的中医大家,他具有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智慧、胆魄与担当精神,他的奉献是十分丰厚的学术,值得后人学习和进一步传承发展。
我曾撰文认为邓老达到了医人、医医、医国的不同境界,是中医人杰出的代表。因此,文章的题目《大医风范三境界,点亮智慧九重天》。
当然,有些人,未必这样认识。
这无关紧要,这是世界观的问题,也是个人境界的问题。
历史自有公断,未来验证一切。
897
 楼主| 发表于 2019-9-21 21:33:3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19年9月2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 ・ 朱良春   》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章第二节单味药运用举隅:
        (十一)羌活(十二)肉苁蓉(十三)肿节风(十四)猫爪草(十五)穿山龙(十六)仙鹤草(十七)威灵仙几种药的性味归经、医疗作用、临床应用及一些用药案例等内容。
         敬请期待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祝贺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 ・ 朱良春   》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走近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学习朱老的学术成就。他介绍的主要内容:
        (十一)羌活(十二)肉苁蓉(十三)肿节风(十四)猫爪草(十五)穿山龙(十六)仙鹤草(十七)威灵仙几种药的性味归经、医疗作用、临床应用及一些用药案例等内容。
         自从神农尝百草,中医使用中药治疗各种疾病,养生保健,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经验,世代传承,源远流长。

         朱良春先生行医八十年,有很独特的用药经验,他晚年倡导道术并重复兴中医的思想,认为辨证论治,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这才是中医的“元神”,绝对不仅仅是积累用药经验。

         章朱学派,传承百年,见证了中医的近代坎坷,现实作用和预见未来巨大的价值,这是我们巨大的财富,应该发扬光大,造福人类健康。
898
 楼主| 发表于 2019-9-22 21:42:20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19年9月2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心理疾病中医治疗方法 ---情志相胜疗法,将从概说、治疗原理、治疗方法、病案分析及评价五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lx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心理疾病中医治疗的“情志相胜疗法”。
      中医认为五脏都与人的精神情绪有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治为思,肾在志为惊恐,肺在志为悲伤;
按照五行生克的思想,各种情志之间,互相克制,思胜惊恐,怒胜思,悲胜怒,喜胜悲,恐胜喜。
       古代,范进中举,大喜伤心,当时没有用抗精神亢奋的药物,而是采用了“恐胜喜”的方法,他的老丈人打了他一巴掌,就起到了肾水灭心火的作用,治愈了他的狂躁病。
这是典型的“情志相胜法”在临床之中的具体运用。
中医的大智慧,于此可见一斑。
899
 楼主| 发表于 2019-9-24 21:04:4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19年9月23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陈士铎老师的《辨证录》。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辨证录·伤寒门》(二)
     6,冬月伤寒,大汗气喘不能息,面如朱红,口不能言,呼水自救,却仅能一口而不欲多饮。
     7,冬月伤寒发厥,面青手冷,两足又热。
     8,冬月伤寒,身热汗自出,恶寒而不恶热。
     9,冬月伤寒,身热五六日不解,谵语口渴,小便自利,欲卧。
     10,冬月伤寒,至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呕或吐,或渴或不渴,或烦或不烦。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分享,欢迎交流。http://www.ynjkcy.com/bzl

     祝贺马京雪讲述清代医家陈士铎《辨证录》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几个病例的诊疗情况:
     6,冬月伤寒,大汗气喘不能息,面如朱红,口不能言,呼水自救,却仅能一口而不欲多饮。
     7,冬月伤寒发厥,面青手冷,两足又热。
     8,冬月伤寒,身热汗自出,恶寒而不恶热。
     9,冬月伤寒,身热五六日不解,谵语口渴,小便自利,欲卧。
     10,冬月伤寒,至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呕或吐,或渴或不渴,或烦或不烦。

     外感病,来势猛,变化快,病情重,必须当机立断,进行诊治,否则,就容易耽搁病情,造成严重后果。《素问·热论》说:“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很重视发病日期,甚至把患病日期作为治疗的主要依据;也有的医学家,把患病季节看得很重,认为冬天只有伤寒。
但是,伤寒不是寒病。
即使是辛温解表,也是为了解热,而不是为了散寒。
因此,即使在冬月,《辨证录》的治疗,仍然是按照张仲景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精神,以证候为依据,而不是按照日期、季节用药。
900
 楼主| 发表于 2019-9-24 21:10:00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9月24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75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温病条辨》:
本脏自病痉(此证则瘛病也)
       按:此证由于平日儿之父母,恐儿之受寒,覆被过多,著衣过厚,或冬日房屋热炕过暖,以致小儿每日出汗,汗多亡血,亦如产妇亡血致痉一理。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故曰本脏自病。然此一痉也,又实为六淫致痉之根;盖汗多亡血者,本脏自病,汗多亡卫外之阳,则易感六淫之邪也。全赖明医参透此理,于平日预先告谕小儿之父母,勿令过暖汗多亡血,暗中少却无穷之病矣,所谓治未病也。治本脏自病法,一以育阴柔肝为主,即同产后血亡致痉一例,所谓血足风自灭也。六味丸、复脉汤、三甲复脉三方、大小定风珠二方、专翕膏,皆可选用。专翕膏为痉止后,每日服四、五钱,分二次,为填阴善后计也。六淫误汗致痉者,亦同此例。救风温、温热误汗者,先与存阴,不比伤寒误汗者急与护阳也,盖寒病不足在阳,温病不足在阴也。
小儿易惊总论
按:小儿易痉之故,一由于肌肤薄弱,脏腑嫩小,传变最速;一由于近世不明六气感人之理,一见外感无论何邪,即与发表。既痉之后,重用苦寒,虽在壮男壮女,二、三十岁,误汗致痉而死者,何可胜数!小儿薄弱,则更多矣。余于医学,不敢自信,然留心此证几三十年,自觉洞彻此理,尝谓六气明而痉必少,敢以质之明贤,共商救世之术也。
痉病瘈病总论
《素问》谓太阳所至为痉,少阳所至为瘛。盖痉者,水也;瘛者,火也;又有寒厥、热厥之论最详。后人不分痉、瘛、厥为三病,统言曰惊风痰热,曰角弓反张,曰搐搦,曰抽掣,曰痫痉厥。方中行作《痉书》,其或问中所论,亦混瘛为痉,笼统议论。叶案中治痫、痉、厥最详,而统称痉厥,无瘛之名目,亦混瘛为痉。考之他书,更无分别,前痉病论因之,从时人所易知也。谨按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瘛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瘛也。抽掣搐搦不止者,瘛也。时作时止,止后或数日,或数月复发,发亦不待治而自止者,痫也。四肢冷如冰者,厥也;四肢热如火者,厥也;有时而冷如冰,有时而热如火者,亦厥也。大抵痉、瘛、痫、厥四门,当以寒热虚实辨之,自无差错。仲景刚痉柔痉之论,为伤寒而设,未尝议及瘛病,故总在寒水一门,兼风则有有汗之柔痉,盖寒而实者也;除寒痉外,皆瘛病之实而热者也。湿门则有寒痉有热瘛,有实有虚;热病久耗其液,则成虚热之瘛矣。前列小儿本脏自病一条,则虚热也。产后惊风之痉,有寒痉,仲景所云是也;有热瘛,本论所补是也。总之痉病宜用刚而温,瘛病宜用柔而凉。又有痉而兼瘛,瘛而兼痉,所谓水极而似火,火极而似水也。至于痫证,亦有虚有实,有留邪在络之客邪,有五志过极之脏气,叶案中辨之最详,分别治之可也。瑭因前辈混瘛与痉为一证,故分晰而详论之,以备裁采。
六气当汗不当汗论
  六气六门,止有寒水一门,断不可不发汗者。伤寒脉紧无汗,用麻黄汤正条;风寒挟痰饮,用大小青龙一条。饮者,寒水也,水气无汗,用麻黄甘草、附子麻黄等汤,水者,寒水也,有汗者即与护阳。湿门亦有发汗之条,兼寒者也;其不兼寒而汗自出者则多护阳之方。其他风温禁汗、暑门禁汗、亡血禁汗、疮家禁汗,禁汗之条颇多,前已言之矣。盖伤于寒者,必入太阳,寒邪与寒水一家,同类相从也。其不可不发者何?太阳本寒标热,寒邪内合寒水之气,止有寒水之本,而无标热之阳,不成其为太阳矣。水来克火,如一阳陷于二阴之中,故急用辛温发汗,提阳外出。欲提阳者,乌得不用辛温哉!若温暑伤手太阴,火克金也,太阴本燥标湿,若再用辛温,外助温暑之火,内助脏气之燥,两燥相合,而土之气化无从,不成其为太阴矣。津液消亡,不痉何待!故初用辛凉以救本脏之燥,而外退温暑之热;继用甘润,内救本脏之湿,外敌温暑之火,而脏象化气,本来面目可不失矣。此温暑之断不可发汗,即不发汗之辛甘,亦在所当禁也。且伤寒门中,兼风而自汗者,即禁汗,所谓有汗不得用麻黄。无奈近世以羌活代麻黄,不知羌活之更烈于麻黄也。盖麻黄之发汗,中空而通,色青而疏泄,生于内地,去节方发汗,不去节尚能通能留,其气味亦薄;若羌活乃羌地所生之独活,气味雄烈不可当。试以麻黄一两,煮于一室之内,两三人坐于其侧,无所苦也。以羌活一两,煮于一室内,两三人坐于其侧,则其气味之发泄,弱者即不能受矣。温暑门之用羌、防、柴、葛,产后亡血家之用当归、川芎、泽兰、炮姜,同一杀人利剑,有心者共筹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9 06:17 , Processed in 0.05476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