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本输》原文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中医理论认为 脏腑相合体现了阴阳、表里相互输应的关系。脏腑经脉相连,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腑输精于脏,脏行气于腑
所以,我们认为: 脏腑之间的关系包括三部分:藏与藏,腑与腑,藏与腑。在人体内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五脏之间是五行关系,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也就是阴阳关系。所以,脏腑关系就是阴阳五行的关系。
藏与腑之间的阴阳五行关系,具体的是怎么样实现的?是通过经络与气血津液的运行实现的。
结论:脏腑之间关系的表述,必须用阴阳五行学说!五行不能废除。
——————————————————————————————————————————————————
这都反驳了些什么东东?与我下面的论点、论据、论证、结论链对照一下,是否隔靴搔痒啊?
论据:五行属性归类表 ────────────────────┬───┬──────────────────── 自 然 界 │ 五 │ 人 体 ──┬──┬──┬──┬──┬──┬──┤ ├──┬──┬──┬──┬──┬──┬── 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 行 │五脏│六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 ──┼──┼──┼──┼──┼──┼──┼───┼──┼──┼──┼──┼──┼──┼──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 火 │心 │小肠│舌 │脉 │喜 │笑 │忧 ──┼──┼──┼──┼──┼──┼──┼───┼──┼──┼──┼──┼──┼──┼──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哕 ──┼──┼──┼──┼──┼──┼──┼───┼──┼──┼──┼──┼──┼──┼──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 金 │肺 │大肠│鼻 │皮毛│悲 │哭 │咳 ──┼──┼──┼──┼──┼──┼──┼───┼──┼──┼──┼──┼──┼──┼──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 水 │肾 │膀胱│耳 │骨 │恐 │呻 │栗 ──┴──┴──┴──┴──┴──┴──┴───┴──┴──┴──┴──┴──┴──┴──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利用五行学说的类比推衍方法,将一些脏腑演绎成表里关系,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例如:肝与胆相连接、肾与膀胱相连接,二对无需用表里关系表达;脾与胃,共同担负消化吸收重担,亦无表里之分;心与小肠、肺与大肠,二对的关系,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论证:
1、肝与胆
在生理方面,胆囊仅仅是盛肝内分泌出来的胆汁的一个囊而已。在病理方面,胆囊炎症可以上行引起肝内胆管的炎症,而肝内胆汁分泌不正常时,或肝脏其它功能异常时,均可引起胆囊的舒缩障碍。因此,二者没有必要弄成表里关系。
2、心与小肠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心移热于小肠的实质,即是情志生火后,并在饮水比较少的情况下,抗病能力低下,容易导致泌尿系感染。心脏本是动脉血运行的原动力,而小肠是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并将其获得的营养予以吸收。二者无论从生理方面,还是从病理方面,都是本风马牛不相及。因此,二者的表里关系是不能成立的。
3、脾与胃
“脾脏”,从《内经》“脾与胃以膜相连”,以及现代研究之“胰腺”有重要的消化功能来看,传统中医理论中所称的“脾”,理应是“胰腺”。胃的功能,主要是受承水谷,并将之搅拌成糜状及具初步消化的作用等。二者,一个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一个是容纳饮食物的容器。胰腺在病理状态下,可以引起胃的病变,但胃的病变较少能直接波及胰腺。因此,二者的表里关系是牵强附会的。
4、肺与大肠
传统中医理论中,泄大肠糟粕、积气及积液以降肺气的实质,就是通过通导大便及肠内积气、积液,使腹腔内的压力减小后,胸膈相对下移,胸腔内的容积也就相应增大,从而改善了肺的通气。肺是主司血气交换的器官,大肠进一步吸收肠内容物的水分,并将肠内糟粕排出体外。二者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其表里关系也不存在。
5、肾与膀胱
肾主泌尿,膀胱贮尿。膀胱有炎症时,可上行感染至肾;肾有病变时,其病理产物亦可对膀胱产生负面影响。二者的生理、病理既明,也就无须用模糊的表里关系进行诊断治疗了,从而其表里关系亦自行废止。
综上所述,脏与腑的生理、病理均已明了,即使是脏腑表里关系都无需保留,更何谈用五行学说解释脏腑表里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结论:脏腑之间关系表述无需五行学说
别屈了您的才,这里也给帖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