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三节《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12:20 | 只看该作者
⑼经脉别论:今本《素问》第二十一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在第四卷中。篇名含义是:论述以经脉病变为中心,与一般常论不同。
别,有两方面含义:一言区别,此指三阴三阳经脉各不相同,互有区别,如《素问注证发微》说:“内言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脉,各有分别,故名篇”;二言特殊而不同于一般,指本篇论诊断经脉变化,可以决人之死生,并非一般论述经脉之文章,如《素问吴注》说:“言经脉别有所论,出于常谭之外也”。
本篇论述诊法的主要经文如下: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8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12:46 | 只看该作者
⑽师传:今本《灵枢经》第二十九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先师传授宝贵心得。
本篇论述诊法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曰;五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知而阅者奈何?岐伯曰:五脏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骨曷)(骨亏)。肝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大小。脾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肾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黄帝曰:善。愿闻六腑之候。岐伯曰:六腑者,胃为之海,广胲、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8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13:20 | 只看该作者
⑾五色:今本《灵枢经》第四十九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反映于面部的五种色泽变化。如《灵枢注证发微》说:“篇内有五色言病之义,故名篇。”
本篇论述诊法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颜面各部的名称及色诊大要
“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部。(其)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部色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②论述寸口、人迎脉象主病
“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黄帝曰:外内皆在焉。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脉口浮(而)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之)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③论述脏腑肢节分布于面部的望诊部位
“黄帝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字)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
8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13:51 | 只看该作者
⑿论疾诊尺:今本《灵枢经》第七十四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各种疾病的成因、症状和诊尺肤在诊断上的意义。如《灵枢注证发微》说:“篇内详论各疾诊尺知病,故名篇。”
本篇论述诊法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尺肤滑以淖泽者,风也。尺内弱,解(亻亦)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淡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汗且出也。尺肤寒甚,脉小者,泄、少气(也)。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持之而热者,亦寒热也。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廉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8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22:05 | 只看该作者
【原文】5、诸病:见《素问》“热论”、“刺热”、“评热病论”、“逆调论”、“疟论”、“刺疟”、“气厥论”、“咳论”、“举痛论”、“腹中论”、“刺腰痛”、“风论”、“痹论”、“痿论”、“厥论”、“病能论”、“奇病论”、“大奇论”,《灵枢》“寒热病”、“癫狂”、“热论[21]”、“胀论[22]”、“五癃津液别[23]”、“水胀[24]”、“上膈[25]”、“岁露论[26]”、“痈疽[27]”等篇。
8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22:57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热论:今本《素问》第三十一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在第五卷。篇名含义是:论述热病。如《素问集注》说:“此论热病,故篇名曰《热论》。”
金栋按:热病是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除本篇外,《内经》论述外感热病的主要篇章尚有《素问》的《刺热论》、《评热病论》,《灵枢》的《五邪》、《寒热病》、《热病》等篇。但对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治疗、预后、禁忌作全面讨论的当推本篇,故以“热论”名篇。
本篇论述诸病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外感热病的病因、病程及预后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在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②论述不两感者的症状、治则、预后和转归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则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③论述温病与暑病的划分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金栋按:《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8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23:49 | 只看该作者
⑵刺热:今本《素问》第三十二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本在第五卷。篇名含义是:论述针刺(五脏)热病。如《素问注证发微》说:“详论五脏热病,而有刺之之法,故名篇。”
本篇论述诸热病的主要经文如下: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痠,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骨行)寒且痠,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
金栋按:五脏热病加重的日期和死期,乃五脏附五行生克制化的推演。
8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24:24 | 只看该作者
⑶评热病论:今本《素问》第三十三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在第五卷。篇名含义是:论述、评论热病。如《素问注证发微》说:“首二节论热病,故名篇。后二节则论劳风、肾风也。”而《素问直解》则说:“《热病》论热病之在脉;《刺热》论热病之先见;《评热》论热病之变证。风厥、劳风、肾风、风水,皆热病之变。举而评之曰评热病论。”
本篇论述诸病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若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甚,病名曰风水”。
8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24:55 | 只看该作者
⑷逆调论:今本《素问》第三十四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在第四卷。篇名含义是:论述逆乱失调。如《素问注证发微》说:“内论诸证,或阴阳偏胜,或营卫俱虚,或卧行喘息,皆逆调使然,故名篇。”
本篇论述诸病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慄,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木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慄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慄,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帝曰:善。”
9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25:58 | 只看该作者
⑸疟论:今本《素问》第三十五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在第五卷。篇名含义是:论述疟疾病。疟,病名,指以寒战、高热、汗出、休作有时等为特征的一类传染性(疟原虫感染)疾病。
金栋按:《说文解字·疒部》:“疟,寒热休作病。”《释名·释疾病》:“疟,酷虐也。”《素问注证发微》说:“疟,凌虐之义,故名篇。”由于疟或为寒栗,或为壮热,头痛如破,止而复作,致使病人一再受到困苦,如《素问经注节解》说:“疟者,邪正分争之病,邪乘正虚,寒热交攻,止而复作,最为暴虐,故病名疟也。”
本篇论述诸疟病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痎疟的症状、病因和病机(以下内容转引自《素问补识·疟论篇(重编稿)》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脊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皆荣气之所食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曰作。帝曰:善。”
②论疟疾发作与时间的关系
“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是以日作稍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帝曰:善。
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简《识》疑是风字)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③论疟有寒、温、瘅三者之异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瘅)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反)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肌)肉,故命曰瘅疟。帝曰:善。
④论疟疾的治疗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之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紧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其)往而未得并者也。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天雄按:“凡治疟”以下十八字,从《刺疟》篇移来,彼篇有重复,乃王冰从他篇补入者,当移于此处乃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6 16:27 , Processed in 0.06928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