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临床医生该不该学中医经典《内经》?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5:53:17 | 只看该作者
络脉者何也?


灵枢·经脉》:“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脉之见者,皆络脉也。……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络脉有有大络与小络之分。


大络有十五条,即十二正经之大络脉、任督二脉之络脉和脾之大络。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十四》注云:“十二经各有络脉,如手太阴别络在列缺之类是也。此外又有任脉之络曰屏翳,督脉之络曰长强,脾之大络曰大包,共为十五络。”
82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5:54:10 | 只看该作者
又如《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注云:“夫不曰‘络’而曰‘别’者,以此穴由本经而别走邻经也。”
张介宾《类经七卷·经络类五》注云:“十二经共十二络,而外有任督之络,及脾之大络,是为十五络也。”

小络指孙络(脉),有365条之多。而孙络之数目,显然是“天人相应”的结果,即“以应一岁”365之日数推演而来而已,恐非实际数目。
83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5:55:05 | 只看该作者
人体有365条孙络脉,后世医家并不认同。如元·窦汉卿《针经指南·络说》说道:“络一十有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

“横络”之名当始自《内经》,但无具体多少条。如《灵枢·刺节真邪》:“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张志聪《灵枢集注》注云:“而外出于皮肤横络者,经脉之支别也。”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横络,横行的络脉。”

“有丝络一万八千”,不知从何而来,按照当时的医学发展情况,不可能是解剖而得。

“有孙络不知其纪”与《内经》之数不吻合,并非365条。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络脉论》说道:“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愈细小。”此孙络亦非365条,而是不计其数,似现代解剖之毛细血管,按此理推算,当过亿矣。按照当时的医学发展情况,不可能是解剖而得,也是推演而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先生在其著作《络病理论科学求证》中说道:“上述记载末端孙络已逾百亿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观察到,古人所言不知何据?或许是天才的预测。”

由上可见,《内经》365之孙络,当是“天人相应”的结果,并非实际数目。与后世之“孙络”,名同实异。
84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5:56:43 | 只看该作者
3. 365之溪谷

《内经》也有365溪谷,以应一年之日数的记载。

如《素问·气穴论》:“愿闻溪谷之会也。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气,以会大气……溪谷三百六十五会穴,亦应一岁。”

请看历代注家所释
85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5:57:20 | 只看该作者
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一·输穴·气穴》:“分肉相合之间,自有大小。大者称谷,小者称溪,更复小者以为沟洫,皆行营卫,以舍邪之大气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应一岁者,言也有三百六十五也。‘肉之大会为谷’,故有合谷、阳谷、阴谷、通谷之类;‘肉之小会为溪’,故有解溪、后溪、天溪、夹溪之类。凡溪谷者,所以行营卫而会大气也。即宗气。”


张介宾《类经七卷·经络类八》注云:“肉之会依乎骨,骨之会在乎节,故大节小节之间,即大会小会之所,而溪谷出乎其中。凡分肉之间,溪谷之会,皆所以行营卫之大气者也。愚按:溪谷之义,《说文》:‘泉出通川为谷。’又《诗》有‘谷风’,《诗诂》‘风自谷出也。’宋均曰:‘无水曰谷,有水曰溪。’故溪谷之在天地,则所以通风水;在人身,则所以通血气。……有骨节而后有溪谷,有溪谷而后有穴俞。人身骨节三百六十五,而溪谷、穴俞应之,故曰穴会亦应一岁之数。”
86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5:58:13 | 只看该作者
又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

《太素卷第十七·证候之一》:“小曰溪,大曰谷。溪、谷皆流水处也。故十二经脉名为大谷,三百六十五络名为小溪,据前后体例,无五十四。”

王冰注云:“大经所会,谓之大谷也。十二分者,谓十二经脉之部分。小络所会,谓之小溪也。然以三百六十五小络言之者,除十二俞外,则当三百五十三名,经言三百五十四者,传写行书误以‘三’为‘四’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大经所会谓之大谷,十二分者,十二经脉之部分也。小络所会谓之小溪,穴有三百六十五,除十二俞外,只有三百五十三名耳,曰五十四名者,其四字主误也。十二俞者,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厥阴俞、胆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也。”


吴昆《素问吴注》:“大经所会谓之大谷,十二分,十二经脉之部分也。小络所会谓之小溪,三百五十三名者,经穴之名也。‘俞’,十二经之俞也。十二俞不在三百五十三名之内,故言少十二俞。古穴总之三百六十五名,以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后世益之,遂多其数。”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一》注云:“大谷者,言关节之最大者也。节之大者无如四支,在手者肘肩腕,在足者髁膝腕,四支各有三节,是为十二分。分,处也。
87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5:59:26 | 只看该作者
溪谷者,何也?

《中医大辞典》:“①指肢体肌肉之间互相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大的缝隙处称谷,小的凹陷处称溪。《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②泛指经络穴位。谷,相当十二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溪,相当于穴位所在处。《素问·五脏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

《内经词典》:“[溪谷] 10次。①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其中大的称谷或大谷,小的称溪或小溪。素69‘外在溪谷踹膝。’王冰:‘溪为肉之小会也。’”②指肌肉。素5‘溪谷属骨。’张志聪:‘溪谷,大小之分肉。’”
88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6:00:03 | 只看该作者
按:溪谷,乃自然界、天地之间的自然景物、现象而已。溪谷之义,本指两山之间的水流,或流水道如《尔雅·释水》:“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宋·刑昺疏云:“水注川曰溪,是‘涧溪之水注入于川也。’故李巡云:水出于山、入于川曰溪。注溪曰谷,谓‘山谷之水注入涧溪也。’”注,灌入、流入之义。川,水道、河流之义。《说文·谷部》:“泉出通川为谷。……溪,山渎无所通者。”《古今韵会举要·屋韵》引《书》注:“谷是两山间流水之道。”

溪谷乃自然界中山涧之流水道,所以杨上善说道“小曰溪,大曰谷。溪、谷皆流水处也。”《内经》作者引用至人体,来说明溪谷是流通气血之道也。因经络是气血循行之道,如此来说溪谷则等同于经络,其大者为十二经、为谷,其小者为三百六十五络、为溪,或为腧穴。故《经》言:“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而《中医大辞典》则云:“泛指经络穴位。谷,相当十二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溪,相当于穴位所在处。”此《内经》溪谷之一义也。


又,《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指肢体肌肉之间互相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其中大的缝隙处称谷,小的凹陷处称溪。因肌肉附于骨,而骨与骨之间有关节相连接,如此说来,溪谷,即肉之大会、小会后的缝隙、凹陷之处,正骨关节之处也。如《类经七卷·经络类八》注云:“肉之会依乎骨,骨之会在乎节,故大节小节之间,即大会小会之所,而溪谷出乎其中。……有骨节而后有溪谷,有溪谷而后有穴俞。人身骨节三百六十五,而溪谷、穴俞应之,故曰穴会亦应一岁之数。”妥否?请看如下所述:
89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6:01:39 | 只看该作者
4. 365之骨节

人体有365之骨节,《内经》虽未言之,然后世学者据《内经》“天人相应”之经旨,推演于人体也当有365之骨节。

张介宾之“人身骨节三百六十五”,当是据《内经》365之日数,加以推演而来。《经》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溪谷与肉相提并论,而“肉之会依乎骨,骨之会在乎节”又与骨节相连,因溪谷有365之数目,则当然“人身骨节三百六十五”矣。

宋·宋慈《洗冤集录卷之三·十七验骨》对骨骼的记载说道:“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人身有365骨节,“这显然是受《内经》的影响。不过,具体提及骨骼时,显然也有错误,却不是为了证明人有365块骨头,其中提及的,连206块也不到。”(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

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简按:《子华子》云:‘一身之为骨,凡三百六十五节。’即此义也。”


现代解剖人身之骨共有206块,何来365之多,实乃“天人相应”之结果。
90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6:02:28 | 只看该作者
由上可见,《内经》“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之“天人相应”理论,并非皆然。其365之数目,纯属牵强附会之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6:27 , Processed in 0.0785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