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杨金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天人合一】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15-1-24 11:02:23 | 只看该作者
LIKAIDI 发表于 2015-1-24 02:46
二岸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先生到底知道不知道,什么是“天人合一”?!
82
发表于 2015-1-24 15:35:46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5-1-23 06:14
哦,宋儒学问没太研究,请问他们的天人合一指的是什么?

天人合一一语,出于北宋张载《正 蒙.乾称篇第十七》:

……释氏语实际,乃知道者所谓诚也,天德也。其语到实际,则以人生為幻妄,以有為疣赘,以世界為荫浊,遂厌而不有,遗而弗存。就使得之,乃诚而恶明者也。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彼语虽似是,观其发本要归,与吾儒二本殊归矣。道一而已,此是则彼非,此非则彼是,固不当同日而语。……
======================


       张氏此论,是在驳斥佛教以人生为虚幻的观点时讲的,也是为了辨明儒释的不同世界观。显然是哲学方面的内容,如何学习解读,是哲学家的事,我们从这里看不出“天人合一”与中医有什么关系。
       哲学史上对张载的评价,认为其主要观点是唯物论的,但含有唯心论的部分。天人合一的观点,是从董仲舒”天人一“的观点来的,《春秋繁露·阴阳义》:“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在董仲舒这里,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当然,也是一个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应、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这就和西方的上帝差不多了。
随后到了南宋,产生了著名的程朱理学,观点上是唯心主义的,同时是为政治服务的,一脉相承下来的,有明朝王阳明的理学,这些在政治上,都是落后的反动的(指现代人的认识)。程朱理学的产生,主要是在张载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换句话说,二程和朱熹相当于张载等人的学生。但程朱的思想观点与张载只是在唯心论的部分相同,且有所发展。
      天人合一,到了程朱口里,就发挥成了存天理、灭人欲,就成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些话,让现代人听起来,自然是满肚子鬼火怒气。
       评价天人合一,要哲学家、历史学家评价,咱们这里随便聊聊,知道和中医无关就行了。只是这麽一个表达唯心观点,且被人利用到充满封建腐朽思想、古代中医从来没人提起的的词汇,怎么就混进中医理论里来了?中医是垃圾筒吗,谁想丢垃圾就丢进来?

83
发表于 2015-1-24 15:42:01 | 只看该作者
请光明先生、中西医博士先生阅:

找到一些提到“天人合一”的论段,供二位参考,好像都是讲易经的,我看不大懂。

《春秋繁露·阴阳义》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四库提要·周易口义》
  瑗生于北宋盛时,学问最为笃实。故其说惟发明天人合一之旨,不务新奇。如谓天锡洪范为锡自帝尧,不取神龟负文之瑞。(可以赐人以洪范之天)

  《大易粹言》卷65引《正蒙》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童溪易传》卷30
  圣人以天道人事本无二理,故其兴易也,即人事以明天道,非舍人事别有所谓天道也。上系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是也。故于此而曰变化云为,一天人也。夫天下之吉凶,与天下之亹亹者,即人事也。而圣人定之成之,则以天道律人事也。人有言而云,有动而为,无往而非天道。则得圣人所以兴易之意矣。且夫人之事有得夫易之吉事欤,则必有上天所降之祥。人之事有得夫易之象事欤,则必知圣人所制之器。人之事有得夫易之占事欤,则又知远近幽深之来物。凡此皆天道也。孰谓天道人事之为二乎。夫惟天道人事之无有二也,故天地设位于上下,而圣人成能于两间。此乾坤之德所以全尽于圣人也。所谓人谋,即成天下之亹亹者是也。所谓鬼谋,即定天下之吉凶是也。天人合一,幽显无遗,则百姓……(赋人吉凶之天)

  《大易集说》卷10
  圣人以易简之道成能于两间。人谋者,天下之亹亹是也。鬼谋者,天下之吉凶是也。天人合一,幽显无遗。(录上文)

  《易经蒙引》卷一上
  至微之理,如乾元亨利贞,便是从乾道大通而至正上来。坤利牝马之贞,便是从阳全阴半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上来。干岂不是性命耶。是以学须见到天人合一处。(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周易辨录卷四
  人道必本于天
道。天道之外无所谓人道也。率性之谓道,而性则命于天。天人合一之理也。(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易像钞,卷四
  邵子曰,时有否泰,事有损益。圣人不知随时阴阳之道,奚由知变之所为乎。圣人不知随事损益之道,奚由知权之所为乎。此损益否泰相通序杂天人合一之义。(赋人吉凶之天)

  《易经通注》卷七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朱子谓此节在此无所属。今详绎之,当与下六节共为一章。盖易独此爻直说天祐,而所以祐者不言,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形上形下,天人合一。故为神明默成者顺也。(赋人吉凶之天

  日讲易经解义,卷一
  卦辞不徒曰元亨利贞,而必首之以乾者,诚以天道惟干,故四德属于天。圣人之法天亦惟干,故四德归于圣。天人合一之道,一干之至健而已。(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十一
  君子体之以鼎,乃天下之重器。犹人君所居之位,乃天下之重宝。鼎不正则所受之实无以聚,位不正则所受之命何以凝。故敬慎以正其内而存于心者,戏渝之必袪。端庄以正其外而持诸躬者,跛倚之必戒。则所发皆正言,所行皆正道。于以上凝天命,自然巩固而无倾危之患矣。按,正位凝命,乃身世交尽之功,天人合一之道。(天命之天)

  周易象辞卷一
  上九时潜而潜,时见而见,时惕而惕,时跃而跃,时飞而飞,时亢而亢。天人合一,动静随宜,乘此六龙以御于天。
  五以阳刚中正有孚之至德,化邦如养子,应天如信心。天人合一而群,归之诚中形外,可谓盛矣。(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卷七十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正蒙)


  周易函书约存?序
  周易非占卜之书也。浅之则格物穷理之资,深之则博文约礼之具。精之则天人合一之旨,体之则参赞位育之能。是全体大用之要归。
  又:卷首上
  易象所阐,乃天人合一之旨。春秋所著,乃天人感应之机。故言圣道者,未有不体用流通而无间,天人合一而不分,而可谓一以贯之者也。
  又卷首中
  又以圣人作易,无非发明天人合一之道
故遂合天道人事而两拟其象,使知上下二语,果能见得相通道理,果能通于卦德,果能不执于卦德,则天人合一之旨当即在是。
  又卷二
  故曰,周易为天人合一之书。(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周易函书约存?注卷一
  圣人之道,尽在易象春秋。易象则大本大用全具无遗,天人合一之道尽在其中。春秋全显大用,天人感应之机尽在其中。读易而不达天人浑一之道,读春秋而不达天人感应之机,乌识一贯之道哉。夫道之大原出于天,则天之所生,自应与天同此性命。然蚩蚩之氓未能尽喻精深,是则体天立极继天宣化,将圣人是赖矣。至其间生生不息之机,天人合一之秘,藏于至深至隐之地,寓于未开未辟之先,此大道之真源,非可意识测度。
  又:别集(多条)
  (大意同上,故略)(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又(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尚书疑义,卷四
  古之圣人,知天人合一之理。故于人事不敢不尽,而于天之道亦不敢不谨。尧之羲和,舜之七政,洪范之五纪,周官之保章氏,皆所以致谨于此。盖一以敬授人时,一以敬天而不敢忽也。(使人敬事之天)

  尚书日记卷一
  马端临谓陶唐氏以前之官,所治者天事。以后之官,所治者民事。太皞勾芒数圣人者,生则知四时之事,殁则为四时之神。成周六官,系以天地四时。盖于民事之中,犹寓以治天事之意。所论太皞成周得之,至谓天事民事古今之官有异治,则不知天人合一之理也。略于天事,自后世不知财成辅相之道而失之尔。(使人敬事之天)

  书经衷论,卷三
  召诰首言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此言天命之不可恃也。下即举夏商而畅言之,归重于顾畏民碞。末乃结之曰,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此以諴民为永命之本,示以天人合一之理也。(天命之天)

  诗经通释卷十一
  夫为政不平以召祸乱者,人也。而诗人以为天实为之者,盖无所归咎而归之天也。抑有以见君臣隐讳之义焉,有以见天人合一之理焉。后皆放此。(赋人吉凶之天)

  诗经疏义会通,卷十一
  抑有以见君臣隐讳之义焉,有以见天人合一之理焉,后皆放此。(同上)
  辑录辅氏曰,初言天而后止言人者,天人一理,人心说则天意解矣。先生?明有以见君臣隐讳之义,有以见天人合一之理之说。(赋人吉凶之天)
  又见《诗经大全》、《钦定诗经传说会纂》。

  读诗质疑,卷十九
  朱注,为政不平以召祸乱者,人也。而诗人归之于天,见君臣隐讳之义焉。见天人合一之理焉。(以上注实际是朱熹的意思,所以影响深远。)
  朱氏曰,国之危亡,以为人事欤,则日月剥蚀、山崩川竭未可尽责之人也。以为天意欤,则武丁因桑榖而复成汤之业,宣王因云汉而继文武之功,未可尽归之天也。君子以人合天,不诿于天。以义制命,不诿于命。是以转祸为福,转乱为治。天也,有人焉。使王能平其心以任尹氏,尹氏能平其心以用君子而不以小人间之,则岂至于危亡而不可救哉。(赋人吉凶之天)

  周礼全经释原,卷六
  然天人之际,幽明之理,未尝不相感通。其召变致祥,捷于影响。人所难知。惟圣人洞于幽明之故,制为天神地示人鬼之三礼,以祀以祭以享而感格之。作为声乐以感召之。其始也以人而事天,其终也天亦不违乎人。至于天人合一,精神流通,而三才各得其所矣。故五官所掌皆人也,而宗伯之三礼,所以理天下之幽者,礼乐鬼神幽明得所。此设立宗伯之本意,是皆出于天叙天秩感应自然,而非出于人为者也。(赋人吉凶之天)


  大学疏义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传之此章释新民耳。而引其命维新之诗,以常情观之,似不切者。无他,不过以天命别作一件符瑞休征之应耳。却不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所谓天人合一之理。夫民之新与天命之新,非二事也。盖自文王新其德于上,而天下之民自然被服其化,无不新者。则是举天下之民皆新于圣德之下,而无一人自外者,此即天命之维新也。(天命之天)

  日讲四书解义卷二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此一章书是子思正道统之旨,以明天人合一之理。首节乃先言道之所自来也。子思曰,学问之理莫精于性命,圣贤之功莫大于道教。世亦知性道教之名,果何谓哉。盖天之生人,既与之气以成形,即赋之理以成性。故在天则为元亨利贞,而四时五行庶类万化莫不由是而出。在人则为仁义礼智,而四端五典万事万物之理无不统于其间。其禀受赋畀,即如天之命令,所谓性也。(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二十五孟子
  性固当知,而又贵有以养之。性之纯然不杂,宜常顺而不悖。勿忘勿助,不使违乎自然之则。心与性皆天之付于我者。存飬如此,则天理常存,即所以奉承乎天而无违也。君子事天之学如此。然使知天事天,犹不能不惑于夭寿之故,而修身之学怠焉。非仁智之尽也,惟尽心知性至于洞彻之极,而夭寿不以贰其心。存心养性以修其身,而俟夫命之自至,则天所付于我之理,毫无亏欠。而命自我立矣。岂非知天事天之全功乎。人主继天立极,时与天命相陟降。惟当格物致知以穷理,存心养性以修身。与天地合其德,又何天之不可知,何天之不可事,何命之不可立哉。故禨祥祸福,数也。而知天不在乎是。郊坛享祀,文也。而事天不尽乎是。祷祀鬼神,妄也。而立命不系乎是。夫亦求之于身心性命之实,天人合一之理而已矣。

  四书讲义困勉录,卷三十七
  或有意祈福而为行法谋,则假法之心便是衡命要命之心,即属弃法。岂君子天人合一之学,又而已矣。(天命之天)


点评

李老师辛苦了,如果他们谈论的天人合一是您上述所罗列的思想,当然要批判,恐怕他们自己说的天人合一不是上述所讲的意思。 这就变成了-----字同意不同了 -----, 所以还得就彼此说讲的意思究竟是什么,而加以说明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5 10:53
谢谢先生。  发表于 2015-1-24 19:24
84
发表于 2015-1-24 19:46:1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1-24 07:42
请光明先生、中西医博士先生阅:

找到一些提到“天人合一”的论段,供二位参考,好像都是讲易经的,我看 ...

         请先生复习一下我在前面发表的相关贴子,我一定和先生讨论下去。
85
发表于 2015-1-24 20:27:11 | 只看该作者
         复习一下前面的帖子。

         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一样的意思,不必要在文字上做文章。这个思想本身是从实践中总结出了的,应用这个思想可以引导出唯心论,也可以引导出唯物论论,完全依据引用的人的主观意图。
     我们在讨论这个概念的时候,要把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取象比类放到一起考量,这是中西医融合观的方法。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都是运用取象比类方法得出来的。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在与西医对比、融合的过程中,不能够把他们完全割裂开,分别与现代西医、现代科学、现代哲学进行比对,把阴阳与五行分割开来,把阴阳五行与藏象经络分割开来,把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分割开来,逐一与西医、科学、现代哲学进行比较,这种方法既不符合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也不符合现代的系统论。我以为,应该把现代哲学、现代科学、西医首先融为一体,再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就能够发现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中医与西医既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具有可融合性,中医与西医是可以融合的。
      中医的肝,与东方、春季、木、风……相关,既是天人合一,又是阴阳五行,也是人体肝的功能,诸如此类,不可分割。把这种联系分割开来分别与气象学、天文学、生态学、矛盾论、西医的肝脏进行比对,可想而知!
     但是,我们论坛中的许多“科学”思想者,潜意识的、不自觉的就是这么做的!
        天人合一,只有在以地心说为参考系时,才能够成立。日心说是科学,战胜了地心说,但是,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就必须按照地心说的客观规律生活与生存。我们不能够运用日心说指导我们的生活,否则,我们就不能够生存,以日心说指导我们的生活,地球上就找不到“东”,就不知道东西!我们就失去了时空参考系,我们怎么生活、生存呢?!科学、科学理论有他的适用范围,出了他的范围,不适当的运用,就是谬误!
       什么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就是拿个杆子插在地上,观察太阳运动的影子。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
     “立杆”才能够确定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建立空间概念;“测影”是观察太阳影子的移动,分为十二个时辰,建立时间概念。立竿测影,建立起时空概念,也就是宇宙概念,由此,才有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参考系(时空坐标),人类才能够认识万事万物在时空中运动的规律,建立起一个个学说、理论。

点评

先生这段我认真学习过,中心思想是: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都是运用取象比类方法得出来的。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在与西医对比、融合的过程中,不能够把他们完全割裂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4 21:11
86
发表于 2015-1-24 20:47: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gfjkl 于 2015-1-24 21:06 编辑

夫亦求之于身心性命之实,天人合一之理而已矣。
87
发表于 2015-1-24 20:49: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gfjkl 于 2015-1-24 21:06 编辑

而修身之学怠焉。非仁智之尽也,惟尽心知性至于洞彻之极,而夭寿不以贰其心。存心养性以修其身,而俟夫命之自至,则天所付于我之理,毫无亏欠。而命自我立矣。岂非知天事天之全功乎
88
发表于 2015-1-24 20:51: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gfjkl 于 2015-1-24 21:05 编辑

至其间生生不息之机,天人合一之秘,藏于至深至隐之地,寓于未开未辟之先,此大道之真源,非可意识测度
89
发表于 2015-1-24 21:11:5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24 20:27
复习一下前面的帖子。

         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一样的意思,不必要在文字上做文章。这 ...


先生这段我认真学习过,中心思想是: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都是运用取象比类方法得出来的。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在与西医对比、融合的过程中,不能够把他们完全割裂开,
-------------------------
先生的论述我们以后还可以讨论,现在集中在“天人合一”上。
先生之意,《内经》有“天人相应”,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应”字面意思相同,不必强与分辨。我的看法与先生不同。
《内经》有“天人相应”,而该观点估计也不是《内经》首创,也许是当时哲学思想的流入。这是我的猜测。但从哲学史上看,天人相应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到张载的天人合一,最后到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一脉相承,越来越走向唯心主义,为政治服务的目的越来越明显。

先生说的不错,“天人相应”,是取类比像的结果,取类比像不管有多少道理,目的都是为了探索真理。是在自然界的事物基础上做的思考与研究。对了或者错了,对“天”的认识是客观的,唯物的。到了“天人相应”,就开始走向唯心主义了。

天人合一的来历我们知道了,含义也大体知道了,起码看出来本义和中医没有关系。

我有几个疑问:
1,中医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内经》里现成的天人相应不用,却偏偏要用个词义暧昧的天人合一,这是为什么?
2,中医历代医家谁也没有用这个词,什么时候,什么人把天人合一说成中医的思想?目的何在?

为了和先生与光明先生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二位学术水平高,可以从这个理论的根源探究,我这几天找了很多资料,请二位继续指导。
如果是其他朋友要纠结天人合一,只一句问话就可以了结:请说出天人合一的出处。




90
发表于 2015-1-24 21:28:3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上面的帖子还回答不了先生的问题,请先生再提出质疑,我们再讨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02:13 , Processed in 0.1255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