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融合观 下篇 外感染热病证态学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4-8-11 10:39:00 | 只看该作者
   
         5.邪伏膜原证
   【中医别名】湿热郁伏膜原证,湿热阻遏膜原证,秽浊阻于膜原证,邪阻膜原证,湿热伏于募原证,邪在募原证,湿热疫。
     【临床表现】
     第一组,寒热往来,先憎寒后发热,继而但发热不憎寒,寒热起伏,寒甚热微。第二组,头身疼痛,恶心呕吐。胸脘痞满。舌质红绛、苔白厚腻浊。脉缓。
    或见症:汗出或无汗,纳呆,口渴或不渴,手足沉重,大便或泌或溏,大便黄浊而热。
【证态概念】本证见于湿温病或湿热疫之邪在半表半里阶段,乃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阻遏气机所表现的证候。本证病因复杂,疫气、湿、热、暑、寒等,均可伏于膜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膜原“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其形态学可能是指大网膜小网膜,因为它们包裹着肝、胆、胃及十二指肠等,肝、胆、胰腺、十二指肠均属小柴胡汤证(半表半里证)的病变部位。邪伏膜原证的见证颇似伤寒少阳病,二者同属半表半里,皆有往来寒热,但是彼为热郁少阳,且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苔薄,脉弦,故与本证不难鉴别。
    邪伏膜原证的分类与治疗原则:
瘟疫邪伏膜原证     达原饮或雷氏宣透膜原法
湿温邪伏膜原证     雷氏宣透膜原法
暑湿邪伏膜原证     雷氏芳香化浊法
疫疟邪伏膜原证     雷氏宣透膜原法
     膜原,其形态学可能是指大网膜、小网膜以及网膜内的淋巴组织。腹腔淋巴组织具有防御功能,肠道感染穿过肠粘膜,进入并被遏制在腹腔淋巴组织内,因此,病程长,缠绵难愈,具有消化道症状。当感染突破膜原这一防线时,病原体就会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引起肝炎(邪陷少阳);也会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即营血分证。腹腔淋巴组织属于网状内皮系统,病原体与网状内皮系统胶着,病变具有湿的性质,所以邪伏膜原多见于湿温、暑湿、瘟疫等病的初期。
邪伏膜原与三焦失调,两者有一定的关系:
     吴又可一生经历多次瘟疫大流行,其临证确有卓见,作为其经验总结的《瘟疫论》一书更是成为后世研究、治疗瘟疫的圭臬。本书的重要贡献之一在于提出了“邪伏膜原”的重要概念。而邪伏膜原证虽首见于吴又可《瘟疫论》,但膜原之名却首见于《内经》。《素问•举痛沦》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唐代王冰注:“膜,谓膈间之膜;原,谓膈肓之原”。元代时曰本医家丹波元简则认为:“堂膈幕(膜)之系,附著脊第七推.即是幕原也”。以上所论之膜原,皆指胸膜或膈肌之间的部位。吴又可在《瘟疫沦》中虽借用膜原之名,但其涵义已有发展。如“邪去表不远,陷近于胃.……邪在膜原,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其时邪在夹脊之前.肠胃之后”。指明温邪伏匿膜原.不仅牵及上焦之隔膜,亦连及中焦胃肠,强调邪虽离表,但尚未入脏腑之里,因而确定为半表半里之位。清代张珞亦附意说:“募(膜)原虽躯壳,贴近于里.为经络脏腑之间界”。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土、薛生白认为邪伏膜原是温热夹湿之邪阻滞气机,致使表里、上下气机受阻,引致三焦所有脏腑功能失调的半表半里证,认识已发展到人体上、中、下三焦整体。
     邪伏膜原与湿热弥漫三焦证关系密切,以西医伤寒病为例,湿热弥漫三焦证是伤寒病的败血症期,邪伏膜原是指伤寒病的早、中期。伤寒杆菌进入小肠侵入肠粘膜后,部分病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胞质内繁殖,部分则经淋巴管进入回肠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生长繁殖,然后再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短暂的菌血症(初次菌血证),伤寒杆菌随血流进入肝、胆、脾、肾和骨髓,大量繁殖之后再次进入血液循环(二次菌血证),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引起发热,恶寒或轻度寒战,体温呈弛张热,腹部不适或腹痛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也可见到腹泻、咽痛、咳嗽等表现。这些临床表现既是伤寒病初期(前驱期)的表现,又是伤寒病的轻型。湿遏卫气证(表)、邪伏膜原证(半表半里)、湿热弥漫三焦证(里、气分证)是由轻到重、由卫表到里(气分证)的连续过程,他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有重合。邪伏膜原是湿温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一个类型。
      狭义的邪伏膜原证是指那些能够感染腹腔淋巴结的肠道传染病,它们具有:①肠道感染的临床表现;②具有湿热的性质;③具有半表半里的特征。“邪伏膜原证”的概念泛化之后,广义的邪伏膜原证可以出现于许多湿温病的初期阶段,特别是引起淋巴系统感染的疾病。
    【治疗】达原饮是最常使用的方剂。
     达原饮首见于吴又可《瘟疫论》,原为邪伏膜原证所设:“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不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哺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夹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主要论述了温疫症中邪伏膜原证的临床表现、治疗忌宜、具体方药。分类属于和解剂-和解少阳。
     达原饮
     源于《温疫论》
组成: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药3克、黄芩3克、甘草1.5克
    适应症: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
    药理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本方不仅对内毒素引起的体温升高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而且对正常体温亦有一定的降温作用,作用持续2小时以上。
    临床应用:
   (1)病毒性肠炎、疟疾、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脑炎属温热疫毒伏于膜原者。
   (2)不明原因高热
   (3)结缔组织病:使用要点为:不规则恶寒发热、发无定时,肌肤关节肿胀,酸痛重着,胸闷痞满,舌苔厚腻白如积粉。中医认为,结缔组织病因浊热秽浊之邪侵袭,稽留于半表半里者多见,故选用达原饮。结缔组织位于皮下,内含淋巴组织及丰富的淋巴结,属于广义的膜原。
   (4)沿海地区流感
   (5)肥胖症,本方不仅可以使肥胖患者的体重下降,而且还能够使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下降。肥胖症特别是腹部脂肪堆积属于内湿,而且与炎症介质、慢性炎症有关
     (三)黄疸综合征(待续)

点评

你整天大喊“中西医不可通约”,为什么又说:“这些概念与关系在西医学中是什么意思,然后才能够把中医的肝脾关系转化为西医的生理功能。” 口是心非!这是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你就使劲地打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4 19:43
82
发表于 2014-8-14 19:43:2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8-11 10:39
5.邪伏膜原证
   【中医别名】湿热郁伏膜原证,湿热阻遏膜原证,秽浊阻于膜原证,邪阻膜原 ...


           你整天大喊“中西医不可通约”,为什么又说:“这些概念与关系在西医学中是什么意思,然后才能够把中医的肝脾关系转化为西医的生理功能。”
      口是心非!这是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你就使劲地打吧!




http://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512&extra=&page=1   第4楼


点评

先生还是要向李老师学习,先把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概念搞清楚,才能够认识“通约”是什么意思?先生不懂的“通约”的含义,咋胡了半辈子,胡拉乱扯,弄出个浅层真理!被娱乐。 关于通约,请您看下面的帖子   发表于 2014-8-15 10:44
83
 楼主| 发表于 2014-8-15 10:48:06 | 只看该作者
       (三)黄疸综合征
    西医认为:
    黄疸是指由于循环血中胆红素过多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其他组织黄染。
    在感染病中引起黄疸的机制有:①病原体直接或者间接(如毒素或变态反应)损伤肝细胞;②MODS过程中肝功能损伤;③胆汁淤滞;④溶血性黄疸(包括血管内溶血及出血后溶血)。能够引起黄疸的病原体有: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回归热,梅毒);细菌感染(败血症,肝脓肿,伤寒,大叶性肺炎,军团菌病等);寄生虫病(阿米巴肝脓疡,血吸虫病,恶性疟疾等)。某些病人可以同时感染两种病原体,如伤寒合并血吸虫病。
    如果是轻微黄疸,最好在自然光下检查巩膜。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2~2.5mg/dl(34~43μmol/L)时,通常就能用肉眼看出黄疸。
    胆红素代谢概论
    血红素分解产生胆色素,其来源包括衰老变形的红细胞和骨髓中未成熟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以及肝脏和其他组织的血红素蛋白质。胆红素是一种与卟啉和其他四吡化合物密切相关的有色有机阴离子,是一种非水溶性的代谢废物,必须转变成水溶性形式方可排泄。其代谢过程包括以下5个步骤:
    (1)生成,每天大约产生250~350mg的胆红素,其中70%~80%源于衰老红细胞的破坏,其余20%~30%(早期胆红素)主要源于骨髓及肝脏内的其他血红素蛋白质。血红蛋白的血红素部分在血红素加氧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铁和中间产物胆绿素,后者再通过胆绿素还原酶的催化而转变成胆红素。这些步骤主要在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内进行。胆红素生成过多最重要的原因是红细胞破坏增多,
     (2)血浆中转运,胆红素因内部氢键连接而不溶于水,非结合胆红素(间接反应胆红素)在血浆中与蛋白质结合并且不能通过肾小球膜,不出现在尿中。在某些情况下如酸中毒时,这种结合可减弱,而且某些物质(如某些抗生素和水杨酸制剂)可与血红素竞争白蛋白上的结合位点。
    (3)肝脏摄取,肝脏摄取胆红素的详细机制尚未阐明,细胞内结合蛋白(如配位基蛋白质或Y蛋白)的重要性尚不清楚。摄取的过程迅速,可能是主动转运的过程。
    (4)胆汁结合,游离胆红素在肝脏浓缩并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或结合胆红素(即直接反应胆红素),这种反应是在微粒体内的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可使胆红素变成水溶性。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这一反应过程中仅形成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而第二个葡萄糖醛酸基是在胆小管内经不同的酶系统作用而结合的。然而这种观点尚未被广泛接受。此外,除了形成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外,还可形成其他形式的结合胆红素,但这些结合胆红素的作用尚未确定。
    (5)胆汁排泄,结合胆红素和其他胆汁成分一起分泌到胆小管,而且其他有机阴离子及药物可影响这种复杂的过程。在肠道,细菌使结合胆红素脱去葡萄糖醛酸并将胆红素还原成粪胆素原。其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并使大便呈褐色,但亦有相当一部分被吸收入血。重吸收入血的粪胆素原大部分通过胆汁而再分泌,仅极少部分作为尿胆素原经尿排出。此外,肾脏也可排泄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但不排泄非结合胆红素。这可解释为何在肝细胞性或胆汁淤积性黄疸时尿呈深色,而在溶血性黄疸时尿中无胆色素。
    黄疸可因上述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而后引起。胆红素生成增加,肝脏摄取障碍或结合减少均可导致高非结合型胆红素血症,而胆汁排泄障碍则引起高结合型胆红素血症。实际上肝病和胆道阻塞常引起多种功能障碍,从而引发混合型高胆红素血症。此外,当血浆中结合胆红素增加时,其中一部分可与血清白蛋白形成紧密的共价结合。这种与白蛋白结合的部分δ-胆红素用常规方法测不出,但它们往往是循环血中胆红素的一种主要形式,尤其是在黄疸恢复期常以这种胆红素的形式为主。
    较严重的肝胆疾病患者,一般性的胆红素分类没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特别是对鉴别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时价值不大。只有在怀疑患有可引起黄疸但无肝脏明显异常的疾病时,胆红素的分类测定才有用。
    黄疸时,尿若不呈深色,提示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其原因可能是溶血或Gilbert综合征(先天性胆红素代谢障碍综合征)而不是肝胆疾病,如太阳蓄血身黄-盆腔积血证态,表现为“身黄、小便自利”即由于积血溶解引起的黄疸。如果病人出现下文叙述的其他症状和体征则应考虑肝细胞性疾病或胆汁淤积性疾病。门静脉高压体征,腹水,皮肤及内分泌症状通常提示患有慢性而非急性的肝病。病人常在皮肤黄染前即注意到尿色变深,因此尿色的改变能较好地反映黄疸发生的时间;黄疸前突然恶心,呕吐常因急性肝炎或胆总管结石梗阻所致,如病人有腹痛和寒颤则更提示有胆总管梗阻的可能。渐进性厌食或全身不适在许多情况下可能发生,但对酒精性肝病或慢性肝炎的诊断尤其具有重要价值。
    黄疸,深色尿,白色大便及全身性瘙痒是胆汁淤积的临床特点。慢性胆汁淤积(阴黄)可使皮肤变黑并因瘙痒而致表皮脱落,而且发生出血素质,骨痛及皮肤脂质沉着(黄斑瘤或黄瘤)。这些变化均与病因无关,主要因胆汁淤积所致。腹痛、全身症状(如厌食,呕吐,发热)或者其他体征则因原发病因而非胆汁淤积所致。因此,这些表现对于寻找胆汁淤积的病因很有价值。
     胆盐及脂质最为重要。胆红素潴留引起混合性高胆红素血,而且尿中亦出现结合胆红素。大便则因胆红素进入肠道的量少而常呈白色。传统上认为,循环中的胆盐增加可引起瘙痒,但两者的相关性并不密切,而且瘙痒的发病机制也未阐明。因为胆盐是脂肪和维生素K吸收所必需的物质,所以胆盐排泄障碍可能引起脂肪痢及低凝血酶原血症。如果胆汁淤积持续时间长(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就会引起维生素D吸收障碍导致骨质疏松或骨软化。
    中医认为:
    黄疸,是以面目及全身皮肤发黄为特点,其中尤以目黄为要。《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杂病源流犀烛》:“目黄者曰黄疸,以目为宗脉所聚,诸经之热上熏于目,故目黄。”其发病多与湿邪有关,如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或劳倦内伤而致湿热或寒湿阻于中焦,熏蒸或瘀阻肝胆,迫使胆汁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则可产生黄疸。
    临床对黄疸可分阳黄与阴黄两类。阳黄可分为湿热内蕴,热毒炽盛,胆道阻滞;阴黄则分寒湿内阻和瘀血停滞等证。
    常见证候
    阳黄(急性黄疸)有以下几种类型:
    湿热内蕴:目黄身黄,色泽鲜明,或见发热,口渴,心中懊忧,身倦无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小溲深黄或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病原体引起的肝细胞黄疸)如肝炎病毒、伤寒杆菌、阿米巴原虫等。
    热毒炽盛:身目深黄,色泽鲜明,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壮热,心烦不宁,或神昏谵语,鼻衄便血,肌肤斑疹,口渴喜冷饮,腹胀胁痛,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弦细数。(毒素引起的或者中毒性肝细胞黄疸,常常发生在合并黄疸的严重感染病中,如热邪弥漫三焦-败血症证态,也可以发生在营血分-MODS过程中。)
    胆道阻滞:身目俱黄,出现较快,寒热往来,右胁绞痛牵引至肩背,恶心呕吐,口苦咽干,厌恶油腻,小便深黄,大便灰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梗阻性黄疸)
    太阳蓄血身黄证:盆腔积血,溶血性黄疸。(见蓄血综合征)
1.气分湿热蕴毒-肝细胞性黄疸证态(待续)
84
发表于 2014-8-15 11:33: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8-15 11:36 编辑

       李同宪同志对于真理的转载如下(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分为生产力科学和生产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科学两大类,即分为科学和文化两大类。关于生产力的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反映关于生产关系及其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的文化,是有阶级性的。不同阶级地位的人的大脑,对社会关系的事实的反映是不同的,比如放贷牟取暴利,放贷者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但穷苦人就认为是压迫和剥削,再比如三妻六妾,富人认为是合理的的,但穷人的女儿就认为是不公平的,这就是说,不同阶级地位的人有不同的思想道德艺术哲学,这些就是文化,是对经济政治事实的观念形态的反映,即意识形态,是有着鲜明的阶级性的。反过来科学,关于生产力的科学,如物理、化学、植物学、动物学、高科技、管理技术、卫生医疗技术、体育竞技技术等等,是对事物客观规律的总结和表述,就是没有阶级性,对不同阶级地位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请你自己看,你自己在288楼转过来的内容。红字,卫生医疗技术属于生产力的科学,其真理有阶级性吗?
       是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你就出丑吧!使劲出

85
 楼主| 发表于 2014-8-15 11:59:21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8-15 03:33
李同宪同志对于真理的转载如下:(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分为生产力科学和生产关系及其 ...

    【  请你自己看,你自己在288楼转过来的内容。红字,卫生医疗技术属于生产力的科学,其真理有阶级性吗?
       是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你就出丑吧!使劲出。】

      回复:这个问题已经被娱乐过了!用真理衡量医学是不存在的问题,伤寒论是浅层真理!是笑料!
             医疗卫生技术是不是真理,是不存在的问题,提出这个问题是一个套,回答这个问题是无知!
             请问:医疗卫生技术是浅层真理,还是中层真理、深层真理、超深层真理!?

点评

真不负垃圾大王的名号,到处制造垃圾。你这是退闲极综合症啊!我给你问问诊:娱乐一下娱乐大王,是不是心烦的厉害啊?是不是想用头撞墙啊?用点镇静安神的药愿意吃吗?可怜呢。  发表于 2014-8-15 15:23
86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15:52:08 | 只看该作者
      1.气分湿热蕴毒-肝细胞性黄疸证态
    【中医别名】湿热郁阻气机证,暑湿热疫邪在气分证,湿热秽浊郁阻蕴蒸证,湿热蕴毒证。湿热毒盛证。
【临床表现】发热,身黄,胸痞腹胀,咽痛,腮肿。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态概念】本证见于湿温病、暑湿加疠及湿热疫等病证。乃由湿热病邪交蒸,酿成热毒或湿热、暑湿病邪兼挟疫毒充斥气分而出现的证候。见于伤寒病黄疸型,钩端螺旋体病黄疸出血型、恙虫病典型期,是由于病原体或毒素侵犯肝细胞引起的黄疸。肝炎病毒引起的黄疸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肝细胞黄疸,属于阳明湿热黄疸。二者均属肝细胞黄疸,但尚有区别。
    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25~50%患者肝脏受累。除细菌、内毒素外,尚与免疫复合物及补体作用有关。伤寒患者同时具有肝炎临床表现,且肝大或肝功能异常随伤寒病情好转,于2周内恢复正常者,为本病并发症的特点。肝脏的病变:肝肿大,质软。肝细胞呈高度浊肿,并有散在、边界较清的伤寒肉芽肿形成,肝窦扩张充血,汇管区可见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也可因细菌毒素的直接作用或伤寒小结压迫引起的缺血而发生灶性坏死,引起黄疸。
    【治疗】甘露消毒丹加减(参考湿阻气分-菌血症证态)
     附 暑湿蕴毒,熏蒸肝胆-钩端螺旋体病黄疸出血型,即热毒炽盛黄疸证。
    【治疗】茵陈蒿汤合清瘟败毒饮加减
2.阳明湿热发黄-病毒性肝炎黄疸证态(待续)
87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15:55: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8-16 07:58 编辑

1.气分湿热蕴毒-肝细胞性黄疸证态
    【中医别名】湿热郁阻气机证,暑湿热疫邪在气分证,湿热秽浊郁阻蕴蒸证,湿热蕴毒证。湿热毒盛证。
【临床表现】发热,身黄,胸痞腹胀,咽痛,腮肿。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态概念】本证见于湿温病、暑湿加疠及湿热疫等病证。乃由湿热病邪交蒸,酿成热毒或湿热、暑湿病邪兼挟疫毒充斥气分而出现的证候。见于伤寒病黄疸型,钩端螺旋体病黄疸出血型、恙虫病典型期,是由于病原体或毒素侵犯肝细胞引起的黄疸。肝炎病毒引起的黄疸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肝细胞黄疸,属于阳明湿热黄疸。二者均属肝细胞黄疸,但尚有区别。
    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25~50%患者肝脏受累。除细菌、内毒素外,尚与免疫复合物及补体作用有关。伤寒患者同时具有肝炎临床表现,且肝大或肝功能异常随伤寒病情好转,于2周内恢复正常者,为本病并发症的特点。肝脏的病变:肝肿大,质软。肝细胞呈高度浊肿,并有散在、边界较清的伤寒肉芽肿形成,肝窦扩张充血,汇管区可见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也可因细菌毒素的直接作用或伤寒小结压迫引起的缺血而发生灶性坏死,引起黄疸。
    【治疗】甘露消毒丹加减(参考湿阻气分-菌血症证态)
     附 暑湿蕴毒,熏蒸肝胆-钩端螺旋体病黄疸出血型,即热毒炽盛黄疸证。
    【治疗】茵陈蒿汤合清瘟败毒饮加减
2.阳明湿热发黄-病毒性肝炎黄疸证态(待续)
88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09:54:54 | 只看该作者

2.阳明湿热发黄-病毒性肝炎黄疸证态
    【中医别名】湿热发黄证,茵陈蒿汤证,阳明湿热证,阳明里实黄疸证,阳黄证。
    【临床表现】目黄身黄,色泽鲜明,或见发热,口渴,心中懊忧,身倦无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小溲深黄或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态概念】
    赵金铎《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把湿热黄疸分为:阳明湿热证(栀子柏皮汤),阳明里实黄疸证(茵陈蒿汤),阳明湿热兼表证(连翘麻黄赤小豆汤);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把以上三证统归于阳明湿热发黄证。都认为本证是因阳明邪热与湿相搏,湿热交蒸,影响肝胆的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泛溢于肌肤所致。根据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本证属于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已经得到临床实践的认同。
    阳明湿热证与阳明湿热兼表证:阳明湿热兼表证有无汗、恶寒、身痒等表证,因为表邪不解,汗不得出瘀热在里,与湿相合,蕴蒸而成为黄疸,用连翘麻黄赤小豆汤;阳明湿热证只有发热身黄,而无内瘀之证,用栀子柏皮汤阳明湿热证与阳明湿热里实证:阳明湿热里实证以发黄兼见腹满之里证为特点,用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为泻法;栀子柏皮汤为清法;连翘麻黄赤小豆汤为汗法。
    源于《伤寒论》
236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六两、栀子擘十四枚、大黄去皮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260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解说:中医认为阳明病发黄,多由于湿热郁蒸所致。形成湿热郁蒸的条件主要是无汗与小便不利,无汗则热不得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泄,湿热交蒸,郁而不得出,因而酿成黄疸。
西医认为黄疸分为三类,肝细胞性、阻塞性、溶血性,或者肝性、肝前性、肝后性。本条茵陈蒿汤证黄疸有发热、无汗、口渴、小便不利、腹满等临床表现,符合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的病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病毒性肝炎以及其它微生物引起的肝炎;二是感染病中的各种毒素、炎症介质对肝细胞的损害,即多器官功能障碍中肝脏功能障碍或衰竭。后者往往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其它器官功能障碍,所以本条茵陈蒿汤证黄疸主要指的是肝炎病毒引起的黄疸。
由病原体引起的黄疸,除了肝炎病毒之外还有钩端螺旋体、回归热、斑疹伤寒、伤寒、大叶性肺炎等急性全身性感染病,其病情较重,且黄疸程度与病情轻重相平行,它们的临床表现也非常相似,好发于夏秋季节,与水污染、媒介昆虫大量繁殖有关,以至于在古代的欧洲和中国古代医学家都很难把它们区别开来,只有到了近代和现代,有了显微镜和免疫学技术,能够准确的鉴别各种病原体,这些疾病的鉴别才成为可能。急性感染病并发黄疸与暑(湿)热蕴毒黄疸证是一个证态。
茵陈蒿汤的现代研究
(1)茵陈蒿汤具有减低血清转氨酶及胆红素的作用。
(2)茵陈蒿汤具有利胆作用。茵陈蒿汤能够促进犬、大鼠及小鼠胆汁分泌及排出。同时,胆汁中固体物的排出亦增加,对急性肝损伤大鼠亦有利胆作用。茵陈蒿汤在增加胆汁排泄的同时,还可以降低麻醉犬胆总管oddis括约肌张力。对于人在不麻醉下的X线电影动态观察亦发现,本方能够使胆管括约肌收缩时间缩短,开放时间延长,开放直径增大,有利于胆汁及胆石的排出。另外,茵陈蒿汤内含有一种β-葡萄糖醛酸苷酶抑制物质,能够抑制肝脏疾患时生高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从而热减少胆红素及有害物质从肠道再吸收,间接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外。
(3)茵陈蒿汤对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本方能够降低小鼠CCL4中毒性肝炎死亡率,能够使CCL4肝损伤大鼠的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脂肪变性、坏死与炎症浸润减轻,肝细胞内蓄积的糖与RNA含量恢复并接近正常,因而认为茵陈蒿汤治疗传染性肝炎主要是由于减轻或修复肝细胞损伤与改善肝功能而实现的。动物实验证明本方具有增强肝脏解毒功能以及诱生干扰素的功能。
(4)茵陈蒿汤具有显著的降血脂的作用,具有磺脲类药物和双胍类药物的降糖作用,具有解热、抗炎、抗菌作用。
261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蘖皮汤主之。
肥栀子擘十五个、甘草一两,炙黄蘖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解说:栀子具有保肝、利胆、退黄、降低转氨酶和血清胆红素含量的作用,促进胰腺分泌作用,对胃机能产生抗胆碱能性的抑制作用,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还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和镇静、降温作用。黄蘖也就是黄柏,黄柏具有非常广的抗菌谱,对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黄柏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抑制作用。甘草有保肝作用、抗病毒作用。栀子黄柏汤的各组成药物均有治疗肝细胞性黄疸的作用,因此推测栀子黄柏汤具有治疗肝细胞性黄疸的作用。
262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去节二两、连轺连翘根是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擘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切二两、甘草炙二两
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解说:麻黄具有发汗、利尿、抗流感病毒只作用;连翘具有广谱抑菌作用,抗炎作用,强心、利尿作用,保肝作用。梓白皮现在多以桑白皮代之,桑白皮具有利尿、降压作用,镇静镇痛及抗惊厥作用,抗菌作用。本方由麻黄汤加减而成,具有发汗、利尿、抗菌、保肝等作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复方研究较少,现在常用于黄疸性肝炎、小儿肾炎。临床上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可以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早期有表证者,但是其机理研究较少。
     因为中医认为阳明病发黄的病机是里有湿和热两种病邪,这两种病邪交织在一起形成湿热郁蒸,不能排出体外,其主要原因是无汗与小便不利,无汗则热不得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泄,湿热交蒸,郁而不得出,因而酿成黄疸。所以在治疗方法上就要利小便、发汗、清里热三法,因此就衍化出以发汗为主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以清里热为主的栀子蘖皮汤、以利小便为主的茵陈蒿汤。三方各有侧重。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药理作用
    (1)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实验结果表明,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升高,本方有非常明显的降低作用,而原方连翘根换为连翘组与去连翘根组则无此作用。说明方中用连翘根治疗效果最佳,如果换以连翘或者去连翘根则无治疗作用。
    (2)止痒:本方及加减方对外源性组胺和右旋糖酐诱导释放内源性组胺动物瘙痒模型止痒作用的实验研究表明,两方对两种瘙痒模型均有显著的止痒作用。
    附  阴黄(长期形成的或者慢性黄疸,大多归于内伤杂病范畴)
    【中医别名】寒湿发黄证,太阴寒湿发黄证,太阴寒湿郁结证。
    【证态概念】是指脾阳不振,寒湿内生,或者阳明发黄迁延日久,脾胃阳气受损,寒湿内生,肝胆枢机不利,出现身黄目黄等症状。可以有以下几种证型:
    寒湿内阻:身目俱黄,色泽晦暗如烟熏,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脘闷或腹胀,纳呆,便溏,口淡不渴,小溲不利。舌淡胖大苔白腻,脉濡缓。太阴寒湿郁结证-胆汁瘀阻性黄疸
    瘀血停滞:身目色黄而晦暗,胁下癥积胀痛,拒按,或有腹水,腹壁青筋暴露,颈胸部位出现红丝血缕,大便黑,舌质隐青或舌淡有瘀斑,脉弦涩。肝硬化性黄疸
    脾虚血亏:肌肤发黄无光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头晕,爪甲不荣,舌质淡,脉濡细。
    源于《伤寒论》
259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中医认为本条寒湿发黄属于阴黄,与阳黄不同,应当鉴别。
    【治疗】①寒重于湿:茵陈术附汤;②湿重于寒:茵陈五苓散。
    【鉴别诊断】
    太阴寒湿郁结证与阳明湿热里实证:前者属于阴黄,后者属于阳黄,比较容易鉴别。而且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阳明湿热里实证迁延失治,或者过用寒凉药,脾阳受损,可转为阴黄;而太阴寒湿郁结证过用温燥药,伤阴化燥,或者重感外邪,湿热内蒸,熏灼肝胆,可变为阳黄。与现代医学理论一致:急性黄疸可以转化为慢性黄疸,慢性黄疸可以复发或者再感染,引起急性黄疸。慢性活动性肝炎(太阴寒湿郁结证),多由急性肝炎(阳明湿热黄疸证)演变而来。病程在1年以上,临床表现较慢性迁延性肝炎为重。经常有倦怠、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肝区痛,有的可见关节炎、紫癜,肾炎,干燥综合征等肝外症状。病情反复多次活动,可以反复出现黄疸(阳明湿热黄疸证)。病人有肝病面容,多数有蜘蛛痣、肝掌、肝脏肿大、硬度渐增,且常有明显压痛。多伴有进行性脾脏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
       四、急腹症综合征
     (待续)
89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06:57:44 | 只看该作者
      四、急腹症综合征
      急腹症是指急性发作的剧烈腹痛,需要外科手术处理的通常称为外科急腹症,不需要手术处理的称为内科急腹症。在古代没有手术治疗的时代,外科急腹症死亡率很高。中医学里没有这个概念,但是许多证属于现代急腹症的范围之内,现代手术方法是治疗这些证的主要手段,对这些证及其相应方剂进行一些探讨,在现代主要适用于保守治疗。
      (一)结胸-胸腹腔感染综合征
     【中医别名】大结胸证,痰热结胸证,小结胸证,热实结胸证,寒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小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
     【证态概念】结胸证是一大类疾病,是指胸腔下部腹腔上部的炎症渗出性改变。这一大类疾病包括:急性胸膜炎、慢性胸膜炎、干性胸膜炎、渗出性胸膜炎、化脓性胸膜炎、肺下部的渗出性炎症、心包炎、上腹部渗出性腹膜炎等,这些病理状态分别与各结胸证相吻合。
     赵金铎主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把结胸证分为:大结胸证,小结胸证,寒实结胸证。邓铁涛主编《中医证候规范》统称为结胸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主要内容就是结胸证。
90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07:04:17 | 只看该作者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中医别名】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结胸证。
     【临床表现】热实结胸证的临床表现可以归纳如下:
     (1)疼痛:心下痛;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
     (2)腹诊有拒按、按之石硬的体征。
     (3)发热:日晡所小有潮热,即下午3~4时发热。
     (4)不大便五六日。       
     (5)舌上燥而渴,即口渴舌燥。
     (6)短气(呼吸急促)、躁烦、心中懊憹、恶心呕吐、躁扰不宁等。
    (7)舌质老黄,苔黄厚腻,脉沉紧有力或浮滑。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
      129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130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解说:以上三条是结胸证与脏结的鉴别。按之痛与不痛是首要鉴别点。按照西医的观点,对一个包块或者在病变部位进行按诊,有压痛的首先考虑炎症,无压痛的首先考虑肿瘤,参考其它临床表现,如有发热,烦躁不安,剧烈疼痛,不大便,饮食减少等表现,这是炎症;如果病人不发热,表面上没有什么病症表现,饮食如故,但是病人的脉象和舌苔表现出机体处于全身虚弱和寒凝聚结的状态,不仅考虑是肿瘤而且考虑可能是恶性肿瘤。所以藏结与恶性肿瘤是一个证态。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葶苈子熬半升、芒硝半升、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密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位效。禁如药法。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脯所小有潮热,(一云日脯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解说:综合131条~137条为大结胸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1)热实结胸证的病位:陈亮斯:“结胸者,结于胸中,而连于心下也。……胸胃俱病,乃成结胸”。从而明确了对结胸的部位是以胃脘为主,而不是专指胸膈。“客气动膈”就是说感染波及到膈以及膈的临近器官,即胸腔的下部器官和腹腔的上部器官,包括膈下的肝、胆、胰、胃及十二指肠、大、小网膜等,膈上的肺、胸腔、心包腔,纵隔等的下部,以及膈肌、膈腹膜、膈胸膜。现代医学认为,腹膜壁层神经来源于肋间神经及腰神经,属于体神经系统,故触痛敏感性强,疼痛定位准确,受到炎症刺激后引起腹壁肌肉紧张,而且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的范围与急性腹膜炎的范围是一致的,比病人指出的腹痛部位和范围更能代表急性腹膜炎的部位和范围。热实结胸证具有上、下腹部固定的压痛点,疼痛的程度比较剧烈,定位明确等特点,所以其病位在胸腹腔。
    (2)热实结胸证的病变性质:根据以上临床表现的描述,可以看出热实结胸证的腹痛是病人可以定位的腹痛,病人能够定位的腹痛,病变来自腹壁腹膜,有这种腹痛时,大致有急性腹膜炎,如果同时还有前腹壁压痛和腹肌紧张,则急性腹膜炎的诊断应能成立。心下痛;按之痛;心下因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等描述充分说明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日脯所小有潮热”,“无大热”等描述说明有发热,这也是急性腹膜炎的基本症状,发热的时间、程度、热型随病因、病情而异。由于腹膜受到刺激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胸腹不适、心中懊憹等表现。由于炎症刺激肠腹膜,引起肠麻痹,肠梗阻,所以出现数日不大便。由于大量炎性渗出物聚积于腹腔,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出现口渴,口舌干燥。由于发热及胸腹腔积液压迫肺,所以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等表现。这些都是急性腹膜炎的典型临床表现。
     (3)“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与膈上、下感染状态的关系。中医对膈的认识与西医对膈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膈下是“胃”,西医则知膈下有肝、胆、胰、脾、胃及十二指肠等。急性腹膜炎分原发性及继发性,继发性多见,其主要原因是阑尾炎穿孔,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胆道透壁性感染及穿孔、肝脓肿破裂、肠伤寒穿孔等,一者这些器官大多紧连膈下,二者膈腹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网,易于把感染引导至膈下间隙,引起膈下间隙感染。膈下间隙感染约2/3的病例经治疗后炎症可吸收,1/3的病人则发展为局限性脓肿。膈下感染可引起膈上肺及胸膜反应,此时可出现咳嗽、气促、胸痛等症状。据有关资料分析,胸部症状突出者占45%,腹部症状明显者约40%,X光透视及拍片可有胸腔积液、胸膜反应及肺下部浸润等。当膈下脓肿穿破膈肌时,首先引起胸腔浆液渗出性炎症,继而形成脓胸。有时由于脓肿的穿破扩散,膈上、膈下,肝内,肝外可以同时有脓肿存在。膈下脓肿和脓胸、肝脓肿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所以膈下、上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没有抗菌素及腹部外科手术,以上病理状态比现代更多、更严重,所以古代医学家提出“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乃成结胸”实际上是把膈上、膈下的感染状态作为一个病理单元,称之为热实结胸证。
     (4)热实结胸证的病因,“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人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下之太早故也”。这是因为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胰系统感染在透壁之前及穿孔之前,都会有局部腹膜炎症反应及腹痛加重或发热等属于阳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原则在腹痛原因确定之前禁用导泻,以免促发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这与热实结胸证的成因:“病发于阳……下之太早”相一致。
     【鉴别诊断】
      (1)急性腹膜炎与内科急腹痛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痞证、小陷胸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西医认为,急性腹膜炎首先要与内科急腹痛如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胸腔内感染病,急性胃肠炎、痢疾等急性消化道感染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内科急腹痛没有腹膜刺激征、按之柔软,没有肌紧张感,压痛无或不剧烈,这与《伤寒论》中按之濡者为痞,按之石硬为结胸相一致。某些伤寒学家把小结胸证归于痞证有一定道理,有人则认为小结胸证是胸腔器官的感染。痞证则与现代的胃肠道内急性感染如急性胃肠炎、痢疾等相一致。
      (2)急性腹膜炎与肠梗阻相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大承气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肠梗阻属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治疗,这已是医学常识,伤寒学家早就指出“大承气专主肠中燥屎,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说明大承气汤证的病变部位在肠内,热实结胸证的部位在心下,有在胃肠之外的含义,这种认识与西医对腹膜炎的认识(感染位于胃肠之外的腹膜腔内)和肠梗阻的认识(肠梗阻后感染位于肠道内)是一致的。
     (3)热实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和急性腹膜炎与胆、胰急性感染相鉴别的融合。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当感染透出包膜或穿孔时都会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这时符合热实结胸证,而当感染未透壁时,必须与急性腹膜炎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胆、胰急性感染疼痛的位置以胸胁为主可向背部、肩部放射,有剧烈的频繁的呕吐或腹泻,压痛部位与胆胰位置相近,腹膜刺激征无或很局限(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而急性腹膜炎则腹肌紧张明显,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等。从临床表现胆、胰急性感染与大柴胡汤证一致,现代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炎,急性胆囊炎已属常规治疗。同时,也解释了热实结胸证与黄疸之间的关系,如134条所述:“若不结胸……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是因为10%的急性胰腺炎,10%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3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出现黄疸,这些黄疸都伴有腹痛、发热等,与热实结胸证相似,所以当排除了结胸证之后(即没有发生急性腹膜炎),有些病人就会出现黄疸,这些黄疸与大柴胡汤证(急性胆、胰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4)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相鉴别的融合。“热入血室,如结胸状”,热入血室应当与结胸证鉴别,鉴别要点是:热入血室必与经水适来适断有关,而结胸证与经水无关;热入血室的腹痛是在下腹部或两侧下腹部、胸胁部、疼痛不甚剧烈,没有结胸证“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的表现,按照西医的诊断标准,热入血室是妇女经期感染急性盆腔炎的表现,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的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是一致的。
     (5)热实结胸证与太阳蓄血证之间的关系。106条、124条、125条为太阳蓄血证,其主要表现是发热恶寒,少腹硬满急结、下血愈等。《伤寒论》中所说的“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实则指小腹部拘急疼痛。脐下正中部疼痛谓之小腹痛。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盆腔感染中盆腔脓肿的表现。盆腔脓肿常系盆腔化脓性感染的结果,常见的原因如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的并发症,妇女急性盆腔炎感染蔓延至盆腔腹膜等。当脓肿形成时其主要表现是下腹痛或坠胀感,常有典型的膀胱刺激症状或直肠刺激症状,这与少腹硬、满、急结一致。当脓肿穿破直肠、阴道、膀胱时,由于得到引流,排出脓血而愈,此乃“下血愈”的一种解释。当脓肿破向腹腔时又会引起急性腹膜炎。可见热实结胸证(急性腹膜炎)与太阳蓄血证(盆腔脓肿)有着互相演变的关系,同时需要鉴别。由此也可看出盆腔感染、盆腔脓肿与急性盆腔炎(热入血室)关系密切,即太阳蓄血证与热入血室证关系密切,所以伤寒学家邢锡波认为:蓄血证,应与热入血室联系起来方为全面,是有道理的。可见热实结胸证、热入血室证、太阳蓄血证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盆腔脓肿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是一致的,是可融合的。
     (6)悬饮证与大结胸证、痞证都与水电解质紊乱有关,痞证下利为炎症渗出物在肠道内形成并排出体外;大结胸证为化脓性渗出物聚集在腹腔并有胸腔反应性渗出;悬饮证则为炎症渗出液(非脓性)或漏出液聚积于第三体腔,当以大结胸证为参考系时,悬饮证的热象明则不显。五苓散证也与第三体腔积液有关,它更偏重于漏出液。还要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病情的缓急、积液量的多少等情况选用五苓散或者十枣汤。
     【治疗】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药理研究       
(1)利尿:动物实验表明,大陷胸汤煎剂有非常显著的利尿作用,其排尿量以及排钠、钾量与速尿相似,比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多。在对大陷胸汤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中,发现本方具有利尿、保护肾功能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大陷胸汤具有类似速尿的利尿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肾小管对钠钾重吸收有关,因而其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肺水肿的临床效果,可能与其利尿、导泻而致血容量减少有关。临床观察对大剂量速尿治疗无效的病例,用大陷胸汤依然有效,可能与其导泻作用有关。导泻作用减轻了体内过多的水分,减轻了肾周围组织水肿对肾皮质的压迫,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得以恢复,尿量增加。大陷胸汤可促进尿闭的动物排尿,减少尿毒症性胸腹水,促进利尿可加速毒物排泄,对肾脏具有某种保护作用。
    通过对大黄、芒硝、甘遂的药理研究及复方研究都证明大陷胸汤具有泻下和利尿作用。腹膜对感染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腹膜的面积相当于人体的体表面积,但其吸收等渗液的能力则大大超出皮肤,特别是膈腹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吸收能力极强,在腹膜炎早期能将大量渗液及毒素吸收。大陷胸汤通过其逐水利尿作用可使经腹膜吸收的大量渗液及毒素通过肾和肠排出体外,为机体消除感染提供有利条件,利于炎症的消退和局限化,同时也可消除胸腔的反应性积液和肺底部浸润。
(2)改善急性肾衰竭的症状:大陷胸汤可使氯化汞中毒的家兔当天无尿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尿量保持为中毒前的58.7%。对氯化汞中毒家兔血中尿素氮升高无明显影响,但给药组几乎未出现胸腹水,而生理盐水组胸腹水达(120±55.7)ML。能够明显减轻氯化汞中毒家兔肾脏的病理损害。
(3)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临床应用:临床报道,用大陷胸汤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应用大陷胸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所出现的高血容量综合征及肺水肿等严重合并症,疗效令人满意。
      结论:热实结胸证与膈上、下急性感染状态相吻合;大陷胸汤可将胸、腹腔的炎性渗出液及毒素迅速排出体外,为消除胸、腹腔炎症,促使炎症局限化提供有利条件。
       2.小结胸-胸腔感染证态(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1:46 , Processed in 0.11529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