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期——孙曼之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09-1-12 16:51:5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下面引用由含灵普渡2009/01/11 09:35pm 发表的内容:
看先生反问的意思是四气五味不是古代中医从反复实践中归纳得出的,请问先生:四气五味是怎么来的?是哪位圣贤拍脑瓜子拍出来的?先生的根据又在哪里?
        四气五味本身就是“象”?请先生取此“象”类比一 ...
    四气五味是一个理论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药物功能分类表,因此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品尝得出这样的理论。
    那么,四气五味理论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四气五味理论是根据周易的“象”的理论发展推演出来的,在科学远远没有产生以前就已经有了四气五味理论了。
82
发表于 2009-1-12 16:53:4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下面引用由含灵普渡2009/01/11 09:35pm 发表的内容:
看先生反问的意思是四气五味不是古代中医从反复实践中归纳得出的,请问先生:四气五味是怎么来的?是哪位圣贤拍脑瓜子拍出来的?先生的根据又在哪里?
        四气五味本身就是“象”?请先生取此“象”类比一 ...
     那么,易象的理论又是怎么提出来的呢?站在科学的角度,这个问题只能存疑,这是一个热爱科学、努力研究中医并且生活在现代的知识分子唯一可能的客观回答。
83
发表于 2009-1-12 16:56:2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9/01/12 00:08am 发表的内容:
55楼认识到位.
四气(性)五味不是源于取象比类.而是源于中医对证治疗过程的对药物功用结果认识的归纳总结.
而取象比类,则是为着认识人体所呈之象而比类.其形式是持未知即"象",比照已经认识了的类样,以 ...
再回先生:
     我们当初学习中医的时候,第一门课《中基》里面有一张名为“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这张表把五行分配到了自然界与人体的各个方面,这种方法就叫做取象比类,五行属于取象比类的“象”,而且是最基本的大象,五味、五色、五音、五气等也是象,是小象。这种事物的分类方法,也即“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类万物之情”。因为教材编者没有提到这张表的根据,于是我们也就意识不到这种分类方法的历史渊源了。
84
发表于 2009-1-12 16:58:1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下面引用由xyx05352009/01/12 10:14am 发表的内容:
这一段讨论的核心是“取类比象”,孙先生能否给“象”和“类”一 明确 的定义。
    “象”为何物?“类”为何物?
回先生:
      呵呵,先生别逗了,先生研究易学多年,我对于易学只是一知半解,那里敢在此抡大刀啊,还是敬请先生给各位详论精义吧!
85
发表于 2009-1-12 17:00:0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这是昨晚伤寒论坛一位新注册的会员的一则帖子:请教一个关于脉的问题,以下是原文:

    寸关尺的脉象会有区别么?如果是,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它们的不同,离的那么近,都是动脉血啊?为什么左右手寸关尺脉象能反映不同的脏的情况?到底什么原因产生了脉象的变化,比如说浮,为什么说是虚的原因呢?有没有那位知道啊?我不仅想知道数、沉、滑等等是什么样的、它们代表身体的那些症状,更想知道它们是怎么产生的,都是心脏流出的血液,为什么不同器官的病证会产生不同的脉象?如果有知道的请告诉我。
   http://www.shanghan.com/bbs/thread-54077-1-1.html
86
发表于 2009-1-12 17:02: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各位先生能够对于这些疑难问题做出一个科学的解释从而回答这位提问者吗?恐怕不能。
     我要声明的是,我不能用科学来做一个圆满的解释,但是我可以用传统的中医理论做出一个回答,在这里只能如此。希望那些自己不能够使用科学理论来回答这些问题的先生们,不必质再疑别人的解答“不够科学”了!
87
发表于 2009-1-12 17:03:3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我还要指出的是,对于世界之谜的中医,还是需要一批科学工作者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多方位的坚持不懈的研究,我也请求各位中医热爱者,对于他们的研究给予热情支持而不要无理攻击,——因为,毕竟我们生活在科学文明昌盛的21世纪,反对科学反对西医与反对传统文化都是不智之举!
88
发表于 2009-1-12 17:30:2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下面引用由胡不群2009/01/11 11:26pm 发表的内容:
不要执着于药物是无数次医疗实践的产物还是先人仰观府察发现的,重要的是取象比类是中医必须掌握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对药物的象,诸如四气五味质地色泽生长环境生长特性,采收时节等等等等,都是学习研究的内容 ...
回先生:
     赞同先生的观点,中医应该贴近临床,反对清谈。这里谈到了中医理论的四气五味问题,是因为在中医面临衰落的局面下,研究传统文化在中医理论的历史渊源,对于纠正中医教育方面的失误,具有重要的意义。
89
发表于 2009-1-12 18:15:4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关于象与类的定义,恐怕也是一个难题。还是不要下一个定义为好。
    取象比类的方法,构建的是一个理论体系。按照现代的说法,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分类就是一个理论体系的理论构架。理论体系由概念与理论构架组成,一个理论体系必须先有一个原基概念,由这个原基概念派生出次级概念,再派生出下一级概念,如此形成理论体系的概念系统。这些概念按照不同的分类要求,进行分类,这些分类就是理论构架,把这些概念放到不同的框架内,这时理论体系就建立起来了。但是这个理论体系是否能够运作,还有一个条件就是,概念必须在理论框架内能够流易,即理论体系必须符合逻辑学规则,不能自相矛盾。
    中医的理论体系来源于“道”,道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是原基概念,阴阳是次级概念,八卦是再次级概念……。五行来源于四象,加上一个中土。所以,阴阳是类,或者说总类,五行是象。但是对于四气五味、脏腑来说,五行是类,四气五味是象。如此以此类推,建立起中医的理论体系。建立这个理论体系的方法是取象比类,无论是概念的确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均是由取象比类的方法完成的。
90
发表于 2009-1-12 18:17:5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看到了朋友们的“议论”,便看到了如今市场状况。原本是“人物专访”,这里岂能成为“竞技台”?!
说点不中听的,朋友们在此主题下,就甭显巴自己的偏见,还是多倾听点“本坛推介”才是……
孙先生“自学成才”己成为被认同的“执业医”,就凭这点就足以为后人学!
我为“自学成才”里的谦虚致诚拜倒,也为“自才达才”里的中医在骄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5:33 , Processed in 0.07058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