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861
 楼主| 发表于 2019-8-21 22:19:44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8月20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71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催生不可拘执论
催生亦不可拘执一辙,阳虚者补阳,阴损者翕阴,血滞者通血。余治一妇素日脉迟,而有癥瘕寒积厥痛。余用通补八脉大剂丸料,服半载而成胎,产时五日不下,是夕方延余诊视。余视其面青,诊其脉再至,用安边桂五钱,加入温经补气之品,作三杯,服二杯而生矣,亦未曾服第三杯也。次日诊其脉涩,腹痛甚拒按,仍令其服第三杯,又减其制,用一帖,下癥块长七八寸,宽二三寸,其人腹中癥块本有二枚,兹下其一,不敢再通矣。仍用温通八脉由渐而愈。其他治验甚多,略举一二,以见门径耳。
产后当补心气论
产后心虚一证,最为吃紧。盖小儿禀父之肾气、母之心气而成,胞宫之脉,上系心包,产后心气十有九虚,故产后补心气亦大扼要。再水火各自为用,互相为体,产后肾液虚,则心体亦虚,补肾阴以配心阳,取坎填离法也。余每于产后惊悸脉芤者,用加味大定风珠,获效多矣(方见温热下焦篇,即大定风珠加人参、龙骨、浮小麦、茯神者)。产后一切外感,当于本论三焦篇中求之,再细参叶案则备矣。
产后虚寒虚热分别论治论
产后虚热,前则有三甲复脉三方,大小定风珠二方,专翕膏一方,增液汤一方。三甲、增液,原为温病善后而设;定风珠、专翕膏,则为产后虚损,无力服人参而设者也。古人谓产后不怕虚寒,单怕虚热。盖温经之药,多能补虚,而补虚之品,难以清热也。故本论详立补阴七法,所以补丹溪之未备。又立通补奇经丸,为下焦虚寒而设。又立天根月窟膏,为产后及劳伤下焦阴阳两伤而设也,乃从阳补阴,从阴补阳互法,所谓天根月窟间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也。
保胎论一
每殒胎五六月者,责之中焦不能荫胎,宜平日常服小建中汤;下焦不足者,天根月窟膏,蒸动命门真火,上蒸脾阳,下固八脉,真精充足,自能固胎矣。
保胎论二
每殒胎必三月者,肝虚而热,古人主以桑寄生汤。夫寄生临时保胎,多有鞭长莫及之患,且方中重用人参合天冬,岂尽人而能用者哉!莫若平时长服二十四味专翕膏(方见下焦篇秋燥门),轻者一料,即能大生,重者两料(滑过三四次者),永不堕胎。每一料得干丸药二十斤,每日早中晚服三次,每次三钱,约服一年。必须戒房事,毋令速速成胎方妙。盖肝热者成胎甚易,虚者又不能保,速成速堕,速堕速成,尝见一年内二三次堕者,不死不休,仍未曾育一子也。专翕纯静,翕摄阳动之太过(肝虚热易成易堕,岂非动之太过乎),药用有情者半,以补下焦精血之损;以洋参数斤代人参,九制以去其苦寒之性,炼九日以合其纯一之体,约费不过三四钱人参之价可办矣。愚制二十一味专翕膏,原为产后亡血过多,虚不肯复,痉厥心悸等证而设,后加鹿茸、桑寄生、天冬三味,保三月殒胎三四次者,获效多矣,故敢以告来者。
       通补奇经丸方(甘咸微辛法)
       鹿茸(八两,力不能者以嫩毛角代之) 紫石英(生研极细,二两) 龟板(炙,四两) 枸杞子(四两) 当归(炒黑,四两) 肉苁蓉(六两) 小茴香(炒黑,四两) 鹿角胶(六两)沙苑蒺黎(二两) 补骨脂(四两) 人参(力绵者以九制洋参代之,人参用二两,洋参用四两) 杜仲(二两)
       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小梧子大,每服二钱,渐加至三钱。大便溏者加莲子、芡实、牡蛎各四两,以蒺藜、洋参熬膏法丸。淋带者加桑螵蛸、菟丝子各四两。癥瘕久聚,少腹痛者,去补骨、蒺藜、杜仲,加肉桂、丁香各二两。
       天根月窟膏方(酸甘咸微辛法,阴阳两补、通守兼施复法也)
       鹿茸(一斤) 乌骨鸡(一对) 鲍鱼(二斤)鹿角胶(一斤) 鸡子黄(十六枚) 海参(二斤) 龟板(二斤) 羊腰子(十六枚) 桑螵蛸(一斤) 乌贼骨(一斤) 茯苓(二斤) 牡蛎(二斤) 洋参(三斤) 菟丝子(一斤) 龙骨(二斤) 莲子(三斤) 桂元肉(一斤) 熟地(四斤)沙苑蒺藜(二斤) 白芍(二斤) 芡实(二斤) 归身(一斤) 小茴香(一斤) 补骨脂(二斤) 枸杞子(二斤) 肉苁蓉(二斤) 萸肉(一斤) 紫石英(一斤) 生杜仲(一斤) 牛膝(一斤) 萆薢(一斤) 白蜜(三斤)
       上三十二味,熬如专翕膏法。用铜锅四口,以有情归有情者二,无情归无情者二,文火次第煎炼取汁,另入一净锅内,细炼九昼夜成膏;后下胶、蜜,以方中有粉无汁之茯苓、莲子、芡实、牡蛎、龙骨、鹿茸、白芍、乌贼骨八味为极细末,和前膏为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日三服。
       此方治下焦阴阳两伤,八脉告损,急不能复,胃气尚健(胃弱者不可与,恐不能传化重浊之药也),无湿热证者;男子遗精滑泄,精寒无子,腰膝酸痛之属肾虚者(以上数条,有湿热皆不可服也);老年体瘦痱中,头晕耳鸣,左肢麻痹,缓纵不收,属下焦阴阳两虚者(以上诸证有单属下焦阴虚者,宜专翕膏,不宜此方);妇人产后下亏,淋带癥瘕,胞宫虚寒无子,数数殒胎,或少年生育过多,年老腰膝尻胯酸痛者。
卷六  解儿难
解儿难题词
儿曷为乎有难?曰:天时人事为之也,难于天者一,难于人者二。天之大德曰生,曷为乎难儿也?曰:天不
862
 楼主| 发表于 2019-8-21 22:21:2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8月2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十九讲。
        她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是如何认识和运用下法治疗瘟疫病的相关内容。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吴又可运用下法治疗瘟疫病的相关内容。
      瘟疫病的下法很常用,孔毓礼曰:“浮黄色浅不干者,不宜下。干黄色如沉香,方是下症。”
龚绍林曰:“舌白苔,邪未传胃,故不可下。舌苔色黄,邪已入胃,故宜下之。所载各症,共计四十有一。除白砂苔与硬黄苔以外,总以苔黄为验。右关脉数实为主,凡下不以数计,脉平病去。不宜下矣,但有气虚血虚之人,宜随其虚,而加补药以扶之,则不误人性命矣。”
龚绍林曰:“黑苔不论软硬润燥,必见其由白而黄,由黄而黑者,乃是下症。如无黄白苔底,似墨涂黑一般,则非下症。妊娠阴症,固多见此。余见素常饮烧酒之人,亦多见此,医者须知。”
舌芒刺一证,自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注重外感热病的辨舌验苔之后,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清代温病学家尤其强调辨舌验齿,把舌苔与舌质变化看作邪热在表在里、津液存亡的主要指征。舌苔芒刺多数预示着病人,里热亢盛、津液亏乏的危重病情,应当急下存阴。
舌质裂纹,在外感热病过程之中也可经常见到,与大地干旱日久发生的地裂一样,是人体热邪炽盛、津液严重匮乏的外在表现。治疗的首要任务不是养阴,而是急下存阴。

舌卷囊缩,历来就是危重证候,多是外热病后期,神志不清,或是肝风内动的先兆。
唇焦舌裂、口干鼻燥出现在外感热病的极期,都是邪热炽盛的征兆,单纯养阴,往往远水不解近渴,只有急下存阴才是釜底抽薪之举。
外感热病过程出现口燥渴,一为在经热邪,需要使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泻热生津止渴;一为邪热在腑,结于肠道之中,必须急下存阴;如果热退身凉、脉静,邪气已退,才能考虑养阴生津。盖邪热未清之前,清热驱邪是其首务,只要这一主要矛盾解决之后,养阴生津才有保障,才不是误治。
孔毓礼曰:“一妇病疫,应下失下,四十日潮热不解。舌硬口干,右脉小弱,余下之。舌软热减,右脉变成浮大,然大便又秘四五日,体素虚,未敢再下。以麻仁、大黄、枳实作丸,微利之,竟不能利。且小便解时作痛,痛则洒然毛疏,如作寒之状。余用金匮肾气汤,去附子,一剂痛止,再剂而大便先硬后溏,诸证如失。此证鲜有不错认作热毒者,记此以证。小便作痛,亦有不属内热之症。”
潮热谵语,都是邪热深入血分,影响神明而出现的证候。由于温疫邪气伏于膜原,在半表半里之间,也可见潮热之证候;热入血室,多见于妇人经水适来适断的时候,又感受外邪,出现独语如见鬼状、入暮谵语等证候;神虚谵语是外感热病后期,阴液津血不足,血不养神而出现的虚烦谵语,治疗应以滋养阴血为主。

以上瘟疫过程出现的各证,大多都可以用下法,祛除病邪,获得疗效。
863
 楼主| 发表于 2019-8-21 22:24:2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9年8月2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武宁为大家讲述中医内科学肺痨有关内容。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病轻者,不一定诸症悉具,重者则每多兼见。对于本病的名称,归纳而言,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以其具有传染性而定名的,如尸注、虫疰、传尸、鬼疰等;一类是以其症状特点而定名的,如骨蒸、劳嗽、劳瘵、痿疾、伏连等。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末期,认为本病属慢性劳损性疾病。如《素问·玉机真脏论》对本病的临床特点即有较具体的叙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肩髓内消。”
          让我们共同期待武宁讲述肺痨有关内容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武宁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讨论了肺痨的有关内容。
痨病,多有劳伤的历史,现在一般特指肺结核,这个病在过去很令人害怕,现在也有抗药性的情况,不能对其大意麻痹。
1882年,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宣布发现了结核杆菌,并将其分为人型、牛型、鸟型和鼠型4型,其中人型菌是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肺结核就是主要由人型结核杆菌侵入肺脏后引起的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常见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局部及全身症状。肺结核90%以上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病人通过咳嗽、打喷嚏、高声喧哗等使带菌液体喷出体外,健康人吸入后就会被感染。
1945年,特效药链霉素的问世使肺结核不再是不治之症。此后,雷米封、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药物的相继合成,更令全球肺结核患者的人数大幅减少。在预防方面,主要以卡介苗(BCG)接种和化学预防为主。其中1952年异烟肼的问世,使化学药物预防获得成功。异烟肼的杀菌力强,副作用少,且又经济,所以便于服用,服用6至12个月,10年内可减少发病50%至60%。
抗生素、卡介苗和化疗药物的问世是人类在与肺结核抗争史上里程碑式的胜利,为此,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甚至认为20世纪末即可消灭肺结核。然而,这种顽固的“痨病”又向人类发起了新一轮的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近年来肺结核在全球各地死灰复燃,1995年全世界有300万人死于此病,是该病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大大超过了肺结核流行的1900年。在2003年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之际,“制止结核病”世界行动组织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全球每天仍有5000人死于结核病,而每年罹患结核病的人数超过800万。

          中医治疗,主要是辨证论,历史上,也有一些小偏方,可以参考:
1羊髓生地羹
[组成]羊脊髓、蜂蜜各50克,生地10克,熟羊脂油15克,黄酒25克,生姜丝、精盐各少许。
[制法]先将羊脊髓、生地一同放入锅内,加水煮汤至熟透,捞去药渣,再加入熟羊脂油、精盐、生姜丝、黄酒、蜂蜜等,加热至沸即成。
[适应症]滋阴清热,止咳化痰。适用于肺结核之低热、咳嗽、咳痰等症。
[用法]一顿或分顿食用。
2银耳鸽蛋羹
[组成]银耳2克,冰糖20克,鸽蛋1个。
[制法]先将银耳用清水浸泡20分钟后揉碎,加水400克,用武火煮沸后加入冰糖,文火炖烂;然后将鸽蛋打开,用文火蒸3分钟,再放入炖烂的银耳羹中,煮沸即成。
[适应症]养阴润肺,益胃生津。适用于肺结核干咳。
[用法]饮汤吃银耳和鸽蛋。
3胡萝卜蜂蜜汤
[组成]胡萝卜1000克,蜂蜜100克,明矾3克。
[制法]将胡萝卜洗净切片,加水350克,煮沸20分钟,去渣取汁,加入蜂蜜、明矾,搅匀,再煮沸片刻即成。
[适应症]祛痰止咳。适用于咳嗽痰白、肺结核咳血等症。
[用法]日服3次,每次服50克。
4甲鱼滋阴汤
[组成]甲鱼肉250克,百部、地骨皮、知母各9克,生地24克,精盐适量。
[制法]将甲鱼放入沸水锅中烫死,剁去头爪;揭去硬壳,掏出内脏,洗净后切成l厘米见方的块,与洗净的百部、地骨皮、知母、生地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再转用文火炖2小时,加精盐调味即成。
[适应症]滋阴清热,抗衰老。适用于阴虚及肺结核出现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等阴虚症。
[用法]佐餐食用,日服l剂。
5鸡肝牡蛎瓦楞子汤
[组成]鸡肝l一2具,生牡蛎15—24克,瓦楞子12一15克。
[制法]将鸡肝洗净切开,生牡蛎、瓦楞子打碎;先煎牡蛎、瓦楞子,60分钟后下鸡肝,待鸡肝熟后取汤饮用。
[适应症]补肝肾,消积化痰。适用于慢性咳嗽发热、疳积、肺结核、淋巴结核等。
[用法]日服l剂。
6雪梨菠菜根汤
[组成]雪梨1个,菠菜根、百合各30克,百部12克。
[制法]将雪梨洗净切块,菠菜根洗净切成段,与百合、百部一同入锅,加水适量,煎汤,水沸后40分钟即成。
[适应症]清热,滋阴,润肺。适用于肺结核。
[用法]不拘时饮用。
864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22:04:4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8月22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雷宝淳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中医外科疾病中的“脱疽、淋巴水肿”。今天我们主要从这2个疾病的病因病机、辨病诊断、辨证论治等方面学习具体内容。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wkx
       祝贺雷宝淳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脱疽、淋巴水肿”的有关内容。
脱疽是指四肢末端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脱骨疽。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初起趾(指)间怕冷,苍白,麻木,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在《灵枢·痈疽》中即有关于本病的记载,云:“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之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好发于青壮年男子,或老年人。我国北方较南方多见。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生这样的病变。
治疗方法
虚寒型【证见】 患肢喜暖怕冷,触之冰凉,干燥,皮色苍白,感觉麻木、酸胀,呈间歇性跛行,疼痛遇冷加重,趺阳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质淡,苔薄腻,脉沉迟细。
【治法】 温阳通脉,祛寒化湿。
【方药】
1.主方 独活寄生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合当归四逆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独活9克,桑寄生15克,牛膝9克,续断12克,当归12克,党参15克,桂枝15克,熟地黄12克,赤芍9克,细辛6克,木通9克,红花6克,制川乌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散寒通脉汤
处方:熟附子15克,桂枝15克,炙甘草15克,细辛10克,炮姜10克,生薏苡仁30克,鸡血藤3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通草12克,独活20克,乳香6克,没药6克。水煎服,每日1剂。
瘀滞型【证见】 患肢畏寒,触之发凉,皮色暗红,紫红或青紫,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见苍白,足背毳毛脱落,皮肤肌肉萎缩,趾甲变厚,并可有粟粒样黄色瘀点反复出现。患肢呈持续性静止痛,尤以夜间为甚,不能入睡,趺阳脉搏动消失。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治法】 活血通脉止痛。
【方药】
1.主方桃红四物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处方:桃仁9克,红花9克,川芎9克,熟地黄15克,当归尾9克,赤芍9克,鸡血藤30克,地龙12克,土鳖虫6克,桂枝9克,穿山甲9克。水煎服,每日1剂。
痛甚者,加乳香3克、没药3克。挟湿者,加黄柏9克、苍术9克。
热毒型【证见】 患肢皮肤暗红而肿,趺阳脉搏动消失,患趾如煮熟之红枣,皮肤上起黄泡,渐变为紫黑色,呈浸润性蔓延,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背,肉枯筋萎,色黑而干枯。溃破腐烂,疮面肉色不鲜,疼痛异常,如汤泼火燎,彻夜不得安眠,伴有发热,口干,食欲减退,便秘,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 清热解毒止痛。
【方药】
1.主方 四妙勇安汤(鲍相?《验方新编》)加味 
处方:玄参15克,金银花30克,当归9克,生甘草6克,知母9克,紫花地丁9克,金石斛12克,黄柏9克,赤芍9克,天花粉9克,生地黄15克,水煎服,每日l剂。疼痛剧烈者,加丹参12克、延胡索9克、乳香3克、没药3克。
气血两虚型【证见】 患肢疼痛已较轻,皮肤干燥,肌肉消瘦,心悸气短,畏寒自汗,神疲倦怠。溃后疮口久不愈合,肉芽灰暗,脓液稀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 补养气血。
【方药】
1.主方十全大补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炙甘草6克,白术9克,川芎9克,当归9克,赤芍9克,白芍9克,茯苓12克,山药9克,熟地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以上诊治情况,供大家参考。
       淋巴水肿是淋巴液回流障碍所引起的病理改变,可发生于外生殖器、上肢,而以下肢为最多见。由于下肢肿胀,皮肤增厚,粗糙、坚如象皮,又称“象皮腿”。
西医治疗选择手术,中医辨证论治为主。
治疗原则
1.抬高患肢,压迫包扎。
2.限制水、钠入量及使用利尿剂。
3.治疗丝虫病或丹毒。
4.烘绑治疗。
5.手术疗法:术式包括淋巴管或淋巴结-静脉吻合术。带蒂网膜移植术。病变部分切除植皮术。
用药原则
一般认为,此病无有效药物治疗,主要依物理治疗,若是丝虫病或丹毒引起水肿,按丝虫病、丹毒治疗药物选用。
865
 楼主| 发表于 2019-8-23 19:56:4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2019年8月23日)预告: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本周五晚上由朱萍霞为大家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
        本书由邓老的徒弟曹东义教授整理编辑。
        本周五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第23章节: 出任“九七三”首席科学家
1997年6月4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计划)。制定和实施973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973 是国家科技研究领域里,很重要的一个项目。中医药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至2005年之前却没有中医的项目。973计划的组织实施,以国家目标为宏观导向,确定工作总973计划的组织实施,以国家目标为宏观导向,确定工作总体部署,形成合理布局,体现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源泉,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要求。经过2003年香山科学会议之后,邓铁涛先生与其他专家一起,递交了呼吁书,引起了科技部领导的重视。于2005年的973计划中,首次设立“中医理论”专项,目的是提升我国中医药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经3轮严格评审,包括中医基础理论、方剂配伍规律、络病学说与针灸3方面的基础研究最终获准立项,分别由邓铁涛先生和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张伯礼、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吴以岭担任首席科学家,邓铁涛先生推动中医药科研工作,几经呼吁,终于有了结果。他在得知获准立项的消息后,很高兴。中医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具原创优势。973计划中医专项专家组,是2005年7月14日由科技部聘请有关专家成立的,邓铁涛先生受聘成为专家组的组长。主要负责开展中医发展战略研究,加强对中医专项的宏观指导,研究提出专项研究重点方向和任务,协助管理部门开展专项的评审评估等工作。有了国家科研的大力支持,就可以带动中医药事业的大发展。
       让我们一起期待朱萍霞分享,欢迎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dttz
祝贺朱萍霞讲述《邓铁涛传》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走近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学习他的学术经验。
973 是国家科技研究领域里,很重要的一个项目。中医药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至2005年之前却没有中医的项目。
973计划的组织实施,以国家目标为宏观导向,确定工作总体部署,形成合理布局,体现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源泉,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要求。经过2003年香山科学会议之后,邓铁涛先生与其他专家一起,递交了呼吁书,引起了科技部领导的重视。于2005年的973计划中,首次设立“中医理论”专项,目的是提升我国中医药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经3轮严格评审,包括中医基础理论、方剂配伍规律、络病学说与针灸3方面的基础研究最终获准立项,分别由邓铁涛先生和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张伯礼、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吴以岭担任首席科学家,累计投入经费5200万元。
邓铁涛先生推动中医药科研工作,几经呼吁,终于有了结果。他在得知获准立项的消息后,很高兴。中医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具原创优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首获国家973计划项目立项,体现了国家科技部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973计划中医专项专家组,是2005年7月14日由科技部聘请有关专家成立的,邓铁涛先生受聘成为专家组的组长。主要负责开展中医发展战略研究,加强对中医专项的宏观指导,研究提出专项研究重点方向和任务,协助管理部门开展专项的评审评估等工作。
有了国家科研的大力支持,就可以带动中医药事业的大发展。
大家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脏腑学说,自古以来,它的阐述主要靠阴阳五行学说。建国以后学术界曾有两次关于五行存废的大讨论,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上世纪80年代,邓铁涛先生从临床实践出发,提出了“五脏相关学说”用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经过以后20多年的深入研究,这一学说现已逐步为中医界所接受。
邓老认为,在中医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五脏相关”,并进行深入研究,的确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所谓五脏相关学说,就是要继承五行学说有关五脏关系的合理内涵,汰除五行学说中与中医理论不相符合的部分,根据邓铁涛先生的临床经验,阐发了各脏系统的特性,进一步提出“两两相关”、“一多相关”的关系,不用五行学说来机械说理;重视阴阳、气血、精与津液等在五脏相关中对五脏实质和功能的影响;用阴阳、气血、精与津液的变化和六淫、七情等的病因损害,说明五脏之间相关的病理改变特点,指导临床辨证;通过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研究相关理论,并探索其机理和规律。
邓老的研究工作是一种探索,因为有多年的临床依据,开展起来是比较顺利的。当然,任何科研探索都不是轻松的工作。课题启动后,进行了多方面的广泛协作。邓铁涛先生和学生们,已在心脾相关、肝脾相关、脾肾相关等两两相关的子系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而且在许多难治性疾病如失代偿的肝硬化、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等疾病的辨证治疗中,起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指导作用。
前期基础工作扎实,就容易进一步深入研究。
866
 楼主| 发表于 2019-8-24 21:47:3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2019年8月24日),由张俊青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委会副会长讲述针灸学,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有关学术问题。
            他说,
            针灸学说的创立,缘于古代圣人对生命与自然的体验,因此,学习传统针灸,必须追寻古人认识生命与自然的足迹,对生命与自然有更深刻的了解,才能学好针灸。易适针灸是今贤遵循古代圣人教诲并基于内证体验而创立的另一针灸体系。因此,我们将从认识生命开始,来探讨、学习易医针灸。今天讲题:易医针灸之三……象数总论
            我们一起期待澳门针灸学会张俊青理事长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yyjj
            姜俊峰:感谢师父每日督学!
感谢张会长的专业讲解,辛苦了,感恩分享!

我感觉一门医术,越是脱离束缚越是神奇高深。比如点穴、导引治病,不借助任何外物即可通过内功疏通经络,调谐阴阳;次之针刺,几根银针即可补泻虚实,引经通络;次之毒药,取之自然五味调配,即可由表及里、由内而外交通阴阳。次之。。。。。西医,多牛的西医专家,离开医院和几千万的仪器和药房,并不比一个农村老太太更能帮助到病人。
        祝贺张俊青会长讲述针灸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针灸体现的易学与象数的有关学术问题。
         古人通过研究万物的象,建立了丰富的学术研究内涵以及相应的学术体系。“易以道阴阳”,也把术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东方独具魅力的学术原理,是一个以“生成论”为特征的体系,这与西方以“构成论”为主的学术体系明显不同。

生成论的世界观,研究有无相生,研究生命本体与环境的紧密联系,把人放在时空整体的体系里进行把握,是一个“有无相生”的前提下的大视野,也是“以无为本”。

构成论从有出发,研究明物质,可把握性强,但是视野开阔性小。

生成可以包容构成,生成的生命有结构,所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中医学的复兴是必然的结果,不管这个过程有多漫长和曲折,它一定会实现,因为其提现了东风大智慧。
867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09:29:5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8月2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中医心理疾病治疗原则” 的部分内容---标本相得,精神志意进治。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lx
         感谢师父风雨无阻、穿越时空的每日督学。<br>感谢红霞师姐耐心、详细的讲解,辛苦了。
        1、“病患为本,医者为标”。通过师姐的讲解我是这样理解的:病患如迷途在深山老林的人,医生是专业搜救人员。这个人能否安全返回家中,取决于:一、这个人还能动,还有能力走出去(身体条件还可以接受医药,这是客观条件,也是根本条件)。二、这个人还想走出去(这是病患的主观条件,其神尚在,还可以积极呼应配合医生)以上这就是根本,不可替代的条件,无论谁来救他都是必备的条件,所以说是“本”。三、搜救人员的专业素质如何(医生的本事)。<br>自己都分不清方向或体力不行,自身难保何谈有余力救人?这个条件是可替代的,张三不行可以换李四,所以说医生为“标”。还有一个角度理解“病为本医为标”:<br>医者应该以治愈康复病人为最终目的,而不是为了验证和证明某种医学理论的正确性。不能说,我是经方派的、你是时方派的,他是温病派的,那谁是火神派的,不管什么病人来,什么情况都套用本派核心理念来削足适履般辨证开方,这就是本末倒置了,把维护所掌握医学理论的权威性高于了病人康复的根本目的性。因此我们应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才是正道。2、中医的心里治疗的必要性,内科疾病其实仔细分析,其实都是身心同病的,也是说病不仅在生理上也在心里上。不仅是因为人是丰富感情的动物,而且心神也是五脏之一,五脏的生克相关联的,任何疾病都会影响到心神。心理问题与生理问题二者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既然原因在此,那治疗手段也应在于此。因而,我们中医不仅要练就医术,而且也应该是一个合格高明的心里学家或说心里辅导师,这样才可以是病人真正且彻底的康复。俗话讲:治得了你的病但救不了你的命。为何?欠缺在“心”的救治上了,心病不除,旧疾复发也没什么好奇怪的,除非病人自悟了。认识研究身心同病的关联性对于辨证和诊治非常非常的重要。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嘛!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心理疾病治疗的有关问题,      
         中医有很多关于标本划分的论述,在医生与患者的关系里,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只有标本相得,医患关系融洽,才能治好疾病,否则就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在精神与形体的关系之中,主要说“体与用”的关系。形神不分离,互相影响,精神驾驭身体,身体承载精神。在生理和病理的情况下,都离不开精神与形体的互相作用。<br><br>          重视精神与形体的关系,不是唯心主义,而是更尊重生命。
868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22:03:1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19年8月26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
        本周我们 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曹东义继承发展虚损思想》。
      外感热病过程之中“突变虚寒,转为内伤”的问题,把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看作是一个互相联系、可以转化的过程。疾病由阳热亢盛之证,突然转化为虚寒,是一个翻天覆地的转化,我们称之为“突变虚寒”,就是要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外感热病,不能只想到“存阴液”,更不能只知道有“灰中有火”的告戒,而不了解还有阳证转阴的突变,一切应当根据临床证候的实际情况,辨证论治。
       曹老师经过上千例不同风湿病人的临床观察,提出了风湿病演化过程之中,存在着由虚至损逐渐加重的病理机制,治疗风湿无论是风寒湿何种痹症,都离不开“补虚益损”的根本措施,所撰写的《“补虚益损”在风湿病诊治中的意义》的文章,被《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收载于2012年,第1卷第4期,第38-41页。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曹东义继承发展虚损思想》的有关内容,尤其是在外感热病过程之中“突变虚寒,转为内伤”以及风湿病、慢性咳嗽防治的问题。
        中医几千年,关键在传承和发展。
扁鹊开创的虚损病机,经过《内经》时代的医学家、以及张仲景、李东垣等研究发展,不仅适用于外感和内伤,而且逐渐总结出很多规律性的思想与方药,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就补充了《素问·热论》只有热证,没有虚寒的学术不足,曹东义研究外感热病在《中医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热病新论》等著作之中,提出“突变虚寒变为内伤”的见解,明确指出外感与内伤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概念;不仅对于伤寒病的治疗有参考意义,对于温热病、瘟疫等辨证治疗,也有参考意义。
     在邓铁涛先生“重症肌无力是由虚到了损的程度”、朱良春大师益肾蠲痹丸的启发下,曹东义提出“补虚益损内外结合综合疗法治疗风湿病”的思路,慢性咳嗽要顺肺之性,凉润治咳嗽。验之临床,治疗几千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每获佳效,千虑一得,敢为同道告。

869
 楼主| 发表于 2019-8-29 09:31:0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8月27日),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二十讲。他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瘟疫论》下篇中的“应补诸证”、“论阴证世间罕有有”、“论阳证似阴”、“舍病治弊”、”“舍病治药”和“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这六篇医论。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应补诸证
【原文】
向谓伤寒无补法者,盖伤寒时疫,均是客邪,然伤于寒者,不过风寒,乃天地之正气,尚嫌其填实而不可补,今感疫气者,乃天地之毒气,补之则壅裹其毒〔1〕,邪火愈炽,是以误补之为害,尤甚于伤寒,此言其常也。及言其变,则又有应补者,或日久失下,形神几脱〔2〕,或久病先亏,或先受大劳,或老人枯竭,或当补泻兼施,或既下而增虚证者,宜急峻补。详见散在诸篇,此不再赘。补之虚证稍退,切忌再补。补后虚证不退,反加变证者危。下后虚证不见,乃臆度其虚〔3〕,辄用补剂,法所大忌。凡用补剂,本日不见佳处,即非应补,盖人参为益元气之极品,开胃气之神丹,下咽之后,其效立见,若用参之后,元气不回,胃气不转者,勿谓人参之功不捷,盖因投之不当耳。急宜另作主张,若恣意投之,必加变证,变证加而更投之者死。
论阴证世间罕有
【原文】
伤寒阴阳二证,方书皆以对待言之。凡论阳证,即继以阴证。读者以为阴阳二证,世间均有之病,所以临诊之际,先将阴阳二证在于胸次,往来踌躇〔1〕,最易牵入误端。甚有不辨脉证,但窥其人多蓄少艾〔2〕,或适在妓家,或房事后得病,或病适至行房,医问及此,便疑为阴证。殊不知病之将至,虽僧尼寡妇,室女童男,旷夫阉宦,病势不可遏,于房欲何与焉?即使多蓄少艾,频宿娼妓,房事后适病,病适至行房,此际偶值病邪,发于膜原,气拥火郁,未免发热,到底终是阳证,与阴证何与焉?况又不知阴证,实乃世间罕有之病。而阳证似阴者,何日无之?究其所以然者,盖不论伤寒温疫,传入胃家,阳气内郁,不能外布,即便四逆,所谓阳厥是也。又曰:厥微热亦微,厥深热亦深。其厥深者,甚至冷过肘膝,脉沉而微,剧则通身冰冷,脉微欲绝,虽有轻重之分,总之为阳厥,因其触目皆是,苟不得其要领,于是误认者良多。况且温疫,每类伤寒,又不得要领,最为混淆。夫温疫热病也,从无感寒,阴自何来,一也。治温疫数百人,才遇一正伤寒,二也。及治正伤寒数百人,才遇一真阴证,三也。前后统论,苟非历治万人,乌能一见阴证〔3〕,岂非世间罕有之病耶!验今伤寒科盛行之医,历数年间,或偶得遇一真阴证者有之,奈之何才见伤寒,便疑阴证,况多温疫又非伤寒者乎!
论阳证似阴
【原文】
凡阳厥手足厥冷,或冷过肘膝,甚至手足指甲皆青黑,剧则遍身冰冷如石,血凝青紫成片,或六脉无力,或脉微欲绝,以上脉证,悉见纯阴,犹以为阳证何也?盖审内证,气喷如火,龈烂口臭,烦渴谵语,口燥舌干,舌苔黄黑,或生芒刺,心腹痞满,小腹疼痛,小便赤涩,涓滴作痛,非大便燥结,即大肠胶闭,非协热下利,即热结旁流,以上内三焦悉见阳证,所以为阳厥也。粗工不察内多下证〔1〕,但见表证脉体纯阴,误投温剂,祸不旋踵〔2〕。凡阳证似阴者,温疫与伤寒适有之。其有阴证似阳者,此系正伤寒家事,在温疫无有此证,故不附载。详见《伤寒实录》。温疫阳证似阴者,始必由膜原以渐传里,先几日发热,以后四逆。伤寒阳证似阴者,始必由阳经发热,脉浮而数,邪气自外渐次传里,里气壅闭,脉气方沉,乃至四肢厥逆,盖非一日矣。其真阴者,始则恶寒而不发热,其脉沉细,当即四逆,急投附子回阳,二三日失治即死。捷要辨法〔3〕: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4〕。上热下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清白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一。
舍病治弊

【原文】
一人感疫,发热烦渴,思饮冰水,医者以为,凡病须忌生冷,禁止甚严,病者苦索勿与,遂至两目火迸,咽喉焦燥,不时烟焰上腾,昼夜不寐,目中见鬼无数,病剧苦甚,自谓但得冷饮一滴下咽,虽死无恨。于是乘隙,匍匐窃取井水一盆,置之碗旁,饮一杯,目顿清亮,二杯鬼物潜消,三杯咽喉声出,四杯筋骨舒畅,饮至六杯,不知盏落枕旁,竟尔熟睡,俄而大汗如雨,衣被湿透,脱然而愈。盖因其人瘦而多火,素禀阳藏,始则加之以热,经络枯燥,既而邪气传表,不能作正汗而解,误投升散,则病转剧,今得冷饮,表里和润,所谓除弊,便是兴利,自然汗解宜矣〔1〕。更有因食、因痰、因寒剂、因虚陷〔2〕,致疾不愈者,皆当舍病求弊,以此类推,可以应变于无穷矣。
舍病治药
【原文】
尝遇微疫,医者误进白虎汤数剂,续得四肢厥逆,病势转剧,更医,谬指为阴证,投附子汤病愈,此非治病,实治药也〔1〕。虽误认病原,药则偶中,医者之庸,病者之福也。盖病本不药自愈之证,因连进白虎,寒凉慓悍〔2〕,抑遏胃气,以致四肢厥逆,疫邪强伏,故病增剧。今投温剂,胃气通行,微邪流散,故愈。若果直中无阳,阴证误投白虎,一剂立毙,岂容数耶?
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
【原文】
凡客邪皆有轻重之分,惟疫邪感受轻者人所不识,往往误治而成痼疾〔1〕。假令患痢昼夜无度,水谷不进,人皆知其危痢也。其有感之轻者,昼夜惟行四五度,饮食如常,起居如故,人亦知其轻痢。未尝误以他病治之者,凭有积滞耳〔2〕。至如温疫,感之重者,身热如火,头疼身痛,胸腹胀满,苔刺谵语,斑黄狂躁,人皆知其危疫也。其有感之浅者,微有头疼身痛,午后稍有潮热,饮食不甚减,但食后或觉胀满,或觉恶心,脉微数,如是之疫,最易误认,即医家素以伤寒温疫为大病,今因证候不显,多有不觉其为疫也。且人感疫之际,来而不觉,既感不知,最无病据,又因所感之气甚薄,发时又现证不甚,虽有头疼身痛,而饮食不绝,力可徒步,又乌得而知其疫也。病人无处追求,每每妄诉病原,医家不善审察,未免随情错认,有如病前适遇小劳,病人不过以此道其根由,医家不辨是非,便引东垣劳倦伤脾〔3〕,元气下陷,乃执“甘温除大热”之句,随用补中益气汤,壅补其邪,转壅转热,转热转瘦,转瘦转补,多至危殆。或有妇人患此,适逢产后,医家便认为阴虚发热,血虚身痛,遂投四物汤及地黄丸〔4〕,泥滞其邪,迁延日久,病邪益固,邀遍女科,无出滋阴养血,屡投不效,复更凉血通瘀,不知原邪仍在,积热自是不除,日渐    羸,终成废痿。凡人未免七情劳郁,医者不知为疫,乃引丹溪五火相煽之说,或指为心火上炎,或指为肝火冲击,遂乃类聚寒凉,冀其直折,而反凝住其邪,徒伤胃气,疫邪不去,瘀热何清,延至骨立而毙。或向有宿病淹缠,适逢微疫,未免身痛发热,医家病家同认为原病加重,仍用前药加减,有妨于疫,病益加重,至死不觉者,如是种种,难以尽述,聊举一二,从是推而广之,可以应变于无穷矣。
        祝贺张海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与大家一起讨论了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的“应补诸证”、“论阴证世间罕有有”、“论阳证似阴”、“舍病治弊”、”“舍病治药”和“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的有关内容。
       龚绍林曰:“不论伤寒时疫,有虚症虚脉者,既宜各随其虚而补之。有虚有实者,即宜照症依脉,补泻兼施,方为尽善。切不可妄拟漫投,以致杀人。审之慎之。本日不见佳,固非应补之症。本日稍愈,次日再投而病如初,或转加重者,亦非应补之症。即用攻药亦然,医者悟此,即不善脉,亦无虚虚实实之误。”
孔毓礼曰:“阴阳之理,原有对待,即疫病,阳多阴少,亦不当删却一边,以图简便。盖受疫者,素本阴脏,医者徒拘成法,概投凉药, 而见阴症者有之。必待阳气一振,疫邪始显也。又或攻下过度,阳症变阴者有,难言罕有。”
龚绍林曰:“四逆阳厥,温疫多见此症,务要细心体认,如稍躁妄,则误人矣。”
孔毓礼曰:“阴症似阳,疫病难言无之。”
龚绍林曰:“疫本阳症,何以似阴?盖人之阳,即热气也。所感之疫,即热邪也。疫邪内伏,热与热相感,疫气引阳气内伏,所以手足厥冷,而现种种似阴之脉症矣。医临此症,务将内症详审的确。庶不致杀人于反掌之间,审之慎之。凡阳症似阴者,惟温疫家有之。谓正伤寒通有之者,似觉非是。阴症似阳者,惟伤寒家有之。孔氏谓阴症似阳,疫症难言无之说,亦属荒唐。盖温疫本是阳症,故有似阴之时,伤寒原是阴症,故有似阳之候。如谓二症,温疫伤寒,兼而有之,于理不符。明者参之。”
龚氏推定伤寒是阴证,未必恰当。伤寒即是热病,有阴证但主要是阳证。
孔毓礼曰:“何云舍病治弊耶?凡一切杂证,皆有挟疫、挟虚、挟燥、挟火之不同。故不可以一方治之。今欲以达原、白虎、柴胡、承气,为治疫之的方,又虑该括不尽,复立此名目。然则治疟,止有小柴胡,凡补虚、润燥、消食、祛痰等法,皆治弊乎?治痢止有芍药汤,凡补之、温之、散之、固之等法,皆为治弊乎?不知病情万变,何能执一死法,以图简便也。”
龚绍林曰:“除弊即是兴利,乃禁止弗与,此医之弊也。彼因食、因痰、因寒剂、因虚陷致疾不愈者,此亦必是医者,各有失治之弊也,求其弊而治之,自无不愈矣。吴师此论,不过举一感疫思饮,因得水而病即愈者,为舍病治弊榜样,并非夹痰夹虚等证,不必用补虚祛痰诸法,仅用凉水以医之也。有虚补虚,有痰祛痰,一切杂症,照症施治,药到病除,何弊之有!惟其失治,则弊病矣,不得不舍病而急治其弊。孔氏昧此,并将达原饮诸方,以为死法,不思吴师此书,原只为治疫而设,并未教人执此以治一切症也,孔氏好驳,殊为多事。”
孔毓礼曰:“白虎既能遏抑邪气,缘何动辄以白虎作疫病之表药耶?”
龚绍林曰:“此亦治病之一亦法也,不可守以为常。欲行此法者,务将脉症认的确,并将前方服药,逐一看过明白。如果系药致病转剧,则舍病治药可也。切不可任意揣拟,守此以为常法。以白虎汤作疫病之表药,必要有长洪数之脉,大渴大汗之症,而后可用之也。如不应用,所以遏抑邪气,孔氏不能悟此,妄批何也。”
孔毓礼曰:“此段认证极微,非留心疫病者,乌足以知之。常见一家传染,于中有一二人,轻浅若外感,安得谓非疫耶?但值疫气流行之年,一家未见传染,有一人病似外感,而非外感,人不敢以疫名之,即指以为疫病者,亦不心服。今年见有轻感者,似寒似热,行走自如,余以疫法之轻剂治之,皆愈。一孕妇疫病,热极胎堕血行,而热暂止。延予诊之,脉浮无根,汗注如雨,投补而汗收脉和,五日之期,又复身热,余不能辨是血虚发热,是疫症发热,只据脉弱用剂,连进十全大补,及八珍、逍遥,忽发战汗而解,此分明是疫热矣。若是血虚发热,断无汗解之理。而所投之剂,纯是血虚之药,可知补养气血,有时不惟不滞固邪气,反能托出邪气也。医之一道,乌可以一端尽之?”
龚绍林曰:“微疫误治,每成痼疾,道破害苦,疾所由来矣。仆见感疫轻者,胸中闷痛,误作气痛治,经身不愈有之。五心内热,日轻夜重,误作阴虚治,日就尪羸者有之。足膝无力,误作血虚,足膝筋胀,误作风治,后成痿癖,或拖跛或鹤膝者有之。疫邪逼肝,致气上逆,误作肺气虚寒治,常患咳嗽,气喘哮吼者有之。疫邪传胃,致有呕吐泄泻,误作脾胃虚寒治,遂成终身吐泻,时常腹痛者有之。邪火久郁,载血上行,误作虚劳治,因成骨瘦如柴者有之。邪传太阳,头顶背腰作痛,误治而成脑痈、脑漏、偏颈、弓背、曲腰者有之。邪传阳明,口渴眼胀,误治而成消渴,成定睛,邪传少阳,耳聋口苦,左胁作痛,或睾丸胀大,致成疝气者,亦往往而有。至于妇女,经水适来适断,胎前产后,因感微疫,医者误治,而成终身大害者,尤所在多有。误治之害,尚不止此。不过以仆所目见者,指其大概而已。究其所以误治之由,皆因不谙脉证也,学者其可不加之意乎。”
870
 楼主| 发表于 2019-8-29 09:33:17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9年8月28日)继续由刘敬章来和大家一起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老热病研究》的第十三讲:孙思邈心目之中的《伤寒论》。孙思邈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非常显著的地位,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都有《孙思邈传》,称他生活于周至唐高宗年间,年逾百岁,他能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是一个学问非常渊博的医学家。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在唐代就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著名的大医精诚就是出自孙思邈之作,千古流芳,广为传颂。王焘的《外台秘要》之中就引用了大量的《千金方》的方剂。孙思邈的《千金方》确实是一部集大成的医学著作,广征博引,有论有方,保留了大量唐代以前的医学精华,也收集了许多唐代以前外感热病学说的珍贵资料。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的序言中,引用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言的主要内容:“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沥沥,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悴于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孙思邈在一篇自序之中,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引用仲景的书序,而不是书中治病的方论,应当是亲见其书。另外,孙思邈在《大医习夜》中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内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金邵等诸部经方。孙思邈经过多年对仲景《伤寒论》的披览,得出了他的学习心得,:“夫寻方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并得到了后来方有执和喻家言的赞赏与遵循,但是现在看来是很有偏颇的,时代所限,认识所限在所难免。
        敬请期待刘敬章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dttrbyj
    祝贺刘敬章讲述《邓老热病研究》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走近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学习他对于孙思邈阐发《伤寒论》的有关内容。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之中是这样分篇的:“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57证方5首),太阳病用麻黄汤法第二(16证方4首),太阳病用青龙汤法第三(4证方2首),太阳病用柴胡汤法第四(15证方7首),太阳病用承气汤法第五(9证方4首),太阳病用陷胸汤法第六(31证方16首),太阳病杂疗法第七(21证方13首),阳明病状第八(75证方11首),少阳病状第九(9证),太阴病状第十(8证方2首),少阴病状第十一(45证方16首),厥阴病状第十二(56证方7首),伤寒宜忌第十三(15证),发汗吐下后病状第十四(30证方15首),霍乱病状第十五(10证方3首),阴易病已后劳复第十六(7证方4首、附方6首)。”
孙思邈“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与后世“以方类证”有所不同。孙思邈虽然“方证同条”,以方统证,但是在方之上还冠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等六经病名,即以六经统方,再以方统证。而后世只有以方统证,并不细分其所属之经。因为在六经所统病证的划分上,历代医家的意见并不相同,尤其是在“六经提纲证”提出之后,其与孙思邈的划分显然不同。孙思邈将柴胡汤、承气汤、陷胸汤与麻黄汤、桂枝汤、青龙汤一起,划入太阳病之中,显然不是十分妥当。因为孙思邈这样划分的结果,使“少阳病”有证无方,“阳明病”之白虎汤、承气汤也尽入于“太阳病”之中。后世于此不能无说。
孙思邈《千金方》还保留了一些仲景著作的佚文,比如,卷一《诊候》云:“张仲景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府,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朽,悦人皮肤,益人气血。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散能逐邪,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无常处者,散当平之。次当用丸,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癖,进饮食,调和荣卫。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故曰:医者,意也。又曰:不须汗而强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须汗而不与汗之者,使诸毛孔闭塞,令人闷绝而死。又不须下而强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泻不禁而死;须下而不与下之者,使人心内懊浓胀满,烦乱浮肿而死。又不须灸而强与灸者,令人火邪入腹,干错五脏,重加其烦而死;须灸而不与灸之者,令人冷结重凝,久而弥固,气上冲心,无地消散,病笃而死。”此佚文对探讨仲景的治疗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宋代林亿校正医书,并且有了印刷术的技术创新,张仲景的《伤寒论》得到迅速普及推广,研究性的学术著作大量涌现,甚至到了尊经称圣的阶段,“伤寒学”逐渐变成了“《伤寒论》学”。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另起炉灶,建立新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9 08:43 , Processed in 0.05218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