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851
 楼主| 发表于 2019-8-11 22:26:1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8月1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第三章“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第四节“中医心理疾病治疗原则”部分内容,从三方面进行讨论:一、心理疾病治疗的共同原则;二、三因制宜,人为中心;三、标本相得,精神志意进治。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lx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关于心理疾病治疗的共同原则以及以人为中心、标本相得,精神志意并重的有关问题。
       中医主张“形神一体”,不仅仅是理论认识与西医“大脑皮层管思维”的世界观不一样,而且,更重要的是治疗方法不一样,不是单纯的镇静安神,以及兴奋剂的使用。

中医实际上“治五脏,就是治精神”,形与神,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

这个独特的认识,贯彻始终,并且是道术并重,理论与技术统一的。
852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21:35:33 | 只看该作者
         @所有人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由于明天曹东义教授外出,故讲座改在今晚,2019年8月12日(周一)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70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温病条辨》的内容范围:
产后宜补宜泻论
朱丹溪云:“产后当大补气血,即有杂病,从末治之;一切病多是血虚,皆不可发表”。张景岳云:“产后既有表邪,不得不解;既有火邪,不得不清;既有内伤停滞,不得不开通消导,不可偏执。如产后外感风寒,头痛身热,便实中满,脉紧数洪大有力,此表邪实病也。又火盛者,必热渴躁烦,或便结腹胀,口鼻舌焦黑,酷喜冷饮,眼眵尿痛,溺赤,脉洪滑,此内热实病也。又或因产过食,致停蓄不散,此内伤实病也。又或郁怒动肝,胸胁胀痛,大便不利,脉弦滑,此气逆实病也。又或恶露未尽,瘀血上冲,心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难,小便利,此血逆实证也。遇此等实证,若用大补,是养虎为患,误矣”。愚按:二子之说,各有见地,不可偏废,亦不可偏听。如丹溪谓产后不可发表,仲景先师原有亡血禁汗之条,盖汗之则痉也。产后气血诚虚,不可不补,然杂证一概置之不问,则亦不可,张氏驳之,诚是。但治产后之实证,自有妙法,妙法为何?手挥目送是也。手下所治系实证,目中心中意中注定是产后。识证真,对病确,一击而罢;治上不犯中,治中不犯下,目中清楚,指下清楚,笔下再清楚,治产后之能事毕矣。如外感自上焦而来,固云治上不犯中,然药反不可过轻,须用多备少服法,中病即已,外感已,即复其虚,所谓无粮之兵,贵在速战;若畏产后虚怯,用药过轻,延至三、四日后,反不能胜药矣。余治产后温暑,每用此法。如腹痛拒按则化瘀,喜按即补络,快如转丸,总要医者平日用功参悟古书,临证不可有丝毫成见而已。
产后六气为病论
产后六气为病,除伤寒遵仲景师外(孕妇伤寒,后人有六合汤法),当于前三焦篇中求之。斟酌轻重,或速去其邪,所谓无粮之师,贵在速战者是也。或兼护其虚,一面扶正,一面驱邪。大抵初起以速清为要,重证亦必用攻。余治黄氏温热,妊娠七月,胎已欲动,大实大热,目突舌烂,乃前医过于瞻顾所致,用大承气一服,热退胎安,今所生子二十一岁矣。如果六气与痉瘛之因,皦然心目,俗传产后惊风之说可息矣。
产后不可用白芍辨
朱丹溪谓产后不可用白芍,恐伐生生之气,则大谬不然,但视其为虚寒虚热耳。若系虚寒,虽非产后,亦不可用;如仲景有桂枝汤去芍药法,小青龙去芍药法。若系虚热,必宜用之收阴。后世不善读书者,古人良法不知守,此等偏谬处,偏牢记在心,误尽大事,可发一叹。按白芍花开春末夏初,禀厥阴风木之全体,得少阴君火之气化,炎上作苦,故气味苦平(《本经》芍药并无酸字,但云苦平无毒,酸字后世妄加者也)。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岂伐生生之气者乎?使伐生气,仲景小建中汤补诸虚不足而以之为君乎?张隐庵《本草崇原》中论之最详。
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瘛论
当归、川芎,为产后要药,然惟血寒而滞者为宜,若血虚而热者断不可用。盖当归秋分始开花,得燥金辛烈之气,香窜异常,甚于麻、辛,不过麻、辛无汁而味薄,当归多汁而味厚耳。用之得当,功力最速,用之不当,为害亦不浅。如亡血液亏,孤阳上冒等证,而欲望其补血,不亦愚哉!盖当归止能运血,裒多益寡,急走善窜,不能静守,误服致瘛,瘛甚则脱。川芎有车轮纹,其性更急于当归,盖物性之偏长于通者,必不长于守也。世人不改用白芍,而恣用当归、川芎,何其颠倒哉!
产后当究奇经论
产后虚在八脉,孙真人创论于前,叶天士畅明于后,妇科所当首识者也。盖八脉丽于肝肾,如树木之有本也;阴阳交构,胎前产后,生生化化,全赖乎此。古语云:医道通乎仙道者,此其大门也。
下死胎不可拘执论
死胎不下,不可拘执成方而悉用通法,当求其不下之故,参之临时所现之证若何,补偏救弊,而胎自下也。余治一妇,死胎不下二日矣,诊其脉则洪大而芤,问其证则大汗不止,精神恍惚欲脱。余曰:此心气太虚,不能固胎,不问胎死与否,先固心气,用救逆汤加人参,煮三杯。服一杯而汗敛,服二杯而神清气宁,三杯未服而死胎下矣。下后补肝肾之阴,以配心阳之用而愈。若执成方而用平胃、朴硝,有生理乎?
催生不可拘执论
催生亦不可拘执一辙,阳虚者补阳,阴损者翕阴,血滞者通血。余治一妇素日脉迟,而有癥瘕寒积厥痛。余用通补八脉大剂丸料,服半载而成胎,产时五日不下,是夕方延余诊视。余视其面青,诊其脉再至,用安边桂五钱,加入温经补气之品,作三杯,服二杯而生矣,亦未曾服第三杯也。次日诊其脉涩,腹痛甚拒按,仍令其服第三杯,又减其制,用一帖,下癥块长七八寸,宽二三寸,其人腹中癥块本有二枚,兹下其一,不敢再通矣。仍用温通八脉由渐而愈。其他治验甚多,略举一二,以见门径耳。
产后当补心气论
产后心虚一证,最为吃紧。盖小儿禀父之肾气、母之心气而成,胞宫之脉,上系心包,产后心气十有九虚,故产后补心气亦大扼要。再水火各自为用,互相为体,产后肾液虚,则心体亦虚,补肾阴以配心阳,取坎填离法也。余每于产后惊悸脉芤者,用加味大定风珠,获效多矣(方见温热下焦篇,即大定风珠加人参、龙骨、浮小麦、茯神者)。产后一切外感,当于本论三焦篇中求之,再细参叶案则备矣。
产后虚寒
853
 楼主| 发表于 2019-8-13 20:45:2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19年8月12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
        本周我们继续学习《金元医学争鸣与虚损病机》(二)
       内伤虚损学说的研究,在金元时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首先由张元素脏腑辨证开创,再由李东垣重视脾胃、补中益气阐发,成为易水学派的主要特色。河间、易水学派的学说,在元代传到江南,由罗太无整合之后,传授给朱丹溪,在治疗杂病的虚损病机方面逐渐丰富。薛立斋、赵献可、张景岳、李仲梓阐发肾命学说,把虚损病机由独重脾胃,扩展为重视脾肾,这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精彩分享。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金元医学争鸣与虚损病机》之易水学派的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历史过程。
     张元素对脾胃在人体中的主要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医学启源》云:“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此说既强调人体正气在发病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为李东垣“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学说奠立了基础;张元素对肾与命门的重视,对后世医家也有深远的影响。他说:“肾者,精气之舍,性命之根。-------肾气绝,则不尽天命而死也。”“肾本无实,不可泻。”“命门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张元素认为肾是性命的根本,命门是相火、三焦元气的根本,“天地之始”,即阴阳之根,此与明代赵献可所论肾与命门是人身之太极的学说有着学术上的继承关系。
   李东垣《内外伤辨》云:
“概其外伤风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饮食失节,中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举世医者,皆以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中气不足当补之证,认为外感风寒有余客邪之病,重泻其表,使荣卫之气外绝,其死只在旬日之间。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详辨乎?”
书中对外感实证与虚人外感及内伤杂证,从阴阳寒热虚实入手,详述其脉证治法的区别,主张不可混言混治。李杲所谓外伤指“风寒六淫客邪”,风寒本已在六淫之内,此处着重点出,在于“风为百病之长”“夫六气之胜,皆能为病,惟寒毒最重,阴主杀故也。”其所谓内伤,主要指“饮食失节、中气不足”,对其他虚损则少有论述,这是因为李东垣认为“《内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
李杲认为人体正气虽然有种种不同名称与功能,但都依赖胃中水谷之气的充养,胃气充实则五脏六腑皆壮,人即不病,反之则百病由生,故独重脾胃之气。
李东垣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是六腑之元气病也。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
李氏认为元气、荣卫之气等都是胃中水谷精气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故都是“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脾胃气虚可以引起一系列的虚损不足病证,也可因元气、荣卫之气等卫外正气的不足成为虚人外感。纯虚无邪的内伤和以虚为主所导致的外感,其治疗都应以扶助脾胃正气为主。
补中益气汤虽然为内伤不足,中气虚弱而设,然而内伤之人,最易感受外邪。
   李东垣详辨外感与内伤,提出不可以外感法,治内伤不足之证。在杂病证治中,尤其注重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说,治疗善于升阳益气。
王好古、罗天益俱能禀承师说,各有创见。后世内伤杂病学说日臻成熟,薛己从脾肾入手,调治各种内伤虚证,颇得后世称赞,赵献可独倡命门水火之说,张介宾善于培肾固本,使易水学派所创内伤杂病学说更加丰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杂病辨治体系至此已具规模。
朱丹溪阐发相火易动、肾阴易亏的病机,成为补阴学说的先声。
薛立斋为明代医学大家,其著《内科摘要》两卷,收集其临证治验中内伤虚损者,病证涉及几十种,多为脾胃亏损之证,兼有命门、元气、肺肝不足所致之证。内伤虚损为病甚广、治疗当以扶正为主等思想,贯穿薛己的著作之中,承先启后,影响甚深。
赵献可著《医贯》,以真水真火立论,认为命门为人身之太极,内含水火。此中水火强盛平秘,人即安和无病,一有偏盛偏衰便成病证。治疗上为求水火平衡,强调通过补肾中水火,达到平衡,而不能泻水火致平秘。因其从内伤不足立论,故多虚损之证,而无外感邪实之证。
张景岳也从人体正气立论,作“大宝论”“真阴论”制左归丸、右归丸、左归饮、右归饮,纯补无泻,使内伤虚损病机证治更加丰富完善。后人或有非议,关键在于杂病有虚有实,有寒有热,有虚实寒热错杂存在等复杂情况,临床治病只要辨证准确无误,真识得虚实寒热各有多少,必不误袭河间、子和之说,也不会滥用东垣,介宾之方。
854
 楼主| 发表于 2019-8-13 22:10:4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8月13日),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十八讲。他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瘟疫论》下篇中的“论食”、“论饮”、“损复”、“标本”和“行邪伏邪之别”这五篇医论。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论食【原文】时疫有首尾皆能食者,此邪不传胃,切不可绝其饮食,但不宜过食耳。有愈后数日,微渴微热,不思食者,此邪在胃,正气衰弱,强与之即为食复〔1〕。有下后一日便思食,食之有味,当与之。先与米饮一小杯,加至茶瓯,渐进稀粥,不可尽意〔2〕,饥则再与,如忽加吞酸,反觉无味,乃胃气伤也,当停谷一日,胃气复,复思食也,仍如渐进法。有愈后十数日,脉静身凉,表里俱和,但不思食者,此中气不苏,当与粥饮迎之,得谷后即思食,觉饥久而不思食者,一法人参一钱,煎汤与之,以唤胃气,忽觉思食,余勿服。
论饮【原文】烦渴思饮,酌量与之,若饮食过多,自觉水停心下,名停饮〔1〕,宜四苓散最效。如大渴,思饮冰水及冷饮,无论四时,皆可量与〔2〕。盖内热之极,得冷饮相救甚宜,能饮一升,止与半升,宁使少顷再饮,至于梨汁、藕汁、蔗浆、西瓜,皆可务不时之需〔3〕,(生姜汁、牛奶、韭菜汁、藕汁、梨汁)如不欲饮冷,当易白滚汤与之〔4〕,乃至不思饮,则知胃和矣。
四苓汤
白茯苓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猪苓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
取长流水煎服。古方有五苓散,用桂枝者,以太阳中风表证未罢,并入膀胱。用四苓以利小便,加桂枝以解表邪,为双解散,即如少阳并于胃,以大柴胡通表里而治之。今人但见小便不利,便用桂枝,何异聋者之听宫商?胃本无病,故加白术以健中。今不用白术者,疫邪传胃而渴,白术性壅,恐以实填实也。加陈皮者,和中利气也。
损复【原文】邪之伤人也,始而伤气,继而伤血,继而伤肉,继而伤筋,继而伤骨。邪毒既退,始而复气,继而复血,继而复肉,继而复筋,继而复骨,以柔脆者易损〔1〕,亦易复也。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2〕,故男先伤右,女先伤左。及其复也,男先复左,女先复右〔3〕。以素亏易损,以素实易复也。
严洪甫正年三十,时疫后,脉证俱平,饮食渐进,忽然肢体浮肿,别无所苦,此即气复也。盖大病后血未盛,气暴复,血乃气之依归,气无所依,故为浮肿,嗣后饮食渐加,浮肿渐消,若误投行气利水药,则谬矣。
张德甫年二十,患禁口痢〔4〕,昼夜无度,肢体仅存皮骨,痢虽减,毫不进谷,投人参一钱,煎汤入口,不一时身忽浮肿,如吹气球之速,自后饮食渐进,浮肿渐消,肿间已有肌肉矣。
若大病后,三焦受伤,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脱,肢体浮肿,此水气也,与气复悬绝〔5〕,宜金匮肾气丸及肾气煎,若误用行气利水药必剧。凡水气足冷,肢体常重,气复足不冷,肢体常轻为异。
俞桂玉正年四十,时疫后,四肢脱力,竟若瘫痪,数日后右手始能动,又三日左手方动。又俞桂岗子室〔6〕,所患皆然。
标本【原文】诸窍,乃人身之户牖也〔1〕。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经》曰〔2〕:未入于腑者,可汗出已,已入于腑者,可下而已。麻征君复增汗吐下三法〔3〕,总是导引其邪,打从门户而出,可为治法之大纲,舍此皆治标云尔。今时疫首尾一于为热,独不言清热者,是知因邪而发热,但能治其邪,不治其热,而热自已。夫邪之与热,犹形影相依,形亡而影未有独存者,若以黄连解毒汤、黄连泻心汤,纯乎类聚寒凉,专务清热,既无汗吐下之能,焉能使邪从窍而出?是忘其本,从治其标,何异于小儿捕影?
行邪伏邪之别【原文】凡邪所客,有行邪〔1〕,有伏邪〔2〕,故治法有难有易,取效有迟有速。假令行邪者,如正伤寒,始自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或自三阳入胃,如行人经由某地,本无根蒂,因其浮游之势,病形虽重,若果在经,一汗而解,若果传胃,一下而愈,药到便能获效。先伏而后行者,所谓温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淫于经,营卫受伤,诸证渐显,然后可得而治之,方其浸淫之际,邪毒尚在膜原,此时但可疏利,使伏邪易出,邪毒既离膜原,乃观其变,或出表,或入里,然后可导邪而出,邪尽方愈。初发之时,毒势渐张,莫之能御,其时不惟不能即瘳其疾,而病证日惟加重,病家见证反增,即欲更医,医家不解,亦自惊骇,竟不知先时感受,邪甚则病甚,邪微则病微,病之轻重,非关于医,人之生死,全赖药石,故谚有云:伤寒莫治头〔3〕,劳怯莫治尾〔4〕。若果正伤寒,初受于肌表,不过在经之浮邪,一汗即解,何难治之有?此言盖指温疫而设也。所以疫邪方张之际,热不可遏,但使邪毒速离膜原,便是治法,全在后段功夫。识得表里虚实,更详轻重缓急,投剂不致差谬,如是可以万举万全, 即使感受之最重者,按法治之,必无殒命之理。若夫久病枯极,酒色耗竭,耆耄风烛〔5〕,此等已是天真几绝,更加温疫,自是难支,又不可同年而语。
        祝贺张海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与大家一起交流了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的有关内容。今天主要谈了“论食”、“论饮”、“损复”、“标本”和“行邪伏邪之别”。
古人对于外感病愈后的饮食调理,很是重视,主要是怕食复、劳复,俗语有“饿不死的伤寒,撑不死的痢疾”之说。
龚绍林曰:“感疫之人,全然不思食者,十有八九。但不食甚是无防,不可强进。至于愈后,必如论中调理,方为合法。仆看此症,始终宜忌油辛辣,方易调愈。”
龚绍林曰:“今医不辨脉症,概谓宜忌生冷,不知生冷之物,惟虚寒证候,在所宜忌。果系伤寒与真虚症,内无邪火,口必不渴,脉亦不数,多不思饮,况生冷乎?间或思饮,伤寒恶寒,即与沸汤,犹嫌其凉,不必医者嘱忌生冷,病者早为畏而忌之矣。至于感疫,乃热症也,邪火内郁,苦燥口渴,脉数有力,思饮冰水,以水济火,事理之常。如必苦苦禁其不与,是犹就槁之苗,不得时雨以救之也。论中谓大渴思饮冰水,及冷饮者,无论四时,皆可量予,极是确论。仆经验至多,凡遇脉数有力,思食生冷,不拘老幼男女,及孕妇产妇,皆许其酌量予之。甚至不耐服药之人,病热,惟以凉水、梨子、西瓜治之,而病获愈者。世谓凡病宜忌生冷,殆未睹此论而领会之耳。”
龚氏所论极是,吴鞠通《温病条辨》有五汁饮,王孟英《温热经纬》主张可以用肥肉,煎汤令病人时时饮之,都有助于缓解病情的燎原热势。
关于邪气向里传变,逐渐加重的道理,古人早有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矣。”《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扁鹊望桓侯的事迹,也说明了及早治疗的重要性。
龚绍林曰:“惟其始而伤气也,故感疫之人,多有右寸无力,头晕不举者,疫邪内炽,血随枯矣。疫邪久郁,胸膈不快,饮食少进,有不肌肉日削者乎?人既削瘦,气血两亏,筋无所养,骨无所依,相因而伤,有必然者。夫人身之气阳也,血阴也。阳能生阴,故气先复,而血次复。气血复原,肌肉自起,筋得其养,骨得其依,渐次继复,不诚然哉。至于男先伤右,女先伤左,男先复左,女先复右之说,理虽如是,不可拘泥。亦视其素禀血气盛衰何如耳。水气足冷,理固然也。然亦有水亏血虚之人,左尺按之无力者,其足亦冷,临症宜审。” 
关于外感病的治疗方法,《素问·热论》用汗法与泄法治疗,华佗发展为汗吐下三法,张仲景的《伤寒论》更是八法齐备,蔚为大观。《伤寒例》变《素问》文字以与《伤寒论》神韵相合。《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为限定之词,《伤寒例》则改为“当一、二日发”等或然之词,意寓不必“日传一经”。将“入脏”改为“入腑”,因腑病多用通下之法,而脏病少有可下之证;将“可泄而已”改为“可下而已”,《素问》用“泄”字与其多用针刺有关,《伤寒例》改为“下”字则能与六经病篇诸承气汤相呼应。
仲景《伤寒论》问世之后,外感热病六经辨证体系引起人们广泛重视,伤寒学说日益繁荣。而杂病证治在金元之前尚未形成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辨治体系。四时外感伤寒热病与杂病在证候、病机方面的重叠和交叉,为杂病借用外感病辨治方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仲景伤寒为百病立法”为今人所熟知,但杂病之中有以邪气盛为主的实证、热证,也有内伤正气为主的虚症、寒症,更有虚实错杂存在的病证。虚人外感和外感病失治误治而伤正的情况,也非常多见 。平人外感多为实证、热症,治法多用寒凉泻邪。所以,杂病借用外感治法,用之得当“其效如神”,用之失当“多致伐人生气,败人元阳,杀人于冥冥之中(见《景岳全书》)”。易水张元素有鉴于此,倡导脏腑辨证而不以六经辨证论述杂病证治,用药讲究升降浮沉以调脏腑气机,并发明归经学说提高脏腑辨证的针对性,凡此种种均从人体正气着眼不从外邪立论。李东垣发扬师说,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学说,极力反对以外感有余之治疗方法,来治疗内伤不足的病证。使内伤病机在杂病辨治中,占有突出地位,易水学派学术特色更加突出。
龚绍林曰:“因邪而发热,是邪为本,而热为标矣。故但治邪云云。”
孔毓礼曰:“汗、吐、下、清、补五法,皆不可缺,独难于补耳,止用三法,亦偏说也。”
自古兵书有云,勿击堂堂之阵,勿迎蓬蓬之气,避实就虚之说。古医经也有类似的提法,不过临证治病,医生岂能顾惜声誉,袖手旁观待其已衰再施治疗乎?今贤姜春华先生截断扭转之说,确有高见之明。而最近的抗击SARS的战斗中,许多中医人员,迎难而上,救生命于危难之际,甚至于献身此役,足见其悲壮,也不能不为古人的深入探索所折服。
孔毓礼曰:“凡疟疾痢证,一切外邪初起者,皆无解于人之谤,而疫病尤甚也。予尝谓此病,有三难医。医者,身家当惜,一难也;妄受鄙人之谤,二难也,病家绝不洁净,留医者地步,一说及此,则生嗔怒,彼尚恶闻此名,我又为何轻身,三难也。”
龚绍林曰:“伤寒邪从毛窍而入,初起邪在太阳经,一汗即解,本至易治,但要将前所传经,分别的确,未得阳明、少阳,切勿用此二经之药。以致引贼入门,既传阳明、少阳,则必用此两经之
855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1:38:5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9年8月1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武宁讲述中医内科学肺痈有关内容。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肺痈之病名首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该篇有“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的记载。认为其发病原因是“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未成脓时,治以泻肺去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已成脓者,治以排脓解毒,用桔梗汤,并提出“始萌可救,脓成则死”的预后判断和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让我们共同期待武宁讲述肺痈有关内容。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武宁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肺痈的有关内容。

本病病位在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郁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其病理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方见阴伤气耗之象。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血瘀。血瘀则热聚,血败肉腐酿脓。正如《灵枢·痈疽篇》所说:“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亦谓:“肺痈属在有形之血”。《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明确指出“瘀热”的病理概念:“肺痈之病,皆因邪瘀阻于肺络,久蕴生热,蒸化成脓。”
凡患本病如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在初期即可阻断病情的发展不致成痈;若在成痈期能使痈肿得到部分消散,则病情较轻,疗程较短。老人、儿童体弱和饮酒成癖者患之,因正气虚弱,或肺有郁热,须防其病情迁延不愈或发生变化。
溃脓期是病情顺与逆的转折点:①顺证:溃后声音清朗,脓血稀而渐少,臭味转淡,饮食知味,胸胁稍痛,身体不热,坐卧如常,脉象缓滑。②逆证:溃后音嗄无力,脓血如败卤,滃臭异常,气喘,鼻煽,胸痛,坐卧不安,饮食少进,身热不退,颧红,爪甲青紫带弯,脉短涩或弦急,为肺叶腐败之恶候。
856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1:27:0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8月15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中医外科疾病中的“臁疮、青蛇毒、股肿”。今天我们主要从这3个疾病的病因病机、辨病诊断、辨证论治等方面学习具体内容。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wkx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臁疮、青蛇毒、股肿”的有关内容。

臁疮是指发生在小腿下部的慢性溃疡:又称裤口毒、裙边疮。相当于西医的小腿慢性溃疡。本病多继发于恶脉(下肢静脉曲张)和丹毒等病。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前内外侧,溃疡发生前患部长期皮肤瘀斑、粗糙,溃烂后疮口经久不愈或虽已经收口,每易因局部损伤而复发。此病俗称老烂腿。多因久立或负重远行,过度劳累,耗伤气血,中气下陷,以致下肢气血运行不畅,或形成恶脉气血瘀滞于肌肤,肌肤失养,复因损伤(蚊虫叮咬,湿疮,碰伤等),湿热之邪乘虚而人,发为疮疡,肌肤溃烂,经久不愈。溃疡前期:小腿下段轻度肿胀,内臁或外臁处皮肤青紫瘀斑或红褐色,渐至皮肤粗糙,脱屑,色素沉着,苔藓样变,轻微瘙痒。
溃疡期:皮肤破溃、糜烂、渗液,若合并感染则渗流脓液,溃疡周围皮肤红肿坏死,当溃疡到一定程度,溃疡边界渐稳定,溃疡大小固定,周围皮肤红仲消退。有色素沉着,日久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创面肉色灰白,渗流恶臭脓水,疮面容易出血,病程较长,溃疡深度可达胫骨骨膜。
溃疡愈合期:若溃疡周围皮肤黑褐、粗糙苔藓样变逐步改善,疮面干净,出现鲜红色,则溃疡可逐渐愈合,形成疤痕。但周围皮肤仍干燥,粗糙,脱屑,色素沉着,青筋显露,如遇损伤仍会复发。
内服中药,需要辨证论治。外治法
(一)敷药疗法疮面脓液腐肉较多时,宜用红油膏,或九一丹油膏外敷;若疮面脓水已尽,新肉难生时,宜用生肌白玉膏或象皮生肌散油纱条外敷,若疮周有湿疮者,疮周可外敷青黛膏。每日换药一次。
(二)浸洗疗法局部红肿,渗液较多时,宜先用马齿苋60s,黄柏30g,败酱草30g,公英30g,煎水外洗湿敷,再用其他疗法。
(三)缚扎疗法用药同上,每次换药后再用宽弹力绷带缠缚整个小腿。
(四)胶布粘贴法将胶布剪成宽为2cm、长为超过溃疡直径两边各3cm之的胶布若干条。先用等渗盐水清洗患部,胶布粘贴从溃疡上3cm开始,第二条胶布宽度的一半贴在第一条胶布上,另一半贴在疮面上,如叠瓦状将疮面封住,直至超过疮面下缘2cm为止。注意,包扎时须将疮面边缘稍用力向中间固定,疮面渗出少时每3—5天更换贴一次,疮面渗出较多时1一2天更换一次。对伴有湿疮和对胶布过敏者不宜使用本法。使用本法时,须至疮面完全愈合后方能停止,否则疮面又会扩大。
[其他疗法]
青蛇毒是体表筋脉发生的炎性血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体表筋脉(静脉)掀红灼热,硬肿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物,甚者可致恶寒发热等症。相当于西医的血栓性浅静脉炎。
折叠内治法
(一)湿热瘀滞病变局部筋脉红肿热痛,或上下游走,肢体活动不利;多伴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分析:湿热入侵,气血瘀滞,筋脉不利,郁而化热,则筋脉红肿热痛,甚则肢体活动不利;或挟风邪,则上下游走;热邪为患,则见发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壅滞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活血。
方药:五神汤合凉血四物汤加减。
(二)瘀阻脉络病程日久,局部筋脉硬肿如条索,粘连不移,牵扯不适,或多个硬性结节,皮色褐黑,胫踝水肿;舌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涩。
辨证分析:病程日久,气血瘀滞于筋脉,则形成硬索肿块,粘连不移;气血瘀滞,局部失养,故皮色褐黑;气血瘀滞,水道不利,则胫躁水肿;舌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涩皆为气血瘀滞之征。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散结。
方药:活血通脉汤加减。
折叠外治法
(一)早期可选用如意金黄散、玉露散等外敷。
(二)后期可用红灵丹油膏外敷;或鸡血藤,桂枝30g,红花30G等煎水浸泡患肢,每日1次。
股肿,中医病名。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炎性病变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多有长期卧床、分娩或手术史,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显露。相当于西医的血栓性深静脉炎。本病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静脉血栓脱落后易引起肺梗塞或肺栓塞。
本病应从寒热、虚实来辩证。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皮色苍白或紫绀,扪之灼热,舌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涩数,应考虑为血瘀湿热,以实热证为主;患肢肿胀,日久不消,按之木硬而无明显凹陷,沉重麻木,皮肤发紫或苍白,青筋显露;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应考虑为血瘀气虚,以虚证为主。
折叠治疗原则
本病若血瘀湿热,宜给予理气活血,清热利湿法;若血瘀气虚,宜给予活血益气通阳。
857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10:10:0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2019年8月16日)预告: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本周五晚上由黄小平为大家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
本书由邓老的徒弟曹东义教授整理编辑。
本周五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第22节: 香山科学会议阐发中医战略。
香山科学会议是国家研究、制定基础科技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在这个会议上讨论中医问题,关系到中医未来的研究方向。邓老以“为中医发展架设高速路”题目,做了主题发言与评述,赢得大家高度赞誉。
香山科学会议是由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发起,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于1993年正式创办,会议侧重于探讨科学前沿、展望未来发展趋势、讨论最新突破性进展、交流新的学术思想和新方法、分析新学科的生长点以及交叉学科的新问题。香山科学会议对国家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能够成为第219次香山科学会议的主题,反映了组织者对中医问题的重视。
2003年已是香山科学会议设立后10周年,关于中医药学的讨论,仅有过3次,王永炎院士、邓铁涛先生、陆广莘教授被聘担任会议执行主席。邓老能够担任这样一个经过周密慎重遴选的国家高层科学会议的执行主席之一,并且被邀请做高水平的主题评述报告,邓老加倍认真对待,主题评述报告,反复琢磨,几经修改。
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中:(1)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构建;(2)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的思考;(3)中医药学在国外的传播对中医药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启示。
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医药今后发展的战略问题。是要对我国中医药现状、中医药研究方法和方向、中医药发展目标等问题,以及造成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没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剖析,要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举措。

让我们一起期待黄小平的分享,欢迎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dttz
     祝贺黄小平院长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成功!他与大家一起走近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感受大家风范,学习邓老在香山科学会议阐发中医战略。
邓铁涛先生以“为中医药之发展架设高速公路”为题,作主题评述报告。主题评述报告安排50分钟至1个小时,其他与会者不论职位,不分资历,都是以专家身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每次自由发言10分钟。在这宝贵的时间里,邓铁涛先生分析了目前中医药所处的时代背景,回顾了中医理论研究的历史及发展的坎坷,但一直在与时俱进的历程,并提出今后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战略和策略。
这篇文章,后来被《中国中医药报》等报纸、期刊多次转载。邓铁涛先生的开场白,使不少在座的人感到有些意外。他说:“21世纪一开始,炮火烟硝就笼罩着世界,今天的世界可以说是世界的战国时代。世界的战国时代的形成,是西方文化统治的结果。要扭转这一局面,应该向东方文化寻找出路。特别是大力发展中华文化会达到使世界和平与进步的目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不是有这样大的力量呢?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天人合一,是与大自然的和平相处观;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观。我国的和平相处五项原则是周总理解决世界纷争的一个很有力的武器,它的来源就是传统文化。十六大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外的统一发展,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发展。还有,最近的世界经济发展宣言,从纽约到新德里,再到赞比亚,写了三年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但到珠海就解决了,产生了‘珠海宣言’。中华文化要参与到世界文化并与世界文化合流,才能够更好地让世界人民幸福和谐。”
邓铁涛先生以东西方文化为背景,高瞻远瞩来谈论中医药问题,的确出乎一般人的意料。
邓老说,谈中医怎么扯到世界战国时代呢?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科学界,必须对优秀的中华文化树立信心。因为我们从鸦片战争后,就失去了对本国文化的信心,过去对传统文化批评过头了。所以,我们现在必须重新去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加以发扬和发展,造福于人类,这是我们的责任。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受时代的约束,谈中医问题,离不开时代背景,这就是邓铁涛先生在香山科学会议作主题报告的切入点。
邓铁涛先生接着说:“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发扬中医以造福人类。中西医互补,互相不能取代,经历一、二百年可能会走到一起,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华文化大发展亦将同步,中医药学革命腾飞的条件已经具备了!但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为支持中医药的发展架设一条高速公路。21世纪的中医药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世界科学之林!”
在30年前,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为了是否修建高速公路,曾经争论了很多年。有的人说,修高速路成本很高,养路费也很昂贵,修了高速路也没有车跑,是浪费。也有的说,国产的汽车速度慢,根本不需要高速路。几十年过去了,修高速路对于经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想到,邓铁涛先生在中医发展的问题上,也提到了“高速路”的问题,实在是立论不凡,意想不到。
邓铁涛先生说:“如果认为上面的意见是正确的话,那么,目前最流行的一个口号:‘向世界接轨’,我认为错了,什么都向世界接轨,就把我们置于从属地位。21世纪是重新评价中华文化,发掘中华优秀文化的时期,世界文化的发展不能缺少中华文化的参与,东西方文化是互补性很强的两种文化,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把中华文化处于‘自我从属’的地位。那句口号应该改为‘与世界双向接轨’。中国科学家有志气、有骨气、有智慧、有能力去创造中华民族更美好的未来。”
科技部中医发展战略课题组组长贾谦先生回忆说,邓老气度恢弘的大段主体报告,象一把熊熊烈火,点燃了科学家们的心烛,一阵高过一阵的掌声,仿佛令会场的气氛到了沸点。邓铁涛先生说:“现代中医的科研,通常要借鉴西医的实验研究方法。其实,历史上中医也有过实验研究。不过,中医并没有沿着动物实验这条路走下去。走的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一直和中医结合,唯物辩证法与中医精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医历史上的每一次突破,都有赖于新的科研成果出现。对临床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汉代‘医圣’张仲景,他所著的《伤寒论》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出的成果,主要是确立了辨证论治这一中医精华,并整理出‘以脏腑论杂病’和‘以六经论伤寒’两大临床辨证体系,这使中医临床医学有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晋代医家王叔和,在《脉经》中把晋代以前中医关于脉学的研究做了一次整理和探讨,整理出24种脉象,至今仍在应用。到了隋代,巢元方研究病因学、病理学,著《巢氏病源》;唐代的王冰,专门研究《黄帝内经》,做了很多订正工作。另外还补充了7篇大论,中医理论的很多精华都出自这7篇大论,这也是很了不起的科学研究。唐代著名的药典《新修本草》,宋代的本草巨著《证类本草》,还有宋代宫室的方典《和剂局方》,都是众多学者悉心研究的成果,宋代还有一项更重大的工程就是点校医书……。宋代的医学普及和哲学

858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21:48:3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19年8月1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 ・ 朱良春   》内容:
       第二章第一节:2.从痹病三大主症谈用药经验
      3.鼻腔用药经验
       届时王群才和大家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祝贺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 ・ 朱良春   》成功!他和大家走近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学习朱老治疗痹病的临床经验,从三大主症谈用药经验,以及.鼻腔用药经验。
朱老对于痹证有很深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朱老在很多场合,就痹证的疼痛、肿胀、拘挛僵直三个主症,结合临床实践,谈了自己多年的用药经验。

1、疼痛

疼痛是痹证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如果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则患者信心增强,病情易趋缓解。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风痛、寒痛、湿痛、热痛、瘀痛,此五者只是各有侧重,往往多是混杂证型,难以截然分开。
(1)风痛 其疼痛多呈游走状,走注无定,因“风者善行数变”之故。独活用量以20~30g为佳,惟阴虚血燥者慎用,或伍以养阴生津之品,如当归、生地、石斛等,始可缓其燥性。或用海风藤30~45g亦佳,以其善解游走性之疼痛。(2)寒痛 对寒痹患者用川乌、桂枝、仙灵脾等品,有降低抗“O”、C—反映蛋白、类风因子、血沉之效。朱老还常用许叔微《本事方》中之麝香丸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痛甚者,可获迅速止痛之效。(3)湿痛,生白术45g、苍术15g、熟苡仁30g、制附子15g,具有佳效。或用钻地风、千年健各30g,善祛风渗湿,疏通经脉,以止疼痛。(4)热痛 朱老常用白虎加桂枝汤为主随证加减,热盛者加寒水石、黄芩、龙胆草;湿重者加苍术、蚕砂;痛甚者加乳、没、玄胡索、六轴子等。(5)瘀痛 则以蜈蚣、全蝎、水蛭、僵蚕、地鳖虫、天南星、白芥子等最为合拍。其中虫类药之殊效已为众所周知,唯天南星之功,朱老强调:生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制则毒减,能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专走经络,善止骨痛,对各种骨关节疼痛,具有佳效。

2、肿胀,肿胀早期,朱老常用二妙、防己、泽泻、泽兰、土茯苓等。中后期则需参用化痰软坚的半夏、南星、白芥子和消瘀剔邪的全蝎、水蛭、地鳖虫、乌梢蛇等。此外,七叶莲长于祛风除湿,活血行气,消肿止痛,并有壮筋骨之效。又刘寄奴、苏木、山慈姑均擅消骨肿,亦可选用。
3、僵直拘挛,凡关节红肿僵直,难以屈伸,久久不已者,多系毒热之邪与痰浊、瘀血,混杂胶结,在清热解毒的同时,朱老强调须加用豁痰破瘀、虫蚁搜剔之品,方可收效。药如山羊角、地龙、蜂房、蜣螂虫、水蛭、山慈姑等,能清热止痛,缓解僵挛。如肢节拘挛较甚者,还可加蕲蛇、山甲、僵蚕等品。如属风湿痹痛而关节拘挛者,朱老重用宽筋藤,一般可用30~45g。偏寒湿者,重用川乌、草乌、桂枝、附子、鹿角片等。此外,青风藤、海风藤善于通行经络,疏利关节,有舒筋通络之功,与鸡血藤、忍冬藤等同用,不仅养血通络,且能舒挛缓痛。伴见肌肉萎缩者,重用生黄芪、生白术、熟地黄、蜂房、石楠藤,并用蕲蛇粉,每次3g,每日2次,收效较佳。
中医治疗疾病,方法众多,来于实践,行之有效,所以色彩纷呈。
朱老对于很多独特的用药方法都有研究,下面就是朱老搜集整理和经常采用的鼻药疗法,就是用药物鼻置或嗅入鼻腔而达到治愈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它不仅能治愈局部病变,如鼻渊、鼻内瘜肉等疾患,而且能治疗多种周身性或远离脏器的疾病,这是祖国医学范畴内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由于它在临床上屡奏殊功,有深入钻研与阐发的价值。
“鼻药疗法”通过实践,证实能治疗喘息、外感时气、痧气、黄疸、疟疾、偏正头风、鼻渊、鼻内瘜肉、乳痈、瘰疬、闪腰疼痛、疔疮、牙痛、各种眼疾等内外科疾病,它的应用非常广泛,而效验又卓著可靠。至于“嚏法”,也是鼻药疗法的一部分,它多用于急性疾患,有开窍、发散、催吐、升提等作用。朱老择临床常用者列述于次。
(1) 哮喘 (单方)
主治:哮喘之属于寒哮者。
处方:巴豆霜、姜汁适量。
用法:将上药拌调为丸如枣核大,用皮纸或药棉裹塞鼻内,片刻后鼻内有热灼感,而喘逆即渐平复。喘平后即可将药取去。
    (2)伤寒时气 (《外治寿世良方》“金丹丸”)
      主治:一切风邪、伤寒、绞肠痧、头痛、牙痛、浑身疼痛、心中刺痛、水泻、痢疾、赤白带下症。
    处方:乳香、麝香、雄黄、朱砂、巴豆、牙皂、沉香、官桂、大黄、川乌、高良姜、细辛、硼砂各等分,研为细末,以红枣肉为丸,如黄豆大。
用法:用药棉包塞鼻内,男左女右,片刻后得汗而解,不瘥者可继续塞用一次。
    (3)痧气
其一、卧龙丹 (验方)
主治:治一切痧气霍乱、五绝卒倒、急暴之症。
处方:犀牛黄、飞金箔各1.25克,当门子、猪牙皂各1.66克,朱砂1.88克,梅片、荆芥、羊踯躅各6.25克、灯心灰6.88克。共研细末,瓷瓶密贮。
用法:以少许鼻内,取嚏即效。
注意:药铺有成药出售,可以购备应用。孕妇慎用。
其二、辟瘟丹(验方)
主治:暑月受寒、腹痛吐泻、头目昏眩之症。
处方:白芷、飞朱砂各68.75克,梅片15.6克,白檀9.38克,木香4.06克,薄荷冰、降香、公丁香3.13克,白蔻仁1.88克,佩兰1.56克,麝香0.31克,共研极细末,以甘油调匀,用锡盒装0.62克。
用法:每取少许抹搽鼻
859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21:36:1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8月18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马培之。        
        马培之(1820—1903),名文植,字培之,睌年号退叟。因曾进京为慈禧太后治好病而获称马徵君,江苏武进孟河人,为晚清著名医家,是孟河医派四大家(费伯雄、马培之、巢渭芳、丁甘仁)之一,传世医著有《医略存真》《外科传薪集》《马培之外科医案》《马培之医案》《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马评外科症治全生集》《纪恩录》《青囊秘传》《伤寒观舌心法》《药性歌诀》《务存精要》《外科集腋》等。他一生穷于医学,既继承了家学,又兼拜名师,精通内、外、喉诸科,尤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马培之之所以取得了辉煌的医学成就,这主要得益于他出生的家庭和所生活的环境,是良好的中医世家孕育了他,是孟河医学这片浓郁芬芳的氛围滋养了他。孟河古称南兰陵,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名医荟萃,当今的国医大师颜德馨、朱良春都是孟河医派的再传弟子。回顾历史看今朝;而今,中医学之所以一步步走向式微衰败,广大基层中医人才匮乏、甚至消亡,包括野生天然中草药也被人为地大势破坏,最主要原因就是民间业已缺少像“孟河”那种浓厚的医学氛围了,这是时代对中医造成的悲哀!颇值得有关部门及有关仁人志士去深思!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清代医家马培之的学术成就。        
        马培之(1820—1903)为晚清孟河医派四大家之一,马培之本姓蒋,因其祖先学医于马氏,遂从马姓。同、光时最负盛名。
因此,一般介绍说其祖上自明代马院判起即世代业医,培之自幼随其祖父名医马省三习医16年,尽得其学;后又博采王九峰、费伯雄等医家之说,融会贯通。他为晚清著名学者俞樾的治病经历,使其医名大噪;又应诏入宫为御医为慈禧诊病,慈禧称赞他"脉理精细",手书"务存精要"匾额,赐三品官,名震四方。孟河四大家中巢、丁两家的代表人物巢渭芳与丁甘仁皆受业于马培之;清末名医邓星伯亦是马氏门生。
《马培之外科医案》全书收载医案58例,对每一病案不仅有详细的记述, 马培之外科医案并有深透的论述和分析,有的还有专论附于后,反映了马氏颇深的学术造诣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马氏为孟河医学流派代表医家之一,尤以中医外科著称,"所治疾病,多获奇效。"晚年曾被邀至京为御医,在中医发展中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本书医案理法方药赅备,辨析详明,是指导临床工作者重要参考书。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曾经在马培之先生的家里,跟随他的孙子学习医学、抄方一年。那是 1935年2月的一天,朱良春先生坐着小独轮车,经过大半天的行程,到达了马培之的孙子马惠卿家,这是一所很体面的乡间建筑,宽阔的院落,显示出不同世俗的气派。朱良春的老亲戚来到马惠卿家,说明了来意。马先生沉吟片刻,就说“好吧,让他来吧。学徒的费用,三年360块大洋。”
“360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包编辑问。
“那可是多了,少说也得有几万吧。”朱老至今仍然显得很沉重,“因此,老亲戚又请求分期交付,每年120块大洋。”马先生终于同意了。
朱良春在亲戚的陪同下,终于见到了马惠卿先生。在燃着两个大红蜡烛的拜师仪式上,一个头磕下去,他就成了太医马氏医学的传人。
马惠卿先生上午看病,下午出诊。一顶小轿二人抬,无论远近,大多是要坐轿子出诊的,这就是太医世家的风格。
马先生的武进话,或者就是孟河话,朱良春听不懂。好在已经有十几个师兄都在抄方。
两张八仙桌一溜摆开,马先生坐在正座上,右手是病人,左手是大师兄,依次是二师兄、三师兄、四师兄,到了朱良春已经是十几名之后,只能抄前边师兄的笔记了。
马先生一边诊脉,一边念念有词地唱着方子:“头痛,发热,周身,酸楚,脉浮紧。证属,风寒在表,理当,发汗解表。麻黄汤,加减。”
马先生慢条斯理地念着,下边十几个徒弟无声地抄着,大堂里异常宁静。
朱良春抄着方子,不懂的地方也不敢问,只好记着,等马先生诊完了等待的患者,回房休息了,才能去问前边的师兄。当然,随着逐渐熟悉,随着能够听懂孟河话,有些问题,在马先生高兴而又空闲的阴雨天里,或者诊前诊后,也是可以直接请教马先生的。
大师兄实际上是一个领班,他在清晨起得最早,然后扯着嗓子喊:“起来!起来!大家都起来!”然后,大家就都起来了,有的去扫地,有的抹桌子,有的洗脸,有的上厕所。
经过一翻整理,清扫,开始晨读,大家或默念,或诵读,都在按着大师兄前一天布置的任务,每个人不同地一段一段地往前学习。学完了一本书,再学一本书,当然,书都是马先生指定,徒弟们自己拿钱买的,全是当年通行的木刻版医书。
当然,马先生家里祖传的医书也很多,大家都争着抄写,什么《丹方》《膏方》《散方》《丸方》《记恩录》等等,一年之间,竟然抄成了厚厚的几大本子。
“可惜的是,1958年,政府号召献方,单方、验方都要献出来。我当时是南通市中医院的院长,应当带头献出来。结果,陈列了三天,我抄写的三大本方子,就不翼而飞了。查了半天,也没有查出下落。”90岁的朱良春不无遗憾地说。毕竟,那是他一年的辛劳与汗水,还有沉甸甸的120块大洋啊。
单单丢失了从太医世家抄来的方子,看来这个贼真有眼光。
太医家里的医学内容是丰富的,文化厚重。但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朱良春,对于抄方生活一开始还很新鲜,很吃力,等到一旦熟悉之后,他强烈的求知欲已经无法满足,他感到了苦闷。当然,他也为家里将要再拿出来120块大洋,或者240块大洋,感到无比的沉重,他失眠了。
孟河镇是一个繁荣的江南小镇,商贸来往很热闹,而且现代报纸已经在镇上出现,这报纸上的消息就格外吸引年轻的朱良春。他一翻报纸,一则招生广告吸引了他:苏州国医学校正在招收新生!
苏州国医学校不但有许多名医任教,而且还聘请章太炎做校长!章太炎可是一个大名人啊!当时的青年学生,谁不知道章太炎啊?
朱良春的失眠情绪,“传染”了另外一个师兄弟,两个人密谋几天,终于下定决心:深夜出逃!
太医家里的人都已经睡下了,两个人趁着夜色正浓,像小偷一样,夹着行李,悄悄地遛出大门,在寂静的街道上夜奔。
他们矛盾过,痛苦过,想到过告别,想到过好和好散,想到过马先生的感受。然而,他们最终选择的是:不辞而别,星夜出逃!奔向章太炎先生做校长的中医现代教育。
860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22:24:0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19年8月19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邓铁涛、朱良春先生论虚损》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精彩分享。http://www.ynjkcy.com/bqwh
        姜俊峰:
感谢师父的传承安排!
感谢马京雪师兄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宣讲,真的很好,辛苦了。期待师兄下一次课。

依河图洛书理论,水火木金非土不成,土以厚德养四方而成四方,所以,强调四季脾旺外邪不侵非常有道理的,这是养生。治疗疾病则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医乃仁术,重症肌无力、痹症,都会给病人及家庭造成极大痛苦和沉重的心里及经济压力,二老攻克难关而且不保守私藏妙方,而是公布于众、惠济众生,功德无量也,故能春秋皆度百岁乃去。
再此遥拜朱老和邓老两位师爷。叩首!。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邓铁涛、朱良春先生论虚损》的有关内容。
       由扁鹊论述损至脉而逐渐形成的“虚损病机”学说,逐渐演化为内伤虚损学说,经过历代医家不断研究,在金元时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首先由张元素脏腑辨证开创,再由李东垣重视脾胃、补中益气阐发,成为易水学派的主要特色。河间、易水学派的学说,在元代传到江南,由罗太无整合之后,传授给朱丹溪,在治疗杂病的虚损病机方面逐渐丰富。薛立斋、赵献可、张景岳、李仲梓阐发肾命学说,把虚损病机由独重脾胃,扩展为重视脾肾,这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
       邓铁涛先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157医院工作时,选择研究脾胃学进行研究。这是他较早开始的中医科研工作,也对其日后学术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邓铁涛先生在临床和研究中,发现古人所说的“四季脾旺不受邪”,以及各种疾病的产生多由“内因脾胃为主”,这样的病因学说很有道理。也就是说,人体内在元气充足之时,则疾病无从发生;而元气是否充足,关键在于脾胃是否健旺。
在临床诊治的过程之中,历代医家从脾胃论治的方药与法则,覆盖疾病的范围相当广泛,除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外,其它系统如血液、神经、循环、运动、内分泌系统的多种疾病,都有采用脾胃论治而受到良好疗效的例子。邓铁涛先生初步认识到,临床上只要抓住脾胃这个关键,不少疑难病症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出路。因此,邓铁涛先生写的“中医脾胃学说提要”,及其他多篇集体论文,于1962年发表在《广东中医》上,得到国内医学界的肯定。最后写成总结性的《脾旺不易受病》的科研论文,也收载于《邓铁涛学术思想研究Ⅱ》的附篇之中。
通过不断地研究、探索,邓铁涛先生注意到,不单运用脾胃学说指导治疗胃肠疾患很有作用,而且对西医论述的多种病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重症肌无力、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肝硬化、子宫脱垂等,均有采用脾胃论治而收到良好效果的例子。临床实践的结果,扩展了人们对于脾胃学说的认识视野。
邓铁涛先生认为,前人说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受纳运化水谷精微,达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理论,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脾胃在生理、病理学上占有重要位置,一旦发病,设法恢复脾胃正常功能,使气机调畅,升降得度,是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关键环节。抓住脾胃这个轴心,不少奇难杂症多可迎刃而解。
邓铁涛先生攻克世界医学难题重症肌无力,是从临床中慢慢积累经验开始的,他不断查阅文献典籍,发现不管西医所述的各种类型的重症肌无力是如何分类的,它们都以的肌肉无力为突出的证候表现。在中医的理论里,肌肉的“主管部门”是五脏的脾脏。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李东垣,对于脾胃学说很有研究,著有《脾胃论》一书。邓铁涛先生潜心研究李东垣的学术思想,经过数十年的摸索,又融会了《难经》“虚损”之说,认为重症肌无力属脾虚,但又与李东垣所论的一般中气不足不同,是“因虚致损”。
朱良春先生行医治病七十多年,对于许多疾病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发明,我们难于枚举,只好以某个疑难病症为例,探讨其学术成就,研究其学术思想。
痹证,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不仅临床上很常见,病程长,痛苦大,而且疗效不够理想,被公认为疑难病,也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朱老对此病深有研究,不仅开发出系列有效成药,可以供大家选用,而且针对该病的关键难点,他也毫不保守,多次在杂志上,在外出讲学的过程之中,奉献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
朱老1991年,在《中医杂志》第6期发表了治疗痹症经验的文章,朱老说痹证属于比较顽固,缠绵难愈的一类疾患,尤以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更为棘手。前来求治之顽痹患者中,有一部分由于长期使用类固醇类药物,常伴见明显的停药综合征,有的终身不能减停,从而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如柯兴氏综合征、脱钙、胃病加剧等,给治疗带来了困难,往往用药不易收效。
针对类风湿患者的特点,朱良春先生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研制出益肾蠲痹丸,通过实验研究探讨其机理,在临床试验的基础上,取得了国家批准文号,不仅方便患者治疗,而且开辟了补虚益损治疗风湿病的一条道路。
益肾蠲痹丸方药组成:地黄、熟地黄、当归、淫羊藿、全蝎、蜈蚣、蜂房、骨碎补、地龙、乌梢蛇、延胡索等二十味药材。
朱老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相似于《金匮》之历节病、宋《患者有阳气先虚的因素,病邪遂乘虚袭踞经隧,气血为邪所阻,壅滞经脉,留滞于内,深入骨骱,胶着不去,痰瘀交阻,凝涩不通,邪正混淆,如油入面,肿痛以作。故治颇棘手,不易速效。通过长期实践,明确认识到:此证久治不愈者,既有正虚的一面,又有邪实的一面,且其病变在骨质,骨为肾所主,故确定益肾壮督以治其本,蠲痹通络以治其标。组方用药时,又根据虫类药“搜剔钻透驱邪”的特性,集中使用之,有协同加强之功。故益肾蠲痹丸的立方,除选草木之品以补肾培本之外,又藉虫类血肉有情之品搜风逐邪,散瘀涤痰,标本并顾。经20多年临床系统观察,初步认为对于顽痹,确有较好的疗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9 08:38 , Processed in 0.05527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