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831
 楼主| 发表于 2019-7-24 21:42:57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9年7月24日)的空中课堂继续由武宁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喘证有关内容,喘即气喘、喘息。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搧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喘证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搧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发为喘脱。
           喘证的名称、症状表现和病因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提出肺为主病之脏,且可涉及肾、心、肝、脾等脏。并描述了喘证的症状表现。让我们共同学习喘证的有关内容。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武宁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喘证”的有关内容。

         古人把喘证首先分成虚证和实证,属于虚证的喘证,多见于老年人的“肾不纳气”,这样的病证起病缓慢,逐渐加重,一动就喘。一般预后疗效很慢,或者效果不佳。
中医说的“喘无善证”,一般是说“暴喘”(过敏性哮喘),有的时候来势凶猛,如果不能迅速缓解病情,有可能危及生命,造成死亡。著名演员邓丽君,运动员柯受良等人就是受了喘证的伤害才发生了没想到的事情。

因此,喘证要分虚实,诊治需要看缓急,辨证论治,将近期急救与远期调理相结合,才能得到较好的结果,甚至逐渐彻底治愈。
832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21:48:0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7月25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今天我们学习中医外科疾病中肛痈、肛漏、肛裂等,这几个临床常见,反复发作,十分痛苦。今天我们分别从病因病机,辨病诊断、辨证论治,外治疗法等方面学习这几个疾病。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wkx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医外科疾病中肛痈、肛漏、肛裂等病证的有关内容。
        这几个疾病大多是人类特有的疾病,中医有几千年积累的诊疗经验,西医有对这些病的详细检查,可以互相参照。因为这几个病,在临床上很常见,反复发作,十分痛苦。

         中医从病因病机分析,有虚实寒热的不同,一般急性发作的时候,多有湿热瘀滞,日久不愈,则多见寒热错杂,因此,治疗方法也因为病情的复杂性,不可千篇一律,更不是“手术一切了之”。

外科手术未必好,中医治疗方法有独到之处,河北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项目中,就有很多传承多年的好项目,只是缺乏研究和推广,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没有支持,陷于自生自灭的状态,需要机遇才能发展和传承。

渴望一场透雨,滋润久旱的杏林!
833
 楼主| 发表于 2019-7-26 22:20:42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
       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本周五晚上(2019年7月26日)由朱萍霞为大家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

   本书由邓老的徒弟曹东义教授整理编辑。

本周五我们讲的内容是:
第19节. 战SARS中医有一个武器库  
2003年非典袭来,现代医学发现了新型病毒,可是一无药物,二无疫苗。邓老根据中医理论、历史经验,和广州中医迎战的具体情况,上书胡锦涛总书记、吴仪总指挥,大声疾呼应重视中医的作用,“战胜非典,我们有一个武器库!”2003年那一场疫情对我们这些医务者来说还是记忆犹新,爆发的非典疫情,也就是SARS病毒引起的传染病,2002年的11月广东发现首发病例,只是当时人们还不认识它。2002年末,一种世界首次发现的烈性传染病突然袭击广东,佛山、中山、河源相继发现了类似的病人。2002年12月5日在深圳发病的第一例病人,是广东省河源市的黄杏初。他的症状就象一般的感冒,在附近的诊所就诊后疗效不佳,13日就回到他的老家河源市继续治疗。此前他在深圳市做厨师已经11个年头了。由于病情不断加重,16日晚被送到河源市人民医院,第二天病情继续加重,呼吸困难,又被转送广州军区总医院,在这里被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用了不少药进行抢救。入院第7天,病情逐渐缓解,体温逐渐下降,接近正常。就在这个时候,广东省卫生厅通知,在河源市与黄杏初密切接触过的人之中,有11个人被感染了相同的病症,其中有8名是医生护士!不过,广州军区总医院的医护人员,却无一人被感染,黄杏初出院后也没有再感染其他人,这条线就这样断了。2003年1月2日河源市报告8名医护人员被感染之后,广州市呼吸道疾病研究所副所长肖正伦等7位专家,当天就赶往当地,进行现场调查和指导治疗。讨论到凌晨两点,形成初步意见,这是一种特殊的、严重的肺部感染,并能引起家庭传播。此病与我国法定的35种传染病不同,确定此为“非典型肺炎”,并定下了四条标准:发烧、呼吸道症状、肺部有阴影、白血球降低。今天我们可以说,这一标准已经将这种新的肺炎的基本特征概括出来,在当时是很难能可贵的。2003年1月4日,广西河池市的柳州铁路局金城江机务段,突然有6个人爆发了呼吸道的传染病,有2个人因病情危重而死亡。后来经过广西疾病控制中心确认,认为这就是非典病例,也属于回顾性报告。2003年1月7日,广州市第一例患者黄先生,由于高热不退到广东省中医院(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接待他的7名医护人员也很快病倒,而且症状相似。院长吕玉波、副院长罗云坚等领导马上召集省名中医管理、呼吸科主任林琳、ICU主任张敏州等专家一起会诊分析,认为这是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特殊肺炎,有很强的传染性!广东省中医院一面向越秀区防疫站报告疫情,一面采取隔离措施。很快就从上级部门获知这是一种新发的非典型肺炎。为了救治患者,医院邀请了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晁恩祥教授、吉林的任继学教授、广州的邓铁涛教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和本院的专家,前来会诊。并通过电话向全国著名老中医焦树德、陆广莘、路志正、颜德馨、朱良春、周仲瑛等专家请教。成立了以院长吕玉波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罗云坚副院长为组长的专家组,组织、指挥救治工作。尽管这样,广州的疫情就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迅速地逐渐蔓延开来,医生护士相继倒下去,恐慌也在人们心头迅速地蔓延着。这种名为“非典型性肺炎”的疫病,邓老先生知道的时候,是在2003年1月3日,邓老分析非典的症候演变情况,明确指出这是“春温伏湿”的观点。在当时的严峻形势下,非典疫情正在逐渐蔓延,邓老就敢于断定非典疫情的走势会逐渐衰落,无疑是充满风险的判断。当时,增强中医界对用中药抗“非典”的信心,是战胜“非典”的关键。
让我们一起期待朱萍霞的分享,欢迎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dttz
       祝贺朱萍霞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成功!
       她和大家一起走近邓老,感受老人家在非典突然袭来的时刻,世界一片惊慌,一无抗病毒药,二无疫苗,他根据中医的历史经验,以别人不敢想象的勇气,上书最高领导,大声疾呼:
战SARS中医有一个武器库!  
       2003年非典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再一次证明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2003年1月28日这天早上,邓铁涛先生的弟子邹旭,接他到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会诊心脏病患者和一位患有侧索硬化肌肉萎缩的俄罗斯患者苏包金。在路上,邹旭忧心忡忡地告诉邓铁涛先生,他的妻子邓秋云感染了“非典型肺炎”已经3天了,高热不退,她是急诊科的护士长。邓铁涛先生根据他所报告的病情、症状,进行了辨证分析,提出处理的意见,强调必须停用抗生素与激素。在二沙岛会诊之后,邹旭在送邓铁涛先生的时候,邓铁涛先生再一次郑重地对邹旭说:你必须马上回去把抗生素与激素停掉!用中药治疗。邹旭回去按邓铁涛先生的指示把抗生素停掉,辨证处方,寄望于中药。
邓铁涛先生这样决断,是很有风险的。他根据什么,做出这个决定的呢?
邓老说,主要是根据证候进行判断。再说,她已经使用了那么多的抗生素,并没有控制病情的进展,再用不但无益,而且是有害的。当时的值班医生在旁边,见邹旭这样做,就说“停掉西药行吗?”邹旭坚持采纳邓老的意见,用中药治疗妻子3天后,烧退了,肺部的炎症改善了。邹旭长舒了一口气,看来可以逃过一劫了!
然而,邓秋云的战友,另一位护士长叶欣却在此后3月4日感染了非典,最后倒在了治病救人的岗位上,据说她患非典的时候没有用过中药,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也是一个教训,那个时候,人们普遍不知道中医药有很好的疗效。
在首都北京,由于一开始没有公布疫情,到了2003年4月22日公布的疫情,已感染“非典”病人558例,患“非典”死亡病人28例,疑似感染“非典”病人666例。邓铁涛先生从电视屏幕上看到天天不断飙升的数字,感到十分揪心。
根据有关材料,可以确定,2003年4月23日,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北京市中小学宣布放假,同一天,我国将非典列入《传染病防治法》。4月24日零时,北大附属人民医院开始被整体封闭隔离,这是北京第一个整体隔离的非典重点疫情地区。同一天,中央财经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两处宿舍楼也被隔离控制。之后,被隔离的人数节节攀升,最多的时候高达27000余人。
然而,来自北京及各地同行的信息却是:中医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使邓铁涛先生心急如焚,在2003年4月26日晚上,拿起笔来,给胡总书记写信。在祖国遭受疫情严重损害的关键时刻,您又一次站出来呼吁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邓铁涛先生在信里说:“尊敬的胡锦涛总书记:您亲临广州指挥‘非典型肺炎’之战,爱民亲民的形象永远留在广州人民和全国人民心中。您对吕玉波说:‘中医是祖国的伟大宝库,应该在非典型肺炎的治疗中发挥作用。’我是一位中医,今年87岁了。我有责任出点力!我是中共党员,有责任向您反映中医的问题,供您决策参考,因此附上拙作三篇,希望总书记在日理万机之余,费神赐阅,是为万幸!”
邓老写这封信,这不仅是为了中医事业的发展,更是为了整个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实在令人感动!
由于当时情况很紧急,他写就书信,连“非典”掉了个“典”也来不及抄正,只是在旁边加上,就附上《论中医诊治非典型肺炎》、《正确对待中医药》、《“心主神明”论的科学性》3篇文章,连忙用特快专递邮寄到北京,请彭佩云副委员长收转呈胡总书记。同时,邓老还写了短信,也附了3篇文章,转给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长吴仪,她是全国非典防治指挥部的总指挥。
那是一个特殊时期,交通管制,各个单位都谢绝外来人员进入,各个商店里人烟稀少,在北京的大街上开车,就像“如入无人之境”一样,一片萧条气象。
一周之后,邓铁涛先生接到中央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的电话,她说:“邓老啊!您写给胡总书记的信,他收到了,他要我打电话谢谢您!谢谢!”不久,邓铁涛先生就从“新闻联播”中听到这样的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总指挥吴仪,当天下午与在京知名中医专家座谈。吴仪强调,中医是抗击“非典型肺炎”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充分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积极利用中医药资源,发挥广大中医药医务人员的作用,中西医结合,共同完成“非典型肺炎”的使命。
吴仪副总理指出:“中医药学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创造、积累、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有效的方法,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此次疫情发生之后,中医药专家研究探索‘非典型肺炎’的发病和诊疗规律,积极运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救治病人,发挥了积极
834
 楼主| 发表于 2019-7-27 21:38:4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7月2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内容包括:
        第五节:四诊不简单,难学而易用。
        第六节: 开发虫类药,难病 可获效      
       届时我们与王群才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祝贺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朱老的医学论述:“四诊不简单,难学而易用; 开发虫类药,难病 可获效”的有关内容。      
      朱老说:“中医辨证的基本内容,是四诊八纲。而要辨证,首先认症,四诊就是认症识病的重要手段;望、闻、问、切四者不可缺一,古人云:‘四诊合参,庶可万全’。四诊是中医的基本功,是医者认症识病的水平体现。但是现在有些医生只用问诊和生化物理检查,望、闻、切仅是点缀而已,试问这样的话,辨证水平如何提高,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不容忽视。”
《灵枢·五色篇》:“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朱老说,这表明人中部位色泽、形态的变化,可以诊察生殖系统的病变,同时在此针刺留针,对妇科下腹部手术,还有针麻之效。《内经》说:“阙上者,咽喉也”。朱老在印堂上一寸向下斜刺留针,治疗白喉,止痛快,消肿速,白腐脱落平均不超过3天,退热平均2天,观察137例,痊愈133例,治愈率达97.1%。
朱老认为,对于肝炎病的诊断问题,可以通过望诊眼血管的变化来诊查。
朱老介绍说,“望而知之谓之神”。望神、察色在中医诊断学上占有重要之位置,因此在广泛使用前人经验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摸索新的线索,总结新的规律。更好地提高辨证识病的水平,是我们这一代中医的职责。
《内经》:“肝开窍于目”。肝炎病情的轻重及转变,亦必然反应于目。朱老在临床上发现多数肝炎患者的眼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急、慢性肝炎的诊断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他曾请南通医学院附院眼科采用角膜显微镜、眼底镜等仪器协助检查了28个病例。
中医使用虫类药的历史很悠久,《神农本草经》之中收载了一些动物药,包括虫类药。张仲景在他的《伤寒杂病论》里,为后人留下了使用虫类药的具体经验。但是,人们对于虫类药的价值,认识既不系统,也不深入。朱良春先生深入研究虫类药,完成了一部开创性的学术著作《虫类药运用经验》,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影响十分深远。
朱老介绍说,我国第—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动物药67种。随后,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沦》中应用动物药达38种,并创制了以动物药为主的抵当汤(丸)、鳖甲煎丸、大黄蟅虫丸等著名方剂。迨至明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搜载药物1892种,其中动物药达444种,加之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又增加的160种,动物药总数已超过600种。但现在实际被使用的动物药品种和数量却很少,而且许多都只是—般应用,并没有发挥其潜在的特殊功效。为此,拓开动物药临床应用之新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中医的人,都知道张仲景的方子里有抵挡汤,是攻逐瘀血的有力方剂,仿佛虫类药就是治疗瘀血实证的。朱老说:“张仲景用虫类药治瘀血,《伤寒论》有抵当汤丸,《金匮》有下瘀血汤,二者均系内有瘀血,身体未虚,故纯用攻逐,取其急治;这并不是虫类药应用的全部内容,对于五劳虚极,内有干血的病症,张仲景攻补兼施,徐图效机。他在大黄蟅虫丸之中使用庶虫,就具有活血散瘀、消癥攻坚、疗伤定痛等多种功效,其特点是破而不峻,能行能和。《长沙药解》说它‘善化瘀血,最补损伤’,故虚人亦可用之。如仲景治疗产后腹痛之‘下瘀血汤’,以及治疗疟母痞块之‘鳖甲煎丸’,均用之,可资佐证。大黄蟅虫丸以破瘀药为主,养血之润剂为辅,虽云‘缓中补虚’,但毕竟是以祛瘀药为主之方剂,此方之应用,关键在于审证要明确,虚劳羸瘦确属瘀血为患者方可应用,否则每致偾事。故前人谓此方是治疗干血劳之良剂,当三复斯言。应用大黄蟅虫丸之标准,必具备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腹满不能食这三症,方不致误。许州陈大夫之‘百劳丸’(当归、乳香、没药、虻虫、人参、大黄、水蛭、桃仁),治一切劳瘵积滞,立意与此方仿佛,均为祛瘀生新,治虚劳因干血为患之良剂。”
谈起虫类药来,朱老的话匣子打开之后,就会滔滔不绝。当问他何时开始研究虫类药,受什么启发而开始的?他不假思索,就谈到了自己的老师章次公先生。

835
 楼主| 发表于 2019-7-28 22:05:5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7月2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第三章“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第三节“中医心理疾病诊法与辨证”的中医心理症状辨析的内容,心理症状指患者自觉心理异常的痛苦感觉或医师诊察而知的患者心理异常表现,诸如不寐、健忘、神昏、发狂等。而引起心理症状的原因很多,有本身心理因素引起的,也有其他生物性和社会性因素引起的。故其辨析要点应从其产生原因、表现特点和兼症等三方面进行。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lx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之中,关于“中医心理疾病诊法与辨证”的相关内容。
       心理学把很多中医内科学的疾病,看成是症状,如不寐、健忘、神昏、发狂等,这是站在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中医很多疾病名称被西医作为“症状”来看待,他们认为症状后边还有一个具体的病灶,或者固定的病理。这是“构成论”指导下的“以有为本”。
中医“以无为本”,而且“形神一体”,心理的痛苦,及其外在表现,就是内在脏腑机能不正常的表现。
中医认为“七情”的喜怒哀乐,也属于社会性因素引起了人体的脏腑功能变化。也就是“守中不发”不是没有七情,是含而不露;七情发出来,虽然身体不再是“和谐”状态,但是,只要不过分,就是“和谐”所允许的范围。因此,古人说,“中”是天下的大本;“和”是天下的大道。“致中和”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知道“天高地厚,自己的位置”,万物因此而不乱,生生化化,永无停歇。
836
 楼主| 发表于 2019-7-29 21:34:3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一(2019年7月29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曹老师的《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
        我们本周学习的内容是《<,辅行诀>吸收虚损理论》。
        经方家的《汤液经方》一直左右着或指导者历代中医学家组方用药,虽有加减,仍然不出其规范。补虚益损的治疗方药,也应该是历久而弥新的,只是人们理解的深浅、认识的角度不一样而已。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精彩分享。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辅行诀>吸收扁鹊原创的虚损理论》有关问题。
       1974年春天,一封署名“威县赤脚医生”的来信,寄到了北京东直门内的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内容是据说来自敦煌遗书的手抄本,用苍劲的钢笔字,竖行抄写。“赤脚医生”在信中还有一个小序,称其祖父于1918年从敦煌购来此卷,已经珍藏三代,却在1962年被毁。所幸他的学生中有人听他讲述过这部书,他借学生笔记进行整理,“稿凡十易,功竟一月,再再默忖,似觉大体不错。”
这部辗转手抄的所谓敦煌遗书,是真是假,究竟有多少价值?中研院科教部把这个材料交给了医史文献研究室进行研究。研究室把它转交到著名中医文献学家马继兴先生手里,一年后没有得到回音,他就又献了一次抄本。
王雪苔先生接到这个抄本之后,两次到河北省威县与张大昌先生座谈,也请有关专家鉴定,肯定了这部书的学术价值。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保留了《汤液经》留下来的60首方剂,让人们可以窥见古老的经方,是怎样的结构,治病的特点是怎样的。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说: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则,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袪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至令五脏虚疲,当即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下,庶几识别焉。”
陶弘景认为养生治病,都必须重视五脏,不这样做“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就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境界。
陶弘景第一次明确提出,脏腑精气亏虚,与“损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轻重不同的两个阶段,虚证较轻,损证较重,二者可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最终因损证而导致死亡:五脏虚疲,不服补药,“时日久旷,或变损证,则生死转侧耳。”
陶弘景说:
“《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然综观其要义,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按照陶弘景的说法,经方家的《汤液经方》,一直左右着或指导者历代中医学家组方用药,虽有加减,仍然不出其规范。补虚益损的治疗方药,也应该是历久而弥新的,只是人们理解的深浅、认识的角度不一样而已。

837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21:36:32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7月30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68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吴又可温病禁忌黄连论
唐宋以来,治温热病者,初用辛温发表,见病不为药衰,则恣用苦寒,大队芩、连、知、柏,愈服愈燥,河间且犯此弊。盖苦先入心,其化以燥,燥气化火,反见齿板黑,舌短黑,唇裂黑之象,火极而似水也。吴又可非之诚是,但又不识苦寒化燥之理,以为黄连守而不走,大黄走而不守。夫黄连不可轻用,大黄与黄连同一苦寒药,迅利于黄连百倍,反可轻用哉?余用普济消毒饮于温病初起,必去芩、连,畏其入里而犯中下焦也。于应用芩、连方内,必大队甘寒以监之,但令清热化阴,不令化燥。如阳亢不寐,火腑不通等证,于酒客便溏频数者,则重用之。湿温门则不惟不忌芩、连,仍重赖之,盖欲其化燥也。语云:“药用当而通神”,医者之于药,何好何恶,惟当之是求。
风温、温热气复论
  仲景谓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盖指湿家风水、皮水之肿而言。又谓无水虚肿,当发其汗,盖指阳气闭结而阴不虚者言也。若温热大伤阴气之后,由阴精损及阳气,愈后阳气暴复,阴尚亏歉之至,岂可发汗利小便哉!吴又可于气复条下,谓血乃气之依归,气先血而生,无所依归,故暂浮肿,但静养节饮食自愈。余见世人每遇浮肿,便与淡渗利小便方法,岂不畏津液消亡而成三消证,快利津液为肺痈、肺痿证,与阴虚咳嗽、身热之劳损证哉!余治是证,悉用复脉汤,重加甘草,只补其未足之阴,以配其已复之阳,而肿自消。千治千得,无少差谬,敢以告后之治温热气复者。暑温、湿温不在此例。
治血论
人之血,即天地之水也,在卦为坎(坎为血卦)。治水者不求之水之所以治,而但曰治水,吾未见其能治也。盖善治水者,不治水而治气。坎之上下两阴爻,水也;坎之中阳,气也;其原分自乾之中阳。乾之上下两阳,臣与民也;乾之中阳,在上为君,在下为师;天下有君师各行其道于天下,而彝伦不叙者乎?天下有彝伦攸叙,而水不治者乎?此《洪范》所以归本皇极,而与《禹贡》相为表里者也。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盖阳能统阴,阴不能统阳;气能生血,血不能生气。倘气有未和,如男子不能正家而责之无知之妇人,不亦拙乎?至于治之之法,上焦之血,责之肺气,或心气;中焦之血,责之胃气,或脾气;下焦之血,责之肝气、肾气、八脉之气。治水与血之法,间亦有用通者,开支河也;有用塞者,崇堤防也。然皆已病之后,不得不与治其末;而非未病之先,专治其本之道也。
九窍论
人身九窍,上窍七,下窍二,上窍为阳,下窍为阴,尽人而知之也。其中阴阳奇偶生成之妙谛,《内经》未言,兹特补而论之。阳窍反用偶,阴窍反用奇。上窍统为阳,耳目视听,其气清为阳;鼻嗅口食,其气浊则阴也。耳听无形之声,为上窍阳中之至阳,中虚而形纵,两开相离甚远。目视有形之色,为上窍阳中之阴,中实而横,两开相离较近。鼻嗅无形之气,为上窍阴中之阳,虚而形纵,虽亦两窍,外则仍统于一。口食有形之五味,为上窍阴中之阴,中又虚又实,有出有纳,而形横,外虽一窍,而中仍二。合上窍观之,阳者偏,阴者正,土居中位也;阳者纵,阴者横,纵走气而横走血,血阴而气阳也。虽曰七窍,实则八也。阳窍外阳(七数)而内阴(八数),外奇而内偶,阳生于七,成于八也。生数,阳也;成数,阴也。阳窍用成数,七、八成数也。下窍能生化之前阴,阴中之阳也;外虽一窍而内实二,阳窍用偶也。后阴但主出浊,为阴中之至阴,内外皆一而已,阴窍用奇也。合下窍观之,虽曰二窍,暗则三也。阴窍外阴(二数)而内阳(三数),外偶而内奇;阴窍用生数,二、三生数也。上窍明七,阳也;暗八,阴也。下窍明二,阴也;暗三,阳也。合上下窍而论之,明九,暗十一,十一者,一也;九为老,一为少,老成而少生也。九为阳数之终,一为阳数之始,始终上下,一阳气之循环也。开窍者,运阳气也。妙谛无穷,一互字而已。但互中之互,最为难识。余尝叹曰:修身者,是字难;格致者,互字难。
形体论
《内经》之论形体,头足腹背,经络脏腑,详矣,而独未总论夫形体之大纲,不揣鄙陋补之。人之形体,顶天立地,端直以长,不偏不倚,木之象也。在天为元,在五常为仁。是天以仁付之人也,故使其体直,而麟凤龟龙之属莫与焉。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蘧篨戚施,直之对也。程子谓:生理本直,味本字之义。盖言天以本直之理,生此端直之形,人自当行公直之行也。人之形体,无鳞介毛羽,谓之倮虫。倮者,土也。土主信,是地以信付之人也。人受天之仁,受地之信,备健顺五常之德,而有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以行孝、悌、忠、信,以期不负天地付畀之重,自别麟凤龟龙之属。故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又曰: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孝经》曰:天地之道,人为贵。人可不识人之形体以为生哉?医可不识人之形体以为治哉?
838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22:02:2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7月30日),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十六讲。他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瘟疫论》下篇中的”杂气论“和”论气盛衰“两篇医论。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杂气论
【原文】
日月星辰,天之有象可睹。水火土石,地之有形可求。昆虫草木,动植之物可见。寒热温凉,四时之气往来可觉。至于山岚瘴气〔1〕,岭南毒雾〔2〕,咸得地之浊气,犹或可察。而惟天地之杂气,种种不一,亦犹天之有日月星辰,地之有水火土石,气交之中,有昆虫草木之不一也。草木有野葛、巴豆,星辰有罗计、荧惑〔3〕,昆虫有毒蛇、猛兽,土石有雄、硫、卤、信,万物各有善恶不等,是知杂气之毒,亦有优劣也。然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人恶得而知其气,又恶得而知其气之不一也。是气也,其来无时,其著无力,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其为病也,或时众人发颐〔4〕,或时众人头面浮肿,俗名为大头瘟是也。或时众人咽痛,或时声哑,俗名为虾蟆瘟是也〔5〕。或时众人疟痢,或为痹气,或为痘疮,或为斑疹,或为疮疥疔肿,或时众人目赤肿痛,或时众人呕血暴亡,俗名为瓜瓤瘟〔6〕、探头瘟是也。或时众人瘿痎 ,俗名为疙瘩瘟是也。为病种种,难以枚举。大约病偏于一方,沿门合户,众人相同者,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盖当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某经络,专发为某病,故众人之病相同,是知气之不一,非关脏腑经络或为之证也。夫病不可以年岁四时为拘,盖非五运六气所印定者〔7〕,是知气之所至无时也。或发于城市,或发于村落,他处截然无有,是知气之所著无方也〔8〕。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厉气,虽有多寡不同,然无岁不有。至于瓜瓤瘟、疙瘩瘟,缓者朝发夕死,急者顷刻而亡,此在诸疫之最重者,幸而几百年来罕有之证,不可以常疫并论也。至于发颐、咽痛、目赤、斑疹之类,其时村落中,偶有一二人所患者,虽不与众人等,然考其证,甚合某年某处众人所患之病,纤悉相同,治法无异,此即当年之杂气,但目今所钟不厚〔9〕,所患者稀少耳。此又不可以众人无有,断为非杂气也。况杂气为病最多,而举世皆误认为六气。假如误认为风者,如大麻风、鹤膝风、痛风、历节风、老人中风、肠风〔10〕、厉风〔11〕、痫风之类,盖用风药,未常一效,实非风也,皆杂气为病耳。至又误认为火者,如疔疮发背,痈疽肿毒,气毒流注,流火丹毒,与夫发斑痘疹之类,以为诸痛疮疡,皆属心火,投芩、连、栀、柏。未尚一效,实非火也,亦杂气之所为耳。至于误认为暑者,如霍乱吐泻,疟痢暴注,腹痛绞肠痧之类,因作暑证治之,未尚一效,与暑何与焉?至于一切杂证,无因而生者,并皆杂气所成,从古未闻者何耶?盖因诸气来而不知,感而不觉,惟向风寒暑湿所见之气求知,是令无声无臭,不睹不闻之气,推察既错认病原,未免误投他药。《大易》所谓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也〔12〕。刘河间作《病原式》〔13〕,盖视五运六气,百病皆原于风、寒、暑、湿、燥、火,谓无出此六气为病,而不知杂气为病,更多于六气为病者百倍,良以六气有限,现在可测,杂气无穷,茫然不可测也。专务六气,焉能包括天下之病欤?
论气盛衰
【原文】
其年疫气盛行,所患皆重,最能传染,即童辈皆知为疫。至于微疫反觉无有,盖毒气所钟有薄厚也。
其年疫气衰少,闾里所患者,不过几人,且不能传染,时师皆以伤寒为名〔1〕,不知者固不言疫,知者也不便言疫,然则何以知其为疫?盖脉证与盛行之年所患之证,纤悉相同〔2〕。至于用药取效,毫无差别。是以知温疫四时皆有,常年不断,但有多寡轻重耳。
疫气不行之年,微疫亦有,众人皆以感冒为名,实不知为疫也。设有发散之剂,虽不合病原,然亦无大害,疫自愈,实非药也,即不药亦自愈。至有稍重者,误投发散,其害尚浅,若误用补剂或寒凉,反成痼疾〔3〕,不可不辨。
          祝贺张海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瘟疫论》下篇中的”杂气论“和”论气盛衰“有关内容。
  温疫病的病原属于“杂气”为病,每一种温疫病都由不同的杂气所引起的学说,最接近微生物致病学说,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病原学说,这是吴又可的最大贡献。然而由于杂气与六淫的属性无关,不便于用药物的四气五味补偏救弊,所以清代温病学成熟之际,温热毒邪又成了致病的病原,杂气致病学说被搁置了。今天在中西医结合的新时代,我们见到了吴又可见不到的细菌、病毒,杂气不属于六淫的观点再一次得到确认,我们不能不佩服吴又可的先见之明。
孔毓礼曰:“大头瘟者,头面腮颐肿如瓜匏者是也。虾蟆瘟者,喉痹失音,颈筋胀大是也。瓜瓤瘟者,胸高胁起,呕汁如血者是也。疙瘩瘟者,腹鸣干呕,水泄不通者是也。软脚瘟者,便泄清白,足重难移者是也。”
龚绍林曰:“杂气不一,为病亦不一,惜乎只详其症,未传其方。后得刘宏璧先生照症补之。其有功于杂气门中者,岂浅鲜哉。然即素所临症而细思之,杂气即瘟气,杂气不一,瘟症亦不一。病名虽殊,而治法无甚大异。但宜各随所列现之症,与所传经络脏腑,照症而加每经络每脏腑之主药,以施治耳。前未见刘公所补之方,凡遇杂气为病,用二消饮,照症加减治之,皆验。可知杂气即四时不正之气,瘟气即天地之厉气,合言之皆毒气也。不过有轻重之分耳。不然刘公未补方以前,岂遇杂气证候,遂委之不治乎。要在医者之会心耳,今得补方于后,临斯症者,不患无法守矣。”
吴又可在四百多年之前,就已经完全了解了传染病的爆发与散发的区别,实属难能可贵。他所倡导的完全以临床证候为依据的思想,就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比后世按不同季节命名温热病的做法高明得多。比如在最近发生得SARS,就被称为伏暑、秋温、冬温、伤寒、春温、风温、春温加湿、肺毒疫、肺痹疫、肺湿疫、非典肺毒疫等等不同的名称,其中不少就属于按发病季节命名的方法,实在不如吴又可更高明一些。
孔毓礼曰:“疫疾四时皆有,但尤甚于春月,及春夏之交,为祸更烈耳。推类言之,人人病眼者为疫眼,人人病咳者为疫咳,凡论症长幼相似者名为疫。一人病,非外感内伤,与疫同,亦名疫也。”
龚绍林曰:“时师以疫症认为伤寒,皆由不知脉证也。仆于一切脉症,细心体会,凡寒热虚实邪正,其脉其症,颇得其要。每临症时,以脉为主,以证参之。疫病虽非盛行之年,四时皆有,但有轻重之分耳。重者,人多误认伤寒,漫用表药热剂。轻者,人皆误认虚劳,误投补剂燥药。轻者转重,重者致死,良可慨也。有心济世者,可不于脉症加意乎?不能传染,亦是疫疾,以症非外感内伤,与能传染之症状无异也。”
839
 楼主| 发表于 2019-7-31 21:22:1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9年7月31日)继续由刘敬章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邓老热病研究》第十一讲:《伤寒论》与《汤液经法》。 邓老说: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化科学都在继承中不断向前发展,绝不能像陨星那样从天外飞来,张仲景虽然被后人称为“医中圣人”但青年时期学医与同郡张伯祖是学有师承的并非天生圣人,因此探讨仲景的学术渊源很有必要。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和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张仲景说的明白,他充分继承了前代的有关理论和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才写成这本书,为的是给后来的学者提供借鉴,寻余所集,见病知源,以便更有效的诊治伤寒病。邓老说:张仲景论《汤液经法》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太医令》王叔和,撰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仲景学术之渊源,从皇甫谧到林亿,都认为是自神农之药,到伊尹之汤液,再到仲景之论,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后世学者并无异议。让我们共同来一起学习。http://www.ynjkcy.com/dttrbyj
    祝贺刘敬章讲述《邓老热病研究》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走近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学习他关于《伤寒论》与《汤液经法》的有关论述。 邓老说:张仲景虽然被后人称为“医中圣人”但青年时期学医与同郡张伯祖是学有师承的并非天生圣人,因此探讨仲景的学术渊源很有必要。张仲景自己也说过,充分继承了前代的有关理论和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才写成这本书,
      邓老认为,辨别古书的真正作者固然重要,但是吸收书中的学术特长更重要。
张仲景《伤寒论》治疗伤寒病,是用辛温属性的麻黄汤、桂枝汤作为解表的主要方剂的,这种治疗方法、方剂,尽管有效,但是,也有很多不足,尤其是需要使用者细致辨证,不深入研究有关问题就难以掌握,因此影响了大众的普遍应用,也就难以作为普遍推广的一种治疗方法,仓促之间难以选择应用。后世对此,有所论述。
葛洪在伤寒病的治疗上主张:“伤寒毒气所攻,故凡治伤寒方甚多,其有诸麻黄、葛根、桂枝、柴胡、青龙、白虎、四顺、四逆二十余方,并是至要者。而药难尽备,且诊候须明。悉别所在,撰(于)大方中。今唯载前四方,尤是急须者耳。其黄膏、赤散,在‘辟病’条中。预合,初觉患,便服之。”
从葛洪的叙述里,我们可以知道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之中,除了四逆汤、四逆散之外,应该还有四顺汤、四顺散,可惜原书散佚,已经不知道其具体组成以及如何应用了。比葛洪稍晚的梁代陶弘景,曾经撰写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引用《汤液经法》的方药,指出张仲景把其中的药方,编入《伤寒杂病论》。该书世间少有流传,清代末年敦煌藏经洞卷子出土的时候,这个卷子本被河北省医家张偓南先生买到手,珍藏到文革之前,毁于火。其孙张大昌根据早年的抄本,于1974年以赤脚医生的名义捐献给国家,才有了这份珍贵文献的传世。这为人们探索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渊源,提供了借鉴。但是,其中并没有葛洪所说的“四顺汤”。
葛洪还说:“伤寒有数种,人不能别之,令一药尽治之者,若初觉头疼肉热、脉洪起一二日,便做葱鼓汤。用葱白一虎口、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不汗,复更作,加葛根二两、升麻三两,五升水,煎取二升,分再服,必得汗。若不汗,更加麻黄二两。又用葱汤研米二合,水一升,煮之。少时下盐豉,后内(纳)葱白四物,令火煎,取三升,分服取汗也。”
葛洪虽然在外感热病理论方面,缺乏深刻的认识,但在临床治疗上,却积累了许多有效、实用的单方、验方,深受历代医家与士人的珍爱。他这种从辛凉轻剂起手治疗,逐渐增加解表药物品种、份量的做法,是一个积极、谨慎的好方法,值得大家效仿。陶弘景《补阙肘后百一方序》云:“伤寒、中风,诊候最难分别,皆应取之于脉。岂凡庸能究?”也许,正是因为葛洪《肘后方》面对的读者,是对医学了解不够深入的广大群众,所以他才说“伤寒有数种,人不能别,令一药尽治之”。这种放弃理论论争,面向临床治疗的务实精神,正是他的可贵之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葛洪是OTC非处方药的祖先。
840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20:59:1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8月1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今天我们学习中医外科疾病中息肉痔、便秘、锁肛痔这几个疾病。今天我们分别从病因病机,辨病诊断、辨证论治,外治疗法等方面学习。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wkx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外科疾病中息肉痔、便秘、锁肛痔这几个疾病有关内容。
大肠息肉(Cokic Polyp)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前者与癌发生关系密切,是癌前期病变,后者与癌发生关系较少。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故常统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因此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
锁肛痔,中医病名。是以初起为便血流水,渐现大便变形,排便困难,次数增多,里急后重,肛门生肿物坚硬、流脓血臭水为主要表现,发生于肛门直肠的癌病类疾病。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偶见于青年人。西医则称为肛管直肠癌。本病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伴有贫血等并发症,也可出现恶病。
便秘(constipation)是指大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少于3次,伴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多长期持续存在,症状扰人,影响生活质量,病因多样,以肠道疾病最为常见,但诊断时应慎重排除其他病因。
这些病,虽然名称各异,而且参照了西医肛肠检查的结果,但是,中医的治疗,必须按照中医传统理论指导,或者吸收民间经验,外治、内服,取得响应的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9 10:35 , Processed in 0.05380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