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811
 楼主| 发表于 2019-7-6 11:55:1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晚上(2019年7月5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刘敬章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邓铁涛传》的第16讲:无欲则刚,为中医呼吁。中医届一直流传着邓铁涛先生多次上书中央领导,为发展中医而呼吁的美谈,他自己也风趣地说:“我是一个上书专业户”。说起这些事情来,都是有历史背景的,甚至是迫不得已的。当年邓铁涛先生给徐向前元帅写信,呼吁重视中医,要救救中医,被胡耀邦总书记定为政治局传阅文件,催生了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到后来在中医药管理局面临被撤并,中医被西医“抓大放小”的关键时刻,他们八老一起上书,为中医生存,为民族利益而呼吁。
             邓铁涛先生列举了广东省的卫生统计数字,解放初期,广东有中医3万人,到1961年是2.3万人,到1981年才剩下1.69万人,10年之后自然减员4000多人,广东的中医只剩下1万多人了。邓老这样动态地看问题,从数字的变化里,看到了中医队伍不断减少的危险性,后继乏人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问题。管理是一门科学,正确的中医政策可以促进中医学的发展;而错误的中医政策,就像建国初期那样可以摧残、败坏中医事业。有人认为中药西药都是药,可以统一管理,可以与国际接轨,按照外国的管理办法来管理中医中药,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观念。西药多是化学药品,毒副作用大,淘汰率非常高,更新换代非常快。而中药是天然药物,在人身上已经运用和验证了数千年,和西药在小老鼠身上得来的成果是决然不同的。中药发展,离不开中医理论,不能机械地用管理西药的一套来管理中药,否则将扼杀中药之发展!一次一次的八老上书,所提意见都属于深谋远虑,远见卓识,符合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构思,也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所以一次一次地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赞扬,八老上书,成了中医界人人乐道的一个美谈。http://www.velinks.com/dttz
        祝贺刘敬章讲述《邓铁涛传》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走近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感受邓老建言献策的胆识,担当精神与智慧。
          过去的几十年,西方医学强势东扩,中医药学术倍受冲击和煎熬,政府部门有人受西方学术观念影响,认为中医古老而落后,应当按照西医的标准进行改造,或者干脆利落取消了,就“扫清医药卫生之障碍”,完成了医学革命,就与世界接轨同步了。
        这些貌似进步的语言,看不到中医药独特的学术原理,也不了解其优秀的本质,就像和氏璧那样被人当作石头,还要砍去献宝人的左右脚。
        邓老说他就是中医的“和氏”,一直在呼喊。然而,他虽然有很多建议得到了重视和落实,但也有很多理想没有实现,直到最后也有很多遗憾。

中医药的复兴,是一个战略问题,与世界的发展相联系,有学术问题,也有很多利益和地盘的问题。

中医对外首先是政治,然后才是学术。看不到这一点,就很容易被西方医学所迷惑,主动成了他们利益集团的末等推销员。


在《中医法》出台之前,西方医学在中国,已经到了医药,医保,医疗,医政,医教“数医联动”的局面,成了“全覆盖网格化”体系之外的“替补医学”,被边缘化,被抹黑,被打击,是一个难以避免的事情。

革命尚未成功,邓老给自己的挽联是“生是中医人,死是中医魂”。
这个魂,很可贵,不能丢,要做“铁杆中医”。
812
 楼主| 发表于 2019-7-6 22:05:3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7月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章:学术思想
        第一节: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
       第二节:学术源于临床,疗效决定生命
       我们一起期待王群才的讲座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
        祝贺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成功!他讲的主要内容是: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学术源于临床,疗效决定生命。

       朱良春先生学习中医的时候,正是取消中医思潮起伏的时候,余云岫利用政府提案取消中医,鲁迅等人有意和故意伤害摸黑中医,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捏造人血馒头的《药》。
        朱老经历了这些曲折,逐渐认识到“废医存药”的危害,以及“中医科学化”等提法的局限性,认为发展中医事业,必须重视经典的原创性,中医师徒传承的重要性,归根结蒂是为了提高疗效,更好地为大众健康服务。
813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21:44:0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7月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第三章“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第三节“中医心理疾病诊法与辨证”的中医心理疾病辨证的内容,中医心理疾病的辨证就是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纲。结合气血痰火等病理变化,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分别从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经络失调、气血功能失调与心理疾病辩证及痰火与心理疾病的关系五方面加以阐述。
            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zyxlx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讨论了“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第三节“中医心理疾病诊法与辨证”的中医心理疾病辨证的内容。

         中医主张“形神一体”,因此,心理疾病的诊治,离不开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也是依靠四诊合参的搜集资料,不是做量表,也不是解梦。

治疗方法,除了药物调补,疏解,安神定志等之外,更多的是需要心理干预,有的时候“活法巧治”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比如用激怒的“怒胜思”,“惊胜喜”,“悲胜怒”,“喜胜悲”,“思胜恐”等,
由此可见,范进中举是一个喜剧,而文挚治疗齐闵王是一个悲剧。
医生得到的结果截然相反,关键是如何运作。
814
 楼主| 发表于 2019-7-8 21:40:3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19年7月8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滥觞,同样深深的启迪着扁鹊智慧。
        扁鹊脉法既有与现代西医相通之处,而更深深的体现着中医智慧。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讲述。http://www.velinks.com/bqwh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谁启迪了扁鹊的思想?”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河图》《洛书》对扁鹊应该产生的影响。
        《河图》与《洛书》,虽然都是一至十的10个自然数字,但是其中排列组合不一样,也就是空间结构不一样,所表述的意义也就有差别。当然,它们也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就是天地时空整体自然生成论,简称“生成论”。这是古人做学问的出发点,也是了解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内容。
《河图》与《洛书》,有数字无文字说明
据说,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因此才获得了“河出图,洛出书”的祥瑞,也才看懂了这些图画背后的深刻道理。
伏羲发现黄河边上的龙马身上有一种图案,与自己一直观察万物自然的“意象”完全一致,就画出了“八卦”,因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叫做“河图”。《尚书·洪范》说:“天乃赐禹洪范九筹。”《易·系辞传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东汉·孔安国注曰:“《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其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说:“《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筹是也。”
《河图》之象的生数,分别是一二三四五,都位于内圈;成数六七八九十,位列于外圈。生数加上五,就是成数;五是土的生数,寓意万物无土不成。更寓意“生数小,成数大”,万物生的时候都很弱小,成长起来就超过了刚生时的五个数。生数在内,成数在外,寓意生机在体内,长成靠外在的环境。土的生数“五”是明显的,而土的成数“十”是隐而不显的。所谓功成身退,隐而不显,“德全不危”是也。
《河图》有四象,既代表四季,也代表四方,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四象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此乃天地和谐,万物繁茂的龙兴之地,是“风水”象形之源。
《河图》除了表示万物的生成之数,还有古代占卜预测的“大衍之数、小衍之数”。
“大衍之数”是天数和地数的和,天数一三五七九,加上地数二四六八十,一共是五十五,拿出六个数代表每一卦的位置,也可以代表太极,然后进行占卦,这就是“其用四十有九”。
扁鹊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有出有入,循环无端,分为昼夜。《素问》说:“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这就把人体的气机运行,与自然界四季阴阳气的变化相联系,是整个时空统一为一体的整体。故顺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顺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现代生物化学研究发现,同分异构体的化学物质,左旋的物质在体内有活性,而右旋的化学物质在体内不代谢。因此,有活性的药物,如左氧氟沙星、左旋咪唑、左旋多巴,都是充满活力的药物,而低分子右旋糖酐是不代谢的化学物质,因此被当做扩容的“脉通液”。
815
 楼主| 发表于 2019-7-9 22:11:01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7月9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65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温病条辨 卷四 杂说
汗论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内经》云: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则汗不能自出,不出则死;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多能自出,再发则痉,痉亦死;或熏灼而不出,不出亦死也。其有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又为寒邪肃杀之气所搏,不能自出者,必用辛温味薄急走之药,以运用其阳气,仲景之治伤寒是也。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其有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又为温热升发之气所铄,而汗自出,或不出者,必用辛凉以止其自出之汗,用甘凉甘润培养其阴精为材料,以为正汗之地,本论之治温热是也。本论始终以救阴精为主。此伤寒所以不可不发汗,温热病断不可发汗之大较也。唐宋以来,多昧于此,是以人各著一伤寒书,而病温热者之祸亟矣。呜呼!天道欤?抑人事欤?
原文云:或问天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风、寒、暑、湿,《经》皆揭病出条例以立论,而不揭燥、火,燥、火无病可论乎?曰:《素问》言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者,盖以四气之在四时,各有专令,故皆专病也。燥、火无专令,故不专病,而寄病于百病之中;犹土无正位,而寄王于四时辰戌丑未之末。不揭者,无病无燥、火也。愚按此论,牵强臆断,不足取信。盖信《经》太过则凿之病也。春风,夏火,长夏湿土,秋燥,冬寒,此所谓播五行于四时也。《经》言先夏至为病温,即火之谓;夏伤于暑,指长夏中央土而言也;秋伤于湿,指初秋而言,乃上令湿土之气,流行未尽。盖天之行令,每微于令之初,而盛于令之末;至正秋伤燥,想代远年湮,脱简故耳。喻氏补之诚是,但不当硬改经文,已详论于下焦寒湿第四十七条中。今乃以土寄王四时比燥、火,则谬甚矣。夫寄王者,湿土也,岂燥、火哉!以先生之高明,而于六气乃昧昧焉,亦千虑之失矣。
仲祖《伤寒论》,诚为金科玉律,奈注解甚难。盖代远年湮,中间不无脱简,又为后人妄增,断不能起仲景于九原而问之,何条在先,何条在后,何处尚有若干文字,何处系后人伪增,惟有阙疑阙殆,择其可信者而从之,不可信者而考之已尔。创斯注者,则有林氏、成氏,大抵随文顺解,不能透发精义,然创始实难,不为无功。有明中行方先生,实能苦心力索,畅所欲言,溯本探微,阐幽发秘,虽未能处处合拍,而大端已具。喻氏起而作《尚论》,补其阙略,发其所未发,亦诚仲景之功臣也;然除却心解数处,其大端亦从方论中来,不应力诋方氏。北海林先生,刻方氏前条辨,附刻《尚论篇》,历数喻氏僭窃之罪,条分而畅评之。喻氏之后,又有高氏,注《尚论发明》,亦有心得可取处,其大端暗窃方氏,明尊喻氏,而又力诋喻氏,亦如喻氏之于方氏也。北平刘觉葊先生起而证之,亦如林北海之证《尚论》者,然公道自在人心也。其他如郑氏、程氏之后条辨,无足取者,明眼人自识之。舒驰远之集注,一以喻氏为主,兼引程郊倩之后条辨,杂以及门之论断,若不知有方氏之前条辨者,遂以喻氏窃方氏之论,直谓为喻氏书矣。此外有沈目南注、张隐庵集注、程云来集注,皆可阅。至慈溪柯韵伯注《伤寒论》,著《来苏集》,聪明才辨,不无发明,可供采择;然其自序中谓大青龙一证,方喻之注大错,目之曰郑声、曰杨墨,及取三注对勘,虚中切理而细绎之,柯注谓风有阴阳,汗出脉缓之桂枝证,是中鼓动之阳风;汗不出脉紧烦躁之大青龙证,是中凛冽之阴风。试问中鼓动之阳风者,而主以桂枝辛甘温法,置《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正法于何地?仲景自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反背《素问》而立法耶?且以中鼓动之阳风者,主以甘温之桂枝,中凛冽之阴风者,反主以寒凉之石膏,有是理乎?其注烦躁,又曰热淫于内,则心神烦扰;风淫于内,故手足躁乱(方先生原注:风为烦,寒则躁)。既曰凛冽阴风,又曰热淫于内,有是理乎?种种矛盾,不可枚举。方氏立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吾不敢谓即仲景之本来面目;然欲使后学眉目清楚,不为无见。如柯氏之所序,亦未必即仲景之心法,而高于方氏也。其删改原文处,多逞臆说,不若方氏之纯正矣;且方氏创通大义,其功不可没也。喻氏、高氏、柯氏,三子之于方氏,补偏救弊,其卓识妙悟,不无可取,而独恶其自高己见,各立门户,务掩前人之善耳。后之学者,其各以明道济世为急,毋以争名竞胜为心,民生幸甚。
《内经》曰:风为百病之长。又曰:风者,善行而数变。夫风何以为百病之长乎?《大易》曰:元者善之长也。盖冬至四十五日以后,夜半少阳起而立春,于立春前十五日交大寒节,而厥阴风木行令,所以疏泄一年之阳气,以布德行仁,生养万物者也。故王者功德既成以后,制礼作乐,舞八佾而宣八风,所谓四时和,八风理,而民不夭折。风非害人者也,人之腠理密而精气足者,岂以是而病哉!而不然者,则病斯起矣。以天地生生之具,反为人受害之物,恩极大而害亦广矣。盖风之体不一,而风之用有殊。春风自下而上,夏风横行空中,秋风自上而下,冬风刮地而行。其方位也,则有四正四隅,此方位之合于四时八节也。立春起艮方,从东
816
 楼主| 发表于 2019-7-9 22:12:2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7月9日),由张培红副秘书长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十三讲。她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瘟疫论》的 “虚烦似狂”、“神虚谵语
”、“夺气不语”、“老少异治论”、“妄投破气药论”、“妄投补剂论
”这几则医论的内容。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wyl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瘟疫论》的 “虚烦似狂”、“神虚谵语”、“夺气不语”、“老少异治论”、“妄投破气药论”、“妄投补剂论”的有关内容。
     “虚烦似狂”反映了外感热病过程中,正气散乱,心神外亡的危重证情,此与杂病当中的狂证,有着很大的不同,治疗时如果虚实不分,危殆立见。
孔毓礼曰:“正虚邪盛,变成寻衣撮空,脉见微小,此与脉厥不同。彼纯实,此虚中挟实。大抵邪盛者,宜先治邪,以人参佐大黄通之。邪不盛者,先补之,后则兼清其邪。”
龚绍林曰:“凡虚烦似狂之症,总是庸医耽搁失下,淹缠日久,方有是症,甚是危险。有宜大补者,有宜急攻者,又有宜半攻半补者,务将脉症详辨的确,方免虚虚实实以误人。勿以前下得效数语,曲尽治疫之妙,学者知此,三折肱矣。可知医之一道,至精至危,非粗心人所能知也。”
“神虚谵语”或者“神昏谵语”,是外感温热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证候,张仲景《伤寒论》将其归入阳明病之中,后世温病学认为属于邪入营血。治疗上一为泻下,一为开窍。
年希尧云:“谵语属阳,郑声属阴;谵语属实,郑声属虚。谵语狂妄无次序,郑声如老人言事,说已又说,作郑重意也。”
孔毓礼曰:“此谵由于心肾,不是胃腑,清燥养营汤惟有火未除者宜之,否则当进养营汤诸补剂。”
龚绍林曰:“邪去而元气不复者,六脉俱是无力,左寸虚甚者,宜清燥养营汤,加辰砂服之。右寸虚甚者宜人参养荣汤。又有初感疫,并无下症,而谵语者,此邪火郁甚也。若有三阳外证,即用达原饮,照三阳加法治之即止,此亦不可不知。”
“气夺不语”在重病的过程之中时有所见,温疫病情深重或者患病日久,气阴耗伤严重的时候也常见到。一般多属于正气极度虚损,治疗以补为主。
孔毓礼曰:“此状多见于热退身凉之候,竟有十余日不苏者,当戒以勿药,日进糜粥。或相其阴阳而间投轻剂,俱得愈。吴先生以能食不能食,卜胃气之盛衰,真此症之真谛。”
龚绍林曰:“下后夺气不语,服药不当,诚如静养,然亦有初病而即不语者,邪火壅闭气道故也。有下症下脉,兼有外症者,用三消饮治之。如无是三者,用达原饮治之,即言如故。此与下后夺气不语者,不同一治也。学者知之。”         
在“老少异治论”中,吴又可阐发了老人和青少年患者,生理上的区别和在患病时用药的不同特点,既指出了他们的一般的特征,也指出了他们都可以有特殊的病例。临床上对于特殊的病例,“当从权,勿以常论”,根据病情辨证论治。
龚绍林曰:“老年慎泻,少年慎补,治病大法如是。然仆谓治病不分老少,宜凭症脉,脉实症实,即或老年,亦必泻之。脉虚症虚,即极少年,亦宜补之。虚实兼现,无论老少,俱宜补泻兼施。如定谓年老决不可泻,年少决不可补,则拘矣。吴师云:慎补慎泻,一慎字中,藏许多深意,特未显言之耳。非谓勿补勿泻也,学者留心脉症虚实之间,斯慎字之意得矣。” 
吴又可在“妄投破气药论”中,论述了外感热病胸膈胀满的不同治疗方法,不可只知道使用破气药,而首先要辨明有无外邪、胀满由何而生,必须认证准确,在治疗的过程中才能正确选择以攻下为主,还是以开破气机为主,这也是辨证论治的精神。
年希尧云:“见痞满不敢用大黄,只用化痞消胀克气之药为稳当,时流莫不皆然,殊不知疫邪不去,徒损真气,杀人尤速耳。”
孔毓礼曰:“此时医之通误也。得此始开聋瞆,但疫症岂无兼七情郁怒,饮食停蓄而胀满者乎?既非毒邪内结,则青枳等药, 又属对症。外感风寒,亦是客邪累及本气,亦多胀满,又宜疏散队中兼破气之药,不宜大黄之攻下,但非疫之比。疫邪未归到胃,达原饮加大黄更妥。”
龚绍林曰:“毒传胸膈,因而胀满,非用承气不愈,此大法也。然宜分别治之,庶无下早之失,如邪已入胃,舌苔色黄,右关独数,上焦痞者,用小承气。下焦实者,调胃承气。上中下三焦痞满躁实者,大承气。若仅肿胀,舌苔不黄,右关不现独数,是邪犹在膜原,宜达原饮以逐其邪,概用承气误矣。邪未到胃,用达原饮则妥,加大黄则不妥矣,何以谓之更妥哉?孔氏此言,实在不妥。”
吴又可在“妄投补剂论”中,批评了那些不注意辨证的庸医,他们只看到了病人极度虚弱的表面现象,却没有注意到温疫与杂病过程中,出现极度虚弱的不同病理机制,而只知道一味蛮补,致死不悟。“无邪不病”所阐发的没有邪气,就不会生病的理论,在温疫病的过程中,更是极其深刻的认识。此与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所称“百病皆邪”,主张“攻邪已病”的观点还有所不同。张子和所说的“百病皆邪”,虽然包括了外感热病,但主要是指向杂病的证治,他所主张的汗吐下三法尽治诸病,对于虚损为主的内伤病证,往往有可能造成诛罚无过的错误,所以朱丹溪《格致余论·张子和攻击论辨》对其进行了驳正。而吴又可的“无邪不病”所指的属于外感温疫病,与张子和的偏失显然不同。
年希尧云:“读至此处,凡有仁心者,当着眼猛醒,悟昔之非,而补过于将来,则庶几乎可也。”
孔毓礼曰:“治疫之法,虚者辅正以祛邪,实者逐邪以安正。迷而补之,其害诚有如先生所云者。此段言妄补之
817
 楼主| 发表于 2019-7-10 21:29:0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9年7月10日)的空中课堂继续由刘敬章来和大家一起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老热病研究》的第十讲:《伤寒论》的突出贡献。《伤寒论》是被历代医家公认的经典著作,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医圣张仲景勤学古训,博采众长,开创了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先河,其成就很多,很丰富,这里我们仅就其在外感热病学说继承和发展方面做一个探索和总结。仲景六经辨证的学术特长是在宋代以后才被认识的。张仲景的《伤寒论》使外感热病具备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常用治疗方剂达到了113方,可用于治疗的方剂空前丰富,使临床选用难于取舍,因此才有了辨证论治的必要。邓铁涛先生说:张仲景医学渊源于“医经家”和“经方家”,《伤寒论》以经方家之著作《平脉辨证》、《汤液经》等为蓝本,以医经之理论为指导加以整理和提高而成。张仲景医学成就之所以突出,原因就是对于前人经验的广泛深入的汲取,把汉代医学四大流派之中的主要精华,都吸收进他的著作之中了。http://www.velinks.com/dttrbyj
        祝贺刘敬章讲述《邓老热病研究》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邓老关于《伤寒论》突出贡献的论述。
邓老说:“为了说明温病脱胎于伤寒而不同于伤寒,试比较《伤寒论》之六经与《素问·热论》之六经以证明其继承与发展之关系。”
任何学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于前人经验的继承,张仲景在在《伤寒论·自序》之中,已经明确说明“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前人经典著作,《素问》的“热论”、“评热论”、“刺热论”,《九卷》即《灵枢》的“热病篇”,都是专门论述外感病的专论,明确提出了“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病因论断,并且还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发病观点。并且认为伤寒与温病之间,还可以因为时令的不同而发生转化,因此有“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的学说,为伏气温病说的滥觞。《素问·评热论》还讨论了温病“阴阳交”的危重症,其中说:“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凡此种种,都是张仲景撰著《伤寒论》的重要依据,不能不详加考察。
邓老说,清代医学家柯琴,字韵伯,对仲景《伤寒论》研究有年,著有《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三书,合称《伤寒来苏集》。他认为,仲景《伤寒论》经王叔和整理编次之后,不仅在六经病篇之外叔和有增减,而且六经病篇之内,经叔和整理也非仲景之旧观。他认为,仲景六经与经络无关,而是六界地面;仲景《伤寒论》不仅为伤寒立法,而是为百病立法。
柯韵伯说:“伤寒不过六经中一症,叔和不知仲景之六经是经略之经,而非经络之经,妄引《内经·热病论》作序例,以冠仲景之书,而混其六经之证治。六经之理因不明,而仲景‘平脉辨证’能愈诸病之权衡废矣。夫《热病》之六经,专主经脉为病,但有表面之实热,并无表里之虚寒,虽因于伤寒而已变成热病,故竟称热病而不称伤寒,要知《内经》热病即温病之互名,故无恶寒症,但有可汗可泄之法,并无可温可补之例也。”
邓老说,也有些学者与柯韵伯的观点相反,认为《伤寒论》的六经正是《内经》的六经,比如宋代的朱肱就说过:“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腰脊强,则知病在太阳经也,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则知病在阳明经也……”,并以《灵枢经》的经络作解释:“足太阳膀胱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脊强,其脉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阳经受病也。”
朱肱从张仲景《伤寒论》关于“太阳病提纲证”的论述里,找到了六经就是经络的“内证”,仲景所说的六经不能完全与经络无关,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多条证据。邓铁涛先生举例说,可以从《内经·热论》的六经纲领和《伤寒论》的六经纲领加以比较,就能看出其间的继承关系。
818
 楼主| 发表于 2019-7-11 21:42:2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7月11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中医外科疾病中的肛肠疾病部分,今天主要学习肛肠的基本解剖、生理、检查方法和中医对肛肠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内容。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velinks.com/zywkx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肛肠疾病部分的有关内容。
肛肠疾病是人类特有的常见病、多发病。从广义说:发生在肛门、大肠上的各种疾病都叫肛肠病,常见病100多种。从狭义说:发生在肛门与直肠上各种疾病,常见的有30多种,如: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肛门皮肤病、肛窦炎、直肠炎、直肠溃疡、出口性便秘,直肠脱垂、直肠前突、直肠粘膜内脱垂,肛门直肠狭窄、肛门失禁,肛管癌、直肠癌、肛乳头瘤、直肠息肉、肛门直肠结核、肛门神经症、尖锐湿疣、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肛门直肠外伤等。
据有关普查资料表明,痔疮等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病率为59.1%,痔疮占所有肛肠疾病中的87.2%,而其中又以内痔最为常见,占所有肛肠疾病的52.19%。男女均可得病,女性的发病率为67%,男性的发病率为53.9%,以女性的发病为高(由于女性患者一般不愿接受痔疮治疗,故部分临床治疗痔疮的统计数据显示,男性痔疮患者多于女性);任何年龄都可发病,而 20-40岁的人较为多见,并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重,故有“十人九痔”之说。
819
 楼主| 发表于 2019-7-12 21:35:49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
       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本周五晚上(2019年7月12日)由刘云双为大家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

      本书由邓老的徒弟曹东义教授整理编辑。

     本周五我们讲的内容是:
     第17节: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
     邓铁涛老先生不但重视对于中央领导提建议,而且在很多场合里对于中医界内部存在的问题,也提出来许多别人不敢说的概念。邓铁涛老先生认为必须用科学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去深入考虑中医的问题。邓铁涛先生一贯主张微观是科学,宏观也是科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从细胞到分子,基因越来越细,中医学的理论与之相反,是宏观医学把人(病人)放在天地之间去观察,去研究。邓老认为中医所要解决的,首先是13亿中国人的医疗保健问题,然后可以为世界做出贡献。邓老提出的几条建议得到了国家领导的重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的名医工程十分重要,要抓紧进行。
2.为了使人才使用的更好,建议名老中医的学术继承人,其出师证书上要写明:该学历等同于博士学位这一学历,按中医水平,他们受之无愧,中医学术不至断代,老一辈学者的责任重大。
3.名老中医学术研究纳入科技部中长期计划,的确是当务之急,一定要做好。
4.设三个科研项目。
邓老认为,中医的研究生教育应以中医临床型为主。现在全国以至全世界最欠缺的就是有真本领的“铁杆”中医。系中医理论与临床技术都得过硬的高水平中医。只有培养成千上万这样的“铁杆”,中医才能满足21世纪中国以至世界人民的需求。
      让我们一起期待刘云双的分享,欢迎批评指正。http://www.velinks.com/dttz
     祝贺刘云双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第17节: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的有关内容。
     邓铁涛老先生对于中医界内部存在的“自我从属、泡沫中医”问题,提出了诊治这个“行业疾病”的两剂方药——“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并且还有许多具体措施。

比如,由他建议而推动的重大事件: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的名医工程。
2.名老中医的学术继承人,其出师证书上要写明:该学历等同于博士学位。
3.名老中医学术研究纳入科技部中长期计划。
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积重难返”的中医“痼疾”,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比如:
邓老认为,中医的研究生教育应以中医临床型为主,这个呼吁很久了,但是这关系到如何评价中医?因此,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仍然是“小老鼠点头”为标准,希望用动物实验代替中医四诊,希望用某个方剂的作用,“约等于一个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虽然每个方剂都有海量化学成分,是“独一无二”的“组合效应”,但是,其“不可重复”的特点,也决定了这样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距离指导临床开方用药的实际情况,只能是“永远的梦想”。这样的研究,从“问号”出发,劳民伤财事小,引领中医走向失去信心的不归路,甘做“掘墓人”的错误导向,是应该大力扭转的。
现在全国以至全世界最欠缺的就是有真本领的“铁杆”中医。系中医理论与临床技术都得过硬的高水平中医。只有培养成千上万这样的“铁杆”,中医才能满足21世纪中国以至世界人民的需求。
820
 楼主| 发表于 2019-7-13 21:40:4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2019年7月1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副会长,澳门针灸学会理事长张俊青讲座。
               他说,
               针灸学说的创立,缘于古代圣人对生命与自然的体验,因此,学习传统针灸,必须追寻古人认识生命与自然的足迹,对生命与自然有更深刻的了解,才能学好针灸。易医针灸是今贤遵循古代圣人教诲并基于内证体验而创立的另一针灸体系。因此,我们将从认识生命开始,来探讨、学习易医针灸。今天讲题:易医针灸之二……人的生命的诞生与演化。

                我们一起期待张俊青的讲座http://www.velinks.com/zjx
         祝贺张俊青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易医针灸的有关内容。他今天主要谈了生命的诞生与衍化。

         东风文化重视生成,生成离不开时空。生命一定要在天地之间,气交之中,整体自然而然生成,不是“神造的”。西方的《圣经》有一篇《创世纪》,说天地万物都是神造的,神造完了万物就按照自己的模样,造了一个男人亚当,后来又把亚当的一根肋骨取下来造了一个女人,夏娃。
因此,西方长期认为女人比男人多一根肋骨。

布鲁诺仅仅宣扬了并不正确的日心说,却被烧死了。为什么?
因为“日心说”,就没了天堂和地狱,那么,上帝的位置呢?
假如没了上帝的位置,那么,教会还需要存在吗?

因此,西方不允许研究“自然生成”,只能下功夫研究“构成”。

《易经》的八卦,代表的都是生命生成的自然环境;《道德经》,《内经》都是研究天地万物自然生成规律的,东方的学术原理都是“生成论”,是“以无为本”。
西方的“构成论”,是“以有为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9 10:26 , Processed in 0.05437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