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801
 楼主| 发表于 2019-6-26 09:48:5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6月25日),由张培红副秘书长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十一讲。她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瘟疫论》的 “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下后间服缓剂
”、“下后反痞”、“下后反呕”这几则医论的内容,以及柴胡清燥汤、参附养荣汤、半夏藿香汤的运用。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wyl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吴又可《瘟疫论》的 “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下后间服缓剂”、“下后反痞”、“下后反呕”的有关内容。
        瘟疫流行中,或者发热性疾病,是否可以使用补法?如何使用补法?使用之后会出现什么变化?其得失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才能决定,不是想当然。
        下法在瘟疫的治疗中,是很常用的,是一个重要的排毒方法。但是由于人体正气有所不同,病情阶段有区别,因此,下法用了之后,可能会出现需要继续润下的补充治疗,也可能会出现痞满,呕吐等胃气受损,不能和降等“次生变化”,需要医生“观其脉证”,根据病机,“随证治之。”
802
 楼主| 发表于 2019-6-26 21:24:5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9年6月26日)继续由刘敬章来和大家一起学习《癌症的预防和康复》——论中医中药治疗肿瘤的优势和前景。据国家公开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癌症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全国大约每六分钟就有一例新发癌症患者出现,每个大家庭几乎都会受到肿瘤的侵袭,传统的西医手术、化疗和放疗三大疗法明显地出现了诸多弊端和不足,尤其是高额的治疗费用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患者忍受着身体和经济双重的巨大创伤,对家庭对社会都已经造成了灾难性的负担。如何科学抗癌,综合抗癌,尽量多的绿色抗癌,已经迫不及待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控制癌症,解除患者的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不但是我们每一位职业肿瘤工作者的努力方向,也是我们的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肿瘤的防治过程也是一个与各种错误认识作斗争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往往是谈癌色变,一旦发现得了癌症便不知所措,或者是病急乱投医,延误了治疗,或者是更有甚者直接放弃,延误生命,这些错误的行为会严重干扰正常的治疗。究其原因,多年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绝大部分人们都还是宁可相信癌症就是绝症,看不到癌症的预防和治疗还有另外一片绿色的希望的田野上开着一束光芒璀璨之花——中医中药!中医外治技术——圈疗的神奇和本草纯中药内服的完美结合,挽救了无数个苦难的家庭!正在形成中医抗癌路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敬请期待和大家共同分享。http://www.velinks.com/
             祝贺刘敬章讲述《癌症的预防和康复》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有关的中医内容。

对于癌症,有很多认识误区,有些人轻视它,有些人害怕它,真正敢于正确面对癌症,采取临危不惧,用正确方法对待的人,是很少的。
有些人说它的治疗,比治疗感冒还容易,或者称“天下无癌”;有的人说它毒性巨大,“治大病必须用重刑(剂)”,以毒攻毒,不能心慈手软。有人相信偏方、祖传秘方。
在面对癌症袭击的初期,一击即溃的人不在少数。
借鉴中医智慧,成功应对癌症,尤其是做到“治未病”,用确实可行的方法“防止癌症出现”是很有必要的。做到防癌,就必须在理论与技术上,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不是心存侥幸,闭口不谈就天下大吉了。

几年来,我推广“河洛回生系统涂药”圈疗新法,深刻体会到中医药对于癌症的诊治,都有自己的独特原理和技术,主要是为了把自己内在卫生资源调动起来,扶正祛邪,让癌症没有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803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1:39:26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
       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本周五晚上(2019年6月28日)由雷宝淳为大家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

   本书由邓老的徒弟曹东义教授整理编辑。

本周五我们讲的内容是:
第15节. 传播中医,讲学世界各地
        邓老多次在香港讲学,特首董建华为他颁发荣誉博士证书;他多次在台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日本、美国、加拿大讲学和交流学术,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开垦耕耘。

      让我们一起期待雷宝淳的分享,欢迎批评指正。http://www.velinks.com/dttz
    祝贺雷宝淳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和学习了邓老“ 传播中医,讲学世界各地”的有关事迹。
       邓铁涛先生与香港中医药界的联系,也是从很早就来往密切的。邓铁涛先生十分关注香港中医学的发展。1979年6月,应香港新华中医中药促进会邀请,广州中医学院与广州医学院联合组团赴港,邓铁涛先生是其中成员之一。在香港访问的同时,我们还赴澳门访问。并在港澳交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和运用中医脾胃学说的经验。以后,香港浸会大学办了中医药学院,邓铁涛先生十分关心这个中医教育阵地,原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良当了这所中医药学院的院长之后,多次请邓铁涛先生去讲学,他总是挤时间加以支持,从不推辞。邓铁涛先生还担任了这所中医药学院的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参与各种专业评审活动。香港大学的中医药学院,也经常请邓铁涛先生前往讲学。据不全统计,从1981-2002年11月,邓铁涛先生赴香港澳门讲学有22次之多。他为香港的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邓铁涛先生曾经几次应邀访问日本。他们现在把自中国传入的传统医学称为“汉方医学”,主要信仰张仲景的学术主张。盛唐以来,日本数十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其中也包括学习中医。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时候,也带去了不少医药著作。此后,通过东渡日本的中国医生的传播,中日医学交流非常密切,汉方医学占据了日本医学的主流地位。直至明治维新,日本议会禁止汉方医学,西医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他们废止汉医100年之后,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日本借鉴中国发展中医药的经验,又将学习中医、研究中医的工作,重新重视起来。他们加大了对中医药研究的财政投入,据说日本有50多个中医研究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个世纪80~90年代,他们多次邀请国内的中医药学者,前去交流经验。邓铁涛先生三次应邀到日本讲学。说起来,日本人是很精明的,他们把中国国内的著名中医学家请过去,就带动了自己的学术发展,使他们的研究尽管起步晚一些,规模尽管比不上中国,但是在很多领域里却能领先,以便占领世界的中医药市场。
1992年,邓铁涛先生应美国三藩市中医学会的邀请,前去学术交流。19岁就去了美国的许家杰教授,读了邓铁涛先生主编的《实用中医诊断学》之后,很想结识邓铁涛先生,以便让邓铁涛先生到他们的医学院去讲学。许教授出生于香港,在美国加州大学获得学士和医学博士学位,在加州大学附属医疗机构完成了其内科和临床药学的硕士生的学习,现任系美国加州大学大卫·基芬医学院教授。邓铁涛先生于是就到了许家杰教授开设的诊室,开展会诊交流。许家杰先生当时的条件比较差,他很抱歉地安排邓铁涛先生住在汽车旅馆里。邓铁涛先生说,没关系,只要是为了传播中医,条件差一些没有关系。
邓铁涛先生在他的诊室里,接待了很多患者。用中医药的诊治方法,治好了很多患者。比如有一位马来西亚籍的妇女,因为中风和糖尿病足,截了肢,到美国就医,疗效却并不显著。邓铁涛先生就为她进行中医药的治疗,结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在邓铁涛先生回国的时候,这位患者坐轮椅到机场为邓铁涛先生送行。1个月之后,许家杰的诊室里,来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成了那家医院里患者最多的诊室。疗效是无声的广告,患者们病情好转之后,互相奔走相告,因此“蜂拥而至”。
其实,当时许家杰是利用邓铁涛先生出国开会的机会,来“搭车借光”请教中医学术,而不是专门邀请邓老的。他当时还不具备邀请邓老的条件。事后,许家杰教授为了感谢邓铁涛先生,诚恳地表示愿意出一些钱,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设立“邓铁涛奖学金”,每年500美元,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邓铁涛先生认为这是为了中医事业的发展,也进行了相应的资金匹配。2003年许教授捐款6000元,2004年捐了14000元人民币。从1993年开始至2004年,共奖励了108名优秀学生。
1996年10月,澳洲全国针灸联合会会长林子强邀请邓铁涛先生去讲学交流,并参加他们举办的学术会议。当时经过研究,为了考察和交流就组成了一个代表团,由广东省卫生厅张孝娟副厅长带队,她是主管中医工作的,这个团就叫广东省中医代表团。邓铁涛先生培养的研究生杨伊凡,当时召集了57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校友来欢迎邓铁涛先生他们,师生相见,格外亲切,当时的气氛很热烈,场面也很热闹。
杨伊凡硕士毕业之后,于1989年来到澳洲。一开始,他在澳洲受雇于澳洲药商,替他们办理中成药进入澳大利亚的业务,一共成功申请了一百多种。中国制造的中药用他们的商标在澳洲发行。这些药除了澳洲的中医使用之外,老板还派杨伊凡去指导当地西医使用,这使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好。当然,这种形式今天仍然值得研究与推广。现在澳洲已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中药的推销就比较顺畅了。他们经过实践认识到,只有中药的引进是难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必须以医带药,才能全面发展,因此就成立了当地的中医学院。
杨伊凡现在是悉尼中医学院的院长,这所学院的前身为新洲自然疗法学院,由一批在中国学习中医针灸的澳洲西人在1986年创办
804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22:22:2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6月2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澳门针灸学会理事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副会长张俊青讲《针灸系列》
他说,
          针灸学说的创立,缘于古代圣人对生命与自然的体验,因此,学习传统针灸,必须追寻古人认识生命与自然的足迹,对生命与自然有更深刻的了解,才能学好针灸。易适针灸是今贤遵循古代圣人教诲并基于内证体验而创立的另一针灸体系。因此,我们将从认识生命开始,来探讨、学习易医针灸。今晚讲题:易医针灸之一……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我们一起期待张俊青的讲座和分享!http://www.velinks.com/zjx
祝贺张俊青讲《针灸系列》第一讲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的有关问题。
可以说“生命的起源”是东方中华文化很多典籍都很关心,并且积极探讨的重大问题。
但是,在西方的世界,这个重大问题是不能讨论的,因为《圣经·创世纪》规定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神造的。
哥白尼、布鲁诺没有怀疑《圣经》,后者只是宣扬相对正确而绝对不正确的“日心说”,竟然被烧死了。伽利略长期被迫害,都是因为探索自然、生命的真相。
《易经》有伏羲的易经,有周文王的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中华元典,以及更早的“无字天书”《河图》《洛书》,都有生命起源的学术原理,都是自然整体生成的生命观,不是神造生命的学术、哲学的理念。
东西方文化的分野,就是“生成论”与“构成论”。
西方的科学家既然不能研究生命的自然生成,所以就开创了研究构成的领域,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

805
 楼主| 发表于 2019-6-30 21:51:5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6月3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第三章“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第三节“中医心理疾病诊法与辨证”的中医心理疾病诊法等内容。
                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zyxlx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了“中医心理疾病诊法与辨证”的中医心理疾病诊法等内容。
      中医与西医不一样,不是把人的精神情志归结为大脑皮层的作用,而是说五脏都与人的精神活动有关系,是“形神一体”的生命观,凡是有皮脉筋骨肉的地方,就有五脏的影响,也就有精神存在于此。
       因此说,脚趾头上也有神明,“十指连心”。
中医学的心理学,不应该是西方的“祭司解梦”,也不是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解释人的心理问题。
因此,中医重视脏腑机能的和谐,气血阴阳的平衡,它们都对人体精神是否正常,具有重要决定作用。
806
 楼主| 发表于 2019-7-1 21:55:3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19年7月1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
       中医的脏腑学说,虽然源于解剖所见的器官,但是又不局限于肉质的脏器。中医的脏象学说,借鉴龙文化,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而建立的广泛联系的体系。中医大胆地想象,认为五脏既合于四时、也合于五方,万物的声色气味都与五脏相关,人是整个时空的“袖珍浓缩体”。龙文化与中医学的脏腑经络学说,有着相似的构造方式,都是玄而不虚的模型。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汉代儒士认为,河图就是八卦,而洛书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九畴》。河图、洛书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河图洛书对中医学的影响和启示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意义。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讲述。http://www.velinks.com/bqwh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谁启迪了扁鹊的思想”?比如龙文化对于扁鹊构建中医学术理论有影响吗?有哪些影响?
       龙文化的起源已经有数千年,各种传说版本不同,解释也不尽相同,但是其共有的特征就是“世上没有真龙”。龙不是一个现实世界里的具体生物,而是一个历代智者富于想象出来的一个生物,其中寄托了很多理想的因素。
根据学者考证,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距今约8000年,属“前红山文化”遗存。所谓“龙形堆塑”,是指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的龙形图案。这个龙图形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红褐色的石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另有学者说,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岩画,距今约有一万年左右,画面是一个鱼尾鹿首的龙,应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以及属于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猪龙等,都是早期的龙造型。
龙的起点虽然在石器时代,但是经过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不断发展、演化,龙文化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
甲骨文的龙字,从辛字头,像一个蟠曲之体,为会意兼象形之字。象征着“铁腕手段”,引申义为“威权”。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发兵伐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在冀中平原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之中,“应龙”蓄水,阻断交通。蚩尤还请风伯雨师,刮起弥漫到天际的大风,夹杂着大暴雨。黄帝面对这样的恶劣天气,命令叫做“魃”的神女,把风雨收回去,天晴日出,黄帝因此“遂杀蚩尤”。
《山海经》说的这个故事里的“应龙”,可以呼风唤雨、行云布雾,已经是一个神话人物。它顺应古代帝王的心意,所以叫“应龙”。当然,这只能是古人渴望驾驭大自然,能够呼风唤雨的一种奢望。
《淮南子·览冥篇》讲述的故事里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这是一个天翻地覆,水火灾难极为严重的时刻。除了天灾之外,还有猛兽、凶鸟危害人民,老人儿童往往成为被害者。在这个危险的时刻,时代呼唤英雄出来救苦救难,解民于倒悬。理应出来一位男子汉大丈夫,但是《淮南子》说出来解救世人危难的不是男子汉,而是女英雄女娲。“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滛水。”
女娲这位改天换地的女英雄,不仅拥有先进技术,可以炼石补天,而且还为天地“立四极”,“杀黑龙”解救冀州平原的洪水灾难。这个“黑龙”不再是呼风唤雨的神物,而是制造水灾,危害一方的罪魁。可见龙文化里的龙,也有善恶的不同本性,不都是吉祥如意的正面形象。但是,它们都与水、雨水、水灾有关系。
龙文化对中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藏象、经络学说的构建上,是思想方法的启示,影响巨大而深远。

3、中医之龙是藏象,“天地在心腹”
中医的脏腑学说,虽然源于解剖所见的器官,但是又不局限于肉质的脏器。
中医大胆地想象,认为五脏既合于四时、也合于五方,万物的声色气味都与五脏相关,人是整个时空的“袖珍浓缩体”。这种观点的形成,与中华龙文化的集成创新手法完全一致。
中医的脏象学说,借鉴龙文化,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而建立的广泛联系的体系。龙作为一个整体是虚拟的,但是与它有关的风雨不虚,不需要呼风唤雨,风雨该来的时候自然会来;与龙有关的鳞片、虎须、鹿角、马面、鹰爪、蛇身、虾眼也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它们存在与不同的动物身上,不是一个具体的生物。但是,世界上万物是相互关联的,都是大自然不断进化而产生的,并且它们可以在同一时刻出现,一起经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共同存在于现实世界里。
中医认为,心是生命的根本,因为它主宰着人的精神。心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人体的面色上观察出来,因为面色是靠血液来滋润的,心脏主宰血流和脉搏。心脏就象太阳那样重要,心气与夏天的阳气是相通的,与火气、苦味关系密切。人的心气充实,就经常是欢乐的;心气不足,人的精神就不振。
扁鹊集大成地创立了中医学,“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充分继承了龙的精神,把五脏六腑、十四经络、三焦出入,都赋予了合理人为安排,甚至是带有某些理想的成分,比如五脏分别配属于春夏秋冬长夏五季、东西南北中五方、角徵宫商羽五音、青赤黄白黑五色、酸苦甘心咸五味,因此,人体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大自然的时空与内脏相通,大自然万物的元素色味都凝聚于五脏之中,“天地万物在我腹心”,人也就是一个“小天地”。
807
 楼主| 发表于 2019-7-3 21:30: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9-7-3 21:33 编辑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7月2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64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七十四、噤口痢,热气上冲,肠中逆阻似闭,腹痛在下尤甚者,白头翁汤主之。
       此噤口痢之实证,而偏于热重之方也。
       白头翁汤(方注见前)
       七十五、噤口痢,左脉细数,右手脉弦,干呕腹痛,里急后重,积下不爽,加减泻心汤主之。
       此亦噤口痢之实证,而偏于湿热太重者也。脉细数,温热著里之象;右手弦者,木入土中之象也。故以泻心去守中之品,而补以运之,辛以开之,苦以降之;加银花之败热毒,楂炭之克血积,木香之通气积,白芍以收阴气,更能于土中拔木也。
       加减泻心汤方(苦辛寒法)
       川连 黄芩 干姜 银花 楂炭 白芍 木香汁
       七十六、噤口痢,呕恶不饥,积少痛缓,形衰脉弦,舌白不渴,加味参苓白术散主之。
       此噤口痢邪少虚多,治中焦之法也。积少痛缓,则知邪少;舌白者无热;形衰不渴,不饥不食,则知胃关欲闭矣;脉弦者,《金匮》谓:弦则为减,盖谓阴精阳气俱不足也。《灵枢》谓:诸小脉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调以甘药也。仲景实本于此而作建中汤,治诸虚不足,为一切虚劳之祖方。李东垣又从此化出补中益气、升阳益气,清暑益气等汤,皆甘温除大热法,究不若建中之纯。盖建中以德胜,而补中以才胜者也。调以甘药者,十二经皆秉气于胃,胃复则十二经之诸虚不足,皆可复也。叶氏治虚多脉弦之噤口痢,仿古之参苓白术散而加之者,亦同诸虚不足调以甘药之义。又从仲景、东垣两法化出,而以急复胃气为要者也。
       加味参苓白术散方(本方甘淡微苦法,加则辛甘化阳,芳香悦脾,微辛以通,微苦以降也)
       人参(二钱) 白术(炒焦,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扁豆(炒,二钱)薏仁(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 砂仁(炒,七分) 炮姜(一钱) 肉豆蔻(一钱) 炙甘草(五分)
       共为极细末,每服一钱五分,香粳米汤调服,日二次。
       方论:参苓白术散原方,兼治脾胃,而以胃为主者也,其功但止土虚无邪之泄泻而已。此方则通宣三焦,提上焦,涩下焦,而以醒中焦为要者也。参、苓、白术加炙草,则成四君矣。按四君以参、苓为胃中通药,胃者腑也,腑以通为补也;白术、炙草,为脾经守药,脾者脏也,脏以守为补也。茯苓淡渗,下达膀胱,为通中之通;人参甘苦,益肺胃之气,为通中之守;白术苦能渗湿,为守中之通;甘草纯甘,不兼他味,又为守中之守也,合四君为脾胃两补之方。加扁豆、薏仁以补肺胃之体,炮姜以补脾肾之用;桔梗从上焦开提清气,砂仁、肉蔻从下焦固涩浊气,二物皆芳香能涩滑脱,而又能通下焦之郁滞,兼醒脾阳也。为末,取其留中也;引以香粳米,亦以其芳香悦土,以胃所喜为补也。上下斡旋,无非冀胃气渐醒,可以转危为安也。
       七十七、噤口痢,胃关不开,由于肾关不开者,肉苁蓉汤主之。
       此噤口痢邪少虚多,治下焦之法也。盖噤口日久,有责在胃者,上条是也;亦有由于肾关不开,而胃关愈闭者,则当以下焦为主。方之重用苁蓉者,以苁蓉感马精而生,精血所生之草而有肉者也。马为火畜,精为水阴,禀少阴水火之气而归于太阴坤土之药,其性温润平和,有从容之意,故得苁蓉之名,补下焦阳中之阴有殊功。《本经》称其强阴益精,消癥瘕。强阴者,火气也,益精者,水气也,癥瘕乃气血积聚有形之邪,水火既济,中土气盛,而积聚自消。兹以噤口痢阴阳俱损,水土两伤,而又滞下之积聚未清,苁蓉乃确当之品也;佐以附子补阴中之阳,人参、干姜补土,当归、白芍补肝肾,芍用桂制者,恐其呆滞,且束入少阴血分也。
       肉苁蓉汤(辛甘法)
       肉苁蓉(泡淡,一两) 附子(二钱) 人参(二钱) 干姜炭(二钱) 当归(二钱) 白芍(肉桂汤浸炒,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缓缓服,胃稍开,再作服。
七十八、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定风珠亦主之,专翕大生膏亦主之。
       肾主五液而恶燥,或由外感邪气久羁而伤及肾阴,或不由外感而内伤致燥,均以培养津液为主。肝木全赖肾水滋养,肾水枯竭,肝断不能独治,所谓乙癸同源,故肝肾并称也。三方由浅入深,定风浓于复脉,皆用汤,从急治。专翕取乾坤之静,多用血肉之品,熬膏为丸,从缓治。盖下焦深远,草木无情,故用有情缓治。再暴虚易复者,则用二汤;久虚难复者,则用专翕。专翕之妙,以下焦丧失皆腥臭脂膏,即以腥臭脂膏补之,较之丹溪之知柏地黄,云治雷龙之火而安肾燥,明眼自能辨之。盖凡甘能补,凡苦能泻,独不知苦先入心,其化以燥乎!再雷龙不能以刚药直折也,肾水足则静,自能安其专翕之性;肾水亏则动而躁,因燥而躁也。善安雷龙者,莫如专翕,观者察之。
       三甲复脉汤、定风珠(并见前)
       专翕大生膏(酸甘咸法)
       人参(二斤,无力者以制洋参代之) 茯苓(二斤) 龟板(另熬胶
808
 楼主| 发表于 2019-7-3 21:35:1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7月2日),由张海涛长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十二讲。
        他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瘟疫论》的 “夺液无汗”、“补泻兼施”、“药烦”、“停药”这三则医论部分内容,以及黄龙汤、人参养荣汤的组方特点和临床运用。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newsDetail?id=803
夺液无汗
【原文】

温疫下后脉沉,下证未除〔1〕,再下之。下后脉浮者,法当汗解〔2〕。三五日不得汗者,其人预亡津液也〔3〕。时疫得下证,日久失下,后下利纯臭水,昼夜十数行,乃致口燥唇干,舌裂如断。医者误按仲景协热下利法〔4〕,因与葛根黄连黄芩汤,服之转剧。邀予诊视,乃热结旁流〔5〕,急与大承气一服,去宿粪甚多〔6〕,色如败酱〔7〕,状如粘胶,臭恶异常,是晚利顿止〔8〕。次日服清燥汤一剂,脉尚沉,再下之,脉始浮,下证减去,肌表仅存微热。此应汗解〔9〕,虽不得汗,然里邪先尽,中气和平,所以饮食渐进〔10〕。半月后忽作战汗,表邪方解。盖缘下利日久,表里枯燥之极〔11〕,饮食半月,津液渐回〔12〕,方可得汗,所谓积流而渠自通也〔13〕。可见脉浮身热,非汗不解,血燥津枯,非液不汗〔14〕。昔人以夺血无汗〔15〕,今以夺液无汗,血液虽殊,枯燥则一也〔16〕。
补泻兼施

【原文】
证本应下,耽搁失治,或为缓药羁迟〔1〕,火邪壅闭,耗气搏血〔2〕,精神殆尽〔3〕,邪火独存,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线〔4〕,筋惕肉瞤,肢体振战〔5〕,目中不了了〔6〕,皆缘应下失下之咎〔7〕。邪热一毫未除,元神将脱〔8〕,补之则邪毒愈甚〔9〕,攻之则几微之气不胜其攻〔10〕,攻不可,补不可,补泻不及,两无生理〔11〕。不得已勉用陶氏黄龙汤。此证下亦死,不下亦死〔12〕,与其坐以待毙,莫如含药而亡〔13〕,或有回生万一。
黄龙汤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人参  地黄  当归   
照常煎服
按:前证实为庸医耽搁,及今投剂,补泻不及〔14〕。然大虚不补,虚何由以回〔15〕;大实不泻,邪何由以去〔16〕?勉用参、地以回虚,承气以逐实,此补泻兼施之法也。或遇此证,纯用承气,下证稍减,神思稍苏,续得肢体振战,怔忡惊悸〔17〕,心内如人将捕之状〔18〕,四肢反厥,眩晕郁冒〔19〕,项背强直,并前循衣摸床撮空等证,此皆大虚之候,将危之证也,急用人参养荣汤。虚候少退,速可屏去。盖伤寒温疫俱系客邪,为火热燥证〔20〕,人参固为益元气之神品,偏于益阳,有助火固邪之弊,当此又非良品也,不得已而用之〔21〕。
人参养荣汤
人参八分  麦冬七分  辽五味一钱  地黄五分  归身八分  白芍药一钱五分  知母七分  陈皮六分  甘草五分  照常煎服
如人方肉食而病适来〔22〕,以致停积在胃,用大小承气连下,惟是臭水稀粪而已,于承气中但加人参一味服之,虽三四十日所停之完谷及完肉,于是方下〔23〕。盖承气藉人参之力,鼓舞胃气,宿物始动也〔24〕。
药烦
【原文】

应下失下,真气亏微〔1〕,及投承气,下咽少顷,额上汗出〔2〕,发根燥痒〔3〕,邪火上炎〔4〕,手足厥冷〔5〕,甚则振战心烦,坐卧不安,如狂之状〔6〕。此中气素亏,不胜药力,名为药烦〔7〕。凡遇此证,药中多加生姜煎服,均作二三次服,以防呕吐之患。
停药
【原文】
服承气腹中不行〔1〕,或次日方行,或半日仍吐原药,此因病久失下,中气大亏,不能运药〔2〕,名为停药〔3〕。乃天元几绝,大凶之兆也〔4〕。宜生姜以和药性,或加人参以助胃气,更有邪实病重剂轻,亦令不行〔5〕。
         祝贺张海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瘟疫论》的 “夺液无汗”、“补泻兼施”、“药烦”、“停药”这几则医论部分内容,以及黄龙汤、人参养荣汤的组方特点和临床运用。
      “夺液无汗”在外感热病过程中,是经常可以发生的,它既说明了人体阴液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邪气在表,需要通过汗解的必然性。
孔毓礼曰:“表里枯燥之极,岂不可投养阴之剂,乃必俟半月津回何也?”
龚绍林曰:“热结旁流,如水泄不通之症同,宜用承气以去其热,宿粪一行,其泻即止。伤寒即集乃云热结旁流,属上实下虚之症,宜用理中合承气治之。不思上既实矣,何以反用理中?下既虚矣,何以能受承气?遍阅方书,求其辨症的确,用药恰当者,无似吴师此书也。感疫得汗,必在脉症俱平之候,方是解邪之汗。有下后病怠而得汗解者,有调养半月而始得汗者。总之,其汗不可强求,听其自然可也。如果阴虚,则宜用养阴之剂,如口渴脉现浮洪而长者,则用白虎汤。”
“补泻兼施”在外感热病的过程之中,是很常见的证候,也是不容易识别和处理的证候。吴又可以他老到的见识,精辟地论述了温疫病的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情。
“盖伤寒温疫俱系客邪,为火热燥证”,更是吴又可阐发伤寒与温疫关系的精辟见解。《温疫论·辨明伤寒时疫》云:“子言伤寒与时疫有霄壤之隔,今用三承气、及桃仁承气、抵当、茵陈诸汤,皆伤寒方也,既用其方,必同其症,子何言之异也?”吴又可回答温疫为何借用伤寒方时说:“伤寒初起,以发表为先;时疫初起,以疏利为主。种种不同,其所同者,伤寒时疫,皆能传胃,至是同归于一,故用承气汤辈,导邪而出。要之,伤寒时疫,始异而终同也。”“但以驱逐为功,何论邪之同异也。”“推而广之,是知疫邪传胃,(与伤寒)治法无异也”。
年希尧云:“人参能助下药成功”。
孔毓礼曰:“撮空寻衣,有大实者,有大虚者,有半虚半实者。邪热亢极,而神气昏冒者,大承气汤下之。气血两虚,而神乱无主者,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以补之。虚兼实者,陶氏升阳散火汤、黄龙汤以扶下祛邪,亦有十全大补去桂加连芩者。要当以脉证详辨虚实,不可执一途也。或曰:此言杂病,若夫疫症撮空,惟有承气黄龙而已,断无有补之理。余曰:不然。余于疫病,用十全养营而得生者甚多。用大承气而愈者,未之见也。前条既知人参可以发散,此条又知人参可以推荡,为何谆谆致戒,使老弱病疫者,束手无策耶?”
龚绍林曰:“补泻兼施,乃千古第一治病妙法。仆每遇夹实之症,用此法治之,获生者不少。治病当要详辨脉症虚实,此学者临证之第一紧要关头也。切记切记。人参用于发散药中,或加于推荡剂内,皆为老弱夹虚者而设,本是上策,何以反谓束手无策?此亦妄谈得失者也。”
“药烦”也是温疫病治疗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现象,通过病人在服药之后出现的种种现象,能够判断出其身体正气的盛衰,从而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孔毓礼曰:“若知真气亏微,胆敢用承气耶?待至证变而用生姜,孰若未变而加人参生姜,以安胃扶元气为上。亡羊补牢之法颇善,但要再加人参。”
  龚绍林曰:“药烦有虚不胜攻者,亦有药未对症者。药不对症,易对症之方,即不烦矣。如虚不胜攻,仅加生姜,焉能止烦?必加人参以扶正气,方为尽善。”
“停药”也是外感热病治疗之中屡见不鲜的现象,能够认识到这一证候与病人的正气不足有关,充分反映了吴又可对温疫病的辨证论治的精神,决不象现在有的学者一味强调清热解毒,甚至说温病治疗方法发展到现在只有清热解毒一法,并无它法,这实在不符合古人的传统观点。
龚绍林曰:“服承气次日方行,右关脉数而实者,乃病重药轻也,宜重下速下。半日仍吐原药,乃是不应下症。至于中气大亏,不能运药而停者,即加人参以助胃气,而亦不行,此正所谓下而不应者死,加人参何济焉?”
809
 楼主| 发表于 2019-7-3 22:07:5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7月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武宁和大家共同复习《中医内科学》肺胀有关内容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早在《内经》就有关于肺胀病名的记载,指出病因病机及症候表现,如《灵枢·胀论》篇说:“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请大家关注收听武宁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zynkx
        祝贺武宁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肺胀的有关内容。
     肺胀是中医特有的疾病名称,是按照患者发病时候气息不畅的痛苦状态而命名的。西医的慢阻肺、肺气肿、肺心病等与此相似,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的结果。
    “胀”是一种疾病状态,五脏都有“胀证”。
    《内经》的《灵枢·胀论》说:“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黄帝曰:愿闻胀之舍。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又说“黄帝曰:愿闻胀形。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秽,四肢烦俛,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府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餐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慎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麤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关于胀证的治疗,《内经》说:
黄帝问于岐伯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岐伯对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其于胀也,必审其弥,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

黄帝与歧伯一起讨论,其“医学问对”的时候,引用《胀论》,可见这个病,古人认识它很早。研究不少。主要是使用针刺治病,后世常有辨证论治,大约“温中行气”“疏肝健脾”很常用,
肺胀之人,则需要化痰理气,健脾补肾,培土生金,逐渐恢复正气。
810
 楼主| 发表于 2019-7-4 21:26:3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7月4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中医外科疾病“红蝴蝶疮、淋病、梅毒、艾滋病”。主要内容包括这四个病的概述、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velinks.com/zywkx
      祝贺李源中医师为大家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红蝴蝶疮、淋病、梅毒、艾滋病等方面的内容。
      红蝴蝶疮又名蝶斑疮。是一种以面及手等暴露部位皮肤红斑、鳞屑、萎缩,状似蝴蝶,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常见类型为盘状红蝴蝶疮和系统性红蝴蝶疮,可见于西医学的红斑狼疮。
     中医外科所说的淋病,与中医内科学所说淋证(古老的五淋:石淋、气淋、热淋、膏淋、劳淋等)不一样,属于西医说的性病。主要是由奈瑟菌感染引起的,人是其唯一天然宿主,淋菌离开人体不易生存,一般消毒剂易将其杀灭。淋菌以侵袭生殖、泌尿系统黏膜的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为特点,淋菌外膜有菌毛,黏附于宫颈管柱状上皮而被上皮细胞吞饮,传染性强。若急性淋病治疗不当,可迁延不愈或反复急性发作。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淋病患者是其传染源。少数情况下也可因接触有淋球菌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用具(如衣裤、被褥、毛巾、浴盆、坐便器等)而被传染。女性(包括幼女)因其尿道和生殖道短,很易感染;新生儿经过患淋病母亲的产道时,眼部被感染可引起新生儿淋菌性眼炎;妊娠期女性患者感染可累及羊膜腔导致胎儿感染。
      梅毒,又称杨梅大疮,也是性病;
艾滋病,多有性传播。
这些疾病,一般要到定点医疗机构去治疗,我们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免得引起麻烦,不是为了治疗它们,那是西医皮肤科专门看的疾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9 12:17 , Processed in 0.05692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