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791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22:25:4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6月1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第三章“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第二节“中医心理疾病的病因病机”的内容:病因包括体质因素、人格因素、内伤七情及社会因素及其他因素;病机分气机紊乱、脏腑失调、伤精耗血及聚痰成瘀等内容。
           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zyxlx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第二节“中医心理疾病的病因病机”的内容:病因包括体质因素、人格因素、内伤七情及社会因素及其他因素;病机分气机紊乱、脏腑失调、伤精耗血及聚痰成瘀等内容。

          中医与西医不一样,西医说大脑管思想,精神和情绪,都在“大脑”。
          中医不仅说“心主神明”,还有五神藏的观念,认为五脏都与人的精神情绪有关系,“十指连心”,脚趾头都能与人的精神情绪关系密切。不仅如此,凡是有形的部分,都有精神存在于内,就叫“形神一体”。

中医这个思想似乎“不科学”,其实这样认为才是“没知识”。因为,每一个细胞,都能应对环境,选择有利于自身的内容,阻挡不利因素进入细胞膜;并且,能够利用简单的环境条件,复制和繁育,进行分裂细胞,增殖整体,价值最大化。难道没有智慧,能做到吗?
        科学已经很发达了,但是连一颗小草也没造出来,一个细菌也制造不了。因为生命是自然整体生成的,神仙造不出,科学家也不能随意制造生命!
792
 楼主| 发表于 2019-6-18 22:11:1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从今天(2019年6月17日))开始,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
        《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去年的时候我们讲了一半,我们从今天开始接着去年的内容接着往下学习。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难经》对虚损病机的阐发,扁鹊论损至脉,是根据脉动次数多少进行推算而作出的论断,其原创性的学术思想,被其后的医学家所继承,并且逐渐发展成由“虚”到“损”的“虚损学说”。
       第四章、扁鹊医学的源头与影响,第一节、扁鹊继承前人的整体观。整体观是中医的核心概念,它是如何起源的?笔者认为,中医的整体观来源于女娲、伏羲文化。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把古人关于人与天地相关的思想表达出来,而伏羲八卦则把这种理念上升为哲学,三爻画的八卦之中,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文王演周易的时候,“兼三才而两之”成为六画卦的六十四卦。这是一个逐渐形成、不断完善推演天地人关系的哲学体系,它必然启发了扁鹊的思想。
        马京雪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http://www.velinks.com/bqwh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扁鹊论损至脉的有关内容。
司马迁在《史记》之中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对于脉学的研究很深入,他把人的脉搏与呼吸相联系,再和气血运行的长度相联系,计算出一昼夜之中,人体有多少次呼吸,多少脉动,气血运行的长度是多少,能在身体里边循环多少周。
扁鹊说气血循环“昼夜五十度”,说这“和于天道”。并由此计算出循环太快的至脉,以及循环太慢的损脉,都有五等不同程度。
司马迁赞扬扁鹊脉学“精明”,后世不能更改,一直到如今都是这样。
一旦改了,就不是中医脉学了。
793
 楼主| 发表于 2019-6-18 22:12:26 | 只看该作者
@所有人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6月18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63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一起学习《温病条辨》的内容范围:
六十六、久痢带瘀血,肛中气坠,腹中不痛,断下渗湿汤主之。
       此涩血分之法也。腹不痛,无积滞可知,无积滞,故用涩也。然腹中虽无积滞,而肛门下坠,痢带瘀血,是气分之湿热久而入于血分,故重用樗根皮之苦燥湿、寒胜热、涩以断下、专入血分而涩血为君;地榆得先春之气,木火之精,去瘀生新;茅术、黄柏、赤苓、猪苓开膀胱,使气分之湿热,由前阴而去,不致遗留于血分也。楂肉亦为化瘀而设,银花为败毒而然。
       断下渗湿汤方(苦辛淡法)
       樗根皮(炒黑,一两) 生茅术(一钱) 生黄柏(一钱) 地榆(炒黑,一钱五分) 楂肉(炒黑,三钱)银花(炒黑,一钱五分) 赤苓(三钱) 猪苓(一钱五分)
       水八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六十七、下痢无度,脉微细,肢厥,不进食,桃花汤主之。
       此涩阳明阳分法也。下痢无度,关闸不藏;脉微细肢厥,阳欲脱也。故以赤石脂急涩下焦,粳米合石脂堵截阳明,干姜温里而回阳,俾痢止则阴留,阴留则阳斯变矣。
       桃花汤(方法见温热下焦篇)
       六十八、久痢,阴伤气陷,肛坠尻酸,地黄余粮汤主之。
       此涩少阴阴分法也。肛门坠而尻脉酸,肾虚而津液消亡之象。故以熟地、五味补肾而酸甘化阴;余粮固涩下焦,而酸可除,坠可止,痢可愈也(按石脂、余粮,皆系石药而性涩,桃花汤用石脂不用余粮,此则用余粮而不用石脂。盖石脂甘温,桃花温剂也;余粮甘平,此方救阴剂也,无取乎温,而有取乎平也)。
       地黄余粮汤方(酸甘兼涩法)
       熟地黄 禹余粮 五味子
       六十九、久痢伤肾,下焦不固,肠腻滑下,纳谷运迟,三神丸主之。
       此涩少阴阴中之阳法也。肠腻滑下,知下焦之不固;纳谷运迟,在久痢之后,不惟脾阳不运,而肾中真阳亦衰矣。故用三神丸温补肾阳,五味兼收其阴,肉果涩自滑之脱也。
       三神丸方(酸甘辛温兼涩法,亦复方也)
       五味子 补骨脂 肉果(去净油)
       七十、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人参乌梅汤主之。
       口渴微咳于久痢之后,无湿热客邪款证,故知其阴液太伤,热病液涸,急以救阴为务。
       人参乌梅汤(酸甘化阴法)
       人参 莲子(炒) 炙甘草 乌梅 木瓜 山药
       按:此方于救阴之中,仍然兼护脾胃。若液亏甚而土无他病者,则去山药、莲子,加生地、麦冬,又一法也。
       七十一、痢久阴阳两伤,少腹肛坠,腰胯脊髀酸痛,由脏腑伤及奇经,参茸汤主之。
       少腹坠,冲脉虚也;肛坠,下焦之阴虚也;腰,肾之府也;胯,胆之穴也(谓环跳);脊,太阳夹督脉之部也;髀,阳明部也。俱酸痛者,由阴络而伤及奇经也。参补阳明,鹿补督脉,归、茴补冲脉,菟丝、附子升少阴,杜仲主腰痛,俾八脉有权,肝肾有养,而痛可止,坠可升提也。
       按:环跳本穴属胆,太阳少阴之络实会于此。
       参茸汤(辛甘温法)
       人参 鹿茸 附子 当归(炒) 茴香(炒) 菟丝子 杜仲
       按:此方虽曰阴阳两补,而偏于阳。若其人但坠而不腰脊痛,偏于阴伤多者,可于本方去附子加补骨脂,又一法也。
       七十二、久痢伤及厥阴,上犯阳明,气上撞心,饥不欲食,干呕腹痛,乌梅圆主之。
       肝为刚脏,内寄相火,非纯刚所能折;阳明腑,非刚药不复其体。仲景厥阴篇中,列乌梅圆治木犯阳明之吐蛔,自注曰:又主久痢方。然久痢之症不一,亦非可一概用之者也。叶氏于木犯阳明之疟痢,必用其法而化裁之。大抵柔则加白芍、木瓜之类,刚则加吴萸、香附之类,多不用桂枝、细辛、黄柏。其与久痢纯然厥阴见证,而无犯阳明之呕而不食撞心者,则又纯乎用柔,是治厥阴久痢之又一法也。按泻心寒热并用,而乌梅圆则又寒热刚柔并用矣。盖泻心治胸膈间病,犹非纯在厥阴也,不过肝脉络胸耳。若乌梅圆则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
       乌梅圆方(酸甘辛苦复法。酸甘化阴,辛苦通降,又辛甘为阳,酸苦为阴)
       乌梅 细辛 干姜 黄连 当归 附子 蜀椒(炒焦去汗) 桂枝 人参 黄柏
       此乌梅圆本方也。独无论者,以前贤名注林立,兹不再赘。分量制法,悉载伤寒论中。
       七十三、休息痢经年不愈,下焦阴阳皆虚,不能收摄,少腹气结,有似癥瘕,参芍汤主之。
       休息痢者,或作或止,止而复作,故名休息,古称难治。所以然者,正气尚旺之人,即受暑、湿、水、谷、血、食之邪太重,必日数十行,而为胀、为痛、为里急后重等证,必不或作或辍也。其成休息证者,大抵有二,皆以正虚之故。一则正虚留邪在络,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而见积滞腹痛之实证者,可遵仲景凡病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当下之例,而用少少温下法,兼通络脉,以去其隐伏之邪;或丸药缓攻,俟积尽而即补之;或攻
794
 楼主| 发表于 2019-6-18 22:13:5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6月18日),由张培红副秘书长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九讲。她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瘟疫论》的 “狂汗”、“发斑”、“数下亡阴”、“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这几则医论的内容,以及托里举斑汤、清燥养荣汤、柴胡养荣汤、承气养荣汤、蒌贝养荣汤的运用。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wyl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 “狂汗”、“发斑”、“数下亡阴”、“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等问题。
所谓狂汗,就是疫邪从所伏藏的膜原溃散,向外传导欲从汗出而解散。由于病人体质强盛,腠理致密,阳热之气冲击肌表,不能立即腠理开泄,汗不能出,所以病人突然憋躁烦乱不安,坐立不宁,就象疯了狂了一样。过了一会儿,病人汗出很多,汗水如同被雨淋了一样流下来,先前的烦躁狂乱立即停止,脉搏也由躁数变为安静,身体也从发热转为凉爽,疾病就好象一下子痊愈了一样。
“狂汗”在外感热病过程之中,时有发生,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它的出现反映了邪正斗争,在疫病过程中的激烈程度,与战汗时的正气已伤不同,此时正气尚盛,在驱邪外出的过程中,遇到阻碍发生冲击、震荡,致使出现精神烦躁如狂的现象。
喻嘉言云:“天地郁蒸而雨作,人身烦闷而汗作。”
龚绍林云:“尝治一童子,脉数而洪浮,口中谵语,夜卧不安,用清燥养营汤合白虎汤,加辰砂八分。一服脉症不稍减,随合二剂为一剂服之,嘱其父母曰:现在胡言,将来必狂汗而愈。午后果发狂大汗,霍然而愈。吴师之言神验也。”
龚氏深信吴又可学说,又在实践中发展其理论,加用清燥养营汤合白虎汤,养阴清热以资汗源清邪热,确有扶正祛邪之妙,足补吴又可之未备。
中医外感热病学家对于发斑的认识,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素问》、《伤寒杂病论》、华佗、郭壅等都对发斑有过论述,但对于后世温病学影响最大的应当是吴又可,是他第一次论述了战汗属气分,斑属血分。叶天士《温热论》所论“然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此与吴又可体现出学术上的继承关系。
龚绍林云:“凡病后发斑,或不见甚病,或发风丹,或发斑疹者,皆是邪从外解。纵令痒甚,切不可用药洗之。致邪复入内,有下症则下之。或内陷者,则托举之。痒甚者,归尾、生地、赤芍及去风火之剂调理之。斑愈而病亦去矣。无上诸症,不用药品亦愈。”
“数下亡阴”是温热病治疗过程中,难于避免的现象。吴又可提出的用清燥养荣汤来养阴退热和使用承气养荣汤进行治疗,实在是吴鞠通《温病条辨》增液汤、增液承气汤的先驱,是增水行舟疗法的滥觞。
吴鞠通《温病条辨》云:“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汤,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其阳明太热,津液枯燥,水不足以行舟,而结粪不下者,则以增液合调胃承气汤,缓缓与服,约二时服半杯沃之,此一腑中气血合治法也。”
孔毓礼曰:“津液枯干,似应下之证。须知此时必无大热,或掌心微热,或至夜热加,脉显细急无力,神气清明为辨”。
龚绍林曰:“疫证经多下,或日久失下,致火燥血枯者,宜承气养荣汤。或右寸与左寸无力,而又有下证,宜陶氏黄龙汤下之,庶免亡阴之咎”。
795
 楼主| 发表于 2019-6-19 22:24:3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6月1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共同复习《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这一章节。
        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脏腑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均以气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而又反过来会加重脏腑的病变,使病情进一步的发展,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或生成不足,是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病机。气血津液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病因的影响下,引起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输布失度,生成不足,亏损过度,从而导致的一类病症,内科的多种病症均不同程度的与气血津液有关,本章着重讨论病机与气血津液密切关系的病证,包括气机郁滞引起的郁证,血溢脉外引起的血证,阴津亏损引起的消渴,津液外泄过度引起的自汗盗汗,脾虚痰湿偏盛引起的肥胖。以及正虚邪结,气血痰湿毒蕴结引起的癌变等。
       请大家关注收听王秀民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zynkx
          祝贺王秀民主任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气血津液病证这一章节的有关内容。
  中医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构建人体的整体性,并且赋予它们不同的生理特性。
在病理的情况下,它们失常的表现各不相同,有彼此影响,互相关联,错综复杂。
什么是气血津液?黄帝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在《内经》之中,岐伯回答了他的问题。其实,黄帝与岐伯,只是托名,真正的“医学问对”,是由扁鹊师徒完成的。
“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气血有病之后的表现,《内经》也有很多论述。比如:“黄帝曰:六气有,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痹,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796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10:49: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9-6-21 10:52 编辑

       本周四(6月20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中医外科疾病“牛皮癣、白疕?风热疮、紫癜风、白驳风”。主要内容包括这四个病的概述、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velinks.com/zywkx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牛皮癣、白疕、风热疮、紫癜风、白驳风”的有关内容。
牛皮癣被当做“银屑病的俗称”,已经有很多年了,“白疕”的称呼,不仅远离了大众,就是很多中医也不了解。其实牛皮癣的中医名称虽然不雅,但是更准确地揭示了这个病不仅仅是脱屑,更重要的是皮肤的改变如牛皮那样革化,是一个很顽固的过程。初起为炎性红色丘疹,约粟粒至绿豆大小,以后逐渐扩大或融合成为棕红色斑块,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基底浸润明显,表面覆盖多层干燥的灰白色或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表面鳞屑,逐渐露出一层淡红色发亮的半透明薄膜,称薄膜现象。再刮除薄膜,则出现小出血点,称点状出血现象。白色鳞屑、发亮薄膜和点状出血是诊断银屑病的重要特征,称为三联征。皮损形态: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环状、带状、泛发性、脂溢性皮炎样、湿疹样、蛎壳状、扁平苔藓样、慢性肥厚性、疣状等。

      和牛皮癣“被更名”银屑病一样,很多中医传统的病名不容易查到了,白驳风就是白癜风。
紫癜风网上说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紫红色的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剧烈瘙痒为临床特征。好发于成人,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相当于西医所指的扁平苔癣。
与前几个根据病状特点命名的外科病不一样,风热疮是按照病因命名的,尽管它的名称也和外在表现有一定联系,但是,既然是“风热”为主要病机,那么,就可以在舌脉和其他身体状况之中找到依据。
中医外科急病的名称虽然有很多不被重视和采信,但是,中医绝对不是没有凭据,而且是“以无为本”,立这个病名,就是为了消除这个病痛。
797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13:16:5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上午(2019年6月2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萍霞和大家一起学习曹东义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的第14节内容: 带研究生培养高素质人才

           邓铁涛先生培养研究生时,有很多动人的奇迹,那是一些难忘的岁月。邓老说:“培养一个学生成为有用之才是很不容易的,因此邓老先生常告诉学生说:“做学问如建金字塔,低要宽,顶要尖,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过去我们说“天下”,往往指的华夏,而现在随着学术交流的日益广阔,“天下”一词就不再限于华夏了,而应该是整个世界。广州中医药大学培养的许多毕业生,可以说已经走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邓老先生有的时候也常常在不同的国家见到他们,邓老认为,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耀,而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必然。

           让我们一起期待朱萍霞的分享,http://www.velinks.com/dttz
       祝贺朱萍霞讲述《邓铁涛传》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邓老:“ 带研究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关事迹。
广州中医药大学是首批(1978年)获准招收研究生的中医院校之一,也是全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1978年,邓铁涛先生招收了两名硕士研究生,一个是梁德任,一个是李杰芬。1979年,邓铁涛先生既招收了2位内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招收了2位医学史专业的研究生。
在中西医并存的当代条件下,很多临床有效的经验,如果希望成为“被接受”的科研成果,就必须有一定的实验数据做支撑。
邓铁涛先生在1986年成为博士生导师之后,主要带过的博士研究生除前面介绍的李南夷之外,1987年邓铁涛先生带的内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张世平,他的学位论文是《重症肌无力辨证论治临床实验研究》;1988级内科专业博士研究生李顺民,他的学位论文是《强肌健力胶囊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与机理研究》。
重症肌无力是邓铁涛先生多年来着重研究的世界医学难题,应该在临床总结和基础理论以及动物试验等方面,不断深入下去。他们在总结邓铁涛先生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在重症肌无力课题组(邓铁涛、李任先、张世平、刘小斌、李顺民、杨文辉、邓中光)各位同道的配合下,对于按照强肌健力补脾益损的治疗原则,应用强肌健力饮的252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总结,总有效率为98%;对其中94例住院患者进行强肌健力饮与激素强的松每天100毫克的疗效对照观察,结果强肌健力饮组总有效率95.7%,强的松组总有效率91.5%。强肌健力饮与激素强的松疗效相当,但无激素副作用。这些临床数据是很过硬的。
在实验研究方面,对28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治疗前后的肌电图动态观察中,治疗前肌电图检查不同部位(眼轮匝肌、三角肌、腓肠肌)重复电刺激动作电位衰减百分率都有不同程度异常,治疗后随着临床症状好转消失,神经电生理也有明显改善,证实其药效与临床疗效同步。重症肌无力是神经与肌肉接头间传递障碍疾病,其与接头的传递物质乙酰胆硷受体异常有关。在对23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抗乙酰胆硷受体抗体(AchRab)与抗突触前膜抗体(PrsMab)的分析中,经用强肌健力饮治疗后,上述两种抗体水平相应下降,有的甚至转为阴性,差异有显著意义,表明该药对重症肌无力致病因子有清除作用。
中医药临床效果那么好,肯定会有微观方面的改善作用。
重症肌无力又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对28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治疗前后的免疫学分析中,证实强肌健力饮能使IgG和C3值降低,LBT值升高,表明该药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这种免疫调节是双向的调节,不同于强的松等西药之单纯免疫抑制。使“高者抑之,低者举之”,使重症肌无力病理过程中免疫反应的异常环节得到改善。课题组成员还进行了脾虚型重症肌无力与人类的白细胞抗原关联的研究,ELISA法测定脾虚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α受体的研究,脾虚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及D-木糖排泄率分析,重症肌无力患者头发微量元素分析,脾虚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细胞遗传学损伤初步观察等多项研究。
在动物实验研究方面,课题组成员利用电鳐AchR免疫接种大鼠,制成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的动物病理模型(EAMG),设立正常大鼠空白对照及阳性药物对照组,对强肌健力饮的疗效和受体药理进行五个方面的探讨。结果表明,在利用黑斑双鳍电鳐电器官AchR免疫接种大白鼠制成的“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病理模型(EAMG)”,经强肌健力饮治疗后,EAMG的临床症状、AchR抗体滴度、箭毒致瘫耐量试验、负荷耐力试验各项指标都有明显好转,而且能提高神经AchR结合部位数,说明强肌健力饮对EAMG的疗效是肯定的。
这些基础研究,证实了中医疗效背后的科学原理。
邓铁涛先生指导的1989级内科专业博士研究生何绪屏,他的学位论文是《邓铁涛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总结及冠心止痛膏疗效观察》;1995级内科专业博士研究生肖会泉,他的学位论文是《舒肝胶囊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他的同学唐铁军的博士论文是《开心胶囊抗心肌缺血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1996级内科专业博士研究生赵益业,他的学位论文是《五脏相关学说的内涵探讨及在冠心病的应用》;1998级内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徐云生,学位论文是《中医学基本观》;1999级内科专业博士研究生郑洪,其学位论文是《五脏相关学说理论与临床分析》,他的同学杨利的博士论文是《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风经验研究—附60例临床观察》。2001年之后,邓铁涛先生还指导过一些研究生,比如涂遥生博士等,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798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21:13:38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上午(2019年6月2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澳门针灸学会理事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委会副会长张俊青讲座。

                   他的讲题:一气周流针刺疗法治疗妇科病。

                   以子午周天及卯酉周天理论为依据,通过调理周天循行通路上筋、骨、皮等不同层面表现出来的异常,再根据不同病症施以不同的调气方法以治疗妇科病。

                  我们一起期待张俊青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
                  祝贺张俊青副会长讲座成功!
                 他讲了:一气周流针刺疗法治疗妇科病的有关内容。
                 中医学重视人体的整体性,主要通过脏腑经络系统,来调节阴阳气血的平衡与运行。
                 中医不说“新陈代谢”,因为太笼统;而是主张“升降出入”,依靠这些理论,就把个体的生命与整个世界的时空联系起来了,让人成为一个“小宇宙”,“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这样的学术原理。
                  张俊青说以子午周天及卯酉周天理论为依据,通过调理周天循行通路上筋、骨、皮等不同层面表现出来的异常,来诊治疾病,这的确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799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21:48:5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6月23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吴师机。
       吴师机,原名吴樽,又名吴安业,字尚先,一字杖仙,别号潜玉居士,生于 清嘉庆十一年(1806),卒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浙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为清代著名的外治医家。吴师机出生于文学世家,从小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他医疗活动的时期,正值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据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上册》和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所载: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军不仅给清朝政府和整个封建地主阶级及其意识形态以从未有过的沉重打击,而且又给基层广大农民、手工工人带来了雪上加霜的灾难,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基层民众,不仅生活贫困,而且生了病更无钱无力求治。面对此情此景,吴师机通过不断地研习前人之学,而施诊专以膏药为主。这样,一方面既解除了广大民众的疾苦,又不断地提升了他自己的外治经验,最终成为一位承前启后的外治医学大家。从吴师机的实际治学与临证中,可以让大家明白:一个好的中医是从广大民众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广大患者才是造就医学人才的沃土。正如邓小平在《论文艺》一书中所说:“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不仅是政治家的爱民治国经验之谈,而且也可成为为医者成长的至理名言。温室里长不出好松树,操场上练不出千里马。一个医生只有在广大患者中不断的砺炼,才能成为学验俱丰的好医生。吴师机就是在广大民众中不断地砺炼才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外治医家。他在外治方面建树颇多,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著名观点,并确立三焦分治法;对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制方遣药、作用途径、敷贴部位及穴位等,都有较为系统的理论阐发;且详细总结了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的外治经验;施诊专以膏药为主,还有脐疗,穴位贴敷等。著有《理瀹骈文》一书传世。他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http://www.velinks.com/ddgy总结小诗:一代医家吴师机,内病外治创奇迹。《理瀹骈文》阐膏药,理法方药备一起。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清代著名医家吴尚先的学术成就。
        吴尚先善于“内病外治”,这很重要。但是,目前看来,他关于外治的理论解释不准确,影响了中西医的交流,也不利于中医技术走向世界。
       在西医刚入中国,人们不了解情况的时候,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这是没问题的。但是,西医用化学成分说治疗的机理,用透皮吸收来衡量,就麻烦了。
      膏药常用水银和铅丹等“内服有害”而外用无害的药物,这就不能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了。
另外,内服的补益剂,外用也起不到内服补益的作用。

我们推广圈疗,就不用“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说法,而是经过反复总结,提出“外治内效,施之于外,神应于中”的“内外相关”学说,而且在《河图》《洛书》《内经》中找到了理论依据。

“河洛回生系统涂药圈疗新法”,已经成为国家推广的高新适宜技术,培训了27期学员来自国内外,大家都认同这一学术观念,用了都说好。
800
 楼主| 发表于 2019-6-24 22:41:5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一(2019年6月24日下午5:30--6:30),由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起源、蓬勃发展,到出现质的飞跃,中华文化亦不例外。人文始祖伏羲继承女娲时代的文明成果,并总结女娲以降的文化发展成果,创立哲学体系,总括天地万物。伏羲氏“味百药而制九针”,神农氏尝百草而有“本草学”,扁鹊秦越人创立“扁鹊医学”,这其中既一脉相承,而有持续发展。
       龙是虚构的一个图腾神物,“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有九似,知时节,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相应,在天则能行云布雨,在地或在水则为有形之龙,实乃天地之间生生之气所化。龙文化深深的启迪着中医学。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讲述。http://www.velinks.com/bqwh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誰启迪了扁鹊的思想?”
       司马迁说 “扁鹊言医,为方者宗。”扁鹊为中医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由于人类的历史很悠久,中华文化也很悠久,扁鹊与老子和孔夫子同时代,他没有受到儒家和到家文化的影响。那么,誰启迪了他的思想?他的原动力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很重要。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炎黄的文化中,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扁鹊?龙的文化中,有哪些融入了扁鹊的医学之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研究扁鹊30年,出版过《神医扁鹊之谜》等著作,今天我在成都参加了“2019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国际会议”,来自国内外的很多专家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期待,今后有关研究一定可以带给大家更多的新认识和成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9 12:20 , Processed in 0.05290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