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l010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阴阳五行的两个问题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16-11-6 22:25:09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6-11-6 10:09
先弄明白什么是科学理论吧。

你举的例子很好。

科学理论,网上有现成的定义。


所谓科学理论,是对某种经验现象或事实的科学解说和系统解释。它是由一系列特定的概念、原理(命题)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命题)的严密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


中医理论,其实就是对临床事实的解释。解释能否成立,要用事实验证。事实,可以是临床实践,也可以是科学实验,或者是已有的科学公理。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这是个临床事实,不是理论。中医有解释,而且解释符合上述几条要求,这些解释就是科学理论。
如果中医没有解释,或者解释不符合上述要求。只能说,中医认识到了汗出热退现象,并有采取治疗措施,使病人出汗而退热的治疗经验。不能说有这方面的科学理论。
不知道大家如何用中医理论解释汗出热退,解释出来,咱们看是不是科学理论、


比如,狗打喷嚏天要下雨。首先是验证这个事实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这算一个事实。
对这个事实的解释,就是理论。是不是科学理论,看能不能用实验证实或者是不是符合科学公理。
这个事实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哪一个解释符合前面说的这几条,这个解释就可以是科学理论。当然,首先得这个事实存在。

点评

很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7 13:18
72
发表于 2016-11-6 22:28:4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1-5 15:01
要是你看不懂《中西医融合观》,说明《中西医融合观》是科学。

我看不懂佛经,佛经就不是科学。我看不懂《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就是科学。。
我不懂佛经,怪佛经。我不懂《中西医融合观》,就怪我。
怎么横竖都是您的理?
73
发表于 2016-11-7 05:20:5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11-6 14:28
我看不懂佛经,佛经就不是科学。我看不懂《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就是科学。。
我不懂佛经, ...

       我不懂佛经,怪佛经。
==================================
       看不懂佛经,怪你自己!!
74
发表于 2016-11-7 05:24:4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其实就是对临床事实的解释。解释能否成立,要用事实验证。事实,可以是临床实践,也可以是科学实验,或者是已有的科学公理。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这是个临床事实,不是理论。事实可以是临床实践。反复实践检验,都是正确的,那就是理论!!
75
发表于 2016-11-7 05:30:11 | 只看该作者
        导读: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一语,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同为历代医家运用汗法治外感热病之理论根据。然于《内经》原文,诸家意见不尽一致,略析如下:

其一、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一语,今在“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之后。据文译义,可解为感受于夏天暑气而发热者,症见汗出,烦躁时即喘促气粗,喝喝有声。如邪热伤阴,精神内乱,身形虽然平静,而反见多言多语。身热炽烈如燃炭,若予汗解,发热便可消退。而明代医家吴鹤皋将“因于寒”句移至“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前,并注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故云体若燔炭。治之之法,在表者宜汗之,汗出则寒可得而散矣。”朱震亨、张琦均从吴注。
其二、
暑为阳热之邪,初起即现气分症候,虽见“体若燔炭”但不可“汗出而散”。《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曰:“张凤逵云: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可称要言不烦矣。”然“暑病首用辛凉”作何理解?南京中医学院之《温病学教学参考资料》曰:“张凤逵云‘暑病首用辛凉’--暑热伤气为无形之热,故治宜清气热,肺为清空之脏,得辛凉则平,此仍是白虎的辛凉清热,不是发汗的辛散方剂。”此说当是。而叶文原注云:“如肌表热无汗,辛凉轻剂无误。”表热而无汗,是有寒邪束表,故致腠理固密,必非暑热阳盛,肌表开泄之症。验于临证实际,暑天并非全属邪热,感受寒邪者实复不少。虽感于寒而天本热盛,又非冬月纯寒可比,故不宜辛温劫夺之品,仅用辛凉轻宣之剂。由此可知,“如肌表热无汗,辛凉轻剂无误”之说,非暑温正证正治。若真属暑温,则不可汗矣。吴氏移易经文,确有至理。
其三、
温病学说成熟之后,于表证最初邪在卫分(暑证虽属温病范畴,一般无卫分证候,故不在此列。)见恶寒、咳嗽、发热、无汗、身疼、肢倦等症,前贤创辛温疏解之法。盖温病解表,固以辛凉为大法,然于感邪之初,必须侧重辛散,凉药不宜用之过早,亦不宜过多,以免凉遏之弊。故于热病最初阶段,显见表证者,以用辛平疏解之法最多。此时症见恶寒而无汗,故可投葱豉汤、荆防败毒散之类以解散外邪。然温病本是热证,常迅速热化,证见热重寒轻,或不恶寒而口渴,咽微痛,苔微黄,脉转浮数或滑数,则又宜辛凉清解。方如银翘散,桑菊饮之类。此时常有微汗,邪祛病退,汗亦自除。
据上所述,则温病虽是热邪袭人,初期“体若燔炭”之时,亦可适用“汗出而散”之法。倘将《内经》原文中“因于暑”之“暑”字,视为热病之统称,而非仅指狭义之暑病,则汗解之法,不仅适于伤寒初感,亦宜于温病初起,则更臻完善矣。
故凡感症初起,表未解者,无论风寒、温热,必用对症之方以解其表,方得应手而愈。兹各举一例以明之。

风寒例
友人徐某妻钱氏,于癸丑年(1973年)岁末病感冒。头痛、恶寒、呕逆俱甚,兼见咳嗽多痰。思食鸡蛋,食后旋又吐出。已服西药及注射退热针剂两日,体温降而复升。其夫于除夕前夜来舍索方。要求两日内病愈而新春可以作客。询知其病后从未得汗,因而通体不适。余详推症候是风寒外感,表实之证也。拟一辛温解表方付之
苏叶9g 荆芥9g 防风9g 陈皮6g 半夏6g 杏仁9g 炙草2g 白芷4.5g 桔梗4.5g
因是悬拟之方,故嘱先服一帖再议。友人配药回家,测得其妻体温39.2℃,为求愈心切,一小时内连进两煎,且复以厚被,药后又一小时许,得通体微汗津润,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恶寒除,头痛解,次晨即食粥两小碗,亦不复呕逆,但微见咳嗽乏力,嘱以成药善后,新春间遂得应酬如常。

温热例

副局长朱某于1986年秋突发高热,体温40℃,其堂妹为医院护士,打针服药倍加周至。越两日,热不少减,邀余为诊。诊见面色缘缘正赤,所谓“阳气怫郁在表”也。口气粗而灼热。切其尺肤则潮润而灼指,头痛、口干、咽痛,无明显汗出。脉浮数有力,舌边红而苔薄白。证属风温外感,故所见诸症,多呈热象,当以辛凉清解之法治之。投银翘散方,药后得通身透汗,一剂即热退病除。方为:
银花12g 连翘12g 荆芥9g 淡竹叶9g 薄荷6g (后入)鲜芦根30g 桔梗6g 生甘草3g 豆豉15g 牛蒡子9g 
76
发表于 2016-11-7 05:38:10 | 只看该作者
       以上两个病例,西医反复治疗无效,说明西医理论是错误的!尽管解释的头头是道,科学实验历历可见,就是治不了病!
      中医,有解释,有疗效!
       中医不科学,但是正确,有疗效;西医科学,无疗效,不正确,是造假!
77
发表于 2016-11-7 05:38:57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1-7 01:24
中医理论,其实就是对临床事实的解释。解释能否成立,要用事实验证。事实,可以是临床实践,也可以 ...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1-6 02:00
心悸=心肌炎=心律失常=心律不齐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这些就已经成为理论了。

78
发表于 2016-11-7 05:44:20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11-6 21:3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1-6 02:00
心悸=心肌炎=心律失常=心律不齐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心悸=心肌炎=心律失常=心律不齐】
         仁海先生,你没有看出来,说的是谁吗!!!!是狗屁理论!胡拉乱扯!!
79
发表于 2016-11-7 05:45:3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1-7 01:38
以上两个病例,西医反复治疗无效,说明西医理论是错误的!尽管解释的头头是道,科学实验历历可见, ...

        原来你木学中医之前干的西医生,都是在造假?如此,就速到有关部门自首去吧。坦白后,是可以从宽处理的。
80
发表于 2016-11-7 05:47:3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1-7 01:44
【 心悸=心肌炎=心律失常=心律不齐】
         仁海先生,你没有看出来,说的是谁吗!!!!是 ...

谁说的?证据来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5 07:31 , Processed in 0.0555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