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不论是炮弹,还是蚊子,所有运动物体的瞬间行进方向,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这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那个方法,够普遍、够简洁、够精确。但牛顿同学没有满足,他主动加压,奋力拼搏,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新的更大贡献。 牛顿发现,计算曲边形状面积的方法很麻烦,不够和谐。古希腊时代,人们计算曲线围成的土地面积,是像拼图那样,用三角形啊、长方形啊这些简单的直边图形把它大致填满,这些简单直边图形的面积相加,就是那片土地面积的近似值,具体有多近似,那要看拼图的精细度。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都曾用过这种方法。这种算法不仅麻烦,而且作为数学来讲,它不够严格。 17世纪,伽利略的弟子卡瓦列利提出一个思想:线由无数个点构成,面由无数条线构成,立体是无数个平面构成。 那么,点、线、面分别就是线、面、体的“不可分量”。 卡瓦列利通过比较两个平面(或者立方体)的不可分量之间的关系,来获得两者面积(或体积)之间的关系。有点绕了是吧?没关系,我们还可以举例、画图: 在一个平面上,我们放一个四面体(四个三角形围的那个),在他旁边,放个体型圆润点的圆锥体。圆锥体的体型虽好,但算起体积来,远不如四面体好算。 这时,让平面穿透他俩向上移动,在平面上,我们就会不断得到他俩的截面:一个是变化的三角形,一个是变化的圆形。如果从始至终,在每个时间点,我们得到的这俩截面的面积都相等,那么,这个四面体和圆锥体的体积也相等。我们只要算出四面体的体积,就得到了圆锥体的体积。 上面说的,是对立体,我们比较它们的不可分量:平面。 同理,对平面,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不可分量:线。 这就是著名的卡瓦列利原理。 其实,这个原理在我国叫“祖暅原理”,由魏晋时数学家刘徽提出“牟合方盖”概念,二百年后,南北朝时代大数学家祖冲之的儿子祖暅发展而成。可惜遭遇和墨子一样,既没引起重视,也没得到发展,自然就没产生什么值得一提的影响。有兴趣的同好们可以查一下相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