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405|回复: 7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权威解读——真实《伤寒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20 18:2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5-6-20 10:32 编辑

导读:
       同历史上很多典籍一样,《伤寒论》的流传也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本次对话钱超尘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伤寒论》版本流传的故事。
       梁冬:我们都知道,医书和其他的书不一样,它对于版本和训诂的要求非常高。否则的话,错一个字可能就会引发了很多的错误。说起《伤寒杂病论》,以往我们都认为它就是一本书,写下来以后就一代一代传下来,就到现在了。无非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不同刻印而已。其实不然,《伤寒论》在历史上若干次的遗失,甚至在宫廷这个正统的传承里是没有的,后来又若干次被找到,经过了不同的版本的流传之后,其实今天的《伤寒杂病论》已经和当年有了很大的不同了。在这个转变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遗漏错误的地方,所以像钱老这样的训诂学大师他要对照不同的版本才能更好的明白这段文字到底曾经是什么意思。到底用的是哪一个字眼,对于一个医书来说这就特别重要了。
       钱超尘:您概括的非常准确。陶弘景有本《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其中写到《伤寒论》就是根据《汤液经法》而成的。在这60种方子里边,其中有13首方子与今天的《伤寒论》是一样的。有几首方子只有名称但没有方剂了。但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就有。可以通过《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来可以补充《伤寒论》所失传之方的不足,所以它非常重要。
       梁冬:这个里面的方子都是《伤寒杂病论》的原方。我想请问钱老这个《伤寒杂病论》它大概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里边有哪些内容?
       钱超尘:现传的《伤寒论》,十卷, 8万多字,可以说字字皆著,是非常非常的宝贵的。
       梁冬:您能稍举一两例来说明吗?
       钱超尘:好。《伤寒论》前一两卷是关于理论,后面是关于如何用方的,比如说人受到风寒的侵袭,后脖埂子发硬,后背也疼。如果不及时治疗,它要一步一步的发展,叫做传经。当得了这种病以后按照《伤寒论》的方子来服药,很快就能够把病邪驱除出去了。所以古人认为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虽然不大夫,按方抓药也不会造成危害。  
       第二,当医生给你开了方子的时候,你要对照着自己的病症,你看一看那个方子,他开的是不是准确。
孙思邈整理《千金要方》的时候,就是想着把这个《伤寒论》收集进去。但是孙思邈说我现在唯一的遗憾之处是我看不到六朝传下来的张仲景的《伤寒论》。
       梁冬:换句话来说,张仲景写完《伤寒杂病论》以后,流传到唐朝基本上就没有人再有了是吗?
       钱超尘:您说的太对了。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那个时候都是抄写,所以容易散失。幸好魏国有一个医官王叔和把张仲景的著作进行了整理,他写了《脉经》,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关于摸脉、诊脉的一个经。在《脉经》卷七,卷八,还有卷九的少部分,把《伤寒论》里边大部分的条文都记录下来了。但是《脉经》记录了只有140条,,不足《伤寒论》398条的二分之一。
       第二现在的《伤寒论》是按照三阳三阴而排列。所谓“三阳”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现在的《伤寒论》的结构就如此。
而《脉经》不是这么排列的,这个太重要了,它是按照可吐,可下,所谓“下”包括通小便、通大便,有的可汗,可以发汗,不可汗,都是按照可与不可,大概十几个排列的。这个才是张仲景的原始结构。一些医学家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是,我可以讲张仲景当他写出来《伤寒论》的时候不是按照三阴三阳排列的。而是按照可与不可排列的。我举例加以证明。在西汉和东汉时期,所有的医生诊病,没有一个大夫使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用三阳、三阴来进行辩证,而是使用可与不可。
       再说,张仲景这部著作它怎么流传下来了?这个必须从中国的目录学才能够探讨清楚。你从医书里边流传根本就找不清楚。
       王叔和是太医令。据梁朝阮孝绪说,他说我们中国存书的历史是这样,你写完一个书以后除了自己留下的一份外,还要交给国家图书馆一份。这是一个定制、规矩。所以王叔和不但自己保留着《脉经》,而且把另外一本交给了国家图书馆。
       梁冬:西晋之后,《伤寒杂病论》被王叔和改造成了《脉经》,所以在《脉经》里边有所记载,我们很多观念都以为一本书写完了一直到现在就是这样一个版本,其实完全不是如此,我们要追本溯源,了解这个知识在世间的轮回史。
       钱超尘:魏亡了以后,就是西晋。西晋当时有一个重要的目录学家叫荀勖,荀勖把《中经薄》全都抄写一遍,再加上西晋的书籍,写了一本《新中经薄》,这本书同样把《脉经》记录下来了。后来荀勖的《新中经薄》失传了,东晋初期有一个叫李冲的又根据西晋的藏书,写了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叫做《晋元帝四部目录》,在这部书里有几段话说到了《伤寒论》。
       梁冬:那个时候民间已经没有《伤寒论》了吗?
       钱超尘:民间是有,但是我说的图书目录是怎么记载的,说在西晋和东晋,《伤寒论》已经不叫《伤寒论》了,这是一个大的问题,叫《辨伤寒》。南朝,就是东晋之末,刘宋一个叫做陈延之,他写了一个《小品方》,记载有张仲景《辨伤寒并方》9卷,《杂方》8卷,由此可以看出,这本书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非常严密的关系,是后世《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原始版本。后来《小品方》在中国丢了。《小品方》里面说了这么一句话,李冲的《晋元帝四部目录》里边记载,张仲景的《辨伤寒》有9卷,这点告诉我们,在西晋和东晋时期,张仲景的《伤寒论》名字就叫《辨伤寒》,为什么?因为《伤寒论》它好多的卷数都是用辨字开头,所以这个《伤寒论》人们给他一个通俗的称呼,叫《辨伤寒》。
       第二,《小品方》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材料,张仲景《杂方》有八卷,《杂方》就是《杂病论》,张仲景的《杂病论》是六卷,那么他怎么变成了八卷?因为古代在抄写的时候,字多的,我可以卷成两卷,这个“卷”字,我们要改成第四声就叫做“卷”一卷书,两卷书的“卷”要是变成第三声,叫“卷”,它就变成动词了,改成卷了。要字多的话,我给卷成两卷。字少的话我给你卷成一卷,因此这个八卷内容就是六卷的内容,不过是多卷了两卷而已,这就告诉我了在西晋和东晋的时期,张仲景的《伤寒论》和《杂病论》已经被老百姓自然的分成了《辨伤寒》和《杂病论》两个部分了。
       梁冬:伤寒和杂病这两部内容有什么不一样吗?
       钱超尘:不一样,《杂病论》是治杂病的,《伤寒论》只是风寒侵袭人体而形成的疾病。通过目录学来进行分辨,在西晋和东晋,《伤寒论》这部书已经变成了医学的核心、灵魂,所以人们才如此地珍视它,被目录学做记载下来。话还没有完,陈延之是什么时期的人?现在根据着《小品方》来判断,他是东晋之末,刘宋时代的人,《小品方》早就丢失了。唐人见过,北宋的时代已经见不到了,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小品方》12卷又出现了。
       梁冬:又出现了?为什么又出现了呢?

钱超尘:又出现了,这了不得。不是在中国出现的,而是在曰本。上个世纪80年代,曰本的中医文献学家小曾户洋先生在曰本的尊经阁文库里边发现了一个《小品方》的残本保存着《小品方》的序言和完整的第一卷,这个材料太重要了。
       梁冬:这个《小品方》和《伤寒杂病论》的区别?
       钱超尘:《小品方》基本上是《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之运用。太重要了。可惜他们整理的这本书国内只有少数的学者有,影印的质量非常高,它那个绢部的纹路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小曾户洋先生访问中国的时候他给了我一本,很感谢他。
       梁冬:所以在那个时候出一本书是很不容易的。

钱超尘:很快六朝就过去的,到了隋朝,第一个皇帝隋文帝期间没有《伤寒论》流传。

       梁冬:在隋朝的时候,《伤寒论》无论是政府和民间都已经失传了吗?

       钱超尘:民间咱不知道,反正政府的图书管理没有。

       梁冬:已经失传了?

       钱超尘:失传了,隋炀帝时期,《伤寒论》出现了,国家图书馆里有了。

       梁冬:为什么那个时候就又没有了?

       钱超尘:是民间献出来的,当时有人给国家上了一个表,说现在咱们书籍不多了,要广泛地向民间征集藏书。献书一卷,奖绢一匹,政府抄完了再还你,所以这个时候大量的出现了民间藏本。这个时候《伤寒论》出现了。就是在隋炀帝时间。
       梁冬:各位亲爱的听众朋友,你不要以为随便去新华书店买到《伤寒杂病论》这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在隋朝的时候,国家图书馆里面已经失传了,基本上只有一些民间的版本,如果不是当时的朝廷有这样的一种远见卓识,从民间搜集知识的话,帮助绝大部分的人起死回生的《伤寒杂病论》也会就此失传今天一个小时又是非常迅速的过去了,特别感谢我们的钱超尘钱老向我们展示了严谨的学术作风,什么叫训诂学?我今天才得以目见,非常感谢钱老,谢谢钱老!

点评

医史文献研究,考镜源流,溯本求源,有利后学,增长学识,可谓功莫大焉!  发表于 2015-6-25 16:17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5-6-20 21:58:18 | 只看该作者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3
发表于 2015-6-21 06:24: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6-21 06:29 编辑

       这是一篇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的文章,钱超尘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训诂学家。训诂需要有雄厚的古文基础、严密的考证,不是一般专家能做得到的。目前还没有人能超过钱教授的研究深度。
      
      从中可以得到提示:
      1、伤寒论的初稿只有二本,即作者留一份底稿,国家图书馆留一份。由于少,在战争年代就容易流失;由于少,其它民间中医很难看到。能看到国家图书馆里的那一份只有太医,民间中医是很难看到。能看到作者手中底稿的中医人恐也不多,这部书作者不会轻易借出去,所以除极少的好友有可能到他家里看一看之外,恐没有别的可能了。
       对于这个情况,一些中医人大都不了解,误以为古人的书能象今天这样可被所有中医人看到,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根本就看不到。大都是单线传承。
      由此想到,对于《内经》的传承也是这样,家传的书,他人是无法看到的。
      所以,中医的传承,主要是家传和师传,单线下传,传着传着就丢失了。正如刘渡舟教授晚年才认识到的那样,中医是有门派的。张仲景是神农——伊尹汤液经——伤寒流派。
      《汉。艺文志》记载,西汉时期或之前,中医流派分为两个流派,即经方派和医经派。据此可知,伤寒论是经方流派,以中草药治病为主。灵枢、素问两书在晋以后问世,并不是汉代的黄帝内经,它应当是医经派传人据前人传下的医经书籍集结而成。灵枢就是一本以针灸为主的书籍,而素问则属于偏于基础理论探讨的书籍。医经派对于中草药治病技术比较粗糙,书中方子很少,但却强调了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中部各地域不同,治病方法也不同,如砭石、针、炙、按跷、毒药等5大类方法,属于杂法流派。
      由此可知,经方派和医经派无论是理论,还是治法都有很大的不同,而中药治病主要传承是经方派而不是医经派,以往有些人认为伤寒论是在灵素指导下形成的,显然是毫无根据的。原因可简化为两句话:一、不同的流派之间,治病方法不同;二,医书除师徒相传之外,门派之间并不是能相互参观的,在古代除了官方之外,很难勾通。当然,也不能排除例外。
      

点评

只要是读书人都可能传抄伤寒论,一二年就可能达到一万本。  发表于 2015-6-22 15:01
王教授的思维,总是那样的不同凡响。 第一,古人写书就誊抄两本,一本送国家图书馆保存,一本留着秘而不宣,请问古今中外有此先例吗?《第二次握手》作者冒着杀头的危险也要向外传播,作者的书认可赠人不收钱也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21 06:58
4
发表于 2015-6-21 06:48:55 | 只看该作者
       有争论、有疑问,学术交流是在那个特殊的领域内(训诂学)的事,我们这些训诂学的门外汉也只能够看热闹,她们的争论有了结论,我们可以接受这个结论,或者不接受。在没有结论之前,按照自己的需要,拿出一部分人的看法,做为自己错误观点的证据,则是别有用心的断章取义,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训诂学是一种非常专业的学问,有许多规矩,按照这些规矩训诂出来的结论,许多是错误的,与事实不符合的。
5
发表于 2015-6-21 06:58:22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5-6-21 06:24
这是一篇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的文章,钱超尘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训诂学家。训诂需要有雄厚的古文基础、严 ...

王教授的思维,总是那样的不同凡响。

第一,古人写书就誊抄两本,一本送国家图书馆保存,一本留着秘而不宣,请问古今中外有此先例吗?《第二次握手》作者冒着杀头的危险也要向外传播,作者的书认可赠人不收钱也要向外传播,作者认可不留姓名托名他人也要向外传播,这才是正常人的心态。

第二,钱超尘教授说了,医理部分来自《内经》,经验部分来自《汤液》,王教授能不能全部听完了梁冬和钱超尘的录音再发表评论?
6
 楼主| 发表于 2015-6-21 07:04:55 | 只看该作者
锡民教授可效法仲景,把您的宝贵经验送国家图书馆保存。我的《传承中医》已被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收藏。
7
发表于 2015-6-21 08:28:12 | 只看该作者
还有吗?
8
发表于 2015-6-21 09:14:56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6-21 06:58
王教授的思维,总是那样的不同凡响。

第一,古人写书就誊抄两本,一本送国家图书馆保存,一本留着秘而 ...

第一,古人写书就誊抄两本,一本送国家图书馆保存,一本留着秘而不宣,请问古今中外有此先例吗?《第二次握手》作者冒着杀头的危险也要向外传播,作者的书认可赠人不收钱也要向外传播,作者认可不留姓名托名他人也要向外传播,这才是正常人的心态。
————————————————————————————————————
      于先生此言不敢苟同。下面这段是钱超尘教授的原话,不是我说的,可是,你并没有细看。
      “王叔和是太医令。据梁朝阮孝绪说,他说我们中国存书的历史是这样,你写完一个书以后除了自己留下的一份外,还要交给国家图书馆一份。这是一个定制、规矩。所以王叔和不但自己保留着《脉经》,而且把另外一本交给了国家图书馆。”
      第二次握手是写情感的小说,看一遍就可仍的书,岂能与医学论著相提并论。现代作者的书是出版社印刷,汉代是竹简,刻一部书要花个一年两年。谁有精力刻多部?还干不干别的了?自己的书传给徒弟就行了。比如说,你太白侠的书,我就是想看,能看得到吗?古代信息闭塞,何以知道别人有什么东西,只能靠祖上或师傅传给。这一点,从武术流派传承上就可知道。

点评

到现在考古还没有发现竹简文字是刻的,考古发现都是毛笔写的。  发表于 2015-6-22 15:07
王教授啊,钱超尘教授说,王叔和自己留一本,交给国家一本。之后说了,王叔和的一本不再传抄,国家的一本不再刊发吗? 医学教育从商代就有了官办和民办两种体制,即便就两本,也不至于不传播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21 09:35
9
发表于 2015-6-21 09:24:40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6-21 06:58
王教授的思维,总是那样的不同凡响。

第一,古人写书就誊抄两本,一本送国家图书馆保存,一本留着秘而 ...

      第二,钱超尘教授说了,医理部分来自《内经》,经验部分来自《汤液》,王教授能不能全部听完了梁冬和钱超尘的录音再发表评论?
——————————————————————————————————————————
      至于医理是否来自内经,这需要大量论证,钱教授乃训诂学家,不是中医理论学家,尚难定论。究竟是否如此,要看伤寒与内经中的内容有多少是相同的内容。
      如果说伤寒的医理来源于内经,还缺乏证据。因为伤寒论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医理,而大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临床应用医学部分。即使是二书中都有三阴三阳,但内容并不相同。医经派与经方派虽是两派,但同时用三阴三阳这个说法,也不足为怪。三阴三阳,乃阴阳一分为三,谁都可以这么说,但关键在于内涵是否一样。比如,伤寒论中太阳经主表,内经是肺主皮毛,二者相互矛盾,显然不是一个体系,
      

点评

王教授啊,医经派与经方派,又是哪个既懂医理,又懂训诂的什么家说的啊? “伤寒论中太阳经主表,内经是肺主皮毛,二者相互矛盾,显然不是一个体系”,您这样说,显然是没有搞清经络和脏腑的关系。太阳经的表,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22 06:18
10
发表于 2015-6-21 09:35:42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5-6-21 09:14
第一,古人写书就誊抄两本,一本送国家图书馆保存,一本留着秘而不宣,请问古今中外有此先例吗?《第二次 ...

王教授啊,钱超尘教授说,王叔和自己留一本,交给国家一本。之后说了,王叔和的一本不再传抄,国家的一本不再刊发吗?
医学教育从商代就有了官办和民办两种体制,即便就两本,也不至于不传播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8 08:11 , Processed in 0.0567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