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临床医生该不该学中医经典《内经》?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5:44:16 | 只看该作者
《新校正》云:“详自‘藏俞五十’至此,并重复共得三百六十穴,通前天突、十椎、上纪、下纪,共三百六十五穴,除重复实有三百一十三穴。”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通共计之有三百五十七穴,其天突、大椎、上脘、关元俱在内,天突、关元、环跳俱重复,想有脱简,故不全耳。”

吴昆《素问吴注》:“自‘藏俞’至此,并重复共得四百零七穴,除重复约得三百五十八穴,盖世远经残,不可考也。”

张介宾《类经七卷·经络类七》注云:“周身三百六十五气穴,周岁三百六十五日,故以应一岁……自‘藏俞五十’穴至此,共三百六十五穴。若连前移附《针刺类》原文所列天突、十椎、胃脘、关元四穴,则总计三百六十九穴。内除天突、关元及头上二十五穴俱系重复外,实止三百四十二穴。盖去古既远,相传多失,必欲考其详数不能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自天突、十椎、上纪、关元、至厌中二穴,共计三百六十四穴,然内多重复,想有脱简,故不全耳。”

高士宗《素问直解》:“承上文而总结之,凡三百六十五穴,以应一岁之数,为针之所由行,皆气穴之所在也。自天突至天府下五寸,共三百六十六穴。一岁三百六十五而有奇,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则三百六十六数,相吻合也。按头上五行行五,及天突、关元、厌中、巨虚上下廉,穴有重复,而一岁之数,毫无错也。”
72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5:45:19 | 只看该作者
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 吴云:‘自脏俞至此,并重复共得四百零七穴,除重复约得三百五十八穴,盖世远经残,不可考也。’马云:‘通共计之有三百五十七穴,其天突、大椎、上脘、关元俱在内,天突、关元、环跳俱重复,想有脱简,故不全耳。’张云:‘自脏俞五十穴至此,共三百六十五穴,若连前天突、十椎、胃脘、关元四穴,则总计三百六十九穴,内除天突、关元及头上二十五穴俱系重复外,实止三百四十二穴。盖去古既远,相传多失。’志云:‘自天突、十椎、上纪、关元至厌中二穴,共计三百六十四穴,然内多重复。’高云:‘自天突至天府下五寸,共三百六十六穴(此乃不除重复)。一岁三百六十五日而有奇,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则三百六十六数,相吻合也。’简按:以上诸说,纷纭不一,今查之,自脏俞至五里,凡三百五十七穴。”

日人·森立之《素问考注》:“[绍]《太素》此二句在阴阳蹻四穴下,杨曰:‘以上九十九穴,通疗诸病也。’坚按:《太素》九十九穴,并藏俞、府俞、热俞、水俞、俱三百三十七穴,为数最不足。[劄]琦曰:‘为数不足,古文残缺讹衍,存其大略而已。’宽案:三百六十五者,盖一岁周天之数,此举其大较不必拘也。注家彼此纷纽,如实其数则失经旨,且《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亦此类矣。[眉]《灵枢·邪客篇》:‘岁有三百六十五,人有三百六十节。’《玉函·总例篇》:‘三百六十节,以应一岁。’又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孔穴。’”
73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5:46:20 | 只看该作者
附:《素问·气穴论》之篇题解:
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一·气穴》杨注:“三百六十五穴,十二经脉之气发会之处,故曰气穴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详论周身气穴,故名篇。”

张介宾《类经七卷·经络类七》注云:“人身孔穴,皆气所居,本篇言穴不言经,故曰气穴。”

张志聪《素问集注》:“穴乃气之所注,故曰气穴,而不论于经脉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气穴者,一身之气,循行三百六十五穴也。”于天星按:“本篇详尽论述周身的‘气穴’。何谓‘气穴’?因脏腑经络之气与穴位相通,所以这三百六十五穴,亦命名为‘气穴’。综观本篇所列穴位不足三百六十五,然为何一定要提出这个数字,完全是‘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正如高氏说:‘气穴者,一身之气,循行三百六十五穴也……,皆应一岁之数。’人与自然界相联系着,这个观点可以接受。然每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何必便会有三百六十五穴呢?这不免有些过于死板。”
74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5:47:23 | 只看该作者
金栋按:从以上历代注家可知,无论如何计算,人体腧穴并非365穴,有失“天人相应”365日之经旨,何也?因人体腧穴本无365穴也。
75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5:48:01 | 只看该作者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古作“俞”,音恕shu。俞,《说文·舟部》:“空中木为舟也。”段玉裁注:“《淮南·范论训》:‘古者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高曰:‘窬,空也。方,并也。舟相连为航也。’按:窬同俞。”本义是挖空树木做的小船,音yu于,引申为中空之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素问·奇病论》:‘治之以胆募俞。’王冰注:‘背脊曰俞。’按:皆中空之义。”俞,后来写作腧,腧穴也。

在《内经》中,腧穴有“砭灸处”、“节”、“会”、“骨孔”、“气穴”、“气府”等不同名称。《灵枢·九针十二原》在论述腧穴时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小针解》进一步作了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说明经络与腧穴是紧密相连的。人体的腧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络,而经络又隶属于一定脏腑,这样就使腧穴---经络---脏腑间的相互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关系。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5:48:54 | 只看该作者
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十四经腧穴简称“经穴”,即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二脉上的腧穴。目前现有经穴361个,绝大部分是晋代以前发现的。这个数比较接近365,但也并非365穴。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虽对十四经穴位作了全面系统的归纳整理,然总数惟为349个穴位,也并非365穴。
77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5:50:14 | 只看该作者
2. 365之络脉

《内经》还有365络,以应一年之日数的记载。

如《素问·气穴论》:“孙络三百六十五会穴,亦以应一岁。……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


请看历代注家所释
78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5:51:04 | 只看该作者
王冰注云:“孙络,小络也,谓络之支别者。”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孙络者,其络尤盛,如子化为孙,不特十五络而已,言孙络亦会于三百六十五穴,亦以应一岁也。”

吴昆《素问吴注》:“孙络,小络,浮而支别者是也。……言孙络亦有三百六十五穴,以应一岁。”

张介宾《类经七卷·经络类八》注云:“孙络之云会穴,以络与穴为会也。穴深在内,络浅在外,内外为会,故曰穴会。非谓气穴之外,别有三百六十五络穴也。……三百六十五脉,即首节三百六十五穴会之义。孙络之多,皆传于十二经之大络,非独十四络穴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孙络亦有三百六十五穴,以应一岁之气,孙络满则流溢于大络。……此复申明孙络与大络相通也。络脉之支别曰孙络,而孙络之脉又有与经脉相别而与大络相通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大络,复传注于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盖言十四络脉之外而又有十二络脉。十四络脉者,十二脏腑与督任之别,共十四大络也。十二脉络者,十二脏腑之经正也,是十二经正与十四大络相通,十四大络复与三百六十五络相通。”


高士宗《素问直解》:“经脉之外,是为络脉。络脉之外,是为孙络。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言周身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合也。孙络与穴会和,故亦以应一岁之数。……此言孙络之脉,与经脉相别,与大络相通。”
79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5:51:45 | 只看该作者
由以上可见,孙络有365条之多而与气穴365穴相会,以应一岁焉。365小络脉(孙络)→十二经之大络,而十二经之大络→365孙络,皆相通也。
80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5:52:13 | 只看该作者
又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检阅《内经》全书发现,其“三百六十五络”之“络脉”当是孙络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体十二条经脉,365条(孙)络,它们的血气都向上注于面部而行走于孔窍。


那么这365孙络是怎么计算来的呢?也是“天人相应”,即以应一年之日数而来,并非实际解剖而得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9 01:33 , Processed in 0.05067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