⑶张衡:《辞源·弓部》:“张衡:公元78-139年。东汉南阳西鄂人。字平子。少善属文,通五经、天文、历算、机械制作。安帝时拜为郎中,再迁太史令。永和初为河间相,拜尚书。尝作浑天仪,又作候风地动仪,为世界最早测候地动的机械装置。著有《灵宪》、《算罔论》,阐述浑天说。文学著作今传者有《西京赋》,见《文选》。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张河间集》。《后汉书》有传。”
《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列传第四十九》:“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衡善机巧,犹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常耽好玄经,谓崔瑗曰:‘吾观《太玄》,方知子云妙极道数,乃与《五经》相拟,非徒传记之属,使人难论阴阳之事,汉家得天下二百岁之书也。复二百岁,殆将终乎?所以作者之数,必显一世,常然之符也。汉四百岁,《玄》其兴也。’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徵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进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訞言。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曰:‘臣闻圣人明审律历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经天验道,本尽于此。或观星辰逆顺,寒燠(yu玉)所由,或察龟策之占,巫觋之言,其所因者,非一术也。立言于前,有徵于后,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成、哀之后,乃始闻之。……此皆欺世罔俗,以昧执位,情伪较然,莫之纠禁。且律历、卦候、九宫、风角,数有徵验,世莫肯学,而竟称不占之书。譬犹画工,恶图犬马而好作鬼魅,诚以事实难形,而虚伪不穷也。宜收藏图谶,一禁绝之,则朱紫无所眩,典籍无瑕玷矣。’”
《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东汉》:“张衡:(78-139)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北)人。年少好学,游于三辅,入京师,观太学,遂诵《五经》、贯六艺。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年二十八,任南阳太守鲍德主薄。不久,著《东京赋》和《西京赋》。鲍德离开南阳,他归故里,致思于天文、阴阳、历法等。安帝善其术学,公车特征,任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掌管天象观测,其宇宙天体观主‘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和地的关系就象蛋壳包蛋黄一样,天外地内。并作《灵宪》,书中已用赤道、黄道、南极、北极等名词,并画出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共有二千五百颗恒星,创造了第一架利用铜壶滴漏带动之浑天仪。顺帝初,复为太史令。阳嘉元年(132年),又创造了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之。曾上疏要求禁绝当时流行的图谶迷信。后迁侍中,遭宦官谗毁,作《思玄赋》以寄托情志。永和初,任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相,治威严,整法令,视事三年,召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卒。著诗、赋、铭、七言、《灵宪》、《七弁》、《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另著《周官训诂》,以补《东观汉记》。”
《中国通史全编·汉代的文化·天文历算》:“浑天仪的代表人物,是东汉的太史令张衡(78~139)。张衡是有名的文学家,反谶纬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科学家。他撰有天文著作《灵宪》一书,解释天体演化的一些问题。书中正确地阐明了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形成的;还认识到行星运动的快慢与其距太阳的近远有关。张衡在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耿寿昌等人创造的浑天仪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浑天仪,以齿轮系统与漏壶相连,随滴漏转动,其中星宿出没,与灵台观象所见完全符合。张衡鉴于东汉地震频繁,还创造了候风地动仪,以测定地震的方位。张衡的这些创造,被当时人目为神奇,所以崔瑗在张衡的碑铭上,盛赞张衡‘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