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一吐了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略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精、元气、阴阳、命门、脏腑之间的关系”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14-11-8 22:45:29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1-6 19:55
高看你了,原来你连阴阳六气也不懂。六气升为阳,降为阴。燥为金气,主阳气下降。你说是阴是阳?
——— ...

师古不泥古,赞同王教授

点评

欢迎总版参加讨论,请发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8 22:48
7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22:48:25 | 只看该作者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11-8 22:45
师古不泥古,赞同王教授

欢迎总版参加讨论,请发言。
73
发表于 2014-11-9 09:19:24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4-11-8 22:48
欢迎总版参加讨论,请发言。

谢谢先生盛情相邀!


风寒暑湿燥火,失其常则为邪气,至于哪个属于阴、哪个属于阳,还要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归类,最好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六邪必然是三阴邪对三阳邪”!


如果是五邪呢?就是想硬配对也配不成啊,是吧?为什么是双数就一定要阴阳相对呢?这个不符合临床实际。


譬如燥邪,我们常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用桑杏汤,后者用杏苏散。而不论是温燥还是凉燥,因为燥邪主要的病理反应是伤阴津,所以大多将之归于阳邪。


以下是我抄录的一段话,好像是一本教材的内容,供参考: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病变,常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故说“燥性干涩”。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若湿盛则生痰停饮,燥盛则津伤,肺又主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所以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伤损肺津,影响肺宣发与肃降功能,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黏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所以,燥邪为阳邪。


点评

总版误会了。这里论的三阴三阳是天之正气.一年360天,5日一候,3候一气,计24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分主24气。王教授问的湿和燥是第4、5气,在天为湿,在地为土。湿气起于大暑中,经立秋,处暑,白露,止于秋分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9 18:10
梁院长说的完全正确,《中医基础理论》7版教材222页也是这么论述的。 一吐之所以不明白燥属阳,而错误地把它归于阴的范畴。主要是因为一吐是自学内经,没学过《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难免分辨不清,出现理解错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9 16:32
74
发表于 2014-11-9 16:32: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9 16:37 编辑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11-9 09:19
谢谢先生盛情相邀!


      梁院长说的完全正确!
     《中医基础理论》7版教材222页也是这么论述的。
      一吐之所以不明白燥属阳,而错误地把它归于阴的范畴。主要是因为一吐是自学内经,没学过《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难免分辨不清,出现理解错误。
      而梁院长与我,都曾在学院里学过《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所以,才不会错。

      这个事实表明:自学内经,还是不行,容易理解偏差。
      但问题不仅限于此,一吐明明是自己错了,却反过来一个劲地说我错了,又没有评判官。把一个清楚的概念弄成了争论话题,犯这个低级错误,却是一吐造成的。

7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8:10:59 | 只看该作者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11-9 09:19
谢谢先生盛情相邀!

总版误会了。这里论的三阴三阳是天之正气.一年360天,5日一候,3候一气,计24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分主24气。王教授问的湿和燥是第4、5气,在天为湿,在地为土。湿气起于大暑中,经立秋,处暑,白露,止于秋分中。值湿热清凉之气相交。在天为燥,在地为金。燥气起于秋分中,经寒露、霜降、立冬,止于小雪中。主凉燥之气。所以,湿、燥是阳气下降的表现,只能属阴,怎能属阳?六气【失其常则为邪气】,邪必有所气,是三阴三阳的有余和不足,怎是【想当然的认为】?【如果是五邪呢?】这是总版的创新,务请说明根据和规律,不会是想当然吧?

  燥邪侵入人体,必经太阳。【在天为燥,在地为金】,金属手太阴肺经。所以外感表现为太阳病,或太阳、太阴并病。由于邪犯三阳,故为阳邪,治用小青龙。燥气本凉,用杏苏散润燥。肺气不降,郁而为热“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温病条辩)所以,燥之温凉是标与本的问题。
76
发表于 2014-11-9 19:05:37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4-11-9 18:10
总版误会了。这里论的三阴三阳是天之正气.一年360天,5日一候,3候一气,计24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分主2 ...

谢谢先生指教、谢谢!

点评

总版客气了。  发表于 2014-11-10 19:51
77
发表于 2014-11-9 19:11: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9 22:25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4-11-8 20:55
不用急,慢慢思考、讨论。
1,“三生万物”是指天气三阴三阳。《素问·六节脏象论》用之为:“夫自古通 ...


不用急,慢慢思考、讨论。
1,“三生万物”是指天气三阴三阳。《素问·六节脏象论》用之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其生五,是天气化生五行之地气。其气三,即五行之气亦三阴三阳,金木水火土火(相火)六气。三而生天气,三而生地气,三生人之脏气。所以,“三生万物”含五行地气,五行亦是三。
——————————————————————————
          我认为,还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三生万物是指天气三阴三阳”。
         因内经另文指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阴阳就是指天地。又有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都与上文有矛盾。这里还需理顺再说。
         
            

2,“三阴三阳”六经不是道吗,人体真气不是行于六经吗?
——————————————————————————————
       应当说,真气运行于任督、十二经,外加奇经八脉。


3,五行是阴阳二气运行的五个正位,五个正位时空之气木火土金水,递传如生,气大或小造成的影响是克。人禀五常,是五脏具有五行之气的禀性。“真气者,经气也。”是六经之气,五味不是五行之气吗?先生须明白五行是气,是三阴三阳,是阴阳之气。
——————————————————————————————
      一吐按内经说法,这样联系,我不反对。
       但我认为,这种认识还需再探讨,是否与真实情况相一致。总要自圆其说。
      况且,这些说法与我们临床应用离的较远,基本用不上。



4,【肺金生肾水,就套不上。因为金不能生水。不符合实际。古人是瞎说】先天金为水位,先天为本,后天为用,故金生水。
————————————————————————————————
      这么说,金为先天,肾为后天,于理不通。


4,【人体还有一个总气机,】不就是肾吗,肝,肾为气机之根,脾胃供气机营养,心肺主气机之用。真气运行五脏便是五行。
——————————————————————————————
      并不是这一个,是我在临床上观察到的总气机。你说的是五脏之气,五脏在五行中平起平坐。



    5,【出入是指呼吸的空气的出入。这些都与五行没关。】心主呼,肾主吸,怎与五行无关?
——————————————————————————————
           应是:肺主呼,肾主吸。是肺肾两脏,不是说是五行。


  6,【心火既然炎上,就不能下降于肾;肾水流下,就不能上济于心】人体一太极,火至心而降,不降为邪;水至肾而升,不生亦为邪。
——————————————————————————————————————
        五脏说与太极说相矛盾。火若能下降,就不是火炎上,水若能上升,就不是水,又没有抽水机。


     7,【心主火,肾中有没有火?肾属水,水里怎么也有火啊,最后弄了个相火,自欺欺人。水火不相容,怎么解释啊?】肾为先天,藏先天之精,肾主蛰,藏之本,藏后天之气化精。精是气,气为阳,故肾为水,水行火令。
————————————————————————————
       五脏都藏先天之精,肾藏的是肾精。精是精,气是气,二都不是一回事。水行火令,说不过去。


评:
      一吐先生对这些关系,进行了思考,辛苦了!
      不管对错,总比象李同宪先生那样的一点都不懂的要强得多。
      但我认为,一吐先生解释的上述关系,并不能自圆其说,而是诸说并用,采用瞎子算卦两头堵的堵法。这对于理论来说,是大忌中的大忌。由此看出,内经理论的自相矛盾。的确是精华与糟粕并存。这才更加看出,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编撰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水平,尽管有不足之处,但比内经原文强百倍。这些东扯西拉的牵强附会,消耗了学中医者大量的精力,来思考一些无用的东西。
       实际上,天啊地啊的,归根到底就是个六气六淫气象问题,无非就是湿度、温度和空气的流动对于人体的影响而已,内经古人偏把它弄成天人相应学说,整出一大堆画蛇添足的所谓理论。真是害人不浅。钻到这里面,中医不可能再有发展。张锡钝说,学十年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还不会看病。可见,指望抛开中医教材去学经典,无异于舍近求远,脱了裤子放屁自找麻烦,浪费大量的精力,给学中医者制造不应有的麻烦。
       实际上,中医的灵魂在于临床实践,疗效是中医之根。我在临床上工作这么多年,靠对疾病的分析,印证了很多病理关系,并找到了治病原理和方法,使我经常在临床上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这些恰恰不是在内经和其它书本上学到的。
      中医教材,通俗易懂,已基本囊括浓缩了中医经典及历代医家的精华部分,不必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扣内经,得不偿失。

     为此,我提倡,学中医者,仍要以中医教材为蓝本,那是一个捷径,经典书本,可以做为参考书。




7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9:22:45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1-9 16:32
梁院长说的完全正确!
     《中医基础理论》7版教材222页也是这么论述的。
      一吐之所以 ...

教授呀,你把天气与致病之邪混到一起了。

点评

正常为天气,异常则为致病之邪。但燥的本质是不会变的。 我正在看你上面那个回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9 19:35
79
发表于 2014-11-9 19:35: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9 22:26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4-11-9 19:22
教授呀,你把天气与致病之邪混到一起了。


      正常为天气,异常则为致病之邪。但燥的本质是不会变的。


80
发表于 2014-11-9 20:17:4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8 04:51 , Processed in 4.39408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