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看,中医是怎么认识人体的生理器官的。
黄帝内经《灵枢·肠胃》篇中是这样描述的:“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日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还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黄帝内经》还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帼之大小,可为量度乎?岐伯答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
这样的解剖学虽然不是完备,但是,我们从中不能发现,中医的解剖学,也就是对生理器官一个外在的、直观的认识,是没有内在,不看内在的,就看现象。所以,中医建立起来的是藏象学说,不是物质学说。其实,藏象学说,就是中医的生理学。
内经五藏别论篇第十一:【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像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中医对【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些器官的【藏而不写】的认识,是从象的角度来认识的,是从功能之象来认识器官和描述器官的,不是用不同的物质构成,来认识器官,而是用,器官的具体的生理现象来认识器官,来区别器官的。 什么是【象】?【象】就是器官的外在功能表象,是可见的,可感知的,是从宏观功能表现上对器官的认定。不是对构成器官内在物质的认识。 对【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些生理器官的描述和认识,是器官功能宏观可见的现象上的认识。【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中的【故泻而不藏】,也是从器官宏观功能表象上的生理功能现象上的认识,不是器官由什么具体物质构成上的认识。 【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这些,都是从生理器官的核心功能表现来认识器官,来描述器官的。中医认定器官的方法,是看他的功能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