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求索》跋 仅只是可能而已!
下面引用由陈雨思在 2009/05/17 00:02pm 发表的内容:
附:《黄帝内经》解释中的一个矛盾说法
按照现代科学的要求,科学概念必须准确无歧义,但是由于《内经》时代久远,它使用的概念往往是有多种意思,这增加了把握的困难。例如,在《黄帝内经•第十九》有一句话,叫做“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其中, “不转”是解释为不能运转。而对《素问•第六十四》“正气不乱,精气不转。”王冰却解释为:“不转,谓不逆转也。”吴昆则解释为:“精气不变。”这两种解释是完全相反的。因为按照第一种解释,“回”就是逆转,“不转” 就是指逆转,而按照第二种解释,“不转”却是指“不逆转”,这似乎有两个矛盾的说法:
(1)“不转” =逆转
(2)“不转” =不逆转
有人解释说,“正气不乱,精气不转。”中的“转”是误置,但是没有给出证据(至少我没有看到)。请教大家,怎样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神”、“转”、“回”、“机”四个字。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黄帝内经 矛盾 解释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转”为顺,“回”为逆,“神”在我看来,就是营卫循行的规律,”“机”是关键的意思,是说营卫循行在时空间分布上应该按一定的途径次序,而不能逆行,如果逆行营卫就不能够正常转运敷布,这种运行的紊乱是疾病发生的关键。
后一句:《素问•第六十四》“正气不乱,精气不转。”。上下文是:“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帝曰:善。刺五脏中心一曰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 ”
此处的“转”如果按营卫循行正常来解释,“不转”应该是不正常的状态,类似于上文“回”也就是逆的情况,似乎与前面的“正气不乱”矛盾。王冰释“转”为逆,来达到局部的协调,可是这和“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中的“转“解释又矛盾了。
我认为这儿可能是《内经》用了古文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正气不乱,精气不转。”是补充说明审查九候(是种遍身脉诊法)的目的或作用。从上下文看,审查九侯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强调判断”正气”的“不乱”,而是为了判断正气是否紊乱,而且似乎语义上更偏后一种情况,也就是并不是判断正气正常与否,而是判断怎么不正常的,为了审明正气(营卫)紊乱的具体状态。
此处“正气”和“精气”基本同义,“不乱”和“不转”则相反,列举了正常和异常的两种情况,这样《内经》正反两种情况并列对举,连起来的意思是审查九侯,以明确正气是否逆乱。或者更有些复合偏义的意思,也就是审查九侯,以明确营卫运行逆乱的情形。
《内经》正反两种情况并列对举,可能还有强调知常达变的意思,也就是《内经》强调的“常以不病调病人”,“揆度奇恒”。还有就是修辞上比较漂亮,不重复,读起来可以引起比较丰富的联想,比说“必审九候,以明正气之逆”包含的意义更丰富,不知您认为如何?
我认为,《内经》的语言是非常漂亮的,读起来朗朗上口,起承转合,抑扬顿挫,都很有节奏感,也非常有气势。复杂深奥的医学理论能用这么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真让人叹为观止了。不过,由于时间相隔久远,《内经》古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也是导致营卫不被理解的重要原因,因为很多时候《内经》都会以别的词来代替。省文、互文、变文、倒置,还有词义的演变,造成了后人理解的困难,它原来的意思反而渐渐湮没了。
|
|